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工商服務 > 日本農村公共文化服務

日本農村公共文化服務

發布時間:2021-05-10 11:17:55

㈠ 論文《日本公共文化服務供給方式探析》,載於以下哪個刊物上

可以在職網上查下

㈡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在經濟取得的成就

具體如下:

1、經濟方面:

1978年到2006年間,中國經濟總量迅速擴張,國內生產總值從3645億元增長至,0871億元,增長近60倍。中國的經濟成就不僅寫在了中國歷史之上,也在世界歷史上刻下了輝煌的一頁,過去25年全球脫貧所得成就中,近70%的成就歸功於中國;全面融入世界經濟體系。

2、思想方面:

改革開放給中國人民面貌帶來的歷史性變化,還不僅僅是在生活水平的提高,還有精神生活和思想觀念的巨大轉變。30年改革開放的一個最大變化就是打破了過去那種單調、統一的帶有個人崇拜和違背人性的生活方式和思維模式,精神和文化生活日趨多樣化,思想觀念日益多元化。

3、經濟增長方面:

我國經濟不僅實現了長期、持續、快速增長,而且實現了平穩增長。這里所說的經濟平穩增長,主要就是指經濟周期實現了由建國以來多次發生的超強波周期(波谷年與波峰年經濟增速落差在20個百分點以上)、強波周期(落差在10個百分點以上)、中波周期(落差在5個百分點以上)到輕波周期(落差在5個百分點以下)的轉變。

4、政治方面:

實施依法治國方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日益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等日益完善,一國兩制制度解決了香港、澳門的回歸和平穩過渡。

5、教育方面:

目前,中國高等教育規模世界第一、博士生數量世界第一、大中小學生數量世界第一;政府先後在農村和城市推廣了免費義務教育,中國在實現教育公平上邁出了第一步。中國教育不斷的進行改革,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方面穩步發展,普及高中階段教育是當下的大勢所趨。

6、科技方面:

從1979年遠程火箭發射試驗成功,到2003年「神五」升天,首次載人航天飛行成功,再到2005年神舟六號載人航天衛星順利返回,中國航天人在摸索中讓祖國一躍成為航天科技強國!2018年,中國探月工程將實現新突破。嫦娥四號任務將於今年實施兩次發射任務,實現國際上首次在月球背面軟著陸並巡視勘察,譜寫月球探測歷史新篇章。

(2)日本農村公共文化服務擴展閱讀

關於改革開放的三個重大轉折:

1、第一個偉大轉折就是從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向充滿生機和活力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轉變。

2、第二個偉大轉折是從封閉半封閉的社會向全面開放的社會轉變。

3、第三個偉大轉折是人民的生活從溫飽轉向基本小康的社會轉變。如果沒有改革開放就不可能實現三個偉大轉變。

(參考資料:網路:改革開放)

