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工商服務 > 上海公共文化服務

上海公共文化服務

發布時間:2021-05-12 03:08:50

⑴ 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步入發展快車道是真的嗎

五年來,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步入發展快車道。各地各有關部門堅持政府主導版、社會參與權、重心下移、共建共享,補齊短板、提高效能,打通公共文化服務「最後一公里」。

公共文化服務效能顯著提高。上海打造「文化上海雲」,讓海量公共文化信息形成公共文化大數據;青島、成都、焦作等地文化超市採取個性化、「訂單式」服務,滿足群眾多元化需求;北京、天津、合肥、大連、青島、泉州、惠州等地發行「文化惠民卡」,將優惠文化產品打包,給群眾自主選擇權。

⑵ 細看公共文化服務新政對百姓作出哪些承諾

作為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關鍵性的制度設計,這份意見就像一張扎實的文化民生「施工圖」:任務明確,標准具體,進度明晰。按「圖」索驥,我們來看看公共文化服務新政對老百姓作出了哪些承諾。
百姓基本文化權益新政「兜底」
對百姓讀書看報、收聽廣播、觀看電視、觀賞電影、觀看演出、參加文體活動和免費使用公共文化設施等基本文化權益,政府明確了保障底線。
作為意見附件的《國家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指導標准》,以表格的形式,一目瞭然:「為農村群眾提供數字電影放映服務,其中每年國產新片(院線上映不超過兩年)比例不少於1/3」「縣級以上設立公共體育場」「為每個縣配備用於圖書借閱、文藝演出、電影放映等服務的流動文化車」……
標準是政府劃定的保障底線,重點是「兜」住百姓享受基本公共文化服務的「底」。上海社科院研究員巫志南梳理出標準的三個特點:一是「提低」,充分體現對現有公共文化基礎薄弱、設施簡陋、資源匱乏、投入不足地區的有效提升。二是動態平衡,堅持實事求是、量力而行、盡力而為,取各級政府經過努力能夠做到的「中准線」,力求在保障人民群眾基本文化權益與各級政府公共財政支付能力之間持續保持動態平衡。三是「不降高」,經濟社會發展水平較高地區應略高於國家標准,向當地人民群眾提供公共文化服務或富有當地特色的公共文化服務。
保障農民工留守家庭
顯然,「提高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命題的提出,就是因為目前地區之間、城鄉之間、人群之間公共文化服務並不均等。但改善文化民生、提高貧困地區群眾和特殊群體文化生活質量,又不能搞「一刀切」。
由是,意見提出,要明確老少邊窮地區服務和資源缺口,實行精準扶貧,並將老年人、未成年人、殘疾人、農民工、農村留守婦女兒童、生活困難群眾作為重點對象。
「關注這部分群體的文化需求,不僅僅是社會公平正義和文明進步的體現,也是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應有之義。」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院長助理兼政府研究所副所長楊永恆表示。
免費+優惠:鼓勵降低商演和電影票價
「免費」是意見中引人注目的關鍵詞:公共圖書館、文化館(站)、公共博物館(非文物建築及遺址類)、公共美術館等公共文化設施免費開放。
免費之外,還要「優惠」。標准特別規定「未成年人、老年人、現役軍人、殘疾人和低收入人群參觀文物建築及遺址類博物館實行門票減免,文化遺產日免費參觀」。對基本公共文化服務項目之外的文化服務項目,意見鼓勵以「優惠」價格提供,比如完善公益性演出補貼制度、支持藝術表演團體提供公益性演出,鼓勵在商業性演出和電影放映中安排低價場次或門票,鼓勵網路文化運營商開發更多低收費業務。
巫志南認為,「免費+優惠」大大拓展了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的發展空間,也會培育和帶動文化消費市場。
政府為群眾公共文化服務「買單」
意見提出,建立健全政府向社會力量購買公共文化服務機制。在標准中就提出要採取政府采購等方式,為農村鄉鎮每年送戲曲等文藝演出。
「這一方面可以解決公共投入不足的問題,緩解公共服務領域的供需矛盾;另一方面也有助於在公共文化服務領域引入競爭機制,引入私營部門的管理經驗,提高效能。」楊永恆如是解讀。
目前,文化部、財政部、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共同制定的關於做好政府向社會力量購買公共文化服務工作的意見和指導性目錄,已正式上報中央。
為群眾提供對路子服務
此次意見提出,建立群眾文化需求反饋機制,及時准確了解和掌握群眾文化需求,制定公共文化服務提供目錄,開展「菜單式」「訂單式」服務。
巫志南認為,這是將「選擇權」交給群眾十分重要的一步,但更重要的是,在廣泛征詢人民群眾意願的前提下,盡可能擴大「菜單」涵蓋范圍,在「菜」的來源上真正體現群眾的主導性和主體性。
工、青、婦、科等擁有大量公共文化資源的領域,也被納入視野,意見提出,「推動科技館、工人文化宮、婦女兒童活動中心以及青少年校外活動場所免費提供基本公共文化服務項目。」
讓數字文化資源為智能社區「點睛」
目前,互聯網滲透融合社會生活各領域和全過程已是不爭事實。如巫志南所說,主動積極應用網路技術創新公共文化服務、提高服務效能是明智之舉,也是加快提高公共文化服務體現代化發展水平的必然選擇。
意見提出加快推進公共文化服務數字化建設的路徑:統籌實施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數字化圖書館博物館建設、數字農家書屋等項目,構建標准統一、互聯互通的公共數字文化服務網路,在基層實現共建共享;鼓勵各地整合中華優秀文化資源,開發特色數字文化產品;加強推進數字文化資源在智能社區中的應用,實現「一站式」服務。
鄉鎮文化站編制至少1人
公共文化服務的重心在基層,鄉鎮文化站是基層「樞紐」。但在不少地方,不同程度地存在文化專干不專、沒編制待遇低,有的文化站工作人員長期被抽調搞鄉鎮中心工作,文化站被迫常年關門,以至於出現「空氣站、牌子站、無人站」的怪現象。
顯然,「人」的問題是個突出問題。意見和標准明確,落實每個鄉鎮綜合文化站(中心)編制配備不少於1至2名,規模較大的鄉鎮適當增加。
「效能」成考評領導幹部政績內容
一些地方缺乏文化自覺,「重經濟、輕文化」,單純追求gdp增長,對文化「說起來重要,干起來次要,忙起來不要」。
意見的這條規定,就是要扭轉黨政幹部的文化政績觀:以效能為導向,制定政府公共文化服務考核指標,作為考核評價領導班子和領導幹部政績的重要內容,納入科學發展考核體系。建立公共文化機構績效考評制度,考評結果作為確定預算、收入分配與責任人獎懲的重要依據。
一分部署,九分落實。我們期待各地結合各自實際,也扎扎實實地制定出詳盡的施工細則,把這份普惠文化民生的改革新政以工程進度台賬的形式得以實現。

