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蕪湖房價的曲事在這樣張的話,我們就到馬鞍山定居去,蕪湖不想呆了。
想讓蕪湖人去馬縣吸灰,吸粉塵,做夢吧 一個經濟總量只有蕪湖一半的城市,環境又差,經濟還在嚴重衰退,各項經濟指標在安徽省所有城市也就算中等,落後的一塌糊塗,馬鞍山人都想去蕪湖買房的。馬鞍山和蕪湖的差距以後會越來越大 。
㈡ 海嘯沉積(岩)的類型及特徵
對於由海嘯事件所形成的海嘯沉積的類型及特徵,國內外關注的大多是現代海嘯事件所造成的破壞,而對由海嘯事件導致的沉積作用所形成的沉積類型及特徵研究較少,對於地質歷史時期海嘯事件所形成的海嘯岩的認識更是寥寥無幾。這可能是由於:①地質記錄中大多數的海嘯事件還沒有識別出來;②海嘯沉積物在濱岸環境中不易被保存;③海嘯沉積物和其他作用如風暴形成的沉積物之間具有相似性,而目前對二者之間的區分還不清楚。
目前關於海嘯沉積記錄的報道主要集中在現代歷史上和第四紀晚期以來的海嘯事件沉積。有關古海嘯沉積物(海嘯岩)的研究國際上僅有少量文獻涉及到(圖6-11),如新太古代(Hassler et al.,2000),元古宙(Bhattacharya et al.,1998),寒武紀(Pratt,2001,2002,2007),泥盆紀(Warme,1998;Masaitis,2002),中侏羅世(Brookfield et al.,2006),侏羅/白堊紀界線(Schnyder et al.,2005),早白堊世(Fujino et al.,2006),中白堊世(Rossetti et al.,2000),白堊紀/古近紀界線(Bourgeois et al.,1988;Maurrasse et al.,1991;Smit et al.;Takayama et al.,2000;Goto et al.,2008),中新世(Balance et al.,1981;Cantalamessa et al.,2005),上新世(Massari et al.,2000),更新世晚期(Takashimizu et al.,2000)(圖6-11)。過去發生的海嘯頻率應當和現代相差不多,因此,地質記錄中應該還有大多數的海嘯事件沒有識別出來。
圖6-11 國際文獻中已識別的地質歷史中的海嘯沉積記錄
底圖以及更新世和全新世(不包括紐西蘭)的記錄據Cchnyder(2005);紐西蘭的全新世記錄據Goff(2011);其他時代見正文
海嘯的沉積作用可以在水下和水上環境發生(圖6-12)。水下環境可以分為濱岸封閉的淺水湖盆、淺海和深海。水上環境對應於岸上環境,如濱岸平原。由於海嘯行為與水深和地形相關,因此海嘯浪在不同的環境中有不同的沉積特點,因而沉積物也有不同的特徵。如果以引發海嘯的因素來看,包括地震引起的海嘯、外星撞擊引起的海嘯等,在不同的因素影響下,發育的海嘯岩特徵也存在差異。
圖6-13 大龍口組震積岩-海嘯岩沉積序列
A1—震裂岩(內含泥晶脈);A2—震褶岩;B—海嘯岩;C—背景沉積(泥晶灰岩)
已有的研究表明,含丘狀層理的粗碎屑岩或碎屑灰岩是海嘯岩的主要鑒別標志。需要說明的是,丘狀交錯層理是風暴岩的重要標志。風暴岩成因的丘狀交錯層理與上述海嘯成因的丘狀層理具有類似的特徵。但風暴岩成因的丘狀交錯層理與風暴成因的碎屑岩或碎屑灰岩共生,而海嘯岩成因的丘狀層理與震積岩或火山岩共生。
