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怎樣理解真善美及其統一是文學創造的審美價值追求
我們都生活在一個又一個的江湖之中,世事紛擾,心力交瘁。文學作為人類創造的精神家園版之一權,可以說是人類的一個「桃花源」。不管是世俗的成功者還是世俗的失敗者都在口吻心靈:什麼樣的生活是我想要的?我生活的有意義嗎?-----------唯一合理的答案是真善美。因為這是人之為人的唯一合理解釋。
㈡ 文學創作的價值追求
好文章,好作品應該是有沖擊力的文章和作品。首先是要有個性的沖擊力,是你的文章版應該有你自權己的味道,要有自己鮮明的個性。魯迅的文章就是魯迅的文章,而梁實秋的文章就是梁實秋的文章。有個性的文章才可能有沖擊力。因此那些抄襲模仿別人的文章永遠沒有沖擊力。其次文學作品要有情感的沖動力,好作品讓讀者讀起來有情感的共鳴,說出讀者也想說的話,渲泄大部分讀者想渲泄的感情。最後文學作品更重要是的要有思想沖擊力,特別是時代思想的沖擊力。沒有思想的文章,「你哦我也哦」,讓人讀起來沒有味道,沒有靈魂。有思想沖動力的文章就是要宣揚人間正氣,探索人生價值和真諦,追求平等與自由,對現實敢於有批判精神,敢說真話,有「不為稻糧謀」的骨氣。
㈢ 怎樣理解文學中情感的價值和意義
①文學創造既以藝術真實反應神火又以倫理情感的態度觀察和評判生活,實現其價值功能。而在文學中,善惡的探索和表現常常伴隨著強烈而豐富的情感,是感性的和主觀的。情感源自善惡的判斷,而且常常左右著判斷,文學中的憂傷、歡喜、悲憤等情感總是與作品中人物的或善或惡的行為和形象聯系在一起。善惡的形象會引發不同的情感,而創造藝術形象永遠是文學創造的中心課題。 ②情感評價的文學意義,可以從所謂的形象性問題上得到印證。情感評價是文學的本質屬性性和文學創造的必然要求,它作為一定的價值取向,隱含著人的政治、文化、倫理、宗教和審美等社會性需要與態度,以及由此諸多因素形成的對社會生活的心理體驗和判斷。文學創造正是以這樣的屬性,在向人們展現真理的同時也向人們呈示著意義,並以審美情感數珠人們的心靈和激發人們的情緒的方式,發揮著它的審美意識形態作用。 ③情感是基於人的需要、觀念等思想意識而對事物的主觀態度和評價。文學在創造藝術真實時運用「內在的尺度」,實際已把情感評價融入其中,因此,藝術形象都是理智與情感的統一,情感評價是文學創造的本質屬性。文學創造正是以這一本質屬性,在向人們展現真理的同時,也向人們呈示著意義——尚「善」的審美價值追求。 ④情感評價中的價值取向,體現為真、善、美。高尚品格與功利取向就是善的價值追求。文學作品對表現對象的情感態度高尚與否,歸根到底是以是否有利於社會進步與人生幸福為價值標準的。只有有了高尚品格與正確的功利取向的文學作品才是優秀的文學作品。
㈣ 文學創造的審美價值追求
「文學的審美意識形態性」文學的意識形態性與文學的審美特性有機結合在一起,就產生「質變」,產生了作為文學的根本性質的「文學審美意識形態」。其具體內涵是,從性質上看,有集團傾向性又有人類共通性;從主體把握對象的方式上看,是認識又是情感;從目的功能上看,是無功利性的又是有功利性的;從文學反映生活的形式看,須假定性又須真實性。
文學的審美意識形態性則是文學區別與其它意識形態的特性。文學的審美意識形態性作為獨特的思想系統,並非現在某些人所說的「純審美主義」或「審美中心主義」。與文學情感表現論也不相同。文學的審美意識形態性是有豐富的完整的內涵的,總的說它是一種復合結構。這大致可以從下面幾點加以說明:
第一,文學的審美意識形態性,從性質上看,既有集團傾向性又有人類共通性。文學作為審美意識形態,的確表現出集團的、群體的傾向性,這是無須諱言的。這里所說的集團、群體,包括了階級但又不止階級。例如,工人、農民、商人、官吏、知識分子等,都是社會的不同集團與群體。不同集團、群體的作家由於所處的地位不同,代表著不同的利益,這樣他們必然會把他們的不同集團、群體的意識滲透到文學的審美描寫中,從而表現出不同集團、群體的意識和思想感情的傾向性。如一個商業社會,老闆與僱工的地位不同,他們之間也各有自己的利益,作家若是描寫他們的生活和關系,那麼作家的意識自然也會有一個傾向於誰的問題,如果在文學描寫中表現出來,自然也就會有集團或群體的傾向性。