⑶ 公共文化的概念特徵

公共文化這一概念建構始於資本主義早期階段的民主化進程,伴隨資本主義近代民主化進程而形成的公共領域,在分化為政治公共領域和文化公共領域後,經由體制化而發展成為現代社會的公共文化。
基於公共文化具有全民參與共享和非營利的性質,實際上,人類社會的文化從誕生之日起就是公共文化,因而公共文化本質上是一種非生產性文化生產形態。在歷史上,不同國家、民族、地區以及不同時期的公共文化有著形態和內容的差異。公共文化具有共享性、儀式性、差異性和建構性等特徵。
一、文化構築公共空間
(一)「公共文化」概念生成的現代語境
在現代主義語境中,公共文化一詞與公共領域這一概念具有內在關聯性。所謂公共領域,是指人人擁有的共同的空間。阿倫特在闡釋「公共的」這一術語的含義時指出:「它首先是指,凡是出現於公共場合的東西都能夠為每個人所看見和聽見,具有最廣泛的公開性。
表象——即不僅為我們自己,也為其他人所看見和聽見的東西——構成了現實……第二,世界對大眾來說是共同的,並與大眾的私人地盤相區別。就此而言,『公共的』一詞指的就是世界本身。」
最早的公共領域可以追溯到古希臘羅馬城邦時期,那一時期分享民主權利的城邦政治形式既是最早形式的市民社會,也是公共領域的早期形式。現代公共領域的形成標志著近代歐洲社會從中世紀的封建社會向近代民主社會的轉變。在這一過程中,公共文化的發展扮演了關鍵角色,它具體體現為一種具有文化生產意味的活動方式、組織形式和結構關系。現代政治公共領域起源於17、18世紀由宮廷聚會演變而來的藝術沙龍以及街頭咖啡館。
維柯在《新科學》中描述了公共領域的形成過程。他特別指出了文化在建構公共領域中的特殊作用。實際上,公共領域的邊界正是由公共文化界定的,公共文化界定的公共領域一方面與私人領域相對立;另一方面,進入公共領域的所有人一致認同某種觀念原則和文化價值。
(二)中國語境中「公共文化」的內涵嬗變
中國自「五四」新文化運動以來,引進西方先進思想文化,逐步形成了類似歐美按學科劃分的知識體系。但是,在有關文化的知識體系中,並沒有引進「公共文化」的概念,也很少有人使用這一概念。即使有,也只是在較為狹窄的意義上來使用的。例如,把城市街頭的雕塑稱之為「公共藝術」,其實際的含義是「放置於公共場所的藝術品」;又如,把面向全體市民的各級圖書館稱之為「公共圖書館」,以區別於歸屬各個部門、單位如學校、科研院所的圖書館,盡管這些部門和單位的圖書館與「公共圖書館」在所有制性質上是一樣的,都屬全民所有。實際上,在20世紀的100年中,中國人對於「公共文化」概念的使用,主要是從空間上來理解的,這里的「公共」限定詞是指面向社會公眾的場所,意思近似「公共文化」這一概念最初生成的語境,即指一些特定場所如沙龍、咖啡館等構成的公共領域。
進入21世紀,特別是2003年以來,「公共文化」 一詞的內涵在中國語境中有了深刻轉變。2004年,上海明確提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目標,作為新世紀文化建設實踐的創新形式。隨著建設實踐的不斷展開,「公共文化」這一概念的內涵和外延不斷深化和擴大。上海推進「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實踐賦予了「公共文化」這一概念在中國語境中的新內涵。2006年,中國《國家「十一五」時期文化發展規劃綱要》作為政府文件,首次將「公共文化服務」納入其中,提出要以公共文化服務均等為原則,完善博物館、圖書館、文化館等公益性文化設施網路建設;加強以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農村電影放映工程、鄉鎮綜合文化站和流動綜合文化服務車等為主要內容的農村公共文化服務設施建設; 普及文化知識;建立公共文化發展的援助機制;鼓勵社會力量興辦公益性文化事業等。2007年,《上海文化發展「十一五」規劃》進一步明確提出「構建覆蓋全面,功能完備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目標,這一文件所使用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概念,在內涵上不僅涵蓋了傳統上由國家興辦的文化事業,如博物館、圖書館、文化館、廣播電視等,也包括了此前所提出並推進建設的東方文化系列和社區文化活動中心等, 還包括了公共文化的管理運行體制機制、公共文化的財政保障、其產品服務的生產供給、群眾性文化活動、對外文化交流和對外文化宣傳、文化遺產保護等內容,甚至將哲學社會科學事業也囊括其中。
公共文化的概念內涵在中國語境中的急劇變化, 與中國1978年以來的經濟體制改革和對外開放的背景密切相關。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初步建立,改革計劃經濟時代建立起來的以事業體制為主要特徵的文化發展模式,進一步解放文化生產力以滿足廣大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成為文化領域推進體制改革、促進文化發展的主要任務。黨的十五大報告中首次將中國文化發展領域區分為公益性文化事業和經營性文化產業兩大部分,明確提出了文化管理體制改革的目標。而在文化管理體制改革還沒有完成,計劃經濟時代建立起來的文化事業體制中還混雜著文化行政管理單位、公益性文化事業單位和經營性文化單位,三者的功能、相互關系,以及由此引出的一系列重要問題還沒有得到全面釐清的情況下,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這一概念來重新劃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公益性文化事業的范圍和邊界, 重新確定其功能、結構和運行機制, 不僅在實踐上是一種創新,而且在理論邏輯上具有合理性。
二、公共文化的歷史形態及其演變
(一)公共文化的歷史形態
在人類文明發展的早期階段,原始社會的生產力水平很低,人們自覺自願結成生產和生活共同體,即原始公社。原始公社的基本特徵是生產分工簡單、主要從自然界獲取生存資料,人們共享一切勞動成果,也共享文化。原始社會時期的社會文化基本特徵是社會全體成員群體參與文化生產、共同分享文化;這同時表明社會成員之間只有性別和長幼之別,還沒有形成以財產多寡為標志的階級差別。社會文化的生產通過儀式化的群體參與,以潛移默化的方式,使社會成員接受並信奉與社會發展相適應的宗教文化、道德觀念、生活習俗、財產制度和價值意識,從而發揮促進生產發展、維護生活秩序、保障社會穩定的作用。中國古代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就屬於公共文化范疇,孔子把《詩經》的基本特點概括為「興觀群怨」, 可以說是極為准確地反映了《詩經》作為西周公共文化的社會功能和基本特徵。
在西方文明中,古希臘羅馬的神話傳說是歐洲文化之源。同時,它也真實地展示了當時的宗教生活。實際上,儀式化的宗教文化是古希臘羅馬城邦時期的公共文化。透過這些儀式,處處可見宗教文化對於人們日常生活的影響和約束。除了儀式化的宗教活動外,古羅馬城邦時期的主要城市裡,都建有神殿、劇場、溫泉浴室、競技場和圖書館等大型公共建築和文化設施。
歷史表明, 文化發展既反映了社會經濟發展的狀況, 又受到社會經濟發展的制約,而全體社會成員普遍共享同一種公共文化,在進入階級社會以後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只是一種理想。無論是古代中國、古希臘羅馬,還是古埃及、古印度或其他古代文明中,地域的文化差異並不影響各古代社會都有公共文化,同時也無一例外地在這些社會內部存在著多種形態的、差異化的公共文化。財產的私有制和經濟社會發展的不平衡、社會階層的分化和沖突,都在公共文化的差異性上得到鮮明的體現。
