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馬克思理論創造和革命

馬克思理論創造和革命

發布時間:2020-12-26 07:53:55

A. 馬克思主義理論在中國革命和實踐中的作用『

澤東在長期領導中國革命和建設的過程中,之所以能夠成功地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其中非常重要的一個原因就在於他非常重視實踐。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深入挖掘毛澤東的實踐意識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影響,認真總結他在這方面所積累的成功經驗,對於全黨學習和貫徹黨的十七大精神,長期堅持和不斷發展黨歷經艱辛開創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無疑是有幫助的。

一、既堅持理論對實踐的指導,又重視實踐在認識過程中的基礎作用

在長期領導中國革命和建設的過程中,毛澤東之所以能夠成功地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首先在於他努力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並堅持用這一理論來指導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實踐。在他看來,馬克思主義揭示了自然界、人類社會和人的思維發展的普遍規律,它給世界無產階級認識和改造世界的實踐活動提供了科學世界觀和方法論的指導。因此,中國無產階級領導的革命和建設實踐也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否則中國革命和建設事業就不可能取得勝利。毛澤東多次指出:「我們的同志必須明白,我們學馬克思列寧主義不是為著好看,也不是因為它有什麼神秘,只是因為它是領導無產階級革命事業走向勝利的科學。」①1945年4月在黨的七大會議上,毛澤東系統總結了中國革命斗爭取得勝利的歷史經驗,其中很重要的一條就是堅持用馬克思主義理論來指導中國革命實踐。他指出:「反映了全世界無產階級實踐斗爭的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普遍真理,在它同中國無產階級和廣大人民群眾的革命斗爭的具體實踐相結合的時候,就成為中國人民百戰百勝的武器。」②正是這個原因,毛澤東反復強調要努力提高全黨的理論水平,並把這個工作看作是中國革命能夠取得最後勝利的一個重要保證。建國以後,在領導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的過程中,毛澤東也一直強調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指導,他認為只有這樣才能保證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的正確方向,因為「沒有正確的政治觀點,就等於沒有靈魂」③。在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各個歷史時期,毛澤東能夠把握中國革命和建設發展的趨勢和規律,能夠提出許多與眾不同的見解,這當然有很多方面的原因,但是與他自覺地堅持馬克思主義理論對中國革命和建設實踐的指導是完全分不開的。

但是,馬克思主義沒有也不可能為解決現實問題提供現成的答案,同時中國的國情與馬克思主義誕生的歐洲相比又有著很大的特殊性,因此,在長期領導中國革命和建設的過程中,毛澤東既強調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理論對中國革命和建設實踐的指導,又特別強調只有實踐才是我們認識的基礎。他堅決反對那種把馬克思主義理論同中國革命和建設實踐割裂開來的做法,多次強調指出:「有書本知識的人向實際方面發展,然後才可以不停止在書本上,才可以不犯教條主義的錯誤。有工作經驗的人,要向理論方面學習,要認真讀書,然後才可以使經驗帶上條理性、綜合性,上升成為理論,然後才可以不把局部經驗誤認為即是普遍真理,才可不犯經驗主義的錯誤。」④ 在這里,他既肯定了理論對實踐的指導作用,又肯定了實踐在認識過程中的重要作用。毛澤東非常重視實踐在認識過程中的作用,他不止一次地指出:「事非經過不知難,每每一件小事卻有豐富的內容,要從實際生活經驗中才會知道。」⑤正是這個原因,毛澤東反復強調人們只有在實踐中才能夠更好地認識和利用客觀規律,他說:「人們必須在自己的實踐中,精心地去尋找客觀事物的固有的而不是自己主觀地臆造出來的規律,並利用這種由客觀反映到主觀的規律,亦即客觀真理轉化為主觀真理,就可以改造客觀世界,實現人們的理想。否則是不可能的。」⑥ 不僅如此,他還認為實踐在人的認識發展過程中是比理論更為基礎的東西,他經常說:「讀書是學習,使用也是學習,而且是更重要的學習。」⑦在他看來,理論的作用就體現在它能夠為實踐提供世界觀和方法論的指導,因此,「馬克思主義看重理論,正是,也僅僅是,因為它能夠指導行動。如果有了正確的理論,只是把它空談一陣,束之高閣,並不實行,那末,這種理論再好也是沒有意義的。」⑧ 正是這個原因,毛澤東學了理論以後,他並不像黨內的教條主義者一樣用「本本」來套中國革命和建設無限豐富的實踐,相反,他以自己所學的理論為指導去分析中國革命和建設在各個歷史時期的具體實踐。正是這個原因,他才能夠自覺地從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實踐需要出發去學習和運用馬克思主義,並在這一過程中成功地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二、反對盲從心理,堅持從實際出發去分析和認識問題

