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厚大真題行政2015改了嗎
厚大行政法真題勘誤部分,更多勘誤內容請登錄官網查看!
P96
1.某縣工商局認定王某經營加油站系無照經營,予以取締。王某不服,向市工商局申請復議,在該局作出維持決定後向法院提起訴訟,要求撤銷取締決定。關於此案,下列哪些說法是正確的?(2010/2/85)[答案]AC
A.市工商局審理王某的復議案件,應由二名以上行政復議人員參加
B.此案的被告應為某縣工商局
C.市工商局所在地的法院對此案有管轄權
D.如法院認定取締決定違法予以撤銷,市工商局的復議決定自然無效
[考點解析]①根據《行政復議法實施條例》第32條規定:「行政復議機構審理行政復議案件,應當由2名以上行政復議人員參加。 」故A正確。②根據《行政訴訟法》第26條第2款規定:「經復議的案件,復議機關決定維持原行政行為的,作出原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和復議機關是共同被告;復議機關改變原行政行為的,復議機關是被告。 」本案中復議機關決定維持原行政行為,應以作出原行政行為的機關即縣工商局和復議機關即市工商局為共同被告,故B錯誤。③《行政訴訟法》第18條第1款規定:「行政案件由最初作出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轄。經復議的案件,也可以由復議機關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轄。 」經過復議的案件,既可由原機關所在地法院管轄,也可以由復議機關所在地法院管轄。本案市工商局為復議機關,其所在地法院對案件有管轄權。故C項正確。④依據最高法《關於適用<行政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第10條規定「人民法院對原行政行為作出判決的同時,應當對復議決定一並作出相應判決。人民法院判決撤銷原行政行為和復議決定的,可以判決作出原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重新作出行政行為。人民法院判決作出原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履行法定職責或者給付義務的,應當同時判決撤銷復議決定。」復議決定維持原行政行為的,法院對原行政行為作出判決的同時,應當對復議決定一並作出相應判決。故,如法院認定取締決定違法予以撤銷,則應當同時判決撤銷復議決定。而不是市工商局的復議決定自然無效。故D錯誤。
P100
2.張某與林某同為甲市田山有限公司的股東,林某以個人名義在甲市免稅進口一輛轎車,由張某代辦各類手續,平時歸張某使用。後張某將轎車賣給甲市國浩公司,並將所得款35萬元人民幣劃入田山有限公司的賬戶內。甲市某區工商局認為張某的行為構成倒賣國家禁止或者限制自由買賣的物資、物品行為,決定沒收張某銷售款,此後又凍結田山有限公司的賬款。張某不服,向甲市工商局申請復議。甲市工商局以張某的行為構成偷稅為由,維持了原處罰決定。張某遂向法院提起行政訴訟。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2005/2/99)[答案] ABC
A.林某也有權對處罰決定提起行政訴訟
B.張某可以田山有限公司的名義提起訴訟
C.本案的被告為甲市某區工商局
D.凍結賬款行為不屬於本案的審理對象
思路提示:①本題難度較大,考點豐富。涉及:a.民事法律關系與行政法律關系的比較;
b.原告資格;c.復議維持被告的確定;d.法院的審理對象。②行政訴訟的原告資格在司法考試中幾乎每年都會涉及,掌握該考點的一個關鍵性問題是理解「有法律上的利害關系」的含義。例如本題A項,許多考生認為該項是正確的,其理由是因為轎車的所有人為林某,張某出售林某 的轎車所得銷售款當然應歸林某所有,而工商局沒收銷售款則侵犯了林某的財產權。這種想法其實是將兩個法律關系混為一體:林某與張某之間形成的是民事賠償法律關系,而工商局與張某之間形成的是行政處罰法律關系。林某雖然對銷售款享有所有權,但其應該通過民事途徑向張某索賠,而林某與該行政處罰法律關系是沒有任何牽連的,侵犯林某利益的是張某的無權銷售行為,而非工商局的沒收行為,林某無權起訴工商局而通過行政途徑解決民事問題。
[考點解析]①依據《行政訴訟法解釋》第1條第2款規定: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對下列
「公民、行為不服提起訴訟的,不屬於人民法院行政訴訟的受案范圍:..(六)對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權利義務不產生實際影響的行為。 」本題中,工商局沒收銷售款的行為,看起來侵犯了林某對於轎車銷售款的所有權,實際上,林某對此銷售款的所有與否,是要與張某通過民事法律來解決的,在此不應認為工商局的行政行為侵犯了其財產所有權。因此林某無權對處罰決定提起行政訴訟,A項錯誤,當選。②依據《行政訴訟法解釋》第 18條規定:「股份制企業的股東大會、股東代表大會、董事會等認為行政機關作出的具體行政行為侵犯企業經營自主權的,可以企業名義提起訴訟。 」本題中,張某作為股東之一,不能代表公司,也不具有股東大會、股東代表大會、董事會的權力,因此張某不能以田山有限公司的名義提起訴訟。故B項不正確,當選。③依據《行政訴訟法》第26條第2款規定:「經復議的案件,復議機關決定維持原行政行為的,作出原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和復議機關是共同被告;復議機關改變原行政行為的,復議機關是被告。 」最高院《關於適用<行政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第6條規定:「行政訴訟法第二十六條第二款規定的「復議機關決定維持原行政行為」,包括復議機關駁回復議申請或者復議請求的情形,但以復議申請不符合受理條件為由駁回的除外。行政訴訟法第二十六條第二款規定的「復議機關改變原行政行為」,是指復議機關改變原行政行為的處理結果。」可見,只有復議機關改變了原行為處理結果的,才屬於復議改變。本題中,甲市工商局以「偷稅」為由維持處罰決定,雖然改變了處罰的法律依據和原違法行為的定性,也屬於復議維持。本案共同被告應為原機關區工商局和復議機關甲市工商局,故C項錯誤,當選。④行政訴訟中,法院的審理對象應當是被訴行政行為的合法性。凍結賬款的行為是為執行處罰而採取的行政強制措施,其合法性以行政處罰決定的合法性為前提,張某對處罰決定不服向法院提起行政訴訟,而並沒有對凍結賬款的行政強制措施提出訴訟,因此凍結賬款的行為不是本案的審理對象,D項正確,依題意不選。
104
3.某葯廠以本廠過期葯品作為主原料,更改生產日期和批號生產出售。甲市乙縣葯監局以該廠違反《葯品管理法》第49條第1款關於違法生產葯品規定,決定沒收葯品並處罰款20萬元。葯廠不服向縣政府申請復議,縣政府依《葯品管理法》第49條第3款關於生產劣葯行為的規定,決定維持處罰決定。葯廠起訴。關於本案的被告和管轄,下列說法正確的有:(2012/2/97)[答案]1
A.被告為乙縣葯監局,由乙縣法院管轄
