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中國是怎樣實現對鄉村的治理鄉村的自治模式是怎麼樣的
今年中央一號文件的第八部分是改善『鄉村治理機制』,對新形勢下的農村社會管理作出了重要部署。在工業化城鎮化的推動下,農村的社會結構、利益格局、組織體系、生活方式、價值觀念等各方面都發生了很大變化,傳統的基層治理方式已不適應發展的需要。新的形勢下,必須大力推進農村社會管理體制機制創新,確保農村社會的長治久安、農民群眾的安居樂業。」清華大學教授汪暉委員說。
那麼當前中國鄉村治理的現狀如何?中央一號文件中改善鄉村治理機制的意見,對以後鄉村治理有哪些積極的作用?對此記者采訪了部分代表委員。
農村治,天下興
「當前,農村經濟發展正在急劇變化,農村社會關系日趨復雜,傳統的鄉村治理模式正面臨著許多新情況和新問題,完善和創新鄉村治理機制,讓農村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跟上經濟社會結構變化的形勢成為當務之急。」汪暉說。
湖南省慈利縣象鼻嘴村的黨支部書記向平華代表是來自最基層的幹部。「要說治理,『上面一根針,下面千根線』,基層最重要。」向平華說,「總書記參加上海團審議時也說了,社會治理的重心必須落到城鄉社區,社區服務和管理能力強了,社會治理的基礎就實了。應該把基層組織的積極性調動起來,傳統文化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都是我們手裡的武器。」
「農村治,天下興。農業是第一產業,農民是最大群體,農村是基層社區。創新農村社會治理體制,是創新我國社會治理體制的突破口和著力點,是破除城鄉二元體制、構建城鄉一體化發展的重大舉措。」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所長張曉山代表認為,基層黨組織建設要靠培養新型職業農民,同時與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有關。
要把黨員幹部培養成致富能手,成為新農村發展的領頭人,從而鞏固執政基礎。村幹部是領頭人,是發展現代農業的「領頭羊」,要及時對他們進行必要的培訓。「農村發展的目標不只是賺錢,而是要被群眾們擁護,要培養村幹部最基本的道德和價值觀念。」
張曉山同時認為,在行政村一級作為基層政府派出機構的色彩越來越濃的現實條件下,要強化村民小組層級的民主自治功能,以村民小組為主體建立和健全普通農民對村幹部行使權力的有效制衡機制,將非公務員身份的村幹部的權力也能關進制度的籠子里,確保普通農民的權益不受損害。
全國政協委員會常委葛劍雄說,建設基層民主可以大膽積極試點,然後推廣,針對有的村人很少了,可以適當集中,鼓勵公務員、村官到基層,畢業生回鄉為社會服務。
廣東省農業廳副廳長程萍委員也認為,貧困地方沒有集體收入來為鄉村服務投入,未來要加大行政村與自然村集體組織力量,增加村裡的集體收入的經濟來源。
「鄉村治理是整個國家治理體系的一部分,進入二十一世紀以來,國家實行了積極的農村發展計劃,取消了『皇糧國稅』,以推進農村的發展,鄉村治理的邏輯發生了轉變。這一方面說明鄉村與整個國家治理的關系密切;另一方面國家的戰略目標發生轉移,實現農村社會的轉型成為中國崛起的重要環節。」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副組長陳錫文委員說。
② 從組織社會學和制度社會學的視角,談談如何實施鄉村振興戰略
實施鄉村振興我覺得應該調動起社會各方面的力量,主要還要依靠農民本身。
③ 結合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精神,聯系本村實際,談談你對鄉村治理有什麼設想
現在很多鄉村裡面最大的問題就是經濟發展程度太低,所以首先要規劃的就是怎樣帶動村莊的經濟,怎樣發展村莊的。
④ 如何提高鄉村治理能力
