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為什麼要有公共藝術 公共藝術到底是誰的藝術
首先,藝術是一個統稱,下面分支很多,比如行為藝術,文化藝術這些廣為人知的。
公共藝術其實就是藝術,好比網路文學與文學!這兩者其實一樣,不過是細分了而已。公共藝術就是對藝術的一個分類。
公共藝術應包含一切視聽藝術,如戲劇、電影、舞蹈、演唱、環境藝術、博物館藝術作品、甚至還應有行為藝術、大地藝術和觀念藝術等前衛試驗性藝術。但實則它是一個特稱名詞,主要是在美術和視覺造型藝術領域內使用,更准確的名稱應是「公共造型藝術」。
之所以要有這個是因為藝術本身太廣泛,公共藝術屬於公眾,不區分群體。
㈡ 什麼是公共藝術
公共藝術是城市的思想,是一種當代文化的形態。簡而言之,公共藝術指的是由藝術家為某個既定的特殊公共空間所創作的作品或者設計。
公共藝術是一個城市成熟發展的標志。它增加了城市的精神財富,在積極的意義上表達了當地的身份特徵與文化價值觀;它毋庸置疑地體現著市民們對自己城市的認同感與自豪感。
因此也進而成為藝術與文化教育中必不可少的環節。可以說,擁有良好公共藝術的城市,才是一座能夠思考和感覺的城市。
(2)公共藝術本身服務於公眾擴展閱讀:
客觀上,公共藝術是現代城市文化和城市生活形態的產物,也是城市文化和城市生活理想與激情的一種集中反映。城市文化是在城市母體的孕育下生長出來的文化形態。
文化是指人類擺脫了純粹自然屬性及其狀態的束縛而在後天的演化中所獲得的認識和共同遵循的行為方式(它在特定的地域和條件下呈現出自身內部的認同性以及與其它類別間的差異性),即文化呈現為一種復雜的綜合體。
它包括了一個區域或民族在長期生存和發展過程中形成的知識、信仰、風俗、宗教、藝術、法律、道德、禁忌和對物質世界及造物技術的體認等內涵,也包括人們自身在社會運行中所獲得的一切經驗、能力和約定俗成的習慣,是人類創造的所有物質成果和精神成果的總和。
公共藝術也隸屬於這種概說的文化大范疇之內,是人類文化中一個有機組成部分,其公共性和自身的城市文化屬性決定了它必然受到特定的社會文化及思維模式的影響。
㈢ 公共藝術的作用
公共藝術最本質特點一定是要與公共空間或者公共人群產生互動交流的一個東西。
傳統的公共藝術是對該地區地域文化的一種以雕塑、壁畫、浮雕、裝置為形式的展現。
現當代公共藝術應該是對一個城市或地區,整體文化的概念表達製作的一系列衍生。包括城市整體規劃和城市文化狀態。
㈣ 公共藝術的歷史與發展是怎麼樣的
21世紀是信息的時代,世界文化的多元性和地區文化的個性將是未來公共藝術的主要課題。城市是文化的中心,而城市環境中的公共藝術則是城市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將公共空間的藝術作品定義為一種特定「空間媒介」,這種空中媒介必然有其藝術的個性,同時,它必須是屬於某一個特定場所的特定構築物或藝術單體,它是整個環境形態中的一個局部,有著自己特定的創作方法和審美原則。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公共藝術作為環境功能機制的一部分,在人文精神和審美效應上應與環境整體相協調,並有著獨立的觀賞價值;它已成為地域歷史文化的延續及精神文化傳承的載體,同時與當代的時尚追求,精神生活,經濟發展緊密相連,成為視覺的焦點和時代的象徵。有標志性,識別性或者能牽動人們的紀念性或宗教情緒;公共藝術可能是無標題的構築物創作,僅作為場所中的空間媒介,市民參與其中得到放鬆,學習,溝通,互動等各種生活體驗,在完成「空間對話」的同時,還有一定的獨立的藝術價值;它既是綠色生態環境中的一部分,又是人們精神與心理安慰的調節劑,同時又擁有一定的藝術價值;
公共藝術是公共空間的造型藝術,不僅是指物質概念上的公共,空間上的共享,更具有在精神內涵上「共同擁有」,「共同參與」,「共同分享」的文化特製,體現大眾的文化意願與審美特點,這些決定它們的創作和執行與傳統的藝術家的個人創作有不同的功能,方法和規律;
事實上,作為純觀賞性的公共藝術品幾乎是不可能存在的。公共藝術品的設計前提,是輔助完整的環境形態構成,去實現和傳遞場所中物與物,人與物,人工環境與自然環境之間的對話關系。公共藝術是城市公共環境的組成部分,它存在於公共空間內,讓人們傳遞著各種信息,包括城市的地域文化,風土人情,民俗民風等社會學,文化學方面的內容,同時也傳遞出作品本身的表現結構,符號內容,表述方式及形式風格。
在長達兩千多年的時間里,在法國,義大利,德國等歐洲國家,曾出現過大量羅馬式,歌德式。文藝復興式,巴洛克式建築。直到19世紀歐洲的大型建築上都帶有裝飾性的雕刻。但是在1990年以後,人們開始對只有裝飾性雕刻的建築,表示極大的不滿,從而提倡一種在新建築中,堅決拒絕以往的裝飾雕刻的意識。這一意識在20世紀初期,占據著歐洲建築領域的主流。從羅丹到畢加索,那些近代的雕塑先驅們,在他們初期的創作活動中,已經有了與同時代的,具有代表性的建築家一起工作的機會,因此大力提倡雕塑與建築想結合,而這種論調,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才被人們真正注意到。
