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關於安徽省馬鞍山市黃梅山礦棚戶區改造問題
寫在這里領導能看到嗎?
② 安徽長江鋼鐵股份有限公司的公司分廠
廠擁有兩座40噸專爐及兩座四機四流方坯連鑄,年產鋼能力150萬噸,各項裝備、生產工藝及技經批標均達到國內先進水平。
新區七機七流。 煉鐵廠擁有三座400立方米高爐,年生產能力達130萬噸,主要生產工藝全部採用微機自動化控制,生產各種牌號生鐵。
新區1080高爐。 為社會作貢獻;
為企業求發展;
為員工謀福利。 誠信為本;
共謀發展。 愛長鋼 尊規章;盡職榮 廉奉公。
顧大局 令勿越;事規范 保平安。
功德揚 增修養;機能精 求創新。
師愛戴 互助愛;感激言 敬業情。
儀表整 舉止穩;明禮信 真誠心。 (1)﹑恪盡職守,勤奮工作,高質量的完成工作任務。
(2)﹑聽從上級的工作指示和指導,對工作職務報告遵循逐級向上報告的原則,不宜越級呈報,但緊要或特殊情況不在此限,上下級之間真誠相待,彼此尊重。
(3)﹑正確﹑有效﹑及時地與同事﹑與其他部門溝通意見看法,遇到問題不推卸責任,共同建立互信互助的團隊合作關系。
(4)﹑嚴格遵守公司的規章制度﹑辦事程序,決不泄露公司機密,不打聽同事的考核結果和薪酬收入。
(5)﹑鑽研業務知識,提高操作技能,開發自身潛力,表現出主動參與﹑積極進取的精神。
(6)﹑愛惜並節約使用公司的一切財資物品。
(7)﹑注意保護自身和周圍人的安全與健康,維持良好的作業﹑辦公等區域的清潔和有序。
(8)﹑掌握規范正確的職業禮儀,體現文明禮貌的形象舉止。
(9)﹑在工作時間之內,不兼任本公司以外的職務或工作。
(10)﹑牢記自己代表公司,在任何時間﹑地點都注意維護公司的形象聲譽。在公司是名好員工,在社會上是守法文明的好公民,在家庭里是個負起責任的好成員。 ◆為進一步盤活企業資產,挖潛改造,原龍山橋鎮政府通過租賃﹑拍賣等形式對鎮辦企業進行改制。公司董事長杜少榮先後買斷了當塗縣初軋廠(510車間)和馬鞍山市型鋼棒材廠(420車間),並於2000年3月28日與鎮政府簽訂了資產轉讓協議,從而誕生了馬鞍山市長江鋼廠。為此,公司確定3月28日為廠慶日。
◆2000年8月16日,經過技術改造,公司第一條軋鋼生產線二軋正式投產;相繼於2002年4月1日,第二條軋鋼生產線三軋正式投產。
◆2002年底,公司實施「百萬噸鋼技改工程」,長鋼建設者們以罕見的「長江速度」,先後於2003年8月13日1#高爐投產﹑2003年12月9日2#高爐投產;1#轉爐於2004年5月30日投產﹑2#轉爐於2005年10月20日開爐,並順利達到100萬噸鋼。
◆2004年9月18日,公司召開黨員大會,成立黨委,是馬鞍山市非公企業成立的首家黨委。2005年7月25日又成立全市第一家民企武裝部。
◆2006年4月3日,中國農行馬鞍山長鋼支行正式掛牌成立,這標志著長江鋼鐵公司品牌邁上了一個新的台階。
◆2006年5月1日,公司控股成立安徽長江礦業有限公司,該公司前身為具有百年歷史的國有馬鞍山黃梅山鐵礦,企業改制後為長江鋼鐵發展創造了原料條件。
◆繼2005年公司榮獲「全國民企納稅30強」後,2006年公司上繳稅金突破億元大關,達1.05億元,成為迄今為止馬鞍山市首家納稅超億元的民企。