何提高農村基層治理能力 農村基層政權我政權體 制重要組部社穩定家建設基石改革放三十特別自20世紀80代撤社建鄉作農村基層政權鄉鎮政府落實黨家農村政策、促進農村經濟發展、維護農村社穩定等面發揮替代作用三十間通權改革、稅費改革、機構改革等系列措施我逐步建立起與市場經濟相適應政府管理體制進入21世紀伴隨工業化、城鎮化及社經濟轉型深入推進我農村進入新發展階段農村社結構加速轉型農民利益訴求元化城鄉發展加速融合與同發展程存平衡、穩定、持續問題益突前我農村基層政權現實運轉程存少問題突表現:其鄉鎮政權權力責任等鄉鎮政權管理許可權經濟能力限卻承擔著限政治責任票否決事項必要增加鄉鎮政權工作壓力困難;其二鄉鎮政權與農村群眾自治組織、經濟組織社區組織關系待理順;其三鄉鎮政權民主基礎牢鄉鎮制度沒全面落實能適應農民益提高民主意識訴求鄉鎮政府往往農民高度信任由於些體制問題少鄉鎮政府主要精力部資源放應付級派行政事務缺乏廣農民提供公共服務力難實現向服務型政府轉變 適應新發展形勢落實依治基本略必要通改善行政體制、創新社治理式落實制度加強鄉鎮政權建設 通政府立推進社治理創新與變革 強化基層政府律位進步明確基層民主治理程重要位解決完善我前基層治理存問題關鍵通律規明確界定鄉鎮政權各權力主體關系包括鄉鎮、鄉鎮黨委鄉鎮政府各自職責許可權權利義務關系嚴格按照律規履行職責遵循基層政權組織村民自治組織定程序使其規范運行創新農村基層民主運行體制機制效應農村社同群體利益訴求政府權力行必需受制衡與監督政府公共服務行政應體現民意滿足廣民群眾需求與呼聲 服務型政府建設契機加強鄉鎮政權社管理公共服務職能要重點履行促進經濟發展、增加農民收入強化公共服務、著力改善民加強社管理、維護農村穩定推進基層民主、促進農村諧等四面基本職能鄉鎮工作員要提高思想認識真樹立農民服務理念效應廣農民社治安、醫療衛、教育文化、基礎設施、社保障等公共服務需求改革目前考核體制嚴格控制鄉鎮領導票否決事項再推本經濟發展、維護社穩定作考核鄉鎮官員主要指標提供公共服務、著力改善民作主要考核指標通政府立增強農村基層政府權能財政完整性並相應建立起必要自與自相結合責任監督機制通體制機制改革管理創新建立健全基層治理平台機制實現政府治理序化、治化、民主化針發展差異性給予治理必要靈性自主性探索符合各實踐要求治理制度模式 完善推進基層民代表制度建設 鄉鎮民代表制度重要組部基層家權力機關其加強改進黨領導、實現民家作主具重要作用必須進步完善鄉鎮選舉做實差額選舉遏止消除選舉賄選、虛假選舉等亂象使民群眾能真選自滿意代表實行選舉公改變代表候選透明規范狀況改革代表員結構提高農民代表與專業士代表比重限制政府序列員參選代表要建立履職規范做實代表履職工作實現代表聯系選民態化、制度化與選民保持密切聯系聽取意見要求真服務鄉鎮代表主席團履職應議期間向閉期間拓展些期履職或消極履職代表要通定程序撤銷其代表資格同要充發揮鄉鎮監督職能前鄉鎮缺乏官員問責質詢必須財政、事、提案質詢等面真履行監督職責;鄉鎮代表通主席團依行使權力犯重錯誤、能勝任工作政府工作員行使罷免權 鄉鎮制度建設必須堅持完善黨工作領導改進鄉鎮黨委工作領導式各應根據實際力展創新鄉鎮制度、實現民家作主化形式斷完善制度加強自身建設著力提高代表素質提高議政能力提供力保障 加強基層社區組織建設完善村民自治制度 鄉村社區治理、基層公共事務公益事業實行群眾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教育、自我監督民依直接行使民主權利重要式要完善基層民主制度健全基層黨組織領導充滿力基層群眾自治機制健全村委及民調解、治安保衛、公共衛與計劃育等設委員二要斷完善村務公民主管理擴序參與、推進信息公、加強議事協商、強化權力監督重點拓寬范圍途徑豐富內容形式逐步建立責權明晰、銜接配套、運轉效村級民主監督機制保障村民享更更切實民主權利 條件區要按照域相近、規模適度、群眾自願原則科界定農村社區區域范圍明確其定位構建適應社主義新農村建設需要農村社區組織體系探索加強農村基層政權建設完善村民自治新途徑首先加強村黨組織核村級組織配套建設明確各級政府及其職能部門農村社區建設職責其明確農村社區建設與新農村建設、城市社區建設、村民自治、社區居民自治間聯系區別探索推進農村社區建設同模式、工作思路政策措施再推進公共服務向農村延伸積極推進民服務中國制度改進服務式探索引導社救助、社福利、醫療衛、計劃育、社治安、科技教育、文化體育、勞保障、律服務等公共服務進農村社區機制使政府公共服務覆蓋農村探索縮城鄉差別效措施展農村社區互助服務解決農民關注熱點、難點問題入手社區服務或服務站基礎志願服務抓手社區服務逐步向農村延伸探索推進農村社區服務式、途徑組織員村民社各面力量參與農村社區服務社區建設探索引導社力量共同參與農村社區建設效機制 培育發展基層社組織推進政府職能轉型 積極培育發展基層社組織實現政府職能轉變關鍵素政府通引導農民自願基礎建立各類民間社區組織介服務組織探索完善農村社區建設領導體制、工作機制經費投入機制才能斷增強農村社區建設鄉村治理新力農民合作社帶農戶進入市場基本主體發展農村集體經濟新型實體創新農村社管理效載體鼓勵農民興辦專業合作股份合作等元化、類型合作社逐步構建集約化、專業化、組織化、社化相結合新型農業經營體系要序發展民事調解、文化娛樂、紅白喜事理事等社區性社組織發揮農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教育、自我監督作用要建立健全維護群眾權益機制完善民調解、行政調解、司調解聯工作體系健全律援助制度推涉涉訴信訪工作改革暢通規范群眾訴求表達、利益協調、權益保障渠
