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創新性的公共文化服務開展有哪些
公共文化服務體系,面向大眾的公益性的文化服務體系。主要包括先進專文化理論研究服屬務體系、文藝精品創作服務體系、文化知識傳授服務體系、文化傳播服務體系、文化娛樂服務體系、文化傳承服務體系、農村文化服務體系等七個方面。先進文化理論研究服務體系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中具有引導性意義。
❷ 如何加強公共文化服務助推脫貧攻堅
一是加大文化服務,普惠大眾。繼續實施文化館、圖書館、紅七軍軍部舊址、縣城北新區體育場館等文體設施免費開放;推進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歡樂下基層」、「四進社區」等活動制度化;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習場所和傳統民俗文化活動場所等免費或優惠開放。
二是積極探索公共文化設施社會化運營模式,推動公共文化體系建設。開拓思路,創新向社會力量購買公共服務模式,圍繞均等化不斷提高公共文化服務水平,引領文化資源向城鄉基層尤其是貧困地區傾斜。目前將縣游泳館作為創新公共文化設施管理試點。同時保護人民基本文化權益,廣泛開展群眾性文化活動,舉辦重大宣傳主題活動,公益性演出每年不少於50場。貫徹落實《全民閱讀促進條例》,倡導全民閱讀,不斷提升全民文明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
三是充分利用文化遺產項目,助力群眾脫貧致富。利用「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培訓計劃,廣泛動員貧困戶參與傳統手工藝培訓,培養(培育)數名大師級傳承人,十數名省內外知名手工藝品設計師,數十名傳統手工骨幹傳承人,數十名州內知名手工藝品設計者、市場營銷人員,數百個村落傳統手工藝傳承骨幹,在村寨內形成「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良好局面;利用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示範基地,紅色遺跡,傳統村落等文化資源,建設一批紅色文化旅遊景區、傳統村落民俗文化旅遊景區、生態文化旅遊景區,將民俗和傳統節日與旅遊深度融合,大力扶持當地群眾發展民宿客棧、民俗表演、旅遊農副產品、手工藝品等旅遊產業;利用公共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公共文博文化服務向偏遠貧困地區傾斜,積極開展文化扶貧,通過文化宣傳教育開闊思維眼界、提升知識技能,掌握了解國家政策、市場信息,為群眾脫貧致富提供資訊服務。
四是實施榕江文化「大數據戰略行動」。依託國家、省、州、縣、鄉、村六級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服務網路,整合公共文化服務、非遺保護、文物保護、藝術創作等方面的數字資源,藉助公共數字文化終端服務等大數據技術手段,藉助互聯網+文化旅遊宣傳平台創新文化數字資源的傳播和服務手段,全面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效能,以快捷、方便、准確、安全和共享的數字文化信息資源推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發展,強力推進文化脫貧工程。
❸ 如何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中創新群眾文化工作
摘要:群眾文化是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骨幹力量與人類生存的社會現象,隨著人民群眾物質生活的不斷改善,再加上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同時在精神文化方面的生活也體現了很大的熱情,本文主要探討了如何創新群眾文化工作。關鍵詞:創新;群眾文化中圖分類號:G24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1)12-0248-02一、繁榮群眾文化是精神文明建設的客觀要求群眾文化已成為社會的共識,它通過繁榮群眾文化促進精神文明建設,在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過程中肩負著很重要的使命。
❹ 政府應該怎麼樣做好公共文化服務以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要求
1政府來應堅持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和對自人民負責的原則。做好公共文化服務。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要求。
2.政府應履行文化建設的職能。為人民群眾提供公共文化服務。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要求。
3.政府應堅持依法行政。科學、民主、依法決策。制定並執行有關公共服務的相關的決策。滿足人民生活需求。
4.政府應接受監督,打造陽光政府。切實做好公共文化服務工作,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求。
總結不易,望採納一下!