20世紀80~90年代,公共藝術的熱潮也涌進了亞洲的日本。一時間「創造擁有雕塑的新型城市」,建造「城市中的美術館」「與雕塑一起散步」等等各種提案紛紛出台,引進公共藝術的大型計劃,也從全國各地的社會團體中爆發出來。他們主張:通過在城市中放置雕塑,使市民對藝術雕塑有一個廣泛和普遍的認識,從日常生活的接觸和鑒賞中,豐富和提高整體市民的文化素養。從有關統計數字來看,以上述主張為出發點或為目的而提出類似計劃的社會團體,佔80%以上。與此同時,還有了以建設省為首,各級政府促進,創造文化景觀的支援政策。由此,大小城市一起上陣,不僅有收藏大型世界名作的雕塑公園,還有偏遠的小鎮車站前的中型公共藝術。結果,一些社會團體的具體責任者,在還沒有完全理解本地有沒有必要引進公共藝術的同時,就盲目的開展了工作。在挑選評定作品時,由於常常邀請全國美術界的權威人物組成評選委員會評選,審定,久而久之,形成了一種全國各地同類風格的,甚至是同一個雕塑家的作品到處存在的傾向。有人尖刻的指出:「是創造擁有雕塑的城市,還是生產雕塑垃圾?」是公共空間里的公害,還是私有空間里的權威式的個人藝術?公共藝術的公共性,再次引起了人們的思考,特別是得到那些受助於納稅人大力支援的藝術家們的深刻思考。
我國戶外藝術(主要指雕塑,壁畫等形式)的大量出現於20世紀90年代中期。它顯示了逐漸掙脫於50年代以來政治意識形態的紀念性,宣傳性,以及80年代以來對藝術(及材質與技術)形式語言的探索,開始邁向社會公共對話與公共批評的文化層面,並少部分的開始注意到戶外藝術與地方文化及其生態環境的關系。但值得一提的是50年代大量的壁畫也是公共藝術,只是藝術主題都重視歷史。作品多數在探索形式語言,而90年代大多都是在模仿。
20世紀50~80年代,北京、上海、廣州等幾大主要城市及江浙等經濟較發達的地區,已有一定與市民經濟、文化、生活密切相關的公共藝術,其他地方則相對缺少。這些公共藝術的設計雖然也強調藝術的大眾化、世俗化,強調與社會現實的聯系,強調為工農大眾服務的宗旨,然而由於「階級斗爭」的宣傳需要,往往弱化和扼殺了它們作為公共領域中美化社會、愉悅心情、陶冶情操的作用。雕塑等景觀藝術更多顯現出政治斗爭為導向的說教,而沒有真正成為社會真、善、美的代表,公共空間也沒能成為市民自由交流、自我教育、自我完善的場所。
上世紀90年代至今,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新型城市規劃以及商業競爭日益加劇,全面快速地影響著城市中人們的生活空間、生活方式和文化追求。公共藝術的增設成為環境空間不可缺少的要素,並受到廣泛的重視。街道、社區、廣場、商業步行街及城市的各個角落,在與公共藝術的交融中,力求營造出可供市民休閑娛樂的場所,營造出現代與歷史對話的空間氛圍,營造充滿藝術美感的公共空間,發揮它們傳承歷史、撫慰心靈、凝聚人氣、啟迪來者的教育意義。使市民的生活、學習等活動更具人性化,使環境空間更生機和活力。
這是一個值得肯定的跨越。但是,由於長期受架上藝術和學院教育的影響,藝術家尚熱衷與對自我意識下的個人感受和個人經驗的表述,而對公共社會的普遍理想與恆久性的文化精神的關切,顯得薄弱,與當代本土社會形態和一般大眾的生存狀態,沒有發生密切的關聯。在此並不是否定藝術家個人的文化權利及個性的張揚,而是強調藝術家對現實文化整體的關注與對話,包括必要的啟迪與警示。與此同時,由於現代社會存在著嚴重的生態及能源危機,藝術的公共性必將更多的被要求對城市生態環境及公共設施形態的整體規劃與合理設計的參入,並顯示對人性及其尊嚴的普遍關切和維護。
由於公共藝術不僅僅是把較大尺度的藝術作品展露於可供公共出入的公共空間之中,客觀上,它還要求公共藝術具有許多「同制性」較高的社會群體進行對話的可能,並要求以可訴諸大眾的藝術語言及展示形態。否則,公共藝術的公共性,及其公共精神的存在便值得懷疑。另一方面,公共藝術並不一定都要求具有觀念上或樣式的前衛性,它同樣可以表達人間恆常的理性與普通情懷,公共藝術拒斥精英的孤芳自賞或對大眾的訓導。在多層次社會、多元文化的時代,尤是如此。如果說,公共藝術具有較為獨特和明顯文化價值的話,恰恰是它與它所存在的文化背景一道,被公共大眾引申出更為廣泛的話題,並載入公共文化生活的視覺記憶的核心之中,而非僅為公眾對藝術作品本身的關注。誠然,在一個開放而多元的民主社會中,公共藝術也及易受到來自不同文化取向或政治見解的社群的異議和爭論,這已為國外公共藝術的時間所證明。然而,這正是其「公共性」及「公共參與」的真實反映,也正是公共藝術與社會產生雙向互動的必然表現。它往往起著培養一個民族的公共意識,鍛造市民社會品格及其公共精神的潛在作用。
總之,當下中國公共藝術的發展,正待喚起全社會的公共精神和文化良知。公共藝術的發展方向,則首先倡導藝術對公眾社會深度的人文的關懷,以及與自然生態環境的長遠維護事業相結合,從而逐步建設中國當代社會發展需求的公共藝術形態。
只有當社會開始自覺的邁向不可逆轉的現代化、城市化及民主化進程時,才有可能談論公共藝術及其實踐這個當代問題。尚若暫且撇開公共藝術所包含的物化形態的特徵,而就其具有的文化品格及社會倫理來看,或許「公共精神」便是公共藝術的靈魂了。
㈤ 中國公共藝術什麼時候能真正「公共」
藝術、大地藝術和觀念藝術等前衛試驗性藝術。但實則它是一個特稱名詞,主要是在美術和視覺造型藝術領域內使用,更准確的名稱應是「公共造型藝術」。公共藝術的概念近年來在中國使用頻率越來越高。公共藝術在中國不僅僅只是一個名詞的借用,也不是環境藝術、景觀藝術、城市雕塑的同義詞,公共藝術應該有它自身的規定性。公共藝術的概念在西方有其特定的社會、歷史、文化的背景,它在當代中國的出現和使用不是偶然的,它是轉型期的中國社會在公共事物中所呈現的開放性和民主化的進程在公共空間的反映。公共藝術的前提是公共性,只有具備了公共性的藝術才能稱之為公共藝術。「公共」這個概念在西方是社會歷史發展到一定階段後出現的。根據德國著名社會學家哈貝馬斯的研究,在英國,從17世紀中葉開始使用「公共」這個詞,17世紀末,法語中的「publicite」一詞借用到英語里,才出現「公共性」這個詞;在德國,直到18世紀才有這個詞。公共性本身表現為一個獨立的領域,即公共領域,它和私人領域是相對立的。公共性的前提是對公民參與公共事物權利的肯定。