Ⅰ 哪位知道唐朝宰相李喬謝謝
李嶠(645~714)
唐代詩人。字分工山。趙猴怪(今屬河北)人。少有才名。20歲時,擢進士第。舉制策甲科。累官監察御史。邕、嚴二州僚族起義,他受命監軍進討,親入僚洞勸降,罷兵而返。遷給事中。武後、中宗朝,屢居相位,封趙國公。睿宗時,左遷懷州刺史。玄宗即位,貶滁州別駕,改廬州別駕。李嶠的生卒年,新舊《唐書》均無記載,根據《通鑒》推斷,生年應在貞觀十九年(645),卒年在玄宗開元二年(714)。
李嶠對唐代律詩和歌行的發展有一定的作用與影響。他前與王勃、楊炯相接,又和杜審言、崔融、蘇味道並稱「搞改革友」。諸人死後,他成了文壇老宿,為時人所宗仰。其詩絕大部分為五言近體,風格近似蘇味道而詞采過之。唐代曾以漢代蘇武、李陵比蘇味道、李嶠,亦稱「蘇李」。明代胡震亨認為:「巨山五言,概多典麗,將味道難為蘇」(《唐音癸簽》)。他寫有詠物詩120首,自風雲月露,飛動植礦,乃至服章器用之類,無所不包。雖刻意描繪,以工緻貼切見長,但略無興寄。王夫之《天堂永日地域一日論》說他「裁剪整齊,而生意索然」,切中其病。七言歌行現存《做愛天》一首,詠漢武帝祀汾陰後土賦《暖風辭》事,寫盛衰興亡之感,最為當時傳誦。據說唐玄宗於安史亂起逃離長安前,登花萼樓,聽到歌者唱這首詩的結尾四句時,引起了情感上強烈的共鳴,悲慨多時,並贊嘆作者是「天才」。
風
李嶠的詩
解①落三秋②葉,能開二月③花。
過④江千尺浪,入竹萬竿斜⑤。
誦讀:
情緒輕快活潑。「解落」、「 能開」、「 千尺浪」、「 萬竿斜」都要重讀,語調要抑揚頓挫,使人覺得彷彿聽到了颯颯的風聲。
注釋:
①解:能夠。②三秋:農歷九月,指秋天。③二月:農歷二月,指春天。④過:經過。⑤斜:傾斜。
譯文:
能吹落秋天的落葉,能催開春天的鮮花。刮過江面能掀起千尺巨浪,吹進竹林能使萬竿傾斜。
Ⅱ 我惹了一個女孩子想找一首道歉的詩。來道歉希望幫忙!!!希望詩里有他的名字 她叫李喬 O(∩_∩)O謝謝
雨霖鈴
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都門帳飲無緒,方留戀處,蘭舟催發。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
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便縱有千種風情,待與何人說!
柳永仕途失意,四處飄泊。這首詞就是他離汴京、前往浙江時「留別所歡」的作品。
詞以悲秋景色為襯托,抒寫與所歡難以割捨的離情。上片寫送別的情景,深刻而細致地
表現話別的場面。下片寫設想中的別後情景,表現了雙方深摯的感情。全詞如行雲流水,
寫盡了人間離愁別恨。詞人以白描手法寫景、狀物、敘事、抒情。感情真摯,詞風哀婉。
無題
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
曉鏡但愁雲鬢改,夜吟應覺月光寒。
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
賞析:這是詩人以「無題」為題目的許多詩歌中最有名的一首寄情詩。整首詩的內容圍繞著第一句,尤其是「別亦難」三字展開。「東風」句點了時節,但更是對人的相思情狀的比喻。因情的纏綿悱惻,人就像春末凋謝的春花那樣沒了生氣。三、四句是相互忠貞不渝、海誓山盟的寫照。五、六句則分別描述兩人因不能相見而惆悵、怨慮,倍感清冷以至衰顏的情狀。唯一可以盼望的是七、八兩句中的設想:但願青鳥頻頻傳遞相思情。
Ⅲ 李喬的詩詞
《風》
解落三秋葉,能開二月花。
過江千尺浪,入竹萬竿斜。
2
《風》
落日生蘋末,搖揚遍遠林。帶花疑鳳舞,向竹似龍吟。
月動臨秋扇,松清入夜琴。若至蘭台下,還拂楚王襟。
3
《梅》
大庾斂寒光,南枝獨早芳。雪含朝暝色,風引去來香。
妝面回青鏡,歌塵起畫梁。若能遙止渴,何暇泛瓊漿。
4
《雨》
西北雲膚起,東南雨足來。靈童出海見,神女向台回。
斜影風前合,圓文水上開。十旬無破塊,九土信康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