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怎樣建立健全鼓勵人才創新創造的分配製度和激勵制度
知本時代,有來知識的人比任何源時侯更靠近歷史舞台,最好的方法系統、組合、平衡的方法啦。以下給你些參考:
1、思想激勵——人心散,事業完
2、行為激勵——因人而異,投其所需
3、參與激勵——公司是我家,發展靠大家
4、目標激勵——夢想人生,期待成功
5、培訓激勵——打通晉升通道的任督二脈
6、競爭激勵——你追我趕,共同提升
7、晉升激勵——晉升在即,成功就在眼前
8、文化激勵——靈活多變,後顧無憂
9、榜樣激勵——公司需要楷模,時代造就英雄
10、績效激勵——績效優先,兼顧公平
11、榮譽激勵——軍功章上有我的一半,也有你的一半
12、薪酬激勵——人之所需,物慾為先
13、股權激勵——企業留駐核心人才的金手拷
Ⅱ 價值創造與價值分配的關系
價值創造和價值分配是商品經濟條件下人類社會基本的經濟活動,是構成社會生產和再生產 的主要環節。價值創造研究的是生產領域中價值是由什麼創造的,即價值的源泉是什麼。價 值分配研究的是價值創造出來以後,在各個要素所有者之間按照什麼原則進行分配的問題。 因此,價值創造和價值分配是兩個不同的問題,不能把他們混為一談。既不能把價值創造看 作是價值分配的依據,也不能把價值分配問題完全等同於價值創造問題。
1.價值創造不直接是價值分配的依據。價值創造只是研究生產領域中的價值是如何創造出來的。勞動價值理論揭示了勞動是價值的 唯一源泉,其他生產要素都不足以創造價值。但是,這並不是說,由勞動創造的價值只是由 勞動者完全佔有,實際上,在任何社會中,都不可能由創造價值者完全佔有價值。這是因為 ,價值的分配並不是以性質決定的,它是隨著經濟關系性質的變化而進行調整的。這種分配 原則的變化和調整與價值創造沒有直接關系;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通行的一個原則是按要素 分配,就要求對生產過程中創造的價值具有佔有權,以實現自己對生產要素具有的所有權。 所以.按要素分配,實質上是按要素所有權分配。按要素分配所依據的不是勞動價值理論, 而是市場經濟的分配原則。
2.價值分配原則的變化,並不能否定價值創造的理論。按要素分配,意味著作為生產要素的所有者,都有權從創造的價值中分到自己應該得到的一 份利益。但是,並不能由此推論出,因為各個要素所有者都有權得到自己的一份利益,就認 為這部分價值就是由各個要素自己創造的。總之,勞動價值理論不是以按要素分配的理論為 依據的,同樣,也不能用按要素分配來否定勞動價值理論。
Ⅲ 什麼是價值的創造者和分配者
從商來業進化論和企業仿生學的源角度看,這個問題還漏掉了一個角色就是價值的生產者。價值的生產者,創造者和分配者是三個不同的概念。在人類商業機體的系統中,每一個獨立的個體的人和某些未足夠進化的組織都是價值的生產者,他們在生存的需求下參與勞動交換需求。而由這些生產者進化出來的高級組織承擔著不同程度上的指導性工作,即扮演創造者的角色。創造者的更高級進化形式是組織體系中出現的中樞神經系統,他們扮演者分配者的角色,同時在一定程度上也承擔著更高級的創造者任務。通俗來講:所有將沒有價值的事物轉變成有價值的事物的人或者將A價值轉換為B價值的人都是價值創造者。而擁有這些有價值事物的人就是價值的分配者。
Ⅳ 生產與分配的關系
「從這里,又一次顯出了那些把生產當作永恆真理來論述而把歷史限制在分配范圍之內的經濟學家是多麽荒誕無稽。」(馬克思 《政治經濟學批判導言》)
「雖然這種分配對於新的生產時期表現為前提,但它本身又是生產的產物,不僅是一般歷史生產的產物,而且是一定歷史生產的產物。」(馬克思 《政治經濟學批判導言》)
「因此,不僅消費的對象,而且消費的方式,不僅客體方面,而且主體方面,都是生產所生產的。所以,生產創造消費者。」(馬克思 《政治經濟學批判導言》)
馬克思認為把生產當作永恆真理來論述分配,而把歷史限制在分配范圍內,是非常荒誕無稽的,馬克思就認為應該把歷史限制在分配之外才正確。馬克思又說這種分配是一定歷史的產物,這說明一定的歷史是與其分配聯系在一起的,因此馬克思也沒有跳出把歷史限制在分配范圍內。如果說把分配放在前面,就是把歷史放在分配范圍內,那麼把歷史放在前面,就是把歷史放在分配范圍之外,這么說來,只是論述形式的問題,而不是根據實際了。
對於分配是一定歷史生產的產物,與一定的分配創造了一定的歷史,有何區別呢?前者是馬克思的論述,後者是我的論述。前者說明是歷史創造了分配,後者是分配創造了歷史,馬克思認為他把歷史限制在了分配的范圍之外,而我把歷史限制了分配范圍之內,這是馬克思的思路,那麼哪一個更合理呢?