B.被告為乙縣葯監局,甲市中級法院對此案有管轄權
C.被告為乙縣政府,乙縣法院對此案有管轄權
D.被告為乙縣政府,由甲市中級法院管轄
思路提示:①本案的陷阱在於當事人起訴經過復議的行為,應當以原機關還是復議機關為被告?結論在於復議維持的,共同告,即原機關和復議機關為共同被告;復議改變的,告復議機關;復議不作為的,可以選擇告。②何為復議機關改變原行為?只有復議機關改變了原行為的處理結果,才屬於復議改變。一些考生被題目中改變法律依據所迷惑,認為屬於復議改變而作出錯誤選擇。
[考點解析]①根據《行政訴訟法》第26條第1~3款規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的,作出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是被告。經復議的案件,復議機關決定維持原行政行為的,作出原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和復議機關是共同被告;復議機關改變原行政行為的,復議機關是被告。復議機關在法定期限內未作出復議決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起訴原行政行為 的,作出原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是被告;起訴復議機關不作為的,復議機關是被告。 」同時,根據最高院《關於適用<行政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第6條規定:「行政訴訟法第二十六條第二款規定的「復議機關決定維持原行政行為」,包括復議機關駁回復議申請或者復議請求的情形,但以復議申請不符合受理條件為由駁回的除外。行政訴訟法第二十六條第二款規定的「復議機關改變原行政行為」,是指復議機關改變原行政行為的處理結果。」可見,只有復議機關改變了原行為處理結果的,才屬於復議改變。回答本題的關鍵在於判斷本案中是復議維持還是復議改變。由於縣葯監局以該廠違反《葯品管理法》第49條第1款關於違法生產葯品規定為由作出沒收決定,而復議機關縣政府依《葯品管理法》第49條第3款關於生產劣葯行為的規定決定維持處罰決定。可見經過對法律依據的改變,已經對違法行為的定性產生了直接影響,即從違法生產葯品變更為生產劣葯行為,雖然定性發生改變,但是罰款20萬元的結果被維持了,依法仍屬於復議維持,不屬於復議改變。本案得共同被告為原機關縣葯監局和復議機關縣政府。故A、B、C、D選項錯誤。②關於管轄,從級別管轄的角度看,根據最高院《關於適用<行政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第8條規定,「作出原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和復議機關為共同被告的,以作出原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確定案件的級別管轄。」本案共同被告是縣葯監局和縣政府,按照級別管轄的「父隨子」原則,應當以原機關縣葯監局確定級別管轄,所以應當由縣法院管轄。從地域管轄的角度看,行政案件由最初作出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所在地法院管轄。經復議的案件,也可以由復議機關所在地法院管轄。當然,本案的原機關所在地法院和復議機關所在地法院是重合的。故結合級別和地域管轄,本案最終的管轄法院應當確定為縣法院。
P162
4.案情:高某系A省甲縣個體工商戶,其持有的工商營業執照載明經營范圍是林產品加工,經營方式是加工、收購、銷售。高某向甲縣工商局繳納了松香運銷管理費後,將自己加工的松香運往A省乙縣出售。當高某進入乙縣時,被乙縣林業局執法人員攔截。乙縣林業局以高某未辦理運輸證為由,依據A省地方性法規《林業行政處罰條例》以及授權省林業廳制定的《林產品目錄》(該目錄規定松香為林產品,應當辦理運輸證)的規定,將高某無證運輸的松香認定為「非法財物」,予以沒收。高某提起行政訴訟要求撤銷沒收決定,法院予以受理。(2009/4/六)
問題:
1.如何確定本案的管轄法院?如高某經過行政復議再提起訴訟,如何確定管轄法院?
(1)依據《行政訴訟法》規定,當事人直接提起行政訴訟,由最初作出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所在地的法院管轄。本案的被訴行政行為由乙縣林業局作出,故乙縣法院具有管轄權。
(2)如高某經過行政復議提起行政訴訟,管轄法院的確定則取決於復議機關的選擇和復議結果。
首先,如果高某向縣政府申請行政復議,①縣政府作出維持決定,則縣林業局和縣政府為共同被告,按照「父隨子」規則,級別管轄是基層法院。地域管轄來看,原機關所在地和復議機關所在地法院是重合的。故本案管轄法院是縣法院。②縣政府復議改變,被告為復議機關縣政府,則市中院為本案管轄法院。
其次,如果高某向市林業局申請行政復議,①市局復議維持,則縣林業局和市林業局為共同被告,既可以由縣林業局所在地的基層法院也可以由是林業局所在地的基層法院管轄。②市局復議改變,市局是被告,既可以由縣林業局所在地的基層法院也可以由是林業局所在地的基層法院管轄。
B. 2014年的一道題,找不到解析,不明白為什麼選CD
學語文還是法律。
復議機關為監督檢查部門的上一級主管機關。
自收到處罰決定之日起15日內。
C. 無業人員甲通過偽造國家機關公文,騙取某縣工商局副局長的職位。
根據刑法第二百八十條規定,偽造國家機關的公文的,應當認定為偽造國家機關公文罪 。 甲的行為成立偽造國家機關公文罪。甲騙取了某縣工商局副局長的職位後,便在形式上具有了國家工作人 員的身份。根據刑法第三百八十八條規定,國家工作人員利用本人職權或者地位形成的便利條件,通過其 他國家工作人員職務上的行為,為請託人謀取不正當利益,索取請託人財物或者收受請託人財物的,以受 賄論處。甲的行為也應當構成受賄罪。兩者應當並罰。因此,本題的答案應當為 C。
甲的行為不構成招搖撞騙罪。招搖撞騙罪是指冒充國家機關工作人員招搖撞騙的行為。實際上,甲現 在已經成為國家編制所認可的國家工作人員,不存在冒充的問題,而且招搖撞騙罪所騙取的不包括數額較 大的財物,否則會導致罪刑不均衡。甲勒索 2 萬元的行為顯然已經超出招搖撞騙的范疇,因此選項 A 是錯 誤的。
甲的行為不構成敲詐勒索罪。敲詐勒索罪與受賄罪都包含「勒索財物」的行為,甲利用職務上的便利
「勒索」財物的行為屬於「索賄」行為,應適用特殊法條受賄罪,而非認定為敲詐勒索罪。因此,選項 B
是錯誤的。 牽連犯,是指犯罪的手段行為或結果行為,與目的行為或原因行為分別觸犯不同罪名的情況。即在犯
罪行為可分為手段行為與目的行為時,如手段行為與目的行為分別觸犯不同罪名,便成立牽連犯;在犯罪 行為可分為原因行為與結果行為時,若原因行為與結果行為分別觸犯不同罪名,便成立牽連犯。前者如.以 偽造國家機關公文的方法(手段行為)騙取公私財物(目的行為);後者如盜竊財物(原因行為)後,為了銷贓而 偽造國家機關印章(結果行為)。只有當某種手段通常用於實施某種犯罪,或者某種原因行為通常導致某種 結果行為時,才宜認定為牽連犯。例如,非法侵入住宅殺人的,宜認定為牽連犯(如果不承認牽連犯的概念 , 則可以將這種情況認定為想像競合犯);但非法盜竊槍支後殺人的,不宜認定為牽連犯(雖然槍支經常用於 殺人,但盜竊槍支並不是殺人的通常手段行為)。再如,偽造武裝部隊公文、證件、印章冒充軍人招搖撞騙 的,可以認定為牽連犯;但盜竊軍車後冒充軍人招搖撞騙的,不應認定為牽連犯。在本案中,無法認定甲 的手段行為與目的行為具有類型上的牽連關系,所以不應從一重處罰,所以選項 D 是錯誤的。
