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中學生提高創造性

中學生提高創造性

發布時間:2020-12-26 14:22:37

❶ 作為中學生,我們應該怎樣培養自己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

第一、要提高自己的觀察能力,在觀察的基礎下,善於抓住當中存在的問題,從而激發自己內心的解決想法。

第二、要敢於質疑,不輕易相信權威,在帶著懷疑的心去探索問題的同時,創新的精神也會應運而生。

第三、要鞏固知識,拓寬知識面,在豐富自己的內心視野時,結合自己的想法,形成一種新的價值觀念,創新自己。

第四、樹立遠大理想,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修養。

第五、發揚艱苦奮斗精神、增強社會責任感,培養自己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

第六、在學習中敢於質疑,善於質疑,培養自己的問題意識,積極參加小製作、小發明活動,把創新熱情和科學求實的態度結合起來,努力使自己成為具有豐富創新能力的高素質人才。

(1)中學生提高創造性擴展閱讀:

青年創新意識的培養要注重以下幾個方面:首先,培養求知慾。學而創,創而學這是創新的根本途徑。青年要具備勤奮求知精神,不斷地學習新知識,才能在自主創新中發揮生力軍作用。其次,培養好奇欲。

將蒙昧時期的好奇心向求知時期的好奇心轉化,這是堅持、發展好奇心的重要環節。要對自己接觸到的現象保持旺盛的好奇心,要敢於在新奇的現象面前提出問題,不要怕問題簡單,不要怕被人恥笑。第三,培養創造欲。

不滿足於現成的思想、觀點、方法及物體的質量、功用,要經常思考如何在原有基礎上創新發明、推陳出新,大腦里經常有「能否換個角度看問題?有沒有更簡捷有效的方法和途徑」等問題盤旋。第四,培養質疑欲。「學起於思,思源於疑」。

有疑問才能促使學生去思考,去探索,去創新。因此,要鼓勵青年大膽質疑、提出多種解決問題的方案及最佳方法。從多角度培養青年的思維能力,激勵青年創新。

鼓勵青年提問,大膽質疑,是培養青年創新意識的重要途徑。提出問題是取得知識的先導,只有提出問題,才能解決問題,從而認識才能前進。

一定要以銳不可當的開拓精神,樹立和提高自己的自信心,既要尊重名人和權威,虛心學習他們的豐富知識經驗,又要敢於超過他們,在他們已進行的創造性勞動的基礎上,再進行新的創造。

❷ 如何提高中學生的創新思維

一、引奇激趣——迎接創新的使者

激發學生濃厚的創造興趣和慾望,引導學生多思多問,是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的首要工作。在教學中,興趣又往往表現為一種好奇心,有好奇心才會有深刻而獨特的思維方式,才會有發明創造。教師應該加倍愛護學生的這種好奇心,迎來創新的使者,拉開求知的序曲。
1.巧設懸念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只有讓學生以一個探索者、發現者的身份投入學習的思維活動中,才能使學生在課堂的有限時間內迸發創新因素,獲得新的知識。為此,教師必須巧設疑問,以懸念來激起學生學習興趣。如教學《赤壁之戰》這篇文章,教師可以向學生提出:曹操擁有80萬大軍,而劉備和孫權才有3萬聯軍,可是曹操的軍隊為什麼會被打得落花流水呢?這一巧妙的提問會在學生頭腦中形成了一個大大的懸念,喚起他們的好奇心,使學習的熱情高潮,興趣油然而生。

2.創設情境

「作者胸有境,入境始與親」(葉聖陶語)。小學語文教材大多文質兼美,有的文筆清晰;有的情深意長,富有感染力;有的富有幻想。在教學中,這些課文可以通過朗讀、錄音、掛圖等來創設特定的情境感染學生,通過一定的情感調控,架起學生與作者之間的情感橋梁,引導學生沉浸在課文所描述的情感氛圍之中,讓學生與作者產生情感共鳴,主動領會文章的思想內容。如《霧凇》這篇課文中,描繪了一幅色彩斑斕的霧凇圖,教學的開始,教師播放錄像(霧凇景象),向學生展示霧凇的奇特和壯觀,使學生在欣賞霧凇景色美麗的同時,激起求知的慾望。