總體來看,地震海嘯岩具有顯著的特點,通常為震積岩-海嘯岩的沉積序列,下部的震積岩序列顯示了地震的液化構造,如包卷層理、砂岩脈、砂岩貫入構造等;上部的海嘯序列具有典型的海嘯岩特徵,如雙向古水流等;海嘯岩之上通常有海嘯衰退階段的泥質覆蓋沉積。序列中含有植物碎屑,整個序列顯示了與上覆和下伏的背景沉積粒度更粗的特徵。
(三)火山噴發型海嘯岩
針對火山事件引發的海嘯以而形成海嘯岩的報道很少。龔一鳴等(1993 a,1993 b)以沉積特徵、空間關系並結合區域地質背景,認為新疆北部泥盆紀發育一套火山噴發海嘯岩沉積。以其分析可以看出,火山噴發型海嘯沉積見於東准噶爾考克塞爾蓋山主峰北東約800m處的紙房組底部,厚度>19m。岩性為塊狀雜礫岩,最大礫徑可達40m,大小混雜,碎屑成分為火山碎屑、花崗岩、骨屑灰岩、群體珊瑚等,呈次圓狀至稜角狀。該套海嘯岩與下伏含植物化石碎片和放射蟲沉凝灰岩、凝灰岩等不同岩性地層沖刷接觸,沖刷面具較大的起伏。在區域上呈面狀分布,相變快,在14km范圍之外,與海嘯岩同層位者為淺海火山碎屑流沉積。以火山碎屑流沉積到和火山噴發海嘯沉積,沉積環境由淺海上部相變為淺海下部或半深海,二者為同時異相,系作用相和環境相復合相變的產物。
(四)隕星撞擊型海嘯岩
雖然地震、火山、海底滑坡可以引起海嘯,並且能傳播很大的距離,但一般都限於一個大洋。全球性的海嘯常常是外行星墜入海洋發生撞擊引起的。目前在地球表面上發現的160多個隕石坑中有7個在現代海洋中,還有20個所處的位置在地史時期也曾是海洋(杜遠生,2008)。根據隕石對地球的撞擊頻率可知,在過去的3.5億年中有超過8000個隕石撞擊海洋。這就使得小行星和彗星撞擊海洋成為引發海嘯的非常可能的因素。數字模擬得出,直徑大於1km的小行星可以穿透5000m深的海洋並立即擾動整個水體,在瞬間引起與海洋深度相當的巨浪。隨著水中空氣凹穴的破碎,這些水沿著撞擊坑邊緣以高到低迅速跌落,引發幾百米高的巨浪,在距隕石坑1000km遠的海域,這樣的撞擊仍會產生約100m高的波浪(Alastair et al.,2007)。據報道,2.15Ma前一顆名為Eltain的小行星(直徑4km)隕落貫穿到南太平洋底部,在距發生地1200~1500km遠的南美北部和南極半島引起的海嘯波浪高達200~300m(Ward et al.,2002)。據Hills&Goda(1999)研究,像這樣能產生浪高達100m的海嘯的小行星每3000~5000年就會撞擊地球的任何部位,而且地球表面的2/3被海洋覆蓋,所以那些大小中等的小行星、彗星與海洋之間的撞擊成為海嘯發生的一個重要原因(Alastair et al.,2007)。由於海嘯波浪超過5m就會在地史沉積中留下記錄,這充分證明大小中等的小行星可以留下它所形成的海嘯的證據(即海嘯岩)。
白堊紀/古近紀撞擊產生的深海海嘯岩是目前討論較多的一種海嘯岩。在白堊紀與古近紀的地層之間,有一層富含銥的黏土層,名為白堊紀/古近紀界線,代表了白堊紀-古近紀大規模物種滅絕事件,大部分的科學家推測,這次滅絕事件是由一個或多個原因所造成,例如:小行星或彗星引起的撞擊事件,或是長時間的火山爆發。Smit et al.(1992)將墨西哥白堊紀/古近紀撞擊後產生的厚達3m的層狀碎屑單元解釋為海嘯沉積,這套沉積擾亂了超過400 m水深的遠洋泥灰岩層序,並且海嘯岩內有木碎屑的存在,認為是海嘯引發的密度流(迴流)的沉積。Takayama et al.