在古代中國,先秦時期形成的禮製作為公共文化,其內部本身存在著差異,這種差異在《詩經》文本中以風、雅、頌的體裁差別傳遞出先秦社會階級分化、貧富懸殊和文化疏離的信息,在千百年的歷史傳承中,古代禮樂文化逐漸趨向精英化而成為社會上層公共文化的一部分。但在社會底層,即在民間社會,始終存在著民間大眾共享的公共文化形態。這種民間公共文化以民間習俗的方式,深深植根於基層社會民眾的日常生產和生活之中,影響和支配著基層民眾的精神生活和物質生活。如廟會作為中國傳統中少有的全民性文化活動,廟會文化作為民間公共文化幾千年來沿續至今,並隨著時代發展和社會變遷不斷改變其形式,呈現出強大的生命力。古代公共文化更多地表現為整體性「民俗」,所謂民俗,就是民間的風俗習尚。民間習俗作為社會下層的公共文化,其主要社會功能是,通過對地域社會的空間組織和再生產宗教信仰、道德意識、價值觀念和行為准則來規范民間社會的生活秩序。
「公共文化」概念的形成史表明,「公共」是相對於個體或私有而言的。盡管「公共文化」是一個現代術語,但就其實質而言,公共文化是一個社會得以存在和延續的基本要素。因此,無論古今中外,只要有社會,就必然有公共文化存在。不同地域、民族和社會形態的公共文化,有著自身的特色,同時,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不同歷史階段中的公共文化呈現為不同的發展形態。盡管如此,公共文化隨著社會歷史的進步而不斷改變形式、擴大范圍和增添新的內容。
(二)社會主義中國的文化事業體制
以「十月革命」為標志,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開啟了20世紀世界歷史的新紀元, 特別是二戰以後,一大批社會主義國家相繼誕生。與資本主義國家不同,社會主義的公共文化建設採取了國家化的體制模式。新中國成立後,作為社會主義大國, 我國全面實行計劃經濟體制,與此相適應,國家建立了以財政資金為支撐的文化事業體制,博物館、圖書館、文化館、工人文化宮、群眾藝術館、公園、文化遺產(址)保護等公共文化機構全部被納入文化事業范圍。新中國成立以來的實踐表明, 由國家財政支撐的文化事業發展體制為各類文化機構和文化事業的健康發展提供了必要的保障, 同時也為社會主義國家的文化建設積累了雄厚的基礎。公共文化的體制化不僅在不同的社會形態中形成了差異化的組織形式和生產方式,更重要的是, 公共文化獲得了相應的法律地位。現代國家大都以立法形式保障公共文化的存在與發展。而全體公民共享的應有文化權利已經成為基本人權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當今人類社會普遍認同的價值觀。1949年,聯合國大會通過《經濟、社會和文化權利國際公約》,規定締約國有義務運用政權力量,最大限度地動員社會資源,保障公民文化權利的實現。
社會主義國家的文化事業建設不以贏利為目的,根本目標是保障公民精神文化需求的實現,因而具有純粹公益性質。與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公共文化發展的基金會制度和贊助體系相比較,一是社會主義國家文化事業體制所涵蓋的文化內容要大於西方文化基金會制所涵蓋的內容;二是從法律地位上看,社會主義國家的文化事業體制在保障公民分享公共文化的公平性上要高於西方的文化基金會制。值得一提的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盡管以國家財政支撐的文化事業體制在社會主義公共文化的體制化進程中發揮了決定性作用,但是, 在文化事業體制覆蓋不到的廣大鄉村地區, 仍然沿襲著千百年流傳至今的民俗傳統,而這種民俗形態的公共文化積淀了歷史傳統和形式,不可避免地包含著大量的封建、迷信和歷史糟粕的內容, 在20世紀50至70年代難以被主流意識形態所接納, 從而一度被禁毀。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傳統民俗以其頑強的生命力重新在廣大鄉村地區蓬勃興起,並在規范鄉村社會的生產、生活秩序中扮演著重要角色。
當代中國公共文化存在著兩種形態,這種狀況從表面上看是城鄉二元結構造成的,但從根本上說, 是社會主義中國仍處在初級階段,社會生產力水平尤其是文化生產力水平仍然不高使然。中國城鄉二元結構長期存在文化事業以城市為中心的傾向,致使具有公共文化性質的文化事業體制在布局和服務供給方面存在著較大的空間不均衡,從而給民俗形態的公共文化發展留下了巨大空間。自近代以來,中國社會在追求現代化進程中,曾在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並不把傳統的民間文化看成是公共文化,民俗傳統被認為是一種低俗文化。但是,只要是民俗傳統所構築的文化空間不能為社會主義公共文化所容納, 中國的現代化進程將難以完成。因此,從公共文化的體制化進程看,中國社會主義公共文化的發展在今後相當長的階段內,所面臨的一個巨大現實命題和任務是,如何把兩種形態的公共文化整合為社會成員共同擁有的、統一的文化空間和精神世界。
三、公共文化的功能和特徵
(一)共享性
文化在本質上具有公共性,這種公共性表現為一定的人群共同擁有這一文化。就文化的本性而言,文化是天生共享的。公共文化的共享性直接來源於文化的公共性。從公共文化的形成來看,原始社會的文化具有社會成員共同擁有的基本特徵。但是,在原始社會生產、生活的公社制沒有瓦解之前,社會並沒有出現財產私有和階級分化分層現象, 因而從文化上看,也無所謂公共文化和屬於少數人的文化之區別。公共文化是在階級社會中文化發展形成分層、分化之後才真正形成。因此,在階級分化、財產私有和社會地位懸殊的社會背景下,公共文化為社會成員共同分享,實際上體現為社會成員對於公共文化的平等參與。社會群體的平等參與是公共文化共享的重要形式特徵, 是實現其公益性的唯一途徑。但是,從文化發展的歷史實踐看,隨著階級社會的形成,文化發展同樣出現了分化。由於不同社會群體佔有社會生產資料的不均,社會階級之間的文化差異、對立甚至沖突都非常之大。公共文化的存在只在一定范圍、層次和方式上體現社會各個階層的平等相處,並不能改變整個社會階級、財產和權利不平等的現實,由於階級社會的存在以及人類社會生產力水平的限制,歷史上,公共文化不分階級身價和社會地位的高低貴賤為全民共享畢竟是有限的,更多地具有象徵意義,是對等級制社會制度及其矛盾的一種調適。
(二)儀式性
無論公共文化呈現為怎樣的形態,是上層社會的禮儀,還是民間百姓的風俗習尚,公共文化最重要的形態特徵是具有儀式性。在民間的廟會活動中,總是固定地上演一些廟戲。廟戲演出不同於作為獨立藝術形態的戲曲表演。作為公共文化的一種形式, 廟戲與一定的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緊密聯系在一起,受到諸種規則的制約, 如神戲的演出有許多禁忌,祭祀關羽的神戲一般多唱《桃園聚義》,禁唱《走麥城》;慶祝佛誕,多唱《目連救母》等等,進而形成習俗。
