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工商服務 > 科技創新公共服務平台

科技創新公共服務平台

發布時間:2021-04-15 01:52:14

⑴ 政和科技建設的創新創業服務平台有哪些

目前,政和成功搭建40多個創新創業服務平台:
政和通
齊魯技術版產權交易市場權
魯南技術產權交易中心平台
軟體產業創新創業服務平台
山東省CIO聯盟公共服務平台
魯中(淄川)科技服務平台
濟寧知識產權檢察法律服務雲平台
天津創通票系統
天津高新區創新創業公共服務平台
貴安新區創新創業服務平台
安徽省創業服務平台

⑵ 國內面向全球的那個技術創新平台叫什麼來著,哪位大神知道給說下唄!

今後五年,更加註重提高發展質量。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取得重大進展,首都經濟保持持續平穩增長,人均地區生產總值達到2萬美元,到2020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比2010年翻一番,率先形成科技創新、文化創新「雙輪驅動」的發展格局,初步建成有世界影響力的科技文化創新之城。大力發展綠色經濟,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升級,服務業比重達到78%以上,「北京服務」、「北京創造」品牌的影響力明顯增強。

——摘自2013年北京市《政府工作報告》

2012年,北京科技創新工作取得顯著成效,科技創新環境不斷優化,自主創新能力大幅提高,科技對首都發展的貢獻明顯增強,中關村[-0.19% 資金 研報]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帶動作用顯著增強,正在加快成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和高新技術產業基地。

一、要素投入及主要科技產出指標

1、全社會研發經費強度

2012年,北京市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支出1063.4億元, 同比增長約13.5%,相當於地區生產總值的5.9%

2、全社會研發全時人員數、每萬名就業人員的研發人員比例

截至2012年底,北京市研究與試驗發展活動人員32.2萬人,比上年增加8.6%

3、專利授權量及每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

2012年,北京市專利申請量與授權量分別為92305件和50511件,分別增長18.4%和23.5%;其中發明專利申請量與授權量分別為52720件和20140件,增長17%和26.8%;每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34.5件。

4、科技論文數及國際科學論文被引用次數

2012年,北京市共發表國內科技論文68750篇,論文被引次數366326次,論文發表數、被引次數均居我國第一位。

5、高技術產業增加值占製造業增加值的比重

2012年,北京市高技術產業實現增加值1139.2億元,增長9.2%;佔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為6.4%,與上年持平。

二、自主創新能力建設主要指標

1、重大項目

2012年度,北京市承擔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973計劃)1140項,佔全國38.3%;承擔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863計劃)569項,佔全國34.8%;承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956項,佔全國34.5%。

2、科技創新平台建設

「首都科技條件平台」目前已整合了首都地區615個國家級、北京市級重點實驗室、工程中心的3.64萬台(套)儀器設備向社會開放共享,設備價值達186億元。

截至2013年11月,北京市累計認定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企業科技研發機構近1300餘家,其中企業牽頭組建的超過70%;推動成立產業技術聯盟超過150家,成員單位8700家,其中70%為企業。

3、開放合作與人才引進

目前,北京市科委已授牌45家國際科技合作基地,2012年北京跨國技術轉移大會吸引來自3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數百名企業代表攜600多項技術來京尋求合作機會。

4、政策保障

2012年,北京市出台了《關於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加快首都創新體系建設的意見》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成首都創新體系;制定了《關於進一步促進首都科技企業孵化體系建設的意見》,提出到2015年,各類孵化機構數量達到150家,其中市級以上科技企業孵化機構達到80家,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機構達到45家。

三、重點領域成果與成效

1、高新技術產業發展

2012年,北京高技術產業、科技服務業、信息服務業實現增加值3990.5億元,是2008年的1.5倍。去年上半年,北京市高新技術企業實現總收入1.25萬億元,同比增長25%,工業總產值3541.1億元,同比增長28.9%,佔全市四成以上。

目前北京市共有科技型企業近24萬戶,佔北京市企業總數的30%,其中高新技術企業累計8024家,佔全國的25%。

2013年前三季度,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實現總收入1.94萬億元,同比增長超過29.9%。