◆2008年9月,因企業改制,公司名稱由「安徽長江鋼鐵有限責任公司」變更為「安徽長江鋼鐵股份有限公司」。
◆2008年,公司積極應對罕見的全球金融風暴,取得驕人業績,被國家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中國鋼鐵工業協會聯合授予「全國鋼鐵工業先進集體」,同時還被中華慈善總會授予「中華慈善突出貢獻企業」光榮稱號。
◆為促進企業又好又快發展,進一步加快實施設備改造和技術升級,大力實施節能減排,推進產業結構調整和優化升級,在公司發展史上具有重要里程碑意義的「產能置換技改項目」於2009年9月28日正式開工。
◆ 2011年4月27日,安徽馬鞍山鋼鐵股份有限公司與安徽長江鋼鐵股份有限公司簽訂聯合重組協議,這是安徽鋼鐵行業整合重組又一重大成果。
③ 中鋼集團馬鞍山礦山研究院有限公司的規模
中鋼集團馬鞍山礦山研究院有限公司下屬4個全資子公司:、中鋼集團馬鞍山礦院工程勘察設計有限公司,2、馬鞍山礦山研究院爆破工程有限責任公司,3、中鋼集團馬鞍山礦院四方科貿有限公司,4、中鋼集團馬鞍山礦院物業管理有限公司。一個控股子公司:華唯金屬礦產資源高效循環利用國家工程研究中心有限公司,一個國家重點實驗室:金屬礦山安全與健康國家重點實驗室,4個國家工程中心:1、國家冶金工業鐵精礦質量監督監測中心,2、國家非煤固體礦山安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3、金屬礦產資源高效循環利用國家工程研究中心。4、國家金屬礦山固體廢棄物處理與處置工程技術研究中心。9個二級單位:1、工程設計院,2、采礦工程研究所,3、岩土工程研究所,4、選礦機自動化研究所,5、安全環保研究所,6、理化研究所,7、礦業傳媒中心,8、安全評價中心,9、中鋼集團馬鞍山礦院玻璃微珠有限公司。
全院現有人員536人,其中科技人員362人,在科技人員中教授級高級工程師31人,高級工程師168人,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27人。擁有各類儀器設備1700餘台(套),與各專業配套的試驗室、實驗廠50多個。建院以來已完成國內外各類各類科研課題4000餘項,其中國家科技攻關項目149 項,一大批科研成果達到國際先進、國內領先水平。榮獲國家、省部及市級科技進步獎660餘項,其中國家級獎勵41項,省、部級三等獎以上項目287項,已申請專利100多項,獲專利授權87項。在國內外各種刊物上發表的學術論文近2300餘篇。 中鋼集團馬鞍山礦山研究院擁有金屬礦產資源高效循環利用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國家金屬礦山固體廢物處理與處置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國家環境保護礦山固體廢物處理與處置工程技術中心、國家非煤固體礦山安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國家非煤礦山安全評價中心、國家冶金礦山裝備行業生產力促進中心、國家冶金行業鐵精礦技術監督與檢測中心、長江城市垃圾處理設計研究院以及中國冶金礦業協會礦山技術委員會、中國資源綜合利用協會金屬礦山固體廢物利用專業委員會、華東與華北呼吸性粉塵測試中心、中文核心期刊《金屬礦山》雜志社、《礦業快報》雜志社等也設在我院。 