美國1776年《美國獨立宣言》指出:「我們認為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他們都從他們的「造物主」那邊被賦予了某種不可轉讓的權利,其中包括生命權、自由權和追求幸福的權利。法國1789年《法國人權和公民權宣言》寫到:「思想和意見的自由交流是最可寶貴的人權之一。人人享有言論自由、寫作自由和出版自由,但要對濫用法律所規定的這種自由承擔責任」。「在一個自由的國度里,每個人都認為他和一切公共事物有著利害關系;有權形成並表達自己的意見」。公共領域范疇起源可以推溯到古希臘時期,在古希臘,自由民的公共生活是在廣場里進行的,其主要的行為是進行語言的溝通,這就是阿倫特所謂的「陽光廣場」——古希臘城邦式的公共性。但是,在古希臘還不可能具有真正的公共性,陽光廣場只是對貴族和自由民而言的,大量的奴隸階層無法享有自由對話的權利。綜合哈貝馬斯等人的觀點,我們可以看出,作為西方社會學概念的公共性具有如下基本特徵:1. 它是市民社會的產物,在封建的、專制的社會制度中,不存在公共性和公共領域;2. 它是民主的、開放的、進入了公共領域的;它是私密性、封閉性是相對立的;3. 它是公眾廣泛認可的、或者普遍關注的;4. 它是參與的,以自由交流,相互討論作為特徵的。目前普遍認同的概念是:公共藝術是處於公共環境中,與該環境相協調的,以人為本的,並為公眾所認可的,相對長久存在的造型藝術。公共藝術是公共造型藝術的縮寫。其中包括:雕塑、壁畫、裝置、環境藝術等。其中環境藝術包括藝術建築及建築配飾、藝術景觀園林及景觀園林配飾。在細分則包括有:廊、亭、架、柱、橋構、路鋪、門飾、窗飾、裝飾角線、台塔、階梯、護欄、牆飾、照明燈具、景觀座凳、車站、旗幟、地下出入口、通風口、信話亭、郵筒、報欄、井蓋、路崖、樹池、下水道、消防栓、路障、自行車架、噴水池、飲水池、花缽、指示系統、解讀系統、地標、紀念碑等。從這里可以看出,公共藝術實際上是城市形象的體現,因此我們將公共藝術的概念給以其一個主觀和抽象的定位:公共藝術是「城市的年輪」。公共藝術是屬於城市的,從世界范圍來看,自古至今,無論大城市還是小城市都注重城市面貌和地域文化的建設,每當進入一個城市,特別是古城、名城,都會被她充滿傳統文脈和特色建築的市容所打動,城市公共藝術空間的成功營造起了重要的作用,一些著名的景點或構築物已成了這個城市社會文明程度、社會發達程度的重要標志,它們是城市遞交給觀者的一張名片,而這種文化視覺構物隨著時光的推移,便積淀成為「城市的年輪」中國的故宮、華表、石獅、玉帶橋;天壇、圜丘、迴音壁;巴黎的聖母院、凱旋門、艾菲爾鐵塔;悉尼的歌劇院、紐約的自由女神;西安的皇陵、雅典的神廟、開封的古剎、羅馬的競技場,不都是這「年輪」上醒目的一圈么!對於公共藝術廣義的理解關於公共藝術,目前雖然沒有統一的表述,總的說來,有廣義和狹義的區分。廣義的公共藝術的概念,泛指公共空間和公共場所的藝術。例如,台灣目前比較流行的對於公共藝術的理解就是如此,台灣比較通行的說法是:「公共藝術是指設置於公共空間的藝術品」,包括繪畫、書法、攝影、雕塑、工藝等各種手段和技法。對於公共藝術更加廣義的理解,除了造型藝術的手段外,只要在時間上和空間上能夠和公眾發生廣泛關系的其它藝術樣式,如表演、歌舞等都包括在公共藝術之內。廣義的公共藝術概念的價值在於:它在與私密的、個人的藝術相對立的意義上,以及在能夠與比較廣泛的社會人群進行相互交流和溝通的意義上,具有某種描述的作用;另外,由於各民族文化的歷史和現實情景的差異,不同國家、地區和民族在具體實施公共藝術的時候,常常有不同的側重,廣義的公共藝術由於其具有更大的涵蓋性,便於在最寬泛的意義上獲得相互認同,所以使用起來比較方便。嚴格地說來,對於公共藝術這種寬泛的理解和使用並沒有明確表達公共藝術所代表的特定的價值觀,它還很難說是一個學術的界定,我個人主張狹義的公共藝術的概念,我認為只有在有明確限定的意義上使用公共藝術的概念,才能對中國公共藝術的發展和推動起到更有針對性的作用。公共藝術的基礎1、從歷史學的角度看:公共藝術是一個歷史的概念,它不單單只是表示空間場所。有論者忽視了公共藝術的特定的歷史內涵,把它看作是一種超越時空的藝術形態,這就把公共藝術概念無限地泛化了,如有人認為原始時期的巨石文化就是最早的公共藝術,有人認為埃及的金字塔是古代的公共藝術,還有人認為中國的乾陵、昭陵的神道石刻也是公共藝術,這種說法本身是缺乏歷史感的,在沒有公共性的社會,這些藝術在內涵上都只能說是神權的藝術、王權的藝術,在空間形態上,只能算是戶外的藝術,它們都不具備公共藝術的基本特徵。公共藝術是歷史的產物,在西方藝術史上,藝術與公眾的關系在18世紀前後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文化市場在18世紀的出現,藝術具有了商品的形式,成為了一種可供討論的文化;更廣泛的公眾的閱讀群體和劇場觀眾取代了17世紀宮廷貴族的狹隘的閱讀群體和觀眾群;作家、藝術家的委託人替代了傳統的資助人,承擔了向市場發行作品的任務;藝術批評在18世紀出現,人們擁有了對藝術作品加以評判的權利……正是種種歷史的因素才使公共藝術的出現成為可能。2、從社會學的角度看:市民社會的出現,使公共藝術有了其社會學的基礎。從社會的權力結構看分析,公共性和公共領域的概念反映了市民對於公共空間的權力要求和參與的意向,它與社會公眾事物的民主化的進程是密切聯系在一起的。只有放在這個歷史背景中進行考察,才能真正把握公共藝術的價值取向。什麼是權力?「它是個人或群體將其意志強加給其他人的能力」(《西方社會學理論》p202)公共藝術在本質上,是一種社會權力的體現。「應該寫一部有關空間的歷史——這也就是權力的歷史」(福特《權力的眼睛》p152)⑴、市民社會出現以前,文學和藝術是宮廷的專利。