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誰有岳飛和楊家七兒郎的故事
岳飛簡介:1103~1142 南宋名將 ,軍事家。字鵬舉。相州湯陰(今屬河南)人。 少時習武,喜讀兵書、《左傳》。北宋末年,曾從軍抗遼。靖康元年(1126),復投軍於趙構大元帥府抗金,因作戰勇敢升秉義郎。後隸屬副元帥宗澤,在黃河南北屢敗金軍。二年,北宋亡,趙構於南京應天府(今河南商丘南)即帝位。岳飛上書反對宋室南遷,力請高宗趙構北渡親征,恢復中原,被革職。轉投河北招撫使張所,任中軍統領,隨都統制王彥北渡黃河,在太行山一帶抗擊金軍。建炎三年 (1129),隨軍南撤建康(今南京),隸屬江淮宣撫使杜充,任右軍統制。隨都統制陳淬在馬家渡(今安徽馬鞍山市東北)阻遏金將完顏宗弼軍渡江,因諸軍皆潰,孤軍難敵,力戰後退屯蔣山(今南京紫金山),整飭所部,招收散兵游勇,自成一軍,轉戰廣德(今屬安徽)、宜興(今屬江蘇)等地,多次獲勝。次年春,率軍於常州(今屬江蘇)截擊完顏宗弼軍渡江北歸,先後於清水亭、牛頭山(均在今江蘇江寧西南)、靖安鎮(今南京西南)擊敗金軍,收復建康,升通、泰鎮撫使,駐屯泰州(今屬江蘇)。繼奉命進援楚州(今淮安),在承州(今高郵)等地與金軍鏖戰,因眾寡懸殊,被迫棄泰州退守江南。 紹興元年(1131),隸屬江淮招討使張俊,率部轉戰於江南西路和淮南西路,擊破盜匪李成軍;招降張用,遷神武右軍副統制。二年,擊破盜匪曹成軍,屯戍江州(今江西九江)。三年,鎮壓吉、虔(今吉安、贛州)二州農民起義軍。偽齊軍攻佔襄陽(今屬湖北襄樊)、鄧州(今屬河南) 楊家將的真實歷史 楊業本名叫楊重貴,其父楊信是麟州的土豪,趁五代混亂的時候,占據麟州,自稱刺史,由於時局的動盪,先後歸附過後漢、後周。大約是在楊信歸附後漢的時候,為了結交當時任河東節度使的劉崇,派少年的楊重貴到太原。後楊信投靠了後周,楊重貴留在了太原。楊信死,以其子楊崇勛(楊業的弟弟)繼任刺史,又以麟州歸附了北漢劉崇。其後楊崇勛又歸附了後周。雖然有這樣的反復,但是由於處於五代那個混亂特殊的年代,楊重貴在太原的生活並沒有受到什麼影響。年少英武的楊重貴很受劉崇的看重,他以楊重貴為養孫,改名為劉繼業。劉繼業先擔任保衛指揮使,以驍勇著稱,以功升遷到建雄軍節度使。由於劉繼業戰功卓著,所向無敵,國人號稱無敵。然而劉繼業在北漢三十多年的戰績卻湮沒在茫茫的歷史長河中,《宋史》和《遼史》均缺乏這方面的記載,《宋史》中提到幾次與劉繼業的交鋒,全是以劉繼業的失敗而告終。劉繼業與宋將黨進戰於太原城下,被黨進以少擊眾,大敗,劉繼業先躲在壕溝里,然後靠城上垂下的繩索,才得以逃生。以這樣狼狽的戰績,不知道為何成為無敵?而在《續資治通鑒》中,僅僅提到劉繼業在太原城頭苦戰防守,甚至北漢主劉繼元投降以後,還在堅持戰斗,知道宋太宗派劉繼元親自招降,劉繼業才大哭解甲歸降。