2、科技支撐新農村建設

北京市先後組織開展了「乳製品、果品、豆製品、蛋品、果蔬、食用菌加工科技創新和應用」,使農業科技創新、產業促進大見成效。

乳製品加工關鍵技術研究與產業化取得突破性進展,實現了一系列重大關鍵技術的突破,研發出一批具有廣闊市場前景的技術和產品。

超高壓果品加工技術應用研究與示範全面提升加工水平。通過建設三條超高壓技術果品生產線,實現了果品新型加工技術的應用和推廣,蘋果、大桃、梨加工率達10%以上,新增產值7000萬元。

豆製品加工設備研究及工藝創新為打破國外壟斷地位奠定基礎,對大豆蛋白的生理、生化性質研究取得成功,提高了豆腐的出品率20%至40%。

果蔬、食用菌深加工關鍵技術研究與產業化提高了產品的附加值。「房山區果蔬、食用菌深加工關鍵技術研究與產業化」課題,生產出新型果蔬膨化乾燥產品,實現了新技術的研發及設備改造升級,使產品營養成分含量達到了80%,含油量控制在了5%—7%之間,保質期達到了12個月。

3、民生科技領域

與環保部、科技部聯合實施「首都藍天行動」,針對大氣環境改善,啟動實施16項重點任務,重點採取10項措施。

推廣軌道交通關鍵核心技術、「公交城市」建設綜合技術研究應用與示範,為公共交通出行提供科技支撐。

面向疾病預防、診斷、治療、康復等各個環節,構建「基礎研究探索—前沿技術布局—臨床特色研究—重大疾病防治攻關」的全過程科技創新鏈條。

建成國內最大規模的臨床樣本資源庫——北京生物銀行;推動100餘項診療技術和標准規范在全市800多家(次)醫療衛生機構進行推廣應用。

4、技術市場合同交易額

2012年,北京技術合同成交額2458.5億元,佔全國的38.2%,技術交易額增長率突破60%,創5年來新高,技術合同成交額、技術交易額均突破2000億元,技術交易實現增加值佔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超過9.2%。

5、每萬元GDP能耗

截至2013年3月,北京萬元GDP能耗是0.44噸標煤,指標在全國領先;水耗是21.5立方米。5年來萬元GDP能耗和水耗分別下降25%和32%。

-- 猴島游戲論壇為您解答

⑶ 如何更好完善各類技術創新公共服務平台,為企業提供更加專業的支撐服務

1 提供科技創新公共服務的必要性
1.1 服務的主體決定了服務的性質

公共服務是指給人民生活和社會運行提供公共便利、創造公共條件為出發點而推出的服務措施,不是以盈利和直接創造新財富為主要目的而提供的服務。綜合國力競爭實際上就是科學技術實力的競爭,是各國科技創新能力的競爭。科技創新已不再僅僅是科研機構和企業自身的事情,而是政府、科研機構及企業共同的事業。因此,為科技創新主體提供基於科技創新普遍需要的服務就是為社會運行提供公共便利、創造公共條件的過程。實際上,20世紀80年代以來,西方國家政府已經全面介入科學技術知識的產生、轉化、應用過程,為科技創新提供全面的公益性服務。我國正處於經濟的轉型階段,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初步建立,但仍不完善,傳統體制下的工業企業的創新動力不足;民營企業雖然具有充沛的創新活力,但其自身產業研發和個人發明創造的模式先天不足,所獲的社會資源的支持十分有限。面對占企業總數達99%以上的中小企業,如果政府不能提供科技創新的公共服務,企業的科技創新成本將增加、創新速度減慢,從而影響國家的競爭能力。

1.2 創新體系的運行需要公共服務

科技創新體系是指一個國家或一個地區科技、經濟部門和有關機構之間相互協調、良性互動、促進創新資源合理配置、高效利用,融創新執行機構、創新基礎設施、創新資源、創新環境等創新要素於一體的系統。創新體系又是一個開放的系統,需要充分體現公平競爭的規范的市場環境,需要發達的教育平台、信息平台、文化平台和法律平台,而平台的建設和維護是社會的公共事務,需要政府的公共戰略投資,通過公共服務實現。科技創新的過程是由知識產生、知識流動、知識應用等部分組成,各部分的連接,也需要公共服務的介入完成。