馬克思主義創始人反復強調對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運用必須「隨時隨地都要以當時的歷史條件為轉移」⑨。遺憾的是,在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史上長期以來存在一種把馬克思主義教條化的錯誤思想傾向。恩格斯曾經多次批評了這種錯誤的做法,指出:「如果不把唯物主義方法當作研究歷史的指南,而把它當作現成的公式,按照它來剪裁各種歷史事實,那它就會轉變為自己的對立物。」⑩ 由於中國社會歷史條件的特殊性和中國共產黨發展的歷史特點,這種錯誤思想傾向在中國共產黨內表現得尤為明顯。由於中國早期的馬克思主義者基本上都是在俄國十月革命之後才通過蘇俄這個渠道開始真正地認識馬克思主義的,因此,對中國共產黨來說,蘇聯共產黨對馬克思主義的解釋是具有權威性的。同時,中國共產黨是在列寧領導的共產國際幫助下成立的,並且在中共二大之後又成為共產國際的一個支部,有義務執行共產國際的相關決議。毫無疑問地,由於中國的國情與十月革命以前的俄國有著很大的相似性,而且兩國又是鄰國,因此蘇聯革命和建設的成就對中國共產黨人產生了很大的示範作用。正是這個原因,「走俄國人的路」在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曾經成為中國共產黨人領導中國革命的響亮口號。但是,由於蘇聯共產黨長期壟斷對馬克思主義的解釋權,同時也由於共產國際奉行高度集中的領導體制,這種情況使得中國共產黨內形成了一種把馬克思主義教條化、把共產國際決議和蘇聯經驗神聖化的錯誤思想傾向,這種思想傾向的蔓延在中國共產黨內形成了一種對共產國際決議和蘇聯經驗盲目跟從的心理。這是中國革命多次遭受重大挫折的重要原因,也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重大障礙。毛澤東堅決反對這種盲從心理,也堅決反對那種把馬克思主義教條化、把共產國際決議和蘇聯經驗神聖化的做法,強調要從中國社會和中國革命的具體實際出發去分析和認識問題。即使是對於馬克思主義,毛澤東也主張要經過自己頭腦的思考,指出:「共產黨員對任何事情都要問一個為什麼,都要經過自己頭腦的周密思考,想一想它是否合乎實際,是否真有道理,絕對不應盲從,絕對不應提倡奴隸主義。」{11} 在他看來,只有採取這種獨立思考的態度,才能夠真正掌握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精神實質。

堅持從實際出發,是毛澤東極為突出的特點,在長期領導中國革命和建設的過程中,他從不放鬆對中國社會的實際情況進行周密的調查研究,並且努力按照不斷變化著的實際情況來決定行動方針,十分注意通過實踐的檢驗來修正或充實原有的想法。他在制定和執行政策的時候反復強調:「政策必須在人民實踐中,也就是經驗中,才能證明其正確與否,才能確定其正確和錯誤的程度。」{12}這些是他能夠不斷地提出創見並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大革命失敗後,在探索中國革命道路的過程中,毛澤東這種從實際出發分析和認識問題的思維品質就顯得更為重要。正因為毛澤東堅持從中國社會的實際情況出發去分析和認識中國革命問題,他才能夠認識到農民和農村問題在中國革命中的特殊重要性,從而頂住共產國際和黨內教條主義者的強大壓力,在實踐中開辟出一條不同於蘇聯模式的中國革命新道路。也正因為毛澤東始終強調要從實際出發,他才能夠不受那些陳舊觀念的束縛,對實踐中遇到的新情況和新問題作出大膽的概括,不斷提出新的創見。正是這個原因,他才能夠對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各種問題得出正確的認識。毛澤東在中國革命和建設發展的各個歷史時期所寫的著作,充分反映了這種從實際出發去分析和認識問題的思維特點。對於這個問題,學者趙福亭做了分析,指出:「他搞革命,同有些革命領袖人物不同的地方,在於他不是從大量地研讀馬列主義經典著作開始,去找出在中國進行革命的理論、路線和道路,而是在實際斗爭中,像他說的老老實實地通過實地調查研究,去學習、去運用馬克思主義,並在實踐中不斷總結、升華成為新的具有民族特色的理論,把馬克思主義日益地同中國實際結合起來。在中國革命的一些問題上,他從實踐中總結出來的理論觀點,他提出的主張、方法和政策,同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是相符合的,達到了一個新的理論高度,雖然他所論述的問題,馬列主義的本本上可能沒有具體地闡述過。」{13}

三、科學總結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實踐經驗

近代中國是一個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這種國情的特殊性決定了在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分析和解決中國革命和建設問題的過程中,必然會形成許多與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具體實際相聯系的獨特的經驗,其中既有正面的成功的經驗,也有反面的失敗的教訓。因此,能否科學地總結中國革命和建設豐富的實踐經驗,既關繫到中國革命和建設事業能否得到順利地發展,也關繫到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能否得到順利地推進。對此,毛澤東是有著深刻的認識的,因此在長期領導中國革命和建設的過程中,他一直都非常重視對中國革命和建設實踐經驗的總結。在他看來,如果沒有經驗的積累,是不可能制定出適合中國革命和建設發展需要的路線方針政策的。正是在這個意義上,他指出:「什麼事都需要經驗,什麼好的政策都是經驗之總結。」{14}毛澤東還把缺乏經驗看作是我們黨在歷史上犯各種錯誤的一個重要原因,指出:「過去發生『左』的偏向,是因為大家沒有經驗。沒有經驗,就難免要犯錯誤。從沒有經驗到有經驗,要有一個過程。」{15}事實上,即使有了經驗,如果不善於總結,也不可能制定出適合中國革命和建設發展需要的路線方針政策。正是這個原因,毛澤東把善於總結實踐經驗看作是領導者的責任,指出:「善於總結經驗,就是領導者的任務。」{16}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革命和建設發展的歷史證明,在中國革命和建設發展的各個歷史時期,毛澤東之所以能夠領導我們黨制定出適合中國革命和建設發展需要的路線方針政策,順利地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因為他高度重視對中國革命和建設實踐經驗的總結。但是,毋庸諱言,毛澤東晚年在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過程中也出現了嚴重的失誤。這些失誤的出現,一方面固然是因為我們黨缺乏在一個經濟文化落後的國家領導社會主義建設的經驗,另一方面也是因為毛澤東晚年不重視甚至完全地否定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實踐經驗,從而使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進程遭受了嚴重的挫折。

