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如何評價藝術家的形式創新的價值
藝術的本質就是創新,首先,藝術創新不是憑空的,創造的根基在於繼承傳內統。其次,藝術家要熟容諳本專業的藝術語言,這包括基本的語言元素(點、線、面、色)和基本語言手段(明暗、空間、透視、構圖、肌理),在此基礎上更要懂得形式美的法則,即變化與統一的關系,不論怎麼創新都離不開這一原則。一種新的藝術形式,可能會改變人類的觀念。縱觀全部美術歷史,藝術史上的每一次發展和進步無不以突破和創新為契機。
㈡ 如何評價許小年的《經濟學的幾個常識》一文
如何評價許小年的《經濟學的幾個常識》一文?
許小年:經濟學的幾個常識
在多年的研究和教學中我感覺到,目前經濟學界不缺理論也不缺數據,缺的是常識;政策制定部門也不缺建議和謀士,缺的同樣是常識。學界和政策制定部門缺少哪些常識呢?我想列出這樣幾項。
常識一:中央銀行印鈔票不能創造價值
印鈔票僅僅轉移價值,僅僅是價值在債權人和債務人之間的轉移,僅僅是價值在政府和私人部門之間的轉移。如果印鈔票能解決經濟問題,這個世界上根本不會有經濟問題,因為印鈔票是最簡單的、成本幾乎等於零的一項政策措施。
常識二:財政部門不創造價值
財政的收入來自於企業和個人,財稅政策僅僅是財富的重新分配,是財富在父輩和子孫之間的重新分配,是財富在國有和民營部門之間的重新分配。如果財政靠借債增加支出,這就是典型的財富的代際轉移支付,而債務積累的後果,我們都知道,很可能是希臘那樣的財務和金融危機。如果財政支出的增加是靠稅收,那麼就是當代人之間的轉移支付,對宏觀總需求的數量沒有影響。
常識三:中央計劃配置資源的效率不可能比市場高,這里講的中央計劃包括各式各樣的規劃
盡管市場不完美,盡管市場配置資源不是帕累托最優的,中央計劃配置資源的效率也不可能比市場高。如果中央計劃配置資源的效率比市場高,我們就沒有必要在1978年啟動經濟改革。中央計劃之所以配置資源的效率沒有市場高,因為政府官員既沒有足夠的激勵,也沒有足夠的信息,使他們能夠制定比市場自發配置更加高明的方案。這個常識在30多年前,我們在開始市場化改革的時候就一再強調,但今天似乎已被人們忘記了。
常識四:由於貨幣政策不創造價值,由於財政政策不創造價值,由於中央計劃配置資源的效率比市場低,所以經濟的增長是不可能依靠宏觀政策來實現的
經濟增長的定義就是價值的創造,既然政府不能創造價值,那麼政府也不可能促進經濟的增長,經濟增長的源泉只有兩個,增加資源投入或者提高資源使用的效率。在增加資源投入方面,麻省理工學院的索洛教授早就證明,單純依靠資源投入的增長是不可持續的,可持續增長的唯一道路就是提高資源使用的效率,而提高效率的最重要手段是創新。宏觀政策的作用,充其量只能使短期GDP接近潛在GDP,而且是以價格信號的扭曲和資源行政配置的低效為代價所實現的短期目標。宏觀政策對於潛在GDP,要麼沒有影響,要麼更糟,可能會傷害經濟長期的增長潛力。在這里我想澄清一個概念,我們通常所講的經濟增長,不是統計局那個GDP數字,我們講的經濟增長是潛在GDP的增長。這個概念在學校和社會上被搞亂了,在政策制定部門更是含混不清。
我們如果能建立起上述幾項常識,再回過頭來看主流的宏觀經濟學,發現主流的宏觀經濟學有意無意在忽視和否定常識,用經不起推敲的假設和邏輯代替常識,在政府熱心倡導下,主流的宏觀經濟學將人們的注意力從最重要的宏觀問題,也就是長期增長,轉移到經濟的短期穩定,將經濟增長主要驅動力從企業和個人的創新轉移到了政府官員的規劃。為了扭轉這個傾向,有必要在常識的基礎上重構宏觀經濟學。重構的第一步是提出正確的問題,一個正確的問題比十個正確的答案都重要。宏觀經濟學研究什麼?研究經濟增長的源泉,要將宏觀經濟研究的重點,從短期波動和反周期政策堅決地轉移到經濟的長期增長上來。
馬睿
Truth is the daughter of time.
