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登金陵鳳凰台
編輯本段【原文】:
鳳凰台上鳳凰游,鳳去台空江自流。
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鷺洲。
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
編輯本段【作者】:
李白 唐
編輯本段【作者小傳】:
李白(公元701年—公元762年),字太白,號青蓮居士。李白是唐朝著名詩人,也是中國最著名的詩人之一,是我國文學史上繼屈原之後又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有「詩仙」之稱。李白和杜甫合稱「李杜」。
編輯本段【補充】:
綿州昌隆(今四川江油)人(見彩圖四川江油李白故里隴西院)。李白少年時代的學習范圍很廣泛,除儒家經典、古代文史名著外,還瀏覽諸子百家之書,並「好劍術」(《與韓荊州書》)。他很早就相信當時流行的道教,喜歡隱居山林,求仙學道;同時又有建功立業的政治抱負。李白約在二十五、二十六歲時出蜀東游。在此後十年內,漫遊了長江、黃河中下游的許多地方,並在安陸(今屬湖北)與唐高宗時任宰相的許圉師的孫女結婚,後又徙家任城(今山東濟寧)。開元十八年 (730)左右,他曾一度抵長安,爭取政治出路,但失意而歸。天寶元年(742),因受玉真公主等的推薦,被玄宗召入長安,供奉翰林,作為文學侍從之臣,參加草擬文件等工作。李白初時心情興奮,很想有所作為,但時值玄宗後期,政治日趨腐敗黑暗,李林甫把持政權,在朝廷上逐漸形成了一個腐朽的統治集團,賢能之士屢遭排斥和迫害。李白秉性耿直,對黑暗勢力不能阿諛奉承,因而遭受讒言詆毀,在長安前後不滿兩年,即被迫辭官離京。此後11年內,繼續在黃河、長江的中下游地區漫遊。天寶三載,李白在洛陽與杜甫認識,結成好友,同游今河南、山東的一些地方,攜手探勝,把酒論文,親密無間,成為中國文學史上的佳話。次年兩人分手,此後未再會面,但彼此都寫下了感情深摯的懷念詩篇。天寶十四載,安史之亂爆發,李白正在宣城(今屬安徽)、廬山一帶隱居。當時,玄宗任命其第十六子永王李□為山南東路、 嶺南、 黔中、江南西路四道節度使、江陵大都督,負責保衛和經管長江中部一帶地區。李白懷著消滅叛亂、恢復國家統一的志願,參加了率師由江陵東下的永王幕府工作。不料李□不聽肅宗命令,想乘機擴張自己的勢力,結果被肅宗派兵消滅。李白也因此獲罪,被系潯陽(今江西九江)獄,不久流放夜郎(今貴州桐梓一帶)。幸而途中遇到大赦,得以東歸,時已59歲。晚年流落在江南一帶。61歲時,聽到太尉李光弼率大軍出鎮臨淮,討伐安史叛軍,還北上准備從軍殺敵,半路因病折回。次年在他的從叔當塗(今屬安徽)縣令李陽冰的寓所病逝。李白詩歌散失不少,今尚存900多首,內容豐富多采。李白詩歌對後代產生深遠影響。唐代韓愈、李賀,宋代歐陽修、蘇軾、陸游,明代高啟,清代屈大均、黃景仁、龔自珍等著名詩人,都在不同程度上向李白詩歌汲取營養,受其影響。唐人所編的李白集子,現在沒有流傳下來。北宋中期,宋敏求增補舊本李白集,得詩近千首,曾鞏為之考定次序,在一部分詩題下註明寫作地點。稍後晏知止予以校正刊行,為《李太白文集》30卷,刻於蘇州,世稱「蘇本」。後又有根據蘇本翻刻的蜀本,是現存最早的李白集,原為清代藏書家收藏,康熙年間繆曰□據以翻刻,世稱繆本。蜀本原刻(大約刻於北宋末葉、南宋初年)現藏日本靜嘉堂文庫,日本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曾影印問世。最早為李白集作注者,是南宋楊齊賢的《李翰林集》25卷,注釋頗為繁富。元初蕭士□刪補楊注,撰成《分類補注李太白集》25卷,大致詳贍,但仍嫌繁蕪而有疏漏。明代胡震亨撰《李詩通》21卷,一般典實不注,偶下己見,並駁正舊注之誤。清代乾隆年間,王琦匯集舊注,補充訂正,編成《李太白文集》36卷,采擇宏富,注釋詳備。最後6卷,1卷為年譜,其餘5卷分類輯錄有關李白生平和作品的資料。明代朱諫曾作《李詩辨疑》 2卷,摘舉李白詩200多首指為偽作,但大抵多憑臆斷。李白集子中,如《草書歌行》、《笑歌行》、《悲歌行》等,經後人考辨,目前可斷為偽作者,不過20來首,清代末葉,黃錫□增訂王琦舊譜編有《李太白年譜》,較舊譜內容更為詳細。黃氏又撰《李太白編年詩集目錄》一種,用力頗勤,雖編次不盡恰當,但對深入研究李白詩歌,頗有幫助,今人瞿蛻園、朱金城編有《李白集校注》,以前此楊齊賢至王琦各家舊注為基礎,旁搜唐宋以來有關詩話、筆記、考證資料以及近人研究成果,加以箋釋補充,並考訂繆誤;又以王琦注本為底本,參考各本,撰成較詳細的校記,是迄今為止李白集注釋中最詳備的本子。
編輯本段【體裁】:
七言律詩
編輯本段【格律】:
○平聲 ●仄聲 ⊙可平可仄 △平韻 ▲仄韻
本作的韻腳是:十一尤;可"十一尤"通押。
鳳凰台上鳳凰游,鳳去台空江自流。
●○○●●○△,●●○⊙○●△
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
○○○●○○●,●●⊙⊙○●△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鷺洲。
⊙○●●○○●,●●⊙⊙●●△
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
⊙○○○○●●,⊙○⊙●●○△
編輯本段【注釋】:
1.鳳凰台:故址在今南京市鳳凰山。《太平寰宇記》卷九十江南東道江寧縣:"鳳凰山,在縣北一里,周回連三井岡,迤邐至死馬澗。宋元嘉十六年,有三鳥翔集此山,狀如孔雀,文彩五色,音聲諧和,眾鳥群集。仍置鳳凰台里,起台於山,號為鳳凰山。"宋張戒《歲寒堂詩話》卷一:"金陵鳳凰台,在城之東南,四顧江山,下窺井邑,古題詠唯謫仙為絕唱"(又見張表臣《珊瑚鉤詩話》卷一)。
2.吳宮:三國時吳國建都金陵,故稱。晉代:東晉亦建都於金陵。衣冠:指豪門貴族。丘:墳墓。
3.三山:山名,在南京市西南長江邊,因三峰並列、南北相連而得名。陸游《入蜀記》卷一:"三山,自石頭及鳳凰台望之,杳杳有無中耳。及過其下,則距金陵才五十里"。半落:形容三山有一半被雲遮住。
4.二水:一作"一水"。指秦淮河流經南京後,西入長江,被橫截其間的白鷺洲分為二支。白鷺洲:古代長江中的沙洲,在今南京市水西門外。洲上多集白鷺,故名。今已與陸地相連。
5.浮雲:陸賈《新語·察征》:"邪臣之蔽賢,猶浮雲之障日月也。"
編輯本段【譯文】:
鳳凰台上曾經有鳳凰鳥來這里遊憩,而今鳳凰鳥已經飛走了,
只留下這座空台,伴著江水,仍徑自東流不停。
當年華麗的吳王宮殿,及宮中的千花百草,如今都已埋沒在荒涼幽僻的小徑中,
晉代的達官顯貴們,就算曾經有過輝煌的功業,如今也長眠於古墳中,化為一抔黃土。
我站在台上,看著遠處的三山,依然聳立在青天之外,白鷺洲把秦淮河隔成兩條水道。
天上的浮雲隨風飄盪,有時把太陽遮住,使我看不見長安城,而不禁感到非常憂愁。
編輯本段【賞析】:
李白很少寫律詩,而《登金陵鳳凰台》卻是唐代的律詩中膾炙人口的傑作。此詩是作者流放夜郎遇赦返回後所作,一說是作者天寶年間,被排擠離開長安,南遊金陵時所作。
開頭兩句寫鳳凰台的傳說,十四字中連用了三個鳳字,卻不嫌重復,音節流轉明快,極其伏美。「鳳凰台」在金陵鳳凰山上,相傳南朝劉宋永嘉年間有鳳凰集於此山,乃築台,山和台也由此得名。在封建時代,鳳凰是一種祥瑞。當年鳳凰來游象徵著王朝的興盛;如今鳳去台空,六朝的繁華也一去不復返了,只有長江的水仍然不停地流著,大自然才是永恆的存在!