3.聯系實際

在語文教學中,應把語文教學與現實結合起來,引導學生進行創造性學習。如教學《賣火柴的小女孩》一文後,教師可以《我與小女孩比童年》為題,讓學生聯系自己的童年進行「說話」訓練。經過這樣聯系現實的訓練,喚起了學生的濃厚興趣,改善了學生的思維空間,實現認識能力的飛躍和突破,使學生的創新思維更符合現實。

此外,教師還可以採用游戲激趣、導語激趣、活動激趣等方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誘發學生的創新精神。

二、誘導質疑——催生創新的萌芽

古人雲:「學貴有疑。」質疑是人類思維的精華,擁有創新能力的人必須具備敢於質疑的思維品質。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善於激發學生質疑問難,激起探求新知的慾望,迸發出創造的思維火花。

一是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探究欲是創造性思維活動的內驅力之一。為了增強學生的探究欲,教師應當經常向他們提供能引起觀察和探索的新異情境,要善於提出難易適中而富有啟發性的問題,並引導他們自己去發現問題或尋找答案。一位特級教師介紹他在美國聽一位老師上《蚯蚓》一課說,上課一開始,老師出示《蚯蚓》一題,接著就拿出一包還在蠕動的蚯蚓,讓學生每人拿一條,要求學生觀察它的外形和特點,然後發言。許多學生使用放大鏡,翻來覆去地觀察,還有些學生採用了解剖法。不久,學生就一個個爭著說出自己的看法,其中有一個學生說蚯蚓的味道是鹹的,因為她把蚯蚓放到嘴中嚼了嚼。這一意想不到的知識是憑借學生敢於嘗試的探究欲而得到的,無疑也是創新思維的萌芽。

二是培養學生的自信心。自信心是質疑精神的心理依據。要培養的質疑精神,就必須保護和培養學生的自信心。在教學《草船借箭》一文時,有一個學生在初讀課文後提出是「草船『騙』箭」,為什麼課題中卻說是「借」呢?這位學生的提問很有價值的,老師表揚了他的勇於質疑的精神,並鼓勵學生分析課文,探究原因。結果發現原因是有「借」才要「還」,暗示了曹軍造箭射自己,體會了諸葛亮的聰明才幹。此時,大家對於原先提出問題的學生贊嘆不已,那位學生也因有老師的支持和學生的贊賞而對自己更有信心,從此大膽質疑。

三是培養學生的尋疑意識。所謂尋疑意識,是指學習者在頭腦中始終帶著尋找問題的意識,以懷疑的眼光在整個學習過程中捕捉可供設疑的細節,挖掘疑點。尋疑可以在各個方面,各個角落,老師要經常引導學生進行尋疑,肯定結果,從而激發尋疑興趣。其次,尋疑貴在主動。只有具有主動積極的精神品質,才能尋找到有價值的問題。教師要注意引導,讓學生樂於尋疑。

總之,從疑問——探索——發現——創新這一路徑中,只有把握好質疑這一關,才能啟動創新思維,捕捉創新靈感,並堅持不懈最終取得創新成果

三、馳騁想像——舞動創新的翅膀

想像是創新的翅膀,是拓展思維空間的內驅力,是人們對頭腦記憶表象進行加工改造而建立新形象的心理過程。想像滲透在小學生活的一切方面,是學生完成學習任務必須具備的心理品質,特別是在發展思維、培養學生的創新素質中,想像更是具有重要作用。

1.豐富表象,喚起想像

想像來源於生活實際,但由於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新教材中有些課文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相隔遙遠,使學生的思維受到限制,想像力難以拓展。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注重選擇適當的教學方法,來喚起學生的想像。如在學習《大海》這篇課文時,教師可事先布置學生搜集有關大海的資料,如圖片、文字介紹、有關故事等等。課堂上,組織大家把搜集的信息相互交流、討論,使學生獲得很深的感受。然後,再利用播放關於大海的錄像資料、配樂朗誦等直觀的手段,使學生彷彿置身於大海之中。結合演示,引導學生想像:大海是什麼樣的?站在大海邊,你想對大海說些什麼?大海能為人們做些什麼事情呢?通過這些活動,學生的激情得以迸發,探索大海秘密的慾望發展到了高潮。