中鋼集團馬鞍山礦山研究院還具有冶金行業(礦山)甲級、市政公用行業(環境衛生)甲級工程設計資質,環境工程(固廢)、岩土工程、市政公用工程(環境衛生)甲級工程咨詢資質,鋼鐵(礦山)、環境工程(廢水、廢氣、雜訊)乙級工程咨詢資質,岩土工程甲級工程勘察資質以及安全評價機構甲級、工程監理乙級、環境評價乙級等資質證書,安徽省唯一一家甲級職業衛生評價服務機構。
④ 馬鞍山市凹山鐵礦()
凹山鐵礦是以鐵為主,伴生釩、鎵、磷、硫等的大型礦床。是馬鞍山鋼鐵公司主要礦石原料的供應基地,也是我國地質工作者70年代創立玢岩鐵礦典型模式的礦床之一。
凹山鐵礦位於安徽省東部馬鞍山市向山鎮南約3公里處,與江蘇省南京市的梅山鐵礦和安徽省當塗縣的姑山鐵礦等構成一個北東向斷續長50公里,北西向寬約3—5公里的火山岩型玢岩鐵礦帶。總儲量20億噸,被譽為「地下鐵海」。與凹山鐵礦毗鄰的有高村(原稱陶村)、東山、梅子山、和尚橋等大中型鐵礦和馬山大型黃鐵礦床,以及明礬石、高嶺土、石膏等非金屬礦床,統稱為凹山礦田。
據史料記載,凹山鐵礦於1912年由採石人張某在平峴崗發現礦層。當時誤以為鐵礦中伴生的黃鐵礦為銅礦,即呈報安徽省實業科,經派人調查後始知主要為鐵礦,後由當塗縣知事謝鳳崗籌辦寶興鐵礦公司進行開發,隨後發現了凹山鐵礦。
最早進行的地質調查是1912年間的章鴻釗、張景光及德國人梭爾格等人,但未查到調查結果的文字記載。1917年前後,瑞典人丁格蘭、德國人畢象賢等先後又進行了調查,並測繪地質圖。當時凹山比高為160米,現凹山山體已不復存在,露采坑底已深達負30米。計算儲量:大凹山為150萬噸,小凹山25萬噸,塊礫礦(即今所稱的坡積礦)約10萬噸以上,合計185萬噸。調查結果載於丁格蘭著、謝家榮譯的《中國鐵礦志》中。
1926年,葉良輔、李捷二人調查安徽省地質礦產時,對皖南各鐵礦亦曾做過詳細研究,有關內容載於《地質學會會志》第五卷第一號中。
1929年,王恆升、李春昱二人在調查京漢、粵漢鐵路沿線地質礦產時,亦曾至當塗、繁昌二地觀察鐵礦。
1931—1932年間,謝家榮等人兩次調查當塗附近之鐵礦。第一次由孫健初與謝家榮二人前往各礦區調查鐵礦,自1931年3月初至4月,重點考察鐵礦儲量及其經濟情況,以備籌建鋼廠;第二次由謝家榮、陳愷、程裕淇三人,於當年8月開始除復勘第一次調查的鐵礦外,還到江西九江調查了城門山鐵礦等。有關調查結果載於謝氏等所著的《揚子江下游鐵礦志》中。
謝氏等認為,凹山鐵礦主要為脈狀,產狀陡立,由閃長岩殘余岩漿分異出之熱液充填裂隙而成,此即今所指的富鐵礦大脈,而非凹山鐵礦的主體。計算儲量為398萬噸。
1938年以後,日寇在礦區大肆掠奪的同時還組織了一些勘探和物探工作。由日本人佐藤舍三和筱田貢三負責,在凹山施工鑽探約2000餘米,並於1943年計算出凹山礦量為960萬噸;此外,筱田貢三還對鐵礦中的磷礦組分進行了專門研究。
凹山鐵礦及其附近各礦山由於發現較早,礦石質量好且出露地表,極易開采,加之交通方便,所以很早就有開採的記載,先後在礦區開採的有寶興公司、福利民公司和益華公司。寶興公司成立於1912年,1917年開始開采礦區西部相距13公里的平陽崗鐵礦,至1920年采盡;1924年改采凹山鐵礦,但因其鐵礦含磷較高而同時開采東山鐵礦互相摻合使用,年產量達15萬噸,礦石含鐵量均在60%以上。當時全礦工人300名左右,公司資本為45萬元,礦石價格為每噸7—8元。
