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小區公共配套設施應該包括哪些
以北京市為例:
北京市人民政府《關於本市新建改建居住區公共服務設施配套建設實行指標管理的通知》:
一、非規模居住區按以下規定配建公共服務設施,
(一)居住人口3000-5000人的居住組團.按居住小區指標配置托幼園所、衛生站、綜合便民店、居委會、綜合服務站、自行車存車處、居民汽車場(庫)及必要的市政站點,酌情安排第三產業設施。總指標.建築面積每千八1300-1500平方米;
(二)居住人口1.5萬-3萬人之間的居住區.按居住區低限指標(每項100平方米/千人)設置綜合食品商場、綜合百貨商場、綜合服務樓和集貿市場.形成擴大小區級購物中心;其餘項目均按小區指標配置。總指標.建築面積每千人2760-3300平方米。
二、地區級公共服務設施按以下規定設置:
文化活動中心(建築8000-1萬平方米.用地0.5公頃)、購物中心(建築4萬-6萬平方米.用地2-2.5公頃)和體育場(館)、綜合醫院、敬老院、殘疾人托養所、市政管理機構
以及消防隊(用地0.6公頃)、巡警隊(建築面積1000-1200平方米.用地0.45公頃)、公安交通管理機構(建築2000平方米。用地0.2公頃)、公交場站(建設500平方米。用地0.5公頃左右)地區公園(用地3公頃以上)和公共停車場(用地0.3公頃)等。
總指標:建築面積每千人1000-1200平方來。用地面積每千人1360-1500平方米。
(1)5居住區公共服務設施規劃的方式是什麼擴展閱讀:
社區配套還有小項目
社區可以配有儲蓄所、銀行分理處、郵政所、郵局以及電話局,社區服務可以配設社區服務中心、綜合服務部、自行車存車處、殘疾人康復托養所等。還有,每4500人應建一處佔地50平方米的公廁,每千人將擁有10平方米的公廁建築面積。
在規劃居住用地時,其居住人口如果達到居住小區級的(1萬至2萬人),其配套公建項目要比居住區級的(4萬至6萬人)配套標准相對低一些,比如教育指標,在居住小區內沒有要求建高中類學校,而在居住區內要求建;文化體育類指標要求有會所以及文化廣場就可以了,金融郵電類沒有要求設置銀行分理處等等。
② 居住區有哪些公共服務設施
居住區配套公建的配建水平,必須與居住人口規模相對應。並應與住宅同步規劃、同內步建設和同容時使用。因為居住區的公共服務設施不配或少配會給居民生活帶來不便,晚建了也會給居民生活造成困難,如不及時配建小學,小學生要回原居住地上學,長途往返十分不便。晚建了派出所就沒有地方辦理戶口遷移等手續或至本區外兼管的派出所去辦理,造成管理和使用的不便。
因此,滿足居民多層次需求的公共服務設施,應按配建的要求進行統一規劃,統一建設和統一投入使用,才能達到居民使用方便和經營管理合理的要求。有時因分期建設的需要,初期建設規模不大時,可把有關設施的內容合並,暫設在某一個規劃項目內過渡解決,待建成後再恢復正常使用。居住區配套公建各項目的規劃布局應根據不同項目的使用性質和居住區的規劃布局形式,採取相對集中與適當分散相結合的方式合理布局,並利於發揮設施效益,方便經營管理、使用、和減少干擾;商業服務與金融郵電、文體等有關項目宜集中布置,形成居住區各級公共活動中心;對於可兼外來人流服務的設施宜設置於內外人流的交匯點附近,以方便使用和提高經濟效益。
③ 住區規劃結構有哪些基本形式
一般有三種
①以居住小區為規劃基本單位來組織居住區,由幾個小區組成居住區。
居住小區是由城市道路或自然界線(如河流)劃分的、具有一定規模的、並不為城市交通幹道所穿越的完整地段,區內設有一整套滿足居民日常生活需要的基層公共服務設施和機構。以居住小區為規劃基本單位組織居住區,不僅能保證居民生活的方便、安全和區內的安靜,而且還有利於城市道路的分工和交通的組織,並減少城市道路密度。
居住小區的規模一般以一個小學的最小規模為其人口規模的下限,而小區公共服務設施的最大服務半徑為其用地規模的上限。根據我國各地的調查,通常民,居住小區的人口規模為10000~15000人,用地為15~30hm2。
②以居住組團為基本單位組織居住區,即由若干個組團形成居住區。