在長期領導中國革命和建設的過程中,毛澤東在總結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實踐經驗方面形成了一套科學的方法,這為他成功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事業創造了一個良好的條件。首先,毛澤東特別重視總結中國革命和建設過程中積累的典型經驗。中國共產黨在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分析和解決中國革命和建設實際問題的過程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其中只有那些典型的經驗才反映了中國革命和建設發展的趨勢和規律。正是這個原因,毛澤東多次指出:「各中央局、中央分局及前委的領導同志們,在對自己領導的各項重要工作發出決議或指示之後,應當注意收集和傳播經過選擇的典型性的經驗,使自己領導的群眾運動按照正確的路線向前發展。」{17}在他看來,由於典型的經驗反映了中國革命和建設發展的趨勢和規律,因此,必須著重地總結那些典型的經驗,只有這樣才能為制定適應中國革命和建設發展需要的路線方針政策奠定一個堅實的基礎。其次,毛澤東非常重視從反面的經驗中吸取教訓。毛澤東多次指出,由於受到人的認識能力和各方面條件的限制,在實踐的過程中錯誤總是難免的,因此共產黨人應當不要怕犯錯誤,而要積極地進行探索和實踐。同時,他又指出,由於事物總是發展變化的,因此犯錯誤也不完全是壞事,「錯誤一方面損害黨,損害人民;另一方面是好教員,很好地教育了黨,教育了人民,對革命有好處」{18}。正是這個原因,毛澤東不僅強調要重視吸收正面的成功的經驗,而且他還強調要重視吸收反面的失敗的教訓,指出:「失敗的教訓同樣值得研究,它可以使人少走彎路。」{19} 在他看來,由於黨和人民在錯誤中受到了教育,吸取了教訓,因此「錯誤常常是正確的先導」,吸收反面的經驗也為形成正確的路線方針政策創造了條件,因為「正確路線是在同錯誤路線作斗爭中形成的」{20}。最後,毛澤東還非常注意吸收借鑒他人的經驗。由於受到主客觀條件的限制,特定群體的實踐范圍總是有限的,與之相應地,實踐經驗的積累也要受到限制,因此注意吸收和借鑒他人的經驗就顯得非常地必要。對此,毛澤東是有著深刻的認識的。他指出:「虛心接受別人的經驗也屬必需,如果樣樣要待自己經驗,否則固執己見拒不接受,這就是十足的『狹隘經驗論』。」{21} 正是這個原因,在長期領導中國革命和建設的過程中,他不僅高度重視總結自己的實踐經驗,而且還非常重視吸收和借鑒他人的經驗。事實上,毛澤東在中國革命和建設各個歷史時期提出的許多思想理論觀點,都吸收和借鑒了蘇聯等國家革命和建設的經驗。比如說,他在民主革命時期反復強調要進行兩條路線的斗爭,這既是總結中國革命實踐經驗的結果,也吸收借鑒了列寧等領導俄國革命的經驗。再比如說,他在《論十大關系》中所提出的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一系列方針政策,既是對建國以來中國自己建設的初步經驗的總結,也吸收借鑒了蘇聯和東歐等社會主義國家建設的經驗教訓。實踐證明,正是因為毛澤東堅持用科學的方法來總結中國革命和建設豐富的實踐經驗,他才能夠順利地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四、在新的實踐基礎上進行理論創新

在長期領導我們黨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過程中,毛澤東非常重視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來對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實踐經驗進行理論升華。正是經過毛澤東的總結和加工,中國革命和建設的許多獨特經驗才上升成為具有普遍性的科學理論原則,毛澤東也在新的實踐基礎上成功地實現了理論創新。

大革命失敗以後,毛澤東在實踐上最先率領隊伍向敵人統治力量比較薄弱的農村地區進軍。在領導創建農村革命根據地的過程中,毛澤東的認識得到升華,他把農村根據地的斗爭與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基本國情聯系起來,指出:「中國的特點是:不是一個獨立的民主的國家,而是一個半殖民地的半封建的國家;在內部沒有民主制度,而受封建制度壓迫;在外部沒有民族獨立,而受帝國主義壓迫。因此,無議會可以利用,無組織工人舉行罷工的合法權利。在這里,共產黨的任務,基本地不是經過長期合法斗爭以進入起義和戰爭,也不是先佔城市後取鄉村,而是走相反的道路。」{22}這樣,經過毛澤東的總結和加工,中國農村革命根據地斗爭的經驗就帶上了強烈的理論色彩,上升為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理論。這一理論既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對中國革命的實踐經驗進行總結的結果,也反映了像中國這樣的經濟文化落後而農民又占據人口多數的國家無產階級革命的一般規律。毛澤東在對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革命正反兩方面的經驗進行總結的過程中,不僅認識到堅持無產階級對民主革命的領導權是革命取得最終勝利的根本保證,而且他還找到了實現無產階級領導權的根本途徑。他指出:「無產階級的領導權主要的不是對大資產階級和大地主階級,而是對農民和小資產階級。我們要把農民、小資產階級從大資產階級、大地主階級的影響下解放出來,放在我們的領導之下。」{23} 為了實現無產階級對農民的領導權,毛澤東強調要解決農民的土地問題,指出:「如果我們能夠普遍地徹底地解決土地問題,我們就獲得了足以戰勝一切敵人的最基本的條件。」{24}這樣,經過毛澤東的總結和加工,中國共產黨領導的農村革命根據地斗爭的經驗就上升成為完整的工農聯盟的理論原則。在無產階級的領導下建立牢固的工農聯盟,這不僅反映了中國民主革命的特點,也反映了經濟文化落後國家無產階級革命的一般原則。也是在對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革命正反兩方面的經驗進行科學總結的基礎上,毛澤東對中國民主革命的領導權、動力、對象及其性質有了更為深刻的認識,認識到「新民主主義的革命,不是任何別的革命,它只能是和必須是無產階級領導的,人民大眾的,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革命」{25} 。這條新民主主義革命總路線的提出標志著毛澤東把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革命斗爭的經驗上升成為完整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

