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明朝未年有劉光祖定遠大將軍嗎
是清朝的,埋在雙流區花龍村。
清世祖,赦授劉光祖定遠將軍銜。並封土田,旨雲:任遠膏腴土田,食不納糧,水不修堰。比即選得成屬新律縣(縣城武陽)楊柳村八角廟大路(官道)東建宅(故劉院子)。注:清初,新津縣劃為三個村,東,場柳村,南、大水壩村,北、高柏村。乾隆年間改三村為三鄉,楊柳村改為長樂鄉,下設三支,劉院子屬二支,支下設保。
劉光祖原籍重慶府涪州武隆嶺,大風保馬鞍山官橋村人氏(在涪陵縣東南角,1954年劃歸武隆縣)。
劉光祖之父劉時尚,字雲衢。祖父劉朝貴字雙堂。
劉光祖有同胞兄弟四人,大哥劉光祚,二哥劉光裕,劉光祖排行三,四弟(不詳)。
明朝末年,劉光祚被任命為總兵,帶兵去河南,南陽道作戰殉難。出川時留下趙將軍,劉光祖,劉應太(劉光祚大兒子)。
劉光裕為避兵災舉家遷貴陽。
劉光祖攜胞侄,劉應太同趙將軍,在涪州組織義軍(地主武裝),在地方政權和仕紳的支持下保衛郡邑。
崇鎮十七年(1644年元月)張獻忠第五次由湖北進川,六月佔領涪州(明朝三月十八日已亡)趙將軍領兵抵抗,戰敗殉難。推舉劉光祖為首領,後與曹英、劉長麟聯盟,奪取重慶後,沿長江西進,沿岷江北上到嘉州地區,加入楊展聯盟。
楊展,四川犍為郡人,明朝崇禎,十二年中,武進仕,任命為參
將,領兵駐守成都。1644年被張獻忠俘虜,脫逃後,回嘉定府收集明朝殘兵游勇,聯絡各地義軍,向北推進到彭山地區,將劉光祖李升宇等布置在彭山江口,府河南岸一紅線與李定國軍隊對峙。
1646年張獻忠棄成都,分兵兩路撒往貴州,南路,李定國率部
在要彭山江口與楊展所部(劉光祖、李升宇等)激戰於江口。李定國船隻,大部被擊沉,李定國棄船登陸,去了貴州。
張獻忠撤走後,成都及周邊區縣人煙斷絕土地荒蕪,清軍進川後,劉光祖率眾請臣,旨一道,有功於重慶府,赦授定遠將軍之職。
劉光祖生於明朝天啟丙寅年(1626年)正月初六寅時,卒於清康熙二十五年五月二十九日申時(丁卯年1687年)墓在廣都興隆寺,雙青杠地分有七尺高碑辛山乙向(今雙流縣,勝利鎮花龍村)。
劉光祖遺訓:宗不建祠,族不列譜,墓不豎碑,人不入仕(清初
律令甚嚴,一官得罪,株連九族,誠恐一朝失足累及本門)。
李太君,清贈「淑夫人」名號(三品夫人稱號)生於崇禎六年(1633年)四月初一日午時。鄉籍上南道,天全州,中義、中壩人氏。其父李升宇(天全州守備)母親湯氏,其弟李正棟,字君求。
劉光祖嫡出四字:
長房:劉應詔住八角廟大路東劉院子(今花源鎮官林村)
次房:劉應乾住楊柳河西岸石板灘(今花源鎮楊柳村)
三房:劉應文,住串頭鋪,大通橋(今花源鎮劉巷子)
四房:劉應庸住楊柳河蘭家沱西岸(今花源鎮楊柳村一組)
清康熙十八年天下平成(平定三番)劉光祖,已離家四十年。回籍省親。回到故土尋百里,不見一人,居住寨子,斷垣、殘壁、荊蔓叢生,一片廢墟,更不見一文,片紙。父及祖父戰亂時去世,未即立碑,無從辨認,一切都無稽考,故後人不得不以劉光祖為川西始祖,稱一世祖。
一世祖,定居新津,至今三百七十餘年,現有人口三千多人。主要分布在新津花源鎮老川藏路以東,楊柳河以西,北至雙流縣黃水鎮,桃莢村(劉河灣)以南,南至新津縣普興鎮柳江村四、五組以北地帶
