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什麼是炒房團
從2000年開始溫州人開始在上海、杭州、蘇州、廈門、北京、寧波、金華等地置業。「溫州的房地產開發規模相當於江西一個省的總量,而溫州市區的人口不過100萬多一點。」溫州市建設局房地產開發處副處長李祥川透露說,炒透本地樓市後,溫州人開始大規模向外擴張,這就有了「溫州購房團」。
據不完全統計,溫州市區及樂清、永嘉等縣約有8萬多人在全國購置房產,其中至少90%以上是炒樓,按1人購買2套房子動用資金60萬元計算,總資金額在420億元。
在外地有160萬溫州人,購置多處房產的相當普遍,保守估計在5萬人以上。按照1人1套50萬元計,共為250億元。國外的溫州人在國內投資房產的資金也不下幾十億。而業界廣泛認同的是,溫州有10萬人在炒樓,動用的民間資金高達1000億元。
一位溫州購房團的成員告訴記者,「溫州現在是全民炒房。按照回報率15%計算,這比任何一個產業都要賺錢,可謂『溫州第一產業』。」
業內人士分析,溫州人炒房很有特點:商鋪、公寓、別墅是溫州人炒房的首選。據調查,有在滬購買商鋪意向的溫州人群中,半數以上喜歡購買30萬至50萬元的小商鋪,另有一小部分合股購買百萬甚至千萬元以上的整層商鋪、寫字樓。此外,溫州人有錢,屢屢採用一次性現金付款的「款爺」作派,讓世人稱奇。
中介一條街:炒房如炒股
「房屋面積155平方米,原價4698元/平方米,成交價:按原總價加17.8萬元……」這是記者近日在溫州新世紀D1幢底層的一家房產中介商那裡看到的一份房屋買賣合同。此次成交的是位於溫州新城區的恆達·假日花園的一套期房。
記者自稱是來自杭州的買房客。該房產中介的負責人周先生熱情地介紹說,恆達·假日花園今年2月份剛剛開盤,要到2005年才全部交付使用,現在這個樓盤的許多房子都在房屋中介處掛牌,一般每套已經上漲了20萬元左右。
「你可以買下來,然後加兩三萬元放在我這里,也許明天就出手了。」周先生熱情地鼓動。
「這個地方可是一天一個價。」他強調說。
記者問他有沒有現房。他回答說:「這里都是炒期房的,哪裡有什麼現房?」似乎是為了證實自己的說法,他又出示了另外一個名單:「你看,中心花園剛開盤第二天就有人來掛牌了。」記者掃了一眼,兩套房子的登記資料上赫然顯示:「加5萬元」。
與周先生毗鄰的「誠信房產中介」的吳小姐告訴記者,在她這里登記掛牌的除了已經正式開盤的期房,還沒有正式預售的「房號」也不少。
站在新世紀花園D1幢的樓下,只見房產中介一字排開,總數超過20家。據周先生說,常來這里的專業炒房客不下1000人,其中大約有30多名溫州永嘉的家庭婦女幾乎天天在這里轉悠,就像一些大中城市的股民每天看股票一樣。杭州新政封殺炒房
在溫州市面上,開發商手中的一級市場幾乎沒有存量房,他們以各種形式收取定金,相當一部分3年以後才可能到手的房子在二級市場上已轉了五六手了。
有圈內人士披露,按照常規操作手法,有門路的直接從開發商手中拿到預定號,過段時間抬價賣出;接手者再次抬價、再次脫手;更新的樓盤推出時,又以提高了的房價行情作參照定價,並開始新一輪的炒賣過程。如此周而復始,房價扶搖而上。「溫州的房子和樓花像接力棒似的,在炒家手中一路傳遞。炒家似乎至今尚未被套牢過,而且是屢買屢賺,這使得溫州人把投資熱情幾乎全都落到了房地產上。」
在溫州炒得不亦樂乎之後,投資客開始走向全國:一般由溫州某媒體刊登外地某市的看樓廣告,出面廣招投資客,組成「溫州購房團」。這些購房團大多由一些溫州企業老總的太太牽頭,所以購房團也被稱為「太太團」。據說這些購房團操作已經非常專業和熟練。
上海和杭州成為受溫州購房團影響的「重災區」。以杭州為例,根據杭州市國土局估計的兩組數據:一方面,購買杭州商品房的人,本地人不到50%,而溫州的投資客則以20%之多而位居第二;另一方面,杭州房地產市場近年來的年成交量約在200萬平方米左右,均價一年攀升一個台階,1999年每平方米均價為3000多元,現在杭州商品房每平方米均價大概在5000元左右。