為什麼在目前都提倡綠色GDP,幸福指數的時候還認為GDP的增長是唯一目標呢?提高一下資源配置的合理性和公平性也是好的啊,只不過理想的政府和實際的政府有差距罷了
發布於 2016-08-25
佟登青
雅思托福SAT,造反派小將,地中海分子,美臀主義者
5 人贊同了該回答
這是市場原教旨主義的幾個常識吧!
發布於 2016-08-24
Reinhardt Jin
經濟學話題的優秀回答者
120 人贊同了該回答
謝邀 @知乎用戶
首先,許小年老師是很會教書的,人家畢竟是在美國頂級LAC(不是大U,不是大U,不是大U,重要的事情說三遍)教過書的人,誰說他不會教書……我倒是也不會跟誰急就是了。
但是啊(考GRE的同學們請千萬留心這個詞),會教書不代表話說得都對。恰好這篇里的四個觀點我都不太贊同,下面我盡可能用經濟類專業本科就會學的知識來說說為啥我不贊同。
常識一:印鈔票不能創造價值
真相一:由於價格具有粘性,印鈔票能增加經濟體系的流動性。這是貨幣政策在短期為何有效的一個簡化的解釋。
常識二:財政部門不創造價值
㈢ 如何正確評價科學創新的價值
科學技術是否創造價值財富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在物質財富創造中有著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對此,人們已基本上達成共識。但是,對於科學技術是不是創造價值財富,則是一個見仁見智的理論難題。筆者以為:科學技術不僅是創造物質財富的巨大源泉,而且也是創造價值財富的巨大源泉。
按照勞動價值論關於商品本身是使用價值與價值的統一的觀點,商品財富本身,必然也是物質財富與價值財富的統一。所以,科學技術作為第一生產力,既然是創造物質財富的巨大源泉,也必然是創造價值財富的巨大源泉。然而,問題並非如此簡單。這是因為,按照馬克思所提出和創立的「可變資本」與「不變資本」的理論判斷,在生產過程中,只有作為可變資本的活勞動才是創造新價值和剩餘價值的「唯一」源泉。由此,也就排除了科學技術創造新價值和剩餘價值的可能性;再者,科學技術一般要滲透到生產要素特別是生產資料要素之中,才能成為現實的生產力。而生產資料作為「不變資本」,是在生產過程中價值不變的資本,所以,科學技術就不是創造新價值和剩餘價值的任何源泉,至多不過是轉移舊價值的手段而已。由此,不僅貶低了科學技術在價值生產或價值創造中的功能和作用,不利於科學技術在市場經濟中的應用和發展,而且也給我們留下了科學技術究竟能否創造價值財富,特別是能否創造新價值和剩餘價值財富的理論難題。
科學技術能否創造價值財富問題,實質上是如何看待科技勞動的價值創造功能問題。科學技術所以能夠成為創造價值財富的巨大源泉,其內在原因和科學根據主要是:
勞動價值論關於「勞動」的科學含義,
是確認科學技術能夠創造價值財富的一般性內在原因和根據
按照馬克思主義的勞動價值論,在生產過程中,科學技術作為「物化了的知識力量」,同作為可變資本的活勞動的最終物化一樣,具有共同的本質特點:一是就創造價值的勞動的質規定性來說,都是「一般人類勞動的耗費」(《資本論》第1卷,第57頁);二是就作為商品價值實體的勞動的量的規定性來說,「都只是一定量的凝固的勞動時間」(《資本論》第1卷,第53頁);三是就評價和計量商品價值所依據的勞動形態的規定性來說,都是「首先必須計算物化在這個商品中的勞動」(《資本論》第1卷,第211頁)。