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工商服務 > 馬鞍山虞

馬鞍山虞

發布時間:2021-05-17 09:28:56

❶ 南宋的虞允文在採石嘰打敗了海陵王完顏亮的多少軍隊

滿意答案一兵衛6級2011-07-08紹興三十一年(1161),金海陵王完顏亮統率金軍主力越過淮河,進迫長江。兩淮前線宋軍潰敗,金軍如入無人之境。虞允文時任督視江淮軍馬府參謀軍事,被派往採石(今屬安徽省馬鞍山市)犒師,正值金海陵王大軍謀由採石渡江。原來負責督軍的主帥李顯忠還未趕到,虞允文見形勢危急,親自督師,向當時軍心散漫的士兵演說:「若金軍成功渡江,你們又能逃往哪裡?現在我軍控制著大江,若憑藉長江天險,為何不能於死裡求生?何況朝廷養兵三十年,為什麼諸位不能與敵血戰以報效國家?」這番演說成功把士兵團結起來,並大大振奮了軍心。他並隨即把散處沿江各處無所統轄的軍隊迅速統合起來,以1.8萬兵力與15萬金軍決戰於採石磯,結果大敗金軍,贏得了著名的「採石大捷」。隨後,金海陵王移兵揚州,虞允文又趕赴鎮江府(今江蘇省鎮江市)阻截。金軍北撤,虞允文在南宋朝野上下獲得極高聲譽。追問:
這位兄弟.謝了回答:客氣追問:
完顏亮南侵相傳是因為柳永的(觀海潮)所描述的江南景色.才起了南侵的念頭.這傳說有么回答:
必須有啊,據說他讀罷柳永的《望海潮》一詞,「遂起投鞭渡江、立馬吳山之志」,即興題詩稱:「萬里車書一混同,江南豈有別疆封? 提兵百萬西湖側,立馬吳山第一峰。」

❷ 仁壽虞丞相的真正死因

病卒。
虞允文(1110年—1174年),字彬甫,為隆州仁壽人,即今四川仁壽縣人。他是宋朝著名的丞相和軍事家。
乾道八年(1172年)二月授特進(文階,第二階,從一品)、左丞相(職事官,宰相,正一品)兼樞密使,但他隨即要求鎮撫四川,以圖光復大業,同年秋,授少保(加官,三少,正一品)、武安軍節度使(武階官,從二品)、四川宣撫使(差遣)職務,進封雍國公(爵,從一品),命其再度赴四川總理軍政事務。他在到任一年多的時間里,不斷籌劃由四川出師北伐,以圖光復中原,最終積勞成疾,淳熙元年(1174年)以病卒。
在淳熙四年(1177年),宋孝宗詔贈虞允文太傅,謚忠肅。而宋孝宗在虞允文死去後便失去了收復中原的斗心,從此不再打算收復中原。但虞允文的報國事跡仍廣為人傳頌,名留青史。毛澤東亦曾在《續通鑒紀事本末》批道「偉哉虞公,千古一人」,虞公即虞允文。虞允文曾為唐書及五代史加註,並著有詩文十卷,經筵春秋講義三卷、奏議二十二卷、內外志十五卷,傳頌於世。