⑤ 以村民自治為視角,談談我國基層群眾自治目前面臨的主要問題及對策是什麼
村民自治是我國農村在人民公社解體以後,在中央推行土地聯產承包責任制的背景下廣泛實行的一種政府主導下的強制性制度變遷,其基本形式是以行政村為單位而建立和運作的,在一定時期內在鄉村治理中發揮了應有的作用,取得了積極的效果
由於近年來中央提出要加強新農村建設,國家的各種惠農政策進一步實施,使原來長期困擾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三農」問題有所緩解,農村干群關系有所好轉,黨在農村的執政基礎得到加強和鞏固,但同時也致使原來以行政村為單位的村民自治的基礎條件發生了很大改變,於是,村民自治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面臨著一系列的新情況和新問題,這些問題集中表現為:
1、 動力衰減:村民參與的積極性不高
2、 財力匱乏:村民自治的經濟基礎喪失
3、 能力不足:村民自治的幹部基礎弱化
存在問題分析:
1、動力問題
這是目前許多地方村民自治實踐中現實遭遇的首要難題。根據歷史唯物論的基本觀點,人們的政治活動歸根到底是由他們的經濟利益所決定的。無論是現代民主政治的理論和實踐都表明,要推行一種科學的民主管理的機制,必須得到廣大民眾的支持和參與。只有廣大村民積極參與了,並且也有能力當家作主了,村民自治的格局才能真正形成,村民自治也才有內在的動力。
2、財力問題
這是村民無動力實行自治的深層原因。事實上,不僅政治參與的深刻動因在於經濟利益驅動,而且政治的實際運作也同樣離不開一定經濟條件的支撐。現實中的村民自治組織如果缺乏起碼的經濟基礎支持,那麼,它在實踐中肯定難以實現真正的自治,而在很大程度上便會淪為完成上級任務的「政府派出機構」。所謂村民自治的經濟基礎,是指村民自治運轉所必須的物質資源。村民自治組織作為公共組織,要在全村范圍內開展公共治理,提供公共服務,必須要有一定的經濟基礎作為支撐,即村民自治必須要有相應的治理資源相配套,否則,村民自治就無法真正展開。
3、能力問題
在目前廣大農村,大量農民進城務工已然成為不可逆轉的發展趨勢。農民工流動首先對村民委員會的選舉產生了兩個不利的影響:第一,農民流動使農民工的選舉權利難以實現,進而也就降低了民主選舉的質量。在一些農民大量外流的村莊,村委會選舉中外出農民參與度比較低,究其原因,其一是由於遠離家鄉且流動性比較大,一些外出村民根本就不知道家鄉舉行的選舉;其二是即使了解到選舉信息,由於對村莊公共事務缺乏興趣,再加上其回鄉參與選舉的成本比較高,也使他們難以參與本土的政治生活。第二,農民工大量外出使村委會選舉中候選人的選擇范圍縮小,也會降低民主選舉的質量。一般來說,外出務工的村民主要有兩類:一是村內「精英」人士,外出務工的高收入對於農村青壯年特別是那些優秀的青年來說具有極大的誘惑力,這是當農村基層幹部所得的報酬所不可比的,正是比較利益的存在,不僅使大量村中「精英」不願回村參加選舉、承擔公共責任,就是被選上的一些村幹部,也很難安心本職工作。二是村內年青勞動力,從外出打工者的年齡看,他們平均28.6歲,受教育水平雖然以初中畢業為主,遠遠低於城市的受教育水平,但是他們在農村卻屬於農民中的精英人才,並且,農村外出打工人員中男性比例高達79.2%,而留守在村裡的大多是沒有文化或文化程度很低的婦女、兒童和老人,這就直接導致村委會選舉時參選人數較少、村委會成員的選擇面越來越窄,村民選擇合適的人選就越來越困難。
相應對策:
1、 積極推動村民自治由行政村自治向農村社區自治轉型