㈡ 求李白,杜甫,蘇軾,陶淵明,辛棄疾的議論文論據。
中國人幾乎沒人不知道李白的,因為李白是站在盛唐詩壇高峰之巔的為大詩人,在中國詩歌的發展史上有著重要的地位和深遠的影響。堪稱中國詩壇第一人。
「李白」字「太白」,號「青蓮居士」,隴西成紀(甘肅秦安西北)人,其先祖於隋末戰亂逃至碎葉(今吉而吉斯共和國托克馬克附近),李白即出生於此。李白少年時代就「觀奇書」,「游神仙」,「好劍術」,有多方面的才能和興趣,唐中宗神龍元年(705)舉家遷居四川綿州,曾任翰林供奉。因稱「李翰林」。賀之張譽為「天上謫仙人」,後人又稱「李謫仙」。然而唐玄宗只讓李白待詔翰林,作文學侍從之臣,李白的大志無法實現。李白性格傲岸不,也不能忍受「摧眉折腰事權貴」的生活。三年後李白因遭讒毀,自請還山,離開長安。他只能游山訪仙,痛飲狂歌,以排遣懷才不遇的憂憤。但他始終沒有放棄建立偉業,成為非凡人物的理想。安史之亂爆發後,李白曾應邀入永王李璘幕府,又以為獲得了建功立業的機會。,詠出「但用東山謝安石,為君談笑靜胡沙」的豪邁詩句。永王軍隊為唐肅宗消滅後,李白也受牽連入獄,後來在流放夜郎的途中遇赦。直到六十一歲時,李白還請求從軍入幕,希望能有「一割之用」,卻因病在途中折回,未能如願,六十二歲時在他的族叔當塗縣(安徽馬鞍山)令的李陽冰家。
李白的詩歌今存990多首。有大量的政治抒情詩,充分表現了詩人非凡的抱負,奔放的激情,豪俠的氣概,也集中代表了盛唐詩歌昂陽奮發的典型音調。李白有強烈的自我意識,多次以大鵬自比,「大鵬一日同風起,博搖直上九萬里」《上李邕》。但李白在長安三年失意而歸,使他激昂的政治熱情,再受到現實的沖撞時,便轉化為懷才不遇的悲憤狂歌,從胸中噴涌而出:「大道如青天, 我獨不得出, 羞逐長安社中兒, 赤雞白狗賭梨栗, 彈劍作歌奏苦聲,曳裾王門不稱情」。李白還以痛快淋漓的飲酒詩,來排遣懷才不遇的憂愁。《將進酒》:「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與這種豪放奔涌,無所掩抑的感情氣勢相適應,李白的詩歌在藝術手法方面的顯著特點是:想像神奇,變化無端,結構縱橫跳躍,句式長短錯落,形成了雄奇飄逸的風格。《夢游天姥吟留別》:
「天姥連天向天橫,勢拔五嶽掩赤城。天台四萬八千丈,對此欲倒東南傾。我欲因之夢吳越,一夜飛渡鏡湖月。湖月照我影, 送我至剡溪。謝公宿處今尚在,淥水盪漾清猿啼。腳著謝公屐,身登青雲梯。半壁見海日,空中聞天雞。千岩萬壑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龍吟殷岩泉,栗深林兮驚層巔。雲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煙。列缺霹靂,邱巒崩摧,洞天石扇,訇然中開。青冥浩盪不見底,日月照耀金銀台。霓為衣兮風為馬,雲之君兮紛紛而來下,虎鼓瑟兮鸞回車。仙之人兮列如麻。」而當大夢初醒來,幻境消失,又引出了對人生世事的感慨:「世間行樂亦如此,古來萬事東流水」,「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李白這種想落天外的特點,大大發展了莊子寓言,屈原初次的浪漫精神和表現手法,也融匯了道教的神仙意象,具有令人驚嘆不已的藝術魅力,贏得了一代「詩仙」的贊譽。
