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我在馬鞍山萬達永輝超市買的足金和田玉不知真假,9百50元值嗎』
這種托底一來塊玉,上面鑲嵌金源燦燦的金,所謂足金和田玉,從鑒定的角度來說,這是一款能出證書的和田玉,真品無疑問,可以放心佩戴!
圖片偏模糊,證書標注克重看不清,大致十多克的樣子,一般玉器市場行情在一百元~二百元左右,950元是遠遠不值的。
根據目前國家鑒定標准:透閃石玉統一歸為和田玉,不作產地區分的鑒定原則,俄料,韓料,青海料都是能出證書的和田玉,但價格與新疆和田玉相比,相差甚遠。
這件用的是價格比較低廉的韓料,整體機械磨具打磨成型,上面也不是純金,而是其他金屬托底,貼合薄薄的一層金箔,用金極微,0.01克計。
商場金店等實體標價幾千,上萬塊,抽獎打一折銷售,或現金券抵扣,那是套路,基本上談不上購買價值,以後請慎重考慮購買。
㈡ 中國古代漆器的分類與製作方法有哪些
1.一色漆器
一色漆器,指通體光素一色,不加華飾,《髹飾錄》中的所謂質色,就是指這種漆器本身質地的顏色。
一色漆器主要有黑、朱、黃、綠、紫等一種顏色的漆器。根據考古發現,最早的一色漆器出現在原始社會,以後歷代均有作品傳世,以朱、黑、紫三色最為常見。
(髹飾錄》中把金漆也歸到一色漆器類中,名曰「金髹」「渾金漆」或「貼金箔」。金漆的做法是在黃色、硃色、黑色等漆表面刷一道黏漆,叫做「打金膠」,然後把金箔或金粉粘貼上去。一色金漆常見的實物以佛像居多,也有漆匣、漆盤、漆碗、漆盒等。
2.罩漆
罩漆,相當於《髹飾錄》的罩明門。其做法是在色漆或描繪完工後,上面再罩一層透明漆,因罩漆下面的底色不同,而有種種不同的名稱。《髹飾錄》主要將罩朱漆、罩黃漆、罩金漆、灑金等幾種做法歸人「罩明門」。
《髹飾錄》描飾門中還有一種描金罩漆,也應歸人罩漆類。「它的做法是:在黑、朱、黃等漆地上作描金花紋,花紋上用硃色或黑色勾紋理,最後罩透明漆,北京匠師分別稱之曰『金箔罩漆開朱』和『金箔罩漆開墨。』」。
各種罩漆的特點,就在於它罩了一層透明漆之後,表面顯得光亮潤澤,花紋隱現,極為雅緻。但因罩了一層透明漆,透明漆下的底漆顏色比不罩的要深一些。
罩金漆出現得較晚,以宮廷中的罩金漆實物較多。尤其到清代多用於帝後御用的寶座、屏風等,小件器物也有用罩漆方法製成的。罩過的金漆在透明漆的下面透出金色的光彩,與「明金」差別較大,但罩漆的優點保護了金色不易退色或磨損。
3.描漆
描漆相當於《髹飾錄》中的描飾門,包括描漆和描油等。
描漆就是在光素的漆地上,用各種彩色漆來描繪花紋;描油,又稱描錦,是以桐油代漆,調制出各種鮮艷的顏色繪制出花紋。
古代彩繪漆器有隻用彩漆或只用彩油者,但更多的是二者兼施。先秦以前,漆器均為描彩漆,自漢代漆器出現油彩以後,油彩的使用日漸增多,使漆器的色彩更加艷麗和豐富多彩。明清兩代,漆器上油彩的使用已相當普遍,有的漆器花紋幾乎全部使用了油彩。
4.描金
描金又名泥金畫漆,即在漆地上加描金花紋。一般做法是:在退光漆地上用朱漆或黑漆畫花紋,待干後,在花紋上打金膠,然後將金貼或描上去。描金原料,有的只用一種金箔,故花紋金色如一。有的用兩種或三種金箔,如用赤金、蘇大赤金、庫金,使顏色顯現不同。利用這些顏色不同的金箔分貼丕同的花紋,使金色花紋呈現出色澤的變化,猶如繪畫之設色,《髹飾錄》中稱這種做法為「彩金像描金」。還有用漆灰堆出凸起的花紋後再描金或貼金的識文描金做法。