其中描述這段歷史的文字不過幾十字,非常簡略。同時期的《九國志》曾經記載過劉繼業的功績,但是遺憾的是其中關於這段歷史的記載沒有流傳到今天。《遼史》中有遼將耶律斜軫責問楊業說:汝與我國角勝三十餘年,今日何面目相見。可見劉繼業在北漢時期主要的對手是遼國。雖然北漢一直臣事遼國,但是處於強勢的遼國經常侵掠北漢的邊境,劉繼業為北漢守邊,估計經常與來犯的遼軍交鋒,雖然規模不大,但三十餘年未處下風,這樣的經歷讓劉繼業積累了邊防的豐富經驗。 北漢滅亡以後,劉繼業歸降北宋,宋太宗素知劉繼業威名,授予他左領軍大將軍,鄭州防禦使。劉繼業歸宋以後,復本姓楊,單名業。宋太宗以楊業對防禦遼國有豐富經驗,派他到代州為三交駐泊兵馬部署,為潘美節制。遼國大軍從雁門大舉進攻,楊業從小路率領數百騎兵繞到遼軍背後,與潘美的部隊前後夾擊遼軍,殺死遼國節度使駙馬侍中蕭咄李,生擒馬步軍都指揮使李重誨,繳獲很多兵甲戰馬。楊業因功升雲州觀察使。以後遼國望見楊業的旌旗,就不戰而走。守邊的主將忌楊業威名,屢次向宋太宗上書,誹謗楊業。宋太宗封其奏交給楊業,以表示對楊業的信任雍熙三年,宋太宗派出三路大軍征討遼國,其中潘美為西路軍主將,楊業為副將。起初各路進展順利,楊業一路奪取了遼國的寰、朔、雲、應四州,但主力軍中路曹彬失利。宋太宗命令各路人馬班師,後又命潘美等率領大軍將收復四州的民眾遷移到內地。當時,遼國十餘萬大軍已經反擊,攻破了寰州。遼軍兵力佔有很大的優勢,楊業等人的任務只是遷移民眾,不需要與敵人決戰。他向潘美進言,上萬全之計。楊業與遼國交鋒多年,更深知邊境地勢,他根據實際情況做出的判斷非常正確。但是護軍王冼和劉文裕卻不以為然,非要與遼國正面交鋒,並且以怯敵嘲笑楊業。最後楊業力爭不果,只能冒險出擊,他和潘美做了約定,讓潘美在要道陳家谷部署步兵強弩接應。楊業知道此行很難取勝,潘美在陳家谷設伏接應,還有成功撤退的希望。楊業出擊以後,王冼等人很久沒有消息,以為遼軍已經敗退,為了爭功,率領部隊出擊,前進不久,得到了楊業敗退的消息,又慌忙撤退了。楊業力戰盡日,轉戰到陳家谷,沒有看到接應的人馬,非常悲憤,再率領部下力戰。楊業身受幾十處傷,左右殆盡,仍手刃敵軍數十百人,楊業筋疲力盡,戰馬又受了重傷,最後為遼軍生擒。楊業的之子楊延玉,以及部將王貴、賀懷浦全都力戰而死。楊業被擒不屈,絕食三日而死。 其實歷史上楊家將沒有佘太君,沒有楊宗保,也沒有穆桂英。 害死楊業的,應該是王冼,而非潘美。王洗是個小人,以誣陷主帥而起家,詳見(《劉娥》第五章西夏之亂)可能是由於王洗官職太小,不足以突出楊家,所以潘美很倒霉地攤上了這亻事。 楊延昭為什麼稱為楊六郎? 歷代楊家將傳說中,以為楊延昭是楊業第六子,故稱楊六郎。但是據史所載,楊延昭應為長子。 遼人迷信,相信天上北斗七星中,第六顆星是專克遼國的,因為楊延昭對於遼人很有威懾力,遼人以為他是那第六顆星轉世,因此稱他為楊六郎。
麻煩採納,謝謝!