公共文化在形態上具有儀式性,起源於遠古先民的巫術活動。古代社會,社會生產力水平低下,人們崇拜自然,信仰自然。早期的巫術儀式是對自然神的崇拜。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巫術逐漸分化為宗教、民俗和其他藝術形式,早期巫術具有的娛神性質,在儀式作為表徵信仰和觀念的形式流傳中進一步發展演變,更具有了娛人的性質,並且成為公共文化的重要表現形式。在民俗形態的公共文化中,口頭儀式表現為咒語、禁忌、俗語、傳說、童話、民間故事等口傳的民間文學形式;非口頭儀式則體現為游戲、競技、體育、游藝、工藝等各種民俗;此外,還有兼具語言類和非語言類兩種性質的民俗儀式,如廟戲、民間歌舞等。公共文化具有儀式性表明,公共文化的發展和形態演變依據古老的傳統。事實上,古老的儀式以象徵的方式,通過重復的、程式化的動作,明確傳達某種信念、價值和觀念。儀式不僅在民俗中表現為日常生活的習俗和慣例,一旦它有利於統治階級治理國家,就會經由國家明文確認,成為法律和制度。
(三)差異性
在人類文明發展的歷史長河中,時間和空間都在公共文化動態演進中留下了鮮明的印跡,而這種印跡表現為公共文化的另一個重要特徵——差異性。 公共文化的差異性具有多種內涵,可以從不同的視角加以觀察,但最主要的是形態、空間和社會分層這三種差異。
首先,公共文化具有多種形態。公共文化自形成以來,始終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而呈現為動態演進的過程。公共文化的形態差異既反映了人們的不同民族屬性以及信奉的不同宗教,也體現在不同的表現方式上如某種藝術樣式所具有的不同審美趣味上,從而區分出人的社會身份和地位差別。在不同的歷史時期,社會歷史的總體特徵給公共文化發展留下了鮮明的歷史形態特徵。在當代中國,公共文化的形態差異不僅表現為地方性的文化差異,也同樣在組織形式上有著鮮明體現。公益性文化事業單位是由國家財政支撐的公共文化生產、供給和服務機構;而以民俗傳統存在的公共文化是由民間自發組織生產並共同分享的形態;除此之外,在城市社區,以文化活動為主要內容民眾自願結成的各類非正規組織,同樣也是公共文化形態差異的一種表現。
其次,公共文化具有地域空間特徵。現實中的人總是生活在某個地域中,某個地域空間的人群所共同擁有的文化,也會因這一地域空間的自然、歷史和社會的獨特性而在文化上得以體現。一方面,空間的自然屬性表現在地域性上,即某一地方與其他地方在氣候、資源稟賦和自然景觀上的不同特點,地域的自然空間差異直接影響和制約著生活在其中的人們的生產、居住和交往等。另一方面,地域空間的自然屬性雖然影響居於其中的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並在文化上呈現出來,但是文化本身也賦予這一地域空間以精神內涵,進而構成這一地域的文化空間。實際上,在民俗形態的公共文化中,各地民俗的豐富多樣性正是公共文化差異性在地域空間上所體現的鮮明特徵。
最後,社會分層和階級分化不僅在公共文化的形態上造成很大差異,而且構成公共文化內部本身的層次差別。在階級社會中,不同的階級在佔有掌握生產資料和社會財富方面有著明顯差別,致使不同層次的公共文化在建構社會空間過程中具有影響力的強弱之分。公共文化的層次差異正是通過社會空間的建構機制,來區分、規定和約束人的社會地位、階級、身份及其相互關系。
(四)建構性
文化是社會空間建構的結構要素。人們擁有和共享相同的語言、信仰、道德、法律、習俗和生活方式,形成以公共文化為表徵的社會共同體。社會共同體的每一個成員,藉助於公共文化完成其身份認同, 執著於共有的信仰、價值、觀念和行為方式。這種社會共同體可以是原始社會的氏族部落、鄉村社會的村莊,也可以是一個宗教群體、一個民族甚或是一個國家。真實具體的公共文化存在於人們的日常生活之中,並隨著生產發展和社會結構的變化不斷發展,同時也反過來影響和制約著人類的生產實踐和社會進步。
一個國家有其全民共享的公共文化,但這一國家內部還存在著分屬不同地域、族群和層次的公共文化,公共文化的這種差異特徵或者為某個社會階層所擁有, 或者屬於某個族群,或者是某個地方特色的體現,所有這些都不妨礙具有相異性、歸屬不同的公共文化構成一個整體。事實上,公共文化整體所包含的差異性正是文化內涵豐富多樣性的表現,文化內涵的豐富多樣性使其充滿張力且呈現為生動活潑的文化活力,並成為推動文化在交流融合中發展的重要動力。
但是,公共文化的差異性也可能成為導致社會沖突和矛盾的重要原因。在現代社會,公共文化是社會成員國家認同的最重要載體,主流意識形態以象徵符號的方式,通過公共文化的儀式性而處處顯示國家的「在場」。但是,如果公共文化內部結構的差異過於巨大,就有可能使分屬不同地域、族群和層次的公共文化難以在國家的主流意識形態層面上實現整合,尤其是社會發展進入劇烈變化的時期,過於巨大的公共文化差異甚至有可能導致文化的分裂,從而加劇社會矛盾和沖突。因此,在面對公共文化的差異性上,一方面要從保持文化發展的內在活力出發,保護和發展公共文化內部的差異性;另一方面又要防止過大的差異性引發文化沖突,進而阻礙公共文化在國家層面上對社會的整合。總之,推進公共文化發展,不在於削除其差異性, 而是要使其保持內在和諧和張力,從而保障公共文化社會功能的實現。
四、文化生產視角下加快公共文化發展的若干思考從生產方式的角度看,公共文化是人類生產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是文化生產的兩大基本形態之一, 公共文化的發展演進和形態變化,需要從文化生產的角度來理解和把握。作為一種特殊形式的社會生產,公共文化生產與物質生產一樣,也有其產品,即觀念形態的思想、意識、心理和情感等,而生產循環過程同樣也是一個投入產出過程。但是,公共文化生產有著與物質生產完全不同的經濟特性,不僅如此,還有著不同於非公共文化生產的性質。從當前我國社會主義公共文化發展的實際情況看,與公共文化這一概念高度相關的文化發展實際狀況,其形態差異不僅僅體現在內容、生產形式、組織方式等體制多樣性上,而且從領域來看,也表現為不同形態的公共文化相互交叉的局面,甚至與經營性的文化生產也有著相互關聯和纏繞的復雜關系。
黨的十五大報告首次明確地把中國的文化發展區分為公益性文化事業和經營性文化產業兩大部分,黨的十六大報告進一步明確提出國家支持和保障公益文化事業,並鼓勵其增強自身發展活力。公益性文化事業的基本內涵大致可以歸納為三點:一是公益性,所謂公益性文化事業是指不以營利為目的,沒有生產性收入,經費由國庫支出的社會文化活動;二是公益性文化事業單位提供的服務內容,主要是知識、信息、歷史文化和娛樂等,主要的功能是增進公民的知識、道德修養,培育高尚的人格,形成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三是公益性文化事業單位的服務對象是全體公民, 只要是公民,都有權享受國家法定的公益文化服務。劃入公益性文化事業的主要有公共圖書館、博物館、紀念館、文化館、科技館等各種公共文化設施。
但是,由於公共文化形態的多樣性,以國家財政支撐的公益性文化事業體制無論在內容、活動方式,還是在組織形式上,都沒有全部覆蓋整個社會的公共文化領域。由此引出的一個問題是, 在中國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大背景下,如何從文化生產的視角著眼,進一步優化配置公共文化生產的各種資源, 充分激發中國公共文化生產的巨大潛力, 以滿足廣大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這就必然要求, 國家的整體文化發展和管理體制要為更有效地推進公共文化發展提供保障。
黨的十六大明確提出「國家支持和保障公益文化事業」。《國家「十一五」時期文化發展規劃綱要》等政府文件對公益性文化事業從概念、內容、性質、財政投入、稅收、人員、場館建設、設施、管理體制、政策等方面都有明確的說法,這為公益性文化事業在經濟體制改革的大背景下進一步健康發展確定了方向,必將有力地促進公益性文化事業的繁榮發展。