這種組織方式不劃分明確的小區用地范圍,居住區直接由若干住宅組團組成。住宅組團相當於一個居民小組的規模,一般為300~800戶,1000~3000人。住宅組團內一般應設有居民小組辦公室、衛生站、青少年和老年活動室、服務站、小商店(或代銷店)、托兒所、兒童或成年人活動休息場地、小塊公共綠地、停車場庫等,這些項目和內容基本為本組團居民服務。
③以住宅組團和居住小區為基本單位來組織居住區,即居住區由若干個組團形成的若干個小區組成。
當然,居住區的規劃結構形式不是一成不變的,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組織和生活方式的變化、公共服務設施的不斷完善和發展,居住區的規劃結構方式也會相應地變化。常見的是居住區規模從小到大,內容由簡到繁,質量由低級到高級。
④ 居住區公共服務設施有哪些
包括以下8類設施:
① 教育:如托兒所、幼兒園、小學、中學;
② 醫療衛生:如醫院、門診所、衛生站、護理院;
③ 文化體育:如文化活動中心、運動場館、居民健身設施;
④ 如綜合食品店、百貨店、餐飲、書店、便利店、其他第三產業設施;
⑤ 金融郵電:如銀行、儲蓄所、郵電所、電信營業廳;
⑥ 、治安聯防站、居委會、敬老院(托老所)、殘疾人托養所;
⑦ 市政公用:如供熱站或熱交換站、變電室、水泵房、公共廁所、垃圾轉運站、垃圾收集點、居民停車場(庫)、消防站;
⑧ 行政管理及其它:如街道辦事處、市政管理機構、派出所、防空地下室。
要鼓勵房地產開發企業順應市場規律調整營銷策略,適當降低商品住房價格,促進房地產業兼並重組,提供產業集中度。
⑤ 在居住區詳細規劃中,一般需要配置的公共服務設施包括哪些
理論答案:ABC(依據現行社會發展和社區發展趨勢)
對於你補充的問題,理論答案是:D(但不包括商店)。
國家直接轉移支付消費者,消費者網上下載消費憑證自由選擇學校,不再財政撥款給目前事業單位;目前事業單位真正完全獨立市場化推進,各省教育特色民營化市場體系建立,政府透明監管(網路公示);完全獨立市場化進程中,目前事業單位財務、教師收入等網上公開,同時教師社會評價公開,以學生學術綜合成績和家長等社會評價作為績效淘汰晉職稱依據,對教師進出機制的執行成為硬杠杠。此外,作為收入分配改革的有機部分,需對教師違規和灰色收入予以網路監督、沒收和懲處,對教師師德、教育簡歷、教學社會評價等全國一張網透明公示,以便及早達到人民基本滿意的標准。
2016:目前事業單位完全獨立真正市場化基本完成,有限型政府服務和監管
目前事業單位完全真正市場化改革、反腐倡廉、國際發展新戰略與實踐(台灣、東海、俄、歐洲、美洲、非洲等)、壟斷國企破壟、地方財政債務管理、行政體制改革、道德及信仰建設、社會網路媒體監督、共同富裕
以歐債危機等為體現的全球經濟大范圍衰退形勢下,中國應當緊抓機遇,通過真正市場化和有限透明政府的深入改革提升活力從而一枝獨秀。比如以政府市場透明購買教師崗位服務等拓動教育真正市場化進程從而最終形成教育消費者使用教育劵行使義務用教權的政府市場購買基本教育服務格局。
⑥ 居住區配套公共服務設施有哪些
居住區、居住小區或居住組團內,必須有良好的公共設施配置,否內則會出現諸多不容便和其他問題。居住區內要配置以下公共設施: a.教育--包括托兒所、幼兒園、小學、中學等。 b.醫療衛生--包括醫院、診所、衛生站等。 c.商業、服務--包括食品、菜場、服裝、棉布、鞋帽、傢具、五金、交電、眼鏡、鍾表、書店、葯房、飲食店、食堂、理發、浴室、照相、洗染、縫紉、綜合修理、服務站、集貿市場、摩托車、小汽車、自行車存放外等。 d.文化、體育--包括影劇院、俱樂部、圖書館、游泳池、體育場、青少年活動站、老年人活動室、會所等。 e.金融郵電--包括銀行、儲蓄所、郵電局、郵政所、證券交易所等; f.行政管理--包括商業管理、街道辦事處、居民委員會、派出所、物業管理等。 g.市政公用--包括公共廁所、變電所、消防站、垃圾站、水泵房、煤氣調壓站等。 h.其他--包括居住區內的街道的工業、手工業等。
⑦ 居住區的規劃結構的基本形式有哪些
居住區規劃結構是進行居住區規劃的初步理論知識,我想你還是需要多看看別的的規劃文本,再回頭看看《城市規劃原理》中關於居住區規劃設計的方法、手法及要求,規劃當中很多地方受到規范的約束,為此對規范的掌握非常重要,你的規劃要有理有據。以下回答你的問題:
居住區規劃結構,是根據居住區的功能要求綜合地解決住宅與公共服務設施、道路、公共綠地等相互關系而採取的組織形式。