在新中國成立前夕,為了向國內外闡述新中國政權的性質,毛澤東明確地指出:「總結我們的經驗,集中到一點,就是工人階級(經過共產黨)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26}這樣,經過毛澤東的總結和加工,中國共產黨領導革命根據地政權建設的經驗就升華成為人民民主專政的理論原則,這為新中國的政權建設指出了明確的方向。按照中國共產黨人所制定的中國革命分兩步走的方針,新中國成立之後,怎樣向社會主義過渡的問題呈現在中國共產黨人面前。毛澤東總結建國初期我們黨恢復和發展國民經濟的實踐經驗,在這個基礎上他提出了黨在過渡時期的總路線,指出:「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到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這是一個過渡時期。黨在這個過渡時期的總路線和總任務,是要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逐步實現國家的社會主義工業化,並逐步實現國家對農業、對手工業和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27} 這樣,經過毛澤東的總結和加工,建國初期新民主主義建設的實踐經驗就上升成為過渡時期的總路線這個科學的理論原則。這條總路線的提出不僅反映了當時中國社會發展的需要,而且也反映了像中國這樣經濟文化落後的國家社會主義革命的一般規律,即無產階級在過渡時期不僅要完成對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而且還要實現國家的社會主義工業化。為了減少社會主義改造對國民經濟發展的負面影響,毛澤東還在總結我國社會主義改造實踐經驗的基礎上確定了對生產資料私有制進行社會主義改造的方針。這樣,經過毛澤東的總結和加工,我們黨在社會主義改造時期積累的豐富實踐經驗也上升成為科學的理論原則。

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毛澤東也非常重視把中國社會主義建設豐富的實踐經驗上升成為科學的理論原則。1956年黨的八大前夕,毛澤東在《論十大關系》的報告中提出了社會主義建設的基本方針,要求把國內外一切積極因素調動起來為中國的社會主義事業服務。這條基本方針的提出正是毛澤東對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初步經驗進行理論升華並借鑒蘇聯等國家社會主義建設的經驗教訓的結果。在對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實踐經驗進行科學總結的基礎上,毛澤東還對社會主義社會自身矛盾的狀況作了分析,確認了生產關系和生產力之間的矛盾、上層建築和經濟基礎之間的矛盾仍然是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並對社會主義社會基本矛盾的特點作了分析。不僅如此,他還進一步地提出了兩類不同性質矛盾的理論,指出:「在我們的面前有兩類社會矛盾,這就是敵我之間的矛盾和人民內部的矛盾。這是性質完全不同的兩類矛盾。」{28} 他以此為依據,明確地把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問題作為國家政治生活的主題。這樣,經過毛澤東的總結和加工,建國以來我們黨在處理各方面的關系特別是在處理與民族資產階級的關系方面所積累的豐富經驗就升華成為社會主義社會的矛盾理論。在對「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的失誤進行總結的時候,毛澤東也把對我國社會發展所處階段的認識上升為科學的理論原則,提出了社會主義社會分作兩個階段的思想,提出我國處在不發達的社會主義階段,強調比較發達的社會主義可能比不發達的社會主義需要更長的時間。總之,經過毛澤東的總結和加工,中國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所積累的豐富實踐經驗就升華成為科學的理論原則,基本上解決了社會主義建設的基本方針、社會主義社會發展的動力、社會主義國家政治生活的主題等重大理論原則問題。

B. 馬克思主義與中國革命實際相結合的第一次歷史性飛躍體現那些創新的思想

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第一次歷史性飛躍的理論成果是毛澤東思想。
從中國共產黨創建到國共合作的大革命時期,毛澤東發表了《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和《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等文章,把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同中國革命的實踐相結合,深刻地分析了中國的社會形態和階級狀況,解決了中國民主革命的對象、動力、領導者及同盟軍的問題。他指出,無產階級是中國民主革命的領導階級,「農民問題乃國民革命的中心問題」,農民是無產階級的同盟軍,軍閥與帝國主義勢力是中國革命的對象。