漆器上使用描金的做法,最早見於考古發掘的是河南信陽長台關2號楚墓中的彩繪漆棺,上面有用描金繪成的變形風紋圖案,表現出較為完美的描金技術,開創了我國描金漆器之先河。漢代以後,描有金色花紋的漆器多有發現,明清兩代已成為漆器的一大種類。
5.堆漆
堆漆相當於《髹飾錄》中的堆起門。堆漆,顧名思義是把漆堆積起來之意。堆漆包括「識文」和「隱起」兩種做法。識為高起之意,所謂識文,就是用漆灰或稠漆堆畫出高於漆面的花紋之後,不加雕琢。而加飾雕琢的做法稱為「隱起」。這兩種漆器都是用堆漆的方法做凸起的紋飾,再在堆漆的紋飾上加飾色漆。
西漢馬王堆1號漢墓中出土的第二層套棺上的雲紋輪廓線條明顯凸起,色彩脫落,露出深色的線條,其物質究竟為漆灰還是油灰,還需作進一步分析,但做法與堆漆相同。長沙砂子塘木棺墓的棺木擋板上,其彩繪磬上的圓點谷紋,乃是用稠漆堆起,這是堆漆做法的最早例證,這種做法可能為西漢漆工的一種新興的裝飾技法。唐宋時期均見堆漆技法的使用,唐代堆漆的例證是保存在日本的鑒真法師雕像,其五官及衣紋凸起部分均為漆灰堆塑。到宋代,堆漆技法已漸臻成熟,在建於北宋初期的蘇州瑞光寺塔內發現的真珠舍利寶幢座上,貼有供養人、寶相花及狻猊等花紋,均用堆漆方法製成。明清兩代此種技法最為常見,尤其是堆漆與描金相結合,故有識文描金和隱起描金等名稱。
6.填漆
填漆即填彩漆。其做法是先在漆器上陰刻花紋圖案,然後在花紋內填入色漆,干後經磨平呈現出光滑平整的效果。按黃成《髹飾錄》所講填漆有磨顯和鏤嵌兩種做法。楊明加註為:「磨顯填漆,(桼+包)前設文;鏤嵌填漆,(桼+包)設文。」
「(桼+包)」是指漆器的最後一道漆,「糙漆」即(桼+包)漆前一道漆。磨顯填漆,是在做完糙漆之後,未做(桼+包)漆之前,在漆地上用稠漆堆起花紋輪廓,然後在花紋輪廓內用所需色漆填平。這樣通體均處於同一平面上,然後經打磨而成,因此可以說磨顯填漆就是先堆後填的做法。
鏤嵌填漆是用先刻後填的方法做成,即漆成之後,直接在漆地上鏤刻出低陷的花紋,填平色漆,經打磨而成。此種技法在《遵生八箋》中有載:「宣德有填漆器皿,以五彩稠漆堆成花色,磨平如畫……」《帝京景物略》載:「填漆刻成花鳥,彩填稠漆,磨平如畫,久愈新也。」以上兩書所載,前者是「以五彩稠漆堆成花色」,後者是「刻成花鳥,彩填稠漆」,一堆一刻,兩者最後同是「磨平如畫」,即是《髹飾錄》中填漆條講到的磨顯與鏤嵌。
填漆實物最早的實例是江蘇武進縣南宋墓出土的填朱漆斑紋地戧金山水花卉紋長方盒,盒面《柳塘圖》空地細鉤密密麻麻的圓點紋,圓點內填紅漆,這是我國填漆技法的雛形,到明清兩代填漆技法已相當嫻熟。明代永樂年間的官辦漆工作坊果園廠,就以生產填漆和雕漆器物最為出色。
7.雕填
雕填的做法是:先用填漆的方法做好花紋,然後沿著花紋輪廓勾出陰文線,在勾出花紋上的紋理之後,在陰文線內填金,實際上是一種把填漆與戧金兩種方法結合到一塊的新技法。
從現有收藏的明清雕填器看,許多被稱為雕填漆器的彩色花紋,有的是刻後用色漆填成的,為真正的雕填做法,也有的是用色漆繪成之後剔刻陰線填金的。雕填在《髹飾錄》中被稱為「戧金細鉤填漆」和「戧金細鉤描漆」,這是根據兩者不同的做法來命名的。這兩種做法雖有不同,但其外貌卻十分相似,只有仔細審視才能分辨出來。現在文物業把兩者統稱為「雕填」。
8.螺鈿
在古代,人們把螺鈿叫做鈿嵌、陷蚌或坎螺。宋人方勺在《泊宅篇》中稱之為螺填,元末陶宗儀《輟耕錄》中有螺鈿之名,黃成在《髹飾錄》中稱它為陷蚌、坎螺等。螺,指的是嵌物的質地,鈿是裝飾的意思。徐鉉在《說文》新附中說:「鈿,金華也。」《集韻》也說:「鈿,以寶飾物。」螺鈿一名至今仍沿襲使用。