照此說來,根據勞動價值論的基本理論,在生產過程中應用的科學技術,也就是馬克思本人所說的,「它們是人類勞動的產物,是物化了的知識力量(《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冊,第219頁)。它同作為可變資本的活勞動一樣,也是創造價值、新價值和剩餘價值的同質性勞動源泉。我們不能因為勞動物化的時間先後和表現形式上的不同,而把科學技術排除在價值創造源泉之外。我們這樣研究和確認科學技術是創造價值財富和源泉,不但不否認勞動價值論,而是在更徹底、更完全的意義上承認和堅持勞動價值論,並使馬克思主義勞動價值論得到與時俱進和創新發展。
勞動價值論關於作為科學技術的復雜勞動,
是科學技術能夠創造較多價值財富的特殊性內在原因和根據
從事科學技術創造、發明和應用研究的科技勞動,是相對於簡單勞動而言的復雜勞動。由於「這種勞動力比普通勞動力需要較多的教育費用,它的生產要花費較多的勞動時間,因此它具有較高的價值。既然這種勞動力的價值較高,它也就表現為較高級的勞動,也就在同樣長的時間內物化為較多的價值」(《資本論》第1卷,第223頁)。但也必須看到,當今世界和中國的復雜勞動的復雜程度,要比馬克思在100多年前所看到的復雜勞動的復雜程度高得多。隨著科學技術特別是電子通訊技術、生物工程技術、航天航空技術、新材料和新能源技術、海洋開發等高新技術的發展,以及相關高新技術產業和企業的發展,有很多新的復雜勞動的復雜程度,是馬克思所沒有見到的,也是難以預見的。在這種情況下,蘊含著更高程度復雜勞動的科學技術,也就能夠創造比馬克思當年所說的簡單勞動的「自乘」或「倍加」還要高得多或多得多的價值、新價值和剩餘價值。
勞動價值論關於相對「共同勞動」而言的「一般勞動」,
是科學技術成為創造價值財富巨大源泉的關鍵性內在原因和根據
在勞動價值論的研究中,至今很少有人注意和研究馬克思關於「一般勞動」與「共同勞動」這兩個重要勞動范疇。馬克思是在論及「不變資本使用上的節約」問題時,「附帶指出,應當把一般勞動和共同勞動區別開來。二者都在生產過程中起作用,並互相轉化,但它們也有區別。一般勞動是一切科學工作,一切發現,一切發明。這種勞動部分地以今人的協作為條件,部分地又以對前人勞動的利用為條件。共同勞動以個人之間的直接協作為前提」(《資本論》第3卷,第120頁)。正是在這個「附帶指出」中,蘊含著科學技術成為創造價值財富巨大源泉的關鍵性內在原因和特別重要的科學根據。馬克思在這里所說的「一般勞動」,正是我們現在研究中所說的「科技勞動」或「創造勞動」。由於這種勞動不僅利用了人類千百年來積累的諸多高智能復雜勞動,而且還蘊含了當今世界廣泛協作的高智能復雜勞動。這些勞動量,往往是難以計量的巨大歷史性和現實性的社會勞動。所以,當科學技術一旦發明和應用之後,也就能夠成為創造價值財富的巨大源泉。例如,在飛機的發明和應用中,從中國古代戰國時代魯班設計過的會飛的木鳥,到德國粵托·利內特1891—1896年發明創造的滑翔機;從美國萊特兄弟1903年發明創造的世界上第一架有自身動力的飛機試飛成功,到現在各類飛機和太空梭在客運、貨運、科學探測和軍事上的多種應用和發展,其前人勞動的歷史積累和後人勞動的廣泛協作,都是難以計量的,從而它所創造的價值財富也是難以計量的。
科學技術社會供給的稀缺性與社會需求的廣泛性,
是科學技術成為創造價值財富巨大源泉的社會性內在原因和根據
