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積極轉變政府職能推進公共服務外包這樣的題目怎樣落格
加快轉變政府職能是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的核心。這既是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大報告關於「加快行政體制改革,建設服務型政府」要求的重要舉措,也對我們正確理解加快轉變政府職能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提供了理論基礎和政策指導。按照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要求,著眼建設服務型政府,要在健全政府職責體系、全面正確履行政府職能上狠下功夫。
第一,科學合理界定政府職能。在加強和改善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的同時,要更加註重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把財力、物力等公共資源更多地向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傾斜,把領導精力更多地放在促進社會事業發展與和諧社會建設上。經濟調節方面,政府要加快健全宏觀調控體系,重點搞好宏觀規劃、政策制定和指導協調,進一步退出微觀經濟領域,更多地運用經濟手段和法律手段調節經濟活動。市場監管方面,政府要著力解決管理職能分割和監管力度不夠的問題,加大違法違規行為的經濟和社會成本,使違法違規行為的預期成本高於預期收益,形成自我約束機制。社會管理方面,政府要加快制定和完善管理規則,豐富管理手段,創造有利於社會主體參與和競爭的環境,平等地保護各社會群體的合法權益,維護社會公正和社會秩序。公共服務方面,政府應隨著經濟的發展相應增加對公共教育、醫療衛生、社會保障、勞動就業、群眾文化、人口計生、公用事業等基本公共服務的投入,切實解決好城鄉和地區發展不平衡,貧富差距持續擴大,低收入階層看不起病、上不起學、買不起房,農民工權益得不到切實保障等突出問題,促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
第二,合理劃分各級政府職責關系。正確處理中央和地方政府關系,根據責任與權力相統一、財權與事權相一致的原則,依法規范中央和各級地方政府經濟社會管理的職能和許可權,理順中央和地方政府的職責和分工,形成合理的政府層級體系。完善垂直管理體制,包括中央垂直管理部門和省以下垂直管理部門。在確保中央統一領導、政令暢通的前提下,充分發揮地方政府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強化地方政府的管理責任,防止出現「上面管到看不到、下面看到管不到」的現象。完善省以下財政體制,有條件的地方可探索實行省直管縣的體制。加強和優化基層行政資源,增強基層政府提供公共服務的能力。
第三,繼續推進政企、政資、政事、政府與市場中介組織分開。要按照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要求,全面梳理各級政府管理的事務,堅決把那些政府不該管、管不好、管不了的事項轉移出去,還權於民、還權於市場、分權於社會。除法律、行政法規有規定的外,凡是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能夠自主解決的事項,凡是市場機制能夠自行調節的事項,凡是行業組織通過自律能夠解決的事項,政府都不應再管。要全面貫徹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許可法》,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促進行政審批制度化、規范化和法制化。改變政府直接管理和介入經濟活動的做法,從直接代替企業決定項目、招商引資轉到為市場主體服務和創造良好發展環境上來,政府只審批關系經濟安全、影響環境資源、涉及整體布局的重大項目和政府投資項目及限制類項目。繼續清理行政許可項目和非行政許可審批項目,該取消的要堅決取消,能下放的要盡量下放,對必須保留的行政審批項目要減少環節、簡化程序、提高透明度。同時,要高度重視加快培育、發展和規范行業協會、中介組織等民間組織,增強政府職能退出後的社會接管能力。
第四,完善政府績效考核體系。這是加快推進政府職能轉變的重要保障措施。要建立以公共服務為取向的政府業績評價體系,加大勞動就業、社會保障、生態環境、社會治安、教育衛生等公共服務指標的權重,綜合考核幹部政績。建立政府績效評估機制,對各級政府及部門的工作進行考評,主要內容應包括履行職能和轉變職能情況,落實黨中央和國務院有關會議、文件、指示精神情況,部門之間協調配合情況等。建立規范的公共支出制度,切實降低行政成本,嚴格控制行政管理費用支出,加快建設節約型政府建設。加快推進電子政務,優化各級政府和部門的運作方式和工作流程,全面建立高效政務服務體系。研究建立績效預算制度和績效審計制度,逐步形成政府績效管理長效機制。
2. 什麼類型的公共服務可以"外包
美國高德納(GARTNER)咨詢公司定義:GARTNER按最終用戶與IT服務提供商所使用的主要購買方法將IT服務市場分為:離散式服務和外包即服務外包。服務外包又分為:IT外包(ITO)和業務流程外包(BPO).