Ⅱ 孫中山母親埋在哪裡
在香港的百花林,百花林是香港九龍飛鵝山的一個地方,位置上屬馬鞍山郊野公園范圍內,地理分區上位於黃大仙區與西貢區之交界。百花林的著名景點是中國民主革命先行者、國父孫中山先生的母親楊太君夫人的墓地。楊氏生於清道光八年,卒於宣統三年,病逝時居於香港。飛鵝山墓地於1910年建成,相傳國父得祖先庇佑,下葬母親後翌年辛亥革命一舉成功,推翻滿清。
墓地呈環形,前面有麻石大平台,據說墓地原先只是簡陋的土石建築,1975年中華民國方面撥款30萬重修,華僑旅運社又在墓旁建一座涼亭供遊人休息[2]。涼亭上有字句「國父孫中山先生天下為公 合什敬禮」和孫中山畫像
Ⅲ 有幾個著名的宋代的問題
岳飛「撼山易,撼岳家軍難 」,韓世忠狙擊金兵的同時,岳飛收復了建康。後宋與金達成停戰協議,1139年夏,金兀術撕毀紹興和議,傾巢而出;再度發動大規模的對宋戰爭。在東、西兩線軍取得對金大捷的形勢下,岳飛揮兵從長江中游挺進,實施銳不可擋的反擊」。岳飛這次北伐中原,一口氣收復了潁昌、蔡州、陳州、鄭州、郾城、朱仙鎮、消滅了金軍有生力量,金軍全軍軍心動搖,金兀術連夜准備從開封撤逃。 楊業遼國稱他為「「楊無敵 」。多年鎮守北方要塞雁門關,與遼軍大小數百戰,戰功赫赫。後來在一次進攻遼國的戰役中,因為功高被嫉妒,被奸臣陷害,全軍覆沒,兒子楊延玉戰死,自己也成了遼國俘虜。他在遼營里,絕食三天三夜而死。他的子孫個個不得了,後人根據他和他子孫的故事,將楊家將的故事流傳開去。他獨創的楊家槍法,讓姓楊的宋朝將軍個個無敵。 楊延昭楊業兒子,著名的楊六郎,繼承父業鎮守雁門關。咸平四年冬,遼國發兵寇邊,楊延昭與楊嗣共守保州,設伏兵於遂城西北之羊山,待遼軍攻城,即以少數騎兵自北誘之,且戰且退,至羊山下,伏兵四起,全殲遼軍。楊延昭以此功升任莫州團練使,這就是著名的「羊山之伏」,當地居民為紀念這一勝利,改羊山為楊山。他「不問家事」,將所得的薪傣都搞賞了部下,自己生活「與士卒共甘苦,遇敵身先」,有功推給部下,官兵皆願服其指揮。 楊文廣北宋時期的民族英雄,抗番名將楊文廣,生於1012年卒於1074年北宋名將。字仲容,祖籍麟州(今陝西神木北)。宋初抗遼將領楊繼業孫,鎮守三關的楊延昭之子.神宗時因抗擊西夏建功。歷官定州路副都總管,步軍都虞侯。後遼人爭議代州地界,他奉獻陣圖及攻取幽燕之策。旋病死。膝下共有四子,以小兒子懷玉最為出眾.於古之評書中。 楊再興岳飛部將,楊家將後代,著名猛將。紹興十年七月上旬,金兀術率龍虎大王等1.5萬騎直襲郾城。雙方激戰數十次,金兵不退,再興單騎沖入敵陣,欲生擒金兀術,卻被金軍圍住。單槍血戰,殺金軍數百人,再興亦受傷數十處,血透戰袍。終獲全勝。史稱「郾城大捷」。七月中旬,金兀術又率兵12萬進逼臨潁,岳飛督軍迎戰。再興率輕騎 300以為前哨,至小商橋,突遇金軍大隊,再興陷入重圍。經浴血奮戰,殺敵2000多人。 狄青從士兵到名將。原為小兵,後顯現才華,當了一名低級軍官。在戰爭中,他驍勇善戰,多次充當先鋒,逐漸成了將軍。他相貌俊朗,怕震懾不到對手,因此上陣都披頭散發,戴一恐怖的面具。西夏兵見了戴面具出戰的他都以為是天兵下凡,躲的遠遠的。後來他在范仲淹的勸導下,苦心讀書,研究古代兵法,成了智勇雙全的名將。宋朝怕逃兵,因此在士兵臉上刺字。狄青當了大將後,皇帝想請御醫將他的刺的字去掉,他不願意,表示自己保留刺的字。 宗澤岳飛還沒有成名時候的上司。建炎二年正月,金人大舉入侵,宗澤大破之,金潰不成軍,盡棄輜重。自此宗澤威震天下,金入畏憚宗澤,都稱「宗爺爺」。建炎元年七月起,一年上書24 次,力勸南宋高宗還京,以圖恢復北方失地,均為奸佞所阻。澤憂憤成疾。宗澤明知自己病重,在世不長,卻還是念念不忘地請求趙構回開封,誓師北伐。臨終無一語及家事,惟連呼「渡河!渡河!