⑵、隨著市民社會的出現,出現了文化權力的轉移。有了真正的公共圖書館,有了「真正的觀眾」。市民的藝術也才成為社會的主流。⑶、西方社會隨著歷史的發展,其階段、階層結構也不斷發生變化,例如上個世紀80年代以來頗有影響的「第三條道路」的理論,主張建立合作包容型的新社會關系,使每個人、每個團體都參與到社會之中,培養共同體精神以及對公共事物的參與。(《當代國外社會思潮》)p382)這些理論對公共藝術的蓬勃發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⑷、社會機制和社會政策的變化常常成為公共藝術發展的直接的推動力量。隨著公眾越來越多的參與到公眾事物中來,隨著藝術的精英主義的消失,公共空間的開發為許多西方政府所重視,公共政策有了不少調整,如「百分比藝術計劃」、「國家藝術基金會的公共場所藝術計劃」等等,使公共藝術建設納入到制度的軌道。公共藝術正是有了這些社會政策的支持,才有了自身發展的資金的保障。3、 從文化學的角度看:公共藝術是一種當代文化的形態。盡管公共性的概念在18世紀就提出來了,但只是到了20世紀60年代以後,隨著後現代主義文化的興起,公共藝術本身才得到長足的發展。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西方藝術開始發生由審美到文化的轉型。⑴、大眾文化的興起,造成藝術方式的變化:藝術與生活的關系發生了變化,出現了藝術的生活化趨向,藝術更多地深入到人們的日常生活之中,更多關注大眾的日常生活問題。藝術家的話語方式發生了變化,現代主義藝術中個人主義、精英主義、話語方式被生活化的、通俗化的,平民化的話語方式所取代。藝術的作用方式也由過去的神聖感、殿堂感、和經典式的方式變為追求有效的表達和交流,藝術與公眾的關系成為互動的、雙向交流的關系。⑵、當代的社會問題,公眾關心的問題當代藝術由審美向文化的轉型,使社會問題成為大眾關注的焦點,如種族問題、性別問題、生態問題、綠色環保問題、社會邊緣人群和弱勢全體的問題,等等,這些成為公共藝術的關注對象。⑶、關心地域性、社區的問題在多元性的當代社會。地域性、社區的問題得到了強調,藝術家和公眾更強調面對一個特定文化背景中的社會、社區、地域的問題進行交流和溝通,藝術的社區的屬性和地域性得到充分地強調。公共藝術的特徵(一)方法論意識從事公共藝術的與其說是藝術家,不如說他首先應該是一個社會工作者,因為一個公共藝術工作者必須具備明確的方法論意識,受過社會學方法論的訓練。他必須清醒地意識到自己是在做什麼,通過什麼方法來完成。公共藝術家不再是像過去一樣,把自己看作是全知全能的創造者,躲在家裡憑一隻筆就能決定一切,他必須通過有效的方法,保證公共藝術項目的實施。從事公共藝術必須了解社會,了解社會的藝術政策,有關公眾事物的工作程序,以及各種制度,並善於解釋和陳述自己的工作以得到支持。從事公共藝術必須明確有關公眾參與的可操作方式、方法、程序和准則;必須掌握傾聽民意的具體方法:如調查方法、統計方法、展示的方法、聽政會的方法、媒體討論的方法、公眾投票的方法等等。總之,人們從一個公共藝術項目的方法論上,基本上就可以判斷這個項目的學術價值和意義,以及它在目前所處的水平。(二)參與性公共藝術與非公共藝術的最大的區別是它的參與性,它一定是開放的、民主性的,它一定十分尊重參與者的社會權利,並公正地對待每一個參與者的意見。公眾參與的方式是多樣,公共藝術的參與性不僅表現為公眾對於作品結果的參與,還表現為公正對於過程的參與,共同推動作品的進展。(三)互動性公共藝術的互動性表現為藝術、藝術家、公眾之間良性的相互交流、溝通、選擇、影響。這種互動的主體是平行的,公眾的意志和看法甚至可以修改甚至推翻藝術家的設想,在這個過程中,實現作品的公共性。互動是作品的延伸,也是作品的組成部分,例如觀眾對於作品的反饋意見,成為檢驗公共藝術成就的一個重要的指標。互動性的另一個意義表現在,公共藝術的結果是開放的,它的檢驗方式是在互動中完成的,公共藝術不同於一般的物質產品,在進入消費以前就可以評定出好壞優劣;它與傳統的某些精神產品的評判也有區別,如傳統的繪畫,畫家過去的名氣,作品的技術指標,批評家的介入會對作品評價會產生重要的影響;公共藝術則不同,它成功與否的結論是開放的,社會公眾才是作品成功與否的最後的評判者,只有在互動中,在與觀眾的接觸中,作品的意義和對作品的評價才能最後完成。(四)過程性公共藝術是過程的藝術,它是藝術家與公眾互動過程的產物,它注重的是作品的過程而不僅僅是它的結果。公共藝術常常可能是一個社會的活動,是一個有時間過程的社會事件,它在時間的過程中會不斷呈現出新的意義,如果僅僅只是一個靜態的結果,對公共藝術來說意義不大。一個公共藝術可能會持續很長的時間,在這個漫長的時間內,又可能生發出許多可能性;在這個過程中,將會越來越多地暴露出許多的社會的問題,因為過程,使公共藝術變的更加豐富。(五)問題性公共藝術總是要針對各種社會問題,提出問題,認識問題,促進問題的解決。哈貝馬斯指出,有「批判的公共性」。也有「操縱的公共性」。有深度的公共藝術充分表明自己的價值立場,在人們習以為常的事物中發現問題,體現出社會的公正和道義。 只有具有問題針對性的公共藝術才能具有公共價值,才會有助於人們警覺社會問題,幫助社會狀態的改善。(六)觀念性公共藝術是策劃的藝術,從策劃的層面看,一個好的想法,一個適合的命題,一個富於智慧的切入點是公共藝術成功的關鍵。公共藝術的觀念性還表現在,她不是形式主義的藝術,它不再是簡單地將個人化的造型強加給公共空間,也不只是視覺的意義上創造出一個能與公共環境相協調的藝術品。公共藝術是一種思想的體現,它追求社會的意義,它希望在社會公眾的參與中進入他們的生活、影響他們對某個問題的看法。