1.3 實施科技公共服務,是提高科技資源利用率的有效途徑

一方面,我國的科技投入嚴重不足,實施科技公共服務有利於發揮財政科技投入效果。去年,我國的研發投入只佔GDP的1.23%,而世界平均比例為1.4%、發達國家為2%~3%,差距甚大。財政投入作為科技投入的重要部分,其投入方式與市場經濟的要求不完全相符。因此,財政性投入在支持基礎性、前瞻性、公益性和重大科技項目實施的同時,應把更多的投入應用於企業創新服務體系的建設,讓更多的企業分享服務體系提供的服務,將更有效地發揮財政性投入的作用;而且,企業創新服務體系提供的是公共和准公共產品,財政性投入符合國際慣例。

另一方面,我國科技資源浪費嚴重。引入科技公共服務,可提高科技資源的利用率。我國科技多頭管理,條塊分割、部門分割、行業分割、學科分割非常嚴重,缺乏頂層設計和統一規劃。科技投入管理和調控缺乏有效的資源整合機制,導致科研課題重復分散和疊加支持,計劃雷同,科研設施重復購置嚴重,造成了科技資源利用率低下。由此可見,國家和地方政府必須加強科技資源的統籌安排,通過建立科技資源的共享平台,向社會提供科技公共服務,提高科技資源的利用率,提高科技投入產出效率。

2 科技公共服務的可行性

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世界各國為了改善創新創業環境、優化創新資源品質、降低企業和個人創新創業成本,都紛紛採取措施,強化科技創新的公共服務供給。如美國政府十分重視科技基礎條件平台建設,實施國有科學數據完全開放共享國策,財政設立專項資金連續支持數據中心群的建設,建立了國家技術信息中心、全國性的技術轉讓聯合體、國家技術轉移中心,並利用法律手段保障其信息暢通;英國政府強調要把進一步加強一流科技基礎設施建設作為英國政府最具優先權的任務;日本也提出了有計劃、有重點地改進科研條件的多年計劃。如在日本科學技術廳下設立科學技術振興事業團作為日本科技信息的中樞機構,承擔大學、國立公立研究機構與企業之間委託開發、技術斡旋等中介機構的職能,促進研究交流、轉化科技成果。發達國家科技公共服務實施,有力地推動了本國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

新中國成立後,隨著科技事業的發展,科技公共服務逐步建立,科技情報所、科學館、科技交流中心、專利服務中心、產權交易所、生產力促進中心等科技服務機構陸續成立。在科技信息、科技傳播、對外科技交流合作、知識產權保護等方面為科技人員、研發機構和科技企業提供了服務,在一定的程度上推動了科技的發展。只是由於我國的科技公共服務缺乏整體設計,投入不足和科技多頭管理等原因造成服務功能不全、能力不高、效果不顯著。

3 科技公共服務運行系統設置

自主創新體系是一個從技術研發、產品製造到市場營銷多環節構成的技術創新鏈。科技公共服務必須沿著技術創新鏈設置,形成一個完善的服務體系才能有效支撐科技創新活動。

3.1 技術研發環節的公共服務

3.1.1 人才公共服務

人才特別是高質量的人才是自主創新最根本、最關鍵的要素。雖然我國的人才總體規模已經超過6 000萬,但是,由於我國人口眾多,研究人員密度還很低。2003年,每萬名從業人員中R&D人力為15人年(美國為86人年,日本為132人年,整個歐盟超過100人年)。高層次的人才僅3萬人,並且老化和流失現象嚴重。因此,我國科技人才不足,尤其是領軍人才非常短缺。解決人才短缺必須採取兩條腿走路辦法:一是國家充分發揮教育在創新人才培養的重要作用,二是發揮政府吸引人才,提高人才的科技創新能力的作用。提供人才公共服務是政府聚集人才、激發人才積極性和創造性的有效措施之一。

人才的公共服務工作重點是:①建立人才信息資料庫。掌握人才的結構和分布,對重點、關鍵人才實行動態監測,建立人才流失的預警機制;②建立人才交流平台,為企業配置人才。通過項目招標、組織科研攻關等以事業吸引人才、發現人才;組織承擔重大科技項目和參與國際間的科技創新活動在實際工作中鍛煉人才;開展科技人員後續教育和組織學術交流活動促進人才的知識更新,激發人才的創造力;③解決人才在創新創業中的實際困難。如為民間創新人才的發明專利及創新性「非共識」技術提供幫助;為創新人才提供科技創業服務;為短期到中國服務的專家學者提供生活和工作的便利。

3.1.2 技術研發基礎條件的公共服務

針對我國科技投入總量不足、投入結構不合理、科技基礎條件薄弱的現狀,在科技研發環節設置科技公共服務,重點在於建設科技創新公共技術平台體系,維護平台體系的穩定高效運行,支撐創新主體的科技研發活動。