三四句就「鳳去台空」這一層意思進一步發揮。三國時的吳和後來的東晉都建都於金陵。詩人感慨萬分地說,吳國昔日繁華的宮廷已經荒蕪,東晉的一代風流人物也早已進入墳墓。那一時的烜赫,在歷史上留下了什麼有價值的東西呢!
詩人沒有讓自己的感情沉浸在對歷史的憑吊之中,他把目光又投向大自然,投向那不盡的江水:「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三山」在金陵西南長江邊上,三峰並列,南北相連。陸游《入蜀記》雲:「三山,自石頭及鳳凰山望之,杳杳有無中耳。及過其下,距金陵才五十餘里。」陸游所說的「杳杳有無中」正好注釋「半落青天外」。李白把三山半隱半現、若隱若現的景象寫得恰到好處。「白鷺洲」,在金陵西長江中,把長江分割成兩道,所以說「二水中分白鷺洲」。這兩句詩氣象壯麗,對仗工整,是難得的佳句。
李白畢竟是關心現實的,他想看得更遠些,從六朝的帝都金陵看到唐的都城長安。但是,「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這兩句詩寄寓著深意。長安是朝廷的所在,日是帝王的象徵。陸賈《新語·慎微篇》曰:「邪臣之蔽賢,猶浮雲之障日月也。」李白這兩句詩暗示皇帝被姦邪包圍,而自己報國無門,他的心情是十分沉痛的。「不見長安」暗點詩題的「登」字,觸境生愁,意寓言外,饒有餘味。相傳李白很欣賞崔顥《黃鶴樓》詩,欲擬之較勝負,乃作《登金陵鳳凰台》詩。《苕溪漁隱叢話》、《唐詩紀事》都有類似的記載,或許可信。此詩與崔詩工力悉敵,正如方回《瀛奎律髓》所說:「格律氣勢,未易甲乙。」在用韻上,二詩都是意到其間,天然成韻。語言也流暢自然,不事雕飾,瀟灑清麗。作為登臨弔古之作,李詩更有自己的特點,它寫出了自己獨特的感受,把歷史的典故,眼前的景物和詩人自己的感受,交織在一起,抒發了憂國傷時的懷抱,意旨尤為深遠。
《登金陵鳳凰台》李白
鳳凰台上鳳凰游,鳳去台空江自流。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
李白極少寫律詩,而他的這首詩,卻是唐代律詩中膾炙人口的傑作。詩雖屬詠古跡,然而字里行間隱寓著傷時的感慨。開頭兩句寫鳳凰台的傳說,點明了鳳去台空,六朝繁華,一去不返。三、四句就「鳳凰台」進一步發揮,東吳、東晉的一代風流也進入墳墓,灰飛煙滅。五、六句寫大自然的壯美。對仗工整,氣象萬千。最後兩句,面向唐都長安現實,暗示皇帝被*邪包圍,自身報國無門,十分沉痛。此詩與崔顥《登黃鶴樓》相較,可謂「工力悉敵」。其中二聯,雖是感事寫景,意義比之崔詩中二聯深刻得多。結句寄寓愛君之忱,抒發憂國傷時的懷抱,意旨尤為深遠。但李詩就氣魄而言,卻遠不及崔詩的宏偉。
:「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兩句有深刻的寓意:「浮雲」喻奸佞小人,「日」喻指皇帝。詩句暗示皇帝已經被奸佞所包圍,朝政已經腐敗。這兩句詩還表達了詩人報國無門的沉痛心情。
《登金陵鳳凰台》,是通過對金陵鳳凰台的憑吊, 借景抒情,表達了詩人憂時傷世的心情,是他創作中
一篇著名的七言律詩。
詩的第一句點題。「鳳凰台上鳳凰游」,很自然地 將鳳凰台的得名點了出來,起句自然飄逸。而接著的
一句,卻是那樣的無限感慨:「鳳去台空江自流」!一 個「 自 」字,道出了多少歷史興亡的喟嘆。這里的 「鳳凰
」,一語雙關,既點明了鳳凰台的由來,又有 人世的滄桑蘊含其中。韻致高逸,寄慨遙深。
接著的三、四兩句承上,以「吳宮」、「晉代」一 聯 ,概指了鳳凰台作為六朝故都所見證的歷史興亡。
語言平緩而對仗精工,寄寓著無限的悲涼 。「吳宮花 草 」,表現昔日吳王的苑囿的似錦繁華和如今的湮沒
幽徑。「晉代衣冠」,是表現當年東晉的豪門權貴,是 何等的榮耀,如今他們的孤冢卻散落在荒煙蔓草之中。 這一聯
,浸透了無限的凄涼。如今登台,放眼望去,
那吳宮晉苑、六代繁華,早已看不見了,只有那歷盡滄桑的青山依舊,綠水長流。那遠處的三山,半落在
青天之外,雲霧繚繞;白鷺洲橫卧江心,使二水分流, 波濤洶涌,描繪出了凄迷的水闊山遙的景象。這無盡
的江山勝跡,留下了多少歷史興亡故事,令人詠嘆不 已,惆悵難忘。因此,接下去的最後一聯,詩人很自
然地回到眼前的現實,抒發了深沉的憂慮和關切:「總 為浮雲能蔽日 ,長安不見使人愁」。這里的「浮雲蔽 日
」,是指朝中奸佞當道 。「浮雲」比喻姦邪,「日」比喻君主。《古詩·行行重行行 》:「浮雲蔽白日,游 子不顧返。」
編輯本段【資料】:
1.金陵,今天的江蘇省南京市,金陵為南京古稱,是江蘇省省轄市,簡稱寧,是江蘇省省會。地處長江中下游平原東部蘇皖兩省交界處,江蘇省西南部。東距上海市300餘公里。介於北緯31°14′~32°37′,東經118°22′~119°14′之間。東鄰鎮江市,西鄰安徽省馬鞍山市、蕪湖市,南接安徽宣城市,北連揚州市。地跨長江兩岸,南北最大縱距140餘公里,東西最大橫距80餘公里,轄區 總面積6582.31平方千米,其中市區面積4723.07平方千米,建成區面積513平方公里。 南京是我國著名的古都,與西安、洛陽、北京並稱為我國四大古都,歷史悠久,文化繁盛。湯山出土的南京猿人頭骨表明,三十萬年前這里就是人類棲息之地。六千多年前,南京就出現了原始村落,今南京大學附近的南陰陽營遺址為城區最早居民遺址。春秋戰國時期,南京地處「吳頭楚尾」,為吳國置冶城於此。
2.鳳凰台,在南京集慶門附近的鳳台山,位於中華門內西南隅,因鳳凰台在此而得名。鳳台山地勢高亢,為睹「大江前繞,鷺洲中分」最佳處。唐朝詩人李白曾來此登眺,留下了千古呤唱的詩篇《登金陵鳳凰台》。唐五代十國時楊吳築城時,山勢被切斷,鳳凰台被圍在城內,但仍有前臨城墉(聚寶門至三山門段),後俯淮水(鎮淮橋至西水關段)之勢,縱橫仍有十來里左右。直到明初築城,由於城垣高崇,「大江前繞,鷺洲中分」之勢,遂為城垣所掩。
3.白鷺洲,白鷺洲位於南京城東南隅,現為白鷺洲公園,是南京城南地區最大的公園。是南京市區里的旅遊勝地白鷺洲公園內唯一的湖心島,位於公園內部的湖泊里,是一個四面環水的湖心島,西部與聽雨軒隔湖相望,島嶼上面多柳樹,風景如畫,是白鷺洲公園景區的重要組成部分與旅遊勝地。該園在明朝永樂年間是開國元勛中山王徐達家族的別業,故稱為徐太傅園或徐中山園。天順年間,在園內建有鷲峰寺,煙火鼎盛一時。至正德年間,徐達後裔徐天賜將該園擴建成當時南京「最大而雄爽」的園林,取名為東園。該園成為園主與王世貞、吳承恩等許多著名文人詩酒歡會的雅集之所。明武宗南巡時,曾慕名到該園賞景釣魚。入清以後,因不斷受到戰火與人為的破壞,以致景物凋零,園林蕭瑟,一代名園已成遺址。民國期間,南京市政府於1929年將該處建為「白鷺洲公園」。至日偽期間又遭摧殘,公園淪為一片廢墟。
