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河源市萬綠湖東方國際酒店有限公司怎麼樣
簡介:注冊號:****所在地:廣東省注冊資本:1000萬人民幣元法定代表:鄭柱東企業類型:有限責任公司(自然人投資或控股)登記狀態:存續登記機關:東源縣工商行政管理局注冊地址:河源市東源縣新港鎮港建路3號
法定代表人:鄭強輝
成立時間:2010-06-24
注冊資本:1000萬人民幣
工商注冊號:441625000009699
企業類型:有限責任公司(自然人投資或控股)
公司地址:河源市東源縣新港鎮港建路3號
② 東源縣燈塔工商所變相收費,不交個體協會費不予換證。
個私協會費是強制徵收的。
這個與您的工商管理費不是一個概念。
③ 河源市萬綠谷實業發展有限公司怎麼樣
簡介:注冊號:****所在地:廣東省注冊資本:1000萬人民幣元法定代表:曾麗紅企業類型:有限責任公司(自然人投資或控股)登記狀態:存續登記機關:東源縣工商行政管理局注冊地址:東源縣新回龍鎮東星村
法定代表人:曾麗紅
成立時間:2003-07-22
注冊資本:6000萬人民幣
工商注冊號:441625000000600
企業類型:有限責任公司(自然人投資或控股)
公司地址:東源縣新回龍鎮東星村
④ 東源縣工商銀行的上班時間
所有銀行的工作時間應該是一致的,法定工作日的8點半至5點半
⑤ 河源市地方稅務局的領導信息
嚴貴楊
河源市地方稅務局 黨組書記 局長
簡歷:1963年11月出生,漢族,廣東紫金人,工商管理碩士(MBA),經濟師。1992年6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79年12月參加工作,歷任紫金縣公路局會計員、惠州市公路建設總公司財務股長、副總經理、惠州市公路產業發展公司副總經理(負責全面工作)等職。1999年9月至2003年10月先後任惠州市地方稅務局辦公室副主任、稽查局副局長、惠城徵收管理分局分局長。2003年10至2004年8月任惠城區地方稅務局黨組書記、局長。2004年8月至2010年3月先後任惠州市地方稅務局黨組成員、總經濟師、副局長。2010年3月至2010年8月任河源市地方稅務局黨組副書記、副局長(主持全面)。2010年8月至今任河源市地方稅務局黨組書記、局長。
主要分工:主持全面工作
劉偉榮
河源市地方稅務局 黨組副書記
簡歷:1953年10月出生,漢族,廣東和平人,大學專科學歷。1973年5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71年12月參加工作,歷任和平縣配件廠幹部、參加農村基本路線教育運動工作隊幹部、和平縣古寨公社黨委會委員、共青團和平縣委副書記、和平縣附城公社黨委書記等職。1984年至1988年任和平縣稅務局局長。1988年至1994年任河源市稅務局稅政科科長。1994年9月至2004年7月任河源市地方稅務局黨組成員、副局長。2004年7月至今任河源市地方稅務局調研員、黨組副書記。
主要分工:分管稅政科、徵收管理科、信息管理科。基層聯系點:東源縣地方稅務局。
練富強
河源市地方稅務局 黨組成員 副局長
簡歷:1963年8月出生,漢族,廣東紫金人,大學本科學歷。1985年1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81年8月參加工作,1981年8月至1985年9月、1987年7月至1988年3月,任紫金縣稅務局稅政股副股長。1985年9月至1987年7月,在中山大學就讀財政專業。1988年3月至1994年11月任紫金縣稅務局副局長。1994年11月至2001年8月任紫金縣地方稅務局黨組書記、局長。2001年8月至2004年4月任梅州市地方稅務局黨組成員、副局長。2004年4月至今任河源市地方稅務局黨組成員、副局長。
主要分工:分管規費管理科、機關服務中心。基層聯系點:龍川縣地方稅務局。
鄒匯川
河源市地方稅務局 黨組成員 副局長
簡歷:1957年5月出生,漢族,廣東東源人,大學專科學歷。1978年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74年12月參加工作,1974年12月至1980年1月在部隊服役。1980年12月至1986年8月在河源縣稅務局工作,先後任藍口稅務所專管員、柳城稅務所副所長。1986年8月至1988年7月在暨南大學就讀財政金融專業。1988年7月至1994年9月在河源市稅務局工作,歷任郊區稅務局征管股股長、市稅務局征管科副科長。1994年11月至2004年8月在河源市地方稅務局工作,歷任直屬分局局長、檢查分局局長、稽查局副局長。2004年8月至今歷任河源市地方稅務局黨組成員、總經濟師、副局長。