(1)科技文獻服務平台。通過平台覆蓋區域內的組織協調,匯集整個區域的圖書館、科技情報所、知識產權和技術標准機構的圖書資料、科技論文、科技會議資料、專利資料、技術標准資料組成科技文獻共享資源庫。配套科技綜合情報咨詢和信息分析系統為用戶提供一站式的服務。同時,服務機構對海量信息進行專業、規范化加工整理,建立專題信息資料庫,為公眾提供使用價值更高的信息。

(2)科學數據共享服務平台。根據平台覆蓋區的產業情況建立特色資料庫,並實現國內外各專業資料庫的目錄導航,建立重點專業在線分析系統,為區域內用戶提供數據共享、數據分析服務。

(3)大型儀器設備共享和科技資源保障平台。公共服務機構通過制定大型儀器設備共享協作管理辦法,建立管理運行網站,對分布在平台覆蓋區域內各級高校、重點實驗室、工程中心的大型儀器進行整合集成和有效配置,實現資源的協作共享,充分提高大型儀器設備使用效率,節約用戶的使用成本,使儀器設備提供方得到合理的使用收益,不斷提高服務質量。

(4)研發和實驗協作平台。組織平台覆蓋區域的高校、科研機構形成研發和實驗協作平台,開展前瞻性、基礎性和關鍵技術的研發,開展合作研究和委託研究,推動建立與產業間的技術聯盟。提升區域的學術水平和學科地位。

(5)創新技術產品開發平台。整合區域內研發中心組成新產品研發系統,促進研發中心間的資源共享技術交流合作,為產品技術集成創新思想的形成和研發創造良好的條件。

(6)行業公共技術服務平台。完善平台覆蓋區內行業技術研發中心的建設,聯結研發和試驗協作平台為各行業提供行業公共服務。

(7)專業技術服務平台。圍繞平台覆蓋區內重地產業發展布局專業技術平台,形成系統和完善的專業技術服務鏈。

(8)檢驗檢測服務平台。推進具有一定資質的分析測試中心和行業機構提供系統可靠的檢測服務,根據委託認證後,出具有行政效力的檢測報告;根據委託,提交專業性的分析測試報告;為用戶提供檢測需求咨詢,促進檢測機構之間的技術和服務交流。

(9)知識產權保護服務平台。聯合國內外知識產權專業服務機構為企業提供從研發選題到產品銷售各環節知識產權服務。公共服務機構重點開展普及專利知識,培育知識產權優勢企業,為企業提供知識產權戰略性指導,提供知識產權公共信息,建立知識產權預警機制和應急公共服務。

(10)科技創新投融資平台。建立以銀行、擔保、創業投資、產權交易、證券等機構為依託的投融資平台,形成以社會資金為主的,政府資金為輔的資金來源結構,為科技創新提供高效資金鏈。

(11)科技成果轉移平台。聯合高校、科研院所、海內外科研機構的技術轉移中心、企業和投資機構形成技術轉移網路;聯合從事國際技術轉移的知名機構、全國技術市場、技術成果評價、交易、仲裁、知識產權保護等機構組成完善的技術轉移中介服務體系,使平台成為技術與產業的橋梁。

(12)科技創業孵化服務平台。為中小企業提供包括政策、管理、金融、人力資源、開辦場地已及專業化支撐在內的綜合性企業孵化基地。

(13)科技交流合作服務平台。建立專門的針對性強的培訓體系,進行相關的重點集群產業的知識傳授,以及為消化吸收引進技術開設的專門培訓。建立國家之間、地區之間、跨行業、多層次、多渠道的科技交流合作網路,利用全球的科技資源為區域的科技創新服務,組織專家委員會,建立科技專家咨詢服務系統。

(14)科技管理決策信息支持平台。建立包含國家和地方財政資助的科技項目、科技成果、科技人才、科學儀器與科協設施的各類資源在內的管理決策信息支持系統。面向政府管理部門、高校、科研院所、企業及個人等不同戶的信息發布。優化配置科技資源的決策管理,減少科技資源的重復投資。同時,服務機構開展科技創新理論與區域發展戰略研究、創新環境狀況專題調研,為政府部門制定科技政策和企業的戰略決策、技術決策、商業決策提供信息支撐。