❸ 虞充文是南宋時期一個人物,有誰知道有關他一生詳細資料

虞允文(1110—1174),漢族,南宋隆州仁壽(今屬四川眉山市仁壽縣)人,字彬父,一作彬甫。紹興進士。紹興三十年(1160)使金,見其大舉運糧造船,歸請加強防禦。次年,以參謀軍事犒師採石(今安徽當塗境內),適主將罷職,三軍無主,而金完顏亮正擬渡江,遂毅然督戰,大破金軍。三十二年,任川陝宣諭使,與吳璘共謀進取,收復陝西數處州郡。乾道五年(1169),為相,任用胡銓、王十朋。八年,再任四川宣撫使,淳熙元年卒,年六十五,賜謚忠肅父虞祺,北宋末政和年間進士,仕至潼川府路轉運判官。虞允文幼時聰明,七歲即能提筆作文。南宋紹興二十四年(1154)中進士,歷任通判、知州等四川地方官。紹興二十八年,改任秘書丞,開始到朝廷任 虞允文塑像職。不久兼任國史院編修官,歷吏部員外郎、兼右司員外郎。紹興三十年(1160),以守起居舍人兼權中書舍人,借工部尚書銜任賀金正旦使,回朝後任中書舍人兼直學士院。紹興三十一年(1161),時任督視江淮軍馬府參謀軍事。金海陵王完顏亮統率金軍主力越過淮河,進迫長江,兩淮前線宋軍潰敗,金軍如入無人之境。虞允文被派往採石(今屬安徽馬鞍山市)犒師,正值金海陵王大軍謀由採石渡江。虞允文見形勢危急,毅然把散處沿江無所統轄的軍隊迅速組織起來,挫敗金軍渡江南侵的計劃,贏得了採石大捷。金海陵王移兵揚州,虞允文又趕赴鎮江府(今江蘇鎮江)阻截。金軍北撤,虞允文在南宋朝野上下獲得極高聲譽。「採石之戰」是南宋唯一的一次擊敗金軍渡江的戰役,在宋金戰爭史上具有重大的歷史意義。次年,虞允文任川陝宣諭使,與吳璘共謀進取,收復陝西州郡數處。 乾道三年(1167),召為知樞密院事兼參知政事。四川名將吳璘死,虞允文接替他出任四川宣撫使兼知樞密院事,積極整頓正規軍和民兵,減縮軍費開支。五年拜右僕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兼樞密使。八年秋,再度赴四川綜理軍政事務,後因病於淳熙元年(1174)二月辭世,享年65歲。其墓在四川仁壽縣於丞鄉。 淳熙四年(1177),宋孝宗詔贈虞允文太傅,謚「忠肅」。而宋孝宗在虞允文死去後便失去了收復中原的斗心,從此不再打算收復中原。但虞允文的報國事跡仍廣為人傳頌,名留青史。

❹ 歷史傳說中的馬故事

塞翁失馬
戰國時期,靠近北部邊城,住著一個老人,名叫塞翁。塞翁養了許多馬,一天,他的馬群中忽然有一匹走失了。鄰居們聽說這件事,跑來安慰,勸他不必太著急,年齡大了,多注意身體。塞翁見有人勸慰,笑了笑說:「丟了一匹馬損失不大,沒准會帶來什麼福氣呢。」
鄰居聽了塞翁的話,心裡覺得很好笑。馬丟了,明明是件壞事,他卻認為也許是好事,顯然是自我安慰而已。過了幾天,丟失的馬不僅自動返回家,還帶回一匹匈奴的駿馬。
鄰居聽說了,對塞翁的預見非常佩服,向塞翁道賀說:「還是您有遠見,馬不僅沒有丟,還帶回一匹好馬,真是福氣呀。」 塞翁聽了鄰人的祝賀,反而一點高興的樣子都沒有,憂慮地說:「白白得了一匹好馬,不一定是什麼福氣,也許惹出什麼麻煩來。」
鄰居們以為他故作姿態純屬老年人的狡猾。心裡明明高興,有意不說出來。
塞翁有個獨生子,非常喜歡騎馬。他發現帶回來的那匹馬顧盼生姿,身長蹄大,嘶鳴嘹亮,膘悍神駿,一看就知道是匹好馬。他每天都騎馬出遊,心中洋洋得意。
一天,他高興得有些過火,打馬飛奔,一個趔趄,從馬背上跌下來,摔斷了腿。鄰居聽說,紛紛來慰問。
塞翁說:「沒什麼,腿摔斷了卻保住性命,或許是福氣呢。」鄰居們覺得他又在胡言亂語。他們想不出,摔斷腿會帶來什麼福氣。 不久,匈奴兵大舉入侵,青年人被應征入伍,塞翁的兒子因為摔斷了腿,不能去當兵。入伍的青年都戰死了,唯有塞翁的兒子保全了性命。

伯樂相馬
相傳伯樂是春秋時代人,姓孫名陽.據說,有一匹千里馬拉著沉重的鹽車翻越太行山.在羊腸小道上,馬蹄用力掙扎,膝蓋跪屈;尾巴下垂著,皮膚也受了傷;渾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艱難吃力地爬行還是拉不上去,伯樂遇見了,就下了自己的車,挽住千里馬而對它淌眼淚,並脫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蓋在千里馬身上.千里馬於是低下頭吐氣,抬起頭來長鳴,嘶叫聲直達雲霄.這是它感激伯樂了解並且體貼它啊.