大革命失敗後,中國共產黨走上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統治的道路,先後發動了南昌起義、秋收起義和廣州起義,這些起義走的都是俄國式的以城市為中心的革命道路,結果都以失敗而告終。秋收起義進攻長沙受挫後,毛澤東在文家市命令各路起義軍退到文家市,他分析了敵強我弱的形勢,決定改向敵人統治力量薄弱的山區進軍。會後,毛澤東帶領部隊到達羅霄山脈中段的井岡山,經過近半年的艱苦努力,創建了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從實踐上為中國革命找到了一條新的道路。毛澤東及時總結了井岡山斗爭的經驗,相繼寫了《中國的紅色政權為什麼能夠存在?》《井岡山的斗爭》和《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三篇文章,從理論上說明了中國革命採取建立農村革命根據地,以農村包圍城市,最後奪取城市這樣一條道路,是由中國的特殊國情決定的。毛澤東指出:第一,中國是帝國主義間接統治的半殖民地國家,政治經濟發展極不平衡。這就使紅色區域能夠在四周白色政權包圍中發生和堅持下來,並且日益發展。第二,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在廣大人民群眾中有深刻影響,為革命軍隊和政權的建立准備了良好的群眾條件。第三,全國革命形勢是繼續向前發展的,中國紅色政權也必然會繼續發展。第四,有相當力量的正式紅軍的存在,是造成工農武裝割據的必要條件。第五,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是紅色政權存在的重要條件。毛澤東認為,紅色政權的存在和發展,必須包含三個方面的內容,即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把武裝斗爭、土地革命和根據地建設三者結合起來。這就是「工農武裝割據」的思想,它創造性地解決了中國革命的道路問題,為中國革命指明了方向。「工農武裝割據」思想,是把馬克思主義普遍原理與中國同中國革命具體實踐相結合的光輝典範,它極大地豐富了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寶庫。毛澤東思想的形成

抗日戰爭時期,毛澤東發表了一系列重要的文章,如《論持久戰》《新民主主義論》《論聯合政府》等。通過這些文章,毛澤東作出了中國革命分民主主義和社會主義兩步走的戰略部署,創造性地提出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概念,他在政治、軍事、經濟和思想文化上等方面形成了比較完整的思想體系。在1945年召開的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上,毛澤東思想被確立為中國共產黨的指導思想。

在中共七大上,劉少奇作了《關於修改黨章的報告》。他在這個報告的第二部分全面地闡述了毛澤東思想,包括毛澤東思想形成的歷史必然性和條件、毛澤東思想科學概念的內涵、毛澤東思想的主要內容、毛澤東思想的指導作用等等。他明確指出:「黨章總綱上確定以毛澤東思想作為我黨一切工作的指針,在黨章的條文上又規定,努力地領會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的基礎,是每一個共產黨員的義務。這是我們這次修改的黨章一個最大的特點。」「毛澤東思想,就是這次被修改了的黨章及其總綱的基礎。」七大修改通過的黨章總綱規定:「中國共產黨,以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理論與中國革命的實踐之統一的思想——毛澤東思想,作為自己一切工作的指針。」這樣,黨的七大就完成了一件在黨的建設上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事情,這就是確立了毛澤東思想的指導地位。

毛澤東思想是黨的集體結晶;毛澤東思想是馬克思主義的普遍原理同中國革命具體實踐相結合的產物,是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是在長期革命斗爭的實踐中逐漸形成的。

毛澤東思想的發展

從解放戰爭時期、新民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時期、十年建設時期三個歷史時期闡述了毛澤東思想發展的歷程。在解放戰爭和從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的過渡時期,毛澤東思想在軍事原則、戰略策略和政策、國家政權理論、革命轉變理論等方面,均有新的重大發展。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在探索中國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曲折歷程中,毛澤東在工作重心轉移、社會主義現代化目標、中國工業化道路、經濟體制改革、民主政治建設、思想文化建設、執政黨建設等方面,提出了許多重要思想觀點,特別是創立了社會主義社會矛盾學說。

毛澤東思想的特點

毛澤東思想主要由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組成: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理論;革命軍隊的建設和軍事戰略的理論;關於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理論;國際戰略和外交政策的理論;思想政治和文化工作的理論;黨的建設和統一戰線的理論。

毛澤東思想的特點有以下幾個特點:第一,毛澤東思想是馬克思列寧主義同中國實際相結合的產物,毛澤東思想形成和發展的過程就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過程。毛澤東思想始終貫穿著馬列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第二,毛澤東思想是中國共產黨集體智慧的結晶。第三,毛澤東思想的精髓是實事求是、群眾路線、獨立自主。

毛澤東思想的深遠影響

教材從三個角度闡述了毛澤東思想的深遠影響。第一,毛澤東思想是馬克思主義與中國革命實際相結合的第一次歷史性飛躍的理論成果,是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是中國共產黨的指導思想,是中華民族的寶貴精神財富。回顧中國革命的歷史可以看到,所謂理論飛躍,是對中國革命正反兩個方面豐富經驗的總結和升華。這種升華,不是解決了個別理論問題,而是正確回答了中國革命的一系列基本問題。所謂理論飛躍,就是毛澤東所說的,是認識中國革命的客觀規律。第二,毛澤東思想是奪取中國革命勝利的理論武器,是社會主義中國立國建國的思想政治基礎,是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的淵源和理論先導。毛澤東思想的突出特點就是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它要求我們實事求是,所以我們在建設社會主義的過程中,要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原理同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相結合,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這是毛澤東思想在新形勢下的新發展。第三,毛澤東思想將繼續對中國共產黨和中華民族發揮巨大和長遠的指導作用。毛澤東思想的精髓是中國共產黨和中華民族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寶貴財富,是中國共產黨和中華民族奮勇前進的精神動力。