3.2 產品製造環節的科技公共服務

在產品製造環節除了提供研發和實驗協作平台、專業技術服務平台等方面和解保障必要的生產條件外,科技公共服務的重點要放在完善產業鏈的布局和推進新的產業集群形成,通過科技招商引進產業鏈缺失環節的企業,構成完整的產業生態圈,提高效率、降低成本。

3.3 市場營銷環節的科技公共服務

此環節需要提供的科技公共服務是:①為企業拓展技術合作渠道,以技術合作帶動高新技術產品的銷售和出口;②知識產權知識的普及教育,實施知識產權戰略的指導,構築知識產權防線,保護本國市場,幫助企業實施專利先行戰略佔領海外市場;③扶持企業制定和推行技術標准,促進優勢產業在條件合適的國家和地區形成以中國為上游的技術鏈條,擴大海外市場;④建立海外孵化器和研發中心,推動中小企業「走出去」。

4 實施科技公共服務必須注意的問題

(1)充分認識到科技公共服務對科技創新的意義。科技公共服務是科技創新的必要支撐,是運用有限科技資源,提高全部企業創新能力、提高科技中介機構服務能力的有效途徑,其全面性和系統性是市場化服務所不能做到的。

(2)借鑒發達國家的做法,通過立法保證服務機構的存在和規范服務,使科技公共服務得以實施。

(3)明確公益服務的邊界。科技公共服務的一些公共產品是可以獲取一定收益的,如基礎科學研究、科技情報資料的提供、科技合作渠道的提供等。但是,如果推向市場,以贏利為目的,其公益目標將被放棄,影響政府的職能和國家目標的實現。一些在非市場經濟時期一直由公共服務部門承擔的非公益性的服務,應盡快以資產評估、技術咨詢、高新技術產品的推廣等方式推向市場,集中資源搞好公共服務。

(4)政府統籌規劃,確保財政投入。科技公共服務必須由政府統籌規劃,統一設計,打破條塊分割,進行資源整合,杜絕重復建設。建立了新的科技公共服務體系後,還須要確保財政投入,使服務系統能夠高效運作。

(5)制定科學的績效評估體系。科技公共服務是為科技創新主體創造公共條件的提供的而不是以贏利和直接創造新財富為主要目的服務。其效果不能實時、全面、直觀地顯現,也不能用贏利指標來衡量。只有通過創新主體綜合創新能力提高間接反映。因此,必須制定科學的績效評估體系,反映科技公共服務的運行效率。並制定激勵機制不斷提高運行質量。

(6)注重人才隊伍的建設。一支真正能為科技創新提供高質量服務的科技公共服務隊伍,要求其必須具有交叉學科知識結構、開闊的國際視野,有微觀宏觀兼備的管理協調能力;各個服務領域配備戰略家、政策專家、知識產權專家、技術評估專家、咨詢師、經濟學家等專業人才。由於科技公共服務未受到重視,一些從事公共服務的事業單位隨時存在市場化的可能,不能吸引人才,留住人才,使科技公共服務專才嚴重缺乏,嚴重影響了科技公共服務的公共產品的創新。因此,必須注重人才隊伍的建設。

⑷ 陝西科技創新公共服務平台創新劵使用說明怎麼寫

陝西科技創新公共服務平台創新券使用說明怎麼寫這個?你看它有什麼用途,寫出來就就行了

⑸ 黃島區科技局業務主要內容是什麼

黃島區科技創新服務平台主要建設任務包括建設十三個子平台(PC、APP服務內平台):科技項目管容理平台、知識產權服務平台、高新技術企業服務平台、「瞪羚」企業管理平台、創新型領軍企業管理平台、科學技術獎勵申報評審平台、技術市場服務平台、創新創業創客服務平台、科技報告服務平台、企業創新平台、科技資源共享平台、供應鏈協同平台、設計協同開發平台。
按照「統籌規劃、分步實施;整合集成,優化提升;因地制宜,凸顯特色;政府引導,多方共建;創新機制,持續發展」的原則和「整合、共享、提升、服務」的平台建設方針。

按照新區產業現狀和發展規劃,建成布局合理、技術先進、功能完備、運行高效並與新區科技發展戰略相適應的科技創新公共服務平台;實現全區科技資源的優化配置和共享公用,促進產學研資源有效對接;避免政府資金的重復投入,縮短企業的研發周期,構建社會化科技創新服務網路;完善政策法律環境,健全適合平台穩定發展的運行體制和機制,形成具有先進水平的技術服務與管理隊伍;為新區的政府決策、科技創新、經濟社會發展提供開放完備的科技基礎設施及公共服務。