唐玄宗偏愛馬舞

唐代,馬戲達到頂盛時期。據說唐玄宗與楊貴妃尤其偏愛女子馬舞。唐宮設有男女馬伎隊,飼養大量舞馬。每年8月5日前後,便是馬舞高潮,勤政樓前舞馬場上馬舞通宵達旦。經長期訓練的馬便可聞樂起舞。馬能銜杯向皇帝獻酒,達到了令人驚嘆不止程度。後來,從唐朝章懷太子墓中發掘出的「馬球圖」得到進一步證明。該圖中繪有20多匹馬,騎者均穿各色窄袖袍,著黑靴、戴袱頭,相互策馬搶球。

❺ 東關街道的虞舜時代越族部落宗教紀念物

傅村牛山的五大石棚,位於牛背脊上的有三處,還有兩處分布在山北面的中部,五個石棚都是東西走向,兩端的進出口略狹窄,裡面地面夯實,能立著走動。
據傅村人指認,位於爛牛肩的一號石棚規模最大,長度在4。5—5米,寬約2。3米,最小的也有五六斤,上面覆蓋的石塊大致為7—8塊,有成四方的,也有三角狀的,頂部高低不平,多是自然成形,不作雕鑿。南北兩邊各有6—7塊大石豎立成壁,也參差不齊。整個石棚長12米左右,洞內寬1。8米至2米,高約1。7米。夏季太陽東升時,陽光可以從東面洞口直射至西面洞口中。
由於爛牛肩的石棚全部祼露山頂,石塊被割裂他用,大約毀於1970年,當地稱之謂「埋鹽洞」。
二號石棚位於牛山西首最高點上,傅村人稱之燒天火角埋鹽洞,除了規模略小外,其疊法和走向與一號石棚相同。總長度約10米左右,洞內寬約1。8米,高度1。6米左右,北側石塊露出地面清晰可見,據說夏日落出太陽光能直射洞內深處。
三號石棚位於牛山西首部斜坡中段的平台上,當地人稱之「鳥嘴」埋鹽洞,其規模比二號石棚更小一籌,長約8米,洞內寬1。7米左右,高約1。5米,可惜上面大石塊也被打掉,底部沉入地面的部分石塊外露可見。
四號石棚位於牛山北面中段,處於三分之二高度的平台上,其規模與二號石棚相仿,已沉入地面1。5米,經指認,此處地名叫「燕子窩」,上面覆蓋的大石已毀,沉入地下的兩邊石壁尚存。筆者伸開兩臂來能觸及左右兩石辟,說明訪洞寬度至少在1。8米左右。
五號石棚位於四號石棚下面偏東100米,大約在山的高度的三分之一處。傅村人把此地叫做小墳山,唯獨此石棚名為坑相洞,由於此洞靠近山腳,再加上石塊也小些,早被夷為平地,上面毛竹茂盛,已無蹤跡可尋,只有看管竹林的農民記憶猶新。據說,坑相洞最小,它比三號石棚還要低很矮些,原先也是半地下式,洞內長約7米,寬1。5米左右,高不過1。5米。 傅村石棚是虞舜時代越族部落特有宗教紀念物
宗教始於史前社會後期,是古人出於神道的一種信仰。虞舜時代是父系氏族社會晚期,屬新石器時代。那時,生活在寧紹平原的越族部落的酋長是虞舜,社會生產力還十分低下,人類的認識能力極為淺陋。古越人把自然界作為一種異已力量統治著人類,感到不可思議,無法制服它,於是產生原始宗教的神。
《呂氏春秋》中記述的:「敬天常」、「依地德」、「奮五穀」等歌詞都是古人宗教祭禮祀時唱公頌的歌詞。正如馬克思在〈黑格爾哲學批判導言〉指出的:「宗教里的苦難既是現實的苦難的表現,又是對現實的苦難抗議。宗教是被壓迫生靈的嘆息,是無情世界的感情。」越族古人為求生存和發展,要對付各種人生的苦難:死亡、疾病、飢餓、洪水、毒蛇、猛獸及氏族之間的爭斗。他們在原始宗教中匯聚力量、樹立信心,獲得安慰。