9月18日,建設部副部長劉志峰在記者招待會上點名指出,「滬杭房價上漲過快」。這引起浙江省各級政府的迅速反應,日前召開的一次杭州市政府常務會議上形成的幾點意見頗為耐人尋味。
「意見」規定,杭州市居民個人轉讓自用5年以上、並且是家庭惟一生活用房的所得,免徵個人所得稅……
面對公眾的困惑,杭州市市長茅臨生公開表態:「通過加強稅收征管和恢復征稅,控制炒房現象,如對炒作商品房期房轉讓的,增收期房轉讓契稅;對於炒二手房者,恢復徵收20%的個稅;對購買高檔住宅的實行3%的高稅率等。」
「通過調節稅收抑制房價,在國外有很多。」浙江工業大學經貿學院虞曉芬舉例說,新加坡也曾出現過房地產過熱的現象,政府就徵收過100%的個人所得稅。當炒房者覺得炒房風險太大時,他會退出來使投機性的需求減少,原來囤積的房子,包括開發商手上的房子也會吐出來。
來自浙江省省直房地產置換部的消息顯示,目前在網上掛牌的數量比上月平時翻了一番。這對已飽受溫州投資客所累的杭州市民來說,無疑是一個利好。但政策的執行程度以及城市的監管空白,近期似乎還未能對溫州購房團構成全面封殺的態勢。 (據中國經濟時報、中國商報、新華網)
⑵ 北京炒房團賺錢的秘密是什麼
「住房不炒」已經為房地產市場設置了最基本底線,但是在這些「新型」的炒房團的眼裡,沒有逾越不過去的「鴻溝」,他們對房地產市場政策的把握嫻熟,並能從中找出「漏洞」,以「對策」化解和超越政策。
對於嚴格實行「落檔才能落戶」的城市,對於為些人的話說就是有落戶的就有需要住房的,把控住房源就能賺到錢。相對於積分落戶,人才引進落戶無疑是最快捷的途徑,即使夠不到學歷型人才,也還有資格型人才、技能型人才、創業型人才、急需型人才,說白了,總有一款適合你。另一方面能買得起房子而沒有學歷的「土豪」也很多,把房子捆綁學歷一起出手。也就是說,對於無所不能的炒房團來說,不但能炒來房子,還能炒來學歷(據說學歷也能賣幾十萬元),在他們的眼裡,只有想不到的,沒有做不到的事!在這些「新型」的炒房團的眼裡,沒有逾越不過去的「鴻溝」,他們對房地產市場政策的把握嫻熟,並能從中找出「漏洞」,以「對策」化解和超越政策。
來源:觀察者網
⑶ 溫州炒房團事件是什麼
溫州人抓住房價飛升的市場行情,抱團購房,買進賣出賺差價,造成樓市的惡性攀升不下。
⑷ 炒房團炒作讓一個貧困縣的房價達到5000元每平,普通人怎麼辦
眾所周知,我們國家的房價從零幾年就可以一路飛升,現在幾乎成了年輕人剛結婚就要開始背負房貸的局面。一些貧困縣的房價甚至都能夠高大5000元每平,可以說是能讓大部分人都望而卻步了。面對高昂的住房,普通人應該怎麼辦呢?難道就要過著居無定所的漂泊生活嗎?中國人講究安定,普通人自然也有普通人的活法。
都說房地產是泡沫經濟,遲早有一天會破滅,但是從目前的局勢來看,房間還一直居高不下。其實,只要你能吃苦,夠努力,早日住進自己喜歡的住房幾乎不成問題。吃一些苦在小房子裡面受一些委屈或者是年輕的時候努力的償還貸款都是一種很好的方式,但是無論選擇哪一種方式,都無可厚非。
⑸ 溫州炒房團是怎麼回事
從2000年開始溫州人開始在上海、杭州、蘇州、廈門、北京、寧波、金華等地置業。「溫州的房地產開發規模相當於江西一個省的總量,而溫州市區的人口不過100萬多一點。」溫州市建設局房地產開發處副處長李祥川透露說,炒透本地樓市後,溫州人開始大規模向外擴張,這就有了「溫州購房團」。
據不完全統計,溫州市區及樂清、永嘉等縣約有8萬多人在全國購置房產,其中至少90%以上是炒樓,按1人購買2套房子動用資金60萬元計算,總資金額在420億元。
在外地有160萬溫州人,購置多處房產的相當普遍,保守估計在5萬人以上。按照1人1套50萬元計,共為250億元。國外的溫州人在國內投資房產的資金也不下幾十億。而業界廣泛認同的是,溫州有10萬人在炒樓,動用的民間資金高達1000億元。