一般有如下三種形式,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①以居住小區為規劃基本單位來組織居住區,由幾個小區組成居住區。
居住小區是由城市道路或自然界線(如河流)劃分的、具有一定規模的、並不為城市交通幹道所穿越的完整地段,區內設有一整套滿足居民日常生活需要的基層公共服務設施和機構。以居住小區為規劃基本單位組織居住區,不僅能保證居民生活的方便、安全和區內的安靜,而且還有利於城市道路的分工和交通的組織,並減少城市道路密度。
居住小區的規模一般以一個小學的最小規模為其人口規模的下限,而小區公共服務設施的最大服務半徑為其用地規模的上限。根據我國各地的調查,通常民,居住小區的人口規模為10000~15000人,用地為15~30hm2。
②以居住組團為基本單位組織居住區,即由若干個組團形成居住區。
這種組織方式不劃分明確的小區用地范圍,居住區直接由若干住宅組團組成。住宅組團相當於一個居民小組的規模,一般為300~800戶,1000~3000人。住宅組團內一般應設有居民小組辦公室、衛生站、青少年和老年活動室、服務站、小商店(或代銷店)、托兒所、兒童或成年人活動休息場地、小塊公共綠地、停車場庫等,這些項目和內容基本為本組團居民服務。
③以住宅組團和居住小區為基本單位來組織居住區,即居住區由若干個組團形成的若干個小區組成。
當然,居住區的規劃結構形式不是一成不變的,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組織和生活方式的變化、公共服務設施的不斷完善和發展,居住區的規劃結構方式也會相應地變化。常見的是居住區規模從小到大,內容由簡到繁,質量由低級到高級。
⑧ 居住區公共服務設施如何分類
住宅小區中需抄要設置各類相應的公共服務設施來滿足城市居民日常生活中購物、教育、娛樂、健身、遊憩、社交等活動的需要。公共服務設施(也稱配套公建)應包括:教育、醫療衛生、文化體育、商業服務、金融郵電、市政公用、行政管理和其他等八類設施,
⑨ 小區公共服務設施包括那些
公共服務設施包括基礎設施和附屬設施。
1、基礎設施
基礎設施包括交通、郵電、供水供電、商業服務、科研與技術服務、園林綠化、環境保護、文化教育、衛生事業等市政公用工程設施和公共生活服務設施等。它們是國民經濟各項事業發展的基礎。在現代社會中,經濟越發展,對基礎設施的要求越高;
完善的基礎設施對加速社會經濟活動,促進其空間分布形態演變起著巨大的推動作用。建立完善的基礎設施往往需較長時間和巨額投資。
對新建、擴建項目,特別是遠離城市的重大項目和基地建設,更需優先發展基礎設施,以便項目建成後盡快發揮效益。
2、附屬設施
附屬設施是配套設施,使得基礎設施得到更好服務、發揮更大作用、實現保值和增值功能的設施。
《住宅建築規范》(GB50368-2005)規定,住宅應具有與其居住人口規模相適應的公共服務設施、道路和公共綠地。配套公共服務設施(配套公建)應包括:
教育、醫療衛生、文化、體育、商業服務、金融郵電、社區服務、市政公用和行政管理等9類設施。配套公建的項目與規模,必須與居住人口規模相對應,並應與住宅同步規劃、同步建設、同期交付。
設施需求:
(1)教育設施的配套質量需求逐步提高。隨著經濟條件的改善和教育意識的不斷增強,居民對教育設施的質量提出更高的要求。
由於少年兒童比例的持續下降,住區內教育設施的配套面臨資源整合,提升質量、提高配套標准等潛在要求。因此,優化教育設施的資源配置,提高配套標准.提升配套質量是教育設施配套的發展趨勢。
(2}老年設施的配套需求面臨數量與質量的同步提高。老齡化程度的加重.使得社會對老年設施的需求激增。這就意味著住區將承擔更多的社會養老服務功能。因此,一方面住區內養老設施的數量需求持續增加,另一方面.居民經濟條件的改善。對養老設施的配套質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社區服務設施的配套需求不斷增強。社區服務性設施包括基本的醫療衛生、文化體育.各種活動站、服務站、社區管理等,是居民R常生活必須的基本生活設施,隨著住區老齡人口的增多和全民健身、保健意識的增強,居民對上述設施的數量和服務質量的需求日益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