2.填補空白,發散想像

所謂「空白」,是指作品給讀者留下的聯想和再創造的空間。在課堂教學中,合理的利用這些「空白」,發散學生的想像,能有效地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如學習《想飛的烏龜》一課,小烏龜叼著棍子中間,兩只小鳥叼著棍子的兩端,帶著烏龜飛上了高高的天空,因為小烏龜第一次飛上天空,看到地面的美麗景色,一時太高興,剛一張嘴,整個身體就狠狠地摔到了地上。教學這一環節時,教師可這樣啟發學生想像:烏龜掉下來會想什麼?他還想飛,請你為他想想飛的辦法。學生的情感已緊緊和小烏龜連在一起,有的認為小烏龜可憐,有的認為小烏龜可笑,還有的認為小烏龜可嘆……學生各抒己見,在想像中思維相互碰撞、啟發,在文中沒有出現的心理空白處創新,訓練了思維的靈活性。

3.異想天開,拓展思維

知識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是無邊的,它概括著世界上的一切。我們語文教師要鼓勵學生展開想像,特別是異想天開的創造性想像。如學習《夢想》一文後,教材安排了這樣一組練習填空:
(1)古時候,人們想飛到月亮上去,現在……
(2)古時候,人們想聽到遠方親人的消息,現在……
(3)古時候,人們想到海里采寶,現在……
(4)古時候,人們想,現在……將來……

這是一道永遠也做不完的練習,學生依據前三項練習,激發了他們的創造力,寫出眾多不同的答案,這既是語言和想像力的訓練,又是運用知識和發展創造力的訓練。

四、鼓勵求異——激活創新的靈魂

求異是創造的先驅。教師要注意培養學生的求異思維,促進學生思維的多向性發展。要允許學生發表不同的見解,鼓勵學生尋求多種解決問題的方案,使學生在形成求異思維過程中學習知識,在學習新知識的過程中培養思維的多向性。

(1)同一個任務,鼓勵學生尋求不同方法完成。以識字為例,讓學生記「坐」字,有的學生說,兩個小朋友在蹺蹺板上玩就是「坐」;有的說,「坐」就像老師的天平;有的說一個「土」加兩個「人」就是「坐」……他們運用的方法不同,卻完成了同樣的一個任務——記住「坐」字,對於這樣的現象,教師應予以肯定、鼓勵。

(2)同一個問題,引導學生進行不同的理解或表達。如教學《王冕學畫》一課時,當教師問到「要是能把它畫下來,那該多好哇」中的「好」是什麼意思?有個學生回答說:「畫下來,天天可以看荷花。」「還有別的意思嗎?」教師啟發學生。學生有了興趣,各抒己見:「畫下來,可以讓別人看。」「畫下來,可以跟湖裡的荷花比一比,看誰美?」……這些正是創造性思維中求異思維的反映,它促使學生相互激勵,情緒活躍,在學習的過程中品嘗到求異、探索的樂趣。

(3)適當安排一些具有不確定答案的練習。我們應該有意識地為學生安排一些「發散性」的練習。如在六年級的教學中,教師給學生布置這樣一道課堂練習,把「我們收回了澳門」這句話換幾種不同的說法,但不改變原意。學生答案多種多樣:「澳門被我們收回了。」(被字句)「我們把澳門收回了。」(把字句)「我們不是收回了澳門嗎?」(反問句)誰也不能否認我們收回了澳門。」(雙重否定句)……

總之,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如果我們能堅持不懈地培養學生創新思維能力,那麼,埋在孩子們心底的智慧種子,就一定能生根、開花,並結出豐碩的創新之果。