李白的詩歌的題材是多種多樣的。他的七言古詩(《蜀道難》,《夢游天姥吟留別》,《將進酒》,《梁甫吟》等 ); 五言古詩(《古風》59首); 有句漢魏六朝樂府民歌風味的《長干行》,《子夜吳歌》等,七言絕句(《望廬山瀑布》,《望天門山》,《早發白帝城》等)都成為盛唐的名篇。李白在唐代已經享有盛名。他的詩作「集無定卷,家家有之」。為中華詩壇第一人。
陶淵明:積極追求的一生
自古以來,陶淵明總是被看成是一個隱逸詩人,說他追求靜謐安寧、真誠無欺的古樸社
會,追求淡泊高遠、任遠委化、身無外求的人生,不肯沉浮應世,選擇辭官歸隱、躬耕自勵
之路。他的田園詩充分說明了這一點。陶淵明也成為歷代士大夫無比仰慕的「隱逸高士」的
楷模。但我們認為事實並非如此,陶淵明從「官場」到「隱居」,只是生活和價值取向的轉
變,是一種政治性的退避,他沒有甘心於躬耕,藐視功名利祿,他一生在不停的追求。他的
追求大致可以分為兩個階段:一是最後一次歸田前,主要體現在仕途上的追求,為實現自己
的政治理想;二是歸田後,由從政轉向從文,達到以詩文傳世的目的。本文從這兩個階段進
行具體闡述。
一
陶淵明是一個封建時代的讀書人,其祖祖
輩輩都接受了正統的儒家思想的知識分子。那時的知識分子實現自身價值的比較正統途徑是
,通過仕途實現濟蒼生、安社稷等政治理想和為國建功立業的人生追求。如在其詩《乞食》
中,
「飢來驅我去,不知竟何之。行行至斯里,叩門拙言辭。主人解余意,遺贈豈虛來
。談諧終日夕,觴至輒傾盆。情欣新知歡,言詠遂賦詩。感子漂母惠,愧我非韓才。銜戢知
何謝,冥報以相貽」
有人認為這首詩詩人作於60歲後,理解為由於飢餓才去要飯,在主
人殷勤款待後,他想努力報恩。但這不合情理。他稱遺贈者為「漂母」與老翁的口氣不諧。
魏正申先生在其《陶淵明集譯注》中認為此詩作於19歲,我們認為更合理。詩人引韓信的典
故表示希望自己能象韓信那樣輔佐明君干一番大事業,實現自己「大濟蒼生」的理想。含蓄
地表達渴望舉薦的從政思想,當然其中也有為謀生養家的雙重考慮。陶十九歲那年,爆發了
歷史上著名的淝水之戰。戰爭給東晉王朝帶來了希望,「無樂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騫融思
遠翥。」(陶的《雜詩》)的豪情,就是他的進取思想的反映。
但是陶沒有料到入仕任
職的繁雜,官場中的上下級關系森嚴,同僚們的相互應酬和相互傾軋,以及注重門第出身,
而不重才的風氣。顯然,現實與詩人建功立業的追求和實現理想的目標向去甚遠。陶的「真
摯」性格與之不相容。這段時期的陶是矛盾的、痛苦的,以至出現了五次出仕五次歸隱的曲
折歷程。在任江州祭酒(29歲)辭職後,著了《五柳先生傳》,欲藉以自況,以「先生不知
何許人也」否定地位的顯赫;以「亦不詳其姓名」否定門第的高貴。可是其詩《命子》和其
文《晉故征西大將軍長史孟府君傳》中不是矜誇過陶氏的門第么?他一方面藐視士族門閥,
因為這使他長期鬱郁不得志,沉於下僚;另一方面又以陶侃的曾孫而感到心理上的滿足,且
因與陶侃關系的渺遠而遺憾。陶盡管為此感到憤慨和無奈,但是在家中閑居五年後,又安耐
不住寂寞,做起了恆玄的幕僚,這只是一個小官,難以展現他的才能和謀生養家的目的。在
其詩《庚子歲五月中從都還阻風於規林》中,他就有詩句「行行循歸路,計日望舊居。一顧
