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關於「農村基礎設施」方面的圖片或表格
基礎設施(infrastructure)是指為社會生產和居民生活提供公共服務的物質工程設施,是用於保證國家或地區社會經濟活動正常進行的公共服務系統。它是社會賴以生存發展的一般物質條件。基礎設施即俗稱的基礎建設(physicalinfrastructure),不僅包括公路、鐵路、機場、通訊、水電煤氣等公共設施,也包括教育、科技、醫療衛生、體育、文化等「社會性基礎設施(socialinfrastructure)」。
基礎設施
基礎設施是國民經濟各項事業發展的基礎,是經濟發展和現代化的基本條件。基礎設施發展狀況如何,決定著一個國家和地區經濟結構的優劣,決定其經濟發展水平和速度。基礎設施投資規模大,資本系數高,回收周期長,發展中國家的基礎設施投資往往滯後,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經濟的發展。
在現代社會中,經濟越發展,對基礎設施的要求越高;完善的基礎設施對加速社會經濟活動,促進其空間分布形態演變起著巨大的推動作用。建立完善的基礎設施往往需較長時間和巨額投資。對新建、擴建項目,特別是遠離城市的重大項目和基地建設,更需優先發展基礎設施,以便項目建成後盡快發揮效益。
基礎設施具有以下特點:
1.先行性和基礎性
基礎設施所提供的公共服務是所有的商品與服務的生產所必不可少的,若缺少這些公共服務,其他商品與服務(主要指直接生產經營活動)便難以生產或提供。
2.不可貿易性
絕大部分基礎設施所提供的服務幾乎是不能通過貿易進口的。一個國家可以從國外融資和引進技術設備,但要從國外直接整體引進機場、公路、水廠是難以想像的。
3.整體不可分性
通常情況下,基礎設施只有達到一定規模時才能提供服務或有效的提供服務,象公路、機場、港口、電信、水廠等這樣的行業,小規模的投資是不能發揮作用的。如電站大壩不能只建到河中間、機場跑道不能留半截不修完、連接兩城市的輕軌不能只建一半等等。
4.准公共物品性
有一部分的基礎設施提供的服務具有相對的非競爭性和非排他性,類似於公共物品。非競爭性是指:一部分人對基礎設施的消費或使用不影響他人的消費或使用。比如公路,每個單位和個人都可以同時使用而不受影響。非排他性是指:不可能禁止他人使用基礎設施所提供的服務,或要在花費很高的成本後才能禁止,對這樣的服務,實際上任何人都不可能將另外的人排除在外。
基礎設施-作用
基礎設施建設
1.基礎設施是直接生產部門的建立與發展的基礎與前提條件
沒有基礎設施提供的產品或服務,直接生產部門就不可能順利地建立和發展,至少將不能有效地進行生產活動。基礎設施的發展,直接和間接地影響生產部門的成本和效益,最終影響其供給產品的質量和數量。如交通運輸直接影響煤炭的生產,電力供應直接影響生產與人民生活,城市基礎設施直接影響投資環境,農田水利直接影響糧食和農作物的生產等等。
2.外部經濟的作用
比如由於交通運輸基礎設施的發展,直接推動了生產和人口向城市集中,導致經濟活動在地理上的集中,實現了規模經濟活動,又進一步促進生產部門和企業平均生產成本與交易成本的降低。從另一個角度講,這種經濟活動的集中又會促進基礎設施降低單位服務成本,提高利用效率,有助於基礎設施本身的發展,形成良性循環。
3.基礎設施的發展,有利於社會經濟結構的轉變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正是由於基礎設施提供的便利,使人類經濟與社會活動的范圍、市場空間不斷擴大,使社會與經濟發展實現專業化分工,並轉向工業化與市場經濟,經濟結構的市場化使社會趨向流動性和現代性(即城市化),直接導致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
4.基礎設施投資建設可以拉動經濟增長,並增加就業
例如,自上個世紀九十年代末期中國實行的基礎設施投資政策,彌補了國內有效需求不足,直接拉動了中國經濟的高速增長,並增加了就業。
基礎設施-分類
基礎設施可以按其所在地域或使用性質劃分如下:
農村基礎設施
1.農村基礎設施
參照中國新農村建設的相關法規文件,農村基礎設施包括:農業生產性基礎設施、農村生活基礎設施、生態環境建設、農村社會發展基礎設施四個大類。
(1)農業生產性基礎設施:主要指現代化農業基地及農田水利建設;
(2)農業生產性基礎設施:主要指飲水安全、農村沼氣、農村道路、農村電力等基礎設施建設;
(3)生態環境建設:主要指天然林資源保護、防護林體系、種苗工程建設,自然保護區生態保護和建設、濕地保護和建設、退耕還林等農民吃飯、燒柴、增收等當前生計和長遠發展問題。
(4)農村社會發展基礎設施:主要指有益於農村社會事業發展的基礎建設,包括農村義務教育、農村衛生、農村文化基礎設施等。
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對增加農民收入、縮小城鄉差距、實現農村現代化具有重要意義。
城市基礎設施
2.城市基礎設施
城市經濟性基礎設施是指為城市生產和居民生活提供公共服務的工程設施,是城市生存和發展,順利進行各種經濟活動和其他社會活動所必須具備的工程性基礎設施和社會性基礎設施的總稱。它對生產單位尤為重要,是其達到經濟效益、環境效益和社會效益的必要條件之一。一般講城市基礎設施多指工程性基礎設施。
(1)工程性基礎設施主要包括六大系統:
A.能源供應系統:包括電力、煤氣、天然氣、液化石油氣和暖氣等;