㈢ 國外如何提供公共文化服務

世界各國由於傳統、國情的差異,形成了不同的公共文化服務制度與模式,歸納起來主要有三種:
(1)政府主導模式。
這種模式中從中央到地方政府均設有文化行政管理部門,有垂直領導關系和非垂直領導關系,各級政府文化部門文藝團體進行有限的資助並提供比較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務。此種模式以法國和日本為典型代表。
(2)民間主導模式。
政府沒有正規的文化行政主管部門,主要以政策法規營造良好文化生態,鼓勵各類文化團體或機構自我生存。政府財政對文化的投入主要通過各類准行政機構進行分配,這種機構通常被稱為「國家藝術理事會」。非政府組織或非營利機構是開展政府公共文化服務的中堅力量,此種模式以加拿大、美國、瑞士為典型代表。
(3)政府與民眾組織的分權化(Decentralization)模式。
政府以「一臂之距」 (Arm』slength)與民眾組織合作,將文化資源進行分配,並共同管理文化事項,提供文化服務,此種模式以英國、澳大利亞為典型代表。「一臂之距」這一概念用到公共文化政策上多是指政府對公共文化撥款的間接管理模式,它要求政府對公共文化採取一種分權化的管理體制,「一臂之距」原則的基本要義便是從集中管理到分權管理。
《芬蘭文化政策》指出,「一臂之距」原則具有「垂直」和「水平」的兩種分權向度。所謂「垂直分權」涉及中央政府與其所屬行政部門和各級地方政府的縱向分權關系:即一方面,中央政府將文化政策制定和實施的主要權力以及部分文化撥款的責任交給其所屬的文化相關部門;另一方面,它還要求各級地方政府行使相應的權力或承擔相關的責任。譬如,英國中央政府90年代對文化領域的年平均預算為l0億英鎊,而同期英格蘭、蘇格蘭、威爾士和北愛爾蘭這四個大行政區對文化的年資助額超過了10億英鎊。在芬蘭2000年的公共預算中,中央政府對廣義文化產業的財政支持占支出總額的58.6%,地方政府文化財政支出佔41.4%。而從對狹義藝術生產的資助來說,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各佔一半。
「水平分權」是指各級政府與文化方面的非政府公共組織的橫向分權關系。這類組織是介乎政府與具體文化單位之間的一級中介機構。它有兩個基本特性:其一,這類組織通常接受政府委託,為政府提供文化政策咨詢,甚至向政府提供文化政策設計,並策劃具體的文化政策實施方案。同時,它還負責把政府的部分文化撥款落實到具體文化單位。就此而言,它是代理政府具體管理文化的准政府組織。其二,這類組織往往由藝術方面和文化產業方面的中立專家組成,它雖然接受政府委託,但卻獨立履行其職能,從而盡可能使文化發展保持自身連續性,避免過多受到政府行政干預,這些非政府組織之間通常不具有隸屬關系。
英國是最早實行「一臂之距」文化政策的國家,隨後「一臂間距」原則得到了發達國家的廣泛接受。「國際藝術理事會和文化機構聯盟」的文件指出:「目前在世界各地,無論窮國還是富國,也不論英語國家還是非英語國家,都普遍建立了對文化藝術進行資助的准政府國家機構。」在發達國家的文化政策中,加拿大、澳大利亞、奧地利、比利時、芬蘭、瑞典、瑞士等國明確聲稱採用這一原則。
3西方公共文化治理機制
隨著西方新公共管理運動的開展,美國、澳大利亞以及歐洲各國的公共文化國家治理也開始引入新的治理機制,將市場經濟的機制如委託——代理關系、公私合作關系和公共股份公司等方式廣泛引入公共部門,嘗試性地構建起一系列公共文化治理機制。
(1)公共文化基金會制
文化基金會制是由非政府組織與國家合作,通過政府對項目進行資助或企業、私人的捐助而設立的非營利性文化管理機制。文化基金會通常比政府更能滿足公眾差異化文化需求,並且能夠對政府的文化職能進行補充。它通過對文化政策施加影響,在政府與社會之間建立起一條良性互動的渠道。政府通過文化基金會組織,以協議的方式對公共文化部門提供基金,並以稅收政策引導社會捐助公共文化部門,以此來促進公共文化事業建設。公共文化基金會制是目前西方
國家公共文化部門普遍確立的一項制度,幾乎所有的公共文化部門都會設立自己的基金會組織。
(2)公共文化託管制
託管制是一項傳統的商業信用制度,由委託人將財產權轉移於受託人,受託人依信託目的為受益人的利益管理信託財產的制度。公共文化託管制是由委託人將財產委託於公共文化託管機構,由其代為經營和管理。公共文化託管制有利於公共文化經營管理的專業化,豐富國家公共文化的內容。英國議會以託管制建立的大英博物館,是早期以私人託管方式籌建的一座國家博物館,它通過政府的財政撥款來實施國家的公共文化政策。
(3)公共文化招投標制
公共文化招投標制是一項由招標人公開進行的公共文化項目招標形式,中標人對發包者支付承包金,並按照合同規定自主經營這一公共文化項目。這一方式保留了公共文化部門對公共文化項目的所有權和非盈利性,實現了經營權和所有權的分離,引入競爭機制,提高了公共文化項目的運營效率。歐洲不少地方政府的公共文化機構都採用招投標制方式,保留文化機構設施所有權和對承包者的監督權,至於日常經營、人員僱傭則一切由承包者負責。
(4)公共文化有限責任公司制
公共文化有限責任公司制是根據股份有限公司制而形成的公共文化管理制度,它將公共文化公司的資本分成等額股份,國家等股東以其出資額為限度承擔債務責任,公司也以其全部資產對公司債務承擔責任。將現代公司制度運用於公共文化領域再次實現了所有權同經營權相分離,同市場化競爭相適應,有利於公共文化部門的體制改革。瑞典、紐西蘭等國家的國有公共文化企業紛紛推行公共文化有限責任公司制,一些文化部門還創立了其分支部門的有限公司。