螺鈿漆器,即指取材於各種貝殼的天然色彩與美麗光澤的最佳部位,分層剝離和磨製後,根據設計圖案需要,鑲嵌於漆器表面作為裝飾。鑲嵌的螺片有厚有薄,故有厚螺鈿與薄螺鈿之稱,因厚螺鈿殼片較厚,硬度大,文物業又稱之為「硬螺鈿」。薄螺鈿,因裁切精薄如紙,又謂之「軟螺鈿」。《髹飾錄》中黃成稱:「螺鈿……百般文圖,點、抹、鉤、條,總以精細密緻如畫為妙。」即指薄螺鈿鑲嵌出來的效果而言。厚螺鈿較薄螺鈿精細密緻的程度差一些。
還有一種「襯色螺鈿」,也叫「襯色甸嵌,即色底螺鈿也」。所謂襯,即襯托之意,是以透明的貝殼薄片裁切出花紋,下面再襯托上不同的色彩後嵌貼到漆器上,即等於人工設色。所襯各種顏色是通過透明殼片而顯色,故呈現出色彩晶瑩、溫潤的效果,如黃成所說「各色瑩徹,煥然如佛朗嵌」。「佛朗嵌」,即「掐絲琺琅」,今人俗稱為「景泰藍」,黃氏所說襯色螺鈿漆器上的色彩效果與景泰藍相若。
我國用蚌片、蚌泡鑲嵌在漆器上作為裝飾的做法,早在西周墓中已有多處發現。北京琉璃河西周墓地中發現鑲有不足2毫米厚蚌片的漆??,鑲嵌的圖案極其工整細致,證實了西周的螺鈿漆器已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把我國螺鈿鑲嵌工藝的時間上溯到了西周。現今所見唐以前的漆器均用較厚的螺鈿片鑲嵌,宋代已有薄螺鈿漆器的記載,但未見實物。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收藏的薄螺鈿漆器中,有被認為是宋代器物的,而真正的薄螺鈿漆器是北京元大都遺址出土的薄螺鈿《廣寒宮圖》漆盤殘片,代表了我國元代薄螺鈿漆工藝的水平。明清兩代厚、薄兩種螺鈿漆器都很盛行,尤其是薄螺鈿的發展達到了爐火純青的程度。「襯色螺鈿」出現得較晚,實物僅見故宮博物院收藏的一件清晚期的嵌襯色螺鈿團花長方盒和南京博物院收藏的黑漆嵌螺鈿圓盤。
9.犀皮
犀皮,又稱「虎皮漆」「波羅漆」。其做法是:先在器胎上用石黃人生漆調成稠漆,做成一個高低不平的表面,再用右手拇指輕輕將漆推出一個個高起的小尖,稠漆人陰干透後,上面再髹塗不同色漆多層,各色相間,並無一定規律,最後通體磨平。凡是突起的小尖,經磨平後,都圍繞著一圈一圈的不同漆層,呈現出了類似松鱗的花紋,其特徵為「表面光滑,花紋由不同顏色的漆層構成,或成行雲流水紋,或像松樹幹上的鱗皴,乍看很勻稱,細看又富有變化,漫無定律,天然流動,色澤燦爛,非常美觀」。經過研磨露出的漆層斷面,斑紋運行、迴旋的形態取決於地子起伏的形態,故《髹飾錄》有「片雲、圓花、松鱗」等不同名稱。
關於犀皮漆器出現的時間,原來認為最早出現於唐代,其依據是現知最早的文獻資料——唐代袁郊、甘澤謠在《太平廣記》中講到犀皮枕,後有宋吳自牧在《夢粱錄》中提到清湖河下戚家犀皮鋪,與游家漆鋪並列,證明當時已有製造犀皮的漆工作坊。令人欣慰的是,1984年安徽馬鞍山市三國吳朱然墓中出土了一對黑、紅、黃三色相間的皮胎犀皮羽觴,其製作工藝已相當成熟,這一發現把我國犀皮漆工藝出現的年代提早了約六百年。明清兩代的犀皮技法已相當成熟,解放初期北京仍保存有以犀皮技法來製造漆煙袋桿的行業。
10.雕漆
雕漆是剔紅、剔黑、剔黃、剔綠、剔彩等的總稱,其中尤以剔紅最多,且又常常與其色彩相同的雕漆相結合。
剔紅的做法是:在器胎上髹一定厚度的朱漆,少則二三十道,多則上百道,之後在漆上雕刻花紋。剔黃、剔綠、剔黑等的技法與之相同。剔彩則是在器物上分層髹塗不同顏色的漆層,當漆層達到一定的厚度時,根據圖案色調要求,需要哪種顏色,就將它面上的顏色剔掉,露出所需色漆。《髹飾錄》中所說「紅花、綠葉、紫枝、黃果、彩雲、黑石等」就是用這種方法剔刻出來的。