公共藝術的觀念性還表現為手藝的隱退;藝術的技巧,手法,手藝面對公眾,並不像過去那樣具有至上的位置,手藝為表達觀念服務,材料、手藝、樣式、本身不是公共藝術的目的。(七)多樣性公共藝術的多樣性的表現在:就場所的意義而言,公共藝術不能看作是戶外的藝術,公共空間不能只是理解為室外空間,只要具備了公共藝術的特點,即使存在於室內空間也同樣可以視作公共藝術。就作品的形態而言,公共藝術的多元性表現為可以使用以下各種藝術形態來完成:建築藝術、雕塑藝術、繪畫藝術、裝置藝術、表演藝術、行為藝術、地景藝術、影像藝術、高科技藝術等等。(八)地域性公共藝術面對的是社會、公眾共同關系的問題,這種問題總是體現在特定地域和特定的區域內,公共藝術需要面對這些問題做出反映。社會發展總是呈現出不均衡性,這樣,地域和社區常常會出現與自己的政治、經濟、文化密切關聯的特殊問題。公共藝術正是由於對於地域性的強調,使它成為某個特定地域或社區的一種積極的參與方式。
㈥ 波普藝術與公共藝術
這個怎麼說呢,范疇不一樣的把
我們簡單的理解為:
公共藝術:則是現代社會剛產生不久的,存在於公共環境中,體現公眾意願,美化公眾環境的藝術。比如:我們可以根據環境需要,做相應文藝復興風格的藝術,但他是為該空間而成立的,所以我們定義它為公共藝術。
不過他們可以互相運用。
波普藝術是抽象表現主義的藝術
㈦ 公共藝術的價值在哪裡呢
如果把環境雕塑不稱作公共藝術,就有著抑制雕塑概念外延的嫌疑。因為在當代,造型藝術已經超越了其僅僅作為造型的審美范疇,而邁向了創作者與參觀者互補的作品完成時格局。沒有哪件當代作品僅僅是創作主體為自己而製作的孤芳自賞的藝術行為,而是將作品以適合它的方式拋向觀眾、拋進藝術界,去實現藝術作品的審美功能和社會經濟功能。觀眾的反應和藝術贊助者的回應是作品得以實現和完成其雙重功能的必要環節,藝術界的話語和評論文獻則是作品最終的學術價值的認定。如果把環境雕塑直接地等同於公共藝術,就有著扼殺環境雕塑概念內涵的武斷。因為,環境雕塑的核心是和諧,或者說是天人合一。在現代工業文明的城市格局中,和諧、天人合一的指稱,則是一種對其概念外延的演繹和對其內涵的補充。因為現代城市是人的力量的外化,並非純然的自然。在人造物的環境中的和諧與合一,該從何而來?筆者以為那就脫離不開運用主題與對話的方式,即通過設計的主題與雕塑被安置的環境形成一種關系,賦予既定的環境以一種新的意義;而對話方式的設置,其情景也許是以點睛之筆、互補互襯、新舊對比、立碑存戒等方式而形成一種在公共環境中的環境本身和雕塑作品本身的呼應對照關系,這種關系給介入於這種景觀關系中的人以一種特別的啟迪意義。一句話,這種關系並非在於標榜藝術家本身,而是給觀眾展示一種能夠促成其觀看視角出現思想萌動的啟示之物。將環境雕塑納入公共藝術的范疇,意味著環境雕塑與公共藝術在概念和本質上的某種程度的一致性,即面向公共領域的、具有使用和審美價值的、具有設計感的、具有規劃性的、具有資源規整和利用的、具有特定文化意義發揮和傳播的,可供公眾認知甚至參與的一種社會化的藝術形態。公共藝術的實現形式和作品的與文化或學術等精神形態相關的內涵,成為衡量其價值的必要的考量因素。
如果我們把霍去病墓的石雕看作是考量環境雕塑乃至於公共藝術時有益參照的藝術遺跡,那麼我們也不難看出所謂的和諧與天人合一到底表現在哪裡。霍去病墓的石雕在主題、材質以及安放位置上,在我們能夠看到的有限地文字記載和由此相關的想像意境中,均會出現一種自然的意象。這種自然的意象包含漢代的五行觀念所致的方位常識,包含著動物象生所象徵的人化意義,也包含著一種材質和環境的和諧,而其造型的手法則更不用深究了,因為線性的雕刻手法和應物象形的處理技巧,均使材質與物象的表達合而為一,達到一種恰如其分地自然。如果我們把唐代帝王陵墓的神道雕像看作考量環境雕塑乃至於公共藝術的主題性時有益參照的藝術遺跡,那麼我們也不難看出主題與環境的嚴格吻合,甚至主題性雕塑對環境氛圍的渲染和提升。這種嚴格的雕塑設置格局和石人形象以及等級的分布,也在那裡顯示著一種不可抗拒地帝王的威嚴和力量。莊重、森嚴以及蔚蔚大國的形象油然而生,顯得那麼地自然。不管是漢代霍去病墓的雕塑,或者是唐代皇家的陵墓雕塑,其賦予雕塑本身的意義始終沒有脫離出禮教的范疇。正是基於此一點,不管是漢代雕刻的率直和粗獷,還是唐代雕塑的寫真與象徵,都讓呈現著風格特徵的雕塑在表達與安置中呈現出一種與自然景觀的和諧與合一,也呈現出一種在人文關照與觀者認知中的理所當然的和對禮教秩序秉持的情愫。由此,我們不難得出,環境雕塑在意義的實現上的文化認同方面的依託,成為其是否成功的前提。進而言之,高級文化的公共認知和主題性傾向的公共認同,是公共藝術得以持存的前提。可是,當代社會中多元化的價值觀的存在,消費時代的商業利益和人的本能的契合,社會大眾對文化的認知水平,高雅文化或者高級文化形態的缺失,社會價值引導方面的局限,都讓我們的社會文化形態呈現著一種混亂而又無法自知、無從自覺的情形。這就促成今天的所謂的城市公共藝術在表現形態上的幼稚、離奇、荒誕不經和不知所雲,造成資源的浪費,甚至於文化人格的自我貶低。以城市雕塑為代表的公共藝術的發展情形如同公共藝術的主要代表即建築環境藝術被粗放型商業投資性開發所造就的粗製濫造、風格雷同、不可回收型的一次性工程,而顯露著金錢的光澤和散發著銅臭,失去或者殘缺地呈現出環境雕塑或者公共藝術的意義的不飽和狀態。客觀地來看,這是工業文明的必要環節,是資本的佔有和消費及資本再生的本性,然而,那卻是精粹文化和環保主義的失職,是對人類文明趨向高級發展的褻瀆,對人的發展和人的完善以及天人關系的漠視。
㈧ 淺談公共藝術對生活的影響。(可以對公共藝術的理解。自身的生活經歷。專業背景以及個人的認識作為切入點)
公共藝術我感覺是個遙不可及的東西,
畢竟懂得欣賞的人不多,而且公共藝術本來自身有各自的"深沉含義"
這個"深沉含義"不是每個人都懂,而且有時有人真的會誤解.