㈣ 新中國成立70周年以來取得哪些輝煌的成就。文化方面來說

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70年來,在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方向和「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下,中國大力推動公共文化建設,培育全社會共同的價值和精神,傳承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積極吸收世界優秀文化成果,廣大文藝工作者競相奉獻精品力作,與時代同步,與人民同心,不斷守正創新,迎來了文化大發展大繁榮。

1、博物館、共同圖書館等文化站遍及

70年前的中國大地上,僅有21座博物館、55座公共圖書館、896所文化館和群眾藝術館,鄉鎮文化站幾乎一片空白。而截至2018年底,全國共有公共圖書館3176家、文化館站44464個、博物館4918座,覆蓋城鄉的六級公共文化服務網路已基本建成。

2、市場繁榮,文化產業高速增長

數據顯示,2018年,我國文化產業實現增加值38737億元,比2004年增長10.3倍;2005-2018年,文化產業增加值年均增長18.9%,高於同期GDP現價年均增速6.9個百分點,文化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佔比逐年提高,已經逐漸成為國民經濟的支柱性產業。

3、業態創新,融合發展趨勢強勁

2016年、2017年,全國規模以上文化信息傳輸服務業營業收入分別增長30.3%和34.6%,文化創意和設計服務業營業收入均增長8.6%,文化新業態已成為引領和示範文化產業發展的重要力量。游戲和電子競技、網路文學、數字出版也迎來了發展的強勢期。2018年,我國游戲市場實際銷售收入達2144.4億元,佔全球游戲市場的比例約為23.6%。

4、文化遺產保護、傳統文化繼承發展成效突出

截至目前,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總數達4296處,國家級非遺項目保護單位3154家,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的項目總數達40個,世界遺產55處,位居世界第一。

㈤ 急求中國建國六十年來的輝煌成就

1953年 第一個五年計劃開始實行

1954年 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召開,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部版憲法頒布

我國權對生產資料公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

1964年 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

聯合國恢復我國合法席位

1972年 中美、中日關系開始正常化

1978年底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

1997年7月1日 香港回歸,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正式成立

9月 中國共產黨第十五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

1999年12月20日 澳門回歸,中華人民共和國澳門特別行政區正式成立
2001年北京申奧成功

2001年中國正式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加快了我國的對外開放,完善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並使之國際化。

2003年我國首次載人航天飛行,神舟」五號載人飛船安然著陸我國首次載人航天飛行獲得圓滿成功 。並於2005年10發射「神舟」六號載人飛船。

鐵路進藏:西藏鐵路已經全面開工建設,實現了世界屋脊一小段西藏歷史一大步

2004年第28屆奧運會我國體育健兒在奧運會上取得優異成績

解決了13億人口的溫飽問題,基本上實現了小康水平,

2008:成功舉辦奧運

㈥ 世界經濟復甦和持續發展面臨的不確定因素和嚴峻挑戰

一是發達國家財政赤字和債務問題惡化,成為世界經濟持續復甦的一大隱患。美國政府債務的可持續性開始受到懷疑,即使國債上限得以提高,仍只是權宜之計;歐洲主權債務危機繼續發酵,相關國家在政策調控和刺激經濟方面顧此失彼,拖累經濟復甦;日本大地震帶來的災害導致經濟和貿易狀況惡化,也使其債務問題逐漸浮出水面。二是通脹壓力逐漸由新興市場國家向發達國家擴散,不僅對新興市場國家產生較大通脹壓力,也使發達國家由去年對通縮的擔憂轉為較強的通脹預期,加大了經濟形勢的不確定性。三是一些發達國家特別是美國經濟刺激政策逐步到期,雖有助於緩解全球通脹壓力,但有可能導致美元走強和資本迴流美國等新變化,給新興市場國家宏觀經濟帶來不利影響。四是西亞北非持續動盪和日本大災給國際經濟造成的消極影響揮之不去。

㈦ 政府介入公共衛生和教育事業的理由

理由:黨委政府統一領導,相關部門分工負責,公共資金支持,公益性文化事業單位為骨幹,鼓勵全社會參與,目標是構建公共文化服務的五大體系,即公共文化產品生產服務供給體系、

設施網路覆蓋體系,人才、資金、技術保障體系,組織支撐體系和效益評估體系。只有形成這樣的社會共識,才有可能推動公共文化的發展。

公共衛生、公共教育,是人們十分了解並迫切需求的公共事業,但公共文化觀念在多數人的頭腦里卻非常薄弱。不能看病,不能上學,人們會有意識地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但沒有接受公共文化的服務,

