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工商服務 > 馬鞍山壯士

馬鞍山壯士

發布時間:2021-05-23 00:07:29

Ⅰ 項羽當年的馬兒叫什麼

烏騅是項羽的坐騎。一直跟隨他南征北戰,建立功勛無數。可項羽終究不是成帝業之人,公元前202年,劉邦的大將韓信布置十面埋伏,那項羽圍困在垓下。項羽幾次率領軍士們突圍,但可惜都失敗了。韓信果真是個將才,夜晚,他命令漢營的將士高唱楚國的歌曲。項羽的軍隊主要來自江南的楚國,這樣一來,聽見家鄉熟悉的曲調,簡直是一點鬥志都沒有了。項羽也知道自己的末日到了。這一夜,他喝了很多酒。追隨他多年的親密愛人虞姬也自刎殉情。此時的項羽已經了無牽掛,跨上烏騅,帶了八百子弟,沖殺出去……
天亮了,他們逃到了烏江邊。這時跟著項羽的兵丁只剩下了二十幾個人。一位亭長勸項羽到江東稱王,重建霸業。但項羽自覺無顏見江東父老,自刎於烏江邊。臨死前,他把愛馬烏騅送給了亭長。亭長帶著它過江,但是忠於主人的烏騅自跳烏江而死,上演了一曲悲歌。
出自於《西漢演義》中霸王項羽的座駕。烏騅是一匹黑馬,通體黑緞子一樣,油光放亮,唯有四個馬蹄子部位白得賽雪,烏騅背長腰短而平直,四肢關節筋腱發育壯實,這樣的馬有個講頭,名喚「踢雲烏騅」。項羽的烏騅應該是屬於中國名馬的河曲馬系列,河曲馬作為我國最優良的軍用馬種,顏色以黑色、青色為主,當然也有別的顏色。有了這匹馬,項羽巨鹿之戰,九戰九捷,以少勝多;力戰六十多員漢將,霸王槍未點地,馬未倒退半步,霸王身經百戰無有敗績。「數年以來,(烏騅)所向無敵,嘗一日行千里。」可嘆烏騅寶馬隨霸王死在垓下大戰中,當時「遂命小卒牽馬渡江。那馬咆哮跳躍,回顧霸王,戀戀不欲上船,霸王見馬留連不舍,遂涕泣不能言。眾軍士攬轡牽馬上船,那馬長嘶數聲,望大江波心一躍,不知所往。」請注意引文中的最後一句,本來馬跳到大江中不見了,那肯定是淹死了,但是文中說「不知所往」,可見這匹馬的義氣不知道打動了多少人的心。後來著名的大文豪郭沫若先生還專門寫了一首詩來歌頌烏騅馬,「傳聞有馬號烏騅,慷慨項王施首後,負箭滿身猶急馳,不知遺革裹誰屍?」
後世還流傳出美麗的傳說,安徽馬鞍山也是由此傳說而得地名。
傳楚漢戰爭時,楚霸王項羽在垓下全軍覆沒,敗退至和縣烏江,自覺無顏見江東父老,便請漁人將心愛的坐騎烏騅馬渡至對岸後,自刎而亡。 烏騅馬思念主人,長嘶不已,翻滾自戕,馬鞍落地化為一山,馬鞍山因此而得名,有「江東第一山」的美譽。
烏騅馬的一生
虞城范氏得一小馬,此馬全身烏黑,油光發亮,鬃毛整齊,膘肥身壯,奔跑矯健,有千里馬之相,名為烏騅馬。
騅自知其才,遂力現其才。然凡千里馬,頓斗谷,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故烏騅馬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現,無人謂之以千里也。
一日食馬者憑欄執鞭而嘆曰:「哎!此地無馬也!」烏騅馬聞之,力嘶鳴,以現其才。惜無人以其為好馬也 。烏騅馬自思:天生我才必有用,天何以生吾千里而無用邪?吾有千里之才,豈能辱於此奴隸人之手,駢死於槽櫪之間?人之多也,何以無一伯樂邪?遂更力現其美,以待有伯樂見之。
時項王起事,陷召城。范氏獻項王馬百匹以求自保。項王大喜,遂自視之。忽見其中一馬神采飛揚,瀟灑矯健,與眾不同。問眾人曰:「此非千里馬者乎?」遂自牽之,悉心照料。旦日騎之,果日行千里。項王大喜,以其為己坐騎,常騎之。
猛將配良馬,項王之有烏騅馬,如虎之添翼也。馳騁沙場,東征北戰,攻無不可,戰無不勝,克秦軍於巨鹿。然項王雖為相馬之伯樂,無以相人也。終因狂傲自大,不能盡智能之士之才,為沛公圍於垓下。
夜項王飲,忽聞得四面楚歌。項王驚而歌曰:「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烏騅馬聞之,悲痛萬分,仰天嘶鳴,自思忖:吾隨項王五年,同甘苦,共享樂。今項王英雄末路,吾當以誠為本,奮力向前,與項王共生死。
於是項王乃上烏騅馬,引八百壯士向南潰圍。烏騅馬奮力向前。遇漢兵,項王力殺之,勇不可當。至於烏江,欲渡之。
烏江亭長倚船待,謂項王曰:「江東雖小,然亦足王也,願大王急渡。」項王笑曰:「籍與江東八千子弟渡江而西,又獨吾還之,吾無臉以見江東父老矣!」遂自刎而死。
漢軍追烏騅馬,欲擒之。烏騅馬狂奔,遂得脫。項王已死,烏騅馬悲痛萬分,仰天嘶鳴,自思曰:人為知己死,士為誠信亡。今吾主已死,吾何以獨生於世耶!乃欲墜河。
忽聞一聲自空來,烏騅馬抬頭見一神,全身發亮。謂烏騅馬曰:「汝主項羽已死,然後世為關羽也,汝豈願為之坐騎赤兔乎?」烏騅馬曰:「願終世陪於項王左右。」遂與神仙去,為後世赤兔也。

Ⅱ 岳飛的簡介

岳飛(1103年3月24日-1142年1月27日),字鵬舉,宋相州湯陰(今中國河南省安陽市湯陰縣)人,北宋末、南宋初抗金名將,民族英雄。官至少保、樞密副使,封武昌郡開國公。

宋高宗以謀反罪名賜死岳飛,宋孝宗為之平反,追謚武穆、後追贈太師、追封鄂王,改謚忠武。明朝加封三界靖魔大帝,配奉於各地武廟[3]。中興四將諸多說法中唯一一位出現在所有名單中的名將。

岳飛於北宋末年投軍,從1128年遇宗澤起到1141年為止的十餘年間,率領岳家軍與金軍進行過數百次大小戰斗。1140年,金太祖四子完顏兀術毀盟攻宋,岳飛揮師北伐,先後收復鄭州、洛城等地,又於郾城、潁昌大敗金軍,進軍朱仙鎮。

宋高宗卻一意求和,以十二道金字牌下令退兵,岳飛在孤立無援之下被迫班師。在紹興和議過程中,岳飛遭受秦檜、張俊等人的誣陷,被捕入獄。

1142年1月,岳飛以「莫須有」的謀反罪名,迫令自害,通說為自鳩,其長子岳雲和部將張憲皆被害。宋孝宗即位後被平反,改葬於西湖畔棲霞嶺。

(2)馬鞍山壯士擴展閱讀:

他重視人民抗金力量,締造了「連結河朔」之謀,主張河北抗金武裝和宋官軍互相配合,夾擊金軍,以收復失地。岳飛之文學才華也是將帥中少有,著有詞作《滿江紅·寫懷》。其著作編成《岳忠武王文集》。

中華人民共和國官方認定岳飛為民族英雄。2002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也對網路上流傳岳飛不再是民族英雄的說法進行了澄清,稱岳飛在中國歷史上歷來被認為是民族英雄,