【常見錯誤】牽連犯的認定應當以類型說為基礎。
D. 求問工商部門處罰商家銷售不合格產品行為後能否溯罰廠家
某縣工商局根據抽檢結論和相關證據,依法對轄區的一家經銷不合格復合肥的銷售公司作出了沒收庫存不合格復合肥,並處罰款的行政處罰。繼而順藤摸瓜,調查取證,對該批不合格復合肥供應商——該縣某復合肥生產公司也作出了行政處罰。該案在兩級工商、法院案件研討例會上曾作過專門研討。大多法官和工商執法人員認為:權責相當。理由是,生產企業既是生產者又是銷售者。產品出了廠門,就進入了流通領域,根據國務院的「三定」方案,工商部門就有權進行監管。也有個別持異議觀念的。認為出了廠門的產品,沒有改變所有權性質,不應屬流通領域,但一時拿不出權威的理論依據相佐證。此案卷宗後來被省工商局抽閱評比,終以越權管轄為由被定性為錯案。一時間,兩級工商執法人士相繼找出部分法院的若干相似判例提供給省工商局,以達到讓其改變觀念、將錯案重新認定為合法案件之目的。但始終沒能獲准。
我們注意到,這是對生產領域和流通領域的概念理解不清形成的觀念問題。事實上,國務院和其他相關機構至今也未有對此類概念的權威的嚴密釋義,致使讓很多人形成「產品一出廠門就進入流通領域,就屬工商管轄」的錯誤理念。
近期,我們再回首上述案件,認真學習對照相關規定和論著,與一些資深法律專家作進一步深入研討,認為省工商局認定該案為錯案的定性是正確的。也就是說,工商部門在處罰商家銷售不合格產品行為後無權溯罰廠家。
第一、是由流通領域的經濟意義決定的。國務院的「三定」方案規定:工商行政管理部門負責流通領域的商品監管。這一職能界定,把工商行政管理的監督范圍確定在流通領域之內。我們認為,工商部門要實行監管職能的到位,就要弄清流通領域的含義。而事實上,流通領域作為一個經濟名詞已被廣泛使用,對其概念的詮釋,目前還沒有一個准確的權威的定義。從經濟意義上看,「流」是指商品的轉移。其中,又包含三層意思:一是轉移,轉移的目的是實現交換,交換的目的是實現交換雙方所需的價值;二是這種轉移不是一般意義上的物品的移動。它必須是商品所有權的轉移;所有權未發生轉移時,物品只在生產者手中發生空間的移動,如將產品從車間移至廠外倉庫進行倉儲;三是轉移的對象是商品。在經濟學上,只有用來交換的產品才稱之為商品。未用作交換,就不屬商品。這里必須強調的是,只有商品所有權發生了轉移即與他人交換,即發生了流通行為,才屬於工商部門的監管范圍。與此同時,還必須考慮一個「通」字。「通」為通達,到達,是指為實現商品從生產者到流通者的轉移,需要經過各個流通環節。一般地說,商品的基本流通環節包括采購、運輸、儲存和銷售。當生產者將原材料采購進來,加工成產品賣出後,對於購買者來說,可能不是終端消費者,或許是中間批發商。只有當廠家將產品交付批發商時,所有權才發生了轉移。運抵途中,即產品出了廠門,只要尚未發生物的交接,都屬於生產領域。
第二、是由流通領域的監管主體職責決定的。眾所周知,參與流通活動的主體有三個,即:商品的生產者(不通過中間商直接銷售商品時)、商品的轉賣者(批發商或零售商)、商品的消費者。商品的生產者銷售其產品給轉賣者,一旦發生產品質量責任,轉賣者有權追究生產廠家的責任,而這一職責應當由質檢部門履行。消費者購買該商品,有權對該商品提出質量保證要求。一旦發生質量問題,消費者有權對轉賣者或產品的製造者追究責任。這與《產品質量法》和《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的相關規定相吻合。但產品的生產者有證據證明其質量問題屬非生產環節引起而由轉賣者引起的除外。消費者則不對商品的質量承擔保障性的責任。因此,消費者絕對不屬於監管的對象。而商品的轉賣者不論是批發商還是零售商,都與商品生產者一樣,承擔著保證商品質量的責任。如果追究其行為造成的商品質量責任,追究的應是轉賣者未能在購時審查把關、運時未能按規定要求運輸、儲時未能按規定要求倉儲、銷時未能按要求陳列擺放等環節應當履行而未能履行的質量保障責任。而這些不屬於生產者的責任。因此,這類主體的活動才屬於工商監管的流通領域活動。包括商場、超市、各類市場、展銷會、經營型倉冷庫、街頭食品攤點等。所以,工商部門在對各類商品經營主體的商品進行抽樣化驗,有證據證明其質量為不合格商品時,只能對經營該商品的經營主體追究其法律責任,無權溯罰該產品的生產者。經營主體因質量問題被工商部門處罰後的損失,可依法要求生產者給予補償或賠償。
第三、生產領域由質監部門監管是由國家規定的。只有屬於流通環節,才由工商部門履行監管職責。流通環節說到底就是商家,既然商家歸工商部門監管,那麼在現實中檢查發現商品質量存在問題,只能對商家作出處理,對貨源的提供人——生產者,工商部門就束手無策嗎?如果是這樣,市場的假冒偽劣商品將愈演愈烈,何日能斬盡殺絕?對此,國辦發[2001]57號這樣規定:「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在實施流通領域商品質量監管中查出的屬於生產環節引起的產品質量問題,移交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處理」。生產者賣出的存在質量問題的產品,或經抽樣查出產品質量有問題的產品,是因生產環節所引起,歸屬於質監部門,不屬於工商部門的監管職責。這也就是說,工商部門不負責監督和管理生產者的賣出行為。如果說工商部門對上述復合肥案件有權查處,那麼,國辦發[2001]57號文件中又有何必作出「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在實施流通領域商品質量監管中查出的屬於生產環節引起的產品質量問題,移交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處理」的規定呢?至於對那些已生效的類似該案判例如何理解,我們認為,我國是法制國家,不是以判例為執法依據的國家。我們應以法律為准繩,堅持依法行政,堅持有錯即改的實事求是的原則。
總之,判斷一個物品究竟屬於生產領域還是流通領域,我們認為,應以該物品的所有權是否發生轉移作為衡量標准。產品的所有權從生產者手中轉移給生產者以外的對象(消費者除外)即屬流通領域,工商部門只能對流通領域內該產品(即轉化為商品)的經營者進行管轄。工商部門在流通領域檢查中發現屬於廠家生產的質量問題的產品,應依法移交質監部門查處,工商部門則無權追溯廠家的產品質量責任。
E. 商戶使用商標作為門店招牌有什麼規定
尊重的樓主您好
給您個案例供您參考 您就明白了
擅用馳名商標作招牌如何處理
案情
2009年1月9日,某縣工商局接到鄭州海爾工貿有限公司投訴,稱該縣李某在未經海爾集團許可的情況下,擅自在其開辦的家電門市部將馳名商標海爾用作專賣店營業招牌,並在店內商品展台上使用「Haier·海爾專賣」字樣,侵犯了海爾集團的商標專用權,請求工商局予以制止。