C. 中國共產黨在中國革命和建設中是怎樣創造性地發展發展馬克思主義的

求真務實,是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基石,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活的靈魂,是我們黨在長期的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實踐中形成的根本思想作風和思想方法,對待馬克思主義必須以求真務實、創造運用的科學態度,才能真正發揮理論的指南作用。
求真務實、創造運用馬克思主義鮮明地表現在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上。世界觀是解決「怎麼看」的問題,方法論是解決「怎麼辦」的問題,只有「看」得准確,才能「辦」得科學,這就要認識把握遵循客觀規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蘊含著深厚的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哲學思想,強調事物發展系統集成的特性決定著要全面發展,事物發展普遍聯系的特性決定著要協調發展,事物發展歷史過程的特性決定著要可持續發展,事物發展實踐主體和價值主體的特性決定著必須要堅持以人為本的發展。因此,所主張的求真,是求客觀規律之「真」,探求真理之「真」;所主張的務實,是一切從實際出發,依實情,舉實措,辦實事,求實效。堅持求真務實,就要做到揭示規律與遵循規律、認識真理與踐行真理相結合。求真務實的理論品格,集中體現了馬克思主義唯物論、辯證法、認識論、歷史觀的高度統一,體現了知與行的高度一致。
求真務實、創造運用馬克思主義生動地表現在堅持實踐特色、注重解決問題上。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稱自己的理論為「實踐的唯物主義」。理論的生命力和真正意義就在於能及時回答解決時代和實踐提出的重大問題。因此,始終堅持以正在做的事情為中心,著眼於馬克思主義的實際運用,著眼於對實際問題的理論思考,著眼於在新的實踐中檢驗和發展理論,回答解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進程中遇到的矛盾和問題,已經是中國共產黨人在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中的常態性活動。應該看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和理論概括都是一個不斷開拓和深入的歷史過程,堅持求真務實、創造運用的科學態度,就要因變而變。即便是在改革開放以來出現的東西,甚至被原來肯定過的東西,也可能因實踐變化而需要作出新的探索發展,從而在實踐中檢驗真理和發展真理,這就是求真務實。

D. 如何理解馬克思主義是科學性與革命性的統一

馬克思主義是具有嚴格的和高度的科學性的理論。這種科學性,不僅體現在它創立時批判地繼承了人類的全部優秀文化遺產,特別是吸取了凝結著到19世紀上半葉的人類思想的最高成就的思想精華;而且作為科學世界觀的馬克思主義,是在它產生的歷史條件已經具備,並沿著概括科學發展新成果的途徑建立起來的,因而它是以可靠的科學知識和歷史材料為依據的,是對世界本來面貌的全面而深刻地反映;更重要的是,它堅持以實踐為基礎,緊密結合實際,不斷研究和解決隨著時代的前進和實踐的發展所提出的新情況、新問題,因而它也就能夠成為永葆青春活力的科學真理。
馬克思主義哲學又是具有徹底革命性的理論。作為科學世界觀的馬克思主義,它除了承認一切具體事物對於它賴以生存的條件來說具有暫時的合理性以外,不承認任何永恆不變的東西,它在對現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時包含著否定的理解,即對現存事物必然滅亡的理解,它把世界看作是永無止境的發展過程。因而在其本質上,它是批判的、革命的。
馬克思主義之所以具有徹底的革命性,從階級性上講,因為它是無產階級的思想體系,是無產階級和勞動群眾根本利益的理論表現。無產階級及其政黨的一切理論和奮斗致力於實現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這是馬克思主義最鮮明的政治立場。在有階級存在的社會里,任何思想體系都是有階級性的。任何思想家總是隸屬於一定的階級的,不可能不受階級利益和傾向的影響,用階級的眼光看世界。這是一個事實,並不因為思想家本人承認與否而改變。但是這並不是說所有的思想家都在自覺地編造出一套思想體系來為自己的階級辯護,而是說思想家在理論上得出的結論事實上總是滲透著一定階級的利益、要求和傾向,而不能超出一定階級的眼界。在勞動發展史中找到了理解全部社會史的鎖鑰的馬克思主義,一開始就主要是面向工人階級的,並且從工人階級那裡得到了同情,這種同情,它在官方科學那裡是既沒有尋找也沒有期望過的。無產階級是歷史上最先進的生產方式的代表,其根本利益與社會發展規律、與人類徹底解放的必然趨勢是完全一致的,是以解放全人類為己任的最徹底的革命的階級。所以作為無產階級意識形態的馬克思主義,就沒有一切剝削階級和小資產階級思想體系所固有的階級狹隘性和片面性,它的階級性和真理性、階級性和人民性是一致的,因而具有徹底革命的性質,絕不是離開世界文明發展大道而產生的一種固步自封、僵化不變的學說。馬克思主義是一個具有開放性的科學體系。
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性和革命性具有內在的統一性。科學性是革命性的前提;革命性是科學性的必然結論。馬克思主義既尊重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又尊重無產階級和人民群眾的主體地位,所以它是科學性和革命性高度統一的理論。