石棚是越族部落特有的宗教紀念物,它是寧紹平原古人的一種文化特色,是宗教觀點、宗教情緒和情感的物化形式。由於宗教建築必須適應當時社會的物質條件和技術條件,又要適應部落上面頭面人物,信士大眾膜拜神靈和祈求禱告的要求,盡可能地建造得壯嚴、宏偉,製造出一種與神親情,敬仰的情感色彩和氣氛。於是越族古人在牛山頂採集自然裂開的巨石,用石斧、石塊和木棍將石縫擴大,辟開,粗略加工成塊狀,再用堆土滾石法——螞蟻扛鯗頭,把萬斤巨石壘成石棚。
古代越族部落頭面人物、信士大眾,每年的春秋兩季中特定日子,匯集於傅村牛山頂上的東西兩個大石棚,在酋長虞舜的帶領下,向天神、地祗、日月山川的自然物神,風雨雷電的自然力神,還有氏族祖先和圖騰祭獻祀。日出在東,日落在西,熱熱鬧鬧地舉行祭獻祈禱儀式。他們敬天地、祭祖先先、請求風調雨順,保佑平安無患,慶祝一年豐收。擊石歌舞,歡騰一天,祭司一職由威望無比的虞舜兼任。
傅村牛山的三號、四號、五號石棚是處於上層婦女、小孩子的居住處,負有保存火種、儲藏穀物、獵物的使命,並有躲避野獸、毒蛇的功能。所以它位於水源附近,處於山的中部,規模也偏小。祭祀用的一號、二號石棚位於牛山東西面的兩個制高點,並用萬斤巨石疊成一個壯嚴的宗教場所。證明當時越族部落採石搬運、建築和組織水平已達驚人地步,同時也證明越族古人受宗教辦量的鼓舞,是唯一的精神源泉。虞舜氏在越族部落中有著至尊的地位是無可非議的。 一九五四年在湖南零陵永州黃田埔的山上發現一個石棚,它的規模比傅村要小得多,它僅有三塊石頭頂起萬斤大頂石。棚內高度1。1米,座東北朝西南。此外,山東、遼寧也各發現一處石棚。在國外,如朝鮮、日本、西伯利亞又發現類似石棚。無論建築結構、疊法都與傅村石棚相似,只是規模、數量無法與之相比。
山東的石棚是虞舜北上竟選部落聯盟軍事首長期間建造的宗教建築物,據考證,他渡過錢塘江,走太湖南端的震澤,經江陰、鎮江進入中原,至今江陰有座叫「舜過山」的,當地縣志記載是吳王夫差之子在那裡耕種隱居。零陵的石棚是虞舜晚年南巡時建築的,「九疑山」與之相近,那裡關於舜的傳說更多。屈原在〈九歌〉中所寫的湘君、湘夫人成為千古絕唱。〈史記〉中記有:舜「南巡狩崩於蒼梧之野,葬於江南九疑,是為零陵。」後來的漢武帝特地到九疑山祭祀舜,這一史實可證。
夏禹死後,禹的兒子啟憑借軍事力量,擊敗政敵,破壞了禪讓制度,建立了奴隸主世襲制度的夏王朝國家,以商均為首的舜的後代因反抗而遭鎮壓。失敗後,南遷北撤,四方退避,這就是在遼寧、朝鮮、日本和西伯利亞出現石棚的歷史原因。推測今後還會發現零星石棚,呈現出古代越族先人足跡。
傅村牛山上的石棚最為雄偉,又有五個之多,究其原因,一是牛山多石,山也不高,又是東西走向,不與其他山脈相連,猛獸易清除,四周多田地,是越族古人聚會的好地方。二是虞舜出生在上虞上清的握登山,年輕時是農耕、制陶、捕魚、狩獵的好手,被越族古人推選為部落酋長。因此,選牛山建石棚可稱天時地利人和。
無論是零陵、山東、遼寧、日本、西伯利亞,那裡所建石棚規模不一,但都用巨石搭在山頂上,帶有濃厚的越族宗教色彩這一點是相同。由此可以推定,它們都屬虞舜部落宗教紀念物。 埋在四號石棚內的古陶器是考證石棚年代的重要證據