享受不到基本的文化權利,無法查閱圖書資料,無法欣賞國有的文化寶藏,很少有人不滿。這種現狀帶來的是公眾對公共文化服務缺少反饋,對公共文化產品普遍表現冷漠。

(7)日本農村公共文化服務擴展閱讀

公共文化的資金來源,也屬於政府主導作用的內容。李國新介紹說,以公共資金支持公共文化服務事業是當今世界各國的普遍做法。二戰之前,美國、英國、日本等國家都有許多付費才能利用的私營圖書館,二戰以後,普遍為政府所接管,納入了公共資金支持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之中。

日本全國目前有3100多所公共圖書館,私立的不足20所;有公民館(類似於我國的文化館)15000多所,沒有一所是私立的。在日本《社會教育法》、《圖書館法》中,把設置公民館、圖書館規定為政府的法律義務,規定政府通過制定條例、規章實施對這些機構的管理,

國家設立國庫補助金援助地方政府發展公共文化事業,國家建立圖書館、公民館、博物館的職業資格制度保證公共文化機構有合格的、高質量的人才。

㈧ 論文《日本公共文化服務供給方式探析》,載於以下哪個刊物上

本科學應用統計學考金融碩士是可以的,國家級期刊很穩當,需要發表兩篇關於金融的論文你本科的專業要和碩士專業相近,但是你先要弄清楚要求的學術論文期刊級別。詳細追問吧,望採納,發表方面需要的話可以聯系我