從20世紀50年代後期以來,在中小學的歷史教學大綱和教材中,對岳飛的評價都是一貫的,不存在重新定義岳飛是否是「民族英雄」的問題。

Ⅲ 金寨縣的旅遊

燕子河大峽谷(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國家地質公園)位於安徽省六安市金寨縣境內,由著名書畫家啟功先生題字。與華東最後一片原始森林天堂寨毗鄰,峽谷奇峽綿延,以險崖、奇石、幽谷、秀水而著稱。
峽谷長度約2000米的步道游覽空間,集中分布著鬼斧神工、險不可攀的天坑絕景;深不可知、天設地造的「仙人洞」,如雪似煙若霧是水、變幻無窮的神韻瀑布;天然奇石、石紋、石穴千姿百態,色彩斑讕,無不讓人感嘆大自然的神奇造化;奇峽異灘,大大小小的潭、池、湖、島,奇觀勝景,令人驚嘆不已,恍若步入人間仙境;飛瀑流泉,古樹名木,猶如置身桃花源中;青山秀水,藍天白雲,春夏秋冬,各顯風韻,是令人神往的綠色旅遊佳境。 戲劇
清末民初,京戲、倒七戲、皮影戲班社在城鄉流動演出,上演傳統劇目,大都是宣揚封建道德的內容。皮影戲班根據民間傳說《黃花天子坐古城》編排成《五女征南》劇目上演。民國20年(1931),金家寨劇團及蘇區各地宣傳隊自編自演革命內容的新戲,如《送郎當紅軍》、《紅軍打商城》等。
抗日戰爭期間,省屬各話劇團體在立煌上演《放下你的鞭子》、《盲啞恨》、《馬百計》、《八百壯士》等獨幕劇;其他劇團上演的還有夏衍編的《一年間》、凌鶴松編的《黑地獄》、老舍編的《面子問題》、宋之的編的《黑字二十八》、陳白塵編的《群魔亂舞》、曹禺編的《雷雨》、田漢編的《呂優之死》、洪深改編契訶夫的《蠢貨》等劇目;京劇團上演的有《梁紅玉》、《情忠報國》等劇。
1950年,為配合清匪反霸,城鄉業余劇團演出《地主請客》、《活捉汪憲》等。1951年,縣組織抗美援朝宣傳隊在城鎮、農村演出《戳破紙老虎》等戲劇,宣傳抗美援朝。1958年,山歌劇《鬧紅燈》獲省民間音樂舞蹈會演優秀節目獎。「文化大革命」前17年,戲劇節目多為配合政治運動的內容。「文化大革命」間的10年,傳統劇目被禁,「樣板戲」統治舞台,業余劇團統稱「毛澤東思想文藝宣傳隊」,演出「革命大批判」小節目。1978年後,劇團恢復上演傳統劇目。1982年,縣文化館業余演出隊參加省業余劇團調演,演出李皓創作的《夜宿翠屏嶺》獲創作獎,1984年,張傳習創作的古裝劇《鐵碑怨》和甄遠東創作的《點狀元》,由縣黃梅戲劇團和皖西廬劇團參加省首屆戲劇節演出,分別獲編劇二等獎和一等獎,1985年,《鐵碑怨》、《點狀元》兩劇由省電視台黃山音像公司聯合錄相放映。
音樂
縣境流傳有民歌、山歌、小調等,既有抒發男女青年的美好愛情,也有揭露舊社會的不平,反映人民群眾反抗壓迫的心聲。立夏節起義後,蘇區宣傳工作者採用舊民歌曲調填入新詞,宣傳革命思想。佛堂坳列寧小學校長羅銀卿用民歌《八段錦》曲譜,創作了《八月桂花遍地開》新歌,在根據地廣泛流傳。此歌已編入《革命歷史民歌表演唱》和大型音樂舞蹈影片《東方紅》。
抗日戰爭爆發後,廣西學生軍宣傳隊、動員委員會工作團、學生街頭宣傳隊,在縣境用歌曲宣傳抗日救國。《義勇軍進行曲》、《大刀進行曲》、《游擊隊歌》、《救國軍歌》等歌聲遍及城鄉。民國27年(1938)「立社」組織大型合唱團舉辦音樂晚會、音樂講座。民國28年合唱團舉辦《黃河大合唱》,民國31年舉辦《生產大合唱》。
1949年後,學校重視音樂課,有專用教材。「文化大革命」中,「語錄歌」、「忠」字歌占據歌壇。1982年,省電台播放由縣文化館搜集中國音樂家協會會員、金寨師范教師廖家驊整理的《大別山民歌聯唱》49首。80年代以來,現代音像設備日漸增多,促進了新歌曲的普及,青年愛唱輕松、活潑、富有生活情趣的流行歌曲。
舞蹈
縣境歷來流行各式花燈舞蹈,無固定程式,舞姿因人而異。學校興起後,教學《葡萄仙子》一類舞蹈。蘇區宣傳隊員常用邊歌邊舞形式,加強宣傳效果。民國33年,立煌舉辦體育運動會時,立煌女子中學表演《土風舞》。1949年,老解放區的腰鼓、秧歌、蓮湘(花棍)傳入縣境,學校師生學習、表演。1956年,縣舉辦民間音樂舞蹈會演,青山區演出挖掘整理的《蓮花燈舞》和《十把扇子》傳統節目,參加省地會演。省劇團還把金寨的「道花謎」節目帶到北京演出,受到首都觀眾歡迎。同年,職工、學生一度學跳「交際舞」。1968年,盛行「忠」字舞,男女老少都得學跳,文化主管部門還辦培訓班教練推廣。1980年後,青年喜跳迪斯科,工會、共青團常組織小型舞會。 上將:洪學智
中將:皮定均 張賢約 林維先 李耀 陳先瑞 曾紹山 滕海清 徐立清
少將:丁世芳、卜萬科、於俠、馬琮璜、王鳳梧、方子翼、方升普、鄧忠仁、鄔蘭亭、嚴家安、楊克武、肖全夫、肖選進、吳誠忠、佘積德、余嗣貴、閔鴻友、汪乃貴、汪少川、董洪國、王遠芬、李家益、餘明、宋承志、宋文、張行忠、張貽祥、陳宏、陳祥、陳伯祿、林彬、林乃清、周發田、周時源、胡繼成、趙遵康、徐其海、陶國清、戚先初、康烈功、詹大南、詹化雨、漆遠渥、熊挺、宋維拭、陳宜貴、胡鵬飛、曾憲池、傅紹甫、程明。 孫大發(上將)
周伯榮(少將)
洪豹(少將)
皮國勇(少將)
蔡勇(少將)
徐甘泉(少將 )
鄔援軍(少將)
鄔江興(少將、原籍金寨) 洪虎(全國人大法律委員會副主任)
謝廣祥(安徽省副省長)
陳辭(海南省省委常委、海口市市委書記)、
方寧 (國務院參事室副主任)
楊振超 (安徽省淮南市委書記、市人大常委會主任)
高開焰 (安徽省衛生廳廳長、黨組書記)
晏飛 (安徽省地稅局政治部主任)
盧仕仁 (合肥市人民政府副市長)、
馮克金 (安徽省巢湖市委常委、副市長)
王曉焱 馬鞍山市政府副市長
呂政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所長
姚枝仲 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室副主任
皮衛平廈門市紅十字會常務副會長
金平 曾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起草小組組長 周祖培
王明(中國共產黨早期領導人之一)
蔣光慈
廖磊
林英鍾
陳淮生 黃莽(中國詩詞協會會長)
周森(香港三峽畫院院長)
江濤(亞洲左拳王)
錢濤 (國家一級演員)
鄭鵬(設計師)
吳照(中國教育學會地理教學研究會副秘書長)
姜潮(快樂男生全國20強)
胡鑫(感動中國大學生,五四愛心學校發起人之一)
吳青山(五四愛心學校發起人之一)
鮑梅崢(合肥三國書畫院院長、安徽省書法家協會會員)
蘇明娟(中國希望工程形象代言人)
傅賢治(江南大學校長助理)
佘開國(解放軍文藝出版社副社長、主編)
儲蘭蘭(著名京劇青年演員)
許多餘(詩人) 周火生(86次來金寨做愛心事業的最偉大的崑山老人)
周老師,江蘇崑山退休高級教師。他把每月數千元退休工資,省吃儉用16年共捐資460多萬元,其中個人捐款達26萬元,協建5所學校,改善10所中小學辦學條件,資助了約650名學生。在崑山,他被稱為「希望駱駝」、「希望老人」、「崑山捐資助學第一人」,但他更願意把自己稱為「希望工程搭橋工」。

Ⅳ 紅色娘子軍馬鞍山10壯士是什麼事件呀

1932年8月,瓊崖紅軍部隊遭到國民黨大部隊的圍剿,兩軍在馬鞍嶺交戰,因專敵眾我寡,為掩屬護部隊後撤,紅色娘子軍一連奉命留下一個班十人與紅軍一營在馬鞍嶺進行阻擊。這是一場慘烈的阻擊戰,娘子軍和紅軍戰士一直堅持到最後,彈盡糧絕,仍用石頭與敵人展開博斗,最後全部壯烈犧牲。

Ⅳ 狼牙山五壯士和國旗和太陽一起升起有什麼相同之處

在這告訴我們一個道理,就是說我們的幸福生活和英雄們的犧牲是分不開的。

Ⅵ 李白資料

http://ke..com/view/2133.htm
李白
李白(公元701年—公元762年),字太白,號青蓮居士。李白是唐朝著名詩人,也是中國最著名的詩人之一,是我國文學史上繼屈原之後又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有「[ur]詩仙」之稱。李白和杜甫合稱「李杜」。

李白(公元701—公元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

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靜寧西南),隋末其先人流寓碎葉(今吉爾吉斯斯坦北部托克馬克附近)。幼時隨父遷居綿州昌隆縣(今四川江油)青蓮鄉,二十五歲起 「辭親遠游」,仗劍出蜀。天寶初供奉翰林,因遭權貴讒毀,僅一年余即離開長安。安史之亂中,曾為永王璘幕僚,因璘敗系潯陽獄,遠謫夜郎,中途遇赦東還。晚年投奔其族叔當塗令李陽冰,後卒於當塗,葬龍山。唐元和十二年(817),宣歙池觀察使范傳正根據李白生前「志在青山」的遺願,將其墓遷至青山。有《李太白文集》三十卷行世。

李白的詩歌今存990多首。有大量的政治抒情詩,充分表現了詩人非凡的抱負,奔放的激情,豪俠的氣概,也集中代表了盛唐詩歌昂陽奮發的典型音調。李白有強烈的自我意識,多次以大鵬自比,「大鵬一日同風起,博搖直上九萬里」《上李邕》。但李白在長安三年失意而歸,使他激昂的政治熱情,再受到現實的沖撞時,便轉化為懷才不遇的悲憤狂歌,從胸中噴涌而出:「大道如青天, 我獨不得出, 羞逐長安社中兒, 赤雞白狗賭梨栗,彈劍作歌奏苦聲,曳裾王門不稱情」。李白還以痛快淋漓的飲酒詩,來排遣懷才不遇的憂愁。《將進酒》:「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與這種豪放奔涌,無所掩抑的感情氣勢相適應,李白的詩歌在藝術手法方面的顯著特點是:想像神奇,變化無端,結構縱橫跳躍,句式長短錯落,形成了雄奇飄逸的風格。《夢游天姥吟留別》:

「天姥連天向天橫,勢拔五嶽掩赤城。天台四萬八千丈,對此欲倒東南傾。我欲因之夢吳越,一夜飛渡鏡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謝公宿處今尚在,淥水盪漾清猿啼。腳著謝公屐,身登青雲梯。半壁見海日,空中聞天雞。千岩萬壑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龍吟殷岩泉,栗深林兮驚層巔。雲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煙。列缺霹靂,邱巒崩摧,洞天石扇,訇然中開。青冥浩盪不見底,日月照耀金銀台。霓為衣兮風為馬,雲之君兮紛紛而來下,虎鼓瑟兮鸞回車。仙之人兮列如麻。」而當大夢初醒來,幻境消失,又引出了對人生世事的感慨:「世間行樂亦如此,古來萬事東流水」,「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李白這種想落天外的特點,大大發展了莊子寓言,屈原初次的浪漫精神和表現手法,也融匯了道教的神仙意象,具有令人驚嘆不已的藝術魅力,贏得了一代「詩仙」的贊譽。

李白的詩歌的題材是多種多樣的。他的七言古詩(《蜀道難》,《夢游天姥吟留別》,《將進酒》,《梁甫吟》等 ); 五言古詩(《古風》59首); 有句漢魏六朝樂府民歌風味的《長干行》,《子夜吳歌》等,七言絕句(《望廬山瀑布》,《望天門山》,《早發白帝城》等)都成為盛唐的名篇。李白在唐代已經享有盛名。他的詩作「集無定卷,家家有之」。為中華詩壇第一人。
早年

李白的祖籍是隴西成紀(在現在甘肅秦安東)。他於武則天長安元年(公元701年)出生在西域的碎葉(位於今日吉爾吉斯斯坦托克馬克附近)。據《新唐書》記載其為興聖皇帝(涼武昭王李皓)九世孫,與李唐諸王實際上同宗。幼年時期,李白和他的父親李客遷居到綿州昌隆(今四川江油縣)青蓮鄉。他在青年時期開始在中國各地游歷。其後李白曾經在唐玄宗天寶元年(公元742年)供奉翰林[/ur]。是他桀驁不馴的性格決定了他不能夠為權貴所容,所以僅僅不到兩年他就離開了長安。

中年

後來他在洛陽和中國唐朝另一位著名詩人杜甫相識,並且成為了好友。安史之亂爆發以後,在756年12月,李白為了平復叛亂,曾經應邀作為永王的幕僚。永王觸怒唐肅宗被殺後,李白也獲罪入獄。不久以後,他被流放到夜郎(今貴州桐梓一帶)。在流放途中遇赦,此時他已經59歲。

晚年

李白晚年在江南一帶漂泊。在他61歲時,聽到太尉李光弼率領大軍討伐安史叛軍,於是他北上准備追隨李光弼從軍殺敵,但是中途因病折回。第二年,李白投奔他的族叔、當時在當塗(今屬安徽)當縣令的李陽冰。同年11月,李白病逝於寓所,終年62歲。

作品

李白一生創作了大量的詩歌作品,流傳至今的有九百多首。他的詩歌創作涉及的中國古典詩歌的題材非常廣泛,而且在不少題材上都有名作出現。他所鍾好的體裁主要是古體詩,包括古風和樂府詩,但他在近體詩體裁如律詩、絕句中往往也有絕唱留存。在唐代尚未普及的詞,有兩首被認為是李白的作品,即被南宋人黃升稱為「百代詞曲之祖」的《菩薩蠻》與《憶秦娥》。也有少數人懷疑它們不是李白所作。

考據

據《舊唐書》記載,李白,字太白,山東人,其父為任城尉。青年時期的李白顯示了超凡的才能,並且志氣宏放,飄然有超世之心。其與魯中諸生孔巢父、韓沔、裴政、張叔明、陶沔等隱於徂徠山,酣歌縱酒,時號「竹溪六逸」。

又《舊唐書》記載,李白流放雖然遇赦,卻由於途中飲酒過度,醉死於宣城(「竟以飲酒過度,醉死於宣城」)。

===================================================================================================================

李白的生平和性格

李白(701—762)字太白,原籍隴西成紀(今甘肅秦安),出生於中亞西域的碎葉城(在今吉爾吉斯斯坦境內),約五歲時,其家遷居綿州昌隆(今四川江油)。其父李客(或謂真名不詳,「客」是對外來者的泛稱),不求祿仕而家境富裕,所以人們猜想他可能是一位巨商。李白的青少年時期是在蜀中度過的,他自幼讀書就廣為涉獵,所謂「五歲誦六甲,十歲觀百家」(《上安州裴長史書》),「十五觀奇書,作賦凌相如(《贈張相鎬》)。年輕時仗劍任俠,《與韓荊州書》雲:

「十五好劍術,遍干諸侯。」魏顥說他「眸子炯然,哆如餓虎……少任俠,手刃數人」(《李翰林集序》)。崔宗之在《贈李十二白》詩中也以「袖有匕首劍」、「雙眸光照人」這樣的句子描述其風度。很久以後,他和朋友敘舊,還興致勃勃地回憶當年殺出五陵惡少重圍的往事(見《敘舊贈江陽宰陸調》)。

他還很早就嚮往遊仙問道的生活:「十五游神仙,仙游未曾歇。」(《感興八首》之五)十八、九歲時,李白曾隱居於戴天大匡山,並從趙蕤學。趙蕤是個以「王霸之道見行於世」(孫光憲《北夢瑣言》)的學者,所著《長短經》十卷即主經邦濟世的事功之學。李白二十歲遇到蘇頲,又深得這位「朝廷大手筆」、文章巨公的贊賞。開元十二年(724)秋,李白「仗劍去國,辭親遠游」(《上安州裴長史書》)。他從峨嵋山沿平羌江南下,到荊門、游洞庭,接著又到了金陵、廣陵和會稽等地,不久回舟西上,寓居鄖城(今湖北安陸)。當時著名的道士司馬承禎在江陵遇到他,誇許他「有仙風道骨,可與神遊八極之表」(李白《大鵬賦·序》)。開元十五年,他娶故相許圉師孫女為妻。三年後,即開元十八年(730),李白由南陽啟程入長安,這時他正好三十歲。

李白初入長安為期約三年。他隱居在終南山,廣為交遊,希望得到王公大人的薦引。那時唐玄宗之妹玉真公主別館就設在終南山,常有文人雅士(其中包括王維、儲光羲等名詩人)去作客。李白結識了這位公主,卻未能如願以償,終於怏怏離去。開元二十年(732)夏,李白沿黃河東下,先後漫遊了江夏、洛陽、太原等地。二十四年,又舉家東遷,「學劍來山東」(《五月東魯行答汶上翁》)。他在寓居任城時,曾與孔巢父等人會於徂徠山酣飲縱酒,人稱「竹溪六逸」。後又漫遊河南、淮南及湘、鄂一帶,北登泰山,南至杭州、會稽等地,所到之處,形諸吟詠,詩名遠播,震動朝野,最後連天子也被驚動了。

天寶元年秋,由於玉真公主的薦引,唐玄宗下詔征李白入京,並待以隆重的禮遇:「降輦步迎,如見綺皓;以七寶床賜食,御手調羹以飯之。」(李陽冰《草堂集序》)命李白供奉翰林。李白應召入京時,頗為躊躇滿志,《南陵別兒童入京》詩雲:「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他有心作一番事業來報答玄宗的知遇之恩,但這位傲岸的詩人很快就遭到了宮廷權貴們的忌恨。一年後他就開始遭到讒毀,「白璧竟何辜?青蠅遂成冤」(《書情贈蔡舍人雄》),「君王雖愛蛾眉好,無奈宮中妒殺人」(《玉壺吟》),這些詩句都是他當時險惡處境的寫照。天寶三載春,李白被放還鄉。這一次他在朝中任職的時間只有一年多,但卻使詩人對社會的認識發生了深刻變化。

李白離長安後,沿商州大道東行,至洛陽與杜甫相識,後又與杜甫、高適一起暢游梁、宋一帶,過著飲酒論文、追鷹逐兔的放逸生活。翌年,在山東兗州,李白又與杜甫相遇,同游泗水、東蒙等地。隨著天寶年間政治形勢每況愈下,李白對國事的傾危深感憂慮和不安。他在《答王十二寒夜獨酌有懷》、《遠別離》等詩中,對李林甫、楊國忠等人的擅權和誅殺異己公開表示抗議,對險惡的政局發出悲愴的吶喊。他四處浪遊,飄泊在梁園、魯郡和金陵一帶,還到過幽薊等地。一路上寫下了許多優秀的詩篇。

天寶十四載(755)安史之亂爆發,李白避地東南,來往於宣城、當塗、金陵、溧陽一帶。後隱居於廬山。當時玄宗之子永王璘率師由江陵東下,「辟書三至」(《與賈少公書》),以復興大業的名義恭請李白參與其戎幕,李白遂滿懷熱忱毅然從戎。不料肅宗李亨和永王璘之間又禍起蕭牆,李璘軍敗被殺。李白也因此獲罪下獄,不久被長流夜郎(今貴州銅梓一帶)。當時詩人正陷於「世人皆欲殺」(杜甫《不見》)的危險處境之中,以至杜甫還誤信了流言寫詩寄託沉痛的哀思。李白溯江西上,至巫山時遇赦放還。這時他已年近六十,但仍壯心未已,上元二年(761),又一次踏上征途,准備參加李光弼的平叛軍隊,途中因病折回。寶應元年(762),李白病死於當塗族叔李陽冰家,結束了他富有傳奇色彩的一生。有《李太白集》。