四號石棚位於牛山中部,旁邊有水源。原建築半地下式,主要用於生活,所以石棚內有古陶器不容不得置疑。由於已沉入地下一米半深,兩邊有巨石塊支撐,致使四千多年山洪暴發、泥石流失,它的上面只有加厚,沒有被沖掉,地下文物保護較好。遺憾的是近三千年來,山上造墳,山下建房,為圖方便,將表面萬斤巨石分割開移作它用。連沉入地下的四號石棚也遭此不幸,難逃厄運,由於部分石塊被人取走,表層泥土的挖掘,少數古陶外露,筆者收集了以下三件:
1、陶碗,外形象現代盛飯的碗,圓口,直壁,砂質紅陶,呈棕黃色。碗口直徑178毫米,高62毫米,上沿厚2毫米。採用慢軟制,表面用陶紡輪刮劃成波浪紋,屬於食器類,只是比常用的飯湯碗大一倍左右,可證古人的胃口大,當時稻穀收成也不低。
2、陶豆,外形象現代的高腳菜盤,盤口直徑142毫米,整體高度為40—43毫米,腳高15毫米,淺腹喇叭狀,呈青灰色,表面飾有陶衣,部分脫落,也採用輪制,並用手指刻劃出粗獷的圓弧裝螺紋線條,屬於水器類。
3、陶紡輪,外形與桃核相似,中間最大直徑34毫米,上下兩端磨成小平面,直徑17毫米,中心有一個垂直圓孔,直徑5毫米,黑色粘土燒制而成,質地堅硬,中間可穿入細末棍,是制陶工具。
據筆者初步觀察,大體與杭州良渚古陶相仿,屬新石器時代晚期文化,其年代大約為公錐子前2700—前2000年(有待於進一步科學測試鑒定)。特別是陶紡輪的發現,更可說明這些古陶具有新石器時代晚期特徵。因此可讓石棚建成年代至少在4000年前的虞舜時代。估計石棚附近可發掘到新石器時代的古窯址,石棚深處還埋藏著許多古文化。虞舜被太史公司馬遷在〈史記〉中描繪成掌握當時的高科技——制陶的能手,是定能從牛山石棚中得到進一步證實!
傅村牛山東北麓有個小村莊,叫嚴村,於一九八四年發掘出一座燒制印紋硬陶的龍窯遺址。據考證,至少是商代以前的古窯址。窯中遺留的豆、壺、鼎等硬質陶炊具、食器與良渚文化相似。從出土文物分析,良渚文化要比同時代的黃河流域的文化先進一步。這是因為越族古人種植稻穀,養蠶織綢,伐木建房,而中原古人以粟為主食,尚無蠶桑業,只有粗麻布,農業經濟稍遜一籌。從兩者出土的玉琮、玉壁的製作工藝精度、表面光潔度的差別也較大。
一九七三年餘姚河姆渡遺址的發現,使中華民族的文明史提前到七千年,證實了長江流域的文明比黃河流域早二千年左右。則吳越地帶下是新石器時代晚期虞舜部落活動范圍,經過二千五百多年的發展,從杭州的良渚到紹興的馬鞍山文化遺址中看出,它仍保持領先地位,先進的生產方式、發達的農業經濟,使越族部落力量強盛,在華夏族在部落大聯盟中處於優勢地位,為虞舜逐鹿中原、競選部落聯盟軍首長奠定了社會基礎和物質基礎。
四號石棚里的古陶器可推斷石棚的建築年代,聯繫到嚴村的龍窯遺址、河姆渡遺址、良渚文化、馬鞍山文化,虞舜時代的越族部落在華夏民族中處於領先地位可證。 被稱這中國最古老的史書——〈尚書〉中的記載可以看出:虞舜和大禹實是同時代的人。夏代建立在公元前2100年左右,可以推算出舜江越族部落酋長大約在公元前2100年—2140年,任部落聯盟首先當在公元前2140—2115年。禹接任此職大約在公元前2115年—2100年這段時間。