(2000)描述了古巴西北Panalver組內一個180m厚與白堊紀/古近紀界線相關的沉積層序,該界線為一塊狀弱分選的顆粒支撐的單元,含有大的淺海相化石和偶爾的大內碎屑。該單元被解釋為顆粒流,而上覆的向上變細的均質單元,含有豐富的泄水構造和再改造化石,被認為是海嘯迴流引起的高密度懸浮的結果。這個均質單元與Cita描述的地中海海嘯成因的均質岩很類似。Goto et al.(2008)也對古巴西北Panalver組的橫向岩性、組分和粒度變化做了詳細的研究,他們認為該組下部由來自淺水碳酸鹽台地的礫屑灰岩組成,是由撞擊形成的碎屑流形成;上部由半遠洋-遠洋的砂屑灰岩和泥屑灰岩組成,是由海嘯迴流產生的懸浮沉積;遠洋到半遠洋來源物質的區域均質性和外來物質如蛇紋石岩屑的存在支持了上部單元是由海嘯形成的解釋。Lawton et al.(2005)的研究表明與白堊紀/古近紀撞擊相關的礫石層在陸棚邊緣具有峽谷狀特徵,是由於一次或幾次海嘯湍急的迴流結果;海嘯來源的峽谷充填沉積物不是碎屑流來源的關鍵特徵就是其具有:顆粒支撐、正粒序層、緊閉填充的內碎屑團、沖刷和粗糙的疊瓦構造等特徵。
在討論與白堊紀/古近紀撞擊相關的海嘯岩的同時,國際也出現了有關其他撞擊事件的海嘯岩。Hassler et al.(2000)描述了澳大利亞西部Hamersley盆地26億年前的一套地層,由大量撞擊產生的融化小球體組成,地層內的非對稱波痕是由大洋撞擊產生的大海嘯浪的沖刷而形成。Masaitis(2002)認為在波羅的海三國、俄羅斯西北部和白俄羅斯出現的中泥盆世Narva角礫岩可能是和Kaluga撞擊相關的海嘯岩,Kaluga撞擊是在380百萬年前對東歐台地中300~500m水深處的一次撞擊,該海嘯岩沉積在細粒的背景沉積物內。
杜遠生等(2008)在廣西泥盆系弗拉斯-法門階事件界線(F-F事件)附近發現了廣泛分布的一套事件沉積,並認為該事件沉積具有等時性、成因相關性、分區性和廣布性。該套事件沉積的主要特徵為:在橫縣六景、象州羅秀、巴漆等台地邊緣斜坡相區F-F事件沉積為碎屑流沉積的粗礫岩或礫屑灰岩;台間海槽相區的桂林楊堤和白沙、德保都安、武宣南峒和三利、象州香田和馬鞍山、崇左那藝、上林雲攀等地F-F事件沉積為濁積岩;台間海槽相區的南丹芒場、羅富和南丹-天峨公路F-F事件沉積為塊狀砂屑灰岩,發育均質層理,其砂屑與相鄰的條帶狀灰岩差別也很大,反映具有遠源特徵。這些事件沉積可以和比利時的Hony剖面、美國內華達的DevilsGate剖面、摩洛哥的Atrous剖面、俄羅斯的南烏拉爾、西伯利亞東北部的Fore-Kolyma、波蘭-摩拉維亞盆地南部(Holy Cross山脈,Cracow和Brno地區)法門階底部的濁積岩和角礫岩對比。如此廣泛的全球性分布的等時性事件沉積可以和巨大的外星體墜入海洋引起的全球性海嘯相聯系。可以推測一個小行星墜入古特提斯洋,引起的巨大海嘯向外擴展到幾千千米之外。包括華南、歐洲-北美、西伯利亞、岡瓦納等陸塊的海底被巨大的海嘯浪侵蝕(杜遠生等,2008)。海嘯及其觸發的碎屑流、濁流在深水盆地和斜坡形成碎屑流粗礫灰岩、礫屑灰岩、濁積岩、海嘯岩等事件沉積。華南弗拉斯-法門期之交的事件沉積主要發育於台地邊緣斜坡和台間海槽,原因在於:①這些部位具有豐富的物源,易於觸發重力流;②這些部位位於正常浪及面之下,海嘯形成的沉積在沉積後不易遭到破壞。浪及面以上的地區海嘯沉積由於易於被後期的波浪破壞,所以難以保存。