E. 什麼是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性和革命性

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性

馬克思主義哲學則把世界觀和方法論統一起來,實現了唯物主義和辯證法的統一、辯證唯物主義自然觀和辯證唯物主義歷史觀的統一,實現了理論與實踐的統一,實現了辯證法、認識論和邏輯學的統一,實現了科學性和革命性的統一,在這個意義上我們稱馬克思主義哲學是科學。
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科學性還在於它的實踐性。以往哲學都是執著於對世界的經院解讀,哲學家們只是以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而問題在於改變世界。本質上馬克思主義哲學把解釋世界和改變世界統一起來,批判了專注於形上追問的經院哲學解讀。還有一種觀點認為:「在區別於意識形態、強調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活動與自然科學研究活動具有統一性的意義上,我們可以把馬克思主義哲學稱之為科學。」綜上所述言之馬克思主義為科學分屬不同的標准與意義,其在各自的視域內具有合理性。但從學術界的討論看來焦點為把馬克思主義哲學看成是實證意義的科學還是一種對世界的價值掌握方式。

馬克思主義的革命性

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革命性變革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研究對象的轉變:以實踐為基礎,科學地揭示出社會發展的一般規律和人的真實的生存狀況,從而揚棄了傳統哲學從思想、理性等主觀性出發,對社會、人及自然的臆想地描述和解釋。
二、出發點的變革:只有馬克思從人類物質資料生產的實踐出發,才歷史地、邏輯地說明了現實的人及其發展。
三、考察人的視角的轉換:從社會出發去考察人而不是傳統的從人出發去考察自身,不是從人本身的理性或者某種客觀精神去理解人。
四、思維方式的變革:它不再把前定的本質、永恆的原則、外在的權威作為理論的前提,它們面向的是人生活其中的現實世界,注重的是事物對人的價值關系,強調的是人的自主創造精神等等,從而確立了一種全新的哲思取向。
五、唯物史觀的確立:社會的物質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主義取代資本主義是歷史發展的必然;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生產方式內部的矛盾運動是社會歷史發展的根本原因,而推動這一矛盾運動的現實力量是人民群眾,只有人民群眾才是歷史的創造者,在階級社會里,階級斗爭是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
六、認識論的變革:實踐是檢驗認識正確與否的唯一標准及認識的目的,只有在實踐中,在人的主觀見之於客觀的活動中,理論的真偽才能不辯自明,而且實踐活動的展開促進了人的認識的深入和理論的升華。
七、人類終極目標的設定:共產主義是私有財產即人的自我異化的積極地揚棄,因而是通過人並且為了人而對人的本質的真正佔有。
八、哲學體系建構範式的變革:馬克思主義哲學所獨有的自覺的自我批判精神及其對舊世界的科學的批判本質,主張通過思想理論的不斷創新使其隨著時代及其實踐的不斷變化而發展,決定了它必然具有與時俱進、開拓創新的理論品質。
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革命性變革,不僅在於終結了傳統的思辨哲學,更重要的是它開啟了現代哲學轉向人學的致思理路,引導著整個現當代哲學的發展方向,直接影響著當代西方哲學的理論構建和思想趨向,這也為當代中國哲學的深化和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

F. 中國共產黨把馬克思主義普遍原理與中國革命實際相結合的歷史過程和理論創造

中國共產黨成立以來,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同中國具體實踐相結合,產生了兩版次歷史性權飛躍:第一次是毛澤東同志率領秋收起義部隊進軍井岡山,開創「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革命道路;另一次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鄧小平同志開創的一條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光明大道。以此創造了「鄧小平理論」

G. 什麼是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性和革命性

1、馬克思主義是具有嚴格的和高度的科學性的理論。表現在:
第一,體現在它創立時批判地繼承了人類的全部優秀文化遺產,特別是吸取了凝結著到19世紀上半葉的人類思想的最高成就的思想精華;
第二,作為科學世界觀的馬克思主義,是在它產生的歷史條件已經具備,並沿著概括科學發展新成果的途徑建立起來的,因而它是以可靠的科學知識和歷史材料為依據的,是對世界本來面貌的全面而深刻地反映;
第三,更重要的是,它堅持以實踐為基礎,緊密結合實際,不斷研究和解決隨著時代的前進和實踐的發展所提出的新情況、新問題,因而它也就能夠成為永葆青春活力的科學真理。
2、馬克思主義又是具有徹底革命性的理論,表現在:
第一,作為科學世界觀的馬克思主義,它除了承認一切具體事物對於它賴以生存的條件來說具有暫時的合理性以外,不承認任何永恆不變的東西,它在對現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時包含著否定的理解,即對現存事物必然滅亡的理解,它把世界看作是永無止境的發展過程。因而在其本質上,它是批判的、革命的。
第二,馬克思主義之所以具有徹底的革命性,從階級性上講,因為它是無產階級的思想體系,是無產階級和勞動群眾根本利益的理論表現,這是馬克思主義最鮮明的政治立場。
第三,無產階級是歷史上最先進的生產方式的代表,其根本利益與社會發展規律、與人類徹底解放的必然趨勢是完全一致的,是以解放全人類為己任的最徹底的革命的階級。所以作為無產階級意識形態的馬克思主義,就沒有一切剝削階級和小資產階級思想體系所固有的階級狹隘性和片面性,它的階級性和真理性、階級性和人民性是一致的,因而具有徹底革命的性質,絕不是離開世界文明發展大道而產生的一種固步自封、僵化不變的學說。

H. 為什麼說馬克思主義是科學性和革命性的統一

為什麼說馬克思主義是科學性和革命性的統一?