浙江大學的陳橋驛先生於一九九0年寫了〈關於洪水神話的起源問題〉一文,結尾中提出:「現代紹興人可以理直氣壯地說,禹是我們的。」依筆者之狗崽子,禹的治水功純績主要是組織越族古人挖河造田,改旱稻為水稻,促進了農業經濟的發展。他的組織才能和威望超過了皋陶、後稷,舜才把位子祥讓給了禹。舜在中原倡導了越族的絲帛文化,山東一帶也開始了稻穀種植業。這與那邊的記載年代相吻合。黃帝族的六獸圖騰最終被越族圖騰蠶寶寶所取代,直到演變成今天的龍。於是才會有歌謠:南風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慍兮;南風之時兮,可以阜吾民之財兮」響遍華夏大地。
然而,本世紀三十年代,以顧頡剛、錢玄同氏等為代表的疑古學派,在古史研究中提出了認真的質疑,認為舜是神話中的傳說,並暗示是舜的後代編造、添加上去的。《顧頡剛古史論集》中有這樣一段結論性的文字:「禹是西周中期起來的,堯、舜是春秋後期起來的。他們本來沒有關系。他們的關系是起源於禪讓之說上;禪讓之說乃是戰國學者受了時勢的刺激,在想像中構成的烏托邦。」這樣,使我國的上古史呈一片空白。這也難怪,那個年代裡,史前考古學的發掘還只有仰韶等幾個少數地點,僅靠這些寥寥無幾的地下材料難成氣候,田野考古知識的貧乏,他們只得從古器學、金石學及被歷朝統治階級改得不成樣子的古書上推論自己的觀點。大體上說,疑古學派對先秦時期的文獻和學術史方面的研究作出了重大貢獻,但是對堯、舜的否定結論似乎顯得有些倉促,他們同樣拿不出所謂的「編造」的具體依據。
肯定禹而否定舜,原因何在?近代史學界為什麼對虞舜爭議大?顯然,這已成了研究上古史的一個焦點。
舜的歷史記載之所以出現斷層,主要原因有二:一是中國最早的文字記載從夏王朝開始,《光明日報》於1986年5月1日上報道,西安西郊斗門鄉花園村龍山文化遺址出土原始甲骨文實物,經鑒別屬夏代。虞舜時代無文字可查考。二是禹的兒子啟用武力摧毀了原始社會的禪讓制,建立了中國第一個奴隸制國家。《尚書》中的《甘誓》篇記載了「甘之戰」前,夏啟王召集六軍,發表鎮壓不同政見者是「奉行上天意志」的訓令,要求部下「用命,賞於祖」,紳用命,=戮於社,予則拏戮汝。」證實了新興的奴隸主階級為建立古文明所經歷的這場革命是何等的激烈。可想而知,那個野蠻的年代裡,對於不同政見者,比起秦始皇的「焚書坑儒」不知要殘暴多少倍!舜的後代首當其沖,四下逃命。直到公元前1766年,夏桀被殺,商朝建立,舜的後代才是熬到了頭。歷經350年的光景,子孫第十一代,為免遭殺身之禍,既不能公開議論,又不敢作文字記載,關於舜的傳記產生斷層也不難理解。許多古書失傳,將使這一現象加劇。如《左傳。昭公十二年》中提到楚靈王說起的《三墳》、《五典》《八索》、《九丘》這四部古籍,太史公尚且收集不到,後代又何人見過?
大量的考古發掘表明:東邊河姆渡的雙鳥日月象牙雕刻被姚江沖積,西邊良渚的神鳥玉琮被錢塘江淹沒,具有代表性的良渚文化,從此銷聲匿跡於長江流域,它卻零零星星、隱隱約約出現在黃河流域,形成夏商文明的主流。鳥日神話卻被寫進《楚辭》、《山海經》同時北移,進一步證實古代越族先民參與了逐鹿中原這一史實。