以這些撞擊產生的海嘯岩的報道來看,海嘯岩既可以由海嘯傳播時對深海的沖刷侵蝕形成,也可以由海嘯迴流產生的沉積物重力流和懸浮沉積產生。大多數撞擊海嘯岩則與海嘯迴流有關,海嘯迴流產生的碎屑流沉積明顯顯示了與深海細粒沉積不同的粗粒沉積,如角礫岩、小球體層、礫屑灰岩等,其中還可能含有外源的碎屑,如植物或木屑,無鮑馬序列;而迴流產生的懸浮沉積則顯示了無沉積構造的均質單元的特徵。其可能的沉積模式如圖6-14所示。
㈢ 從南京長江頻現江豚飛躍看,長江禁漁是否有必要永久實行
長江禁漁沒有必要永久實施,但是長時間禁止是非常需要的。
我國是發展中國家,長期關注經濟增長,很多時候忘記了大眾身邊的綠水青山。關注和保護生態不是為了地球,而是為了我們人類自己,地球可以存在「永恆」,人類僅僅是地球的過客。擁有優質的生態,能讓我們提升生活質量,能改善野生動物的生態,讓自然和社會共同相處。所以長江禁漁是完全正確的選擇,短時間的利益損失換回來未來圓滿,就是古人常說的「功在當代,利在千秋」。
漁民們做長江需要長時間禁漁的打算,了解禁漁的意義和作用,積極倡導禁漁實施,經歷過長時間等待的漁民們,在長江禁漁令解封後,你們一定會受到來自大自然饋贈的禮物,會體會到真正的「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㈣ 劉備興兵伐吳的結局是怎樣的
慘敗,使蜀漢元氣大傷。
章武元年(221年)劉備以為關羽報仇的名義,發兵討伐東吳,而張飛又被部下所害。孫派遣使者前來請和,劉備大怒不許,吳將陸遜等屯兵秭歸,被蜀將吳班擊破。劉備軍占據秭歸,派遣馬良聯合武陵五溪蠻夷。
章武二年(222年)春季,劉備派遣黃權督江北水軍,自率陸軍進軍。秋七月,被吳將陸遜在夷陵之戰中打敗,將軍馮習、張南、傅肜 、程畿等戰死。
夷陵之敗讓新建的蜀漢政權受到沉重的打擊,不僅損失大量士兵與物資,還有多名將領陣亡。而隔年君主劉備的死亡更讓這個建立在他名望之上的國家搖搖欲墜,國內叛亂四起。
丞相諸葛亮花了約5年的時間才能重建軍隊與彌平這些叛亂,並讓國力提升到可以對外出兵的地步。
(4)馬鞍山衰退擴展閱讀:
劉備伐吳的背景:
公元219年,關羽水淹七軍,捉於禁,斬龐德,威震華夏。曹操為解樊城之圍,遂致書孫權,勸他襲取荊州。
孫權召集眾將,拜呂蒙為大都督,總領江東軍馬,點兵三萬,選一些精兵扮作商人,皆白衣,搖櫓西上,晝夜行進,直抵蜀軍烽火台江邊。悄然襲取了荊州。
關羽聞信後大驚,自帶關平、廖化領兵回荊州。回軍途中,蜀軍鬥志皆失,逃散無數。關羽帶殘兵退至麥城(今湖北省當陽縣東南),吳軍遂圍住麥城。
關羽廖化殺出重圍,去上庸求救兵。上庸守將劉封、孟達拒發救兵,關羽在麥城,只剩三百餘人,糧草又盡,救兵不至,關羽只得令周倉、王甫堅守麥城。
自帶關平、趙累突圍。關羽率二將,領二百殘兵突圍出北門。在臨沮山路中伏被擒,拒不降吳,父子遇難。
劉備為關羽報仇,親自率軍攻伐東吳。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夷陵之戰
㈤ 李兆基的人物經歷
我最喜歡的富豪
㈥ 安徽省城市經濟排名
第一名:六安市
六安市素有「白鵝王國、羽絨之都」美譽,是全國重要的優質羽絨原產地和集散地。佔地面積14990平方公里,著名景點有白馬尖、九公寨、天堂寨、萬佛湖、橫排頭。
㈦ 馬鞍山哪有做卵巢保養的
你好!最為具體的辦法是,由於女性進入中年後卵巢功能衰退,雌激素分泌減少,西醫常採用補充雌激素的方法。然而,這種方法的效果是美麗和安全不能兼得。