⑷ 上海圖書館東館有什麼特點

前不久剛落幕的2017上海書展,場內外活動超過900場再創新高,市民閱讀需求與日俱增,實體書店也正在復興。為打造「互聯網+」時代下的復合型圖書
館,滿足全媒體時代的大閱讀需求,上海圖書館東館(以下簡稱「上圖東館」)項目擬於今年9月底在上海浦東花木地區開工建設,力爭2020年年底建成。

建成開放後,上圖東館計劃提供讀者圖書閱覽坐席近6000個、全開架藏書約480萬冊,滿足每年200餘場講座、1000多場各類學術活動的讀者需求,讀者年接待量可達400萬人次。

建成之後,上海又多了個標志性的建築,值得慶祝。

⑸ 我有資格辦理上海居住證,但是各種證件資料需要請假回去辦理,所以不太樂意去辦

不申請居住證,以後不知道政策,但是現在很多業務無法辦理,服務不能享受,
《居住證暫行條例》

第十二條居住證持有人在居住地依法享受勞動就業,參加社會保險,繳存、提取和使用住房公積金的權利。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應當為居住證持有人提供下列基本公共服務:
(一)義務教育;
(二)基本公共就業服務;
(三)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和計劃生育服務;
(四)公共文化體育服務;
(五)法律援助和其他法律服務;
(六)國家規定的其他基本公共服務。
第十三條居住證持有人在居住地享受下列便利:
(一)按照國家有關規定辦理出入境證件;
(二)按照國家有關規定換領、補領居民身份證;
(三)機動車登記;
(四)申領機動車駕駛證;
(五)報名參加職業資格考試、申請授予職業資格;
(六)辦理生育服務登記和其他計劃生育證明材料;
(七)國家規定的其他便利。

⑹ 上海五里橋文化服務中心怎麼到達

五里橋社區文化活動中心
附近的地鐵站
世博會博物館 - 地鐵站491米
途經地鐵: 地鐵13號線
魯班路 - 地鐵站592米

途經地鐵: 地鐵4號線
附近的公交站
盧浦大橋 - 公交站167米
途經公交車: 17路 36路 146路內圈 146路外圈205路 733路 806路 1212路
中山南一路打浦路 - 公交站319米