據《髹飾錄》記載,我國雕漆技法出現於唐代,但至今未見實物,宋元兩代雕漆技法已漸臻成熟,到元末明初,尤其是永樂時期果園廠生產的雕漆,技藝精湛,工藝達到歷史上的最高水平。明清兩代的雕漆數量最多,至清代晚期,雕漆技藝衰微而幾乎失傳,解放後,北京、揚州等地才重新恢復了雕漆的生產。
11.剔犀
剔犀,北京文物業通稱曰「雲雕」,日本稱之為「屈輪」。其做法與剔彩相近,即在器胎上用兩種或三種色漆有規律地逐層髹塗,當.各層達到一定的厚度時用刀斜剔出卷草、勾紋等不同的花紋,刀口斷面清晰地顯露出不同顏色的漆層,器表有黑面、紅面或紫面的。其狀如行雲流水,自然流動。此技法出現不會晚於唐代,惟實物有待發現,其定型可能是在宋代,實例為江蘇武進南宋墓出土的剔犀雲紋執鏡盒及剔犀竹柄團扇。元末明初此種技法達到很高水平,明清時流行,存世作品的數量較多。
12.款彩
款彩的做法是:在漆地上刻凹下去的花紋,然後把色漆或色油填人花紋輪廓之內,因刻去的是漆灰,故又有「刻灰」或「大雕填」之稱。
款彩技法出現較晚,傳世有明清兩代的作品,因工藝簡單,出品快,故多用於製作各種小插屏或屏風。
13.戧金
戧金的做法是在漆地上,用刀尖或針錐畫出纖細的花紋,然後在花紋內打金膠,將金粉粘上去,故花紋呈金色。也有戧銀的,即用銀箔粘著。「錐畫」技法最早出現於戰國。到漢代不僅有針劃漆器,還有在針劃紋內加彩的。錐畫戧金比簡單的錐畫更進了一步。湖北光化五座墳西漢墓中出土的兩件漆卮,是迄今發掘到的最早的戧金漆器,與宋以後的戧金技法相同。明清以來戧金技法多與填彩漆相結合。
14.百寶嵌
用各種珍貴材料如珍珠、寶石、珊瑚、碧玉、翡翠、瑪瑙、象牙、密蠟等鑲嵌在漆器表面,組成各種圖案,此種技法稱為百寶嵌。
百寶嵌技法在西漢墓中出土的漆器上已見雛形,流行於明代,清代更加盛行,揚州名漆工盧葵生善制百寶嵌,其作品也有流傳。
㈢ 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的第一批
2002年1月18日,國家文物局印發《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目錄》,規定64件(組)珍貴文物為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的文物。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深化和對外文化交流的擴大,文物出國(境)展覽呈現出日益繁榮的局面。但是也由此加大了文物遭受損害的可能性,對文物的安全構成了潛在威脅。對此,國家文物局根據地方文物部門和有關方面專家的意見,確定了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的重要文物共64件(組)。
此目錄出台依據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實施條例》第六章第四十九條,即「一級文物中的孤品和易損品,禁止出境展覽。禁止出境展覽文物的目錄,由國務院文物行政主管部門定期公布。未曾在國內正式展出的文物,不得出境展覽。」 2012年6月26日,中國國家文物局網站上發布「關於發布《第二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目錄(書畫類)》的通知」一文,全文如下:
文物博函〔2012〕1345號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文物局(文化廳):
為加強我國珍貴文物出境展覽的管理,切實保證文物安全,2002年,我局公布了首批禁止出境展覽的64組一級文物名單。隨著對外文化交流的擴大,文物出境展覽也日益增多,一定程度上加大了文物遭受損害的可能性,對文物安全構成了潛在威脅。為適應文物出境展覽的新形勢和新要求,切實保證珍貴文物尤其是一級文物中的孤品和易損品安全,我局現發布《第二批禁止出境展覽文物目錄(書畫類)》,其中37件(組)一級文物自即日起禁止出境展出。
附件:第二批禁止出境展覽文物目錄(書畫類)
國家文物局
二〇一二年六月十一日 序號 名稱 收藏單位 備 注 青銅器類 1 商子龍鼎 中國國家博物館 2 商四羊方尊 中國國家博物館 1938年湖南寧鄉月山鋪出土 3 商龍紋兕觥 山西博物院 1959年山西石樓桃花庄出土 4 商大禾方鼎 湖南省博物館 1959年湖南寧鄉出土 5 商銅立人像 廣漢三星堆博物館 1986年四川廣漢三星堆遺址2號祭祀坑出土 6 西周天亡簋 中國國家博物館 7 西周伯矩鬲 首都博物館 1975年北京房山琉璃河燕國墓地251號墓地出土 8 西周晉侯鳥尊 山西博物院 1992年山西曲沃北趙村晉侯墓地114號墓出土 9 西周害夫簋(夫音同胡) 寶雞青銅器博物院 1978年陝西扶風法門鎮齊村出土 10 西周逨盤 寶雞青銅器博物院 2003年陝西眉縣楊家村窖藏出土 11 春秋越王勾踐劍 湖北省博物館 1965年湖北江陵望山出土 12 戰國商鞅方升 上海博物館 13 戰國錯金銀鑲嵌絲網套銅壺 南京博物院 1982年江蘇盱眙南窯庄出土 14 西漢詛盟場面貯貝器 中國國家博物館 雲南晉寧石寨山出土 15 西漢彩繪人物車馬鏡 西安博物院 1963年陝西西安紅廟坡出土 16 西漢殺人祭柱場面貯貝器 雲南省博物館 雲南晉寧石寨山出土 陶瓷類 1 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彩陶人面魚紋盆 中國國家博物館 1955年陝西西安半坡遺址出土 2 新石器時代馬家窯文化彩陶舞蹈紋盆 中國國家博物館 1973年青海大通上孫家寨出土 3 新石器時代馬家窯文化彩陶貼塑人紋雙系壺 中國國家博物館 1974年青海樂都柳灣墓葬出土 4 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彩陶網紋船形壺 中國國家博物館 1958年陝西寶雞北首嶺遺址出土 5 新石器時代龍山文化彩繪蟠龍紋陶盤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 1980年山西襄汾陶寺遺址第3072號墓出土 6 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彩陶人形雙系瓶 甘肅省博物館 1973年甘肅秦安邵店大地灣出土 7 新石器時代大汶口文化彩陶八角星紋豆 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1974年山東泰安大汶口遺址出土 8 吳「永安三年」款青釉堆塑谷倉罐 故宮博物院 1935年浙江紹興出土 9 吳「赤烏十四年」款青釉虎子 中國國家博物館 1955年江蘇南京趙士崗吳墓出土 10 吳青釉褐彩羽人紋雙系壺 南京市博物館 1983年江蘇南京雨花區長崗村出土 11 西晉青釉神獸尊 南京博物院 1976年江蘇宜興周處家族墓出土 