主要分工:分管計劃財務科、納稅人服務中心、稅收研究會。基層聯系點:紫金縣地方稅務局。
刁振光
河源市地方稅務局 黨組成員 紀檢組長
簡歷:1958年8月出生,漢族,廣東龍川人,大學本科學歷。1978年5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76年3月參加工作,1976年3月至1990年8月在部隊服役。1990年8月至1994年9月任河源市稅務局人事教育科副主任科員。1994年11月至2007年8月先後任河源市地方稅務局人事教育科科長、龍川縣地方稅務局黨組書記局長、人事教育科科長。2007年8月至今任河源市地方稅務局黨組成員、紀檢組長。
主要分工:分管監察室、機關黨委辦公室。基層聯系點:連平縣地方稅務局。
曾羅生
河源市地方稅務局 黨組成員 總會計師
簡歷:1957年11月出生,漢族,廣東連平人,大學專科學歷。1977年9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74年12月參加工作,1974年12月至1980年2月在部隊服役。1980年2月至1980年7月在家待業。1980年7月至1988年2月任河源忠信稅務所所長。1988年2月至1994年9月任河源市稅務局直屬分局副局長。1994年11月至2001年3月先後任河源市地方稅務局稽查分局局長、稽查局局長。2001年3月至2003年12月任連平縣地方稅務局黨組書記、局長。2003年12月至2008年11月任河源市地方稅務局稽查局局長(副處級)。2008年11月至今任河源市地方稅務局黨組成員、總會計師。
主要分工:分管稽查局、法規科。基層聯系點:源城區地方稅務局、和平縣地方稅務局。
張亮文
河源市地方稅務局 黨組成員 總經濟師
簡歷:1961年6月出生,漢族,廣東紫金人,大學本科學歷。1987年1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77年9月參加工作,1977年9月至1981年11月在河源市紫金藍塘大村小學擔任教師。1981年11月至1991年3月在紫金縣稅務局工作,歷任龍窩稅務所專管員、秘書股副股長、辦公室副主任。1990年6月至1994年11月在河源市稅務局工作,任辦公室副主任。1994年11月至2010年7月在河源市地方稅務局工作,歷任辦公室主任、人事教育科科長、源城分局局長、源城徵收管理分局局長、源城區地方稅務局黨組書記局長、高新區地方稅務局局長。2010年7月至今任河源市地方稅務局黨組成員、總經濟師。
主要分工:分管辦公室、人事教育科。基層聯系點:高新區地方稅務局。
⑥ 東源縣的經濟
東源縣委、縣政府堅持實施「工業立縣、農業穩縣、旅遊旺縣、旺城擴城、教育強縣、和諧穩定和固本強基」七大戰略,積極走新型工業化道路,把全縣規劃分為三個經濟片區:205國道和高速公路沿線鄉鎮為工業經濟區,重點開展招商引資,發展外源型經濟;東片鄉鎮為資源經濟區,重點利用當地礦產資源進行深加工,發展內源型經濟;萬綠湖庫區鄉鎮為生態保護區,重點發展生態農業、生態林業和生態旅遊業。努力打造工業大縣、旅遊強縣、生態名縣;以打造「後發東源」為目標,搶抓國際產業和珠三角產業轉移的機遇,大力推進經濟發展,取得了巨大成效,經濟建設和社會各項事業取得了顯著成效,實現了多年財稅綜合增長率排在全省67個山區縣的前列,六項主要經濟指標綜合得分名列河源市前茅的目標。
2010年,東源縣完成地區生產總值59.55億元,比上年增長(下同)12.2%。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0.17億元,比上年增長6.5%,第二產業增加值33.21億元,增長17.0%,第三產業增加值16.89億元,增長11.6%;實現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3.07億元,增長18.0%,財政綜合增長率在全省排名第48位,與上年比前移12位;實現工商稅收5.27億元,比上年增長32.7%,其中鄉鎮稅收4.72億元,佔全縣總稅收89.6%,有8個鄉鎮稅收1000萬元以上。對外貿易持續增長,實現外貿進出口總額2.28億美元,比上年增長36.4%。經濟結構調整步伐加快,三次產業比例由2009年17.3∶53.2∶29.5調整為2010年16.9∶55.1∶28.0;工業成為經濟發展的主導,旅遊產業不斷壯大,農業穩定發展。