㈨ 文化產業何時成為我國經濟支柱產業

文化產業近年有較快增長
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的標志,是產業創造的增加值佔GDP比重達到5%以上。從近十年我國文化產業發展的態勢看,2004年我國全部文化產業增加值為3440億元,佔GDP的2.15%,而2012年僅文化產業法人單位創造的增加值就突破了1.8萬億元,佔GDP的比重達到了3.5%,我國文化產業實現較快增長,所佔比重不斷提高,正向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的方向邁進。
1.文化產業法人單位增加值實現較快增長
據國家統計局測算,2005年至2011年間,我國文化及相關產業法人單位增加值現價的年平均增速為23%,高於同期GDP現價增速6.6個百分點,法人單位增加值佔GDP的比重由2004年的1.9%逐年提高到2011年的2.9%。2012年,我國文化產業法人單位實現增加值18071億元,按同口徑和現價計算,比上年增長16.5%,比同期GDP現價增速高6.8個百分點。
2.在國民經濟中的份額穩步提高
2012年文化產業法人單位增加值與GDP的比值為3.5%,按同口徑計算,比上年增加0.2個百分點;文化產業對當年經濟總量增長的貢獻為5.5%。
3.產業構成保持相對穩定
2012年文化製造業法人單位實現增加值7253億元,比上年增長17.4%;文化批零業實現增加值1187億元,增長9.4%;文化服務業實現增加值9631億元,增長16.7%。文化製造業、文化批零業和文化服務業增加值占文化產業法人單位增加值的比重分別為40.1%、6.6%和53.3%,與上年39.8%、7%和53.2%相比無明顯變化。
4.新興產業迅速興起,成為文化產業發展新亮點
隨著網路、數字、信息技術的發展,動漫、網路游戲等新興文化產業迅速興起,成為文化產業發展新亮點。動漫產業產值自2005年以來年均增長率超過40%。隨著移動互聯網的技術革新和功能拓展,互聯網和移動網路游戲類型日趨豐富,市場規模持續擴大,2012年達601.2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28.3%。其中移動網游戲市場規模為65.1億元,同比增長68.2%,顯示出強勁的增長勢頭。
5.文化產業投資和文化資源開發持續升溫,文化產業集群不斷形成
在國家政策引導和宏觀經濟形勢的影響下,文化產業高附加值的特性吸引了投資者的目光,大量資本和人力資源湧入文化領域。例如,一些長期從事金融、礦業、地產等領域的大企業開始將目光投向文化產業。2012年,在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速比2011年回落3.4個百分點的情況下,文化體育娛樂業的投資增速反而上升了16個百分點,達到了36.2%。
通過這些數據可以看出,近十年來我國文化產業發展規模從小到大,發展勢頭良好,整體實現了較快增長,在國民經濟中的份額穩步提高,對整個國民經濟的貢獻逐年加大。
多因素疊加推動文化產業發展
1.經濟增長的多重效果
中國經濟的快速增長,對發展文化產業有多方面的意義。
第一,日益富裕起來的中國人正在重塑自己的生活。2001-2012年我國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長9.6%,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增長7.7%。文化產業既是中國發展後人們開創幸福生活的必需,也是中國人以新面貌自立於世界之林的重要標志。
第二,經濟增長的結果之一是政府和社會可以更多投資於文化領域。政府不但加大投入建設公共文化服務體系,而且增加公共財政對文化產業的投入力度。與此同時,大量社會資金也湧向文化產業領域。文化產業正被越來越多的人看作是新的投資領域。相對充裕的資金為文化產業發展提供了強大支撐。
第三,近年來,各地政府致力於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把推動服務業大發展作為結構優化升級的戰略重點,把加速發展生產性服務業作為首要任務。這些戰略舉措最終指向了現代文化產業。
在已經進入工業化中後期的沿海地區和大城市,文化產業已經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人們認識到,文化產業不但可以成為經濟增長的一個重要部門,而且具有其他產業所不具有的低消耗、無污染、效益好的特點,實體經濟需要文化經濟的補充和矯正,虛擬經濟、體驗經濟、知識經濟、符號經濟特別是文化產業,也就成為中國經濟未來的主要發展方向。
2.文化體制改革有力促進了文化產業發展
一是文化體制改革區分了公益性文化事業和經營性文化產業,推動一大批國有經營性文化單位成為合格的獨立市場主體,極大地激發了內部活力和市場競爭力,成為引領文化產業發展的重要力量。截至2013年4月,我國共有文化及相關產業法人單位69.8萬家,其中經營性企業法人60.7萬家,公益性事業法人(包括社團、基金會)9.1萬家。
二是文化體制改革大力推動文化企業以資本為紐帶兼並重組、整合資源,支持鼓勵社會資本進入政策許可的文化產業領域,非公有制文化企業的積極作用日益發揮,文化產業結構不斷優化。
三是文化體制改革帶動了文化與科技、商貿、旅遊、金融等的深度融合,推動了文化業態更新和產業轉型升級,為文化產業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