白鷺洲公園的前身即歷史上曾極其輝煌的「東園」,東園在明朝徐達家族的十餘座園林中,聲名最為顯赫,明朝萬曆年間,當時文壇領袖王世貞對「東園」曾有「其壯麗遂為諸園甲」的描述。新中國成立以後,隨著社會主義建設的發展,逐年對公園有計劃地進行建設,成為中國自然山水園為主格調的文化公園。園內建有煙雨軒、春在閣、小蓬萊等數十多處秀麗多姿的景點。特別是進入新世紀後,市、區政府加大了公園建設力度,全面修整出新了橋梁、道路、鋪地、音樂廣場等基礎設施,增建了新的景點,重建並開放了古剎「鷲峰寺」以及花鳥魚蟲市場。現今的白鷺洲公園已成為秦淮風光帶這串光彩奪目項鏈上的灼灼明珠。
4.晉代衣冠,吳宮花草,南京被稱為六朝古都」,「十朝勝會」。
六朝古都:東吳、東晉、南北朝時期的宋、齊、梁、陳 。
十朝勝會:繼孫吳之後,東晉、宋、齊、梁、陳之後南唐、明朝(洪武帝、建文帝)、太平天國以及中華民國先後定都南京,一共十朝稱「十朝勝會」 。
『貳』 為什麼朱然墓驚動了整個日本
馬鞍山文物,指的就是朱然墓,這個墓可不得了,特別是裡面的漆器,非常棒。
眾所周知,日本的英語翻譯japan指的就是漆器,而日本的漆器是在唐代向中國學的。中才是最早和最善於用漆的國家。那麼這個朱然墓為什麼會驚動日本呢?我們先來看看裡面的漆器:
朱然墓中出土140多件隨葬器物,包括漆木器、瓷器、陶器、銅器等,其中漆木器約佔57%,是一次罕見的發現。
出土的文物對研究三國文化提供了堅實的依據。對歷史研究及許多專門學科的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出土漆木器遺物,計約80件。品種較多,有案、盤、羽觴、??、盒、樽、奩、匕、勺、憑幾、磯、虎子、屐、扇、梳、刺、謁。多數為木胎,有的漆器上彩繪有人物故事和動植紋圖案。
在漆案上繪出宮闈宴樂圖,有55個人物,形態不拘,刻畫傳神,生動活躍。畫面中有百戲、雜技場面,四周飾以雲氣與菱形、草葉紋樣。漆盤上繪有季札掛劍圖,取材於春秋時期吳國季札掛劍徐君冢的歷史故事。有的漆盤上繪百里奚故妻,伯榆悲親、童子對棍、貴族生活等故事和生活場面,繪畫線條流暢、紋樣如行雲流水,勻稱富於變化,是三國時期美術史實物的重要發現,彌補了這一時期的繪畫方面的空白。
如此精美的漆器作品,在一千年多年前便已問世,並且包含了如此多的科學信息和史料價值,不得不說是寶物級的藏品。所以才讓日本如此膽寒。要知道日本同時期的作品是這個樣子的:
(古墳時代的陶人像日本約公元300——600年)
所以文化大宗在中國。
『叄』 馬鞍山端午節的來歷和習俗
馬鞍山人的端午習俗
農歷五月初五的端午節是一個大眾化的傳統節日,又稱端陽節、午陽節、艾節、夏節等。馬鞍山人傳統的端午節習俗雖然與其他地方總體一致,但從吃、穿、玩等方面來看,也還有一定的地方民俗特色。
傳統節日一般都帶有人們良好的祈願,端午節也不例外。
除紀念屈原外,每年的這一天,馬鞍山人大都將艾葉及菖蒲擺放在正堂、香案之上或插於門楣。以艾葉為神器、菖蒲作神劍,祈求驅魔祛鬼、避邪清毒。不少人家還懸掛鍾馗像,以鎮宅驅邪,祈求平安。遇上有的人家當年有長者仙逝,這一天,晚輩們還得帶上粽子等物品上新墳祭祀,以祈願家人平安。
端午節,在當塗縣還有「大送小」的習俗。節前或過節當天,長輩們主動給小孩送來「端午線」、「端午龍」、夏令衣物等禮物,以求晚輩少兒健康成長。
每逢節日,豐盛的美食是必不可少的一項重要內容。當塗人對端午節的「吃」一直頗有講究。
這一天清晨,當塗人用綠豆糕、蜜餞糕當點心,品茗著早茶。早餐以粽子為主食,午餐則盛行吃「五紅」。
「綠豆糕」以綠豆為主料(沒有綠豆則以蠶豆代之),顏色黃綠,味道香甜而酥;「蜜餞糕」則以糯米為主料,外撒芝麻,色澤圓潤,味道甜而黏。「粽子」千姿百態,味道各異。從形狀上分,有「小腳形」、「枕頭形」、「菱角形」、「牯牛形」等;從原料上來看,均以糯米為主料,因配料不同而分為棗子粽、赤豆粽、火腿粽、雞絲粽、白米粽等。
所謂「五紅」:一是紅心咸鴨蛋,二是黃鱔,三是河蝦,四是莧菜,五是雄黃酒。「五紅」之中,有葷有素,有吃的有喝的,有腌制的有新鮮的,均為時令佳餚,美味無窮。
端午節這天,當塗人的穿戴也富有一定的節日特徵。
這一天,傳統的當塗婦女都在手腕上戴著「端午線」,孩童們則將「端午線」系戴在手腕、腳腕上,胸前掛「香袋」,背背「布老虎」,腳穿「老虎鞋」,手握「端午龍」,以示驅邪避疫。「端午線」是用數十根五色絲線環繞而成,帶著清香。「香袋」是用五彩絲線穿連的飾物,一般呈「紅心」形,內填五穀及香料。「端午龍」及「布老虎」在製作方法上與「香袋」大體相同,只是外形上略帶誇張,色彩鮮艷花哨。
據明《山堂肆考》記載,端午佩香袋是明代以後的事。如今,人們從科學角度認為:端午節前後天氣開始悶熱,梅天將至,佩戴「香袋」則有消除汗臭、霉味,清爽神志之功效。
賽龍舟是端午節傳統上最熱鬧的一項大眾化游藝活動。姑孰大地,江東澤國,歷史悠遠,地介吳楚,襟江帶湖,龍舟競渡,傳統亦久。採石、大信於江,姑溪、黃池於河;博望、湖陽尚勇捷,丹陽、新市尚文巧。端午時節,四鄉八鎮龍舟競渡,視先後為勝,熱鬧非凡。屆時,水面龍舟彩繪、旌旗招展,兩岸標桿懸彩、人頭攢動。重炮開鳴,眾舟齊發,循爆竹聲聲飛馳,奔錦壱彩桿而去。擊鼓指令節奏,掌舵把握方向,劃槳奮力前行,一鼓一漿,整齊有力,如離弦之箭,破浪前沖,以摘得「彩頭」為先。岸邊人家及水上船家,忽東忽西、忽左忽右,或遠或近、或前或後,升起「彩頭」,引得龍舟們爭先恐後,來回奔騰,奮力爭「彩」。岸上人山人海,吶喊助威,好不熱鬧。
緊張過後,大家賽唱船歌,《劃龍船》成為當塗民歌優秀曲目,入選安徽百首民歌、上海市、安徽省中學音樂教科書、全國初中義務教育讀本。在鏗鏘有力、富有節奏的鑼鼓聲、劃槳聲中,一人高亢領唱,眾槳手時而伴唱、時而幫腔、時而吆喝號子,唱腔和韻律富有濃郁的地方特色。大公圩等地流傳的《龍船調》民歌這樣唱道:清水河長又長,兩岸人海又人山;老年人拄著龍頭杖,姑娘們穿起了花衣裳;要問今天做什麼事,端陽佳節賽龍船;青龍黃龍來競賽,賽得江河翻浪花;賽得小孩子蹦蹦跳,賽得姑娘笑斷了腸……
改革開放以來,馬鞍山人的端午習俗年年有龍舟賽事,當塗龍舟全省屢屢奪魁,全國大賽也取得過第三、第四的好成績。近年來,當塗縣連年在護城河上舉行龍舟大賽。護城河整治,還專門修建了民俗味濃厚的龍舟廣場。