李白生平浪跡天下,而大起大落的身世遭遇又使他廣泛接觸了生活的各個層面。他的鮮明的個性就是在充分吮吸時代氣息的基礎上形成的。李白自年輕時就慷慨自負,不拘常調,「常欲一鳴驚人,一飛沖天,彼漸陸遷喬,皆不能也」(范傳正《唐右拾遺翰林學士李公新墓碑序》)。他具有很強烈的任俠作風:尚武輕儒,脫略小節,輕財好施,豪盪使氣。年輕時「東游維揚,不逾一年,散金三十餘萬,有落魄公子,悉接濟之」(李白《上安州裴長史書》)。喜豪飲縱博,又精於騎射。他不屑於走一般士子由科舉入仕的常軌道路,而希望一舉成就大業。他又不無虔誠地求仙學道,采葯煉丹,獨孤及說他出門的行裝是「仙葯滿囊,道書盈篋」(《送李白之曹南序》)。甚至,他還從山東尊師高如貴受道篆,履行了正式成為道教徒的儀式。他對排難解紛的策士頗為傾心,有縱橫家的氣派,崔宗之說他「清論既抵掌,玄談又絕倒。分明楚漢事,歷歷王霸道」(《贈李十二白》)。《新唐書·文藝列傳》也說他「喜縱橫術」。總之,「志尚道術,謂神仙可致;不求小官,以當世之務自負」(劉全白《唐故翰林學士李君碣記》),他的人生理想既是超脫又是積極入世的。而上述各個方面,又正是盛唐時代社會習尚和文化精神的顯著特徵所在。因此,李白也就很自然地成為當代人們所心儀的人倫風范。例如為了一瞻李白的豐采,任華、魏萬不遠千里追蹤相從;「四明狂客」賀知章一見李白,驚呼為「謫仙人」,解下隨身所佩的金龜相贈;門人武七則甘願赴湯蹈火,越過安祿山叛軍的佔領區至東魯接回詩人的子女,等等。李白的詩歌正是通過他的個性投影,折射出時代的風容神采,從而成為盛唐的最強音的。

時代理想的藝術升華

李白的詩歌是盛唐氣象的典型代表。詩人終其一生,都在以天真的赤子之心謳歌理想的人生,無論何時何地,總以滿腔熱情去擁抱整個世界,追求充分地行事、立功和享受,對一切美的事物都有敏銳的感受,把握現實而又不滿足於現實,投入生活的急流而又超越苦難的憂患,在高揚亢奮的精神狀態中去實現自身的價值。如果說,理想色彩是盛唐一代詩風的主要特徵,那麼,李白是以更富於展望的理想歌唱走在了時代的前沿。

李白的詩歌豐富和發展了盛唐詩歌中英雄主義的藝術主題。他和同時代的其他文士一樣,具有恢宏的功業抱負,所謂「申管晏之談,謀帝王之術,奮其智能,願為輔弼。使寰區大定,海縣清一」(《代壽山答孟少府移文書》),就是他最執著的人生信念。李白是否具有在復雜的權力結構中從事政治活動的實際能力,也許是很可疑的,但作為詩人,這種信念更多地成為他追求和歌頌壯麗人生的出發點。他從無數古代英雄的風度、氣派中吸取力量,把現實的理想投影到歷史中去,從而在詩歌中建立起英雄性格的人物畫廊。他歌頌崛起草澤、際會風雲的英雄,如《梁甫吟》寫太公望:「君不見朝歌屠叟辭棘津,八十西來釣渭濱;寧羞白發照清水,逢時壯氣思經綸。廣張三千八百釣,風期暗與文王親。大賢虎變愚不測,當年頗似尋常人。」歌頌視功名富貴如草芥的義士,如《古風》其十寫魯仲連:「齊有倜儻生,魯連特高妙。明月出海底,一朝開光曜。卻秦振英聲,後世仰末照。意輕千金贈,顧向平原笑。吾亦澹盪人,拂衣可同調。」歌頌愛才若渴、禮賢下士的英主,如《行路難》其二中的:「君不見昔時燕家重郭隗,擁彗折節無嫌猜。劇辛、樂毅感恩分,輸肝剖膽效英才。昭王白骨縈蔓草,誰人更掃黃金台!」贊美傲岸不馴、堅持布衣尊嚴的名臣,如《梁甫吟》中的酈食其:「君不見高陽酒徒起草中,長揖山東隆準公;入門不拜騁雄辯,兩女輟洗來趨風。東下齊城七十二,指揮楚漢如旋蓬。狂客落魄尚如此,何況壯士當群雄!」他筆下的英雄大多是在動盪變亂的非常時期在歷史舞台上叱吒風雲的人物,而且和抒情主人公打成一片,渾然而不可分。例如他在贈酬友朋的詩中說:「風水如見資,投竿佐皇極。」(《酬坊州王司馬與閻正字對雪見贈》)「自言管、葛竟誰許,長吁莫錯還閉關。」(《駕去溫泉宮後贈楊山人》)在醉醒後自抒其志雲:「傅說板築臣,李斯鷹犬人。欻起匡社稷,寧復長艱辛。」(《冬夜醉宿龍門覺起言志》)安史之亂起,李白視形勢如楚漢相爭,並以張良、韓信自況:「頗似楚漢時,翻覆無定止。朝過博浪沙,暮入淮陰市。張良未遇韓信貧,劉項存亡在兩臣。暫到下邳受兵略,來投漂母作主人。」(《猛虎行》)他入永王璘幕府後,又以謝安自比:「但用東山謝安石,為君談笑靜胡沙。」(《永王東巡歌》其二)直至他六十歲投軍時,還以西漢大俠劇孟自許:

「半道謝病還,無因東南征。亞夫未見顧,劇孟阻先行。」

(《聞李太尉大舉秦兵百萬出征東南……》)生在盛世的李白而對亂世英雄致以禮贊,當然不僅僅是發思古之幽情。因為通過這類人物,詩人更能夠抒發自己「心雄萬夫」的氣概和熱情,表現在歷史中建立輝煌功業、積極創造自我價值的人生願望。同時,這也成為時代理想的人格化寫照。

李白把排難解紛的濟世理想和縱放不羈的個性自由統一起來,以求得圓滿的人生。他對人生道路的設計是分兩步進行的:首先是建立奇功偉業,如雲:「苟無濟代心,獨善亦何益?」(《贈韋秘書子春》)「兩龍爭斗時,天地動風雲。酒酣舞長劍,倉卒解漢紛。」(《送張秀才謁高中丞》)而功成之後,卻又不貪戀富貴名位,而以「五湖」、「滄州」為家,嚮往自由的生活。他早年在干謁求仕期間不諱言這一點:「功成拂衣去,搖曳滄州旁。」(《玉真公主館苦雨》)在仕途最得意時不放棄這一點:「功成謝人間,從此一投釣。」(《翰林讀書言懷》)「待吾盡節報明主,然後相攜卧白雲。」(《駕去溫泉宮後贈楊山人》)直到晚年,他仍矢志不移:「終與安社稷,功成去五湖。」(《贈韋秘書子春》)這種人生理想集中表現了詩人「羞伐其德」和熱愛自由的意識:「我以一箭書,能取聊城功。終然不受賞,羞與時人同。」(《五月東魯行答汶上翁》)

「乍向草中耿介死,不求黃金籠下生。」(《設辟邪伎鼓吹雉子斑曲辭》)這些詩句都是詩人心跡的自我表白。由於他的自由意識是如此強烈,當遇到現實生活中丑惡力量的阻梗時,他的憤怒和抗爭也表現得格外強烈。

在中國古代詩人中,李白的個性之活躍和解放是少有的。

他一生不以功名顯,卻高自期許,以布衣之身而藐視權貴,肆無忌憚地嘲笑以政治權力為中心的等級秩序,批判腐敗的政治現象,以大膽反抗的姿態,推進了盛唐文化中的英雄主義精神。

李白反權貴的思想意識,是隨著他的生活實踐的豐富而日益自覺和成熟起來的。在早期,主要表現為「不屈己、不幹人」、「平交王侯」的平等要求,正如他在詩中所說:「昔在長安醉花柳,五侯七貴同杯酒。氣岸遙凌豪士前,風流肯落他人後!」(《流夜郎贈辛判官》)「揄揚九重萬乘主,謔浪赤墀青瑣賢。」(《玉壺吟》)他有時也發出輕蔑權貴的豪語,如「黃金白璧買歌笑,一醉累月輕王侯」(《憶舊游寄譙郡元參軍》)等,但主要還是表現內心的高傲。而隨著對高層權力集團實際情況的了解,他進一步揭示了布衣和權貴的對立:「珠玉買歌笑,糟糠養賢才。」(《古風》第十五)「梧桐巢燕雀,枳棘棲鴛鸞。」(《古風》第三十九)「雞聚族以爭食,鳳孤飛而無鄰。蝘蜓嘲龍,魚目混珍;嫫母衣錦,西施負薪。」

(《鳴皋歌送岑征君》)並對因諂事帝王而竊據權位者的丑態極盡嘲諷之能事,如《古風》之二十四:

大車揚飛塵,亭午暗阡陌。中貴多黃金,連雲開甲宅。路逢斗雞者,冠蓋何輝赫。鼻息干虹霓,行人皆怵惕。世無洗耳翁,誰知堯與跖!