四是文化體制改革中不斷完善各項政策,持續加大財稅、金融、工商等方面的支持力度,為文化產業發展營造了良好的市場環境、法制環境和政策環境,基本公共文化服務的投入力度和服務水平不斷提高,文化產業良性發展的體制機制逐步建立,促進了社會主義文化全面繁榮發展,提升了我國文化軟實力。
文化產業發展亟待解決的問題
我國文化產業起步較晚,發展基礎仍不夠牢固,整體實力還不夠強,產業發展過程中面臨的問題也比較多。主要表現為文化產業總量偏小,離支柱產業有不小的距離;文化產業在內容、科技、服務等方面創新能力不足的問題較突出,精品力作和知名的文化品牌較少;文化企業規模普遍偏小,參與國際競爭的能力有待進一步提高;文化產業結構和布局不盡合理,區域、城鄉發展不協調現象仍然突出;文化產業政策體系尚不完善;文化產業人才短缺現象依然突出。
1.文化產業總量仍然較小,結構調整的壓力仍然很大
與發達國家比較,我國文化產業總量小,佔GDP比重低。從一些發達國家的相關數據來看,我國文化產業在「數量」和「質量」方面均有較大的提升空間。以美國、日本和韓國為例,美國的文化產業產值佔到GDP的24%,是出口的第一大產業;日本的文化產業佔GDP的比重超過10%,韓國的文化產業佔GDP的比重也超過7%。我國文化產業仍以中小企業居多,單位的人員規模偏小,文化產業集約化、規模化水平亟待提高。
2.文化投入總量仍顯不足
資金是否充足是文化產業發展的一個至關重要的因素。為了促進新興的文化產業發展,政府的資金支持是非常重要的方面。雖然各級財政對文化建設的投入不斷增加,但由於長期以來文化建設經費基數低、底子薄、基礎條件差,財政投入的增長與文化發展的需求之間仍有不小的差距,目前文化投入總量仍顯不足,文化產業發展基礎條件薄弱。
3.文化消費水平較低,動力不足
文化消費市場具有巨大潛力,但從實際情況看,這種潛力並沒有得到充分發揮。據國家統計局統計,2012年全國城鎮居民家庭消費支出中,人均文化教育娛樂服務支出比重僅為12.2%。2010年全國農村居民生活消費支出中,人均文教娛樂用品及服務支出比重為7.5%。可見,城鄉居民文化消費的潛力還遠未得到釋放。
相對較低的文化消費制約了文化市場的發育,主要表現在一是居民的收入水平較低。無論是城鎮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還是農村居民家庭人均純收入,全國均低於全國的平均水平,這是影響文化消費的主要因素;二是創新產品缺乏,全國的文化產品依然是在傳統之中徘徊,文化消費水平和消費層次較低,新興文化消費品和傳統文化消費品發展不平衡;三是文化產品的供給滯後。文化產品是文化消費鏈條的上游,因此文化產品的豐富度如何,文化產品的質量和數量等都深刻地影響著文化消費的發展。
4.多種因素仍制約文化消費空間的擴大
一是沒有時間消費。年輕居民、高收入居民、高學歷居民擁有豐富的文化消費需求,他們在各種文化休閑娛樂項目上的參與率顯著高於一般居民,然而休閑時間不足成了其文化消費最大障礙。
二是沒有錢消費,文化消費價格過高。一些文化產品和服務的價格超出了普通居民的承受能力,使得一般老百姓對文化消費望而卻步。
三是缺少合適的文化設施和活動場所。一些地區文化設施和場所離居民的需求還存在較大的差距,特別是鄉鎮和農村缺乏良好的文化消費環境,公共文化基礎設施薄弱。如圖書館以及圖書館的藏書、文化館及公共文化活動的組織開展、科技館及科技知識普及等不能滿足居民的文化需求。
四是隨著網路的普及,對書、報、刊以及電影市場帶來一定沖擊,而農村文化消費主要群體外出務工,對農村文化消費產生一定的不利影響。
文化產業發展潛力巨大
多種因素表明,文化產業作為新興產業和朝陽產業,市場空間廣闊、發展潛力巨大。大力發展文化產業有利於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促進產業升級、促進現代服務業的發展。文化產業的繁榮發展,不僅切切實實地體現在增長速度上,更體現在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促進傳統產業升級的巨大推動作用上。
從文化產業的角度看,人口多體現為需求多、市場大的優勢。相對富裕的中國人,文化消費需求逐步釋放,是中國文化產業大發展的充分依據。加之中國文化消費還處於較低的水平,遠遠低於西方發達國家,人均消費潛力還沒有釋放出來。
文化產業在解決不同層次群眾的精神需求、解決勞動力就業、帶動相關產業發展等方面將發揮十分重要的作用。據有關專家測算,網路游戲對相關產業會產生1:10的帶動效果,它每賺1元錢,所帶動的產業鏈相關行業就能賺到10元錢,文化產業的吸金能力不容小視。相關研究發現,發達國家的家庭文化支出一般佔到家庭總收入的15%至18%。我國人均GDP目前已經突破6000美元,可以據此推算出文化市場大約有5萬億元左右的潛在需求,足見我國文化產業的發展空間巨大。
文化產業以創意為動力、以內容為核心,其發展主要依靠精神成果、智力和科技投入,資源消耗少,環境污染低,是典型的綠色產業、低碳產業,具有很好的可持續發展特性。同時,文化產業屬於高附加值、高回報產業,一個故事、一個人物形象可以轉化為出版物、影視作品、動漫遊戲、舞台演出等系列衍生品,只要消費者認可,就能在經濟收益上產生疊加效應,實現一次投入、多次轉化、持續回報。
文化產業涉及近百個行業,跨度很大,這些行業對資金、技術、人力資源的要求各不相同,差異也很大,因而具有很強的適應能力和應變能力,適合各種類型的企業、人群和資本的進入,既可以發展擁有高新技術裝備的現代化大型企業集團,也可以接納個體式的工作室或家庭式的生產作坊,既可以吸納掌握高新科技的高端人才,也能滿足具有一技之長的普通勞動者的就業要求。在經濟結構調整時期大力發展文化產業對於吸納勞動力、維護社會穩定、促進和諧社會建設將會發揮更重要的作用。