渡河」(河指長江)而逝。 韓世忠金兀術渡江攻破了南宋都城臨安,留人守著臨安和建康,准備北歸,韓世忠率軍在黃天盪(今鎮江)狙擊兀術長達48天,妻子梁紅玉每戰親自為丈夫擂鼓助威,兀術軍無法奪路北歸,向世忠求情,世忠說:「還我兩宮,復我疆士,則以相全。」兀術無語。後兀術鑿渠30里出江口,以小舟縱火而遁,宋軍因無風,帆弱而船艦不能行,使金兵殘兵北逃過江。金兀術回金後仍心有餘悸,說:「南人使船,好像我們北人使馬,怎麼了的!」 文天祥文天祥(1236—1283),南宋傑出民族英雄和愛國詩人。宋理宗寶佑四年(1256年)進士第一名(狀元),與陸秀夫、張世傑被稱為"宋末三傑"。他晚年的詩詞,風格慷慨激昂,蒼涼悲壯,具有強烈的感染力,反映了他堅貞的民族氣節和頑強的戰斗精神。1283年1月9日(農歷十二月九日)在北京柴市口慷慨就義,年僅47歲。文天祥在獄中寫作大量詩詞,《過零丁洋》、《正氣歌》等作品已成為千古絕唱,是中華民族精神的象徵。 辛棄疾1161年,金主完顏亮大舉南侵,22歲的辛棄疾聚眾二千人樹起抗金旗幟。投奔耿京起義軍,並力勸耿京歸宋,以圖大業,1162年,辛棄疾奉命南渡,聯系起義軍的歸宋問題。不料叛徒張安國殺了耿京,率部投金。辛棄疾在返回途中得知此消息。辛棄疾率領五十餘名騎兵,奇襲金營,生擒叛徒張安國帶到了南宋。他不僅是名將,更是一個愛國詞人,其詞與蘇東坡齊名。他的詞氣勢磅礴,借古諷今,隨處洋溢著愛國情懷。 潘美潘美(925-991),字仲詢,大名(今河北大名東北)人,北宋初名將。潘美南征北戰,在北宋統一戰爭中,起了重要的作用。在撤軍過程中,潘美與監軍王侁等不納楊業建策,並強令其出戰,置之必敗之地,又違約不予接應,致使楊業全軍覆沒,被俘身亡。為此被楊業妻佘太君所訴削秩,潘美被削秩三等,降為檢校太保。次年,又復舊官。淳化二年(991),加同平章事 ,數月後死,死後謚武惠。 曹彬北宋將領。字國華。真定靈壽(今屬河北)人。後周時以後宮近戚為晉州兵馬都監,累官至引進使。北宋建立後,遷客省使兼樞密都承旨,乾德二年(964)以歸州行營都監參加滅蜀之役,以不濫殺掠而得到宋太祖趙匡胤的褒獎,授宣徽南院使、義成軍節度使。開寶七年(974),受命率軍滅南唐,約束宋兵不得肆意殺掠,使南唐都城江寧府(今江蘇南京)免遭破壞。回師不久即被任命為樞密使。宋太宗趙□即位,加同平章事,封魯國公,益得信任。 李綱北宋末、南宋初抗金名臣。字伯紀,號梁溪先生,祖籍福建邵武,祖父一代遷居江蘇無錫,民族英雄。宋徽宗政和二年(1112)進士。歷官太常少卿。宋欽宗時,授兵部侍郎、尚書右丞。靖康元年(1126)金兵侵汴京時,任京城四壁守御使,團結軍民,擊退金兵。但不久即被投降派所排斥。宋高宗即位初,一度起用為相,曾力圖革新內政,僅七十五天即遭罷免。紹興二年(1132),復起用為湖南宣撫使兼知潭州。 虞允文中國南宋抗金名臣。字彬甫。仁壽(今屬四川)人。紹興三十一年(1161),金海陵王完顏亮統率金軍主力越過淮河,進迫長江。兩淮前線宋軍潰敗,金軍如入無人之境。虞允文時任督視江淮軍馬府參謀軍事,被派往採石(今屬安徽馬鞍山市)犒師,正值金海陵王大軍謀由採石渡江。虞允文見形勢危急,毅然把散處沿江無所統轄的軍隊,迅速組織起來,挫敗金軍渡江南侵的計劃,贏得了採石大捷(見採石之戰)。 張俊張俊(1086~1154),南宋人,曾與岳飛、韓世忠,劉錡並稱四大將領,後轉主和,成為謀殺岳武穆的幫凶之一,並以此博得宋高宗深寵。晚年封清河郡王,顯赫一時。紹興二十一年10月,張俊大排筵宴,以奉高宗,留下中國歷史上最大的一桌筵席。歷史上,張俊之流,人所不齒,卻以此宴而聞名;宋徽宗政績不佳,然亦以書畫為後世所推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