正如四百萬年前,類人猿如何變成原始人,產生的化石斷層,成了千古之謎一樣,虞舜的歷史記載現在只能從地下去找實物見證。傅村牛山的五大石棚與山東、湖南、遼寧、朝鮮、日本及西伯利亞的石棚是否可作為這樣的一個重要證據,舜出生在上虞,曾被推舉為越族古人的部落酋長,舜北上競選部落聯盟軍事首長,帶走了紹興擅於治水造田的禹等一批越族精英,老死前又禪讓給禹?夏王朝建立之初,舜及越族其他精英的後代們被夏啟的暴政逼得四下逃散這樣一個歷史事實?
中國近代史可以說是一部異族列強特別是日寇侵略、掠奪的苦難史,考古工作基本處於停滯狀態。近五十年雖然發掘地下文物不少,卻大都分由於北方中原地帶,特別是寧紹平原水網地層,許多文物沉漬於污泥深層,即使不霉爛,也難以辯認,挖掘困難。因此,河姆渡遺址的挖掘是一個奇跡,然而絲綢片、麻片盪然無存,只剩下紡織工具、陶器、玉器之類的遺物。
中國史前文化中關於虞舜的爭議與其說是某些學者的偏見,還不如說是由於考古發現的局限性。河姆渡遺址發現發前,誰敢斷言中華民族的搖藍有兩個:一個是黃河流域,還有一個是長江流域! 上虞區傅村牛山的五大石棚是虞舜時代越族部落的宗教紀念物,這里曾是新石器時代晚期居於寧紹平原的越族古人的文化活動中心。舜與禹是同時代人,舜帶走一批越族精英,逐鹿中原,特別是夏啟殘酷鎮壓反對世襲制派,舜的後代從此銷聲匿跡,湮滅史海達一千六百多年,直到越王句踐再振雄風。宋代的孫因在《越問序》中述道:」越,舜禹之邦也,古有三聖人,越兼其二焉。「此方並非臆造,有牛山五大石棚及舜北上途徑的文物、傳說可證。牛山東臨曹娥江,北十餘里是海,牛山北麓是廣闊富饒的寧紹平原,農耕經濟發達,牛山東北角的嚴村古龍窯址是越族陶瓷業的發祥之地。牛山高120餘米,長945米,孤立而多石,建石棚可以就地取材,易清除毒蛇猛獸,其優越的地理位置和良好的環境使它成為古越人的文化中心,雖然五大石棚地面部分早年被毀,而沉入地下部分遺址尚存,村裡老年人記憶猶新。牛山埋藏著新石器時代的寶貴文物是不言而喻的,那裡有著豐富的上古史資料。隨著它的發掘,舜是上虞人,越族部落酋長的證據將越來越充足。恢復傅村牛山的五大石棚遺址原貌,現在不算是件難事,開放這一文化遺址刻不容緩,功在千秋!我們沒有任何理由不去擷取這一璀璨奪目的閃光點。
尋訪銀山冶煉遺址
青雲橋
青雲橋位於東關街道湖村東西流向的村河之上,清康熙丁亥年(1707)重建。單孔石拱橋,南北走向。通長9.60米,凈跨3.50,矢高2.70米。青雲橋造型玲瓏工巧,是目前我市發現少有的記年橋,也是迄今發現唯一一座名銘有修建人姓名的古橋。2003年列入上虞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魚市橋
毓菁學堂
澄心寺
澄心寺據《嘉秦會稽志》載:在縣東六十里,唐景福二年(公元938)吳越武肅王建。周顯德五年(公元958)改水心院,治平三年二月(公元1066年)賜名澄心填充,俗稱後寺,康熙七年(公元1668年)建浮屠一,後圮。於1953年改建為東關中學,現僅存一古樟。
上寺歷代文士賀知章、蔡襄、米芾、陸游、王陽明、董其昌等曾在此游賞題詠。
煉劍橋