途經公交車: 45路 144路 205路 327路 781路806路 933路 大橋六線 隧道八線
打浦路中山南一路 - 公交站329米

途經公交車: 1212路
魯班路中山南一路 - 公交站370米

途經公交車: 253路
中山南一路魯班路 - 公交站430米

途經公交車: 45路 96路 144路 327路 780路869路 大橋六線
魯班路瞿溪路 - 公交站566米

途經公交車: 17路 36路 733路 806路 869路933路 1212路 隧道八線

⑺ 如何完善社區文化供給狀況

一、本區社區文化活動中心的現狀和存在問題
據調查,本市社區文化活動中心主要有社會化管理型、合作管理型、街道直管型等三種典型管理。本區社區文化活動中心大多都屬於街道直管型。從調研分析來看,本區居民對街道直管型社區文化活動中心的了解度、設施滿意度、服務滿意度等評價,相對都較低,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1、服務的管理成本較高,社會知曉度不高。由於政府提供公共物品與企業不同,企業為了實現利潤最大化的目標,想方設法降低成本提高效率,而政府壟斷對公共物品的提供,缺乏競爭機制,缺乏衡量績效的標准,因此往往不遵循效率原則,沒有降低成本的動力,帶來較大浪費。各街道通過行政體系內的各類會議、通知等方式實施組織傳播;大型活動由各居委幹部全權負責、落實任務、組織工作人員和群眾參與。綜合各項成本因素,各社區文化活動中心管理成本普遍較高,公共文化服務功能不強。社區文化活動中心對外宣傳不夠,社區居民社會知曉率低。
2、管理責任主體不明確,居民參與自治管理不夠。目前,本區街道的社區文化活動中心硬體設施建設基本完成,但對管理機制的軟體建設沒有模式和標准,管理模式的設立完全由街道自行制定,隨意性較強。而且,各中心管理目標也不明確,有的只需要求完成日常管理、維護及社區文體團隊的培育,有的只需就承擔社區學校的功能,自身建設管理水平偏低。其次,社區建設明確了發展方向由社區居民「自治管理」的這一主線,社區文化活動中心必然是這一建設的載體,但調查發現,各社區街道居民參與社區文化活動中心建設的「自治管理」基本沒有,居民參與的熱情也不高。
3、財政渠道來源缺乏保障,市區資源共享不夠。社區文化活動中心的建設發展,是社會公共文化體系建設的一個部分,理應有適當的公共財政支持。目前,各街道社區文化活動中心的日常運行配套經費根據本區財政實際情況安排,但落實到各個街道情況各異,投入不足,財政渠道來源缺乏保障。雖然近幾年加大了對公共文化服務建設經費的投入力度,但由於多種原因仍顯不足,仍不能滿足公共文化服務建設需求。特別是一些新建的綜合文化服務站,項目建設資金缺口大。設備設施也未到位,文化服務站的功能也不能發揮。區級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相對匱乏,市區資源共享不夠,社會化、多元化參與公共文化建設的機制尚未形成,結構有待優化平衡,公共文化服務網路難以全面覆蓋。
4、開放度低,農民工基本沒有享用社區公益性文化設施。農工民主黨上海市委曾就「關於加快農民工融入社會」的一個調查顯示,農民工的業餘生活主要集中在看電視(48.55%)、睡覺休息(48.21%)、打牌,打麻將(38.88%)聊天(37.78%)以及逛街、娛樂書籍報刊,業余時間安排基本處於沒有組織的鬆散狀態。而影響他們娛樂活動的主要因素依次為:認為價位太高(47.35%),認為周圍沒有文化娛樂場所及設施(缺乏娛樂條件)30.71%。價位太高、周圍沒有文化娛樂場所及設施成為農民工參與娛樂活動的障礙,約有43%的被調查者反映從沒有享用過任何社區公益性文化體育設施,絕大部分農民工不知本社區文化活動中心。
5、設施功能單一,難以滿足多樣化的需求。本區街道的社區文化活動中心由於早期設計,硬體設施功能比較單一,僅設乒乓房、棋牌室、教室(含琴房)等,缺少小型演出場所,致使眾多民營劇團無法下社區演出。各社區街道由於資金的有限性和管理目標的簡單化決定了其沒有能力滿足多種需求,出現「僧多粥少」的現象。由於所採用科層組織結構,「從上而下」往往對新的社會需求反應遲鈍,不可能充分了解各層次人們的多樣化需求。其次是「從下而上」人們的意願經過多層篩選才能到達決策部門,往往決策者看到的已經不是人們的最初想法。有些通過決策過程決定供給項目,往往只反映了中位選民的偏好,造成部分人「免費搭車」的現象,較難滿足多樣化的需求。
6、管理人員年齡老化,創新發展能力不強。社區文化活動中心專業人才缺乏、隊伍結構不合理,基層文化陣地和文化隊伍萎縮。盡管近幾年來增加了區屬文化單位招錄人員編制,但區屬文化團體和單位專業人才還是比較缺乏。部分社區文化活動中心以及基層文化服務站管理人員業務水平不高,年齡結構老化,文化活動難以開展,文化陣地利用率不高。管理隊伍總體年齡結構偏大,管理隊伍的老化,創新意識不強。社區文化活動中心每年引進的年輕工作人員,往往承擔具體的設施管理職能,整個中心的運行、項目的策劃、活動的推廣等方面的工作卻大多未能參與;另外,收入不高也缺少吸引力。青年的成長空間較小,人才難以留住,管理團隊的可持續發展能力不強。
二、完善社區文化活動中心功能發展的建議
公共文化服務是政府公共服務的重要內容,是文化建設的重要方面。積極構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保障公民基本文化權益,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的基本精神文化需求,體現了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體現了「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也體現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要求。各級政府要進一步提高認識,從貫徹十七屆六中全會精神、構建和諧社會的高度,增強加快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把建設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作為文化建設的一項重要任務。為此,就完善社區文化活動中心功能發展,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1、把握歷史機遇,將完善社區文化活動中心功能發展列入民生實事工程。