討溫言,再喜見友天」表現了行役之苦和對遠方妻兒的思念。以至「詩書敦夙好,園林無世
情。如何舍此去,遙遙至西荊……養真衡門下,庶以善自名」傾吐了向慕詩書自適、厭棄官
場奔波、渴望隱逸嫻靜的生活意向,最終結束了第二次仕宦生活。
接著兩次的仕宦生活
陶是抱著走著瞧的態度。這可在其詩《始作鎮軍參軍涇曲阿》和《己巳歲三月為建戚參軍使
都涇錢溪》中得到映證。但是也適應不了爾虞我詐的官場。後來任了三個月的彭澤縣令後,
離職歸田,結束了時斷時續、前後跨越了十三年的仕宦生活。一次又一次的嘗試和努力,可
惜他沒有調整好自我去適應那個無法改變的惡濁官場,只能「原志薄身」,完善自我的個性
和獨立人格。可是他那堅定執著的追求,令人崇敬。歸田後,貌似他十分滿足「採菊東籬下
,悠然見南山」那種自在、嫻靜的生活。「外表盡管裝飾得如何輕視世事灑脫不凡,內心卻
更強烈地執著人生,非常痛苦」(李澤厚語)。在《感士不遇賦》中,他列舉了賈誼、董仲
舒、李廣等有才華的正直之士卻飽受壓抑摧殘的事實,陶發出「哀哉!士之不遇己不在炎帝
帝魁之世」的喟嘆!這也難免。當某人做某事,做了五次還失敗告終,其滋味又會怎樣?陶
的美好田園生活讓人懷疑,也許只是以美化田園生活來安慰自己,也許只是瞬間的審美體驗
的田園生活。「以田園為自足、安定、歡樂的世界。不過是一層絢麗的光環,是一個美麗的
童話。」(孫明君《陶淵明:幻滅的田園夢》,《陝西師范大學學報》99.3)
由此可見
,陶淵明在仕途上的追求是十分努力的,並且可以說「屢敗屢戰」,前後五次徘徊於「仕」
與「隱」的矛盾中。但是由於他的「真摯」永遠不改變,也就難以立足官場。正因為如此,
陶淵明沒有成為政治家,而成了文學造詣極高的文學大師。
二
陶淵明歸田後
的幾十年,並沒有沉醉於那種自欺欺人的生活中。因為他的價值取向發生了改變。「好讀書
,不求甚解」的陶淵明難免不受歷史人物的影響。孔子所謂「邦有道則仕,邦無道則可卷而
懷。」也就是說知識分子要麼做官,要麼歸隱,只有能做官而不做的人,才有當隱士的資格
。陶不做官,只能歸隱。《左傳·襄公二十四年》:「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再次
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不朽。」立德、立功是通過仕途,仕途不通,只能轉向「立德、
立言」的文學創作。陶的歸田是不得已為之,其內心充滿苦楚。《詩經》中「心之憂矣,我
歌且謠」「君子作歌,維以告哀」通過詩文使心中的創傷性情緒得到發泄,同時也有司馬遷
的「欲已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相似目的。陶的歸隱就是由從政轉向從
文。在政治上無法進取而求其次舉動,這和孔子的當年所遇到的問題在情理上是相通的。<b
r>曹丕的《典論·論文》關於文學價值和文人地位的論述,開辟了「文學的自覺時代」
,陶的轉變可以說是兼有時代的精神,實現人生價值的積極追求。陶不管是「弱齡寄事外,
委懷在琴書」還是「植杖而耘耔」「臨清流而賦詩」(《歸去來兮辭》)以及辭世前一年作
的《有會而作》中「今我不述,後生何聞哉」的感嘆。以詩文傳世可以說是貫穿一生的追求