上列公司均屬半官、半商性質,他們聯合於1922年築成了通往馬鞍山長江邊的輕便鐵路,總長約20公里。所采礦石全部經長江運銷日本,僅10餘年,送往日本廉價的好鐵礦石達130餘萬噸。
1938年,礦區為日寇佔領並著手恢復工作,將佔領前拆毀的運礦鐵路修復通車,並於1939年又成立了華中鐵礦股份有限公司(也稱華中礦業股份有限公司)。擁有資本約2000萬元,僱用礦工等約2000餘人,1939年年產量即達54萬噸,此後更多,企圖掠奪整個華中及華東的鐵礦資源。至抗戰勝利前,以其年產量推算,至少掠奪凹山鐵礦石近1000萬噸。
日寇主要掠奪開采富礦石,並試圖開采副產品——磷灰石,曾於礦體中部開挖運輸巷道一條,長約500米,開采及采礦坑道總長近千米,又從鐵礦中手選磷灰石,全部盜運至日本。
抗日戰爭勝利後,礦山為國民政府接管,但未能及時恢復生產,而且在解放戰爭中將所余的機器、廠房等不動產劫走或破壞。
新中國成立後,百廢待興。1953年馬鞍山鐵廠鑽探隊成立(即凹山鐵礦的主要勘探隊伍。安徽省地質礦產局三二二隊的前身),進入礦山進行鑽探,完成主要工作量為:槽探約8000立方米,淺井1209米,坑探約1607米,鑽探進尺1.10萬米。探明鐵礦石儲量約1.4億噸、硫鐵礦約3萬噸。五氧化二釩37萬噸。總投資約120萬元,摺合每噸礦石的勘探成本為0.0133元。
1955年下半年轉入正式勘探,是為第一階段,歷時約3年,於1958年3月提交了《凹山最終地質報告》。當時隊長為楊永瑾,總工程師為楊源昆,報告主要編寫人為鮑學文、畢庶甲、陳樹林及蔣維鏞等。該報告於1958年10月9日由全國礦產儲量委員會批准。
在此期間,先後還有地質部三二一隊、南京大學地質系55屆畢業生及重工業部地質局物理探礦隊胡肅之等分別進行過尋找銅礦、填制區域地質圖及物探掃面等工作。
1957年,凹山鐵礦開始恢復生產。當時的設計目標是首采125米水平以上的富礦體,計劃1958年產礦石25萬噸,以後陸續達到年產50—100萬噸,總投資為673萬多元,在冊職工393人,主要設備有推土機2台、挖土機2台、鑽機2台、運輸汽車9輛。
1958年末,馬鞍山鋼鐵公司成立,並計劃在1959年建成大型鋼鐵聯合企業。而1958年提交的勘探報告僅涉及凹山主礦體,對一些次要礦體尚未工作,因此,又繼續進行了以龍虎山、蘿卜山鐵礦體為主的補充勘探工作;結果增加鐵礦儲量約1000萬噸,總儲量上升為1.5億噸,每噸勘探成本降低到0.9分。1959年3月提交了《凹山鐵礦最終地質報告(補充報告)》。報告編者為鮑學文。1959年11月該報告經安徽省礦產儲量委員會審查批准。
1962年初,安徽省儲委根據地質部指示,對1958年以後所審批的報告進行全面復查,省儲委認為凹山勘探報告在儲量計算方面尚存在問題,經復算將凹山鐵礦總儲量降低到約1.3億噸,地下水面以下儲量在未補充水文工作前作降級處理。為此,1963年5月又提交了《凹山鐵礦儲量重算說明書》。鑒於凹山礦山勘探時水文地質資料不足而使大部分工業儲量降級,1963年8月又進行了凹山礦區及外圍水文地質調查,完成1∶5萬水文地質測量面積540平方公里,斷裂構造調查范圍187平方公里,水文普查鑽探390米,抽水15層、15次。結論是強富水帶只出現在礦體附近,因圍岩透水性差,大規模開采不會有充沛的補給量。於1964年2月提交了《凹山磁鐵礦區及外圍1∶5萬水文地質測量報告》,當時隊長為李恩國,總工程師王東爵,報告編寫人員有全望永、郭懷羔、孫寶吉、趙玉琛、張良才、孫庭芳等。