B.供水排水系統:包括水資源保護、自來水廠、供水管網、排水和污水處理;
C.交通運輸系統:分為對外交通設施和對內交通設施。前者包括航空、鐵路、航運、長途汽車和高速公路;後者包括道路、橋梁、隧道、地鐵、輕軌高架、公共交通、出租汽車、停車場、輪渡等;
D.郵電通訊系統:如郵政、電報、固定電話、行動電話、互聯網、廣播電視等;
E.環保環衛系統:如園林綠化、垃圾收集與處理、污染治理等;
F.防衛防災安全系統:如消防、防汛、防震、防颱風、防風沙、防地面沉降、防空等。
(2)按服務性質分為三類
A.生產基礎設施。包括服務於生產部門的供水、供電、道路和交通設施、倉儲設備、郵電通訊設施、排污、綠化等環境保護和災害防治設施;B.社會基礎設施。指服務於居民的各種機構和設施,如商業和飲食、服務業、金融保險機構、住宅和公用事業、公共交通、運輸和通訊機構、教育和保健機構、文化和體育設施等;C.制度保障機構。如公安、政法和城市建設規劃與管理部門等。基礎設施水平隨經濟和技術的發展而不斷提高,種類更加增多,服務更加完善。
(3)社會性基礎設施一般指行政管理、文化教育、醫療衛生、商業服務、金融保險、社會福利等設施。
(4)城市基礎設施一般應具備以下特點:
A.生產性
B.公用性和公益性
C.自然壟斷性
D.成本沉澱性
E.承載性
F.超前性
G.系統性
不同時期對城市基礎設施的發展、完善、配套有不同的要求。城市基礎設施作為城市運行的載體,與城市的自然附屬物包括土地、水體、礦床等有緊密聯系,它是在原有的自然附屬物的基礎上,經過人們的加工改造而建立起來的,受自然的制約;建設和改造城市基礎設施時,必須合理利用自然資源,保護生態環境。城市基礎設施在形態上具有固定性,實物形態上大都是永久性的建築,供城市生產和居民生活長期使用,不能經常更新,更不能隨意拆除廢棄。
『貳』 如何統籌城鄉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服務
按照《決定》的精神,必須統籌城鄉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服務,推進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逐步建立城鄉統一的公共服務制度。
第一,必須全面提高財政保障農村公共事業的水平。統籌城鄉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服務,就是要在城鄉之間均衡配置公共資源,逐步改變城鄉分治的狀況,形成城鄉統一的公共服務制度,為城鄉居民提供均等化的基本公共服務。建立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投入保障機制,應按照存量適度調整、增量重點傾斜的原則,重點在增量調整上下功夫,逐步形成財政資金穩定增長格局。要根據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的層次性和受益范圍,明確各級政府的責任。由於中西部地區財力較弱,應逐步減少和取消中西部地區涉農投資的地方資金配套。
第二,優先搞好農民最迫切需要的農村基本公共服務。現階段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就是為城鄉居民提供與公共財政職能和國家財力相適應的最基本的公共產品。要重點支持與農民生產和生活直接相關的以農田水利為重點的農業基礎設施、農村飲水、農村公路、農村能源、農村環境治理等基礎設施。要完善相關政策,提高公共財政對農村義務教育的保障水平,讓城市和農村、發達地區和落後地區的兒童都能獲得大體均等的義務教育資源,促進城鄉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切實加強農村公共衛生服務,提高農民醫療保障水平。完善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探索建立農村新型社會養老保險制度,解決好被征地農民和農民工社會保障問題,完善農村社會救助制度。
『叄』 如何加強農村基本公共服務建設
1、拓寬農民增收渠道,促進農民持續增收。 持續較快增加農民收入,提高農民生活水平,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基本出發點和落腳點。要客觀分析地區的現狀,努力拓寬農民增收渠道,積極探索建立農民持續增收的長效機制,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
2、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改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物質條件。 盡快改變農村基礎設施滯後狀況,是廣大農民群眾的迫切要求,也是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任 務。要按照村莊總體規劃,切實加大對農村基礎設施的投入力度,力爭通過幾年的努力,使農村的生產生活條件得到明顯改善。
(1)大力加強農田水利基本建設。要加大農村水利重點工程的實施力度,組織實施好中低產田的改造、河流的疏浚整治工作及其配套設施和綠化工程建設。要鼓勵社會力量參與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加大資金投入,探索建立長效的管養機制。