,只不過歸田後更側重於之而已。
陶淵明的作品涉及多種文體,並且成就也比較高。四
言詩、五言詩等詩體抒情色彩濃烈,清新樸素。記、傳、贊、疏、祭文等各有特色。陶詩今
存有126首,成就最高的是田園詩。其文存有十二篇,思想上、藝術上都頗有特色。如其
《五柳先生傳》:
先生,不知何許人也,亦不詳其姓字;宅邊有五柳樹,因以為號焉。
閑靜少言,不慕榮利。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貧,不能常
得,親舊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飲輒盡,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環堵
蕭然,不蔽風日;短褐穿結,簟瓢屢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娛,頗示己志。忘懷得失,以
此自終。
贊曰:「黔婁之妻有言:『不戚戚於貧賤,不汲汲於富貴。』其言茲若人之儔
乎?銜觴賦詩,以樂其志,無懷氏之民歟?葛天氏之民歟?」
詩人在本文中以自己的境
遇和真實情感為原型,以意寫「貧「,採用託言的手法,設計了一位思想上完全「我」化了
的五柳先生,對門閥制度進行否定。天下有道則任,天下無道時則隱的信條,置根於陶思想
深處,詩人著力於現實的分析,對阻礙他入世從政的腐朽政治、反動的門閥制度深惡痛絕。
對五柳先生「一問六不知」詩人藉此深刻地批判了現實社會的不平,同時也預示了詩人從政
前程的渺茫。所以詩人提出了「著文章自娛,頗示己志」「賦詩以樂其志」的從事詩文創作
的意向。這是陶寄託個人理想和志趣的抒情文,可以說是一篇較為成熟的自傳作品。由於這
篇文章的成就,他被成為「五柳先生」。而他的《桃花源記》曾被人譽為「唐以前的第一篇
小說,在文學史上算是一篇極有價值的創作。」(梁啟超:《陶淵明之文藝及其品格》),
《感世不遇賦》、《閑情賦》也是很有特色的作品。《自祭文》是陶一生的自我總結,回首
往事,抒發情感,揭示「縱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懼,應盡便須盡,無復獨多慮」的人生哲學,
這可以說是第二篇自傳或者真心袒露,就像司馬遷《報任安書》,陶不僅作品成就高,還大
膽表達自我。這應該說是「以詩文傳世」的表現之一。
表現的另一面是開創了田園詩,
實行詩歌創作題材的創新,並且創出許多美好的意象。盡管自《詩經》就有對田園風物和農
事勞動的詠唱和反映,但是只是零星的片段的不完整的農業場面刻畫。由於受儒家輕視勞動
的觀念的影響,田園詩很少發展,但是陶寫了大量的田園詩。田園、山水、草木、禽鳥、炊
煙、農舍等顯得那麼清新安謐,這些組成的畫面總是那麼淡雅明朗,充滿生機和迷人的景象
。陶突破旁觀者角色,身體力行地參加了農業勞動,不僅寫出了田園景色,也寫出了田園勞
動的經歷、體驗、感受和聯想。陶也創造出了特有的意象,在他的詩中經常用鳥、菊、酒等
意象,達到借物自況、托物言志的目的。
還有一個表現方面是陶淵明利用自己淵博的知
識傳授門生。在《感士不遇賦序》中說「三餘之日,講習之暇」,傳授自己的觀點和詩文,
做到「奇文共欣賞,疑義相與析。」這一點與孔子、屈原是相似的。