此後到1970年的8年間,凹山鐵礦除礦山生產勘探外,沒有進行過大規模的地質勘探工作。
1971年前後,為適應新的發展形勢,確保馬鋼有足夠的鐵礦資源,延長礦山服務年限,結合凹山礦體受隱爆角礫岩體復雜構造控制而未能充分查明,加之鐵礦石工業邊界品位降低等因素,又進行了凹山主礦體及其外圍的補充勘探。該階段共完成鑽探約1.2萬米,獲鐵礦石儲量2600餘萬噸、五氧化二釩0.4萬噸,於1972年7月提交了《凹山鐵礦外圍補充勘探報告》,當時隊長為劉洪友,報告主要編寫人為朱文元、易武齊、趙玉琛、全望永、孫庭芳等。該報告於1972年11月由安徽省冶金地質局審查批准。
由於凹山鐵礦先後進行過五次工作、四次計算儲量,工業指標前後也不統一,不便生產部門使用,根據上級指示,於1973年1—3月,又進行了凹山鐵礦儲量總算,結果鐵礦總儲量約為1.8億噸,其中富礦2400萬噸;五氧化釩38萬噸;黃鐵礦為210萬噸,其中富礦65萬噸。參加儲量總算的主要人員有朱文元、孫化東、張希聖、呂忠業、呂開之、徐繼鳴等。
1981年5月,鑒於采選水平的提高,以往對礦石中硫、磷元素均作為有害雜質處理,未進行儲量計算,經馬鞍山礦山研究院及南山鐵礦的選礦回收試驗,證明在鐵礦選礦中進行硫、磷回收利用是既方便又經濟的,能大幅度提高礦山開發綜合效益。據省地質局下達任務,在1973年凹山鐵礦儲量總算的基礎上,又進行了磷、硫伴生組分的儲量計算,結果為:硫儲量約77萬噸,摺合含硫35%標礦為221萬噸;磷儲量約155萬噸,摺合含磷為30%標礦量約1200萬噸。參加計算人員為黃明貴、李必鈞、周利飛等。至此,凹山鐵礦的勘探工作基本結束。
三二二隊在馬鞍山地區普查找礦中,發現、查明了一大批主要礦產地,對馬鞍山鋼鐵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1980年地質部授予三二二地質隊為「地質找礦功勛單位」榮譽稱號。
⑤ 安慶市安慶(西馬鞍山)銅礦()
安慶銅礦(原名西馬鞍山銅礦)位於安慶市西北15.5公里的懷寧縣月山鎮,礦區劃歸銅陵市管轄,總面積為8平方公里。礦區有公路與合(肥)—安(慶)公路、合(肥)—九(江)鐵路的支線高河到安慶段相接,交通便利。
安慶銅礦為隱伏的接觸交代式夕卡岩型礦床,處於月山閃長岩體東枝前緣南接觸帶。圍岩為大理岩、白雲石大理岩、膏溶角礫岩及變質粉砂岩。接觸帶發育有輝石、石榴子石、方柱石夕卡岩。礦體產在內、外夕卡岩之間或外夕卡岩中,共有大、小礦體63個,1號和2號為主礦體,儲量佔全區96%。
礦體規模,1號礦體長760米,平均厚度28米,延深400—600米,分布面積為0.28平方公里;2號礦體長420米,平均厚19米,延深400米,面積為0.17平方公里。礦體埋深主要在標高負280—負350米之間,最深為負780米。礦體平面上呈「鐮刀」形,剖面上西部接觸帶呈半環狀,東部呈「S」形;傾角上部緩,下部較陡。礦石類型有銅礦石、銅鐵礦礦石、鐵礦石。礦物組合:主要有黃銅礦、磁鐵礦、磁黃鐵礦、透輝石、石榴子石、方柱石等。礦石平均品位:銅1.32%,鐵46.69%;礦石易選,大混合選礦試驗結果,銅精礦品位62.32%,回收率81%—93%。