一位溫州購房團的成員告訴記者,「溫州現在是全民炒房。按照回報率15%計算,這比任何一個產業都要賺錢,可謂『溫州第一產業』。」
業內人士分析,溫州人炒房很有特點:商鋪、公寓、別墅是溫州人炒房的首選。據調查,有在滬購買商鋪意向的溫州人群中,半數以上喜歡購買30萬至50萬元的小商鋪,另有一小部分合股購買百萬甚至千萬元以上的整層商鋪、寫字樓。此外,溫州人有錢,屢屢採用一次性現金付款的「款爺」作派,讓世人稱奇。
中介一條街:炒房如炒股
「房屋面積155平方米,原價4698元/平方米,成交價:按原總價加17.8萬元……」這是記者近日在溫州新世紀D1幢底層的一家房產中介商那裡看到的一份房屋買賣合同。此次成交的是位於溫州新城區的恆達·假日花園的一套期房。
記者自稱是來自杭州的買房客。該房產中介的負責人周先生熱情地介紹說,恆達·假日花園今年2月份剛剛開盤,要到2005年才全部交付使用,現在這個樓盤的許多房子都在房屋中介處掛牌,一般每套已經上漲了20萬元左右。
「你可以買下來,然後加兩三萬元放在我這里,也許明天就出手了。」周先生熱情地鼓動。
「這個地方可是一天一個價。」他強調說。
記者問他有沒有現房。他回答說:「這里都是炒期房的,哪裡有什麼現房?」似乎是為了證實自己的說法,他又出示了另外一個名單:「你看,中心花園剛開盤第二天就有人來掛牌了。」記者掃了一眼,兩套房子的登記資料上赫然顯示:「加5萬元」。
與周先生毗鄰的「誠信房產中介」的吳小姐告訴記者,在她這里登記掛牌的除了已經正式開盤的期房,還沒有正式預售的「房號」也不少。
站在新世紀花園D1幢的樓下,只見房產中介一字排開,總數超過20家。據周先生說,常來這里的專業炒房客不下1000人,其中大約有30多名溫州永嘉的家庭婦女幾乎天天在這里轉悠,就像一些大中城市的股民每天看股票一樣。杭州新政封殺炒房
在溫州市面上,開發商手中的一級市場幾乎沒有存量房,他們以各種形式收取定金,相當一部分3年以後才可能到手的房子在二級市場上已轉了五六手了。
有圈內人士披露,按照常規操作手法,有門路的直接從開發商手中拿到預定號,過段時間抬價賣出;接手者再次抬價、再次脫手;更新的樓盤推出時,又以提高了的房價行情作參照定價,並開始新一輪的炒賣過程。如此周而復始,房價扶搖而上。「溫州的房子和樓花像接力棒似的,在炒家手中一路傳遞。炒家似乎至今尚未被套牢過,而且是屢買屢賺,這使得溫州人把投資熱情幾乎全都落到了房地產上。」
在溫州炒得不亦樂乎之後,投資客開始走向全國:一般由溫州某媒體刊登外地某市的看樓廣告,出面廣招投資客,組成「溫州購房團」。這些購房團大多由一些溫州企業老總的太太牽頭,所以購房團也被稱為「太太團」。據說這些購房團操作已經非常專業和熟練。
上海和杭州成為受溫州購房團影響的「重災區」。以杭州為例,根據杭州市國土局估計的兩組數據:一方面,購買杭州商品房的人,本地人不到50%,而溫州的投資客則以20%之多而位居第二;另一方面,杭州房地產市場近年來的年成交量約在200萬平方米左右,均價一年攀升一個台階,1999年每平方米均價為3000多元,現在杭州商品房每平方米均價大概在5000元左右。
9月18日,建設部副部長劉志峰在記者招待會上點名指出,「滬杭房價上漲過快」。這引起浙江省各級政府的迅速反應,日前召開的一次杭州市政府常務會議上形成的幾點意見頗為耐人尋味。
「意見」規定,杭州市居民個人轉讓自用5年以上、並且是家庭惟一生活用房的所得,免徵個人所得稅……
面對公眾的困惑,杭州市市長茅臨生公開表態:「通過加強稅收征管和恢復征稅,控制炒房現象,如對炒作商品房期房轉讓的,增收期房轉讓契稅;對於炒二手房者,恢復徵收20%的個稅;對購買高檔住宅的實行3%的高稅率等。」
「通過調節稅收抑制房價,在國外有很多。」浙江工業大學經貿學院虞曉芬舉例說,新加坡也曾出現過房地產過熱的現象,政府就徵收過100%的個人所得稅。當炒房者覺得炒房風險太大時,他會退出來使投機性的需求減少,原來囤積的房子,包括開發商手上的房子也會吐出來。