公共藝術對生活影響的感覺就是"你的生活本來色調有點單調,但是多了這個樣你見識到藝術,但是見識就是見識,見識過後就是沒什麼了,就是環境美化了,
㈨ [公共藝術]什麼是公共藝術
應包含一切視聽藝術,如戲劇、電影、舞蹈、演唱、環境藝術、博物館藝術作品、甚至還應有行為藝術、大地藝術和觀念藝術等前衛試驗性藝術。但實則它是一個特稱名詞,主要是在美術和視覺造型藝術領域內使用,更准確的名稱應是「公共造型藝術」。公共藝術的概念近年來在中國使用頻率越來越高。公共藝術在中國不僅僅只是一個名詞的借用,也不是環境藝術、景觀藝術、城市雕塑的同義詞,公共藝術應該有它自身的規定性。公共藝術的概念在西方有其特定的社會、歷史、文化的背景,它在當代中國的出現和使用不是偶然的,它是轉型期的中國社會在公共事物中所呈現的開放性和民主化的進程在公共空間的反映。公共藝術的前提是公共性,只有具備了公共性的藝術才能稱之為公共藝術。「公共」這個概念在西方是社會歷史發展到一定階段後出現的。根據德國著名社會學家哈貝馬斯的研究,在英國,從17世紀中葉開始使用「公共」這個詞,17世紀末,法語中的「publicite」一詞借用到英語里,才出現「公共性」這個詞;在德國,直到18世紀才有這個詞。公共性本身表現為一個獨立的領域,即公共領域,它和私人領域是相對立的。公共性的前提是對公民參與公共事物權利的肯定。美國1776年《美國獨立宣言》指出:「我們認為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他們都從他們的「造物主」那邊被賦予了某種不可轉讓的權利,其中包括生命權、自由權和追求幸福的權利。法國1789年《法國人權和公民權宣言》寫到:「思想和意見的自由交流是最可寶貴的人權之一。人人享有言論自由、寫作自由和出版自由,但要對濫用法律所規定的這種自由承擔責任」。「在一個自由的國度里,每個人都認為他和一切公共事物有著利害關系;有權形成並表達自己的意見」。公共領域范疇起源可以推溯到古希臘時期,在古希臘,自由民的公共生活是在廣場里進行的,其主要的行為是進行語言的溝通,這就是阿倫特所謂的「陽光廣場」——古希臘城邦式的公共性。但是,在古希臘還不可能具有真正的公共性,陽光廣場只是對貴族和自由民而言的,大量的奴隸階層無法享有自由對話的權利。綜合哈貝馬斯等人的觀點,我們可以看出,作為西方社會學概念的公共性具有如下基本特徵:1. 它是市民社會的產物,在封建的、專制的社會制度中,不存在公共性和公共領域;2. 它是民主的、開放的、進入了公共領域的;它是私密性、封閉性是相對立的;3. 它是公眾廣泛認可的、或者普遍關注的;4. 它是參與的,以自由交流,相互討論作為特徵的。目前普遍認同的概念是:公共藝術是處於公共環境中,與該環境相協調的,以人為本的,並為公眾所認可的,相對長久存在的造型藝術。公共藝術是公共造型藝術的縮寫。其中包括:雕塑、壁畫、裝置、環境藝術等。其中環境藝術包括藝術建築及建築配飾、藝術景觀園林及景觀園林配飾。在細分則包括有:廊、亭、架、柱、橋構、路鋪、門飾、窗飾、裝飾角線、台塔、階梯、護欄、牆飾、照明燈具、景觀座凳、車站、旗幟、地下出入口、通風口、信話亭、郵筒、報欄、井蓋、路崖、樹池、下水道、消防栓、路障、自行車架、噴水池、飲水池、花缽、指示系統、解讀系統、地標、紀念碑等。從這里可以看出,公共藝術實際上是城市形象的體現,因此我們將公共藝術的概念給以其一個主觀和抽象的定位:公共藝術是「城市的年輪」。公共藝術是屬於城市的,從世界范圍來看,自古至今,無論大城市還是小城市都注重城市面貌和地域文化的建設,每當進入一個城市,特別是古城、名城,都會被她充滿傳統文脈和特色建築的市容所打動,城市公共藝術空間的成功營造起了重要的作用,一些著名的景點或構築物已成了這個城市社會文明程度、社會發達程度的重要標志,它們是城市遞交給觀者的一張名片,而這種文化視覺構物隨著時光的推移,便積淀成為「城市的年輪」中國的故宮、華表、石獅、玉帶橋;天壇、圜丘、迴音壁;巴黎的聖母院、凱旋門、艾菲爾鐵塔;悉尼的歌劇院、紐約的自由女神;西安的皇陵、雅典的神廟、開封的古剎、羅馬的競技場,不都是這「年輪」上醒目的一圈么!對於公共藝術廣義的理解關於公共藝術,目前雖然沒有統一的表述,總的說來,有廣義和狹義的區分。廣義的公共藝術的概念,泛指公共空間和公共場所的藝術。例如,台灣目前比較流行的對於公共藝術的理解就是如此,台灣比較通行的說法是:「公共藝術是指設置於公共空間的藝術品」,包括繪畫、書法、攝影、雕塑、工藝等各種手段和技法。對於公共藝術更加廣義的理解,除了造型藝術的手段外,只要在時間上和空間上能夠和公眾發生廣泛關系的其它藝術樣式,如表演、歌舞等都包括在公共藝術之內。廣義的公共藝術概念的價值在於:它在與私密的、個人的藝術相對立的意義上,以及在能夠與比較廣泛的社會人群進行相互交流和溝通的意義上,具有某種描述的作用;另外,由於各民族文化的歷史和現實情景的差異,不同國家、地區和民族在具體實施公共藝術的時候,常常有不同的側重,廣義的公共藝術由於其具有更大的涵蓋性,便於在最寬泛的意義上獲得相互認同,所以使用起來比較方便。嚴格地說來,對於公共藝術這種寬泛的理解和使用並沒有明確表達公共藝術所代表的特定的價值觀,它還很難說是一個學術的界定,我個人主張狹義的公共藝術的概念,我認為只有在有明確限定的意義上使用公共藝術的概念,才能對中國公共藝術的發展和推動起到更有針對性的作用。公共藝術的基礎1、從歷史學的角度看:公共藝術是一個歷史的概念,它不單單只是表示空間場所。有論者忽視了公共藝術的特定的歷史內涵,把它看作是一種超越時空的藝術形態,這就把公共藝術概念無限地泛化了,如有人認為原始時期的巨石文化就是最早的公共藝術,有人認為埃及的金字塔是古代的公共藝術,還有人認為中國的乾陵、昭陵的神道石刻也是公共藝術,這種說法本身是缺乏歷史感的,在沒有公共性的社會,這些藝術在內涵上都只能說是神權的藝術、王權的藝術,在空間形態上,只能算是戶外的藝術,它們都不具備公共藝術的基本特徵。公共藝術是歷史的產物,在西方藝術史上,藝術與公眾的關系在18世紀前後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文化市場在18世紀的出現,藝術具有了商品的形式,成為了一種可供討論的文化;更廣泛的公眾的閱讀群體和劇場觀眾取代了17世紀宮廷貴族的狹隘的閱讀群體和觀眾群;作家、藝術家的委託人替代了傳統的資助人,承擔了向市場發行作品的任務;藝術批評在18世紀出現,人們擁有了對藝術作品加以評判的權利……正是種種歷史的因素才使公共藝術的出現成為可能。