安慶銅礦為深埋於地下的全隱伏礦床,無古採掘遺跡。新中國成立後雖曾有人多次來本區工作,但大都在礦區外圍進行,留存的簡報、論文之類資料,僅部分涉及礦區地質特徵,無有關礦床的描述。
1956—1957年,地質部九○二、九○四航測隊在樅陽、懷寧、廬江一帶進行1∶50萬、1∶20萬航空磁測,發現西馬鞍山航磁異常。1958—1961年省地質局物探大隊多次來本區進行地面檢查,圈定了西馬鞍山一帶磁異常范圍。著有《安徽省懷寧縣月山區西馬鞍山測區磁測成果報告》。物探分隊隊長是於邦普(1958年)、李廣文、王保春(1960年),分隊技術負責人是張永才。
1958年12月,省地質局安慶地質分局二分隊,首次驗證磁異常,於異常中心施工第一個孔(CK111),因深度不夠,未見礦體。1960年元月,第二次鑽探驗證,先後施工112、113、114、115四個孔,其中113孔於孔深382.06—443.73米見到60米多的銅鐵礦,初步揭開了異常之謎,由此揭開安慶銅礦發現的序幕。
1958年,省地質局三二六隊完成了宿松磷礦的普查勘探任務後進入安慶市,以該隊為基礎組建了安慶地質分局,負責安慶地區的普查找礦工作。劉湘培為該局三二六隊二分隊技術負責人,他認為在地質工作程度相對較高的沿江地區,單憑露頭很難找到大礦,須依靠物探配合。當時省地質局一○五物探大隊正在月山地區進行1∶2.5萬磁法掃面,在物探隊工作的一張平剖面圖上,有3條圓滑的曲線,最高值近2000納特,控制長度有500米,對照地質圖正好在月山閃長岩體東緣的西馬鞍山附近,推測可能有接觸交代型鐵礦床,經現場踏勘,磁異常峰值正好在閃長岩圍岩的接觸帶附近,成礦地質條件有利。以後又做幾條精測剖面,精測結果認為,磁性體埋深在200—220米,劉湘培帶著這個成果去向分局領導匯報,建議上鑽驗證。分局劉德榮局長請常印佛和梅林參加,共同研究決定,同意上鑽驗證,由雷慶峰負責組織施工,探礦技術員周銳斌作技術參謀。在劉湘培的帶領下,由分局局長和技術負責人到現場,在異常中心定下了第一個驗證鑽孔(編號111),於1958年12月15日施工,1959年2月終孔,孔深超過354米沒有見礦。後因安慶地委要地質隊找煤,驗證工作終止。
其後,請來當時在銅官山三二一隊作物探工作的曹順祖等做了向量剖面,成圖後,發現向量交會點都在400—440米之間,大理岩磁化率為零,說明111孔深度不夠,經地質與物探共同研究,提出了第二個驗證孔(孔號112);於1960元月施工,3月終孔,孔深577米,僅見兩條閃長岩脈,其餘全是大理岩。當時有人到江南向蘇聯專家請教,專家認為完全憑磁異常強弱很難確定是不是「礦」異常問題,如果成礦地質條件很好,一般講5000—3000納特可能有帶磁性礦體。西馬鞍山磁異常峰值雖然在3000納特以下,但兩個孔的岩心磁化率近於零,異常無法解釋。有這么好的地質前提,異常就可能是礦引起,劉湘培決定提出第3孔的建議,並約梅林去找黨委書記楊青匯報,楊帶病同劉、梅和李錫之一起去現場研究孔位。一致認為,磁異常客觀存在,大理岩無磁性,不可能引起異常,異常沒有得到解釋,有必要繼續上鑽驗證。