㈧ 合肥房價為什麼要比其他省會城市更快衰退
昨天和朋友聊天,大致的估算了下,發現安徽人大學畢業後能堅持在合肥發展的有十之一二就不錯了,更多的是去了江浙滬,有的回了老家地市。村裡離家打工的村民,也大都是選擇了江浙滬粵,或是被省內個城市稀釋,合肥的有但是不多。今天沒事又去南七、馬鞍山路合家福、新都會、萬達等所謂的大型商業中心逛了逛,不由的感嘆,合肥的人都哪去了啊?這可是周六啊?難道都去淮河路步行街了,插,不大可能啊,那步行街小的一逼。難道去了國購,我靠,也就一個超市而已啊。額,都去元一了,元一在遙遠的北邊,合肥最牛逼的在三孝口在馬鞍山路在國購在步行街在亂七八糟的地方。也許是見過武漢鄭州蘇州上海等大都市的繁華糟亂後對於合肥的要求高了點,合肥本身就比他們這些省會城市差的遠,但是合肥在房價上卻叫囂要與他們看齊,這也成了有些人喊合肥房價其實很低的理由,閑的蛋疼我也來分析下,希望大家賜教: 第一、人口太少,安徽本身就只有6000多萬人口,不提上海了,合肥跟鄭州武漢城市人口都差的遠,合肥本身的發展,既非商業城市,又非交通要道,經濟也只是安徽幾大中心之一,提供的就業有限,城市人口難以大量有效持續增加,人力資源的重要性對城市的發展無容置疑,必須是決定性的,沒有人口,沒有相對高素質的人口,房價不可能撐的起來。 第二、輻射力太小,省外被江蘇(南京)、湖北(武漢)、河南(鄭州)、上海、山東緊緊環繞,省內又與蕪湖、馬鞍山等城市拉不開差距,人才和資源大都極大的稀釋,發展雖有,但是發展能力有限。 第三、現在合肥房價過度虛高,工資水平低的一逼,這個大家都明白。最近幾年房地產發展過快,撐的全身浮腫、虛胖,餅攤的夠大:政務、濱湖、北城、高新……,我楞,大部分是鬼城。一旦供應不足,迅速暴露出虛弱的本質
㈨ 沃爾瑪密集關店11家原因何在
最近幾年,沃爾瑪一直都在進行關店調整。據《聯商網》統計,2012年沃爾瑪在華關閉5家店,2013年關閉15家,2014年關閉17家,2015年關閉1家,2016年關閉13家,2017年的關店潮仍在繼續。
沃爾瑪一邊關店的同時,也在加速門店的布局。
《聯商網》統計顯示,2016年,沃爾瑪在華開出24家新店,包括21家大賣場和3家山姆會員商店,新店表現超出預期。同時,還對60家門店進行了升級改造。據悉,2017年沃爾瑪將增設30-40家新店,包括大賣場和山姆會員店,同時,升級50家現有門店。
顯然,沃爾瑪的調整策略收到了效果。
沃爾瑪全球2017財年財報顯示,2017財年第四季度,沃爾瑪在中國的總銷售額增長5.4%,可比銷售額增長2.3%,可比客單價增長5.2%。業績拉動主要受益於大賣場和山姆會員商店可比銷售額的增長。
關店是整個業態生態結構的調整,尤其是大賣場在轉型調整中,在中國,目前大賣場這個業態佔比太高,達7-80%,而在日本市場,佔比最高的卻是便利店業態。
㈩ 傳說馬鞍山大公圩差點成南京城
多少年來,大公圩地區一直流傳著與明朝都城有關的各種傳說。如:「大公圩有幾道陡門,南京城就有多少道城門」、如「大公圩建都選址樣土中滲草木灰"、如「劉伯溫數山頭選都址」,如「塘泥濺龍身、血洗邰朱村"、如「端午節門頭插菖蒲和艾草避邪的風俗"等等,要想知道這些說法的詳實情況,還得從朱元璋渡江至當塗說起。