某縣工商局執法人員接到投訴後即前往調查。經查,該門市部系1月7日開始營業,店內擺放有海爾家電系列商品。當事人李某稱營業招牌及店內商品展台系××市家電大世界張某所為,並不知道是否得到海爾集團的許可。執法人員同時查明李某並未辦理工商營業執照。
分歧
對該案應如何定性處罰,辦案機構內部存在不同意見。
一種意見認為:國家工商局《關於禁止擅自將他人注冊商標用作專賣店(專修店)企業名稱及營業招牌的通知》(工商標字〔1996〕第157號)已於2004年6月30日被廢止。《馳名商標認定和保護規定》第十三條規定:「當事人認為他人將其馳名商標作為企業名稱登記,可能欺騙公眾或者對公眾造成誤解的,可以向企業名稱登記主管機關申請撤銷該企業名稱登記,企業名稱登記主管機關應當依照《企業名稱登記管理規定》處理。」《企業名稱登記管理規定》第九條第(二)項對企業名稱含有可能對公眾造成欺騙或誤解的內容和文字作了禁止性規定。本案中,當事人的營業招牌上使用的海爾企業名稱(字型大小)尚未核准登記,因此不存在商標權與企業名稱權的沖突。當事人在營業招牌上使用未經登記的企業名稱,應認定為無照經營,按《無照經營查處取締辦法》的規定對當事人的經營行為進行處罰。
第二種意見認為:保護工業產權巴黎聯盟和世界知識產權組織聯合制定的《關於馳名商標保護規定的聯合建議》(1999年9月)規定,只要該企業標志的使用會暗示使用企業標志的企業與馳名商標所有人之間存在某種聯系,並且可能會損害馳名商標所有人的利益,則應認為該企業標志與馳名商標發生沖突,主管機關在行使禁止權時「應考慮注冊或使用與馳名商標發生沖突的企業標志的人,在其企業標志提出注冊申請時、獲得注冊時或使用時是否知道或有理由知道該馳名商標」。本案中,從事家電商品經銷的李某應當知道海爾為馳名商標,卻擅自將其使用在專賣店營業招牌上,李某是將海爾商標作為區別於其他商事主體的企業標志即字型大小使用的,暗示該店為海爾集團旗下的專賣店,造成了企業字型大小與馳名商標的沖突。在《巴黎公約》中,廠商名稱同商標一樣是一種工業產權。《巴黎公約》第八條規定:「廠商名稱應在本聯盟一切國內受到保護,沒有申請或注冊的義務。」由於該文件對巴黎公約國和TRIPS協議成員國(包括中國)不具有強制性,實踐中,對使用未獲得核准登記的企業名稱的行為,應定性為《企業名稱登記管理辦法》第二十六條所指的「使用未經核准登記注冊的企業名稱從事生產經營活動的」行為。
此外,《商標法實施條例》第五十條規定,在同一種或者類似商品上,將與他人注冊商標相同或者近似的標志作為商品名稱或者商品裝潢使用、誤導公眾的,屬於商標侵權行為。《商標法實施條例》第三條規定:「商標法和本條例所稱商標的使用,包括將商標用於商品、商品包裝或者容器以及商品交易文書上,或者將商標用於廣告宣傳、展覽以及其他商業活動中。」本案中,當事人李某將海爾馳名商標使用在店內商品展台及專賣店營業招牌上,是一種商標使用行為,容易使相關公眾認為該店已獲得海爾集團的許可,造成消費者的誤認和混淆。
綜上,當事人李某的行為違反了《企業名稱登記管理辦法》和《商標法》及《商標法實施條例》的規定,構成想像競合,應按擇一重處的原則,依據《商標法》第五十二條和《商標法實施條例》第五十條、第五十二條的規定,作出責令當事人李某立即停止商標侵權行為,並給予罰款的處罰。
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F. 司考法律問題
個人認為,一個人把兩個人打了或罵了是普通共同訴訟,被打的那兩個人可以分內別起訴容,也可以共同去起訴。要是兩個人一起把一個人一起打了就是必要共同訴訟。必要共同訴訟與普通共同訴訟的區別是,必要共同訴訟必須合並審理,普通共同訴訟可以合並審理,也可以不合並。
G. 工商部門處罰商家銷售不合格產品行為後能否溯罰廠家
某縣工商局根據抽檢結論和相關證據,依法對轄區的一家經銷不合格復合肥的銷售公司作出了沒收庫存不合格復合肥,並處罰款的行政處罰。繼而順藤摸瓜,調查取證,對該批不合格復合肥供應商——該縣某復合肥生產公司也作出了行政處罰。該案在兩級工商、法院案件研討例會上曾作過專門研討。大多法官和工商執法人員認為:權責相當。理由是,生產企業既是生產者又是銷售者。產品出了廠門,就進入了流通領域,根據國務院的「三定」方案,工商部門就有權進行監管。也有個別持異議觀念的。認為出了廠門的產品,沒有改變所有權性質,不應屬流通領域,但一時拿不出權威的理論依據相佐證。此案卷宗後來被省工商局抽閱評比,終以越權管轄為由被定性為錯案。一時間,兩級工商執法人士相繼找出部分法院的若干相似判例提供給省工商局,以達到讓其改變觀念、將錯案重新認定為合法案件之目的。但始終沒能獲准。 我們注意到,這是對生產領域和流通領域的概念理解不清形成的觀念問題。事實上,國務院和其他相關機構至今也未有對此類概念的權威的嚴密釋義,致使讓很多人形成「產品一出廠門就進入流通領域,就屬工商管轄」的錯誤理念。 近期,我們再回首上述案件,認真學習對照相關規定和論著,與一些資深法律專家作進一步深入研討,認為省工商局認定該案為錯案的定性是正確的。也就是說,工商部門在處罰商家銷售不合格產品行為後無權溯罰廠家。 第一、是由流通領域的經濟意義決定的。國務院的「三定」方案規定:工商行政管理部門負責流通領域的商品監管。這一職能界定,把工商行政管理的監督范圍確定在流通領域之內。我們認為,工商部門要實行監管職能的到位,就要弄清流通領域的含義。而事實上,流通領域作為一個經濟名詞已被廣泛使用,對其概念的詮釋,目前還沒有一個准確的權威的定義。從經濟意義上看,「流」是指商品的轉移。其中,又包含三層意思:一是轉移,轉移的目的是實現交換,交換的目的是實現交換雙方所需的價值;二是這種轉移不是一般意義上的物品的移動。它必須是商品所有權的轉移;所有權未發生轉移時,物品只在生產者手中發生空間的移動,如將產品從車間移至廠外倉庫進行倉儲;三是轉移的對象是商品。在經濟學上,只有用來交換的產品才稱之為商品。未用作交換,就不屬商品。這里必須強調的是,只有商品所有權發生了轉移即與他人交換,即發生了流通行為,才屬於工商部門的監管范圍。與此同時,還必須考慮一個「通」字。「通」為通達,到達,是指為實現商品從生產者到流通者的轉移,需要經過各個流通環節。一般地說,商品的基本流通環節包括采購、運輸、儲存和銷售。當生產者將原材料采購進來,加工成產品賣出後,對於購買者來說,可能不是終端消費者,或許是中間批發商。只有當廠家將產品交付批發商時,所有權才發生了轉移。運抵途中,即產品出了廠門,只要尚未發生物的交接,都屬於生產領域。 第二、是由流通領域的監管主體職責決定的。眾所周知,參與流通活動的主體有三個,即:商品的生產者(不通過中間商直接銷售商品時)、商品的轉賣者(批發商或零售商)、商品的消費者。商品的生產者銷售其產品給轉賣者,一旦發生產品質量責任,轉賣者有權追究生產廠家的責任,而這一職責應當由質檢部門履行。消費者購買該商品,有權對該商品提出質量保證要求。一旦發生質量問題,消費者有權對轉賣者或產品的製造者追究責任。這與《產品質量法》和《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的相關規定相吻合。但產品的生產者有證據證明其質量問題屬非生產環節引起而由轉賣者引起的除外。消費者則不對商品的質量承擔保障性的責任。因此,消費者絕對不屬於監管的對象。而商品的轉賣者不論是批發商還是零售商,都與商品生產者一樣,承擔著保證商品質量的責任。如果追究其行為造成的商品質量責任,追究的應是轉賣者未能在購時審查把關、運時未能按規定要求運輸、儲時未能按規定要求倉儲、銷時未能按要求陳列擺放等環節應當履行而未能履行的質量保障責任。