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馬鞍山 李白 足跡
短短一天半的行程,我們穿越了四座城市——馬鞍山、和縣、全椒、滁州,我們一路浸染綠色,一路聆聽水聲,一路走進那一個個書香墨影里的故事。
馬鞍山的採石磯是「長江三磯」之首,李白的多次到訪在這里留下了多處蹤跡。最令人難忘的是 「捉月台」對面的一尊李白雕像,雕像是寫意風格,詩人張開雙臂,仰面閉目,神態愴然,寬大的袖子佔去了整座雕像的大半,兩邊的袖子寬度不同,暗示「折翅」。基座上刻著李白臨終前的詩《臨路歌》:大鵬飛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濟。余風激兮萬世。游扶桑兮掛左袂。後人得之傳此。仲尼亡兮誰為出涕?(首句是在歌唱他當年就像一隻展翅高飛的大鵬鳥,直沖九霄,其聲勢震動了四面八方。大鵬這種擺脫一切束縛,永遠嚮往著高飛遠振神遊的形象,正是李白自身上下求索的最好藝術寫照。不過,這一次李白卻明白這已經成為了一個永遠不可能實現的遺憾了,所以,接下來第二句是"中天摧兮力不濟",可惜才飛到一半,卻因為折斷了翅膀,再也無力翱翔了。)這交織著高昂和悲愴的雕像,與這首《臨路歌》、與傳說中李白跳江捉月而死的捉月台、與捉月台下浩浩盪盪的長江,真是天衣無縫的和諧。
在和縣我們走訪了兩處古跡:陋室和霸王祠。劉禹錫《陋室銘》中「惟吾德馨」的陋室,如今擁有了一座有著牌坊式絢麗大門的公園,陋室門前的小山和池塘則被分別對應為「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的「仙山」和「龍池」。陋室的氣派,已是今非昔比。霸王祠中有項羽衣冠冢,規模雖小,卻也享有皇陵的待遇:有神道,有墓道。神道兩邊的石雕不知何年所成,但古樸渾厚,確有幾分漢風。同時我們還了解到馬鞍山名字的來歷也和項羽有關:項羽自刎前,將心愛的烏騅馬託付給烏江亭長,相傳烏騅馬終因思念主人,日夜悲鳴,最後羽化升天,背上的馬鞍飛落江邊,化做山嶽,於是此山得名馬鞍山。
全椒的吳敬梓紀念館典雅、古樸,精緻素雅處不讓蘇州園林,但整體開闊疏朗,十分大氣。館內陳列著《儒林外史》的各種版本和「 園石刻」,「默岩手稿」等吳氏家珍;還有吳氏家譜等各種資料,算得上一個吳敬梓研究博物館。
我們的最後一站是滁州市西南郊的琅琊山國家森林公園,就是《醉翁亭記》中「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的那座琅琊山,歐陽修並沒有誇張,蔚然深秀的琅琊山讓我們流連忘返,而歐陽修本人為這里增添的別樣風景,更讓我們追思萬千。大自然的美滋養了當年謫客的心,而從此以後,那寬厚博大的心又豐富了自然的美,與美麗的大自然一起滋養著無數的後來人……人文與自然,本就應該是這樣相互滋養、密不可分的吧?
善養浩然之氣的孟子並沒有告訴我們他如何養氣的,但我想,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孜孜汲取文化的精髓,一定是一種養氣的方式。
㈡ 請問這個廣場在哪個城市,中間騎馬的人是誰,這個雕塑是誰做的,謝謝
這是西班牙首抄都馬德里的馬約襲爾廣場,由菲里普三世在1619年主持修建,在廣場中央是菲里普三世的騎馬雕像。它在建成之後經歷了3次火災,又重新修建,直至1953年完成後形成現在我們所看到的樣子。
若對您有幫助,請採納,謝謝!
㈢ 請問是誰家做的,我們也想做一個寬窄巷子的馬雕像
朝著寬窄巷子的標志性建築,然後向裡面走大概50米的樣子,注意著看右邊,景區直通車的寬窄門店在右邊!
㈣ 中國騎馬的雕像有哪些
我在三亞天涯海角公園看到過兩個騎馬雕像,都是銅像。一個是東漢劉秀手下大將馬援,馬援曾經是東漢南征大將軍。另一個騎馬雕像我記不清名字了。我在電視上看到許昌有一尊張遼騎馬雕像,在湖北有一尊張飛騎馬雕像。
㈤ 馬雕像姿勢什麼區別
分群馬和單匹馬, 群馬,一般5到10匹的群雕,姿態各異,比如:飲水.回望,奔跑,卧倒等等. 單馬,一般版只有權2種,奔跑和站立,(一般沒有不窩倒的,因為馬一般不窩倒除非生病,但是群馬為表現的多種姿態有時加入.)
㈥ 呼倫貝爾駿馬廣場里的馬的雕像寓意著什麼
呼倫貝爾駿馬廣場里的馬的雕像,寓意著他們民族的一種向上拼搏的精神
㈦ 高速收費站有馬的雕像是什麼意思
大型高速公路的收費站也是設計過的 馬的雕像只是一種寓意而已 不必過多解讀
㈧ 為什麼很多國家都有騎馬的雕像
在歐洲歷復史人物騎馬雕制像中,對於馬蹄有這樣一段描述:
當你看到一尊騎士的雕像,如果馬是四腳騰空的,那麼此人是戰死沙場。
當你看到一尊騎士的雕像,如果馬的一隻前腳抬起,那麼此人是在戰斗中負重傷而犧牲的。
當你看到一尊騎士的雕像,如果馬的四腳皆著地,那麼此人是自然原因死亡。
騎馬也代表著征服,勝利。是個正面形象
㈨ 涅瓦大街上有四個馬的雕像,寓意著什麼
你娃大街上有四個八的釣箱,一隻四馬奔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