2、從社會學的角度看:市民社會的出現,使公共藝術有了其社會學的基礎。從社會的權力結構看分析,公共性和公共領域的概念反映了市民對於公共空間的權力要求和參與的意向,它與社會公眾事物的民主化的進程是密切聯系在一起的。只有放在這個歷史背景中進行考察,才能真正把握公共藝術的價值取向。什麼是權力?「它是個人或群體將其意志強加給其他人的能力」(《西方社會學理論》p202)公共藝術在本質上,是一種社會權力的體現。「應該寫一部有關空間的歷史——這也就是權力的歷史」(福特《權力的眼睛》p152)⑴、市民社會出現以前,文學和藝術是宮廷的專利。⑵、隨著市民社會的出現,出現了文化權力的轉移。有了真正的公共圖書館,有了「真正的觀眾」。市民的藝術也才成為社會的主流。⑶、西方社會隨著歷史的發展,其階段、階層結構也不斷發生變化,例如上個世紀80年代以來頗有影響的「第三條道路」的理論,主張建立合作包容型的新社會關系,使每個人、每個團體都參與到社會之中,培養共同體精神以及對公共事物的參與。(《當代國外社會思潮》)p382)這些理論對公共藝術的蓬勃發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⑷、社會機制和社會政策的變化常常成為公共藝術發展的直接的推動力量。隨著公眾越來越多的參與到公眾事物中來,隨著藝術的精英主義的消失,公共空間的開發為許多西方政府所重視,公共政策有了不少調整,如「百分比藝術計劃」、「國家藝術基金會的公共場所藝術計劃」等等,使公共藝術建設納入到制度的軌道。公共藝術正是有了這些社會政策的支持,才有了自身發展的資金的保障。3、 從文化學的角度看:公共藝術是一種當代文化的形態。盡管公共性的概念在18世紀就提出來了,但只是到了20世紀60年代以後,隨著後現代主義文化的興起,公共藝術本身才得到長足的發展。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西方藝術開始發生由審美到文化的轉型。⑴、大眾文化的興起,造成藝術方式的變化:藝術與生活的關系發生了變化,出現了藝術的生活化趨向,藝術更多地深入到人們的日常生活之中,更多關注大眾的日常生活問題。藝術家的話語方式發生了變化,現代主義藝術中個人主義、精英主義、話語方式被生活化的、通俗化的,平民化的話語方式所取代。藝術的作用方式也由過去的神聖感、殿堂感、和經典式的方式變為追求有效的表達和交流,藝術與公眾的關系成為互動的、雙向交流的關系。⑵、當代的社會問題,公眾關心的問題當代藝術由審美向文化的轉型,使社會問題成為大眾關注的焦點,如種族問題、性別問題、生態問題、綠色環保問題、社會邊緣人群和弱勢全體的問題,等等,這些成為公共藝術的關注對象。⑶、關心地域性、社區的問題在多元性的當代社會。地域性、社區的問題得到了強調,藝術家和公眾更強調面對一個特定文化背景中的社會、社區、地域的問題進行交流和溝通,藝術的社區的屬性和地域性得到充分地強調。公共藝術的特徵(一)方法論意識從事公共藝術的與其說是藝術家,不如說他首先應該是一個社會工作者,因為一個公共藝術工作者必須具備明確的方法論意識,受過社會學方法論的訓練。他必須清醒地意識到自己是在做什麼,通過什麼方法來完成。公共藝術家不再是像過去一樣,把自己看作是全知全能的創造者,躲在家裡憑一隻筆就能決定一切,他必須通過有效的方法,保證公共藝術項目的實施。從事公共藝術必須了解社會,了解社會的藝術政策,有關公眾事物的工作程序,以及各種制度,並善於解釋和陳述自己的工作以得到支持。從事公共藝術必須明確有關公眾參與的可操作方式、方法、程序和准則;必須掌握傾聽民意的具體方法:如調查方法、統計方法、展示的方法、聽政會的方法、媒體討論的方法、公眾投票的方法等等。總之,人們從一個公共藝術項目的方法論上,基本上就可以判斷這個項目的學術價值和意義,以及它在目前所處的水平。(二)參與性公共藝術與非公共藝術的最大的區別是它的參與性,它一定是開放的、民主性的,它一定十分尊重參與者的社會權利,並公正地對待每一個參與者的意見。公眾參與的方式是多樣,公共藝術的參與性不僅表現為公眾對於作品結果的參與,還表現為公正對於過程的參與,共同推動作品的進展。(三)互動性公共藝術的互動性表現為藝術、藝術家、公眾之間良性的相互交流、溝通、選擇、影響。這種互動的主體是平行的,公眾的意志和看法甚至可以修改甚至推翻藝術家的設想,在這個過程中,實現作品的公共性。互動是作品的延伸,也是作品的組成部分,例如觀眾對於作品的反饋意見,成為檢驗公共藝術成就的一個重要的指標。互動性的另一個意義表現在,公共藝術的結果是開放的,它的檢驗方式是在互動中完成的,公共藝術不同於一般的物質產品,在進入消費以前就可以評定出好壞優劣;它與傳統的某些精神產品的評判也有區別,如傳統的繪畫,畫家過去的名氣,作品的技術指標,批評家的介入會對作品評價會產生重要的影響;公共藝術則不同,它成功與否的結論是開放的,社會公眾才是作品成功與否的最後的評判者,只有在互動中,在與觀眾的接觸中,作品的意義和對作品的評價才能最後完成。(四)過程性公共藝術是過程的藝術,它是藝術家與公眾互動過程的產物,它注重的是作品的過程而不僅僅是它的結果。公共藝術常常可能是一個社會的活動,是一個有時間過程的社會事件,它在時間的過程中會不斷呈現出新的意義,如果僅僅只是一個靜態的結果,對公共藝術來說意義不大。一個公共藝術可能會持續很長的時間,在這個漫長的時間內,又可能生發出許多可能性;在這個過程中,將會越來越多地暴露出許多的社會的問題,因為過程,使公共藝術變的更加豐富。(五)問題性公共藝術總是要針對各種社會問題,提出問題,認識問題,促進問題的解決。哈貝馬斯指出,有「批判的公共性」。也有「操縱的公共性」。有深度的公共藝術充分表明自己的價值立場,在人們習以為常的事物中發現問題,體現出社會的公正和道義。 只有具有問題針對性的公共藝術才能具有公共價值,才會有助於人們警覺社會問題,幫助社會狀態的改善。(六)觀念性公共藝術是策劃的藝術,從策劃的層面看,一個好的想法,一個適合的命題,一個富於智慧的切入點是公共藝術成功的關鍵。公共藝術的觀念性還表現在,她不是形式主義的藝術,它不再是簡單地將個人化的造型強加給公共空間,也不只是視覺的意義上創造出一個能與公共環境相協調的藝術品。公共藝術是一種思想的體現,它追求社會的意義,它希望在社會公眾的參與中進入他們的生活、影響他們對某個問題的看法。公共藝術的觀念性還表現為手藝的隱退;藝術的技巧,手法,手藝面對公眾,並不像過去那樣具有至上的位置,手藝為表達觀念服務,材料、手藝、樣式、本身不是公共藝術的目的。(七)多樣性公共藝術的多樣性的表現在:就場所的意義而言,公共藝術不能看作是戶外的藝術,公共空間不能只是理解為室外空間,只要具備了公共藝術的特點,即使存在於室內空間也同樣可以視作公共藝術。就作品的形態而言,公共藝術的多元性表現為可以使用以下各種藝術形態來完成:建築藝術、雕塑藝術、繪畫藝術、裝置藝術、表演藝術、行為藝術、地景藝術、影像藝術、高科技藝術等等。(八)地域性公共藝術面對的是社會、公眾共同關系的問題,這種問題總是體現在特定地域和特定的區域內,公共藝術需要面對這些問題做出反映。社會發展總是呈現出不均衡性,這樣,地域和社區常常會出現與自己的政治、經濟、文化密切關聯的特殊問題。公共藝術正是由於對於地域性的強調,使它成為某個特定地域或社區的一種積極的參與方式。