『肆』 東關街道的文化古跡
位於上虞、紹興交界處104國道邊的煉塘,北依山丘,南傍運河,這個規模不算最大的村,卻至少已有2400多年的歷史。
相傳,這里是越王句踐忍辱從吳國回越國後立志報仇雪恥、卧薪嘗膽、集糧聚兵、鑄劍備械之地,這一當年軍事要地的痕跡如今仍依稀可見。
據那裡的老一輩回憶,村裡「十」字中心河交叉口,原來有個足達20畝面積大的水塘,塘里碎石布底,深淺無序,塘中間有個古墳堡-------其實全是碴石子,上面長著一棵3人不能合抱的千年古樟,樹身曾多次遭雷擊引起自燃,遍體鱗傷,黑洞洞的,破爛得不忍目睹,可枝葉仍十分茂盛,密不透光的濃蔭足有兩畝面積那般大,根基部成為鵝鴨之類水性家禽長年棲息、嬉戲之地,被眾人稱為老鴨沙灘。《紹興府志》記載:越王句踐鑄劍於此,有水塘供工匠洗擦,稱為煉塘。
與塘相呼應在河西有一塊約莫百餘畝大小的高地,這塊高地西南方位有條200米寬的鄰地接壤帶,四周環河合抱,當地群眾習慣稱為「大墩頭」。據傳這里就是越王兵工部隊鑄劍冶煉設墩子之地,故名大墩頭。
「十」字中心河將整個村子隔成4個聚居點,解放初,這4個居住點分別世居著4個不同姓的民眾,袁家、蔣家、鄭家、嚴家百姓,互不兼居摻住,界線十分清晰。據村史志載:越王鑄劍完畢出戰吳國時,委派4名監護衛士留守軍工要地,這4個姓的民眾就是當年這4位衛士的後裔。
大墩頭往西300米,有條叫大運江的河流,15米寬的河沿處有一座三孔石砌平橋,長15米、寬2米,當地群眾稱之為「余家橋」,確切地說叫「御架橋」。此橋中孔石質主橋梁兩側卻鑿刻著「煉劍橋」三個蒼勁有力的大字,字跡清晰,字底斗方,工藝精細,據考證,此橋是當年越王帶兵稱炭鑄劍,為往返於煉塘與道墟稱山之需而建。千年滄桑,風雪摧殘,此橋「幾經破損、幾經修造」。《上虞縣志》記載:(現存)此橋系康熙年間修造,已有300多年。橋雖十分蒼老,卻古韻猶存,是目前煉塘最負盛名的歷史證據。此橋何以「一橋二名」,亦非難解之謎,「御架橋」乃皇帝架設的橋,系民間稱呼;「煉劍橋」,是煉劍需要建造的橋,乃官方命名也!
屈指算來,煉塘是個具有2000多年歷史的老村。當年,越王句踐曾在此卧薪嘗膽,在興國興邦的悲壯創舉中灑過一片輝煌。但讓人惋惜的是那塘、那樹、那古堡已在「大躍進」年代被「改造」,或毀之無跡。至今,雖景色不再,但跡象依舊,煉塘人仍引以為豪。 上虞的道墟,東關一帶,其水、其石,不遜於紹興城鄉,尤其是錚錚之石。且不說那鋪設在千里古纖道上一塊塊平整的石板,深深印記下弓背彎腰纖夫的粗獷號子;卻不說那鋪設石板的臨水老街,久久洋溢著紹興老酒的濃烈芬芳、茴香豆的濃厚醇味和人群的喧囂;卻不說那連接石板路的石拱橋邊古樸典雅的戲台,千古流傳著「紹班大戲」的震天鑼鼓和高亢的唱腔;卻不說那迎親的花轎隨著醉人的腳步,在石板路上沿路灑下一串串喜慶的歡歌和紅艷艷的色彩。只要靜心屏氣,俯首下察,就能隨處領略到那悠悠石板路上承載著的濃重的越地文化,神馳目騁於過去的歲月、往日的崢嶸。
細究石板路的形成,似乎並不是刻意的營造,恰恰是一種勤儉的紹興人隨意的「廢物利用」。在越地向來崇拜祖先,孝文化的流傳也就物化為隨處可見用石板築成的累累墳塋石槨,還有矗立在座座墳塋前的石碑、石祭台,那是希望祖先能在牢固的生後居所中安享後人的祭祀,保佑後代的六畜興旺、家道恆昌。但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不論是災荒,還是戰亂,抑或是「香火不旺」,歲月的風雨也湮滅了人們的記憶,留下了座座無主墳塋。聰明的紹興人就把這些石槨、石碑、石祭台拆除下來,鋪設在原本泥濘的路上,變成了平整、乾燥、堅實的石板路。從過去樹立在山坡受後人點香燒蠟燭祭拜,到今日踐踏在匆匆的行人腳下,那種前貴後賤的變遷,折射出一個家庭的衰敗、子孫的「凋落」,若真存在靈魂,那先輩的悲嘆定與江南的雨滴一起墜落,把堅固的石板鑿成一個個規則的小洞,彷彿一隻只仰望天際的深眼。透過塊塊石板的背後,一定隱藏著或歡快或凄慘的人生故事,令後人大發「物是人非兩茫茫」的感嘆。
正是這些承載著家庭興衰歷史的石板,時時昭示著古越厚重的文化。領略這種文化,不得藉助舟楫,也不得以車代步,最好是在石板路上瀟瀟灑灑地漫步前往。那種為趕時間匆匆忙忙的奔波不行,那種只看周圍不看腳下的「抬望眼」不行,那種呼朋引伴三五成群只顧高談闊論的也不行,只能獨身一人,擁有一份閑適的心情,慢慢地在石板路上踱方步,時時地彎下你尊貴的腰,去看去想去品味,一定能品嘗到石板路的「芳香」。
看到過一塊「祭神所」的石板,擠在眾多的石板中間,上方還雕刻著左石榴右蟠桃的圖案,字寫得端莊厚實,圖案刻得凝重古樸,處處透露出一種神聖與庄嚴,令人肅然起敬。事後據父輩講,這是一塊立在祠堂中的石碑,是一個宗族祭拜同一祖先的所在,祭神實際是祭先祖祭「家神」。所刻的圖案各有所系:石榴多子,寄託著多子多福的希望;蟠桃示壽,展現著延年益壽的祈盼。想來每當祭祀大典,眾多子孫濟濟一堂,弓著背,彎著腰,手拿一炷清香,嘴中念念有詞,虔誠地祈求祖先的保佑和賜福。透過裊裊上升的清煙,似乎慈祥的先輩就端坐在上方,微笑著點頭答應晚輩的種種祈禱。那種無言而莊重的場面,令人形骸雖在卻靈魂出竅,飄向遙遠的天際。還看到一塊寫著「先考楊太公某某、先妣楊太夫人某某之墓」的石碑,那字刻得很粗獷很潦草,想來出於貧寒之家,但同樣是一種厚葬的傑作,默默地傾訴著孝之傳家的亘古美德。而且此類的石板隨處可見,隔三岔五便可尋得一塊,似乎就是一家接著一家地排列而行,一直通向天國。至於那石槨拆下來的石塊,則更是多得不勝枚舉,厚的是蓋板,薄的是底板,小的是橫頭板,長的是側面板,有質量上乘的青石板,有粗糙質次的毛石板,有的整塊筆挺,有的碎成幾截,林林總總,不一而足,卻都是寄附著一段生命、一段經歷、一段人生的坎坷悲傷或歡聲笑語。
在那毫不起眼的石板路上也藏著一部「書法大觀」,那行書的瀟灑,那大篆的厚重,那草書的不羈,那隸書的端莊,都可以在石板路上一一查尋到。王羲之、徐渭、倪元璐、祝允明,一位位書法大家的作品不也從石板上挖掘出來嗎?從如果用心地去一一品味甚至臨摩,也許便造就了一個「石板書法大家」而名聞遐邇,而且風格更貼近生活、更貼近百姓。 (一)楊梅山石棚概況
楊梅山位於蒿壩鎮的蒿尖山與鳳凰山之間,它的東面緊靠曹娥江,西面兩公里左右即是五大石棚遺址所在地——傅村牛山。由於此第六個石棚建在楊梅山頂,該山比牛山高一倍左右,且山路又陡,人跡稀少,這是石棚至今保存完好的一個重要原因。