(2)繼續推進農村公路建設。 要繼續抓好農村公路建設,逐步把鄉村公路延伸到規劃的農民集中居住點。要廣開資金渠道,採取向上級爭取、利用「一事一議」籌集、能人大戶捐助等多種形式,切實解決農村公路建設資金不足的問題。
(3)加快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建設。 要做好農村改水工作,優先解決農民飲水安全問題,讓農民都能飲用上清潔、安全的自來水。四是加強農村能源建設。要積極推廣沼氣、太陽能等清潔能源,以民用沼氣帶動農村改圈、改廁、改廚,切實改善農民群眾的生活和居住環境。
3、培養新型農民,不斷提高農民的整體素質。 農民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主力軍,培養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是將農村巨大的人口壓力轉化為人力資源優勢的根本途徑。
(1)加快發展農村教育事業。 抓好教育是建設新農村的基礎,要大力普及和鞏固農村九年義務教育,建立健全農村義務教育的經費保障機制,進一步改善農村辦學條件;要穩定農村教師隊伍,注意調動和保護長期在農村從事教育工作的教師的積極性,促進城鄉教育事業均衡協調發展。
(2)加強農民的技能培訓。 要充分發揮基層農技部門和科技人員的作用,分期分批對農民進行農業實用技術等的培訓,促進科學種田;要大力發展農村成人教育,大力開展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增強農民就業創業的能力。
(3)加強農村的思想道德建設和文化建設。要認真實施公民道德建設工程,積極開展「文明家庭」、「和諧村組」等的創建活動,提倡移風易俗,反對封建迷信,樹立先進的思想觀念和良好的道德風尚;要加強農村文化基礎設施建設,辦好農民圖書館、文化館、老年活動室等,滿足農民群眾多方面、多層次的文化需求。
4、保障農民工的合法權益。 農村富餘勞動力進城務工就業,是農民增收的主要渠道。要切實保護好務工農民的合法權益,免費為外出務工農民提供政策咨詢和就業服務。要完善農民工勞動合同制度,嚴格執行最低工資制,建立農民工工資合理 增長和工資支付保障制度,使外出務工農民的付出能夠得到合理回報。
『肆』 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包括哪些項目
(1)農業生產性基礎設施:主要指現代化農業基地及農田水利建設;
(2)農業生活性基礎設施:主要指飲水安全、農村 沼氣、農村道路、農村電力等基礎設施建設;
(3)生態環境建設:主要指 天然林資源保護、防護林體系、種苗工程建設,自然保護區生態保護和建設、濕地保護和建設、退耕還林等農民吃飯、燒柴、增收等當前生計和長遠發展問題。
(4)農村社會發展基礎設施:主要指有益於農村 社會事業發展的基礎建設,包括農村義務教育、農村衛生、農村文化基礎設施等。
為發展農村生產和保證農民生活而提供的公共服務設施的總稱。包括交通郵電、 農田水利、供水供電、 商業服務、園林綠化、教育、文化、衛生事業等生產和生活服務設施。它們是農村中各項事業發展的基礎,也是農村經濟系統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應該與農村經濟的發展相互協調。
基礎設施規劃是新農村建設規劃的重要內容,基礎設施的改善是農業和農村發展的有力支撐。科學的基礎設施規劃,可以有效落實國家政策,為農業增產、農民增收、農村繁榮注入強勁動力。但是社會主義新農村文化基礎設施規劃仍然存在許多問題,與農村經濟建設發展和農民百姓的需求還有一定的差距。
『伍』 如何推動農村基礎設施改善
目前,我國農村人居環境狀況很不平衡,臟亂差問題在一些地區還比較突出,與全版面建成小康社會要求和農民權群眾期盼還有較大差距,仍然是經濟社會發展中的突出短板。現階段,我國發展最薄弱的環節在農村,最直觀的體現就是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與城市差距大,行路難、如廁難、環境臟、村容村貌差等問題較為突出。
堅持規劃先行。近年來,廣東以規劃為引領,推進整治創建規劃、村莊規劃、縣域鄉村建設規劃相結合,組織編制了《廣東省縣(市)域鄉村建設規劃編制指引》《廣東省村莊規劃編制指引》《村容村貌整治提升工作指引》等,更好地指導各市縣開展村莊建設和人居環境整治。
『陸』 農村公共服務設施和基礎設施的區別
基礎設施就是比如道路橋梁,水利工程,路燈,通訊,電力等,公共服務設施除了包括這些基礎設施外還比如圖書館,健身器材,農技服務等
『柒』 政府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情況怎麼寫 有模板么很急在線等
沒保額
『捌』 農村基礎設施包括那些項目
為發展農村生產和保證農民生活而提供的公共服務設施的總稱。包括交通郵電、農專田水屬利、供水供電、商業服務、園林綠化、教育、文化、衛生事業等生產服務設施和生活服務設施。它們是農村中各項事業發展的基礎,也是農村經濟系統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應該與農村經濟的發展相互協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