12 北齊青釉仰覆蓮花尊 中國國家博物館 1948年河北景縣封氏墓群出土 13 北齊白釉綠彩長頸瓶 河南博物院 1971年河南安陽范粹墓出土 14 隋白釉龍柄雙聯傳瓶 天津博物館 15 唐青釉鳳首龍柄壺 故宮博物院 16 唐魯山窯黑釉藍斑腰鼓 故宮博物院 17 唐代陶駱駝載樂舞三彩俑 中國國家博物館 1957年西安鮮於庭海墓出土 18 唐長沙窯青釉褐藍彩雙系罐 揚州博物館 1974年江蘇揚州石塔路出土 19 唐越窯青釉褐彩雲紋五足爐 臨安縣文物管理委員會 1980年浙江臨安水邱氏墓出土 20 唐長沙窯青釉褐彩貼花人物紋壺 湖南省博物館 1973年湖南衡陽出土 21 唐三彩駱駝載樂俑 陝西歷史博物館 1959年陝西西安中堡村唐墓出土 22 五代耀州窯摩羯形水盂 遼寧省博物館 1971年遼寧北票水泉遼墓出土 23 五代越窯蓮花式托盞 蘇州博物館 1956年江蘇蘇州虎丘雲岩寺塔出土 24 五代耀州窯青釉刻花提梁倒流壺 陝西歷史博物館 1968年陝西彬縣出土 25 北宋汝窯天青釉弦紋樽 故宮博物院 26 北宋官窯弦紋瓶 故宮博物院 27 北宋鈞窯月白釉出戟尊 故宮博物院 28 北宋定窯白釉刻蓮花瓣紋龍首凈瓶 定州市博物館 1969年河北定縣凈眾院塔基地宮出土 29 北宋官窯貫耳尊 吉林省博物院 30 宋登封窯珍珠地劃花虎豹紋瓶 故宮博物院 31 元青花蕭何月下追韓信圖梅瓶 南京市博物館 1959年南京印堂村觀音山沐英墓出土 32 元藍釉白龍紋梅瓶 揚州博物館 玉器類 1 新石器時代紅山文化玉龍 中國國家博物館 1971年內蒙古翁牛特旗賽沁塔拉村出土 2 新石器時代良渚文化神人獸面紋玉鉞 浙江省博物館 1986年浙江餘杭反山12號墓出土 3 夏七孔玉刀 洛陽博物館 1975年河南偃師二里頭遺址出土 4 西周晉侯夫人組玉佩 山西博物院 1992年山西曲沃M63墓(晉穆侯次夫人墓)出土 5 戰國多節活環套練玉佩 湖北省博物館 1978年湖北隨縣曾侯乙墓出土 6 西漢「皇後之璽」玉璽 陝西歷史博物館 1968年陝西咸陽漢高祖長陵附近發現 7 東漢鏤雕東王公西王母紋玉座屏 定州市博物館 1969年河北定州中山穆王劉暢墓出土 8 西晉神獸紋玉樽 湖南省博物館 1991年湖南安鄉西晉劉弘墓出土 9 元「統領釋教大元國師之印」龍鈕玉印 西藏博物館 雜項類 1 商太陽神鳥金箔片 成都金沙遺址博物館 2001年四川成都金沙遺址出土 2 商金杖 廣漢三星堆博物館 3 戰國包金鑲玉嵌琉璃銀帶鉤 中國國家博物館 1951年河南輝縣固圍村5號戰國墓出土 4 西漢「滇王之印」金印 中國國家博物館 1956年雲南晉寧石寨山古墓群出土 5 西漢錯金銀鑲松石狩獵紋銅傘鋌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 號 名稱 收藏單位 備 注 6 唐龜負論語玉燭酒籌鎏金銀筒 鎮江博物館 1982年江蘇丹徒丁卯橋唐代窖藏出土 7 戰國彩繪樂舞圖鴛鴦形漆盒 湖北省博物館 1978年湖北隨縣曾侯乙墓出土 8 西漢識文彩繪盝頂長方形漆奩 湖南省博物館 1973年湖南長沙馬王堆3號墓出土 9 西漢黑漆朱繪六博具 湖南省博物館 1973年湖南長沙馬王堆3號墓出土 10 吳彩繪季札掛劍圖漆盤 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1984年安徽馬鞍山三國吳朱然墓出土 11 吳皮胎犀皮漆鎏金銅扣耳杯(2件) 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1984年安徽馬鞍山三國吳朱然墓出土 