公元1355年,朱元璋渡江至當塗,在當塗名士陶安的建議下力取集慶路(金陵)。公元1356年,朱元璋攻下集慶路,改稱應天府。再經過12年的艱苦奮戰,他終於打垮長江中下游的陳友諒、張士誠等割據勢力,於公元1368年正月稱帝,為洪武元年,國號大明,以應天府為南京。直至洪武二年九月,他才召集群臣商議都城之事。朱元璋最想在其老家臨濠定都,當時劉伯溫已經看出朱元璋是坐定江山以後必殺功臣的過河拆橋之人,他不想讓朱家王朝長久興盛,極力勸說朱元璋放棄定都鳳陽的計劃,改南京為京師,作為都城。
南京雖是六朝古都,但都是沒有超過60年的短命王朝,因為南京是一個燕子窩形狀,成不了大器,朝代不會長久。朱元璋從定都南京的第一天起,心裡就不踏實,更有一個心病困擾著他。明皇城大內為填燕雀湖而成,地勢下沉,朱元璋認為這破壞了風水,對子孫後代不利,覺得南京非大明的萬年帝都。所以,他一直想著遷都。遷都往何處?有謀臣獻策:南京以南200里處的大公圩,西靠青山為龍居,正北有南朝第一帝劉裕重挫盧循的聖地護駕墩,四周更有八十八座山峰環繞,正合皇上生日重八,不但是龍興之地,而且會長久興盛,可建都城。
洪武三年三月(公元1370),朱元璋派劉伯溫前去大公圩考察地形,劉伯溫領命後,登上大公圩北面的最高山峰,細數大公圩四周林立的山峰,卻故意不數自己腳下的山峰,數來數去,只有八十七座山峰。劉伯溫回南京向朱元璋匯復命說大公圩四周只有八十七座山頭,與皇上生日不合,非龍興之地。想不到朱元璋退而求其次,執意要在大公圩修建都城。劉伯溫又使一計,說大公圩周圍環水,若建都城需粘性土質方可。四月,朱元璋又派大臣前往大公圩考察,取些土樣帶回。劉伯溫則提前派人到大公圩悄悄放出風聲,說大公圩若建都城,所有鄉民將失去土地並無法生存。當地鄉民恐失去土地,冒死在樣土之中添加了草木灰。劉伯溫以大公圩土質過於松軟無法修建城牆為由,再次反對在大公圩修建都城。
劉伯溫在建都、遷都的事情上,每次都與朱元璋意見不一致,朱元璋心中己有不快,但又不便說出。朱元璋決定親自到大公圩進行考察,看大公圩到底是否適宜修建都城。
五月初三,朱元璋自帶五十內廷親兵從南京乘官船出發,初四至大公圩護駕墩碼頭。朱元璋命眾人在船上待命,自己僅帶一位將士著便裝從護駕墩碼頭上岸微服私訪。朱元璋漫步在繁華古鎮的石板路上,眼裡看到的簡直就是一幅江南的清明上河圖,心情非常愉快。主僕二人出了東關口,過了護駕墩橋,放眼東望,河水波光粼粼,楊柳夾岸青青。朱元璋邊走邊欣賞護駕墩的水鄉風光,不知不覺已經東出古鎮兩里開外。經過一個村莊,村莊前面的河面更加開闊,有四五鄉民立木船之上在河中打撈塘泥。朱元璋手搖摺扇沿河堤而行,興致漸濃,他正准備與船上撈泥的鄉民打招呼,不料從船上扔來一坨塘泥,濺得岸上主僕二人滿身是泥。朱元璋的興致立馬盪然無存,因是微服私訪不能暴露身份,只得悻悻而歸。回來路過村口一戶門前,戶里一對老人看到主僕二人全身是泥,滿頭是汗,就邀二人坐在門前柳樹下休息,並贈每人一碗茶解渴。老人又讓二人脫下外套幫其浣洗,時值晌午,日頭正烈,不一刻衣服就涼幹了。喝茶休息時,看見老人門前堆放了一些從田埂和水邊收割的柴草,朱元璋告訴兩位老人,自己是做生意的,見多識廣,說門前柴草中的菖蒲和艾草有避邪的作用,端午節前插在門頭上可避邪保平安,並反復叮囑老人,明天就是端午節了,今天晚上一定要在門頭上插好。朱元璋走後,老人就在自家門頭上插上了菖蒲和艾草,隔壁的一戶人家也學著老人在門頭上插了菖蒲和艾草。當天夜裡,五十個蒙面人悄悄潛進村莊,挨家挨戶進行屠殺。第二天早上,只有門頭上插了菖蒲和艾草的兩戶人家開了門,且全家人口平安。這兩戶一家姓邰,一家姓朱,這次劫難之後,這個村就改名為「邰朱村",並一直沿用至今。此所謂「先有護駕墩,後有邰朱村。"端午節門頭插菖蒲和艾草避邪保平安的習俗也從此在大公圩和江南地區傳開和保留至今。