而這些不屬於生產者的責任。因此,這類主體的活動才屬於工商監管的流通領域活動。包括商場、超市、各類市場、展銷會、經營型倉冷庫、街頭食品攤點等。所以,工商部門在對各類商品經營主體的商品進行抽樣化驗,有證據證明其質量為不合格商品時,只能對經營該商品的經營主體追究其法律責任,無權溯罰該產品的生產者。經營主體因質量問題被工商部門處罰後的損失,可依法要求生產者給予補償或賠償。 第三、生產領域由質監部門監管是由國家規定的。只有屬於流通環節,才由工商部門履行監管職責。流通環節說到底就是商家,既然商家歸工商部門監管,那麼在現實中檢查發現商品質量存在問題,只能對商家作出處理,對貨源的提供人——生產者,工商部門就束手無策嗎?如果是這樣,市場的假冒偽劣商品將愈演愈烈,何日能斬盡殺絕?對此,國辦發[2001]57號這樣規定:「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在實施流通領域商品質量監管中查出的屬於生產環節引起的產品質量問題,移交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處理」。生產者賣出的存在質量問題的產品,或經抽樣查出產品質量有問題的產品,是因生產環節所引起,歸屬於質監部門,不屬於工商部門的監管職責。這也就是說,工商部門不負責監督和管理生產者的賣出行為。如果說工商部門對上述復合肥案件有權查處,那麼,國辦發[2001]57號文件中又有何必作出「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在實施流通領域商品質量監管中查出的屬於生產環節引起的產品質量問題,移交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處理」的規定呢?至於對那些已生效的類似該案判例如何理解,我們認為,我國是法制國家,不是以判例為執法依據的國家。我們應以法律為准繩,堅持依法行政,堅持有錯即改的實事求是的原則。 總之,判斷一個物品究竟屬於生產領域還是流通領域,我們認為,應以該物品的所有權是否發生轉移作為衡量標准。產品的所有權從生產者手中轉移給生產者以外的對象(消費者除外)即屬流通領域,工商部門只能對流通領域內該產品(即轉化為商品)的經營者進行管轄。工商部門在流通領域檢查中發現屬於廠家生產的質量問題的產品,應依法移交質監部門查處,工商部門則無權追溯廠家的產品質量責任。
H. 某縣工商局、公安局、產品質量技術監督局對某生產資料市場實施聯合執法行為是否合法為什麼
聯合執法, 是指多個執法部門聯合組成執法機構,統一對相對人進行監督檢查,專 但分別以各自屬的名義對相對人實施處理或處罰的活動⑤。我國在行政執法過程中,經常採用聯合執法的方式。聯合執法模式避免了各職能部門職責不清、重復執法、執法擾民的問題,也解決了由一個部門單獨執法力度不夠的問題。由各省政府辦公室或綜合治理辦公室共同組織, 加強對聯合執法工作的統一領導和協調, 使各職能部門的行政執法活動相互銜接、密切配合,以克服各自為政、相互牽制的問題, 形成執法的整體合力。
質監局主要針對的是生產廠商所生產的商品質量 工商局主要針對的是經營者經營的商品質量,公安局則是協助執法的 防止發生暴力抗法等事件的發生,所以你說的聯合執法是合法的
I. 電視購物金白利鑽石
,不好,垃圾,我買了之後再也不買電視購物的了,一群騙子
J. 有誰有行政許可法,處罰法的習題,最好有答案的.謝謝!
行政處罰法 習題
一、 單項選擇題(只有一個正確答案)
l.行政處罰由違法行為發生地的( )人民政府具有行政處罰權的行政機關管轄。
A.鄉鎮以上
B.縣級以上
C.地、市級以上
D.省級以上
[答案及注釋]B,參見《行政處罰法》第20條。
2.行政機關及其執法人員當場收繳罰款的,必須向當事人出具哪個特定行政機關統一製作的
罰款收據?( )
A.縣財政部門
B.市政府
C.省、自治區、直轄市財政部門
D.工商部門
[答案及注釋]C,參見《行政處罰法》第49條。
3.有一居民劉某,某日將自用的石油液化氣瓶從房內搬出,准備將瓶內未用完的液化氣殘液倒
掉。經人勸阻無效,執意將液化氣瓶提至公用廁所傾倒,傾倒時,劉煙瘤發作,遂將液化氣瓶倒
扣在廁所蹲坑上任其自流,自己到廁所外吸煙。當劉叼著香煙去廁所取液化氣瓶時,引起溢散
體起火,火勢沖出廁所,燒毀房屋等物,價值約15萬元,劉本人亦被燒傷。根據案情,公安機關
應作如下處理。( )
A.僅責令劉某賠償因失火造成的經濟損失
B.僅對劉某拘留10日,罰款100元
C.不僅應將劉某拘留10日,罰款100元,還應責令劉某賠償因失火造成的經濟損失
D.將案件偵查終結移交檢察機關,由檢察機關向人民法院提起公訴
[答案及注釋]D,參見《行政處罰法》第7條,第22條。本案中劉某行為己構成過失犯罪,
應將案件移送司法機關,依法追究刑事責任且承擔民事賠償責任。
4.當事人在( )情況下,需要延期或分期繳納罰款的,經當事人申請和行政機關批准,可以
暫緩或者分期繳納的。
A.銀行無存款
B.確有經濟困難
C.當事人外出經商
D.當事人認為行政處罰違法
[答案及注釋]B,參見《行政處罰法》第52條。
5.行政處罰由(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具有行政處罰權的行政機關管轄。
A.違法行為地
B.違法行為發生地
C.行政行為地
D.規章制定機關所在地
[答案及注釋]B,參見《行政處罰法》第20條。
6.行政機關依照( )的規定,可以在其法定許可權內委託符合《行政處罰法》第十九條規定
條件的組織實施行政處罰。
A.法律、法規或者規章
B.規范性文件
C.具體行政行為
D.規章之下的規范性文件
[答案及注釋]A,參見《行政處罰法》第18條。
7.行政機關依照法律、法規或者規章的規定,可以在其法定許可權內委託符合法定條件的組織
實施行政處罰,該組織的性質是( )。
A.具有管理公共事務職能的事業組織
B.行政機關
C.社會中介機構
D.企業組織
[答案及注釋]A,參見《行政處罰法》第19條。
8.地方政府規章可以設定行政處罰的范圍是( )。
A.警告或者一定數量罰款的行政處罰
B.所有的行政處罰種類
C.吊銷許可證
D.暫扣營業執照
[答案及注釋]A,參見《行政處罰法》第13條。
9.聽證程序應當公開進行,但( )。
A.涉及國家秘密、商業秘密或者個人隱私的除外
B.主持人申請的除外
C.聽眾很少時除外
D.聽眾太多時除外
[答案及注釋]A,參見《行政處罰法》第42條。
l0.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因行政機關違法給予行政處罰受到損害的,有權依法提出賠償要
求,是行政處罰法基本原則中的( )的內容。
A.權利保障原則
B.公開原則
C.行政處罰法定原則
D.處罰與教育相結合原則
[答案及注釋]A,參見《行政處罰法》第6條。 BCD參見第4條、第3條、第5條。
11.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因違法受到行政處罰,其違法行為對他人造成損害的,應當依法
承擔( )。
A.民事責任
B.刑事責任
C.法律責任
D.紀律責任
[答案及注釋]A,參見《行政處罰法》第7條。
12.農民姜某自籌資金開辦了一家小型皮鞋廠,由於不具備污水處理設施,皮鞋廠污水隨意外