2011年全縣完成生產總值73.6億元,比上年增長(2010年不變價,下同)15.6%,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2.3億元,增長4.8%;第二產業增加值40.0億元,增長22.2%;第三產業增加值21.3億元,增長10.5%。實現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4.0億元,增長36.6%,財政綜合增長率在全省山區縣排名第16位、全市排名第3位。實現稅收收入7.3億元,增長31.3%。實現利用外資3000萬美元,增長48.4%。經濟結構調整步伐加快,一二三產業比例從2010年的16.9∶55.1∶28.0調整為16.7:54.3:29.0。實施富縣強鎮戰略成效初顯,有10個鄉鎮稅收超1000萬元,其中仙塘鎮、澗頭鎮實現超億元目標。 東源縣糧食作物主要有水稻、紅薯、玉米、小麥、蠶豆、豌豆等。東源縣(區)經濟作物種類較多,種植歷史悠久,主要有花生、甘蔗、大豆、木薯等。
水稻是東源縣主要糧食作物,常年種植面積40萬畝。通過不斷推廣優良品種,應用規范化栽培技術,開展病蟲害綜合防治,水稻產量逐年上升。1999年,全縣水稻種植面積44.17萬畝,總產20.85萬噸,總產首次突破20萬噸大關。2001年開始,實行農業結構調整,擴大經濟作物種植,調減水稻種植面積,全縣水稻總產穩定在18萬噸以上。2004年晚造由於受乾旱和寒露風影響導致減產,水稻全年種植39.22萬畝,總產15.7萬噸。
紅薯1988年,全區種植面積5.1萬畝,總產5109噸,畝產僅99公斤(5∶1折稻穀計算)。1989~1991年,每年種植面積穩定在5萬畝以上,畝產增至117公斤。隨著紅薯品種的不斷改良,推廣先進技術,1997年畝產達到297公斤,總產首次突破1萬噸。2001年畝產307公斤,總產達1.4萬噸,是歷年紅薯畝產最高的年份。
玉米1988~1990年,郊區玉米種植零星分散,多種於輋壩地及菜園地,種植面積和產量較少。1990年種植面積8631畝,畝產53公斤,總產456噸。1995年開始,東源縣組織實施省人大「一鄉一品」議案項目,分別在燈塔和黃田鎮建立1000畝以上玉米高產示範點。2000年,全縣玉米種植面積4.68萬畝,畝產226公斤,總產1.06萬噸,為歷年玉米種植面積和產量最高的年份。2004年種植玉米3.37萬畝,總產0.72萬噸。
小麥、蠶豌豆1988~1992年,郊區小麥每年種植面積穩定在1.5萬畝以上,總產1000多噸。1993年後,種植面積和產量逐年減少,2002年種植面積僅1252畝,總產137噸。蠶豌豆種植以冬種為主,種植面積和產量比較穩定。蠶豌豆常年種植面積3.6萬畝,畝產108公斤,總產約3892噸。
東源縣立足縣情,積極推行農業結構調整戰略,大力抓好農業綜合開發,農業經濟保持每年遞增6%以上。按照「抓龍頭、辦基地、創名牌、突特色」的工作思路,東源縣形成了一批優質農產品品牌:望郎回板栗、仙湖茶、霸王花米粉、客家釀酒、蜂蜜等。
2009年,該縣進入廣東省40個產糧大縣行列。農業產業化進程加快,現代農業發展格局初步形成,被認定為省級農業綜合開發縣。實施東江上游特色水果產業帶項目,共種植板栗、檸檬1.5萬畝,建立板栗、茶葉、油茶、檸檬、葯材等特色農業基地10個,全縣水果種植面積達34萬畝。新增兩個市級專業鎮,農業龍頭企業增至31家,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增至387家,帶動農戶3萬多戶參與農業開發與生產,戶均增收2800元。大力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打造了綠保油茶、大葉山靈芝、康禾貢茶等一批名牌產品。
2010年,全縣農業總產值16.75億元,比2005年(下同)增長40.8%;糧食種植面積48.7萬畝,總產20.05萬噸,其中水稻種植面積41.8萬畝,總產19.14萬噸,畝產458公斤;人均純收入6138元,增長58%。 1988年,郊區有工業企業168家,其中國有工業19家,集體工業148家,其他1家。年工業總產值8131萬元,占工農業總產值的26.2%。