楊梅山石棚與傅村牛山石棚結構基本相仿,三面都是由大石塊壘成,地面夯實。石棚高約兩米,底部寬一米五、六,上部收緊,約七、八十厘米。出口處又有所縮小,洞的深度為十米左右。石塊的形壯大小不一,大的上萬斤,小的近千斤重。有四方的,也有呈三角狀的多是自然成形,不作雕鑿。與傅村牛山石棚不同之處是:它是南北走向。這可能是楊梅山與蒿尖山、鳳凰山連在一起,南北延伸之故。但是它的南面出口處朝西而開,洞口朝向牛山的「爛牛肩」一號石棚是顯而易見的。另一個不同之處是:它所用的石塊比牛山石棚的要小得多,特別是東西兩側石塊從上到下分四層疊成,而牛山「燕子窩」的四號石棚沉入地下的兩側大石塊表面平坦,而且是整塊的。再一個特點是北面的洞口是密封的,它阻擋了三九嚴寒的西北風的侵入。
石棚四周都用泥土掩埋成半地下式,只有頂部石塊暴露,而且留有二、三十厘米的幾個縫隙,自然邁進了「天窗」。南面洞口距底面高約半人,人在洞內可以方便地行走,較為寬敞。筆者是同幼時夥伴周關壽先生一起上山的,他把此石棚稱為「埋鹽洞」與牛山的四個石棚同樣叫法。
(二)楊梅山石棚與牛山石棚都是古代越族部落的宗教紀念物
宗教是古人對於神道的一種信仰。那時生產力十分低下,人類對於自然界的認識極為淺陋,對日月星辰感到不可思議,在洪水猛獸面前束手無策,面對疾病,死亡是那樣的恐懼。因此總認為有一種異己的力量統治著人類,於是產生了原始宗教的神。
石棚是越族部落特有的宗教紀念物。依照部落上層頭面人物、信士大眾的要求,總想把膜拜神靈、祈求禱告的紀念物建造得宏偉壯嚴,以表達對神靈的敬仰和虔誠。在新石器年代裡,古越人用極原始的方法採集山上萬斤巨石建造石棚作為宗教活動場所,成為越族部落一大特色。
石棚堅固,洞口生一把火,是人們躲避野獸的好去處。儲藏食物,保存火種,安置老人、小孩則又是石棚的另一種用途。
早在一八九五年八月,日本考古學家鳥居龍藏受東京帝國大學派遣,在我國東北遼東析木城發現石棚(Dolmen),著名《南滿洲調查報告》一書(見《中國史前考古學史研究》1895-1949第43頁)。我國學者何光岳、聶鑫林先生在《中華姓氏通書·陳姓》一書中也記載了山東、湖南零陵永州黃田鋪山上建有與之相同的石棚。據報道,日本、朝鮮、西伯利亞也發現類似石棚。它們與上虞市蒿壩的六個石棚相比,規模要小得多。「這種石棚由三塊石頭頂起萬斤大頂石,棚內空高1.1米」(引自上文)。該書作者推測:「石棚與東夷族宗教祭祀有關,很可能是舜帝南巡帶來的東夷文化。」他們之所以都沒有把石棚看作是越族部落的宗教紀念物,其根本原因在於此前沒有發現蒿壩牛山、楊梅山上的六大石棚。浙江的上虞才是建造石棚的發源地,這里曾經是越族部落宗教活動中心。
(三)結束語
石棚是新石器時代的建築物,並且是越族部落的宗教文化產物。這從傅村牛山四號石棚內發現的陶碗、陶豆和陶紡輪可證(見筆者《蒿壩牛山發現虞舜時代石棚遺址》一文)。這些古陶具有新石器時代晚期特徵,距今約4000-4700年,它與杭州的良渚文化屬同一年代。牛山與楊梅山之間有一個叫嚴村的古龍窯(見上虞縣志)。據考證,至少是商代以前的古窯址。眾所周知,良渚文化要比同時代的黃河流域的龍山文化先進一步,聯繫到東面的餘姚河姆渡遺址和西面的紹興馬鞍山文化遺址,對上虞蒿壩的六大石棚進行研究,其意義不限於考古范圍,它刻有百越古人,乃至中華民族的古老的文明。蒿壩楊梅山頂的石棚保存完整至少是一件值得慶幸的好事,盡快修復牛山被損壞的石棚是我們這一代義不容辭的職責。沉睡四千年,淹埋在遺址底下的炭、骨頭、古陶,有關部門應組織保護,盡快開發,以免損失進一步擴大!
遵照梁啟超的《新世學》一文中提出的「穹古之石史」的論點,古老的禹、舜傳說或許通過石棚變成史實。
『伍』 《登金陵鳳凰台》
《登金陵鳳凰台》是唐代的律詩中膾炙人口的傑作。開頭兩句李白以鳳凰台的傳說起筆落墨,用以表達對時空變幻的感慨。「鳳凰台上鳳凰游,鳳去台空江自流」,自然而然,明快暢順;雖然十四個字中連用了三個「鳳」字,但絲毫不使人嫌其重復,更沒有常見詠史詩的那種刻板、生硬的毛病。鳳凰台為地點,在舊金陵城之西南。據《江南通志》載:「鳳凰台在江寧府城內之西南隅,猶有陂陀,尚可登覽。宋元嘉十六年,有三鳥翔集山間,文彩五色,狀如孔雀,音聲諧和,眾鳥群附,時人謂之鳳凰。起台於山,謂之鳳凰山,里曰鳳凰里。」李白用「鳳凰台」不是一般意義上的登臨抒懷,而是別有機杼。從遠古時代開始,鳳凰便一直被認為有祥瑞的意義,並且與社會的發展有關:美好的時代,鳳凰鳥則從天而降,一片天籟之聲。因此,鳳凰鳥的出現,多半顯示著稱頌的意義。然而李白在這里首先點出鳳凰,卻恰恰相反:他所抒發則是由繁華易逝,聖時難在,惟有山水長存所生發出的無限感慨。引來鳳凰的元嘉時代已經永遠的過去了,繁華的六朝也已經永遠的過去了,只剩下浩瀚的長江之水與巍峨的鳳凰之山依舊生生不息。
不知道對你是否有幫助,僅供參考。
『陸』 李白夫人是誰
一、第一次調戲婦女
李白701年出生在大唐西域的碎葉城,5歲隨父親到四川的青蓮鄉。24歲或25歲的時候出川。出川之前,李白沒有婚配,至於有沒有像毛GG當年15歲的時候就搞定了鄰村的阿嬌,就無法查證了。不過,從這廝手刃數人的經歷看,年輕時絕對一有文化的流氓,流氓可以沒有女人,但不能不經歷女人。
有傳說,李GG白年輕時在縣官家當過放牛娃。也許是天生的放盪不羈,也許是存心想在官太太面前展示其豐滿的胸大肌,一天,李白竟然將牛牽到了縣官正堂門口,太太大怒,出來質問。李白賦詩一首:
素麵倚欄鉤
嬌聲出外頭
若非是織女
何得問牽牛
靠,可見是存心調戲。
二、老婆基本不用
李白雖然一輩子連個真正的正處級都沒有熬上,但是與宰相的孫女們卻很有緣份。第一個和第三個太太,都是前宰相的孫女。
大約是727年前後,李白27歲的時候,在今天的湖北安陸,娶了老宰相許圉師的孫女為妻。然後,這鳥人度過了十年穩定的生活,並搞出了一女一兒。這期間,李白去了一次長安,希望利用老婆家的關繫到官場里弄個名份,但是終於沒有結果。除此之外,李白還算安分,基本上與老婆同居。
但是李白對性生活顯然興趣不是很大,至少不如學劍、求仙和飲酒。他曾經因為「老婆基本不用」,專門為宰相的孫女寫過檢討:
三百六十日
日日醉如泥
雖為李白婦
何異太常妻
李白寫詩愛用典故,這一點他比吊書袋的辛棄疾有過之而無不及。「太常妻」就是一個典故。說在後漢的時候,周澤官居太常,常常以各種理由,住在齋宮里。老婆不放心去看他,他以威脅國家安全為名,將老婆收監。靠!周澤這鳥人,要麼是微軟了,想通過非常之為來獲得皇帝歡心,然後謀非常之位;要麼是看老婆美人遲暮,自己在齋宮里金屋藏嬌。反正,絕對不是個好東西。
但是李白則不然,俺相信,他愛酒超過女人。