❻ 南宋丞相虞允文是什麼官做過什麼貢獻

虞允文(公元1110年—公元1174年),字彬父,一作彬甫,南宋大臣,抗金名將。漢族,南宋隆州仁壽(今屬四川省眉山市仁壽縣藕塘鄉)人,紹興年間進士。公元1160年(紹興三十年)使金,見其大舉運糧造船,歸請加強防禦。次年,以參謀軍事犒師採石(今安徽當塗境內),適主將罷職,三軍無主,而金完顏亮正擬渡江,遂毅然督戰,大破金軍。三十二年,任川陝宣諭使,與吳璘共謀進取,收復陝西數處州郡。公元1169年(乾道五年),為相,任用胡銓、王十朋等。八年,再任四川宣撫使,淳熙元年卒,年六十五,賜謚忠肅。

望採納O(∩_∩)O謝謝

❼ 馬鞍山有過哪些著名的歷史人物

陶謙:東漢末年割據群雄之一。擢升陶謙為徐州牧加安東將軍,封溧陽侯。一時割據今山東南部和江蘇北部一帶,氣勢很盛。三國演義中寫到,「太守陶謙,字恭祖,為人溫厚純篤」。
周興嗣:南朝梁人,《千字文》作者。 《千字文》是封建社會集識字、書法和教化為一體的問世最早、流傳最廣、影響最大的幼兒啟蒙教材,可以稱得上是家喻戶曉,人人皆知。
耿 詢:隋人,創造渾天儀,不假人力,以水轉之,施於暗室,候天時皆合。611年為太史丞。著有《鳥情占》。
郭祥正:北宋詩壇主將之一。頻出且有李白遺風,北宋詩壇主將梅堯臣稱其為「天才如此,真太白後身」。轉承議郎,階至朝請大夫。
潘庭堅:翰林院學士。帥府教授。慎密謙約,為太祖所稱。擢中書省博士。同知府事。主會試。
馬鞍山,簡稱「馬」,中國安徽省地級市,安徽東部,蘇皖交匯地區,1956年10月12日設立,現轄3區3縣,總面積4049平方公里。2015年全市戶籍人口227.7萬人,常住人口222.9萬人。
馬鞍山橫跨長江、接壤南京,自古就有「金陵屏障、建康鎖鑰」之稱。早在六朝時期,許多名公巨卿、賢達雅士就流連駐足馬鞍山,留下眾多古跡和文化遺存。
馬鞍山先後獲得全國文明城市、南京都市圈核心層城市、長三角城市群成員城市、長江經濟帶沿線城市、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範區門戶城市、國家公共文化服務標准化建設試點城市、全國科技興市試點城市、皖南國際旅遊文化示範區、首批國家信息消費示範城市等殊榮。
馬鞍山是中國十大鋼鐵基地之一,馬鋼所在地,馬鞍山港是長江十大港口之一,皖江第一港口,是中國重要的鋼鐵流通基地,馬鞍山鄭蒲港繼上海、南京兩個深水港後,長江最後一個萬噸級深水岸線碼頭。

❽ 請問馬鞍山翠螺山的採石公園里,現在還有沒有虞公祠的遺跡就是翠螺書院、廣濟寺附近,紀念虞允文的地方

在採石公園外面有個虞公亭。。。
虞允文,牛B的人物啊!

❾ 為什麼虞允文能打敗強大的金兵,延續南宋百年國運

南宋時期,宋朝在臨安建都,苟活於江南,一代代皇帝們都沒有收復中原的雄心壯志,只是低三下四地和金國議和。當年的金主野心很大,雄心勃勃的想滅掉南宋統一國家。

於是就有了文弱書生抗金兵的故事。故事發生在紹興三十一年(1161年),金帝完顏亮親自統率金軍主力越過淮河,進迫長江。兩淮前線宋軍全線潰敗,金軍長驅直入,如入無人之境。

十月,完顏亮自渦口渡淮河,淮東淮西的宋軍後撤,南宋朝野上下一片混亂。宋高宗令同知樞密院事葉義問出督江淮軍事,虞允文為督視江淮軍馬府參謀軍事,負責協助葉義問抗敵。

之後,虞允文被任命為中書舍人、直學士院。當時的三衙管軍(最高長官)由宦官承理,虞允文上書認為:“自古以來,人主的權力,不下移至奸臣,便是落在親隨幸臣手中。秦檜盜權十八年,秦檜死後,大權才回歸陛下。近來三衙長官交結中官(宦官),宣和、明受之鑒(指宋徽宗時的童貫典軍、梁師成亂政,及高宗初年的苗劉兵變)近在眼前。”高宗醒悟,立刻禁止此事。

虞允文姿貌雄偉,慷慨磊落。早年以文章置身台閣,後遭逢危局,挺身而出,出將入相近二十年,史稱其“戰伐之奇,妙算之策,忠烈義勇,為南宋第一”。其書法“詞語詳雅,氣象雍容”,傳世墨跡有《適造帖》《鈞堂帖》等。有《虞雍公奏議》等傳世,今多已亡佚。《宋詩紀要》及《宋代蜀文輯存》輯錄其作品

閱讀全文

與馬鞍山虞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測算 瀏覽:898
暴走漫畫有版權么 瀏覽:512
農業信用卡積分有效期 瀏覽:172
馬鞍山上門服務 瀏覽:889
校本研修成果摘抄 瀏覽:332
誰發明了明天 瀏覽:864
購買版權開發票一般開票內容寫什麼 瀏覽:817
九台工商局電話是多少 瀏覽:429
網培研修成果 瀏覽:127
股東認繳出資額期限 瀏覽:236
土地使用權轉讓協議書範本 瀏覽:877
銀川工商局上班時間 瀏覽:666
西瓜誰發明的 瀏覽:108
莆田市工商局企業查詢 瀏覽:490
職工安全生產保證書 瀏覽:951
顧亮馬鞍山 瀏覽:961
工商局胡小勇 瀏覽:996
專業技術人員知識產權著作權 瀏覽:829
馬鞍山李群 瀏覽:440
創造101之無敵導師 瀏覽: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