20世紀90年代後,東源縣(郊區)逐步進行工業體制改革,縣內工業所有制結構發生變化,民營經濟快速發展。至2004年,全縣工業企業形成多成分、多層次經濟類型的工業結構。
2010年,東源縣實現全社會工業總產值103億元,比上年增長20.8%。其中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98.43億元,比上年增長21.7%。加大投入,完善工業園區建設,承接珠三角產業轉移,全縣工業園區規劃面積50.5平方公里,年內已開發建設19.3平方公里,落戶企業221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由58家增至65家。
2011年,新簽約項目20個,合同投資總額72億元。成功引進投資28.8億元的道格拉斯陶瓷、投資20億元的風力發電以及一批石英石、石灰石、瓷土等資源深加工項目,以石英石深加工、旋窯水泥、新型環保陶瓷等新材料產業集聚步伐加快。工業園區建設取得新跨越,實現園區工業生產總值60.4億元。深圳鹽田(東源)產業轉移園被省政府正式認定為省級產業轉移園。全年實現全社會工業總產值121億元,增長16.8%,其中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114.9億元,增長17.3%。
⑦ 河源市東源縣柳城鎮的歷史
柳城鎮地處東江中上游,東源縣東北部,東與龍川縣毗鄰,南和藍口鎮相連,西跟曾田鎮交界,北靠上莞鎮,總面積106平方公里,山地面積11萬畝,為丘陵地區,平原面積少。
全鎮轄11個行政村和1個居委會。圩鎮面積12平方公里。現有文化館一幢,廣播電視有線台1座,中學1間,幼兒園1間,在校學生2800多人。到2002年底,全鎮總人口為20138人,總戶數4117戶,其中農業人口19216人。柳城鎮交通十分便利,205國道、京九鐵路、河龍高速穿鎮而過。東江河貫穿全境,上至老隆20公里,下達市區80公里,已實現村村通車、通電話、通電、通電視。柳城鎮資源相當豐富。現有三個小水電站,私營個體企業、廠礦7間。煤、稀土、金屬硅、墨石硅、墨石、石灰石、硅鐵礦等自然貯藏量豐富。2002年農村社會總產值8719.1萬元,工農業總產值6498.2萬元,其中農業總產值4839.7萬元,工業總產值1658.5萬元;本級財政收入130萬元,財政支出280萬元,農村人均收入3508元,人均住房面積18.05平方米。農業方面,主要建設了水果、蠶桑、綠竹、油茶、葯材、優質稻等六大農業生產基地。平原片種下蠶桑500多畝,葯材100多畝,山區片種綠茶300多畝,東江沿岸綠竹3000多畝,辦小庄園580多戶。工業方面,坪山電站裝機容量1770千瓦時,發電量550萬度,年收入190多萬元。個體私營企業的石場、沙場、瓷土場正在開發經營之中。服務業方面,有飯館4間,農貿綜合市場1個,個體工商戶110多戶,電信分局1間,郵政局1間,移動和聯通分公司1間。今後柳城的發展思路將是穩定農業,加快工業發展,積極探索第三產業發展,帶動柳城經濟社會全面發展。在五年內搞好東江兩岸河堤整治,生產生活用水改造,電站挖掘改造。農業發展主要依託科技進步,改變過去的耕作模式,搞好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發展短平快的項目,種植芋頭、生薑、花生、黑甘蔗等經濟作物。工業發展主要發展民營企業,搞好瓷土和石英石開發,創出一條以高新技術帶動經濟發展之路。旅遊發展方面,積極挖掘旅遊資源,柳城鎮屬革命老區,人傑地靈,將軍石、龍皇閣、五指山、紫媚山、-石、洋梅坪等景點開發價值較高。同時完善好道路建設,開通石側通往上莞仙湖道路,把上洞、望州公路鋪上水泥路,為旅遊開發打下基礎。.
⑧ 河源市銘志農業發展有限公司怎麼樣
河源市銘志農業發展有限公司是2013-07-09在廣東省河源市東源縣注冊成立的有限責任公司(自然人投資或控股),注冊地址位於東源縣義合鎮香溪村星圍小組。
河源市銘志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的統一社會信用代碼/注冊號是91441625073461705R,企業法人何華強,目前企業處於開業狀態。
河源市銘志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的經營范圍是:農業信息咨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