12 北宋木雕真珠舍利寶幢(含木函) 蘇州博物館 1978年江蘇蘇州瑞光寺塔出土 13 新石器時代大汶口文化象牙梳 山東省博物館 1959年山東泰安大汶口遺址出土 14 新石器時代河姆渡文化雙鳥朝陽紋象牙雕刻器 浙江省博物館 1977年浙江餘姚河姆渡遺址出土 15 隋綠玻璃蓋罐 中國國家博物館 1957年陝西西安李靜訓墓出土 16 隋綠玻璃小瓶 中國國家博物館 1957年陝西西安李靜訓墓出土 17 漢紅地對人獸樹紋罽袍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文物考古研究所 1995年新疆尉犁營盤遺址墓地出土 18 北魏刺綉佛像供養人 敦煌研究院 1965年甘肅敦煌莫高窟出土 19 北朝方格獸紋錦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物館 1968年新疆吐魯番阿斯塔那北區99號墓出土 20 北宋靈鷲紋錦袍 故宮博物院 1953年新疆阿拉爾出土 21 戰國石鼓(1組10隻) 故宮博物院 22 唐昭陵六駿石刻(什伐赤、白蹄烏、特勒驃、青騅4幅) 西安碑林博物館 1950年原陝西歷史博物館移交 23 宋拓西嶽華山廟碑冊(華陰本) 故宮博物院 24 明曹全碑初拓本(「因」字不損本) 上海博物館 25 唐寫本王仁煦《刊謬補缺切韻》 故宮博物院 26 北宋刻開寶藏本《阿惟越致經》(1卷) 中國國家圖書館 27 北宋刻本《范仲淹文集》(30卷) 中國國家圖書館 28 唐章懷太子墓壁畫馬球圖(1組) 陝西歷史博物館 29 唐章懷太子墓壁畫狩獵出行圖(1組) 陝西歷史博物館 30 唐懿德太子墓壁畫闕樓圖(1組) 陝西歷史博物館 31 唐永泰公主墓壁畫宮女圖(1組) 陝西歷史博物館 32 戰國簡《金縢》 清華大學 33 戰國郭店楚簡《老子(甲、乙、丙)》 荊門市博物館 34 戰國楚簡《孔子詩論》 上海博物館 35 秦雲夢睡虎地秦簡《語書》 湖北省博物館 36 秦簡《數》 湖南大學 37 西漢馬王堆漢墓帛書《周易》 湖南省博物館
㈣ 中國古代漆畫為什麼總是黑紅兩
生漆是從漆樹上采割下來的天然汁液,呈乳白色,見空氣氧化後呈棕紅色,稍厚一點即近黑色,可以說黑是漆的常態,古代漆器有「不言色者皆黑」之說。漆黑這個詞彙也由此而來,漆黑是世界上最黑最美的黑,它黑的深沉、黑的高貴、黑的含蓄、黑的神秘,因此漆的藝術也可以說是黑的藝術,漆黑是漆畫中最寶貴的色彩。
說到紅,它是由天然礦石硫化汞和漆調制而成,顏色鮮艷,歷久不變,古代文獻中有「丹漆不文」之說,以示對朱漆的贊美,它是黑的最佳伴侶,它是漆器的第二大色彩,紅和黑幾乎成了漆的符號。去年美國大都會博物館舉辦了中國古代雕漆展覽,即以「紅與黑」起名。
但是漆器也不是只有黑紅兩色的。
在人類歷史上,發現和使用天然漆是中國人的獨創。《韓非子·十過》中曾說四千多年前舜禹在位時,因使用髹漆木器,引起天下諸侯的不滿。殷商時代,漆液中不僅已開始攙合各色顏料,並且出現在漆器上粘貼金箔和鑲嵌松石的工藝,開漢唐「金銀平脫」技藝之濫觴。歷西周春秋,漆器製作工藝日精。河南浚縣辛村西周晚期墓中發現的漆器上「蚌組花紋」可作為漆器上紋飾的開始。漆畫是指古代彩繪漆器上的裝飾畫,而並非泛指一般的漆器上的「髹漆」工藝。在漆畫藝術中,應用油漆的方法雖然很重要,但也不同於西方的「油畫」。另外它也有著與壁畫、帛畫不同的表現技法。漆器是中國最早發明而獨有的藝術品,漆畫是漆器與繪畫的完美結合,在繪畫史上具有獨特的歷史地位。