❸ 中學生如何實現創新

作為中學生,我們應怎樣培養自己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成為創新開型人才?
1、我們青少內年應努力成為國容家所需要的創新型人才,在學習生活中,轉變學習方式, 學會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式學習,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進行創造性的學習.
2、從現在做起,從身邊小事做起,獨立思考,不斷創新,努力把自己培養成創新能力的高素質人才.
3、珍惜受教育的權利,樹立終身學習的觀念,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重視科學文化知識的積累,為創新奠定堅實的基礎。

❹ 怎樣才能成為具有創造性的中學生200字

創造力是每個學生都具備的一種普遍特徵。因此,在學校教育實踐中培養學生的創造力,不僅是必需的,而且是可能的。我們不能奢望每個學生都成為非凡的創造者,但我們完全可以使每個學生在原有的心理基礎上充分發展其創造才能。在學校中應如何培養學生的創造力?總的說來,只有在學生的創造活動中才能培養學生的創造才能和創造精神,根據心理學的有關研究資料,主要應抓好以下幾個方面。

(一)啟發學生主動質疑問難

所謂「質疑問難」,就是要勇於提出疑問,並為解疑而不恥下問,敢於攻關。中學生生活在一個空前豐富多彩的大千世界裡,對他們來說,新事物層出不窮,疑惑也會接踵而來。由於他們有強烈的求知慾,他們對觀察到的各種事物常常會提出許多問題,他們提的問題,絕不會都是有價值的,提出的問題有的甚至是可笑的。然而,這正是他們探索未知領域的開始。發明家的創造正是從質疑問難開始,從解疑入手的。從有疑到解疑到創新,這正是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我們以史豐收創立「快速計演算法」為例,普通的加法、減法、乘法運算都是從低位算起的,而史豐收在十一歲時就對這人人熟知的運演算法則提出懷疑。他認為由於交換律、結合律、分配律的存在,加法、乘法運算的結果與其運算順序是無關的。現在通行的低位算起的運演算法則與讀數寫數的順序不一致與人們口算的一般習慣也相矛盾,可不可以把讀、寫、看、算四者結合起來呢?正是這種質疑問難的鑽研精神推動著他進行了長期的探索,終於找到了高位算起運算中的進位規律,創立了獨具一格的「快速計演算法」。可見,大膽生疑、勇於解疑、敢於創新,是創造人才的一種寶貴品質。

培養中學生這種品質,首先,應當鼓勵他們大膽質疑、勇於發問。對他們的發問,教師要耐心予以解釋,不可挫傷他們的好奇心,一時說不清楚的,也要鼓勵他們去繼續探索研究。其次,要引導學生有目的設疑。疑,包括無意的和有意的。無意的即見什麼問什麼,這在中學生當中是普遍的、多數的。有意的即為解決某一方面的問題去設疑、解疑。教師應當引導學生從無意設疑向有意設疑發展,這樣才會使疑問與創造有機地結合起來。再次,鼓勵學生質疑問難,引導他們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創造性地解決各種實際問題。另外,教師還可以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和學生一起設疑,並善於創設問題的情境,引導學生逐步解疑,使學生在探索新知識中有所發現和創新。

(二)引導學生積極發現、解決問題

縱觀各級各類學校的現行教材,習題解答、學習參考書,多數是採用一問一答式論述問題、解答問題的方法。這一方面說明高度集中了人類歷史所積累的科研成果,使學生在最短的時間內打下比較堅實的基礎。另一方面我們也從中發現,這種傳統刻板式的一問一答的學習內容在束縛著學生的創造力,使之長時間地固定在一種傳統的解決問題、論證問題的方法上。這樣久而久之就使學生的思維容量趨於僵化,是不利於培養學生的創造才能的。在這種以傳授知識為主的傳統教學工作中,明顯暴露的問題:一是把學生當成知識的容器,等著老師「灌」,這就顛倒了學習過程中的主體和客體的關系。二是學生所學的內容是機械死板的條文,學過之後,不能深刻理解、融會貫通,不能理論聯系實際,學以致用。而創造力是靠擴大學生的知識視野,開拓他們的思路,堅持手腦並用,在各種學習活動中來促進發展的。所以必須從教學的指導思想、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教學體系等方面進行一系列的改革。努力培養學生的創造力。當前的信息傳遞從內容到方法日益豐富多彩,而教科書在豐富性、新穎性、趣味性和實踐性等方面的局限性日益顯露,所以,從培養學生創造力的角度來看,第一課堂的教學僅僅是一個方面,同時應當開辟第二課堂,通過各種學科小組的科技活動,注意引導學生從多角度觀察問題、探索問題、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對培養他們的創造力來說是多方面的非常重要的。