㈩ 杜創國的學術成就

1、杜創國 公共參與比較:中國和日本,國際合作研究,資助額:5.6萬元,2010-6
2、杜創國 山西省環境保護與公民參與研究,企、事業單位委託研究,資助額:1萬元,2009-11
3、杜創國 關於深化效能建設進一步提高機關執行力研究,企、事業單位委託研究,資助額:2萬元,2010-1
4、杜創國 張民省 冀慧珍 王瑾 周彪 推進山西轉型發展研究---太原綠色轉型研究,省、市自治區研究,資助額:0.2萬元,2009-7
5、王臻榮 董江愛 杜創國 朱麗君 常軼軍 小店區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示範項目,企、事業單位委託研究,資助額:10萬元,2009-2
6、杜創國 董江愛 馬運瑞 王謹 朱麗君 史莉芳 比較公共行政研究,企、事業單位委託研究,資助額:10萬元,2007-12
7、王臻榮 曹永勝 杜創國 董江愛 張民省 行政管理理論與實踐研究,企、事業單位委託研究,資助額:20萬元,2007-12
8、廉如鑒 張民省 董江愛 杜創國 王志峰 沖突論視野下的資源型和諧社會研究,省、市自治區研究,資助額:0.2萬元,2008-7
9、曹永勝 王臻榮 杜創國 張民省 沈明生 王瑾 公共管理研究,企、事業單位委託研究,資助額:3.6萬元,2007-7
10、杜創國 劉榮明 吳建榮 宋薇 山西省公務員培訓機制研究,省、市自治區研究,資助額:1萬元,2008-5
11、杜創國 政府公共服務研究,企、事業單位委託研究,資助額:3.5萬元,2006-12
12、杜創國 李輝耀 鄭春燕 索佳 李復午 農村公共文化產品供給機制研究,省、市自治區研究,資助額:0.2萬元,2007-9
13、董江愛 楊茂林 王臻榮 杜創國 上官酒瑞 金平 村級公共財產治理中的村民參與,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資助額:5萬元,2005-12
14、董江愛 杜創國 上官九瑞 農業稅取消後山西農村面臨的問題與對策,省、市自治區研究,資助額:0.9萬元,2005-7
15、杜創國 葛秀芳 李世紅 中韓日公共政策決策體制化比較研究,省、市自治區研究,資助額:2萬元,2004-7
16、李明 胥莉 董江愛 杜創國 王臻榮 李寶塋 李培廣 東亞地區政治文化研究,國家社會科學規劃基金,資助額:6.5萬元,2004-5
17、杜創國 公共政策基本理論探討,高等學校校內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資助額:2萬元,2004-1
18、史文華 杜創國 楊慧青 東方道德與西方技術在日本近代化中的沖突及對策研究,省、市自治區研究,資助額:2萬元,2003-1
19、杜創國 馬運瑞 梁麗萍 曹永勝 東亞國家現代化進程中行政體制,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資助額:3萬元,2001-12
20、王臻榮 杜創國 曹永勝 山西省社會中介組織管理與發展研究,高等學校校內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資助額:0.5萬元,2002-9
21、杜創國 沈明生 王臻榮 曹永勝 要恆靈 曹宇峰 金平 公共管理思潮對中國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的影響,高等學校校內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資助額:1.74萬元,2003-9
22、王臻榮 王曉晨 曹利勝 杜創國 山西省農村基層政權建設研究,與港、澳、台合作研究,資助額:0.6萬元,2002-4
23、杜創國 李坤 侯經忠 董剛 李培鴻 地方政府經濟管理職能的市場化運作模式研究,省、市自治區研究,資助額:2萬元,2002-6
24、高湘一 杜創國 段雲 山西縣級小區域經濟定位及其與投資回波效應相關關系研,省、市自治區研究,資助額:2萬元,2002-6
25、杜創國 入世與反腐倡廉研究,省、市自治區研究,資助額:0.25萬元,2001-4 1、杜創國 郭戈英 綠色轉型的內在結構和表達方式---以太原市的實踐為例,中國行政管理,2010/12/114-117頁,2010-12
2、杜創國 張盛華 標語與公共治理問題研究引論,行政與法,2009/06/1-3頁,2009-6
3、杜創國 禮儀教育與「和諧社會」建設,中國教育導刊,2009/06/4-5頁,2009-6
4、杜創國 馬克思主義的國家觀與政府職能轉變,馬克思主義研究,2008/08/17-22頁,2008-8
5、杜創國 東亞國家(地區)的政府職能變革研究,山西大學學報,第4期102-107,2008-7。被人大復印資料《公共行政》2008年第12期轉載。