中國漆畫歷史悠久,最早可以推溯到商代。商代許多漆器器表髹有紅漆或黑漆的裝飾紋樣,紋飾裝飾技法有寫實與變形誇張兩種,且有單色或多色描繪。在器物上繪出包括雷紋、蕉葉紋、夔紋、龍紋、虎紋、饕餮紋、弦紋、圓點紋等復雜紋樣,有的還在器物部分花紋上鑲嵌有刻著渦紋的蚌泡和不同形狀的松石。春秋戰國是中國漆藝發展的重要階段。漆器之優良品質越來越被人們所認識掌握並逐漸取代青銅器,髹漆材料和漆器製作工藝的進步,使其器型之精巧和紋飾之美都遠勝前代。漆器紋飾精美生動,色彩艷麗,黑地為主,配以紅色彩繪,樸素而又華美,達到了空前的水平。湖北荊門包山大冢戰國楚墓出土的《迎賓出行圖》是我國現存的最早的一幅漆畫,是當今世界上最早、而且保存最完好的一幅漆畫,在中國美術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漢代是我國漆器製造業發展的鼎盛時期,不僅中央在少監府專設「東園匠」專門監督官吏漆器製作,並在蜀漢、廣漢郡置工官負責監造各種精美的塗有紋飾的精美漆器,西漢辭賦家楊雄在《蜀都賦》中描繪蜀漢、廣漢郡生產的雕填、螺鈿、金銀扣等名貴漆器製作的盛況時寫道:「雕鐫鈿器,萬技千工。三參帶器,金銀文華,無一不妙」。與此同時,民間作坊也分布於山東、河南、廣東、廣西、陝西、江蘇等地。
三國兩晉南北朝出土的漆畫較少,但安徽馬鞍山發掘的三國中期東吳右軍師大司馬朱然墓出土的漆器數量驚人、器物造型繁多、色彩斑斕,反映出了三國時期漆器裝飾的水平。南北朝時期在裝飾藝術方面最明顯的創新是綠沉漆和斑紋漆的發明。斑漆、綠沉漆等漆器裝飾技法的廣泛運用,打破了自戰國以來千年不變的黑、紅傳統主色調。山西石寨山司馬金龍墓出土的彩繪人物故事漆畫屏風,既是一件古代髹畫工藝品,又是一幅北魏繪畫真跡,堪稱一絕。隋唐以後,漆器裝飾在繼承前代的基礎上,出現了新的藝術風貌和審美情趣。一反以動物紋為主的裝飾題材,大量採用了花草紋、人物山水紋等,構圖自由華麗,呈現出一派盛唐之風。
宋代漆器已從高檔奢侈品逐漸走入日常生活,體現了漆工藝民用化的特點。器物裝飾一反唐代的豐滿富麗,代之以清新淡雅的風格,以器身線條優美、色澤素雅為特色,呈現出一定的時代性,反映出理性的美、靜態的美、含蓄的美、內向的美。圖案構成上一般以人物樓閣為紋樣主題,襯以山水鳥獸,邊緣飾折枝花卉等,具有工筆畫的效果。表現人物題材的作品,具有很濃厚的風俗畫意趣。
明代漆器裝飾經過幾千年的積累,其裝飾題材、紋飾結構及其裝飾手法等更加豐富多彩,具有鮮明的藝術特徵。就裝飾題材而言,大凡山水、祥雲龍鳳、花卉蟲魚、喜慶吉祥等紋樣無所不包,圖案活潑、自然、大方,既具有傳承性,也不乏創新性的傾向性和選擇性,充滿著生氣。髹飾品種日漸增多,在工藝上達到極高成就,尤其是在描金、螺鈿、款彩、鑲嵌等方面,迎來了千文萬華之盛,奇技淫巧,料不厭精,工不厭細,謹嚴細致,似已達到極限,無可逾越。清代漆器裝飾藝術在繼承明代的技法上,裝飾日趨纖巧繁瑣。尤其是康乾盛世期間的漆器裝飾表現了清朝統治者的雄偉氣魄,代表了追求華麗和富貴的世俗作風,用色繁復,油彩、漆彩並施,雕飾滿目,圖案豐富多彩,絢麗華貴,具有鮮明的藝術個性。最能代表清代漆器裝飾水平的是清宮廷造辦處製作的漆器。道光以後,清王朝內憂外患,國力衰弱,漆工藝也逐漸走入低谷,雕漆等重要髹漆工藝門類已經失傳,其他品類的漆器,此時雖然能生產,但水平低劣,已無法同鼎盛時期相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