而在《夢游天姥吟留別》中,他發出了最響亮的呼聲:

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

這個藝術概括在李白詩歌中的意義,正如同杜甫的名句「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自京赴奉先詠懷五百字》)在杜詩中一樣重要。在天寶末日益惡化的政治形勢下,李白又把反權貴和廣泛的社會批判聯系起來。如《答王十二寒夜獨酌有懷》,既為屈死的賢士仗義抗爭,也表達了對朝廷的失望和輕蔑:

君不見李北海,英風豪氣今何在?君不見裴尚書,土墳三尺蒿棘居。少年早欲五湖去,見此彌將鍾鼎疏。

在《書情贈蔡舍人雄》、《古風》第五十一、《登高丘望遠海》等詩中,李白甚至借古諷今,對玄宗本人提出了尖銳的斥責。

總之,可以說他把唐詩中反權貴的主題發揮到了淋漓酣暢的地步。任華說李白「數十年為客,未嘗一日低顏色」(《雜言寄李白》),這種在權貴面前毫不屈服、為維護自我尊嚴而勇於反抗的意識,是魏晉以來重視個人價值和重氣骨傳統的重要內容,李白正是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繼承和發揚了這一優秀傳統而成為詩壇巨星的。

李白的詩歌充滿熱烈的人生之戀。他的詩往往於曠放中洋溢著童真般的情趣,如:「兩人對酌山花開,一杯一杯復一杯。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來。」(《山中與幽人對酌》)「袖長管催欲輕舉,漢中太守醉起舞。手持錦袍覆我身,我醉橫眠枕其股。」(《憶舊游寄譙郡元參軍》)「落日欲沒峴山西,倒著接蘺花下迷。襄陽小兒齊拍手,攔街爭唱《白銅鞮》。傍人借問笑何事,笑殺山公醉似泥。」(《襄陽歌》)生活如同馥郁的濃酒使詩人心醉,這當然不是說生活中沒有悲哀和痛苦,但詩人的樂觀精神足以使他超越和戰勝憂患意識,所謂「人生達命豈暇愁?且飲美酒登高樓」(《梁園吟》),「且醉習家池,莫看墮淚碑」(《襄陽曲》之四),就是他曠達心態的寫照。他的《行路難》三首之一: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盤珍羞直萬錢。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閑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

即使寫失路的憂愁,也沒有絲毫寒促蹇澀的危苦之詞,詩中出現的黃河、太行、海上、日邊等意象,以及拔劍四顧的雄姿,揚帆渡海的遐想,都具有著壯美的情采。他永不安於寂寞和孤獨,如《月下獨酌》其一: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醒時同交歡,醉後各分散。永結無情游,相期邈雲漢。

只有充溢著生命活力的詩人才能發出如此的奇思妙想。他有一首《短歌行》,詩中構想道:「吾欲攬六龍,回車掛扶桑。北斗酌美酒,勸龍各一觴。富貴非所願,為人駐頹光。」這里沒有嗟老嘆卑的哀惋,卻用「勸酒」的天真想像表達了對人生的無限依戀之情。這些詩篇以其純真的情趣,感召著被庸俗的生活所淹沒了的美好的人性,並因此而獲得永久的魅力。

李白對大自然有著強烈的感受力,他善於把自己的個性融化到自然景物中去,使他筆下的山水丘壑也無不具有理想化的色彩。他在《日出入行》詩中說:「吾將囊括大塊,浩然與溟涬同科。」又說:「陽春召我以煙景,大塊假我以文章。」

(《春夜宴從弟桃花園序》)李白具有英風豪氣,又追求單純高潔的心境,這些不同的性格側面也就形成了他的山水意境的兩大類型:一類是在氣勢磅礴的高山大川中突出力的美、運動的美,在壯美的意境中抒發豪情壯思;另一類則著意追求光明澄澈之美,在秀麗的意境中表現纖塵不染的天真情懷。例如他筆下的黃河、長江,奔騰咆哮,一瀉千里:「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將進酒》);「黃河萬里觸山動,盤渦轂轉秦地雷……巨靈咆哮擘兩山,洪波噴流射東海」(《西嶽雲台歌送丹丘子》);「登高壯觀天地間,大江茫茫去不還。

黃雲萬里動風色,白波九道流雪山」(《廬山謠寄盧侍御虛舟》);「海神來過惡風回,浪打天門石壁開。浙江八月何如此,濤似連山噴雪來」(《橫江詞》)。他筆下的山峰高聳峻拔,崢嶸奇峭:「連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掛倚絕壁」(《蜀道難》);

「天姥連天向天橫,勢拔五嶽掩赤城;天台四萬八千丈,對此欲倒東南傾」(《夢游天姥吟留別》)。他用胸中之豪氣賦予山水以崇高的美感,他對自然偉力的謳歌,也是對高瞻遠矚、奮斗不息的人生理想的禮贊,超凡的自然意象是和傲岸的英雄性格渾然一體的。同時,李白又寫了許多具有晶瑩透剔的優美意境的山水詩。例如「人游月邊去,舟在空中行」(《送王屋山人魏萬還王屋》);「人乘海上月,帆落湖中天」(《尋陽送弟昌岠鄱陽司馬作》);「月隨碧山轉,水合青山流。杳如星河上,但覺雲林幽」(《月夜江行寄崔員外宗之》);「金陵夜寂涼風發,獨上西樓望吳越。白雲映水搖空城,白露垂珠滴秋月」(《金陵城西樓月下吟》)等。這些詩以明朗純凈取勝。

李白的山水詩與其說是對自然形貌的逼真描繪,不如說是按詩人個性被改造和理想化了的圖景。他只求把握整體的氣勢或氛圍,憑倏來飆起的感興潑墨寫意,而略去具體的細節,甚至連觀照景物的視覺轉移的順序也往往毫不在意。李白的山水詩又是無往而不抒情的,他善於把山水物色和特定的情緒滲透、交融在一起,在「景」的形勢和「情」的特徵之間有著「同構互感」的微妙的呼應關系。例如他初出蜀時寫的《渡荊門送別》:

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游。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月下飛天鏡,雲生結海樓。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

詩人從豁然開朗的開闊處著

Ⅶ 三國演義經典片段(已列出)

2.溫酒斬華雄
忽探子來報:「華雄引鐵騎下關,用長竿挑著孫太守赤幘,來寨前大罵搦戰。」紹曰:「誰敢去戰?」袁術背後轉出驍將俞涉曰:「小將願
往。」紹喜,便著俞涉出馬。即時報來:「俞涉與華雄戰不三合,被華雄斬了。」眾大驚。
太守韓馥曰:「吾有上將潘鳳,可斬華雄。」紹急令出戰。潘鳳手提大斧上馬。去不多時,
飛馬來報:「潘鳳又被華雄斬了。」眾皆失色。紹曰:「可惜吾上將顏良、文丑未至!得一
人在此,何懼華雄!」言未畢,階下一人大呼出曰:「小將願往斬華雄頭,獻於帳下!」眾
視之,見其人身長九尺,髯長二尺,丹鳳眼,卧蠶眉,面如重棗,聲如巨鍾,立於帳前。紹
問何人。公孫瓚曰:「此劉玄德之弟關羽也。」紹問現居何職。瓚曰:「跟隨劉玄德充馬弓
手。」帳上袁術大喝曰:「汝欺吾眾諸侯無大將耶?量一弓手,安敢亂言!與我打出!」曹
操急止之曰:「公路息怒。此人既出大言,必有勇略;試教出馬,如其不勝,責之未遲。」
袁紹曰:「使一弓手出戰,必被華雄所笑。」操曰:「此人儀表不俗,華雄安知他是弓
手?」關公曰:「如不勝,請斬某頭。」操教釃熱酒一杯,與關公飲了上馬。關公曰:「酒
且斟下,某去便來。」出帳提刀,飛身上馬。眾諸侯聽得關外鼓聲大振,喊聲大舉,如天摧
地塌,岳撼山崩,眾皆失驚。正欲探聽,鸞鈴響處,馬到中軍,雲長提華雄之頭,擲於地
上。其酒尚溫。後人有詩贊之曰:「威鎮乾坤第一功,轅門畫鼓響冬冬。雲長停盞施英勇,
酒尚溫時斬華雄。」

1.連環美人計
司徒王允歸到府中,尋思今日席間之事,坐不安席。至夜深月明,策杖步入後園,立於
荼蘼架側,仰天垂淚。忽聞有人在牡丹亭畔,長吁短嘆。允潛步窺之,乃府中歌伎貂蟬也。
其女自幼選入府中,教以歌舞,年方二八,色伎俱佳,允以親女待之。是夜允聽良久,喝
曰:「賤人將有私情耶?」貂蟬驚跪答曰:「賤妾安敢有私!」允曰:「汝無所私,何夜深
於此長嘆?」蟬曰:「容妾伸肺腑之言。」允曰:「汝勿隱匿,當實告我。」蟬曰:「妾蒙
大人恩養,訓習歌舞,優禮相待,妾雖粉身碎骨,莫報萬一。近見大人兩眉愁鎖,必有國家
大事,又不敢問。今晚又見行坐不安,因此長嘆。不想為大人窺見。倘有用妾之處,萬死不
辭!」允以杖擊地曰:「誰想漢天下卻在汝手中耶!隨我到畫閣中來。」貂蟬跟允到閣中,
允盡叱出婦妾,納貂蟬於坐,叩頭便拜。貂蟬驚伏於地曰:「大人何故如此?」允曰:「汝
可憐漢天下生靈!」言訖,淚如泉涌。貂蟬曰:「適間賤妾曾言:但有使令,萬死不辭。」
允跪而言曰:「百姓有倒懸之危,君臣有累卵之急,非汝不能救也。賊臣董卓,將欲篡位;
朝中文武,無計可施。董卓有一義兒,姓呂,名布,驍勇異常。我觀二人皆好色之徒,今欲
用連環計,先將汝許嫁呂布,後獻與董卓;汝於中取便,諜間他父子反顏,令布殺卓,以絕
大惡。重扶社稷,再立江山,皆汝之力也。不知汝意若何?」貂蟬曰:「妾許大人萬死不
辭,望即獻妾與彼。妾自有道理。」允曰:「事若泄漏,我滅門矣。」貂蟬曰:「大人勿
憂。妾若不報大義,死於萬刃之下!」允拜謝。