流,嚴重污染了附近的一條小河,對此,河兩岸的群眾反映強烈,紛紛要求鄉政府採取措施,予
以罰款或責令停產停業,對皮鞋廠的這種行為有權予以罰款的行政機關是( )。
A.鄉人民政府
B.縣工商行政管理局
C.鎮派出所
D.縣環保局
[答案及注釋]D,參見《行政處罰法》第15條、《環境保護法》第38條規定,行政處罰由
具有行政處罰權的行政機關在法定職權范圍內實施。縣環保局作為縣級人民政府環境保護主
管行政部門,根據《環境保護法》第38條的規定,有權對該造紙廠處於罰款。
13.國務院或者經國務院授權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可以決定一個行政機關行使有
關行政機關的行政處罰權,但是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處罰權只能由( )行使。
A.檢察機關
B.公安機關
C.人民政府本身
D.審判機關
[答案及注釋]B,參見《行政處罰法》第16條。
14.行政處罰執行過程中,執法人員當場收繳的罰款,應當自收繳罰款之日起( )內,交至
行政機關;在水當場收繳的罰款,應當自抵岸之日起( )內交至行政機關:行政機關應當在
( )內將罰款繳付才的銀行。
A.二日,三日,三日
B.二日,二日,二日
C.三日,三日,五日
D.三日,五日,五日
[答案及注釋]B,參見《行政處罰法》第50條。
15.行政機關在作出行政處罰決定之前,有( )。
A.告知義務
B.無告知義務
C.搜查的權利
D.檢查人身的權利
[答案及注釋]A,參見《行政處罰法》第31條。
16.當事人逾期不履行行政處罰的決定,作出行政,的決定機關可根據( )將查封、扣押的
財物;或者將凍結的存款劃撥抵繳罰款。
A.憲法
B.法律
C.法規
D.規章
[答案及注釋]B,參見《行政處罰法》第51條(二)。
17.對違法行為給予行為政處罰的規定必須公布,這是行政處罰的基本原則的( )原則。
A.公正、公開
B.行政處罰法定
C.處罰與教育相結合
D.依法救濟
[答案及注釋]A,參見《行政處罰法》第4條。
二、 多項選擇題(有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正確答案,多選或少選均不得分)
1.光明供銷社於1988年3月間,從某縣農貿公司購得平價化肥40噸,而後擅自抬高價格出
售。每噸價格為900至1000元不等,共多獲利一萬四千元。縣工商行政管理檢查所經調查認
為沅明供銷社抬價銷售化肥,違反了省政府制定的《投機倒把行政處罰暫行條例》的規定,
已構成投機倒把。遂於同年4月25日作出處罰決定:沒收光明供銷社抬價倒賣化肥的全部非
法所得一萬四千元,共處以罰款2千元,在這一案件中,與《行政處罰法》相抵觸之處有
( )。
A.沒有抵觸之處
B.縣工商行政管理檢查所不是一級行政機關,不具備行政處罰的主體資格
C.省政府的規章不能設定沒收非法所得的行政處罰
D.省政府的規章在任何情況下都不能設定罰款的行政處罰
[答案及注釋]BC,參見《行政處罰法》第15條,第13條。
2.某市某酒樓在接受某區衛生防疫站檢查時,被發現灶房使用的餐具沒有消毒,冰箱內食品生
熟不分,受到停業整頓1天、罰款200元的處罰。酒樓經理後來才得知此事,就向該人民法院
提起訴訟,要求核實案情,依法撤銷處罰決定。人民法院調查後得知,該區衛生防疫站在檢查、
處罰時沒有現場記錄、沒有在場證人簽字,處罰的唯一證據是值班員在處罰通知書上的簽字,
法院向當時在場的服務員、師傅調查時,他們都否認防疫站認定的事實。法院因此撤銷了防
疫站的處罰決定。下列有關此案的說法正確的是( )
A.酒樓的服務員、師傅可以作為證人
B.處罰時的現場記錄、證人簽字不是法定處罰程序,不能作為撤銷處罰的原因
C.防疫站不是國家行政機關,原告應以防疫站所屬的衛生局為被告起訴
D.人民法院撤銷防疫站處罰決定的法定理由應是處罰違反法定程序
[答案及注釋]AD,參見《行政處罰法》第31條,第54條,《行政處罰法》第3條。
3.我國行政處罰法規定,當事人逾期不履行行政處罰決定的,作出行政處罰決定的行政機關可
以採取下列措施( )
A.申請人民法院強制執行
B.根據法律規定,將查封,扣押的財物拍賣或者將凍結的存款劃撥抵繳罰
C.通知當事人單位協助履行
D.到期不繳納罰款的,每日按罰款數額的3%加以罰款
[答案及注釋]ABD,參見《行政處罰法》第51條。
4.當事人有權拒絕處罰並有權予以檢舉的情況有哪些?( )
A.行政機關對當事人進行處罰不使用罰款單據
B.行政機關對當事人進行處罰不使用沒收財物單據
C.行政機關使用非法定部門制發的罰款單據
D.行政機關使用非法定部門制發的沒收財物單據的
[答案及注釋]ABCD,參見《行政處罰法》第56條。
5.根據《行政處罰法》的規定,行政處罰的種類有:( )。
A.警告
B.罰款
C.沒收違法所得、沒收非法財物
D.責令停產停業
[答案及注釋]ABCD,參見《行政處罰法》第8條。
6.在行政處罰過程中,當事人享有的權利有( )。
A.進行陳述和申辯
B.被告知作出處罰決定的事實,理由與依據
C.對處罰決定不服可以申請復議或提起訴訟
D.申請聽證主持人迴避
[答案及注釋]ABCD,參見《行政處罰法》第31條、第32條、第37條第3款,《行政訴訟
法》第11條
7.在行政處罰的一般程序中,行政執法人員可以進行檢查,對檢查程序方面的要求有( )。
A.執法人員不得少於三人
B.執法人員應先出示證件證明身份
C.應當製作筆錄
D.檢查必須公開進行
[答案及注釋]BC,參見《行政處罰法》第37條第1款。
8.可以決定一個行政機關行使有關行政機關的行政處罰權的機關有( ),但限制人身自由
的行政處罰權只能由公安機關行使。
A.國務院
B.國務院授權的省人民政府
C.國務院授權的自治區人民政府
D.國務院授權的直轄市人民政府
[答案及注釋]ABCD,參見《行政處罰法》第16條。
9.我國《行政處罰法》規定,執法人員可以當場收繳罰款,但要符合規定,下面( )屬於此
范圍。
A.某行政機關對公民甲處以30元罰款
B.某行政機關對公民乙處以15元罰款
C.公民丙是長途汽車司機,某行政機關對他處罰後即刻離開違法行為地的
D.行政機關認為不當場收繳事後難以執行
[答案及注釋]BCD,參見《行政處罰法》第47條。
10.公安機關可以行使的行政處罰權是指( )。
A.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處罰
B.罰款
C.吊銷企業營業執照
D.警告
[答案及注釋]ABD,參見《行政處罰法》第16條。
11.當事人逾期不履行行政處罰決定的,作出行政處罰決定的行政機關可以採取的措施有
( )。
A.將查封、扣押的財物拍賣
B.每日按罰款數額的5%加收罰款
C.將凍結的存款劃撥抵繳罰款
D.申請人民法院強制執行
[答案及注釋]ACD,參見《行政處罰法》第51條。
12.行政處罰法的立法目的是( )。
A.規范行政處罰的設定和實施
B.保障和監督行政機關有效實施行政管理
C.維護公共利益和社會秩序
D.保護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
[答案及注釋]ABCD,參見《行政處罰法》第1條。
l3.受委託實施行政處罰的組織必須符合以下條件
A.依法成立的管理公共事務的事業組織
B.有熟悉有關法律、法規、規章和業務的工作人員