來自浙江省省直房地產置換部的消息顯示,目前在網上掛牌的數量比上月平時翻了一番。這對已飽受溫州投資客所累的杭州市民來說,無疑是一個利好。但政策的執行程度以及城市的監管空白,近期似乎還未能對溫州購房團構成全面封殺的態勢。 (據中國經濟時報、中國商報、新華網)
⑹ 小孩子又在售樓處門口走來走去說好多溫州炒房團移民海外了,語重心長無效怎麼辦
我是被網路活動騙來的,不知道不亂說。抱歉
⑺ 美國為何沒有房產剛需和炒房團 美國人傻嗎
雖然美國房價很便宜,一般城市40-60萬美元就能買一套很好的房子了,大城市100萬美元也基本拿下來了,一般的美國家庭不吃不喝8-10年也就能買一套房子了,遠比我們不吃不喝30-40年才能買房幸福的多,但他們就是不買。主要有幾個方面的原因。
第一,美國這幾年經濟並不好,美國失業還是很頻繁,工作動盪,就不會甘心在一個地方一直居住,所以這種買房落戶不適合闖盪的年輕人,再加上美國人不怎麼儲蓄,覺得看不到10年房貸的未來,所以不敢貿然去買房。
第二,房價根本不漲,買來也沒什麼卵用,在美國房價平均每年就漲5%左右,甚至在2004年之前,房價幾乎就是十幾年沒漲,這幾年中國人多了,漲的稍微快了一點,但也沒超過10%,所以炒房在美國絕對是個壞投資。還不如去買股票指數來的實惠。一大筆錢放在裡面,不產生收益,機會成本損失巨大。
第三,交易養護成本太高,美國買了房,地給你房子也是你自己養護,所以修房子、換家電都得自己出錢,而交易中的稅費怎麼也得占放款的2-3%,所以又是一大筆支出。而如果租房,這些成本都是房東來負責。
第四,房產稅,各州的稅率不一樣,從百分之零點幾到百分之2不等,反正如果乘上幾十萬的房價,一年幾千塊美金是有的了。這筆錢甚至能夠租半年你的房子。
第五,房產形勢多樣化,各式各樣的房子都有,有朋友在加拿大溫哥華,說有那種百年的長租房,沒什麼地稅,這基本跟買房差不多了,但價格是按租金走的。只有大約人民幣百萬左右。
所以,美國人並不傻,他們算來算去覺得還是租房更劃算,更省心,房子可以隨著工作走。也不想在什麼地方紮根,也不用考慮什麼上戶口的問題。即使房價很低,但美國人更願意租房,花半年的工資租一套花十年工資就能買到的房子。如果按照股票的估值算,美國的房子(不算其他成本的情況下)租售比每年生息能達到5%,市盈率20倍,相比於標普裡面有的股票股息率8%,市盈率10幾倍來說,顯然不具備投資優勢。
⑻ 2017 年唐山房產是漲是落的走勢,都說唐山來了炒房團。房價最近總漲也
唐山不適合炒,經濟轉型難,慢,房屋保有量大,市區轉一圈你就能看到遍地都是正在建設的樓盤,也有不少爛尾樓。唐山的房子,20年能消化完就不錯了。
炒房團,都不傻。本地人的房子出租都很難呢,一千多塊一個月的租金,能有炒的價值?
未來房價走勢啥樣,還是得國家調控,畢竟政府賣地佔了財政的大頭。以上都是個人的見解
⑼ 大蒜賣1斤虧1元市場現恐慌性拋售是真的嗎
今年9月底以來,冷庫大蒜開賣後的價格一路下滑,不到一個月的時間每斤就下跌了三四毛錢。而之前將大蒜存入冷庫儲存的貿易商,現在一噸至少要賠上千元。由於不看好後市行情,眼下一些貿易商出現了恐慌性拋貨。
山東煙台大蒜儲存商崔建成表示:「存了一萬多噸,總共資金投入將近六千萬,現在賣要賠差不多兩千塊一噸,我著急也不能賣啊。」山東金鄉大蒜經紀人馬壯表示:「賣貨的能佔60—70%,今年整個出售的積極性還是比較高的,也有這種恐慌的心理。」
⑽ 新疆庫爾勒是不是來個炒房團,怎麼最近三年房價翻翻!
庫爾勒的房價現在條樓每平方都漲到4000元以上了,高層也分地段分為3500元至5000元不等,價格漲幅達到去年同期的一倍以上,僅今年上半年平均漲幅每平方達到1000元以上。這種現象應該引起自治區政府的高度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