(三)鼓勵學生敢於標新立異

傳統教學禁止學生猜想,這是不利於發展學生創造力的。從第一課堂到第二課堂,在各種創造性活動中,學生所面臨的是沒有現成答案,也沒有舊例可循的一些新問題,要解決這些問題只有兩條途徑,一是依靠嘗試錯誤的方法,不斷淘汰無效嘗試,最後找到解題方案。二是依靠猜想,判斷思考方向,提出一個可能性較大的假設,然後加以檢驗。如一位數學教師講解分數除法時,教材上對有關運演算法則是這樣概括的:「一個數除以分數,等於它乘以原分數的倒數。」老師講完後,一個學生竟提出這樣一個問題:「分數除以分數,能不能將分子除以分子,分母除以分母呢?」教師信任地望著這個學生說:「你看呢?」這個學生不加思索地說:「我看是可以的。」當老師讓他敘述一下道理時,這個學生卻無言答對。因為他不過是根據分數乘法法則而提出的這個帶有直覺性的猜想並沒有什麼充分的依據。這時老師在黑板上寫下了一道算題,讓兩個學生到黑板上演算。一個學生按老師講解的法則計算,一個是剛才發表過不同看法的學生讓他按照自己的設想去算。兩種演算法結果是一樣的。學生的猜想被證實了。由於這個學生的求知慾受到保護,他的猜想得到鼓勵和引導,所以他不但學得的知識完整,而且他的創造力也得到了培養和提高。

(四)訓練學生的發散性思維的能力

發散性思維和聚合性思維是創造性思維的兩種基本形式。所謂聚合性思維是在思維過程中依據一定的標准,在多種假設或方案中確認選擇一種最理想、最合適的設想,得出一個標準的固定結論。所謂發散性思維則是一種不依常規、尋求變異,從多方面尋求答案的思維方式。這種思維方式,不受現代知識的局限,不受傳統知識的束縛,其結果可以由已知導致未知,發現新事物、新理論。因此,許多心理學家都認為:發散性思維與創造力有直接關系。是創造思維的核心,也是測定創造力的標志之一。

根據吉爾福特的觀點,發散性思維具有三個特徵:流暢、變通和獨特。流暢,指智力活動暢通少阻,靈敏迅速,能在短時間內表達較多的概念,這是發散性思維的量的指標,只要不離開問題,發散量越大越好。變通,指思考能隨機應變,觸類旁通,不局限於某一方面,不受消極定勢的桎梏,因而能產生超常的構思,提出不同習俗的新觀念。獨特,用前所未有的新角度,新觀點去認識事物,反映事物,對事物表現出超乎尋常的獨特見解。因而,它能更多地代表著發散性思維的本質。

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應當從培養其流暢性、變通性和獨特性入手。而要培養這三種特徵,更重要的是給學生提供發散性思維的機會,安排一些能刺激學生發散性思維的環境,逐漸養成學生多方位、多角度認識事物、解決問題的習慣。在這個方面,奧斯本發明的「開竅反應」法是有一定作用的,「開竅反應」法是一種班級集體討論方式,不過,這種集體討論,不同於一般的集體討論,它不集中於單一的「正確答案」,而是鼓勵學生以問題為出發點,去尋找盡可能多的解答和答案。例如,讓一個班的學生集體討論平常物體的非常用途,就是這種方法的應用《課堂教育心理學》(美)林格倫著,章志光等譯,雲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426頁。。實驗證明,這種方法可以促進學生創造力的發展。我國數學教學中的「一題多解」,作文教學中的「一事多寫」(對同一事物用不同體裁作文),都與此類似,都是培養學生發散性思維能力的有效方式。