ITO可以包括產品支持與專業服務的組合,用於向客戶提供IT基礎設施、或企業應用服務、或同時提供這兩方面的服務,從而確保客戶在業務方面取得成功。在最低程度上看,外包將包括某些IT管理服務,ITO則被進一步細分成數據中心、桌面、網路與企業應用外包等。
BPO是「把一個或多個IT密集型業務流程委託給一家外部提供商,讓他擁有管理和控制選定的流程。以上這些業務是基於已定義好和可測量的方法來執行的。」被外包給ESP的業務流程包括物流、采購、人力資源、財務會計、客戶關系管理、或其它管理或面向消費者的業務功能等。
IDC公司定義:IDC公司認為IT服務市場由三個子市場構成:IT外包市場(ITO)、咨詢及系統集成市場(C&SI)以及技術產品支持市場(TPS).主要業務外包(BPO)市場包括采購、財務會計、培訓人力資源、客戶服務等業務流程外包服務。IT外包(ITO)市場和主要業務外包(BPO)市場共同組成了服務外包市場。
3. 公共服務外包是政企合作嗎
算是吧,但是最終還是要走到商業服務外包 ,公共服務外包更多是花瓶外包,好看不好用
4. 什麼類型的公共服務可以"外包"由政府購買
政府服務外包是指政府把機關的後勤性服務,行政工作相關的技術服務,為企業、市民、各類市場組織和社會組織提供的公共性服務等,以政府機關或部門作為發包方,明確條件資質的准入制度,按照一定程序公開擇優承包的方式,通過簽訂報酬與服務數量、質量、效率相掛鉤且與規范考核評價結果相聯系的合同辦法,承包給有關市場主體(社會組織主體)的民事行為。
http://ke..com/link?url=0uSE9T6QW6kpUx3prE25BnIzX_7YHCx0pt_zSZVmihCJ33-_Q-a
5. 公共服務外包的問題在哪兒
政府購買來公共服務」,源是指政府向社會上各類提供社會服務的組織公開招標購買社會服務,並根據後者提供服務的數量和質量,按照一定標准進行評估後支付費用。因為企業、社會組織參與公共服務的生產,政府角色也由服務的生產者、提供者轉變為管理者、監督者,從而形成了一種新的公共治理模式。這已經成為世界各國通行的做法。
一是不公開招標,不公開競標。
二是發包方評議無一定之規,大扯猴皮筋。
三是承接者資質審查不嚴格或乾脆不審不查。
四是外包期間不公開中標文件,服務內容、服從標准、約定時限等含糊其辭,社會無以監督。
6. 什麼是公共服務外包
服務來外包是將其企事自業單位非核心的業務外包出去,利用外部最優秀的專業化團隊來承接其業務,從而使其專注核心業務,達到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增強企業核心競爭力和對環境應變能力的一種管理模式。它包括商業流程外包(BPO)、信息技術外包(ITO)和知識流程外包(KPO)。
7. 什麼是公共服務外包
政府外包即政府服務外包,是指政府把機關的後勤性服務, 行政 工作 相關的技版術服務,為權 企業 、市民、各類市場組織和 社會組織 提供的公 共性服務等,以政府機關或部門作為發包方, 明確條件資質的准入制度,按照一定程序公開擇優承包的方式, 通過簽訂 報酬 與服務數量、 質量 、 效率 相掛鉤且與規范考核評價結果 相聯系的合同辦法,承包給有關 市場主體 (社會組織主體) 的民事行為。
8. 政府公共服務外包和政府購買服務是一回事嗎
不是一回事
政府購買服務和政府采購服務有何區別,專家的基本觀點可以歸納為以下三個方面:
首先,政府購買服務屬於政府采購的范疇。
政府采購法第二條規定,「本法所稱政府采購,是指各級國家機關、事業單位和團體組織,使用財政性資金采購依法制定的集中采購目錄以內的或者采購限額標准以上的貨物、工程和服務的行為。」按照國際慣例,購買服務應執行政府采購法律制度規定是通行規則。
而在《政府采購協定》(GPA)規則中,多數服務項目被列入出價,例外並不多。以美國為例,作為例外的項目主要有:所有的運輸服務,包括發射服務;與政府設施或用於政府目的的私人所有設施,包括聯邦資助的研發中心的管理與運營服務;公共設施服務;研究與開發。
其次,政府購買服務與服務采購的內涵基本一致,但強調的側重點略有不同。政府購買服務強調的是投入方式,服務采購強調的是程序規范。
最後,從外延上看,二者略有差異,服務采購的主體范圍要大於政府購買服務。服務采購是指國家機關、事業單位、社會團體、事業單位采購的服務。按照《國務院辦公廳關於政府向社會力量購買服務的指導意見》(國辦發〔2013〕96號)的規定,行政機關、參照行政管理職能的事業單位、納入行政編制管理經費由財政管理的群團組織,通過購買服務方式提供公共服務。需注意的是,事業單位不能作為政府購買服務的主體,卻可以承接政府購買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