❺ 創新性的公共文化服務開展有哪些內容
一是推進公共文化服務主體多元化。在堅持政府主導的同時引入市場機制,激發社會主體參與公共文化服務的積極性,使之成為參與現代公共文化服務的重要力量。
二是推進公共文化基礎設施運營社會化。建立健全社會力量准入、監督和考核體系,探索公共文化設施社會化運營方式,引導和鼓勵社會力量以各種形式參與公共文化設施建設,確保公共文化設施更好發揮效能。
三是推進公共文化服務群眾參與制度化。建立健全群眾能參與、好參與、樂於參與的工作機制,激勵群眾從「旁觀者」變成「參與者」,使群眾自主參與、自我教育、自我服務,真正成為公共文化的建設主體和服務主體。
基本公共文化服務供給不足是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面臨的突出問題。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需要創新公共文化服務供給方式,調動一切可用資源和社會各方面的積極性,提供更加豐富的文化產品和文化服務。
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重點在基層,難點也在基層。推進城鄉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應著眼於打通公共文化服務的「最後一公里」,重心下移、資源下移、服務下移,實現公共文化服務方式多樣化,探索數字服務、流動服務、特色服務等新方式。
❻ 公共文化服務的常態
公共文化權利是構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理論基礎和終極目標,也就是公共文化活動應該以人民群眾、以實現公眾的文化權利為第一目標。但是,在實際的運作中,卻經常出現背道而馳的情況。為了配合某些大的活動,正常的公共文化活動或終止或被擠占資源。讓公共文化服務成為常態,才能使之真正促進我們社會的健康發展。
有一個問題一直在困惑,那就是我們的公共文化活動究竟是為了什麼?這已經成為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不大不小的問題。
簡單而言,公共文化活動是為了實現人民群眾的公共文化權利而主辦的,公共文化權利是構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理論基礎和終極目標,也就是說,公共文化活動應該以人民群眾、以實現公眾的文化權利為第一目標。但是,在實際的運作中,我們卻往往背道而馳。我們的公共文化活動,有許多的是為了上級所布置的某項工作任務,或者為了配合某些經濟的或者其他的什麼活動。不是說公共文化活動和這些活動沒有關系,事實上,它們之間的聯系往往是天生的,難以割捨的。但一個重要的問題是,我們在配合這些活動的同時,或者終止了我們正常的公共文化活動,或者將本應該投入到正常的公共文化活動的各項資源被這些活動所擠占,從而導致公共文化活動成為經濟等各項活動的附庸,失去了公共文化在政府文化工作中的主體地位。同時,也使得人民群眾應該享受到的公共文化難以得到保障。
公共文化服務是在改革開放不斷深入的過程中,伴隨著政府職能的轉變,努力建設服務型政府而提出的,作為政府公共服務的一部分,它主要是強調作為一個人民的政府的社會責任、義務和歷史使命之所在。
一個社會的文明程度,標志著其生產力發展的水平、標志著其科學技術的先進程度、更標志著其社會的進步程度。只有保持社會主義社會文明程度的高水平,才能夠建設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一個富足、安康、強大的社會主義國家。構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必須首先滿足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發展的需要,為提高全民文化素質、提高全社會的精神文明程度提供保障。
構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必須滿足最廣大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保證全體民眾享受到基本的精神文化產品(服務),保障人民群眾最基本的文化權益。保證人民基本的文化權益是對一個健康、文明的社會的基本要求,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建立,就是要確保每一個人都能夠享受到除生存權外的基本的文化權利,實現其最基本的文化需求。
構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必須滿足人類文化歷史發展的需求,為民族文化的傳承、保護提供保障。民族文化的特色及傳承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獨立於世界民族之林最基本的條件,因此保護人類歷史文化遺存、弘揚民族優秀文化遺產、發展獨具特色的民族民間文化是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責任與義務。
在實際工作中,要保障公共文化活動的正常進行,我們必須明確以下幾點:
人民群眾是我們服務的主體,是我們各種公共文化服務的「顧客」、「上帝」。
這不僅僅是從一般的,為人民服務的角度講,其中還包含著經濟的成分。從經濟的角度,公共文化活動的資金來源於政府的撥款,實際的來源是納稅人的稅款,活動的買單者是全體納稅人。在參與活動的時候他們似乎享受的是免費的或低價的服務,其實,他們在納稅的同時也就訂購了各種公共服務,其中也包括我們的公共文化服務。因此,享受這種免費的公共文化活動是天經地義的,並且應該享受到的是高質量的、貴賓級的服務。也只有從這個意義上,才能真正體現出人民群眾是國家的主人。因此,決不能因為公共文化活動是免費的或低價的文化活動,我們就降低我們的活動質量、服務標准。
公共文化服務的對象是全體人民群眾,要照顧到全體人民群眾的利益和需求。