流暢、變通和獨特,這三個特徵是互相聯系的,我們曾用「1=?\"的問題在140多人中作過一次小實驗,一位高一的學生說:「1=0+1,1=5-4,1=1×1,1=99÷99,1=5+3-7,1=5÷5,1=48÷48,1=11,1=85-35,1=12,1=13,1=1k(k為任何實數),1=1……」他乾脆說:「說不完,1=n+1-n(n代表任何數),1還等於兩個連續數之差的絕對值。」能流暢才能變通,變通本身也是一種流暢,只有能流暢又能變通,才可能有超乎尋常的獨特觀念。因此,對這三個特徵的培養也是統一的。

在中學階段,發展學生的發散性思維有著廣闊的天地,不僅在第一課堂的各種教學中(如語文教學中的一詞多義,數學教學中的一題多解)可以發展學生的發散性思維,而且在第二課堂的各種實踐活動中也可以促使學生的發散性思維,一是要提倡學生獨立思考,大膽想像,靈活變通;二是要講究提問的內容和方式,少提那些可用「是」、「非」、「對」、「錯」回答的問題。如關於可能性推測的問題,屬性枚舉方面的問題。此外,讓學生為一篇寫好的文章加標題,要求盡可能貼切、新穎。這些方式都會有力地推動學生創造力的發展。

(五)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邏輯思維能力是發展學生創造力的基礎,所謂邏輯思維是指依據已有的知識和事實,遵循一定法則,按照嚴密的步驟進行抽象、概括、判斷、推理,從已知到未知,把握事物本質的認識過程。在創造活動中,學生依靠直覺思維,提出大膽猜想、假設,這些假設能否成立,還必須運用邏輯思維,進行周密的論證。離開邏輯思維,這些猜想和假設將是毫無意義的。

許多心理學家的研究資料表明,高智力不一定能保證一個人有創造性活動,但低智力肯定有損於創造活動。因此,智力的一定發展水平是創造力發展的必要條件,而智力又是以抽象邏輯思維為核心的。因此,我們在強調發展創造思維時,決沒有理由貶低邏輯思維。抽象邏輯思維永遠是人的思維最基本的形式。

此外,知識的掌握對學生創造力的培養也有一定的影響。在發現問題過程中,一個人的知識經驗越豐富,他提出有價值的問題可能性也就越大。在提出假設階段,知識經驗豐富的人更容易產生新的聯系和提出自己的獨特見解。由此可見,學生的創造力是與他們知識經驗的積累和基本思維方式的訓練都是密切相關的。

(六)創設適當的問題情境

在第一課堂的各科教學和第二課堂的各種學習活動中,教師要善於提出問題,創設一定的問題情境,這是培養學生創造力的重要條件。

所謂問題情境,就是指具有一定困難,需要學生努力克服的學習情境。為了培養學生的創造力,教師運用設問、提問、作業、實驗等方式創設一定的問題情境,來調動學生思維活動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但是教師究竟提出什麼樣的問題,才能喚起學生的求知慾,促進學生創造力的發展呢?在心理學的研究中發現,關鍵在於從問題的刺激情境到問題解決的過程,這個「解答距」確定的難點是否適當。「解答距」的實質就是教師所提出的問題和學生對這個問題的認識、解決之間的差距、矛盾或不平衡性。學生開動腦筋解決問題的過程,也就是消滅差距,解決問題的過程。通過這個過程,使學生的認識與教師提出的問題之間的不平衡性轉化為相對平衡,從而提高了學生的認識水平。一般說來,教師提出難度適中,使學生經過努力可以解決的典型問題,是教師創設的最佳問題情境。在第一課堂和第二課堂的教學活動中,問題情境的創設要貫徹始終,根據教學的進程和學生的實際接受能力,教師可以適時地、靈活多樣地創設各種不同「解答距」的問題情境,來促進學生創造力的發展。