再說朱元璋來大公圩的目的是考察地形是否適合建都城,哪知節外生枝,考察不成反遭當地人大不敬,甚是惱怒。他回到南京後,從此不再提遷都大公圩之事。殊不知這仍是劉伯溫使的計。五月初三那天,劉伯溫在朱元璋乘船去大公圩的同時,就派人快馬加鞭從陸上於當天趕到大公圩散布消息,說皇上又派人明天到大公圩私訪考察地形,並說要想不在大公圩建都城,鄉民們必須對私訪者捉弄一番,私訪者必定向皇上匯報大公圩的壞話,只有這樣,大公圩才不會被定為都城。所以才會出現「塘泥濺龍身,血洗邰朱村」的悲劇。
洪武四年(公元1371),因遷都分歧和其他原因,朱元璋罷去劉伯溫所有官職,賜告老還鄉。此後20年間,朱元璋仍有遷都之意。後來,御史鬍子祺又推薦以西安為都,認為「舉天下莫關中若也」。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朱元璋特派太子朱標去三秦視察,考察長安是否適合作為都城。然而,朱標到了長安發現時過境遷,關中地區已非漢唐時代之關中,長安過於偏西,遠離富庶的經濟中心,漕運艱難,長安只有戰略優勢,卻無經濟優勢。朱元璋只好打消了定都長安的計劃。
從此以後,朱元璋徹底斷了遷都的念頭,但是南京風水問題仍困撓著他。於是他請當時最有名的風水大師廖均卿想辦法改化南京的風水,廖均卿經過占卜,告訴朱元璋,若要大明王朝長久興盛,必須做到兩點:一是南京城的城門數和方位要與大公圩的陡門數和方位相同。二是只要大公圩不破,則大明江山不敗。
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朱元璋參照大公圩十三座陡門數和方位對南京城的城門進行了重新整修。直到現在,大公圩人人皆知「大公圩有幾道陡門,南京城就有多少道城門"的說法。同年,朱元璋征調民夫35.9萬人、石匠4900餘人,對固城湖東的胥溪河道進行疏浚13.3公里,並在胥溪河上游修建東壩,以石閘啟閉,既利通航,又可節制水流。次年,又征調民夫近萬人,從石臼湖東北岸開鑿胭脂河,貫連秦淮河。從此,水陽江水系之水經固城湖和石臼河後三處分流,東由胥溪河經太湖入東海,東北由胭脂河經秦淮河入長江,西由丹陽湖經姑溪河入長江。朱元璋在改化大明江山風水的過程中,卻無意中修建了堪與都江堰媲美的水陽江水系水利工程,使水陽江下游諸圩永絕洪澇之害。大公圩也由此進入歷史發展的鼎盛時期。
永樂十九年(公元1421)正月,明成祖朱棣正式遷都北京,南京為陪都。死鬼朱棣遷都北京後,明王朝不再重視水陽江水系治理,胥溪河、胭脂河河床又漸漸被淤塞,導致下江(太湖流域)洪災時有發生。明太祖朱元璋大浚胥溪河兩個甲子後的正德七年(公元1512),早已忘記了祖訓的明王朝,以絕蘇錫常地區水患為由,將胥溪河上的東壩築高三丈,至此水陽江水系不復東流,汛期山洪只能全由丹陽湖經大公圩北岸的姑溪河流入長江。每到汛期,固城湖下游石臼湖、丹陽湖、姑溪河水位陡漲,大公圩因此水患不斷,圩堤屢遭潰決,經濟和文化長久衰退。
東壩的抬高,徹底切斷了水陽江至太湖的水系,也切斷了明王朝的龍脈。大明王朝氣運也隨著大公圩的屢次潰破而逐漸衰退。公元1644年,明王朝滅亡,正應了風水大師廖均卿當初的預言:「官圩始破時,大明過半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