當議論第3個孔如何布置時,李錫之提出要把物探與地質構造結合起來考慮,最好對著接觸帶打個斜孔。劉湘培和梅林都表示同意。楊也同意打斜孔,並鼓勵大家要敢想敢幹,異常解釋不了,就大膽驗證,出錯「我負責」。就這樣,第3個驗證孔(編號113)於1960年5月施工,9月18日傳來喜訊,自孔深382.06米處開始見到厚約60多米的富銅鐵礦,安慶銅礦被發現的序幕終於拉開了。於是集中4台鑽機施工。1961年隨著國民經濟調整,鑽機全部撤出,第二次工作告一段落。
1963年為貫徹加強富鐵礦普查勘探工作方針,第三次進西馬鞍山開展工作。先在礦區西部施工,了解淺部接觸帶是否有礦,施工近10個孔,僅少數鑽孔見到厚度不大的閃長岩型銅礦。於是又回頭針對113孔所見礦體進一步追索。當時地質部為加強對沿江銅礦普查工作的領導,在九江市設立了長江中、下游地質工作協作組,西馬鞍山銅礦普查是重點項目之一。在協作組楊慶如、李錫之的指導下,布置了116、117、118諸孔。1964年3月116孔見礦,117孔有較強的磁黃鐵礦化,於是又設計119孔,並於1966年初,由礦區技術負責人魏文開帶著設計意見,乘省地質局在青陽召開地質工作會議的機會,向省地質局領導做了匯報,郭珍副局長和嚴坤元總工程師同意施工119孔;該孔於1965年3月施工,見到了厚205米的富銅鐵礦體,這是一個突破性的鑽孔。至此,西馬鞍山磁異常得到了徹底驗證,從而確定了西馬鞍山銅礦床的工業遠景。
119孔見礦後,地質部從北京調來了物探所李善芳、吳仁利、劉文錦等,投入了井中透視、三分量、井中充電、放射性測井、化學探礦及重力測量等。配合地質、鑽探進行了以地質觀察研究為基礎的多工種聯合勘查。
1963—1965年為普查階段,共施工鑽孔19個,進尺9174米,見礦孔13個,初步查明礦體產出部位、特徵和分布,為礦床勘探提供了地質依據。當時三二六隊的隊長是趙文祥,黨委書記楊青,技術負責人李錫之,參加野外和室內工作的主要成員有王殿忠、魏文開、周倫義等。
1966—1969年轉入勘探。在全隊職工共同努力下,應冶金部門的迫切要求,於1969年結束工作,同年9月提交了《安慶銅礦最終地質報告》。完成鑽探工作量3.54萬米(58個鑽孔)。報告經安徽省冶金地質局組織設計院和生產單位現場審查,認為對礦體控製程度不夠,尚不具備設計開采條件,需進一步勘探後再審批儲量。
本階段參加工作的主要技術人員有王殿忠、陳文才、陳夕坤、魏文開、周雲生、周倫義、莫靜儀、劉法興、胡高虹等。
1972年12月—1975年7月,礦區進行補充勘探。共完成主要工作量:1∶2000地質測量2.64平方公里,1∶1萬地質測量69平方公里,鑽探2.24萬米。於1976年提交了《安慶銅礦儲量報告》,探明銅金屬儲量41.17萬噸、鐵礦石儲量3060.8萬噸以及伴生硫133噸、鈷金屬量0.6萬噸、金7.377噸,銀162噸。補充勘探期間,大隊革命委員會主任為於格,大隊技術負責人為李錫之,參加野外工作和編寫報告的主要人員為組長陳夕坤、魏文開,組員劉法興、莫靜儀、陳文才等。
省地質局於1976年10月批准了《安慶銅礦儲量報告》,探明儲量可作為礦山設計的依據。
1975—1977年,對該礦區3號礦體作為專項進行勘探,施工鑽孔47個,進尺8212米,於1977年9月由魏文開編寫提交了《安慶銅礦3號礦體儲量說明書》。探明銅金屬儲量1.30萬噸。同年省地質局審查批准了該《說明書》及其探明儲量,作為礦山開采設計的依據。