我們先來了解什麼是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性和革命性

第一,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性。

馬克思主義是在總結無產階級斗爭經驗和人類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的基礎上產生的,它深刻揭示了客觀世界特別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普遍規律,揭示了社會主義必然代替資本主義並最終實現共產主義的普遍規律,是無產階級進行革命和建設的科學思想體系。

馬克思主義堅持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用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矛盾運動來解釋人類歷史的發展變化,把生產力作為推動社會前進最活躍、最革命、最根本的力量,科學分析了資本主義社會的內在矛盾,深刻揭示了歷史發展的客觀規律,創立了科學社會主義,為人類社會發展進步指明了正確方向。

第二,馬克思主義革命性。

馬克思主義從它誕生的那天起,就是以批判者、革命者的姿態開始了其理論活動及其發展史。無論在它誕生的那時開始批判封建文化、制度,批判資本主義文化、制度,批判形形色色空想的社會主義思潮,還是發展進程中對各種唯心主義思潮和各種「左」右傾機會主義、修正主義的批判,批判、否定、革命作為一條紅線貫穿於馬克思主義的全部發展史中。

馬克思主義最鮮明的政治立場就是致力於實現以勞動人民為主體的最廣大人民的利益。馬克思主義的最崇高的社會理想就是實現物質財富極大豐富、人民境界極大提高、每個人自由而全面發展的共產主義社會。馬克思主義的革命性集中體現為它的改造世界的實踐活動和理論批判精神。馬克思主義揭示了人類社會發展的一般規律,同時將之與無產階級和全人類解放的實踐結合起來,成為無產階級爭取解放的鮮明旗幟。

第三,我們了解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性和馬克思主義的革命性的具體表現,那麼,我們就從以下幾點來理解馬克思主義科學性和革命性的統一。

1,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是馬克思主義最根本的世界觀和方法論。馬克思主義正確地揭示了人類社會發展的一般規律,是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

2,馬克思主義政黨的一切理論和奮斗都是為了實現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這是馬克思主義最鮮明的政治立場。馬克思主義是為無產階級服務的,無產階級是歷史上最革命的階級,它沒有自己的私利,因而敢於堅持科學發展真理,無產階級革命同社會發展的規律、人類的徹底解放的必然趨勢是完全一致的。

3,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在實踐中檢驗真理和發展真理,是馬克思主義最重要的理論品質。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既是中國共產黨的思想路線,又是馬克思主義的理論精髓、理論品質和活的靈魂。

4,實現物質財富極大豐富、人民精神境界極大提高、每個人自由而全面發展的共產主義社會,是馬克思主義最崇高的社會理想。

以上四個方面體現了馬克思主義是科學性和革命性的統一。馬克思主義是完備而嚴密的科學理論體系。

I. 馬克思主義具有與時俱進的理論品質,中國共產黨在中國革命和建設中是怎樣創造性的發展馬克思主義的

1. 馬克思主義具有與時俱進的理論品質,新的歷史條件下,如何學習和把握馬克思主義理回論?如何創造性地應用和答發展馬克思主義?如何繼續解放思想,實現理論創新? 
學習馬克思主義可以有多種

J. 如何理解馬克思主義是科學性和革命性的統一

1.馬克思主義的科學內涵。馬克思主義是由馬克思、恩格斯創立的,為他們內的後繼者所發展容的,以反對資本主義、建設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為目標的科學理論體系,是關於工人階級和人類解放的科學。
2.馬克思主義的理論特徵。以實踐為基礎的科學性和革命性的統一是馬克思主義的根本理論特徵。它的革命性表現為徹底的批判精神和鮮明的政治立場;它的科學性表現為它不帶任何偏見,它的理論是深刻的,它隨著實踐的發展而發展。
3.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品質。與時俱進是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品質。只有體現時代性、把握規律性、富於創造性才是與時俱進。
4.馬克思主義的社會理想。理想是人生的奮斗目標。社會理想是全部理想的核心。馬克思主義最高的社會理想是推翻資本主義、實現共產主義
5.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科學性是革命性的前提和基礎,只有在科學性理論指導下,才能在實踐中正確地改造世界,發揮其革命性作用;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革命性是科學性的必然結果和歸宿,只有在實踐中改造世界,才能體現出它的科學價值,並在改造世界的革命實踐中豐富和發展其科學性。

閱讀全文

與馬克思理論創造和革命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輪子什麼時候發明 瀏覽:151
馬鞍山陶世宏 瀏覽:16
馬鞍山茂 瀏覽:5
通遼工商局咨詢電話 瀏覽:304
誰發明的糍粑 瀏覽:430
國家公共文化服務示範區 瀏覽:646
pdf設置有效期 瀏覽:634
廣告詞版權登記 瀏覽:796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考核方案 瀏覽:660
公共服務平台建設領導小組 瀏覽:165
人類創造了那些機器人 瀏覽:933
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何時實施 瀏覽:169
遼寧育嬰師證書領取 瀏覽:735
劃撥土地使用權轉讓能轉讓嗎 瀏覽:97
2019年公需科目知識產權考試答案 瀏覽:256
關於知識產權管理辦法 瀏覽:331
公共衛生服務培訓筆記 瀏覽:532
基層公共衛生服務技術題庫 瀏覽:497
中國城市老年體育公共服務體系的反思與重構 瀏覽:932
網路著作權的法定許可 瀏覽:6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