科學技術的研究、創造和發明,是一種不同於一般商品的特殊性「技術商品」。由於它的生產過程歷時長久而又十分艱難,而一旦創造發明之後,又有廣泛的社會需求和巨大的應用價值,所以,一般來說,某項重大科學技術發明,往往是「芙蓉出水它自先」,「皇帝的女兒只一家」,或者說「踏破鐵鞋無覓處,世上只有此家有」。在這種情況下,某項科學技術所耗費的勞動時間,本身也就是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它的價值,不需要像其他商品那樣,還要經過社會平均必要勞動時間的「平均化」。而且在應用效益巨大,廠家看好,多家競購的情況下,科學技術往往是按照遠遠超過自身必要勞動時間的更多價值或超額價值來出賣。應當說,這是科學技術成為創造價值財富巨大源泉的社會性內在原因和根據。
科學技術提高勞動生產率的決定性作用,
是科學技術成為創造價值財富巨大源泉的核心性內在原因和根據
一切價值的形成和創造,都是「以一定的勞動生產率為基礎的」(《剩餘價值理論》第1卷,第22頁)。勞動生產率,又是由多種因素決定的。而「科學的發展水平和它在工藝上應用的程度」(《資本論》第1卷,第53頁),則是提高勞動生產率的最重要的因素;「勞動生產率的提高正是在於:活勞動的份額減少,過去勞動的份額增加,但結果是商品中包含的勞動總量減少」(《資本論》第3卷,第290頁)。其中,也就蘊含著科學技術成為創造價值財富巨大源泉的核心性內在原因和深層奧秘。一般來說,單位商品中價值結構和價值量的變化,主要是由於科學技術在生產過程中的不斷應用和更新所造成的,即由作為不變資本的物化勞動對活勞動的不斷代替所造成的。在這種代替過程中,單位商品價值結構和價值量的變化,往往會有四種情況發生:一是物化勞動增加的份額與活勞動減少的份額相等,商品價值不變;二是物化勞動增加的份額多於活勞動減少的份額,商品價值增加;三是物化勞動增加的份額少於活勞動減少的份額,商品價值減少;四是物化勞動份額減少,活勞動份額也減少,商品價值較大幅度減少。對以科學技術進步為基礎的價值生產來說,後兩種情況是最常見的理想情況。由於商品的價值不是取決於直接生產過程中該商品自身所包含的個別必要勞動時間,而是取決於決定該商品價值的社會平均必要勞動時間。這樣,由科學技術進步因素所決定的個別價值較少的單位商品的生產或商品總量的生產,就能夠創造較多的價值、新價值和剩餘價值。這不僅是科學技術成為創造價值財富巨大源泉的核心性內在原因和根據,同時也是企業盈虧興衰的深層奧秘和內在原因。
以科學技術為基礎的價值生產的勞動的社會性,
是科學技術成為創造價值財富巨大源泉的最終性內在原因和根據
商品價值的真正形成和實現,或新價值和剩餘價值源泉的真正涌流和實現,最終還是取決於價值生產的私人勞動的社會性。從勞動價值論這個科學意義上說,以上所說的直接生產過程中的一切價值、新價值和剩餘價值,都只是可能性的價值、新價值和剩餘價值。如果離開社會勞動關系和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對商品價值的最終決定和實現,不管是對於資本家來說,還是對於工人和管理者來說,除了面前的一堆產品之外,都是兩手空空,分文無有。在商品價值與社會勞動的內在關繫上,「只有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才算是形成價值的勞動時間」(《資本論》第1卷,第215頁),而勞動價值論關於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的含義,並不只是我們現在政治經濟學教科書上所說的一層或兩層含義。