⑹ 黃島科技局平台是幹嘛的

黃島區科技創新服務平台主要建設任務包括建設十三個子平台(PC、APP服務平台):科技項版目管理權平台、知識產權服務平台、高新技術企業服務平台、「瞪羚」企業管理平台、創新型領軍企業管理平台、科學技術獎勵申報評審平台、技術市場服務平台、創新創業創客服務平台、科技報告服務平台、企業創新平台、科技資源共享平台、供應鏈協同平台、設計協同開發平台。
按照「統籌規劃、分步實施;整合集成,優化提升;因地制宜,凸顯特色;政府引導,多方共建;創新機制,持續發展」的原則和「整合、共享、提升、服務」的平台建設方針。

按照新區產業現狀和發展規劃,建成布局合理、技術先進、功能完備、運行高效並與新區科技發展戰略相適應的科技創新公共服務平台;實現全區科技資源的優化配置和共享公用,促進產學研資源有效對接;避免政府資金的重復投入,縮短企業的研發周期,構建社會化科技創新服務網路;完善政策法律環境,健全適合平台穩定發展的運行體制和機制,形成具有先進水平的技術服務與管理隊伍;為新區的政府決策、科技創新、經濟社會發展提供開放完備的科技基礎設施及公共服務。

⑺ 怎麼提高政府科技創新平台服務效果

  1. 加強經濟調節,加大財政投入,提升服務能力;

  2. 轉變政府職能,通過建設公共服務平台,完善服務體系,同時通過購買社會服務,擴展服務空間;

  3. 堅持簡政放權,提高服務效率。

⑻ 浙江省科技創新平台有哪些

浙江省科技創新平台有浙江省科學儀器設備產業技術創新服務平台、浙江省服裝產業科技創新平台、浙江省竹產業科技創新服務平台、浙江省木材加工產業科技創新服務平台、浙江省特種設備與能源環保計量行業技術創新服務平台。

1、浙江省科學儀器設備產業技術創新服務平台以浙江清華長三角研究院為牽頭單位,聯合浙江大學、聚光科技(杭州)股份有限公司、浙江威星智能儀表股份有限公司等核心單位和十餘家緊密層協作單位共建。

2、浙江省服裝產業科技創新平台是浙江省政府和浙江省科技廳作為第一批「十一五」重點建設和實施、面向服裝行業創新服務的公共服務平台。

3、浙江省竹產業科技創新服務平台是浙江省首批啟動建設的13個重大科技創新服務平台之一,由浙江農林大學牽頭,聯合浙江省林業科學研究院、中國林業科學院亞熱帶林業研究所等核心單位。

4、浙江省木材加工產業科技創新服務平台是浙江省首批重大科技創新服務平台(全省9個),近年來承擔國家級和省部級重大重點項目20多項,企業委託課題200多項,項目總經費3767萬元。

5、浙江省特種設備與能源環保計量行業技術創新服務平台創建於2010年,浙江大學是平台六個核心成員之一。浙江大學化工機械研究所鄭津洋教授和葉篤毅教授分別擔任平台副理事長和理事。

閱讀全文

與科技創新公共服務平台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馬鞍山手工活 瀏覽:475
矛盾糾紛調解工作總結 瀏覽:326
品管圈成果匯報演講 瀏覽:469
千慧知識產權是什麼 瀏覽:939
馬鞍山美孚 瀏覽:976
創造熔岩號角 瀏覽:743
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台帳 瀏覽:775
徵信報告多長時間有效期 瀏覽:387
日立挖掘機看年限 瀏覽:926
馬鞍山彪哥 瀏覽:83
雪花錢包投訴 瀏覽:956
系統平台使用權授權合同 瀏覽:754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主要工作完成量統計表 瀏覽:664
1968年斯班瑟發明了膠水新配方 瀏覽:652
楚楚街轉讓 瀏覽:414
馬鞍山何家俊 瀏覽:505
經濟糾紛起訴狀ppt 瀏覽:235
馬鞍山有絲足的嗎 瀏覽:249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三大理論成果 瀏覽:520
彩電的折舊年限 瀏覽: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