C.對違法行為需要進行技術檢查或者技術簽訂的,應當有條件組織進行相應的技術檢查或
者技術簽訂
D.受委託組織必須是縣級以上
[答案及注釋]ABC,參見《行政處罰法》第19條。
14.行政機關一般程序作出行政處罰決定書應報載明( )
A.當事人的姓名或者名稱、地址
B.違反法律、法規或者規章的事實和證據
C.行政處罰的種類和依據
D.其他法定內容
[答案及注釋]ABCD,參見《行政處罰法》第39條。
15.某年2月4日,臨時木材經營個體戶馬四海(有臨時營業執照)從外地購進一批木材進入馬
園集貿市場准備銷售.市場稅務所助征員王勝到市場征稅,按照慣例,對馬購進的木材作了估
價800元,按稅率應征77.04元營業額.馬某交了34.24元,尚欠42.80元,當日下午四時左右,
王勝約本所幹部李飛,徵收馬的所欠稅款,兩人先到飯館喝酒,正好馬四海出在飯館喝酒,王自
己到跟前讓馬交稅,馬說他的木料還沒有銷售完,等以後再交,王堅持當場收繳.馬說,因王曾
向他借500元沒借給他,今天便來報復。王聽後大怒,拽住馬的衣服到所里講理,後被他人拉
開,雙方都到稅務局所所長辦公室陳述理由。2月5日,馬四海自己到稅務局交清42.80元的
稅款。2月6日,縣稅務局召開了部分個體戶參加的會議,馬四海在會上作了檢查,承認自己
的不對,縣稅務局有關負責人在會上口頭宣布認定馬四海誣陷稅務人員並抗稅,作出對其罰款
200元並限2月10日前交清以及吊銷其臨時營業執照的處罰.2月10日馬依然沒有繳納罰款,
市場稅務所即派人到馬的家裡,拿走馬的14寸金星牌彩電並扣押起來.2月12日,馬交清了
200元罰款,以及所要求的18元滯納金。15日,馬向地區行政公署稅務局申請復議。該行政
公署稅務局單方召來馬四海進調解馬某。馬某接受了調解,但是發現退還彩電出了故障,幾乎
無法使用。請根據案情和行政處罰法,整個行政執法過程在內容上和程序上有哪些錯誤。
( )
A.縣稅務局的行政處罰決定只以口頭宣布而未製作決定書
B.縣稅務局不是作出吊銷馬某臨時營業執照的適當主體
C.縣稅務局沒有告知馬某所享有的復議權和訴訟權
D.加罰滯納金名稱不當,且超過法定的加罰比例
E.復議的稅務機關違反了「復議機有關審理案件,不適用調解"的決定
[答案及注釋]ABCDE,參見《行政處罰法》第39條、第15條、第11條、第31條、第51
條,《行政復議條例》第8條。根據《行政處罰法》第51條規定,應繳納罰款比例為3%。
16.某省人民政府為了改變在農產品加工方面無法可依的狀況,切實加強對農產品加工處理
的管理,制定通過了《關於農產品加工處理應注意通知》,該通知可以設定的行政處罰種類
包括( )。
A.警告
B.一定數量的罰款
C.吊銷加工經營許可證
D.行政拘留
[答案及注釋]AB,參見《行政處罰法》第13條,省人民政府制定的規章只能設定警告和一
定數量的罰款的行政處罰。
17.法律對違法行為已經作出行政處罰規定,行政法規需要作出具體現實,必須在法律規定的
特定范圍內規定( )。
A.給予行政處罰的行為
B.行政處罰的種類
C.行政處罰的幅度
D.行政處罰的程序
[答案及注釋]ABC,參見《行政處罰法》第10條。
18.國務院授權的具有行政處罰權的直屬機構可以設定的行政處罰種類有:( )。
A.警告
B.或者一定數量的罰款
C.勞動教養
D.收容審查
[答案及注釋]AB,參見《行政處罰法》第12條。
三、 任意選擇題(有1-4個正確答案,多選或少選均不得分)
1.王某於某年某月某日中午下班以後邀請單位同事安某、張某在一家飯館吃飯。因安某飲酒
過量後談論工作上的問題,與王某發生爭執,張某出面相勸,在勸解中與安某發生口角,繼而動
手推打。恰值該地公安局長在鄰座吃飯,於是公安局長當場認定王某、安某、張某的行為擾
亂了飯店的經營秩序,觸犯了《治安管理處罰條例》,決定分別給予王某、安某、張某等人罰
款100元的處罰,公安局長收繳了共300元罰款後,叫他們出去吵鬧,不要影響他人食慾,於是
繼續飲酒。在本案中,該公安局長的處罰決定在以下方面違犯了《行政處罰法》。( )
A.在作出處罰決定之前,沒有告知當事人處罰的事實、理由和依據,沒有告知當事人所應事
有的權利
B.沒有出示執法身份證件,沒有當場填寫和交付行政處罰決定書
C.沒有出具統一制發的罰款收據
D.不應當場收繳50元以上的罰款
E.沒有責令當事人改正違法行為
[答案及注釋]ABCDE,參見《行政處罰法》第31條、第33條、第34條、第49條、第23
條。
2.我國行政處罰法規定,可以當場作出行政處罰決定的罰款限額為( )。
A.對公民處以100元以下,對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處以2000元以下
B.對公民處以50元以下,對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處以陽1000元以下
C.對公民處以100元以下,對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處以100元以下
D.對公民處以50元以下,對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處以2000元以下
[答案及注釋]B,參見《行政處罰法》第33條。
3.關於受委託的組織,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
A.委託行政機關對受委託的組織實施行政處罰的行為應當負責監督,並對該行為的後果承
擔法律責任
B.受委託組織必須是依法成立的管理公共事務的事業組織
C.受委託組織必須具有熟悉有關法律、法規、規章和業務的工作人員
D.受委託組織在委託范圍內,以委託行政機關的名義實施行政處罰,必要時可以再委託其他
組織和個人實施行政處罰。
[答案及注釋]D,受委託組織在委託范圍內,以委託行政機關名義實施行政處罰,不得再委託
其他任何組織或個人實施行政處罰。參見《行政處罰法》第18條第3款。
4.可以適用簡易程序的行政處罰必須同時符合的條件是( )。
A.違法事實確鑿,並有法定依據
B.對公民處以50元以下,對法人或其他組織處以1000元以下罰款或警告
C.對公民處以100元以下,對法人或其他組織處以1000元以下罰款或警告
D.無需聽取當事人陳述和申辯
[答案及注釋]AB,參見《行政處罰法》第33條。注意,無論是行政處罰決定的哪種程序,行
政機關必須充分所取當事人的意見,參見第32條。
5.某市是經國務院批準的較大的市,該市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為了有效地管理外來人口,
特製定一部《××市外來人口管理暫行規定》,該暫行規定中的行政處罰措施不應包括的種
類是( )。
A.警告
B.罰款
C.行政拘留
D.沒收違法所得,沒收非法財物
[答案及注釋]C,參見《行政處罰法》第11條。
6.委託實施行政處罰的規則有( )。
A.依照法律、法規或者規章的規定
B.受託組織必須符合行政處罰法所規定的條件
C.委託行政機關對受委託的組織實施行政處罰的行為應當負責監督
D.受委託組織在委託范圍內,以委託行政機關名義實施行政處罰
[答案及注釋]ABCD,參見《行政處罰法》第18條。
7.某年7月,王某因家庭住房困難,在徵得街道居民委員會同意後,即在某街道路邊修建了總