11.千里走單騎
卻說雲長所騎赤兔馬,日行千里,本是趕不上;因欲護送車仗,不敢縱馬,按轡徐行。
忽聽背後有人大叫:「雲長且慢行!」回頭視之,見張遼拍馬而至。關公教車仗從人,只管
望大路緊行;自己勒住赤兔馬,按定青龍刀,問曰:「文遠莫非欲追我回乎?」遼曰:「非
也。丞相知兄遠行,欲來相送,特先使我請住台駕,別無他意。」關公曰:「便是丞相鐵騎
來,吾願決一死戰!」遂立馬於橋上望之。見曹操引數十騎,飛奔前來,背後乃是許褚、徐
晃、於禁、李典之輩。操見關公橫刀立馬於橋上,令諸將勒住馬匹,左右排開。關公見眾人
手中皆無軍器,方始放心。操曰:「雲長行何太速?」關公於馬上欠身答曰:「關某前曾稟
過丞相。今故主在河北,不由某不急去。累次造府,不得參見,故拜書告辭,封金掛印,納
還丞相。望丞相勿忘昔日之言。」操曰:「吾欲取信於天下,安肯有負前言。恐將軍途中乏
用,特具路資相送。」一將便從馬上托過黃金一盤。關公曰:「累蒙恩賜,尚有餘資。留此
黃金以賞將士。」操曰:「特以少酬大功於萬一,何必推辭?」關公曰:「區區微勞,何足
掛齒。」操笑曰:「雲長天下義士,恨吾福薄,不得相留。錦袍一領,略表寸心。」令一將
下馬,雙手捧袍過來。雲長恐有他變,不敢下馬,用青龍刀尖挑錦袍披於身上,勒馬回頭稱
謝曰:「蒙丞相賜袍,異日更得相會。」遂下橋望北而去。許褚曰:「此人無禮太甚,何不
擒之?」操曰:「彼一人一騎,吾數十餘人,安得不疑?吾言既出,不可追也。」曹操自引
眾將回城,於路嘆想雲長不已。

10.單刀赴會
使者辭去。關平曰:「魯肅相邀,必無好意;父親何故許之?」雲長笑曰:「吾豈不知
耶?此是諸葛瑾回報孫權,說吾不肯還三郡,故令魯肅屯兵陸口,邀我赴會,便索荊州。吾
若不往,道吾怯矣。吾來日獨駕小舟,只用親隨十餘人,單刀赴會,看魯肅如何近我!」平
諫曰:「父親奈何以萬金之軀,親蹈虎狼之穴?恐非所以重伯父之寄託也。」雲長曰:「吾
於千槍萬刃之中,矢石交攻之際,匹馬縱橫,如入無人之境;豈憂江東群鼠乎!」馬良亦諫
曰:「魯肅雖有長者之風,但今事急,不容不生異心。將軍不可輕往。」雲長曰:「昔戰國
時趙人藺相如,無縛雞之力,於澠池會上,覷秦國君臣如無物;況吾曾學萬人敵者乎!既已
許諾,不可失信。」良曰:「縱將軍去,亦當有準備。」雲長曰:「只教吾兒選快船十隻,
藏善水軍五百,於江上等候。看吾認旗起處,便過江來。」平領命自去准備。卻說使者回報
魯肅,說雲長慨然應允,來日准到。肅與呂蒙商議:「此來若何?」蒙曰:「彼帶軍馬來,
某與甘寧各人領一軍伏於岸側,放炮為號,准備廝殺;如無軍來,只於庭後伏刀斧手五十
人,就筵間殺之。」計會已定。次日,肅令人於岸口遙望。辰時後,見江面上一隻船來,梢
公水手只數人,一面紅旗,風中招*,顯出一個大「關」字來。船漸近岸,見雲長青巾綠
袍,坐於船上;傍邊周倉捧著大刀;八九個關西大漢,各跨腰刀一口。魯肅驚疑,接入庭
內。敘禮畢,入席飲酒,舉杯相勸,不敢仰視。雲長談笑自若。

酒至半酣,肅曰:「有一言訴與君侯,幸垂聽焉:昔日令兄皇叔,使肅於吾主之前,保
借荊州暫住,約於取川之後歸還。今西川已得,而荊州未還,得毋失信乎?」雲長曰:「此
國家之事,筵間不必論之。」肅曰:「吾主只區區江東之地,而肯以荊州相借者,為念君侯
等兵敗遠來,無以為資故也。今已得益州,則荊州自應見還;乃皇叔但肯先割三郡,而君侯
又不從,恐於理上說不去。」雲長曰:「烏林之役,左將軍親冒矢石,戮力破敵,豈得徒勞
而無尺土相資?今足下復來索地耶?」肅曰:「不然。君侯始與皇叔同敗於長坂,計窮力
竭,將欲遠竄,吾主矜念皇叔身無處所,不愛土地,使有所託足,以圖後功;而皇叔愆德隳
好,已得西川,又占荊州,貪而背義,恐為天下所恥笑。惟君侯察之。」雲長曰:「此皆吾
兄之事,非某所宜與也。」肅曰:「某聞君侯與皇叔桃園結義,誓同生死。皇叔即君侯也,
何得推託乎?」雲長未及回答,周倉在階下厲聲言曰:「天下土地,惟有德者居之。豈獨是
汝東吳當有耶!」雲長變色而起,奪周倉所捧大刀,立於庭中,目視周倉而叱曰:「此國家
之事,汝何敢多言!可速去!」倉會意,先到岸口,把紅旗一招。關平船如箭發,奔過江東
來。雲長右手提刀,左手挽住魯肅手,佯推醉曰:「公今請吾赴宴,莫提起荊州之事。吾今
已醉,恐傷故舊之情。他日令人請公到荊州赴會,另作商議。」魯肅魂不附體,被雲長扯至
江邊。呂蒙、甘寧各引本部軍欲出,見雲長手提大刀,親握魯肅,恐肅被傷,遂不敢動。雲
長到船邊,卻才放手,早立於船首,與魯肅作別。肅如痴似呆,看關公船已乘風而去。後人
有詩贊關公曰:「藐視吳臣若小兒,單刀赴會敢平欺。當年一段英雄氣,尤勝相如在澠
池。」

4.借東風
孔明辭別出帳,與魯肅上馬,來南屏山相度地勢,令軍士取東南方赤土築壇。方圓二十
四丈,每一層高三尺,共是九尺。下一層插二十八宿旗:東方七面青旗,按角、亢、氏、
房、心、尾、箕,布蒼龍之形;北方七面皂旗,按斗、牛、女、虛、危、室、壁,作玄武之
勢;西方七面白旗,按奎、婁、胃、昴、畢、觜、參,踞白虎之威;南方七面紅旗,按井、
鬼、柳、星、張、翼、軫,成朱雀之狀。第二層周圍黃旗六十四面,按六十四卦,分八位而
立。上一層用四人,各人戴束發冠,穿皂羅袍,鳳衣博帶,朱履方裾。前左立一人,手執長
竿,竿尖上用雞羽為葆。以招風信;前右立一人,手執長竿,竿上系七星號帶,以表風色;
後左立一人,捧寶劍;後右立一人,捧香爐。壇下二十四人,各持旌旗、寶蓋、大戟、長
戈、黃鉞、白旄、朱幡、皂纛,環繞四面。

孔明於十一月二十日甲子吉辰,沐浴齋戒,身披道衣,跣足散發,來到壇前。分付魯肅
曰:「子敬自往軍中相助公瑾調兵。倘亮所祈無應,不可有怪。」魯肅別去。孔明囑付守壇
將士:「不許擅離方位。不許交頭接耳。不許失口亂言。不許失驚打怪。如違令者斬!」眾
皆領命。孔明緩步登壇,觀瞻方位已定,焚香於爐,注水於盂,仰天暗祝。下壇入帳中少
歇,令軍士更替吃飯。孔明一日上壇三次,下壇三次。卻並不見有東南風。且說周瑜請程
普、魯肅一班軍官,在帳中伺候,只等東南風起,便調兵出;一面關報孫權接應。黃蓋已自
准備火船二十隻,船頭密布大釘;船內裝載蘆葦乾柴,灌以魚油,上鋪硫黃、焰硝引火之
物,各用青布油單遮蓋;船頭上插青龍牙旗,船尾各系走舸:在帳下聽候,只等周瑜號令。
甘寧、闞澤窩盤蔡和、蔡中在水寨中,每日飲酒,不放一卒登岸;周圍盡是東吳軍馬,把得
水泄不通:只等帳上號令下來。周瑜正在帳中坐議,探子來報:「吳侯船隻離寨八十五里停
泊,只等都督好音。」瑜即差魯肅遍告各部下官兵將士:「俱各收拾船隻、軍器、帆櫓等
物。號令一出,時刻休違。倘有違誤,即按軍法。」眾兵將得令,一個個磨拳擦掌,准備廝
殺。

是日,看看近夜,天色清明,微風不動。瑜謂魯肅曰:「孔明之言謬矣。隆冬之時,怎
得東南風乎?」肅曰:「吾料孔明必不謬談。」將近三更時分,忽聽風聲響,旗幡轉動。瑜
出帳看時,旗腳竟飄西北。霎時間東南風大起,瑜駭然曰:「此人有奪天地造化之法、鬼神
不測之術!若留此人,乃東吳禍根也。及早殺卻,免生他日之憂。」急喚帳前護軍校尉丁
奉、徐盛二將:「各帶一百人。徐盛從江內去,丁奉從旱路去,都到南屏山七星壇前,休問
長短,拿住諸葛亮便行斬首,將首級來請功。」二將領命。徐盛下船,一百刀斧手盪開棹
槳;丁奉上馬,一百弓弩手各跨征駒:往南屏山來。於路正迎著東南風起。後人有詩曰:
「七星壇上卧龍登,一夜東風江水騰。不是孔明施妙計,周郎安得逞才能?」

5.智算華容
孔明便與玄德、劉琦升帳坐定,謂趙雲曰:「子龍可帶三千軍馬,渡江徑取烏林小路,
揀樹木蘆葦密處埋伏。今夜四更已後,曹操必然從那條路奔走。等他軍馬過,就半中間放起
火來。雖然不殺他盡絕,也殺一半。」雲曰:「烏林有兩條路:一條通南郡,一條取荊州。
不知向那條路來?」孔明曰:「南郡勢迫,曹操不敢往;必來荊州,然後大軍投許昌而
去。」雲領計去了。又喚張飛曰:「翼德可領三千兵渡江,截斷彝陵這條路,去葫蘆谷口埋
伏。曹操不敢走南彝陵,必望北彝陵去。來日雨過,必然來埋鍋造飯。只看煙起,便就山邊
放起火來。雖然不捉得曹操,翼德這場功料也不小。」飛領計去了。又喚糜竺、糜芳、劉封
三人各駕船隻,繞江剿擒敗軍,奪取器械。三人領計去了。孔明起身,謂公子劉琦曰:「武
昌一望之地。最為緊要。公子便請回,率領所部之兵,陳於岸口。操一敗必有逃來者,就而
擒之,卻不可輕離城郭。」劉琦便辭玄德、孔明去了。孔明謂玄德曰:「主公可於樊口屯
兵,憑高而望,坐看今夜周郎成大功也。」