6、杜創國 中國事業單位改革與日本特殊法人改革之比較,經濟社會體制比較,2008/04/157-162頁,2008-7
7、杜創國 日本行政改革及其啟示,蘭州學刊,2008/02/38-41頁,2008-2
8、杜創國 現代化進程中的東亞行政改革,生產力研究,2008/18/115-117頁,2008-10
9、杜創國 日本地方自治及其地方分權改革,中國行政管理,2007/04/85-87,2007-4
10、杜創國 構建和諧社會背景下的政府職能轉變,當代世界與社會主義,2007/04/107-109頁,2007-4
11、杜創國 經濟全球化背景下的政府作用,馬克思主義與現實,2007/03/123-126,2007-3
12、杜創國 全球化進程中政府能力的提升,行政論壇,2007/01/21-23,2007-1
13、杜創國 全球化過程中的政府職能,理論與現代化,2006/05/89-93,2006-9
14、杜創國 中國政策科學的研究,經濟體制改革(增刊),2006/05/260-262,2006-5
15、杜創國 日本特殊法人及其改革,中國行政管理,2006/05/68-72頁,2006-5
16、杜創國 試論構建「和諧城市社區」,城市發展研究,2005/07/91-95頁,2005-9
17、杜創國 東亞政治轉型分析,東亞:憲政與民主(論文集),2005/11/28-40頁,2005-11
18、杜創國 東亞國家行政改革之比較—以90年代中、韓、日為例,東北亞論壇,2004年4期,2004-4
19、杜創國 國家與社會-----政府職能轉變的一個視角,行政與法,2004年4期9-12頁,2004-4
20、杜創國 政府職能模式論,公共行政與人力資源,第6期23-25,2004-11
21、杜創國 中韓行政改革之比較,韓華學報,第二期39-58,2003-7
22、杜創國 改革開放以來的政府職能,理解現代中國[韓],第二輯,2003-6
23、杜創國 東亞行政改革之比較,東北亞論壇,2003年3期,2003-5
24、杜創國 入世後山西省縣鄉政府職能轉變的主要原則和措施,中國行政管理創新,2003年12期285-289,2003-12
25、杜創國 關於治國方略的思考,當代中國發展論壇,2002年2期,2002-2
26、杜創國 當代中國政府職能轉變進程,地方政府管理,2002年1期,2002-1
27、杜創國 西方國家公共行政的改革,湖南社會科學,2002年1期,2002-1
28、杜創國 入世與政府職能轉變,社會科學學報,2001年9期,2001-9 1、王臻榮 沈明生 曹永勝 杜創國 王曉晨 行政監督概論,統編教材一級(國家部委級),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9,字數:42
2、杜創國 李若晶 曹宇峰 劉清江 金平 李利宏 史莉芳 曹永勝 馬運瑞 公共管理學,統編教材二級(省級),山西人民出版社,2009-4,字數:44
3、王臻榮 曹永勝 李若晶 曹宇峰 杜創國 李恆靈 張力 金平 李蓉 王謹 胡曉燕 馬運瑞 公共行政學,統編教材二級(省級),山西人民出版社,2009-4,字數:60
4、杜創國 政府職能轉變論綱,專著一B級(專業出版社),中央編譯出版社,2008-8,字數:23.8
5、杜創國 張民省 公共關系實用教程,統編教材二級(省級),清華大學出版社,2007-12,字數:48.7
6、杜創國 行政學,譯著一級(權威和專業出版社),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9,字數:41.3
7、杜創國 胡若雨 東亞現代化進程中的行政改革研究,,當代中國出版社,2004-9,字數:23
8、王臻榮 沈明生 曹永勝 杜創國 王曉晨 行政監督概論,譯著一級(權威和專業出版社),山西人民出版社,2004-9,字數:39

閱讀全文

與日本農村公共文化服務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我愛發明自動釣魚 瀏覽:199
龔發明重慶 瀏覽:413
我為你許下愛的期限 瀏覽:734
我想發明的200字 瀏覽:989
動漫角色版權保護 瀏覽:72
密蜜直播投訴 瀏覽:701
馬鞍山博望天氣 瀏覽:352
成都唐邦知識產權 瀏覽:737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測算 瀏覽:898
暴走漫畫有版權么 瀏覽:512
農業信用卡積分有效期 瀏覽:172
馬鞍山上門服務 瀏覽:889
校本研修成果摘抄 瀏覽:332
誰發明了明天 瀏覽:864
購買版權開發票一般開票內容寫什麼 瀏覽:817
九台工商局電話是多少 瀏覽:429
網培研修成果 瀏覽:127
股東認繳出資額期限 瀏覽:236
土地使用權轉讓協議書範本 瀏覽:877
銀川工商局上班時間 瀏覽: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