社區文化活動中心是對基層群眾進行主流文化宣傳教育的重要陣地,承擔著組織豐富多彩、健康有益的文體活動,在活動中宣傳社會主義價值觀、先進政治思想和科學文明,形成健康向上、文明和諧的社會文化氛圍,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區政府要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出發,把社區文化活動中心文化建設擺在全局工作重要位置,納入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規劃,納入科學發展考核評價體系,努力實現文化與經濟、政治、社會建設以及生態文明建設共同推進、協調發展,充分發揮文化引領風尚、教育人民、服務社會、推動發展的作用。同時,對社區內「負文化」活動產生擠出效應,有利於抵制各種不良文化對居民的侵蝕,清潔社會環境,切實提高對社區文化活動中心重要性認識,將提升社區文化活動中心完善社區文化活動中心功能發展列入每年政府民生實事工程。要充分發揮基層公共文化服務設施的作用。街道和文化部門要切實轉變重規劃建設、輕管理使用的思想。加強對對社區文化活動中心公共文化設施使用狀況的監管,有條件的適當改建增設小型劇場,堅決防止和杜絕公共文化設施閑置現象,用足用活用好現有文化設施,提高現有文化設施的利用率,不斷提升公共文化服務能力,滿足人民群眾的文化需求。
2、增加投入,社區文化活動經費列入公共財政支出。建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投入的長效機制。區政府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中要發揮主導作用,確保每年對文化建設的投入增幅不低於同級財政經常性收入的增幅,建議區政府財政經費中的文化經費預算應以本區實有人口作統計口徑,像教育經費那樣按社區戶籍人口的比例形成財政的人均投入標准,按實撥給文化費用,每年對社區文化活動中心運行經費的投入增幅應當不低於本區財政經常性收入的增幅,確保文化的基層建設得以有效實施。要進一步完善支持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相關政策,充分運用市場化手段融資、引資,鼓勵和引導社會力量投資興辦公共文化服務實體,建設公共文化設施,提供公共文化服務。形成以政府為主體、社會力量積極參與公共文化服務投入的長效機制。同時,對運行良好的社區文化活動中心給予更多的財政支持。社區文化活動中心運行單位原則上應當提供免費和極低收費的公益文化服務項目。社區文化活動中心運行單位應當公示其開放時間、服務項目及收費項目的價格標准,並在醒目位置標明設施的使用方法或注意事項。將社區文化活動中心納入街道事業序列,定編定崗。
3、明確責任,市、區聯合形成資源共享。社區文化活動中心的管理體制是一個「多層多頭」的結構,在行政上隸屬於街道,在業務上要接受所在區文化行政主管部門指導,作為一個綜合性、多功能的文化服務平台,它要對口科、教、文、衛、體各部門,建議區政府應明確一個牽頭部門協調落實各項管理工作,明確社區文化活動中心的管理責任主體。街道辦事處應當建立社區文化工作管理委員會或者社區文化工作聯席會議制度,協調和統籌社區文化中心向農民工開放的事宜。其次,為了提升整體的服務水平,推動社會多元力量參與社區文化活動中心的建設管理,本區應建立社區文化資源配送系統,為社區文化中心提供文化服務和文化產品,建立市、區統一的社區文化活動中心資源支持體系,形成資源「區外引入、區內共享」的格局,包括管理、信息、業務、人力和物質資源,通過該體系的統籌協調機制,獲得社會的廣泛支持,實現資源共建共享,為社會化、專業化和市場化的有效管理運作提供服務。
4、擴大開放度,主動接納外來務工人員及子女。文化既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支撐,也是人們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內涵。要使更多群眾在文化繁榮發展中各取所需、各得其所,更好地保障和改善文化民生,不斷改善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務產品的供給,真正使更多人民群眾共享文化改革發展的成果,讓社區居民和外來務工人員及子女充分享受家門口的文化大餐,本區街道的社區文化活動中心應向農民工暢開大門擴大開放度,主動接納農民工及其子女。市政府已明確指出,要把外來務工人員及子女納入城市公共服務體系,統籌解決他們在就業培訓、子女就學、公共衛生、居住場所、文化生活等方面存在的問題。由此可見,豐富外來務工人員及子女的文化生活,恰也正是農民工問題中需要解決的事情。社區文化活動中心因向農民工開放而增加的運行經費應當納入本區、街道財政預算。
5、政策引導,培養管理團隊及從業人員。目前本區沒有具規模、有實力的委託管理團隊,從全市來看,像黃浦上海華愛社區服務管理中心這樣委託管理團隊也十分稀缺,所以引進和執行委託管理模式缺少應有的條件。為此建議建立社會團體的培育機制,扶持社會團體的發展。目前途徑可從兩方面推進,一方面政府大力推廣購買服務。政府在公共管理、社會事務等領域購買服務,加大公共服務項目招投標力度。另一方面扶持一批公益服務組織。依託國家級、市級的等公益服務招投標工作平台,引進一批社會化、專業化、規模化程度較高的公益服務組織,通過項目在社區落地帶動社會組織在社區紮根。制訂參與社區公益性服務管理的鼓勵政策,吸引文化社工到社區,吸引退休的的專業藝術人才到社區文化活動中心輔導,群眾性文化應有文化普及的專家隊伍,吸引更多的社會團體加入到開展社會化服務的行列中來。其次,目前在市場培育方面,社區文化活動中心普遍存在「重硬體,輕軟體」的現象,對有形資源重視多、對無形資產重視少,對現有資源使用多、對潛在資源挖掘少,對自有資源管得多、對盤活資源協商少,嚴重製約了社區文化中心的發展,設施效益難以發揮、服務質量難以保證、項目內容隨意無序,其中從業人員隊伍不穩定是核心問題。建議由市、區文化局、人保局等政府部門牽頭,協同相關部門細化「優才計劃」,加大文化設施的管理、經營等各類人才的培養;建立公益服務獎勵基金,激勵從業人員愛崗敬業,多做貢獻。
6、強化考核,建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考核機制。加強對本區街道社區文化活動中心工作考核,是促進基層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得以順利進行的重要保障。要在開展文化先進街道評比基礎上,把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各項任務列入績效考核的重要內容,從領導重視、經費投入、基礎設施、業務工作等方面與經濟發展的任務目標一同考核,促使本區各街道把文化建設與經濟工作同部署、同落實,促進經濟建設和社會進步協調發展,使中共十七屆六中全會精神落實到實處。