時雲長在側,孔明全然不睬。雲長忍耐不住,乃高聲曰:「關某自隨兄長征戰,許多年
來,未嘗落後。今日逢大敵,軍師卻不委用,此是何意?」孔明笑曰:「雲長勿怪!某本欲
煩足下把一個最緊要的隘口,怎奈有些違礙,不敢教去。」雲長曰:「有何違礙?願即見
諭。」孔明曰:「昔日曹操待足下甚厚,足下當有以報之。今日操兵敗,必走華容道;若令
足下去時,必然放他過去。因此不敢教去。」雲長曰:「軍師好心多!當日曹操果是重待
某,某已斬顏良,誅文丑,解白馬之圍,報過他了。今日撞見,豈肯放過!」孔明曰:「倘
若放了時,卻如何?」雲長曰:「願依軍法!」孔明曰:「如此,立下文書。」雲長便與了
軍令狀。」雲長曰:「若曹操不從那條路上來,如何?」孔明曰:「我亦與你軍令狀。雲長
大喜。孔明曰:「雲長可於華容小路高山之處,堆積柴草,放起一把火煙,引曹操來。」雲
長曰:「曹操望見煙,知有埋伏,如何肯來?」孔明笑曰:「豈不聞兵法虛虛實實之論?操
雖能用兵,只此可以瞞過他也。他見煙起,將謂虛張聲勢,必然投這條路來。將軍休得容
情。」雲長領了將令,引關平、周倉並五百校刀手,投華容道埋伏去了。

6.水淹七軍
卻說關平見關公箭瘡已合,甚是喜悅。忽聽得於禁移七軍於樊城之北下寨,未知其謀,
即報知關公。公遂上馬,引數騎上高阜處望之,見樊城城上旗號不整,軍士慌亂;城北十里
山谷之內,屯著軍馬;又見襄江水勢甚急,看了半響,喚向導官問曰:「樊城北十里山谷,
是何地名?」對曰:「罾口川也。」關公喜曰:「於禁必為我擒矣。」將士問曰:「將軍何
以知之?」關公曰:「魚入罾口,豈能久乎?」諸將未信。公回本寨。時值八月秋天,驟雨
數日。公令人預備船筏,收拾水具。關平問曰:「陸地相持,何用水具?」公曰:「非汝所
知也。於禁七軍不屯於廣易之地,而聚於罾口川險隘之處;方今秋雨連綿,襄江之水必然泛
漲;吾已差人堰住各處水口,待水發時,乘高就船,放水一淹,樊城罾口川之兵皆為魚鱉
矣。」關平拜服。卻說魏軍屯於罾口川,連日大雨不止,督將成何來見於禁曰:「大軍屯於
川口,地勢甚低;雖有土山,離營稍遠。即今秋雨連綿,軍士艱辛。近有人報說荊州兵移於
高阜處,又於漢水口預備戰筏;倘江水泛漲,我軍危矣,宜早為計。」於禁叱曰:「匹夫惑
吾軍心耶!再有多言者斬之!」成何羞慚而退,卻來見龐德,說此事。德曰:「汝所見甚
當。於將軍不肯移兵,吾明日自移軍屯於他處。」

計議方定,是夜風雨大作。龐德坐於帳中,只聽得萬馬爭奔,征鼙震地。德大驚,急出
帳上馬看時,四面八方,大水驟至;七軍亂竄,隨波逐浪者,不計其數。平地水深丈余,於
禁、龐德與諸將各登小山避水。比及平明,關公及眾將皆搖旗鼓噪,乘大船而來。於禁見四
下無路,左右止有五六十人,料不能逃,口稱願降。關公令盡去衣甲,拘收入船,然後來擒
龐德。時龐德並二董及成何,與步卒五百人,皆無衣甲,立在堤上。見關公來,龐德全無懼
怯,奮然前來接戰。關公將船四面圍定,軍士一齊放箭,射死魏兵大半。董衡、董超見勢已
危,乃告龐德曰:「軍士折傷大半,四下無路,不如投降。」龐德大怒曰:「吾受魏王厚
恩,豈肯屈節於人!」遂親斬董衡、董超於前,厲聲曰:「再說降者,以此二人為例!」於
是眾皆奮力御敵。自平明戰至日中,勇力倍增。關公催四面急攻,矢石如雨。德令軍士用短
兵接戰。德回顧成何曰:「吾聞勇將不怯死以苟免,壯士不毀節而求生。今日乃我死日也。
汝可努力死戰。」成何依令向前,被關公一箭射落水中。眾軍皆降,止有龐德一人力戰。正
遇荊州數十人,駕小船近堤來,德提刀飛身一躍,早上小船,立殺十餘人,余皆棄船赴水逃
命。龐德一手提刀,一手使短棹,欲向樊城而走。只見上流頭,一將撐大筏而至,將小船撞
翻,龐德落於水中。船上那將跳下水去,生擒龐德上船。眾視之,擒龐德者,乃周倉也。倉
素知水性,又在荊州住了數年,愈加慣熟;更兼力大,因此擒了龐德。於禁所領七軍,皆死
於水中。其會水者料無去路,亦皆投降。後人有詩曰:「夜半征鼙響震天,襄樊平地作深
淵。關公神算誰能及,華夏威名萬古傳。」

8.敗走麥城
關公率兵取荊州,軍行之次,將士多有逃回荊州者。關公愈加恨怒,遂催軍前進。忽然
喊聲大震,一彪軍攔住,為首大將,乃蔣欽也,勒馬挺槍大叫曰:「雲長何不早降!」關公
罵曰:「吾乃漢將,豈降賊乎!」拍馬舞刀,直取蔣欽。不三合,欽敗走。關公提刀追殺二
十餘里,喊聲忽起,左邊山谷中韓當領軍沖出,右邊山谷中周泰引軍沖出,蔣欽回馬復戰,
三路夾攻。關公急撒軍回走。行無數里,只見南山岡上人煙聚集,一面白旗招*,上寫「荊
州土人」四字,眾人都叫本處人速速投降。關公大怒,欲上岡殺之。山崦內又有兩軍撞出:
左邊丁奉,右邊徐盛;並合蔣欽等三路軍馬,喊聲震地,鼓角喧天,將關公困在核心。手下
將士,漸漸消疏。比及殺到黃昏,關公遙望四山之上,皆是荊州土兵,呼兄喚弟,覓子尋
爺,喊聲不住。軍心盡變,皆應聲而去。關公止喝不住,部從止有三百餘人。殺至三更,正
東上喊聲連天,乃是關平、廖化分兩路兵殺入重圍,救出關公。關平告曰:「軍心亂矣,必
得城池暫屯,以待援兵。麥城雖小,足可屯紮。」關公從之,催促殘軍前至麥城,分兵緊守
四門,聚將士商議。趙累曰:「此處相近上庸,現有劉封、孟達在彼把守,可速差人往求救
兵。若得這枝軍馬接濟,以待川兵大至,軍心自安矣。」

9.火燒連營
初更時分,東南風驟起。只見御營左屯火發。方欲救時,御營右屯又火起。風緊火急,
樹木皆著,喊聲大震。兩屯軍馬齊出,奔離御營中,御營軍自相踐踏,死者不知其數。後面
吳兵殺到,又不知多少軍馬。先主急上馬,奔馮習營時,習營中火光連天而起。江南、江
北,照耀如同白日。馮習慌上馬引數十騎而走,正逢吳將徐盛軍到,敵住廝殺。先主見了,
撥馬投西便走。徐盛舍了馮習,引兵追來。先主正慌,前面又一軍攔住,乃是吳將丁奉,兩
下夾攻。先主大驚,四面無路。忽然喊聲大震,一彪軍殺入重圍,乃是張苞,救了先主,引
御林軍奔走。正行之間,前面一軍又到,乃蜀將傅彤也,合兵一處而行。背後吳兵追至。先
主前到一山,名馬鞍山。張苞、傅彤請先主上的山時,山下喊聲又起:陸遜大隊人馬,將馬
鞍山圍住。張苞、傅彤死據山口。先主遙望遍野火光不絕,死屍重疊,塞江而下。次日,吳
兵又四下放火燒山,軍士亂竄,先主驚慌。忽然火光中一將引數騎殺上山來,視之,乃關興
也。興伏地請曰:「四下火光逼近,不可久停。陛下速奔白帝城,再收軍馬可也。」先主
曰:「誰敢斷後?」傅彤奏曰:「臣願以死當之!」當日黃昏,關興在前,張苞在中,留傅
彤斷後,保著先主,殺下山來。吳兵見先主奔走,皆要爭功,各引大軍,遮天蓋地,往西追
趕,先主令軍士盡脫袍鎧,塞道而焚,以斷後軍。正奔走間,喊聲大震,吳將朱然引一軍從
江岸邊殺來,截住去路。先主叫曰:「朕死於此矣!」關興、張苞縱馬沖突,被亂箭射回,
各帶重傷,不能殺出。背後喊聲又起,陸遜引大軍從山谷中殺來。