李白第二個老婆據說不是明媒正娶的。許夫人死後多年,李白才在江南與一個姓劉的女人同居了,應該是個浙江人。這個女人顯然看不起「萬言不值一杯水」的李白。在二入長安前,李白與這個女人分手了。郭GG沫若曾經考證說,李白某首詩歌里惡毒咒罵的那個女人就是劉姓。如果真的是這樣,那個女人顯然還紅杏出牆了。但是俺考察了一下,應該是罵楊貴妃的吧。
三、第三個老婆是「同志」
第三個老婆是在開封娶的,時間在李白被賜金還山之後,大約在他43歲的時候。MM姓宗,估計不會太年輕,可能是二鍋頭了,因為唐朝的時候,女人改嫁、再嫁很平常。
宗夫人與李白感情很好,李白全集里目前保存的「贈內」的詩有十來首,除了上面的「檢討」,基本上全是寫給她的。
這個出身豪門的女人,對世象人生有著充分清醒的認識(估計與玫瑰成灰律師有一比),並且遠遠超過了李白。宗夫人的奶奶,或者是祖奶奶(靠,來不及查了),是武則天的表妹。所以,宗家最輝煌的時候,幾乎把持朝政。玄宗GG政變後,宗家多人被殺。雖然後來恢復了名譽,但是慘烈的家族歷史,使宗家對政治始終保持一種警惕。
宗夫人篤信道教,他與同樣看夠了興衰成敗的李林甫的女兒李騰空,一起在廬山修道。所以李白才可以「日」照香爐生紫煙。
李白晚年之所以被流放,是因為他在玄宗、肅宗、永王父子兄弟三人中站錯了隊。安史之亂後,玄宗入蜀,他的兒子李亨趁著混亂稱帝,搶到了偉大旗幟。結果,玄宗只能順水推舟,當了太上皇。遠在江南的另外一個兒子永王李磷當然也不能閑著。他乘機在江南招兵買馬,准備將來爭天下。永王聽說大才子李白在廬山附近閑逛,決定請他出山,以裝點門面。但是,宗夫人竭力反對。
李白當然不能聽老婆的,否則就不是李白了。所以我們看到了這樣的場景:
出門妻子強牽衣
問我西行幾日歸
歸時倘佩黃金印
莫學蘇秦不下機
永王從起兵到眾叛親離,前後也就三個月時間。其實,還沒有等官府來捉拿「叛國者李白」,這流氓就已經很寂寞了。因為永王很快發現,李白這廝除了起草文告,在聯歡會上唱卡拉OK,其實也沒有什麼更大的用途。所以,李白很快就感受到了當年在翰林院里待詔的寂寞。那時,他除了在樓船上觀妓,其實沒有別的事情好乾。
寂寞之後,是下獄、流放,是國人皆曰殺。這時,如果沒有宗夫人利用宗家的老關系,上下奔走,估計李白是難逃噩運了。
聞難知慟哭
行啼入府中
多君同蔡琰
流淚請曹公
這是李白在九江監獄里寫給老婆的帖子。裡面用蔡文姬向曹操求情來比擬宗夫人救自己。我想多半是宗夫人的奔走加上李白的文名感動了諸如李光弼等權貴,李白死刑免去,被發配夜郎。(反正這個過程中,當年的哥們、重權在手的高適是沒有幫忙的)
讓李詩人到夜郎改造勞動,絕對是朝廷對他的嘲諷。
四、李白與妓女們
在線寫作的最大特點,就是前言不搭後語。第三節里,俺用了「同志」當標題,但是忘記了解釋。李白終身求仙,在當時道教界是知名人士,更是資深人士,如果當時有段位,Y絕對是道教9段。老婆宗氏,也是道教中人。後來,在父母影響下,女兒平陽也信仰道教。所以,俺說夫妻倆是「同志」。
接下來再說妓女。
中國文人,歷來有三個道具不可少,一曰劍,一曰酒,一曰妓。當然,如果你把妓寫成伎,就會文雅一些,如果寫成美人,就有詩意了。如果再像李商隱弄點曖昧的眼神和朦朧的月色在裡面,就完全如仙如死,欲罷不能了。
但是李白對妓女顯然缺少應有的詩意。妓女對於他,除了生理上的需要,完全是儀式上的需要。
李白崇拜的人不多,謝安絕對是一個。讓李白醉心謝安的,應該是這樣兩個理由:一、謝安功高蓋世,救民於水火,但是他功成不居,瀟灑NB的很;二、謝安沉穩,能夠臨危不亂,有魏晉風度。李白看來,謝安風度的一個重要方面,是隱居東山的時候經常攜妓女到處遊玩。所以,東山攜妓就成了李白心中最美的風景。
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這李白當然知道。所以如果有錢,他也攜妓遊玩,以示風流瀟灑。俺統計了一下,在他1000多首詩中,「妓」出現了24次,「伎」出現了「3」次,「美人」出現了28次,「女」出現了110多次。不但寫妓女,李白還堂而皇之地讓妓女出現在詩歌的標題上,比如《秋獵孟諸夜歸,置酒單父東樓觀妓》、《攜妓登梁王棲霞山孟氏桃園中》、《邯鄲南亭觀妓》、《在水軍宴韋司馬樓船觀妓》。
他還跑到東山遺址上,讓謝安的在天之靈看他帶來的妓女,進行古今比較。這鳥人寫道:
攜妓東土山
悵然悲謝安
我妓今朝如花月
他妓古墳荒草寒
李白沒有給全國的MM進行排行,但是從詩歌我們可以看出來,他喜歡南京的MM,有多首吟詠金陵MM的詩歌。南京,是鍾靈神秀的地方,那裡出了很多美女,比如雜談明星「一天到晚沒事乾的魚」,就是南京MM。這一點,俺與李白有同樣的愛好。
寫女人,就難免香艷,李白也不例外。但是像下面這種曖昧的場面,在李白詩歌中是少數:
美人在時花滿堂
美人去後空餘床
床中綉被卷不寢
至今三載猶聞香
我始終覺得,李白與女人的關系比較疏離。他需要女人,也常常寫女人。但是他好像並不真的憐惜女人,當然也不會真懂女人。如果有必要,比如為了名譽和功業,他完全可以像平原君一樣,砍下美女的頭。(蛾眉笑躃者,賓客去平原。卻斬美人首,三千還駿奔)
他寫女人的詩,除了幾首《長相思》,很少有讓人怦然心動的東西。這一點上,他與李商隱和秦觀比,都差了很多。
『柒』 請問<<鳳凰台上鳳凰游,美人趕著去放牛>>的下句是什麼
【原文】:
李白《登金陵鳳凰台》
鳳凰台上鳳凰游, 鳳去台空江自流。
吳宮花草埋幽徑, 晉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 一水中分白鷺洲。
總為浮雲能蔽日, 長安不見使人愁。
李白(公元701年—公元762年),字太白,號青蓮居士。李白是唐朝著名詩人,也是中國最著名的詩人之一,是我國文學史上繼屈原之後又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有「詩仙」之稱。李白和杜甫合稱「大李杜」。
【補充】:
綿州昌隆(今四川江油)人(見彩圖四川江油李白故里隴西院)。李白少年時代的學習范圍很廣泛,除儒家經典、古代文史名著外,還瀏覽諸子百家之書,並「好劍術」(《與韓荊州書》)。他很早就相信當時流行的道教,喜歡隱居山林,求仙學道;同時又有建功立業的政治抱負。李白約在二十五、二十六歲時出蜀東游。在此後十年內,漫遊了長江、黃河中下游的許多地方,並在安陸(今屬湖北)與唐高宗時任宰相的許圉師的孫女結婚,後又徙家任城(今山東濟寧)。開元十八年 (730)左右,他曾一度抵長安,爭取政治出路,但失意而歸。天寶元年(742),因受玉真公主等的推薦,被玄宗召入長安,供奉翰林,作為文學侍從之臣,參加草擬文件等工作。李白初時心情興奮,很想有所作為,但時值玄宗後期,政治日趨腐敗黑暗,李林甫把持政權,在朝廷上逐漸形成了一個腐朽的統治集團,賢能之士屢遭排斥和迫害。李白秉性耿直,對黑暗勢力不能阿諛奉承,因而遭受讒言詆毀,在長安前後不滿兩年,即被迫辭官離京。此後11年內,繼續在黃河、長江的中下游地區漫遊。天寶三載,李白在洛陽與杜甫認識,結成好友,同游今河南、山東的一些地方,攜手探勝,把酒論文,親密無間,成為中國文學史上的佳話。次年兩人分手,此後未再會面,但彼此都寫下了感情深摯的懷念詩篇。天寶十四載,安史之亂爆發,李白正在宣城(今屬安徽)、廬山一帶隱居。當時,玄宗任命其第十六子永王李□為山南東路、 嶺南、 黔中、江南西路四道節度使、江陵大都督,負責保衛和經管長江中部一帶地區。李白懷著消滅叛亂、恢復國家統一的志願,參加了率師由江陵東下的永王幕府工作。不料李□不聽肅宗命令,想乘機擴張自己的勢力,結果被肅宗派兵消滅。李白也因此獲罪,被系潯陽(今江西九江)獄,不久流放夜郎(今貴州桐梓一帶)。幸而途中遇到大赦,得以東歸,時已59歲。晚年流落在江南一帶。61歲時,聽到太尉李光弼率大軍出鎮臨淮,討伐安史叛軍,還北上准備從軍殺敵,半路因病折回。次年在他的從叔當塗(今屬安徽)縣令李陽冰的寓所病逝。李白詩歌散失不少,今尚存900多首,內容豐富多采。李白詩歌對後代產生深遠影響。唐代韓愈、李賀,宋代歐陽修、蘇軾、陸游,明代高啟,清代屈大均、黃景仁、龔自珍等著名詩人,都在不同程度上向李白詩歌汲取營養,受其影響。唐人所編的李白集子,現在沒有流傳下來。北宋中期,宋敏求增補舊本李白集,得詩近千首,曾鞏為之考定次序,在一部分詩題下註明寫作地點。稍後晏知止予以校正刊行,為《李太白文集》30卷,刻於蘇州,世稱「蘇本」。後又有根據蘇本翻刻的蜀本,是現存最早的李白集,原為清代藏書家收藏,康熙年間繆曰□據以翻刻,世稱繆本。蜀本原刻(大約刻於北宋末葉、南宋初年)現藏日本靜嘉堂文庫,日本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曾影印問世。最早為李白集作注者,是南宋楊齊賢的《李翰林集》25卷,注釋頗為繁富。元初蕭士□刪補楊注,撰成《分類補注李太白集》25卷,大致詳贍,但仍嫌繁蕪而有疏漏。明代胡震亨撰《李詩通》21卷,一般典實不注,偶下己見,並駁正舊注之誤。清代乾隆年間,王琦匯集舊注,補充訂正,編成《李太白文集》36卷,采擇宏富,注釋詳備。最後6卷,1卷為年譜,其餘5卷分類輯錄有關李白生平和作品的資料。明代朱諫曾作《李詩辨疑》 2卷,摘舉李白詩200多首指為偽作,但大抵多憑臆斷。李白集子中,如《草書歌行》、《笑歌行》、《悲歌行》等,經後人考辨,目前可斷為偽作者,不過20來首,清代末葉,黃錫□增訂王琦舊譜編有《李太白年譜》,較舊譜內容更為詳細。黃氏又撰《李太白編年詩集目錄》一種,用力頗勤,雖編次不盡恰當,但對深入研究李白詩歌,頗有幫助,今人瞿蛻園、朱金城編有《李白集校注》,以前此楊齊賢至王琦各家舊注為基礎,旁搜唐宋以來有關詩話、筆記、考證資料以及近人研究成果,加以箋釋補充,並考訂繆誤;又以王琦注本為底本,參考各本,撰成較詳細的校記,是迄今為止李白集注釋中最詳備的本子。
【體裁】:
[編輯本段]
七言律詩
【格律】:
[編輯本段]
○平聲 ●仄聲 ⊙可平可仄 △平韻 ▲仄韻
本作的韻腳是:十一尤;可"十一尤"通押。
鳳凰台上鳳凰游,鳳去台空江自流。
●○○●●○△,●●○⊙○●△
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
○○○●○○●,●●⊙⊙○●△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鷺洲。
⊙○●●○○●,●●⊙⊙●●△
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
⊙○○○○●●,⊙○⊙●●○△
【注釋】:
[編輯本段]
1.鳳凰台:故址在今南京市鳳凰山。《太平寰宇記》卷九十江南東道江寧縣:"鳳凰山,在縣北一里,周回連三井岡,迤邐至死馬澗。宋元嘉十六年,有三鳥翔集此山,狀如孔雀,文彩五色,音聲諧和,眾鳥群集。仍置鳳凰台里,起台於山,號為鳳凰山。"宋張戒《歲寒堂詩話》卷一:"金陵鳳凰台,在城之東南,四顧江山,下窺井邑,古題詠唯謫仙為絕唱"(又見張表臣《珊瑚鉤詩話》卷一)。
2.吳宮:三國時吳國建都金陵,故稱。晉代:東晉亦建都於金陵。衣冠:指豪門貴族。丘:墳墓。
3.三山:山名,在南京市西南長江邊,因三峰並列、南北相連而得名。陸游《入蜀記》卷一:"三山,自石頭及鳳凰台望之,杳杳有無中耳。及過其下,則距金陵才五十里"。半落:形容三山有一半被雲遮住。
4.二水:一作"一水"。指秦淮河流經南京後,西入長江,被橫截其間的白鷺洲分為二支。白鷺洲:古代長江中的沙洲,在今南京市水西門外。洲上多集白鷺,故名。今已與陸地相連。
5.浮雲:陸賈《新語·察征》:"邪臣之蔽賢,猶浮雲之障日月也。"
【譯文】:
[編輯本段]
鳳凰台上曾經有鳳凰鳥來這里遊憩,而今鳳凰鳥已經飛走了,
只留下這座空台,伴著江水,仍徑自東流不停。
當年華麗的吳王宮殿,及宮中的千花百草,如今都已埋沒在荒涼幽僻的小徑中,
晉代的達官顯貴們,就算曾經有過輝煌的功業,如今也長眠於古墳中,化為一抔黃土。
我站在台上,看著遠處的三山,依然聳立在青天之外,白鷺洲把秦淮河隔成兩條水道。
天上的浮雲隨風飄盪,有時把太陽遮住,使我看不見長安城,而不禁感到非常憂愁。
【賞析】:
[編輯本段]
李白很少寫律詩,而《登金陵鳳凰台》卻是唐代的律詩中膾炙人口的傑作。此詩是作者流放夜郎遇赦返回後所作,一說是作者天寶年間,被排擠離開長安,南遊金陵時所作。
開頭兩句寫鳳凰台的傳說,十四字中連用了三個鳳字,卻不嫌重復,音節流轉明快,極其伏美。「鳳凰台」在金陵鳳凰山上,相傳南朝劉宋永嘉年間有鳳凰集於此山,乃築台,山和台也由此得名。在封建時代,鳳凰是一種祥瑞。當年鳳凰來游象徵著王朝的興盛;如今鳳去台空,六朝的繁華也一去不復返了,只有長江的水仍然不停地流著,大自然才是永恆的存在!
三四句就「鳳去台空」這一層意思進一步發揮。三國時的吳和後來的東晉都建都於金陵。詩人感慨萬分地說,吳國昔日繁華的宮廷已經荒蕪,東晉的一代風流人物也早已進入墳墓。那一時的烜赫,在歷史上留下了什麼有價值的東西呢!