顯然,馬克思認為生產是永恆真理,從這一命題出發,問題就在於是分配創造了歷史,還是歷史創造了分配。就資本主義生產方式而言,其有自己的分配形式,那麼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創造了資本主義的分配形式呢,還是資本主義的分配形式創造了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呢?這就是在問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歷史創造了資本主義的分配形式,還是資本主義的分配形式創造了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因為生產是永恆真理,因此是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創造了資本主義的分配形式,這就證明了馬克思的「歷史創造了分配」這一論點是正確的。
那麼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是如何被創造出來的呢?是一定歷史的產物,還是其他什麼的產物呢?因為生產是永恆真理,這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也是一定歷史生產的產物,是一定歷史的什麼樣的生產生產出了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呢?顯然,資本主義生產方式肯定是人所創造出來的,生產也是人所創造出來的,無論是什麼歷史時期和哪一種生產方式。
人是根據哪一個歷史時期的生產而生產出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呢?這肯定是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之前的某一個歷史時期,或者奴隸制度時期,或者是封建制度時期,用封建制度時期的生產能夠生產出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嗎?用奴隸制度時期的生產能夠生產出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嗎?同樣無論是奴隸制度時期和封建制度時期都有各自的分配形式,他們為了各自的利益是不會容忍用他們的生產而生產出資本主義生產方式。
馬克思也知道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是資產階級用革命爭取到的,資產階級是如何來的?馬克思也知道是因為資本主義生產方式造就了資產階級,因此是先有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後有資產階級,再有才有革命,如果說是資產階級的革命創造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是荒誕無稽之談。
生產是人創造的,既然在奴隸制度和封建制度中能有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存在,肯定是有人創造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人是如何創造出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呢?必須是改變了人的生產行為,而人的生產行為的實施需要生產工具,因此有人改變了生產工具的生產行為,因此人的生產行為也就改變了,而奴隸制度和封建制度有適應其自身制度的生產方式以及在相應的生產方式下的人的生產行為,但有人改變了其人的生產行為的時候,其生產方式也被改變,又是先改變了生產工具的生產行為,因此其生產方式是伴隨著生產工具的改變而改變,這還改變了人的生產行為,也改變了人與人之間的生產關系,因為人與人之間的生產關系的改變,將使人與人之間的分配關系也改變了。因此是人與人之間的生產關系的改變而造就了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能改變人與人之間的生產關系的是生產工具的生產行為的改變,因此是生產工具的生產行為的改變也改變了人與人的之間的分配關系,同時也造就了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
這么說來,不是一定的歷史生產出來分配,也不是一定的分配創造了一定的歷史,而是生產工具的生產行為的改變造就了一定的生產行為、分配形式和生產方式。
Ⅳ 談談大學生對財富的創造和分配二者關系的認識
在世界的通脹下,如果所有的貨幣都不值錢了,但是貨幣只不過是財富的支付手段、價格制度、儲藏手段等等並不是實物財富而是實物財富的一種衡量,這樣的通脹大家都知道會影響財富的再分配,但是怎樣的分配卻是問題的關鍵,通脹下是一個再分配的過程,而再分配的就是這些資源財富,只不過我們要更深入的認識到的就是再分配的資源還有社會的歷史積累資源,一個國家的崛起和富強,財富的創造是一方面,財富的再分配是另外一方面,在當今西方發達國家主導的全球通脹下,就是一個分配財富的過程,對於新興的國家,更多的是創造,我們已經是世界工廠,已經是世界的創造中心,但是在這個世界的分配過程中卻非常的落後,就如我們生產的玩具我們只賺取2美分發達國家賺取3美元,相差一百多倍,這樣的差距不是創造的差距而是分配的問題,我們在崛起的過程中過於關心創造的問題而忽視世界的分配機制,通脹本身就是世界發達國家再分配財富和資源的一種手段,而中國崛起大家更多的是重視GDP,GDP不等於創造的全部,而更重要的是GDP不反應財富的分配情況,中國的崛起需要在世界分配機制上有更多的關注、思考,也需要有新的參數來考量,本人認為在資源的變化和熵增上是一個重要的側面,應當與GDP同時考量社會經濟的發展。