㈩ 公共藝術的社會意義如何體現
這種原因比較多出現在需要手動指定IP、網關、DNS伺服器聯網方式下,及使用代理伺服器上網的。仔細檢查計算機的網路設置。
二、DNS伺服器的問題
當IE無法瀏覽網頁時,可先嘗試用IP地址來訪問,如果可以訪問,那麼應該是DNS的問題,造成DNS的問題可能是連網時獲取DNS出錯或DNS伺服器本身問題,這時你可以手動指定DNS服務(地址可以是你當地ISP提供的DNS伺服器地址,也可以用其它地方可正常使用DNS伺服器地址。)在網路的屬性里進行,(控制面板—網路和拔號連接—本地連接—右鍵屬性—TCP/IP協議—屬性—使用下面的DNS伺服器地址)。不同的ISP有不同的DNS地址。有時候則是路由器或網卡的問題,無法與ISP的DNS服務連接,這種情況的話,可把路由器關一會再開,或者重新設置路由器。
還有一種可能,是本地DNS緩存出現了問題。為了提高網站訪問速度,系統會自動將已經訪問過並獲取IP地址的網站存入本地的DNS緩存里,一旦再對這個網站進行訪問,則不再通過DNS伺服器而直接從本地DNS緩存取出該網站的IP地址進行訪問。所以,如果本地DNS緩存出現了問題,會導致網站無法訪問。可以在「運行」中執行ipconfig /flushdns來重建本地DNS緩存。
三、IE瀏覽器本身的問題
當IE瀏覽器本身出現故障時,自然會影響到瀏覽了;或者IE被惡意修改破壞也會導致無法瀏覽網頁。這時可以嘗試用「黃山IE修復專家」來修復(建議到安全模式下修復),或者重新IE(如重裝IE遇到無法重新的問題,可參考:附一解決無法重裝IE)
四、網路防火牆的問題
如果網路防火牆設置不當,如安全等級過高、不小心把IE放進了阻止訪問列表、錯誤的防火牆策略等,可嘗試檢查策略、降低防火牆安全等級或直接關掉試試是否恢復正常。
五、網路協議和網卡驅動的問題
IE無法瀏覽,有可能是網路協議(特別是TCP/IP協議)或網卡驅動損壞導致,可嘗試重新網卡驅動和網路協議。
六、HOSTS文件的問題
HOSTS文件被修改,也會導致瀏覽的不正常,解決方法當然是清空HOSTS文件里的內容。
七、系統文件的問題
當與IE有關的系統文件被更換或損壞時,會影響到IE正常的使用,這時可使用SFC命令修復一下,WIN98系統可在「運行」中執行SFC,然後執行掃描;WIN2000/XP/2003則在「運行」中執行sfc /scannow嘗試修復。
其中當只有IE無法瀏覽網頁,而QQ可以上時,則往往由於winsock.dll、wsock32.dll或wsock.vxd(VXD只在WIN9X系統下存在)等文件損壞或丟失造成,Winsock是構成TCP/IP協議的重要組成部分,一般要重裝TCP/IP協議。但xp開始集成TCP/IP協議,所以不能像98那樣簡單卸載後重裝,可以使用 netsh 命令重置 TCP/IP協議,使其恢復到初次安裝操作系統時的狀態。具體操作如下:
點擊「開始 運行」,在運行對話框中輸入「CMD」命令,彈出命令提示符窗口,接著輸入「netsh int ip reset c:\resetlog.txt」命令後會回車即可,其中「resetlog.txt」文件是用來記錄命令執行結果的日誌文件,該參數選項必須指定,這里指定的日誌文件的完整路徑是「c:\resetlog.txt」。執行此命令後的結果與刪除並重新安裝 TCP/IP 協議的效果相同。
小提示:netsh命令是一個基於命令行的腳本編寫工具,你可以使用此命令配置和監視Windows 系統,此外它還提供了互動式網路外殼程序介面,netsh命令的使用格式請參看幫助文件(在令提示符窗口中輸入「netsh/?」即可)。
第二個解決方法是修復以上文件,WIN9X使用SFC重新提取以上文件,WIN2000/XP/2003使用sfc /scannow命令修復文件,當用sfc /scannow無法修復時,可試試網上發布的專門針對這個問題的修復工具WinSockFix,可以在網上搜索下載。
八、殺毒軟體的實時監控問題
這倒不是經常見,但有時的確跟實時監控有關,因為現在殺毒軟體的實時監控都添加了對網頁內容的監控。舉一個實例:KV2005就會在個別的機子上會導致IE無法瀏覽網頁(不少朋友遇到過),其具體表現是只要打開網頁監控,一開機上網大約20來分鍾後,IE就會無法瀏覽網頁了,這時如果把KV2005的網頁監控關掉,就一切恢復正常;經過徹底地重裝KV2005也無法解決。雖然並不是安裝KV2005的每台機子都會出現這種問題,畢竟每台機子的系統有差異,安裝的程序也不一樣。但如果出現IE無法瀏覽網頁時,也要注意檢查一下殺毒軟體。
九、Application Management服務的問題
出現只能上QQ不能開網頁的情況,重新啟動後就好了。不過就算重新啟動,開7到8個網頁後又不能開網頁了,只能上QQ。有時電信往往會讓你禁用Application Management服務,就能解決了。具體原因不明。
十、感染了病毒所致
這種情況往往表現在打開IE時,在IE界面的左下框里提示:正在打開網頁,但老半天沒響應。在任務管理器里查看進程,(進入方法,把滑鼠放在任務欄上,按右鍵—任務管理器—進程)看看CPU的佔用率如何,如果是100%,可以肯定,是感染了病毒,這時你想運行其他程序簡直就是受罪。這就要查查是哪個進程貪婪地佔用了CPU資源.找到後,最好把名稱記錄下來,然後點擊結束,如果不能結束,則要啟動到安全模式下把該東東刪除,還要進入注冊表裡,(方法:開始—運行,輸入regedit)在注冊表對話框里,點編輯—查找,輸入那個程序名,找到後,點滑鼠右鍵刪除,然後再進行幾次的搜索,往往能徹底刪除干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