13.白帝城託孤
卻說先主在永安宮,染病不起,漸漸沉重,至章武三年夏四日,先主自知病入四肢,又
哭關、張二弟,其病癒深:兩目昏花。厭見侍從之人,乃叱退左右,獨卧於龍榻之上。忽然
陰風驟起,將燈吹搖,滅而復明,只見燈影之下,二人侍立。先主怒曰:「朕心緒不寧,教
汝等且退,何故又來!」叱之不退。先主起而視之,上首乃雲長,下首乃翼德也。先主大驚
曰:「二弟原來尚在?」雲長曰:「臣等非人,乃鬼也。上帝以臣二人平生不失信義,皆敕
命為神。哥哥與兄弟聚會不遠矣。」先主扯定大哭。忽然驚覺,二弟不見。即喚從人問之,
時正三更。先主嘆曰:「朕不久於人世矣!」遂遣使往成都,請丞相諸葛亮,尚書令李嚴
等,星夜來永安宮,聽受遺命。孔明等與先主次子魯王劉永、梁王劉理,來永安宮見帝,留
太子劉禪守成都。且說孔明到永安宮,見先主病危,慌忙拜伏於龍榻之下。先主傳旨,請孔
明坐於龍榻之側。撫其背曰:「朕自得丞相,幸成帝業;何期智識淺陋,不納丞相之言,自
取其敗。悔恨成疾,死在旦夕。嗣子孱弱,不得不以大事相托。」言訖,淚流滿面。孔明亦
涕泣曰:「願陛下善保龍體,以副下天之望!」先主以目遍視,只見馬良之弟馬謖在傍,先
主令且退。謖退出,先主謂孔明曰:「丞相觀馬謖之才何如?」孔明曰:「此人亦當世之英
才也。」先主曰:「不然。朕觀此人,言過其實,不可大用。丞相宜深察之。」分付畢,傳
旨召諸臣入殿,取紙筆寫了遺詔,遞與孔明而嘆曰:「朕不讀書,粗知大略。聖人雲:鳥之
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朕本待與卿等同滅曹賊,共扶漢室;不幸中道而
別。煩丞相將詔付與太子禪,令勿以為常言。凡事更望丞相教之!」孔明等泣拜於地曰:
「願陛下將息龍體!臣等盡施犬馬之勞,以報陛下知遇之恩也。」先主命內侍扶起孔明,一
手掩淚,一手執其手,曰:「朕今死矣,有心腹之言相告!」孔明曰:「有何聖諭!」先主
泣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邦定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則輔之;如其不才,君可
自為成都之主。」孔明聽畢,汗流遍體,手足失措,泣拜於地曰:「臣安敢不竭股肱之力,
盡忠貞之節,繼之以死乎!」言訖,叩頭流血。先主又請孔明坐於榻上,喚魯王劉永、梁王
劉理近前,分付曰:「爾等皆記朕言:朕亡之後,爾兄弟三人,皆以父事丞相,不可怠
慢。」言罷,遂命二王同拜孔明。二王拜畢,孔明曰:「臣雖肝腦塗地,安能報知遇之恩
也!」先主謂眾官曰:「朕已託孤於丞相,令嗣子以父事之。卿等俱不可怠慢,以負朕
望。」又囑趙雲曰:「朕與卿於患難之中,相從到今,不想於此地分別。卿可想朕故交,早
晚看覷吾子,勿負朕言。」雲泣拜曰:「臣敢不效犬馬之勞!」先主又謂眾官曰:「卿等眾
官,朕不能一一分囑,願皆自愛。」言畢,駕崩,壽六十三歲。時章武三年夏四月二十四日
也。後杜工部有詩嘆曰:「蜀主窺吳向三峽,崩年亦在永安宮。翠華想像空山外,玉殿虛無
野寺中。古廟杉松巢水鶴,歲時伏臘走村翁。武侯祠屋長鄰近,一體君臣祭祀同。」

12.死諸葛嚇走活仲達
卻說夏侯霸引軍至五丈原看時,不見一人,急回報司馬懿曰:「蜀兵已盡退矣。」懿跌
足曰:「孔明真死矣!可速追之!」夏侯霸曰:「都督不可輕追。當令偏將先往。」懿曰:
「此番須吾自行。」遂引兵同二子一齊殺奔五丈原來;吶喊搖旗,殺入蜀寨時,果無一人。
懿顧二子曰:「汝急催兵趕來,吾先引軍前進。」於是司馬師、司馬昭在後催軍;懿自引軍
當先,追到山腳下,望見蜀兵不遠,乃奮力追趕。忽然山後一聲炮響,喊聲大震,只見蜀兵
俱回旗返鼓,樹影中飄出中軍大旗,上書一行大字曰:「漢丞相武鄉侯諸葛亮」。懿大驚失
色。定睛看時,只見中軍數十員上將,擁出一輛四輪車來;車上端坐孔明:綸巾羽扇,鶴氅
皂絛。懿大驚曰:「孔明尚在!吾輕入重地,墮其計矣!」急勒回馬便走。背後姜維大叫:
「賊將休走!你中了我丞相之計也!」魏兵魂飛魄散,棄甲丟盔,拋戈撇戟,各逃性命,自
相踐踏,死者無數。司馬懿奔走了五十餘里,背後兩員魏將趕上,扯住馬嚼環叫曰:「都督
勿驚。」懿用手摸頭曰:「我有頭否?」二將曰:「都督休怕,蜀兵去遠了。」懿喘息半
晌,神色方定;睜目視之,乃夏侯霸、夏侯惠也;乃徐徐按轡,與二將尋小路奔歸本寨,使
眾將引兵四散哨探。

過了兩日,鄉民奔告曰:「蜀兵退入谷中之時,哀聲震地,軍中揚起白旗:孔明果然死
了,止留姜維引一千兵斷後。前日車上之孔明,乃木人也。」懿嘆曰:「吾能料其生,不能
料其死也!」因此蜀中人諺曰:「死諸葛能走生仲達。」後人有詩嘆曰:「長星半夜落天
樞,奔走還疑亮未殂。關外至今人冷笑,頭顱猶問有和無!」司馬懿知孔明死信已確,乃復
引兵追趕。行到赤岸坡,見蜀兵已去遠,乃引還,顧謂眾將曰:「孔明已死,我等皆高枕無
憂矣!」遂班師回。一路上見孔明安營下寨之處,前後左右,整整有法,懿嘆曰:「此天下
奇才也!」於是引兵回長安,分調眾將,各守隘口,懿自回洛陽面君去了。

Ⅷ 高中歷史書上有段小字講的,中國近代史,20個中國軍人人抵禦幾百人的一段故事誰記得

高中歷史課本我沒看過,不過看上去您指的像是抗日戰爭中於1942年11月發生在山東沂蒙山區的馬鞍山戰斗,其過程有些像狼牙山五壯士,詳情如下,看看是不是:

1942年秋,日偽軍5萬餘人對魯中區實行拉網合圍式的大掃盪。馬鞍山(位於現在的山東省淄博市淄川區淄河鎮)的八路軍主力部隊為保存力量暫時撤離。只有一時走不了的少數傷病員和百姓隱蔽在山上將息,總共30多人,其中八路軍28人,他們的指揮員是負傷截肢的八路軍115師教導一旅二團副團長王鳳麟。

11月9日,因一個漢奸向日軍謊報,說馬鞍山上有八路軍的指揮部和兵工廠。日軍信以為真,竟調集二、三千人圍攻馬鞍山。在王鳳麟的指揮下,山上的八路軍傷病員和百姓全部參戰,憑借馬鞍山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險要地形,用僅有的一挺機槍和土製的武器與日偽軍激戰了兩天一夜,斃敵100多人。最後山上軍民連石頭都扔光了,倖存的人砸爛槍支、全部跳崖而犧牲。

在跳崖的軍民中,有馮旭臣(1888--1942)老人一家。馮旭臣曾用名馮保初,山東省青州市(原益都縣)長秋村人。早年致力探索救國拯民道路,追求進步思想,支持子女舉家革命。1939年11月當選為益都縣參議會參議長。同年,送長子馮登魁參加抗戰服務工廠。益都縣抗日民主政府設在其家,次子馮毅之任益都縣縣長。1939年末,其家被日寇焚燒一空。1941年,長子犧牲。1942年率次媳孫玉蘭(中共黨員)、女兒馮文秀(中共黨員)及3個孫兒馮新年、馮蘆橋、馮平洋轉移馬鞍山工作。激戰中他率媳、女運石作彈,英勇殺敵。11月10日,彈盡糧絕,陣地陷落,他大呼誓死不作俘虜,中彈犧牲。其女兒馮文秀跳崖捐軀,次媳孫玉蘭與孫兒拽繩下山,繩斷身亡,一家六人壯烈殉國。為表彰他一家抗日愛國的壯舉,1946年5月,魯中行署授予「一門忠烈」光榮匾。

馮旭臣老人是那時地方上的社會賢達,或許就是您說的那個「頭領」吧。

這是今天的馬鞍山的照片,看那條小路,當年只容一個人上下,就知道為什麼這支小小的部隊能跟日軍周旋兩天、而且打死那麼多鬼子了。

閱讀全文

與馬鞍山壯士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校本研修成果摘抄 瀏覽:332
誰發明了明天 瀏覽:864
購買版權開發票一般開票內容寫什麼 瀏覽:817
九台工商局電話是多少 瀏覽:429
網培研修成果 瀏覽:127
股東認繳出資額期限 瀏覽:236
土地使用權轉讓協議書範本 瀏覽:877
銀川工商局上班時間 瀏覽:666
西瓜誰發明的 瀏覽:108
莆田市工商局企業查詢 瀏覽:490
職工安全生產保證書 瀏覽:951
顧亮馬鞍山 瀏覽:961
工商局胡小勇 瀏覽:996
專業技術人員知識產權著作權 瀏覽:829
馬鞍山李群 瀏覽:440
創造101之無敵導師 瀏覽:170
關於公司知識產權的內控管理制度 瀏覽:72
矛盾糾紛專項排查工作方案 瀏覽:103
法國發明家巴耶爾首創 瀏覽:561
油條機我愛發明 瀏覽:6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