根據筆者的學習與研究,《資本論》和其他論著中有明確論斷的至少也有八層含義之多。這樣,主要由科學技術因素所決定和形成的單位商品中較少的價值含量,就會在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對商品價值的多次「評判」和決定中,與其他同種價值含量較多的商品相比,最具有競爭的成本優勢和市場優勢,從而也就真正能夠創造和實現較多的價值、新價值和剩餘價值。應當說,這也就是科學技術成為創造價值財富巨大源泉的最終性和實現性的內在原因和根據。
㈣ 憑什麼評價一個人一生的價值
評價一個人一生的價值 , 衡量一個人的一生,不能用價錢兩個字來概括,不管是誰,只要是人,就不能直接用錢去評價,去衡量。蓋棺定論,一個人的有一生不是靠別人的評價,而是自己一步一步寫出來的。
㈤ 勞動創造價值,這個我懂,但是做人的人前人後我不懂得如何評價
這個觀點是錯誤的。勞動創造是人生價值的源泉,創造的成果並不是評價人生回價值的唯一標准,而答是評價人生價值的重要標准。勞動創造,不但能使我們對社會發展和進步作出自己的貢獻,同時也是改進人生、豐富人生,提升人生,追求自我完善的過程。
㈥ 請依據人生價值的評價標准及方法,結合自身實際,談談你將如何在實踐中創造有價值的人生
很簡單,給你愛的人和愛你的人幸福,這就是你生活的最低級意義,
如果你能專從心所欲,做到你想要做屬到的事,活你想活的活法,那你就是生活的一般意義。
如果你能心懷天下,為民請命,做到雖千萬人你往矣,那你到人生的最高意義。你將你的生活與人類連到了一起。
㈦ 畢業設計的意義和應用價值
一、畢業設計的意義:
畢業設計是高等學校教學過程的重要環節之一。相當於一般高等學校的畢業論文。目的是總結檢查學生在校期間的學習成果,是評定畢業成績的重要依據。
同時,通過畢業設計,也使學生對某一課題作專門深入系統的研究,鞏固、擴大、加深已有知識,培養綜合運用已有知識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畢業設計也是學生走上國家建設崗位前的一次重要的實習。
二、畢業設計的應用價值:
從畢業設計的選題來看,為了結合生產實際。學校和一些單位聯合,共同開發一批有實用價值、適合學生設計的課題,甚至可以以某些單位的某項生產任務作為設計課題。
在畢業設計中運用的技術,解決方法也就可以用來解決一批有實用價值,結合生產實際的問題,甚至可以j解決某些單位的某項生產任務。
(7)如何評價價值創造擴展閱讀:
畢業設計的工作流程:
1、學院根據專業培養計劃下達畢業設計安排文件(內容涉及時間進度、要求、參考題);
2、學院組織「如何進行畢業設計講座」指導學生選題;
3、學生在網上下載「畢業設計任務書」表格並按要求選題、聘請指導教師、填寫任務書;
4、學院組織「如何編寫任務書」網上答疑;
5、學生在規定的時間內向所在總站、學習中心提交任務書;
6、總站、學習中心初審任務書後寄交網院;
7、網院審畢業設計任務,網上公布審核結果,不通過則進入二審;
8、學生在指導教師指導下撰寫畢業設計論文;
9、學院組織「如何編寫論文」網上答疑;
10、學生帶著論文初稿參加畢業設計中期檢查;
11、根據中期檢查教師意見修改、定稿、裝訂論文;
12、在規定的時間內向所在總站、學習中心提交論文;
13、總站、學習中心初審論文寄交網院;
14、學院組織「如何參加畢業設計答辯」網上答疑;
15、學生按總站、學習中心通知的答辯時間參加答辯;