開發村民自治的新的組織資源。最主要的途徑便是按共同居住、相互聯系、有共同的認同感和歸屬感的標准建設鄉村社區,進行社區重建。這一社區組織既藉助於自然村、生產隊等傳統組織資源,又不限於傳統的、天然的、血緣的、行政的組織限制,主要取決於相互的自願合作。通過這種自願合作基礎上的社區組織,滿足村民的各種社會化服務需求。如湖北省秭歸縣的農村按「地域接近、產業趨同、利益共享、規模適度」的原則設立社區。社區成立理事會,根據村民的需求開展社區服務活動,如民事調解、舉辦科技培訓活動、提供經濟信息等,這一社區組織是完全意義的群眾自治組織,不承擔行政功能。自組織的自治活動大大豐富了村民自治的內容,開拓出村民自治的新天地。因此,大力推進農村社區建設,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基點和平台
2、政府加大力度,加強對農村社區自治的經濟支撐
解決農村社區自治的財力問題。既然村民自治原有的基礎已經喪失,因而就必須重新加以構建,從而為村民自治提供必須的經濟條件。對於廣大西部農村而言,依靠農村自身的經濟發展在短時期內是難以做到的,這就要求加大國家對農村的扶持力度,理順各級政府的公共產品供給責任,重構農村公共產品供給體制。這里必須需要明確的問題是,農村公共產品的供給是政府不可推卸的責任。我國現已進入以工支農,以城帶鄉的階段,國家對鄉村的財政支持將愈來愈多。以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為核心的農村非集體化經濟瓦解了原來的公共產品供給體系,帶來了農村公共產品供給的無效。因而,必須加大政府對於農村公共產品的供給,規范轉移支付的手段,發展各地經濟,激活社會資金,解決鄉村財政問題。
3、多途徑解決農村社區自治的能力問題
解決農村社區自治的能力問題。這也是當前村民自治面臨的一個很現實的問題。村民自治的轉型很大程度上需要開發多種社會資源,將各種精英吸納到村民自治的治理機制中來。就目前而言,可以通過多種途徑和辦法來解決這一問題:一是面對鄉村現實,積極發揮老人和婦女在村民自治過程中的作用。應該看到,農民流動將是一個長時期的社會現象,老人和婦女在成年男性長年不在村的情況下,更有利於發揮其主體性作用。二是在我國鄉村有許多民間能人,他們見識廣,又沒有脫離鄉村社會,可以充分發揮他們的作用。三是從城市回鄉人員。這些人有較多學識,且熱愛故土,但由於其戶籍不在村,而被排斥在鄉村治理過程之外。實行農村社區自治,就應當對他們的身份重新給予認定,使他們有機會參與鄉村治理過程。四是城市志願者,這其中包括政府下派幹部和自願到鄉村工作和建設的人員。
⑥ 我國鄉村治理方式問題表現在哪些方面
1、農民權益保護問題突出。
隨著城鎮化的加速,一些地方政府為了增加財政收入,提高政績,不遺餘力征地賣地,盲目招商引資和興建新城或各類園區,這樣不僅犧牲了當地的環境,還損害了當地農民的各種利益,導致農民與當地基層政府間的矛盾加劇,影響了這些地區的穩定與和諧。
2、農村空心化問題日益嚴重。
留守在農村居住和生活的基本是婦女、兒童和老人,號稱「386199部隊」,這些人員不僅無法承擔起農業生產的重任,更使鄉村治理主體乏力,不能承擔起鄉村治理的重任,特別是影響村民自治的順利推行。
3、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事業發展滯後。
農村自然環境有加速惡化的趨勢,主要表現在農村水土污染嚴重,污水和垃圾處理落後,不僅威脅到農產品質量安全,也極大影響了農村居民的居住環境與健康。
(6)從公共服務視角談鄉村治理擴展閱讀:
實現鄉村有效治理的行動方略:
1、實現理念創新,重點是把握因地制宜、地方特色、科學治理三個要點。
應從本地實際情況出發,以人民為中心,突出需求導向、問題導向、效果導向,強調地方特色,構築符合當地鄉村社會特點、合法合理合情的治理方式,以最大程度地凝聚人心、最大程度地改善民生福祉、最大程度地維護民眾的共同利益。
2、在治理方法上,應實現自治優先、道德約束、法治保障。
有了科學的理念、完善的治理主體以後,能否採用正確的治理手段和方法,就顯得非常重要。對此,黨的十九大提出「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總體方法論要求。
3、在治理支持上,可實行「班長」工程、能人計劃,並努力推進服務延伸。
鄉村治理體系的建設,除了需積極發揮鄉村自身的力量外,還需依靠鄉村外部力量的支持和幫助。堅持以人才振興為抓手,「輸血」和「造血」並重,治理體系才能夠得以長期、有效的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