由於我們長期以來群眾文化工作的習慣,在群眾文化工作開展的過程中,更多地強調群眾文化人群非職業化、由群眾文化愛好者所組成等特徵,沿襲到公共文化服務工作中,也往往忽略了我們所要面對的人群是全體人民群眾,我們所要服務的應該是所有民眾,而不僅僅是有時間並願意參加我們活動的「銀發一族」,或者「群眾文化骨幹」。此外,由於長期以來存在的地區發展不平衡、城鄉發展不平衡等因素,我們的公共文化服務欠了很多賬,導致大量文化貧困群體的存在,今天,國家和政府有責任和義務來補償這些文化債務。但在補償這些債務的同時,我們還應該注意到更大的公共文化需求主體,不只是文化貧困群體需要公共文化服務。不要在滿足文化貧困群體的同時,又造成新的公共文化服務盲區。
人民群眾的文化需求是分層次、多元化的,不能以單一的活動提供給所有的人。
今天的公共文化服務面臨的需求越來越復雜、越來越多樣化。一方面,文化發展的多樣化,導致了需求的多樣化;另一方面,服務對象的多樣化也導致了需求的多樣化。把「大秧歌」送給「白領小資」和把歌劇、芭蕾送給農民工同樣不合時宜,因此,如何豐富我們的公共文化產品,繁榮公共文化活動,成為政府文化部門、公共文化服務者所必須解決的一個問題,還死抱著原來那些簡單的服務方式和傳統的節目活動,只能是最終被人民群眾所拋棄,而達不到公共文化服務的目的。
公共文化服務活動的方式應該實事求是、與時俱進。
人民群眾對公共文化服務需求的多樣化與時代的發展也是緊密相連的,因此,我們應該與時俱進,讓公共文化服務也跟上時代發展的需求。當前,一個很普遍的現象是,相當多的文化服務單位對於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置若罔聞,相當多的文化工作者上網的主要目的是讀取電子郵件,相當多的政府文化網站只是一個擺設,裡面多是關於行政部門的介紹,少有公共文化服務。一方面,是意識上沒有跟上時代發展的腳步,以為文化不過就是唱唱跳跳、讀書看報,與現代科學技術聯系不大,只要有相應的技藝也就行了,因而很少去研究作為信息社會主要代表的網路能夠給我們提供什麼樣的機會,利用這一新的平台我們能夠提供什麼樣的公共文化服務;另一方面,則是長期以來文化經費不足所致。只有觀念和保障到位,「緊隨時代步伐,創新服務方式」才能落到實處,從而抓住為人民群眾提供公共文化服務的大好時機。
文化是一個社會的靈魂,公共文化是社會穩定、和諧、健康發展並形成社會凝聚力的最基本的因素,是我們發展先進文化,構建和諧社會,建設強大的社會主義國家的前提。因此,明確公共文化服務的一些最基本的概念,擺脫公共文化的附屬地位,讓公共文化服務成為常態,才能讓公共文化真正促進我們社會的健康發展。
❼ 如何推動公共文化服務社會化發展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出,要推動公共文化服務社會化發展。這是順應時代發展、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題中應有之義。《關於加快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意見》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將培育和促進文化消費、鼓勵和引導社會力量參與、發展文化非營利組織作為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重要內容,進一步明確了公共文化服務社會化發展的方向、思路和實施路徑,必將大大增強公共文化服務的發展動力,有效拓展公共文化服務的廣闊空間,切實增加廣大人民群眾的文化福祉。
推動公共文化服務社會化發展,重中之重是在公共文化服務領域中引入市場競爭機制,這就要求各級政府正確處理與市場、政府與社會的關系,通過簡政放權,進一步發揮市場在文化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充分調動各種市場主體和各種社會力量的積極性,參與到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中來,實現公共文化服務供給主體、供給方式和資金投入多元化,形成以「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多元投入、協力發展」為基本特徵的現代公共文化服務治理結構,切實提高公共文化服務供給能力和總體水平。
推動公共文化服務社會化發展,當務之急是建立健全政府向社會力量購買公共文化服務機制,為社會力量參與公共文化服務提供有效路徑,鼓勵和引導社會力量進入公共事業領域。這有利於改變政府大包大攬的傳統做法,促進政府自身運作方式的改革,減輕政府壓力,提高政府管理和公共文化服務社會效率;有利於發揮社會力量在提供公共文化服務、改善社會文化治理方面的作用,激發整個社會的文化活力和文化創造力。
推動公共文化服務社會化發展,歸根到底是保障群眾基本文化權益,培育和促進文化消費,政府工作重點在於創造良好發展環境、提供優質公共文化服務、維護社會公平正義,根據《國家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指導標准》,保障群眾基本文化權益,實現各級政府保障責任和義務的標准化,公共文化設施建設、管理和服務的標准化,同時引導廣大人民群眾樹立健康的文化消費觀念和方式,激發文化市場主體的創造活力,增強經濟發展的內生動力。
近年來,各地在公共文化服務社會化發展方面有許多立足實際、改革創新的探索實踐,取得了良好效果和寶貴經驗。今後,各級政府還應進一步完善健全政策措施,加強對社會力量參與公共文化服務的政策扶持;營造平等准入的發展環境,引導和規范社會力量參與公共文化事業;推動社會體制機制創新,培育和促進文化類社會組織發展壯大;加強宣傳激勵機制,營造有利於社會力量參與公共文化服務的輿論氛圍。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政府、市場、社會三者缺一不可,要把政府主導和社會參與有機結合起來,引入市場機制,推動文化事業與文化產業協調發展,形成政府、市場、社會共同參與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生動格局,全面增強公共文化服務活力和發展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