參加該階段工作和編寫報告的主要成員為:技術負責人魏文開,組長莫靜儀,組員王瑞祥、李生和等。
安慶銅礦從發現到3號礦體勘探結束,總共投入鑽探工作量8.01萬米(191個孔),累計探明銅金屬儲量42.46萬噸。
1981年12月,三二六隊月山地質組陳夕坤、莫靜儀等觀察礦山西風井工程鑽岩心時,發現在孔深500米以下,有近300米的透輝石夕卡岩及透輝石化閃長岩,並具有與安慶銅礦主礦體相類似的圍岩蝕變特徵。據此,於1982年5月在該地段施鑽普查,連續3孔沒見礦。1983年4月0341孔終止,經省地質局物探大隊測井分隊測井,在孔深400—800米孔段發現井中旁側磁異常;根據該孔又布置了0342孔,同年6月物探隊又以書面形式向省局匯報並致函該隊,建議對井中磁異常進行驗證。1983年10月施工0342孔,1984年元月在孔深481米處見94米厚的富鐵富銅礦,見礦後命名礦區為馬頭山鐵(銅)礦區。後經工作證實,該段礦體為安慶銅礦2號礦體的西延部分,由於斷層將其與主礦體錯開南移約70餘米,礦區工作到1985年6月逐次由普查過渡到詳查階段。前期工作,初步查明礦體分布特徵,礦種以鐵為主,銅為共生礦產,詳查工作對象是鐵礦。1987年12月詳查結束。前後共完成1∶2000地質測量2.8平方公里、1∶5000地質測量22.8平方公里、鑽探3.22萬米。探明鐵礦石儲量891.20萬噸、銅金屬儲量2.02萬噸。
參加本階段工作及編寫報告的主要成員為組長陳夕坤、莫靜儀,組員為周鳳皋、成克勤、汪龍雲。
1984年8月,在普查馬頭山礦區的同時,對「安銅」1號礦體以東開展了普查工作;到1988年施工9個鑽孔,有7個孔見礦,初步控制礦體長400餘米,延深約300餘米,經工作證實為安銅1號礦體東延部分,命為東馬鞍山礦區。1988年4月以後逐次轉入詳查,至1992年9月結束。前後共完成1∶2000地質測量2.4平方公里、1∶5000地質測量9平方公里、鑽探工作量2.8萬米,37個孔,1992年11月提交詳查報告。探明銅金屬儲量6萬噸、鐵礦石儲量200萬噸。
參加本階段工作的主要成員為組長周鳳皋、莫靜儀,組員趙玉敏、汪龍雲、黃明、饒宏泰等。
安慶銅礦床,包括新發現的馬頭山、東馬鞍山礦段,總計探明儲量:銅金屬將超過50萬噸,鐵礦石在4000萬噸以上。
1978年3月,北京有色冶金設計研究總院提出礦山初步設計,同年5月經冶金部批准。銅陵有色公司成立了礦山建設指揮部,進行籌建。1979年因國民經濟調整,列為緩建項目。
1981年7月—1986年9月,日本國際協力事業團金屬礦業事業團和銅陵有色公司合作,於1991年3月7日正式建成投產。設計規模日處理礦石3500噸,年處理礦石115.5萬噸,年產銅精礦9400噸,初步設計投資1.78億元。1990年調整投資概算2.94億元,目前礦山處於試生產階段。從1991年8月開始至年底累計產銅精礦1500噸,按銅精礦市場價格8000元/噸,當年產值1200萬元。按礦山建設5年規劃,1992年產精銅4000噸,到1994年達8000噸,年純利約4000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