我們以往的社會科學,對於經濟的創造是非常重視而對於分配卻認知不足,馬克思是把財富歸結為社會財富,認為資源等不提供財富只不過是在社會活動中進行轉化,但是不同的有用的資源都到了誰的手裡,對於經濟也是完全不同的。這樣的觀點的背後就是能量守恆和質量守恆,進一步的是重農主義的觀點把財富的來源變成了只有農業生產得到財富,這里我們可以看到的就是以能量守恆的觀點以一個地球為體系,唯一得到和轉化了地球外來能量的就是植物的光合作用,而人類從光合作用取得利益的就是農業的生產,而地球得到太陽的能量是按照一定分布規律分攤到土地上的,因此馬克思對於地租是有專門論述的,而在當時的年代是其他自然資源相對豐富人類受到的限制不是資源而是人類的生產能力,唯一受到壓力的就是土地,因此成為那個時代經濟學說的基礎,但是後來世界的資源相比人類的生產能力發生了根本的變化,人類對於能量、質量守恆也有了更高的認識,但就是第二類永動機也是做不成的,熵是永遠增加的,也就是說資源的每一次轉化都要付出巨大的代價,資源的可利用價值是逐步減低的,因此以原有的財富觀念來看待今天的世界已經是過時的了。
因此我們對於經濟的理解更應當提到資源和財富的層面而不僅僅是貨幣,貨幣在勞動價值論裡面是一種人類活動的創造,但是人類的財富應當還有不是人類可以創造的資源,經濟的活動不但應當有生產還應當有分配,有公開的各種報酬和利潤的分配,這分配是在貨幣層面上發生的,還有與貨幣有關更與資源有關的資源佔有分配,資源層面是更關鍵的分配,資源就是生存權,而西方刻意掩蓋了資源的分配,勞動創造的GDP不是人類財富的全部,如果一切財富都可以完全由人類創造,那也就是人定勝天的唯心主義。對於通脹,看似是在貨幣層面上的博弈,但是更多的是資源的再分配問題,誰能夠通過通脹的貨幣取得對於資源的佔有,誰就是一個勝利者。
對於中國現在成為了世界的工廠,實際上可以說世界的生產中心在中國了,也就是中國是一個主要的創造者,但是我們在這些生產領域卻是利潤極其微薄,原因就是所有的產品在到消費者的各個環節的分配中國沒有發言權,中國生產只有一毛錢利潤的玩具,美國的銷售商可以賺到3個美元,中國如果需要什麼資源,什麼資源就要價格上天,而同樣是全球緊缺的資源稀土中國由於豐富價格就極其低廉,所有這些都是在分配環節出現了問題,因此對於經濟的發展,我們不應當把眼光總盯住GDP的創造,盯住這些增量上面,更要研究創造之後的利益分配過程,最終落實到自己的經濟體裡面的創造價值才是自己的,因此對於分配問題是比創造更重要的問題,對於通脹所影響的更多的就是一個分配的機制,我們對抗通脹最關鍵的也是應當從分配尤其是資源的分配這個問題上去提高認識和思考問題。
Ⅵ 如何理解財富創造和財富分配的關系
學習和認識勞動價值論,要解決的另一個重要問題,就是要正確理解價值創造與財富創造的關系,以及與此緊密相關的按勞分配與按要素分配的關系。
1
Ⅶ 求問價值創造與價值分配是什麼關系
這是共生關系。沒有價值創造,就沒有價值分配;
同樣,價值分配高低,取決於價值創造的多少。
Ⅷ 財富的本質是創造與分配
經濟成為我們進行社會生活活動的杠桿,我們衣食住行的生存和自我的發展離不開錢,但我們要正確認識財富的本質,它不是分配而是創造。
我們在評估商品價值時候,同時要看它的使用價值。價值是由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的,花費了必要勞動時間而使用價值不大的商品它的社會價值會大打折扣。我們的單位需要的是有社會實用價值的人才,它需要的人才首先能夠為他創造價值,只有為單位創造價值也才能為你自己帶來收益,你自己所得的收益就在於你在這個平台上為這個集體創造的價值。
社會財富的分配本身是有規律的。它總是二八分配:20%的人擁有80%的財富,80%的人擁有20%的財富。如果我們按人均把財富重新拉平,過一定時間後它還會出現以上的二八現象。這種二八現象必須在自由商品經濟的前提下,階級斗爭或行政干預能使社會財富公平均等,但社會財富的本質最終不是分配而是創造。高度的社會文明應該是:不刻意改變社會分配規律,殺富濟貧,平均分配;而要提供寬松的自由商品環境,激發富人創造激情,鼓勵中產階層積極創業,提高窮人職業素質,讓更多的富人通過各種方式幫助窮人。
就微觀而言,不同的個人因環境性格習慣觀念的不同,也造成了不同的人生境況。
我們南通有一個人摸彩中了500萬元,很多人都認為他這輩子不用愁了,可幾年後,他不僅把這500萬花消掉,又做起了「負」翁。同樣一粒麥子,有的人沒有把它保管好霉爛了,使它失去了自身的價值;有的人把它吃掉了,實現了它自身的價值;有的人把它當作來年的種子,創造了新的價值。分配給予並不一定能實現財富的增值,社會財富的增值是要靠創造。
當然財富的創造不能單單理解為生產製造,它還包括知識產權的創新、商業經營模式、各種形式的投資等等。
Ⅸ 求問價值創造與價值分配是什麼關系
價值:價值是來在生產過程中決定的,源在流通中實現的。價值分配:中共十五屆五中全會提出按勞分配與按生產要素分配相結合涉及到價值創造和價值配問題,二者既有聯系又有區別。按勞分配與按生產要素分配的結合基本上是建立在勞動價值理論基礎上的,不能將要素價值論與勞動價值論混為一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