⑻ 公共文化示範區怎樣發揮示範作用

2011年,文化部、財政部啟動了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創建工作。截至目前,累計已有120座城市建成或將建成國家公共文化示範區,各地都探索出了諸多有益經驗。采訪中記者發現,這些經驗還有待進一步推廣,多地經驗需要充分地交流和對比。示範區的「示範」作用如何充分體現,成為當下一個普遍關注的話題。

信息觸網,資源更好共享

各地間的經驗交流不可少,互聯網時代,能否有一個經驗聚合的平台,讓各地在學習時,能夠進行線上搜索,進行多方面對比和甄選,然後找到最合適的經驗去復制學習呢?華東師范大學信息管理系教授金武剛說,建立一個能「保存過去、指導現在、創新未來」的示範區文獻資源共建共享平台至關重要。

經文化部公共文化司同意並指導,浙江嘉興掛牌正式發起成立了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文獻信息中心並牽頭成立示範區圖書館聯盟。「示範區文獻信息中心就是要搭建平台、建立機制,推動各示範區創建特色文獻的收集、整理、保存和利用,並在此基礎上實現共建共享、互鑒互學、互促共進,為我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和示範區創建工作的研究與實踐提供基礎文獻資源,為各地提供經驗借鑒,為示範區城市開展交流協作提供平台。」嘉興市文廣新局副局長陳雲飛說,「目前,示範區文獻資源共建共享平台已建成試運行;文獻信息中心共收到101個示範區的3510件文獻、106個示範項目的910件文獻。」

「各城市在探索和實踐的每個過程,都產生了大量信息,無論是教訓還是經驗,都是十分有價值的。從程序到內容,全面詳實的數據能讓示範區更好地發揮示範作用。」金武剛說,在示範區文獻資源共建共享平台上,各地就能方便快捷地將全國的信息「一網打盡」,繼而找到各類「最適合自己」的經驗,實現學習效益最大化。

⑼ 國家旅遊局網站

國家旅遊抄局網www.mct.gov.cn

(9)上海公共文化服務擴展閱讀:

國家旅襲游局是國務院主管旅遊工作的直屬機構。主要職能是:

1、統籌協調旅遊業發展,制定發展政策、規劃和標准,起草相關法律法規草案和規章並監督實施,指導地方旅遊工作。

2、制定國內旅遊、入境旅遊和出境旅遊的市場開發戰略並組織實施,組織國家旅遊整體形象的對外宣傳和重大推廣活動。指導中國駐外旅遊辦事機構的工作。

3、組織旅遊資源的普查、規劃、開發和相關保護工作,指導重點旅遊區域、旅遊目的地和旅遊線路的規劃開發,引導休閑度假。監測旅遊經濟運行,負責旅遊統計及行業信息發布。協調和指導假日旅遊和紅色旅遊工作。

⑽ 上海十分鍾公共文化圈都有什麼內容

是靜安區推出的「10分鍾公共文化圈」文化惠民實事工程。面積達3200平方米的靜安寺社區文化活動內中心位於「寸土容寸金」的鬧市中心,上下三樓,擁有圖書館、健身房、舞蹈室、戲曲室、合唱室、多功能廳、影視廳、乒乓室等多項設施,是周邊居民休閑娛樂、享受業餘生活、充電提升的好去處。環境優雅的圖書館與全市268家圖書館「融為一體」,讀者手拿「一卡通」,即可通過書目網路檢索系統,借閱到包括上海圖書館在內268家圖書館的各類圖書。有些市民參觀後羨慕地說,來到這里改變了兩個觀念:一是老有所樂不怕寂寞;二是買房要買「文化房」,住ntent

閱讀全文

與上海公共文化服務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我想發明的200字 瀏覽:989
動漫角色版權保護 瀏覽:72
密蜜直播投訴 瀏覽:701
馬鞍山博望天氣 瀏覽:352
成都唐邦知識產權 瀏覽:737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測算 瀏覽:898
暴走漫畫有版權么 瀏覽:512
農業信用卡積分有效期 瀏覽:172
馬鞍山上門服務 瀏覽:889
校本研修成果摘抄 瀏覽:332
誰發明了明天 瀏覽:864
購買版權開發票一般開票內容寫什麼 瀏覽:817
九台工商局電話是多少 瀏覽:429
網培研修成果 瀏覽:127
股東認繳出資額期限 瀏覽:236
土地使用權轉讓協議書範本 瀏覽:877
銀川工商局上班時間 瀏覽:666
西瓜誰發明的 瀏覽:108
莆田市工商局企業查詢 瀏覽:490
職工安全生產保證書 瀏覽: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