面積為32平方米的住房2間,並於建成後遷入居住。某區規劃科通過群眾反映發現此問題,
隨派員赴現場了解核實情況,其間與王發生爭執。同年9月,區規劃科以自己的名義,依照某
市《城市建設規劃條例》這一地方性法規,對王作出限期,15日拆除違章建築的通知書,同時
依法處以300元罰款。根據上述情況,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某市《城市建設規劃條例》由於超出法律准許設定的行政處罰種類的權力,因而是無效
的 B.某區規劃科沒有以自己的名義作出具體行政行為的權力
C.根據本案被處罰人的違法行為,對其進行行政處罰,從所作出的行政處罰決定本身來看是
正確的
D.某區規劃科應將罰款上交到人民法院
[答案及注釋]C,參見《行政處罰法》第11條、第46條。根據第11條規定某市地方性法
規有權設定限期15日拆除違章建築並罰款的行政處罰,某區規劃科作為蘇區人民政府城市建
設規劃的主管部門,也有權依法行使地方性法規設定的行政處罰權。另根據第46條規定,作
出罰款決定的行政機關與收繳罰款的機關應當分離,當事人收到行政處罰決定書之日起15日
內,到指定的銀行交納罰款,由銀行直接上繳國庫,而不是由行政機關交給法院,所以本題選項
中只有C是正確的。
8.作為行政處罰的管轄機關必須具備的條件是( )。
A.鄉級以上人民政府具有處罰權的行政機關
B.違法行為發生地的行政機關
C.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具有行政處罰權的行政機關
D.省級以上人民政府具有行政處罰權的行政機關
[答案及注釋]BC,參見《行政處罰法》第20條。
9.某市友誼葯材商場等14家醫葯經銷企業,從市內購進一批標明是上海中葯一廠生產的「上
葯"牌六神丸進行批發和零售。上海中葯一廠經檢驗發現其中主要葯物成份與本廠的產品不
同,遂投訴到某市工商局。某市工商局認定投訴屬實,以侵犯上海中葯一廠的「上葯"六神丸
商標專用權為由,責令14家企業退貨,並對友誼葯材商場罰款人民幣4000元。在法定期限,
友誼葯材商場既沒有申請復議或向人民法院起訴,也沒有履行義務。某市工商局可以向( )
申請強制執行。
A.公安機關
B.人民法院
C.市人民政府
D.友誼葯材商場的開戶銀行
[答案及注釋]B,參見《行政訴訟法》第66條、《在處罰法》第51條。
10.關於聽證程序,下列說法正確的有( )。
A.聽證費用由當事人與行政機關共同負擔
B.當事人認為聽證主持人與本案有直接利害關系的,有權申請迴避
C.行政機關應於舉行聽證的三日前,通知當事人舉行聽證的時間與地點
D.當事人可以委託代理人參加聽證
[答案及注釋]BD,參見《行政處罰法》第42條。
老山羊 2005-9-4 06:43
--------------------------------------------------------------------------------
以下內容只有回復後才可以瀏覽
--------------------------------------------------------------------------------
11.聽證程序的范圍是( )。
A.責令停產停業、吊銷許可證或者執照,較大數額罰款等行政處罰
B.警告
C.行政拘留
D.勞動教養
[答案在注釋]A,參見《行政處罰法》第42條。
12.行政機關調查終結,負責人可作出如下行政處罰決定( )。
A.確有應受處罰的違法行為的,根據情節輕重及具體情況,作出行政處罰決定
B.違法行為輕微,依法可以不予行政處罰的,不予行政處罰
C.違法事實不能成立的,不得給予行政處罰
D.違法行為已構成犯罪的,移送司法機關
[答案及注釋]ABCD,參見《行政處罰法》第38條。
13.某鎮供銷社因經銷假冒農葯被縣工商局查處,所有剩餘的假冒農葯悉被沒收銷售,並被罰
款10000元,該供銷社不服,請求人民法院撤銷工商局的主政處罰決定,退還銷售收入以及所
交的5000元罰款,並賠償經濟損失。根據上述情況判斷下列說的是( )。
A.工商局應退還5000元罰款
B.工商局應退還5000元罰款,並返還所沒收的供銷社收入
C.供銷社應補繳未交的5000元罰款
D.工商局既不需退還罰款和返還收入,供銷社也不必補交罰款
[答案及注釋]C,參見《行政處罰法》第44條。
14.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行政處分的情況有( )。
A.行政機關不符合法定情形自行收繳罰款的
B.財政部門向行政機關返還罰款或者拍賣款項的
C.行政機關對當事人進行處罰不使用罰款、沒收財物單據或者使用非法定部門制發的罰
款、沒收財物單據的
D.行政機關將罰款、沒收的違法所得或者財物截留、私分或者變相私分的
[答案及注釋]ABCD,參見《行政處罰法》第56條、57條、58條。
15.在簡易程序中,執法人員當場作出的行政處罰決定,必須( )。
A.報上級行政機關備案
B.報上級行政機關批准
C.報所屬行政機關備案
D.報所屬行政機關批准
[答案及注釋]C,參見《行政處罰法》第34條第3款。
16.不予行政處罰的有( )。
A.不滿14周歲的人有違法行為的
B.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認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為時實施違法行為的
C.違法行為輕微並及時糾正,沒有造成危害後果的
D.當事人承認有違法行為的
[答案及注釋]ABC,參見《行政處罰法》第25條、第26條、第27條第2款。
17.某縣交通部門在整頓機動車輛的管理活動中可以作為作出行政處罰的根據包括( )。
A.該縣交通部門制定的有關機動車輛使用的規定
B.縣人民政府制定的有關機動車輛管理處罰規定
C.縣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制定的有關機動車輛管理的規定
D.經省人民政府批準的省交通廳制定的有關機動車輛管理的規定
[答案及注釋]D,參見《行政處罰法》第13條。據該條規定,只有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
政府和省、自治區人民政府所在的市人民政府以及經國務院批準的較大的市人民政府才有權
制定規章作為行政處罰的根據。
四、 案例分析題
[案例]1
某市一家有限責任公司是一家主要生產黃銅閥門、衛浴設備等產品的企業,其黃銅鑄造
工序在生產中口有刺鼻的惡臭氣體排出,周圍居民的生活和身體健康受到嚴重影響,他們強烈
要求環保部門責令該車間搬遠。市、區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多人也數次提出議案,、反映同
樣的情況和要求。某市環保局據此對該公司實施環保監督,該公司亦表示要採取治理措施,但
一直未見行動,群眾反映依然非常強烈,因此,市環保局於3月2日組成了以趙某、張某為正
副組長的調查小組進行周密詳實的調查和檢測,確認了該公司生產車間排放惡臭氣體污染環
境的事實,認為該公司違反了有關環境保護的法律規定。環保局根據有關規定和事實擬作出
對該公司罰款50000元,責令停產停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