詩人沒有讓自己的感情沉浸在對歷史的憑吊之中,他把目光又投向大自然,投向那不盡的江水:「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鷺洲。」「三山」在金陵西南長江邊上,三峰並列,南北相連。陸游《入蜀記》雲:「三山,自石頭及鳳凰山望之,杳杳有無中耳。及過其下,距金陵才五十餘里。」陸游所說的「杳杳有無中」正好注釋「半落青天外」。李白把三山半隱半現、若隱若現的景象寫得恰到好處。「白鷺洲」,在金陵西長江中,把長江分割成兩道,所以說「一水中分白鷺洲」。這兩句詩氣象壯麗,對仗工整,是難得的佳句。
李白畢竟是關心現實的,他想看得更遠些,從六朝的帝都金陵看到唐的都城長安。但是,「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這兩句詩寄寓著深意。長安是朝廷的所在,日是帝王的象徵。陸賈《新語·慎微篇》曰:「邪臣之蔽賢,猶浮雲之障日月也。」李白這兩句詩暗示皇帝被姦邪包圍,而自己報國無門,他的心情是十分沉痛的。「不見長安」暗點詩題的「登」字,觸境生愁,意寓言外,饒有餘味。相傳李白很欣賞崔顥《黃鶴樓》詩,欲擬之較勝負,乃作《登金陵鳳凰台》詩。《苕溪漁隱叢話》、《唐詩紀事》都有類似的記載,或許可信。此詩與崔詩工力悉敵,正如方回《瀛奎律髓》所說:「格律氣勢,未易甲乙。」在用韻上,二詩都是意到其間,天然成韻。語言也流暢自然,不事雕飾,瀟灑清麗。作為登臨弔古之作,李詩更有自己的特點,它寫出了自己獨特的感受,把歷史的典故,眼前的景物和詩人自己的感受,交織在一起,抒發了憂國傷時的懷抱,意旨尤為深遠。
《登金陵鳳凰台》李白
鳳凰台上鳳凰游,鳳去台空江自流。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
李白極少寫律詩,而他的這首詩,卻是唐代律詩中膾炙人口的傑作。詩雖屬詠古跡,然而字里行間隱寓著傷時的感慨。開頭兩句寫鳳凰台的傳說,點明了鳳去台空,六朝繁華,一去不返。三、四句就「鳳凰台」進一步發揮,東吳、東晉的一代風流也進入墳墓,灰飛煙滅。五、六句寫大自然的壯美。對仗工整,氣象萬千。最後兩句,面向唐都長安現實,暗示皇帝被*邪包圍,自身報國無門,十分沉痛。此詩與崔顥《登黃鶴樓》相較,可謂「工力悉敵」。其中二聯,雖是感事寫景,意義比之崔詩中二聯深刻得多。結句寄寓愛君之忱,抒發憂國傷時的懷抱,意旨尤為深遠。但李詩就氣魄而言,卻遠不及崔詩的宏偉。
:「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兩句有深刻的寓意:「浮雲」喻奸佞小人,「日」喻指皇帝。詩句暗示皇帝已經被奸佞所包圍,朝政已經腐敗。這兩句詩還表達了詩人報國無門的沉痛心情。
《登金陵鳳凰台》,是通過對金陵鳳凰台的憑吊, 借景抒情,表達了詩人憂時傷世的心情,是他創作中
一篇著名的七言律詩。
詩的第一句點題。「鳳凰台上鳳凰游」,很自然地 將鳳凰台的得名點了出來,起句自然飄逸。而接著的
一句,卻是那樣的無限感慨:「鳳去台空江自流」!一 個「 自 」字,道出了多少歷史興亡的喟嘆。這里的 「鳳凰
」,一語雙關,既點明了鳳凰台的由來,又有 人世的滄桑蘊含其中。韻致高逸,寄慨遙深。
接著的三、四兩句承上,以「吳宮」、「晉代」一 聯 ,概指了鳳凰台作為六朝故都所見證的歷史興亡。
語言平緩而對仗精工,寄寓著無限的悲涼 。「吳宮花 草 」,表現昔日吳王的苑囿的似錦繁華和如今的湮沒
幽徑。「晉代衣冠」,是表現當年東晉的豪門權貴,是 何等的榮耀,如今他們的孤冢卻散落在荒煙蔓草之中。 這一聯
,浸透了無限的凄涼。如今登台,放眼望去,
那吳宮晉苑、六代繁華,早已看不見了,只有那歷盡滄桑的青山依舊,綠水長流。那遠處的三山,半落在
青天之外,雲霧繚繞;白鷺洲橫卧江心,使二水分流, 波濤洶涌,描繪出了凄迷的水闊山遙的景象。這無盡
的江山勝跡,留下了多少歷史興亡故事,令人詠嘆不 已,惆悵難忘。因此,接下去的最後一聯,詩人很自
然地回到眼前的現實,抒發了深沉的憂慮和關切:「總 為浮雲能蔽日 ,長安不見使人愁」。這里的「浮雲蔽 日
」,是指朝中奸佞當道 。「浮雲」比喻姦邪,「日」比喻君主。《古詩·行行重行行 》:「浮雲蔽白日,游 子不顧返。」
【資料】:
[編輯本段]
1.金陵,今天的江蘇省南京市,金陵為南京古稱,是江蘇省省轄市,簡稱寧,是江蘇省省會。地處長江中下游平原東部蘇皖兩省交界處,江蘇省西南部。東距上海市300餘公里。介於北緯31°14′~32°37′,東經118°22′~119°14′之間。東鄰鎮江市,西鄰安徽省馬鞍山市、蕪湖市,南接安徽宣城市,北連揚州市。地跨長江兩岸,南北最大縱距140餘公里,東西最大橫距80餘公里,轄區 總面積6582.31平方千米,其中市區面積4723.07平方千米,建成區面積513平方公里。 南京是我國著名的古都,與西安、洛陽、北京並稱為我國四大古都,歷史悠久,文化繁盛。湯山出土的南京猿人頭骨表明,三十萬年前這里就是人類棲息之地。六千多年前,南京就出現了原始村落,今南京大學附近的南陰陽營遺址為城區最早居民遺址。春秋戰國時期,南京地處「吳頭楚尾」,為吳國置冶城於此。
2.鳳凰台,在南京集慶門附近的鳳台山,位於中華門內西南隅,因鳳凰台在此而得名。鳳台山地勢高亢,為睹「大江前繞,鷺洲中分」最佳處。唐朝詩人李白曾來此登眺,留下了千古呤唱的詩篇《登金陵鳳凰台》。唐五代十國時楊吳築城時,山勢被切斷,鳳凰台被圍在城內,但仍有前臨城墉(聚寶門至三山門段),後俯淮水(鎮淮橋至西水關段)之勢,縱橫仍有十來里左右。直到明初築城,由於城垣高崇,「大江前繞,鷺洲中分」之勢,遂為城垣所掩。
3.白鷺洲,白鷺洲位於南京城東南隅,現為白鷺洲公園,是南京城南地區最大的公園。是南京市區里的旅遊勝地白鷺洲公園內唯一的湖心島,位於公園內部的湖泊里,是一個四面環水的湖心島,西部與聽雨軒隔湖相望,島嶼上面多柳樹,風景如畫,是白鷺洲公園景區的重要組成部分與旅遊勝地。該園在明朝永樂年間是開國元勛中山王徐達家族的別業,故稱為徐太傅園或徐中山園。天順年間,在園內建有鷲峰寺,煙火鼎盛一時。至正德年間,徐達後裔徐天賜將該園擴建成當時南京「最大而雄爽」的園林,取名為東園。該園成為園主與王世貞、吳承恩等許多著名文人詩酒歡會的雅集之所。明武宗南巡時,曾慕名到該園賞景釣魚。入清以後,因不斷受到戰火與人為的破壞,以致景物凋零,園林蕭瑟,一代名園已成遺址。民國期間,南京市政府於1929年將該處建為「白鷺洲公園」。至日偽期間又遭摧殘,公園淪為一片廢墟。
白鷺洲公園的前身即歷史上曾極其輝煌的「東園」,東園在明朝徐達家族的十餘座園林中,聲名最為顯赫,明朝萬曆年間,當時文壇領袖王世貞對「東園」曾有「其壯麗遂為諸園甲」的描述。新中國成立以後,隨著社會主義建設的發展,逐年對公園有計劃地進行建設,成為中國自然山水園為主格調的文化公園。園內建有煙雨軒、春在閣、小蓬萊等數十多處秀麗多姿的景點。特別是進入新世紀後,市、區政府加大了公園建設力度,全面修整出新了橋梁、道路、鋪地、音樂廣場等基礎設施,增建了新的景點,重建並開放了古剎「鷲峰寺」以及花鳥魚蟲市場。現今的白鷺洲公園已成為秦淮風光帶這串光彩奪目項鏈上的灼灼明珠。
4.晉代衣冠,吳宮花草,南京被稱為六朝古都」,「十朝勝會」。
六朝古都:東吳、東晉、南北朝時期的宋、齊、梁、陳 。
十朝勝會:繼孫吳之後,東晉、宋、齊、梁、陳之後南唐、明朝(洪武帝、建文帝)、太平天國以及中華民國先後定都南京,一共十朝稱「十朝勝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