❺ 如何培養中學生的創新能力

關鍵詞: 創新意識 主動性 積極性 熱愛和尊重 興趣 創設情境 一、改變傳統的教學方法,把課堂還給學生 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是當今推進全面素質教育的核心和最終目的。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們要改變傳統的「滿堂灌」、「填鴨式」教學方法,讓學生成為課堂上的真正主角,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1、學生通過自學、討論、探究、實踐、研究性學習等形式,能讓學生動腦、動手、動情,在主動學習中獲取知識和學會本領,從而使學生的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現在的高中課本中理論層次有所降低,可讀性增強,為學生主體作用的發揮創造了條件。在教學中,學生通過自學、討論、探究、實踐、研究性學習等形式,自己提出問題,教師則根據學生的問題,結合教材幫助學生梳理知識。 2、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變被動為主動。 政治課教學的任務是用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去武裝學生,落實科學發展觀。有的知識體系比較抽象,只有在教學中讓學生運用自學、討論、探究、實踐、研究性學習等形式積極「參與」,在師生共同活動基礎上從具體到抽象,由淺入深,才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慾,從而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3、培養學生勤思考、愛鑽研、動手、動腦的刻苦精神 以往的傳統教學往往是老師講、學生聽,老師寫板書、學生抄板書,學生對學習不感興趣,也就難以達到教學三維目標。自學、討論、探究、實踐、研究性學習等形式一定程度上克服了「滿堂灌」的傳統教學模式的局限性,不僅有利於培養學生的思考、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而且有利於鍛煉和培養學生刻苦學習的進取精神。 二、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貫徹創新意識 1、 創設教學情境,激勵學生創新意識。 情景教學是一種與創新教育相適應的教學模式。這種教學模式可以通過教師創設與教材內容相符合的教學情境,製造一種能激起學生思考的條件和氛圍,使學生在客觀情境中獲得具體的感受,從而激發其相應情感,由此引導學生關注教學內容,產生積極的態度傾向,把激起的強烈情感投入教學活動,進而激發學生思考、探究的需要,發展學生的創造性思維。為此教師首先自己應刻意求新,不因循守舊,勇於拋棄說教和陳規,努力形成有利於培養具有創造性人才的獨特的教學風格。其次,教師要對教材內容進行創造性的發現和創造性的發揮,巧設疑問,為學生提供主動學習、積極參與的空間,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作用。再次,教師要呵護學生每一個具有新意的沖動和念頭,珍惜他們每一個帶有創意的言行。 2、 師生互動,讓學生感受「主體性」的魅力,激發學生創新熱情 良好的師生關系是培養創新能力不可缺少的前提。傳統的師生關系是一種倡導師道尊嚴的不平等的關系。教師高高在上,照本宣科,滿堂灌,如此教學,怎麼能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呢?新課程改革提出新的教學觀,強調師生的互動關系,倡導主動的多樣的學習方式,師生之間是一種平等的關系。學生的思想、意志、情感和行為方式應該得到同樣的尊重,應給予學生足夠的展示自己才華、表達自己思想和情感的機會。教師應本著以「學生發展為本」的原則,樹立師生平等觀念,注意與學生進行情感交融,才能創造一種平等、尊重、和諧、發展的師生關系,讓學生動起來,讓課堂活起來。讓學生們把課堂當成自我磨練、自我展示、自我塑造、自我教育的舞台。這樣才能激發學生的創新熱情、開拓學生思維,把課堂變成實現以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心的素質教育的主陣地。 3、 改變學習方式,鼓勵學生求異思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傳統的學習方式過分突出和強調接受和掌握,冷落和貶低發現和探究,從而在實踐中導致了對學生認識過程的極端處理,把學生學習書本知識變成僅僅是直接傳授書本知識,學生學習成了純粹被動接受、記憶的過程。這種學習窒息人的思維和智力,摧殘人的學習興趣和熱情。轉變學習方式就是要轉變這種方式,把學習過程之中的發現、探索、研究等認識活動突出出來,使學習過程更多的成為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鼓勵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 總之,作為思想政治課教師,我們應該優化課堂結構,實施教學改革,力求突破傳統的教師說教為主的教學模式,激發學生的興趣和求知慾,調動學生的積極主動性,在發揮學生主體的作用上下工夫,才能真正做到提高教學效率。