陶淵明追求「以詩
文傳世」是成功的,對後世的影響可以說是巨大的,不過,他本人不知而已,文學史上很多
作家在活著時就享有盛名,而陶淵明是在去世後才出名。鮑照、江淹等人均模仿過陶詩,並
贊其「如飢鷹獨出,其矯無前」。唐代的李白、杜甫、白居易等大家對他的藝術成就也大為
贊賞。到宋代,蘇軾發現了陶的作品以極其平淡質朴的形象意境表達了極美,所以把它看作
是人生的真諦、藝術的極品。至此陶在中國詩史上確定了「頭等人物」(魯迅語)的地位。
魏晉時代是「人的主題」和「文的自覺」時代,人們對自己生命、意義、命運重新加以
發現。陶充分認識到了自身的價值,為了達到不朽的目的,他前期在政治上的孜孜不倦地追
求。由於社會的動亂不安,改朝換代的頻繁進行,門閥士族的斗爭,令人無所適從,與世無
爭的隱逸生活便成為士人的普遍追求,可惜「欲有不能」(《朱子語類》),只能滿腔憤慨
地歸田。陳寅恪在其《桃花源記旁證》指出:「陶淵明《桃花源記》寓意之文,亦紀實之文
」,士人隱逸的目的「或隱居以求其志,或曲避以全其道,或靜己以鎮其躁,或去危以圖其
安,或垢俗以動其概,或疵物以激其情。」陶歸田後轉向從文,寫下了「獨起眾類」「莫之
與京」(蕭統《陶淵明集·序》)的詩文。不過他自己沒看到以詩文傳世的成功,有的
只是仕途追求的痛苦。以至在一生中最後一篇《自祭文》中發出「人生實難,死如之何」的
感慨。
㈢ 上海世博會給我們的啟示
上海世博會的正式名稱為:中國2010年上海世界博覽會。簡稱為:中國2010年上海世博會、2010年世博會或上海世博會。主題為:城市,讓生活更美好。上海世博會的展期為6個月,2010年5月1日開幕,10月31日閉幕。
2010年是中國改革開放32年,也是上海浦東開發、開放20周年,在世博會期間將有一系列重要的慶典及慶祝活動在世博會場內外舉行。
上海世博會的開幕日期是2010年5月1日,這一天是國際勞動節,同時也是中國人民「五一」長假的第一天。上海世博會的開幕式將從下午開始,一直持續到深夜,由歌舞表演、禮花表演與燈光表演等組成。入夜,由激光圖案和傳統禮花組成的上海世博會徽標圖案將照耀夜空,向全世界展示上海世博會的隆重開幕;各國展館在燈光的映襯中展現出千姿百態的美麗輪廓,與禮花、激光交相輝映;綠樹成蔭、鮮花遍地的世博園內,各參展國的民族歌舞在此匯聚,向世人展示人類共同的願望——祝願生活更美好。上海世博會的閉幕日為2010年10月31日,屆時將舉行隆重的閉幕儀式及與之相關的一系列慶祝活動。
2010年廣州也即將舉辦亞運會。雖然世博會舉辦時間比亞運會的開幕時間提前了近半年,但是,不能不說的是,上海世博會的宣傳比廣州亞運會的宣傳工作要做得好很多。
這是經濟上的問題,2010世博與亞運給中國帶來了大大小小的各種商機,世博是亞運的前奏,這次世博會花費可真不少,上海與廣州的等級不同或許帶來的經濟效益也不同,這是觸目以待的。
世博會的參觀人數確實真的太多了,這是一個人口問題嗎?雖然說是大型的世界活動,但也太誇張,不過想一想,在這么一個發展中國家人口十幾億,沒有出過遠門看這么大型的活動的人確實是多得很啊!
還有個環境問題,現在倡導低碳生活,白色的塑料都變成可以回收的塑料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