16、擬申請學位的同學如認為本人畢業答辯不理想,可申請放棄及格成績,跟隨下屆重做畢業設計;
17、答辯委員會給出成績、按規定程序通知、下發成績。
㈧ 為什麼說經濟增加值評價比利潤導向的績效評價更能激勵價值創造
EVA 與基於利潤的企業業復績評價指標的最制大區別是:將股東的權益資本成本也計入資本成本。
EVA與基於利潤的企業業績評價指標的最大區別在於它將股東的權益資本機會成本也計入資本成本。權益資本不再被忽略為免費資本,它克服了傳統的會計利潤沒有考慮權益資本成本的缺陷,真正反映了企業的經營業績。傳統的會計利潤僅僅扣除了債務利息,沒有考慮股東的資本成本,導致許多帳面上有利潤的企業可能實際上是在損害股東的投資。對股東而言,經濟增加值EVA越多越好,這與企業的最終目的(股東價值最大化完全)一致;考慮全部資金的成本會迫使經營者關注與庫存應收帳款固定資產投資等全部有關的資金成本,從而謹慎的使用企業的全部資產。
㈨ 企業如何分析評估他們創造的價值
具體可以參考財務成本管理方面的書籍,簡單說一下吧:
企業價值通過未來現金流折內現的方式來衡量
未來容現金流一般包括實體現金流、股權現金流和債權現金流
債券現金流=稅後利息費用-債權凈投資(債權融資增加額)
實體現金流=稅後經營凈利潤-實體凈投資(凈經營資產增加額)
股權現金流=凈利潤-股權凈投資
三者關系是實體=股權+債權
然後按照相應的折現率進行折現,得出的即為企業價值。
一般評價衡量業績或者價值,需要對比參考,單純看絕對數字沒有太大的實際價值。
㈩ 創造價值自我評價
價值觀念的無目的性或者說價值觀念的紊亂不可避免地會導致個體人格以至社會人格的扭曲與變異。一個建立於價值崩潰之中的價值觀給人所帶來的是不健全的對於某種自我決定的追求,這種追求並不是所謂自我本質的實現,也不是所謂的「自由選擇」,而是一種出於無意識的被動的瘋狂。沒有人願意選擇瘋狂,瘋狂都是在被壓制下尋求某種突破的形式表現,瘋狂的產生來自於這種突破的無法實現;壓製作為社會積累的產物是一種無形的強力,這種強力限制了人的所有行動,並且它也是人行動力的最主要原因,因此人不能從外部而只能從內部實現對壓制的突破,這就意味著人對自身的改變,即通過改變自身的價值取向和精神狀態來作為對壓制的各種適應;這種實現由於人在整個過程中的被動性只能通過人的主觀反應來完成,而這里正好就是一個矛盾,即要求在主觀中實現的東西只能由主觀對這種未實現的東西的反應來完成,於是內部的實現是不可能的,但是實現作為一種純要求(見第二段)是必須確立起來的,因此惟一的方式就是通過人精神的分裂,在頭腦里設定一個能以適應外部刺激的最輕易、最快速的自我認可,把它交付予瘋狂來完成。可以看出,思想的捷徑並不意味著聰慧和理智,它更多時候是一種處於被動狀態的無能為力,並因此不得不通過最簡單的方式從內部讓自己臣服於那種狀態,強迫自己認為這種方式是最適合自己的、最好的方式,並力所能及地讓這種強迫變得自然最後合情合理,似乎這是完全正確的選擇。 人的以精神分裂的方式來實現對外在壓制的突破,可以有無數種表現樣式,隨具體的個人精神條件和社會環境的不同而不同,這種夢囈般的自我認可建立在個人目的性的喪失上,它是一個社會價值崩潰的衍生物,也是這個社會價值崩潰的催化劑,它在存在與其說是解脫,不如說是悲哀。 當一個人的價值建構必須以精神分裂為條件時,或者說,當精神分裂成為一個人價值觀念的立足點時,這表示人在對「無價值的價值」的追求中已經逐漸實現了對瘋狂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