❻ 如何培養學生的創造性

幫助學生養成問「為什麼」的習慣,即使是一些被認為是常識的問題也可以問。鼓勵這種行為可能需要更多的教學時間,但當學生通過提問學習和成長時,他們會永遠保持孩子般的好奇心。要想幫助學生釋放更多的創造力,就要以身作則,公開分享你的創意。

建立模型,展示反饋意見,並將你和學生的觀點相互融合。在分配課堂活動時,允許學生做一些自己喜歡的事情。做個人喜歡的事不僅可以避免群體思維,還能調動學生的參與積極性,同時幫助他們更重視他人的優勢。

拓展資料

作為人們最信賴的榜樣,教師在鼓勵或抑制創造力方面具有很強的影響力。雖然創造力萎縮的責任並不完全落在教育系統上,但值得記住的是:幾乎100%的學生在成為學生之前都擁有強大的創造能力。正如肯·羅賓遜爵士所說的:「現在,創造力對於教育來說和識字同樣重要。」

通過課堂設計,突出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充分展示學生的創造能力體在可改以前的美術教育,學生大多是照著書上的圖案「復制」作品,想像力、創造力都受到極大限制。教學應當積極地讓學生從被動走向主動,從「要你學」轉變成「我想學,我要學」。

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愛因斯坦雖然不是個畫家但他說:「想像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著世界上的一切,推動著進步,並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

利用現代化教學手段多媒體在教學中的直觀性能引起學生的注意, 若教師根據教學內容靈活運用多媒體, 發揮現代教學手段的趣味性,使學生在直觀形象中,趣味活動中獲取知識,對所學知識產生濃厚的興趣激發求知慾, 保持高度的學習熱情, 進而引導學生進行求新求異的創造性思維。

❼ 作為中學生,應該怎樣培養自己的創新能力

作為中復學生培養自己的創新能力如制下:

1、樹立遠大理想,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修養;

2、發揚艱苦奮斗精神、增強社會責任感,培養自己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

3、在學習中敢於質疑,善於質疑,培養自己的問題意識,積極參加小製作、小發明活動,把創新熱情和科學求實的態度結合起來,努力使自己成為具有豐富創新能力的高素質人才。



(7)中學生提高創造性擴展閱讀:

學校創新環境的建設是創新人才培養的必要條件,要把大、中學校創新環境的建設放在學校工作的重要地位。大學里應該充分利用第二課堂,定期舉辦各種學術講座、學術沙龍和大學生科技報告會,出版大學生論文集,鼓勵學生積極參加學術活動。

對於不同領域的知識有一個大體的涉獵,進行不同學科之間的交流,從而學習他人如何創造性地解決問題的思維和方法,以強化創新意識;鼓勵學生大膽創新,可以讓他們參加教師的科研課題,也可以由學生自擬題目,並選派教師指導。

閱讀全文

與中學生提高創造性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輪子什麼時候發明 瀏覽:151
馬鞍山陶世宏 瀏覽:16
馬鞍山茂 瀏覽:5
通遼工商局咨詢電話 瀏覽:304
誰發明的糍粑 瀏覽:430
國家公共文化服務示範區 瀏覽:646
pdf設置有效期 瀏覽:634
廣告詞版權登記 瀏覽:796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考核方案 瀏覽:660
公共服務平台建設領導小組 瀏覽:165
人類創造了那些機器人 瀏覽:933
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何時實施 瀏覽:169
遼寧育嬰師證書領取 瀏覽:735
劃撥土地使用權轉讓能轉讓嗎 瀏覽:97
2019年公需科目知識產權考試答案 瀏覽:256
關於知識產權管理辦法 瀏覽:331
公共衛生服務培訓筆記 瀏覽:532
基層公共衛生服務技術題庫 瀏覽:497
中國城市老年體育公共服務體系的反思與重構 瀏覽:932
網路著作權的法定許可 瀏覽:6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