但是,無論屬於哪個集團和群體的作家,其思想感情也不會總是被束縛在集團或群體的傾向上面。作家也是人,必然也會有人與人之間相通的人性,必然會有人人都有的生命意識,必然會關注人類共同的生存問題。如果體現在文學的審美描寫中,那就必然會表現出人類普遍的共通的情感和願望,從而超越一定的集團或群體的傾向性。例如描寫男女之情、父子之情、母子之情、兄弟姐妹之情、朋友之情的作品,往往表現出人類普遍的感情。大量的描寫山水花鳥的作品也往往表現出人類對大自然的熱愛的普遍之情。這些道理是明顯的,無須多講。
這里特別要指出的是,在一部作品的審美描寫中,往往既含有某個集團和群體的意識,同時又滲透了人類共通的意識。就是說,某個集團或群體的意識與人類的共通的意識並不總是不相容的。特別是下層人民的意識,常常是與人類的普遍的意識相通的。下層人民的善良、美好的情感常常是人類共同的情感的表現。例如下面這首《菩薩蠻》:
枕前發盡千般願,要休且待青山爛,水面秤錘浮,直待黃河徹底枯。
白日參辰現,北斗回南面。休即未能休,且待三更見日頭。
這是下層人民的歌謠,但那種表達戀人對愛情的忠貞這種感情,則不但屬於下層的百姓,而且也屬於全人類的共同的美好感情。正是從這個意義上,我們說集團傾向性和人類共通性的統一,是文學審美意識形態性的重要表現。
第二,文學的審美意識形態性,從功能上看,它既是認識又是情感。文學是社會生活的反映,無疑包含了對社會的認識。這就決定了文學有認識的因素。即使是那些自稱是「反理性」的作品,也包含了對現實的認識,只是其認識可能是虛幻的、謬誤的而已。當然有的作品,其認識表現為對現實的批判解析,如西方批判現實主義作品,就表現為對資本主義世界的種種不合道義的弊端的評價與認識;有的作品則表現為對現實發展的預測和期待的認識,許多浪漫主義的作品都是如此。有的作品看似十分客觀、冷靜、精確,似乎作者完全不表達對現實的看法,其實不然。這些作品不過是「冷眼深情」,或者用魯迅的話說「熱到發冷的熱情」,不包含對現實的認識是不可能的。但是,我們說文學的反映包含了認識,卻又不能等同於哲學認識論上或科學上的認識。文學的認識總是以情感評價的方式表現出來的。文學的認識與作家情感態度完全交融在一起。例如,我們說法國作家巴爾扎克的作品有很高的認識價值,它深刻揭示了他所生活的時代的法國社會發展的規律,但我們必須注意到,他的這種規律性的揭示,不是在發議論,不是在寫論文,他是通過對法國社會的形形色色的人物及其命運的描寫,通過各種社會場景和生活細節的描寫,通過環境氛圍的烘托,暗中透露出來的。或者說,作者把自己對社會現實的情感評價滲透在具體的藝術描寫中,從而表達出自己對生活的看法和理解。在這里,認識與情感是完全結合在一起的。
那麼,這樣的認識與情感結合的形態,究竟是什麼呢?黑格爾把它稱為Pathos,朱光潛先生譯為「情致」。黑格爾說:
情致是藝術的真正中心和適當領域,對於作品和對於觀眾來說,情致的表現都是效果的主要來源。情致所打動的是在每個人心裡都回響著的弦子,每一個人都知道一種真正的情致所含蘊的價值和理性,而且容易把它認識出來。情致能感動人,因為它自在自為地是人類生存中的強大的力量。[2]
黑格爾的意思是,情致是兩個方面的互相滲透,一方面是個體的心情,是具體感性的,是會感動人的,可另一方面是價值和理性,可以視為認識。但這兩個方面完全結合在一起,不可分離。因此,對那些情致特別微妙深邃的作品,它的情致往往是無法簡單地用語言傳達出來的。俄國的批評家別林斯基在發揮黑格爾的「情致」說時也說:
藝術不容納抽象的哲學思想,更不容納理性的思想,它只容納詩的思想,而這詩的思想—不是三段論法,不是教條,不是格言,而是活的激情,是熱情……,因此,在抽象思想和詩的思想之間,區別是明顯的:前者是理性的果實,後者是作為熱情的愛情的果實。[3]
這應該是別林斯基在他的文學批評活動中把握到的真理性的東西。事實的確如此,文學的審美意識作為認識與情感的結合,它的形態是「詩的思想」。因此文學史上一些優秀作品的審美意識,就往往是難於說明的。例如《紅樓夢》的意識是什麼,常常是只可意會不可言傳。至今關於《紅樓夢》的主題思想仍沒有滿意的「解味人」(曹雪芹:「都雲作者痴,誰解其中味?」)。這是因為《紅樓夢》的審美意識形態是十分豐富的,人們可以逐漸領會它,但無法用抽象的言辭來限定它。有人問歌德,他的《浮士德》的主題思想是什麼,歌德不予回答,他認為人們不能將《浮士德》所寫的復雜、豐富、燦爛的生活縮小起來,用一根細小的思想導線來加以說明。這些都說明文學作品的審美意識由於是情致,是認識與情感的交融,認識就像鹽那樣溶解於情感之水,無痕有味,所以是很難用抽象的詞語來說明的。
第三,文學的審美意識形態性,從目的功能上看,是無功利性又有功利性。文學是審美的,那麼在一定意義上它就是游戲,就是娛樂,就是消閑,似乎沒有什麼實用目的,仔細一想,它似乎又有功利性,而且有深刻的社會功利性。就是說它是無功利的(Disinterested),但又是有功利的(Interested),是這兩者的交織。
在文學活動中,無論創作還是欣賞,無論作者,還是讀者,在創作和欣賞的瞬間一般都沒有直接的功利目的性。如果一個作家正在描寫一處美景,卻在想入非非地動心思要「佔有」這處美景,那麼他的創作就會因這種「走神」而不能藝術地描寫,使創作歸於失敗。一個正在劇場欣賞《奧賽羅》的男子,若因劇情的刺激而想起自己的妻子有外遇的苦惱,那麼他就會因這一考慮而憤然離開劇場。在創作和欣賞的時刻,必須排除功利得失的考慮,才能進入文學的世界。法國啟蒙時代的思想家狄德羅(Diderur 1713-1784)說:
你是否在你的朋友或情人剛死的時候就作哀悼詩呢?不會的。誰在這個當兒去發揮詩才,誰就會倒霉!只有當劇烈的痛苦已經過去,感受的極端靈敏程度有所下降,災禍已經遠離,只有到這個時候當事人才能夠回想起他失去的幸福,才能夠估量他蒙受的損失,記憶才和想像結合起來,去回味和放大過去的甜蜜的時光。也只有到這個時候才能控制自己,才能作出好文章。他說他傷心痛哭,其實當他用心安排他的詩句的聲韻的時候,他顧不上流淚。如果眼睛還在流淚,筆就會從手裡落下,當事人就會受感情的驅譴,寫不下去。[4]
狄德羅的意思是,當朋友或情人剛死的時候,滿心是得失利害的考慮,同時還要處理實際的喪事等,這個時候功利性最強,是不可能進行寫作的。只有在與朋友或情人的死拉開了一段距離之後,功利得失的考慮大大減弱,這時候才能喚起記憶,才能發揮想像力,創作才有可能。這個說法是完全符合創作實際的。的確,只有在無功利的審美活動中,才會發現事物的美,才會發現詩情畫意,從而進入文學的世界。丹麥文學史家勃蘭兌斯(G.Brandes,1842-1927)舉過一個很能說明問題的例子:
我們觀察一切事物,有三種方式—實際的、理論的和審美的。一個人若從實際的觀點來看一座森林,他就問這森林是否有益於這地區的健康,或是森林主人怎樣計算薪材的價值;一個植物學者從理論的觀點來看,便要進行有關植物生命的科學研究;一個人若是除了森林的外觀沒有別的思想,從審美的或藝術的觀點來看,就要問它作為風景的一部分其效果如何。[5]
商人關心的是金錢,所以他要算木材的價值;植物學家關心的是科學,所以他關心植物的生命;惟有藝術家是無功利的,這樣他關心的是風景的美。正如康德所說那樣:「那規定鑒賞判斷的快感是沒有任何利害關系的」。「一個關於美的判斷,只要夾雜著極少的利害感在裡面,就會有偏愛,而不是純粹的欣賞判斷了」[6]康德的理論可能有片面性,但是就審美意識形態在直接性上是無功利的角度而言,他是對的。其實中國古代文論講究文學創作和欣賞時的「虛靜」說,也是審美無功利的理論。
但是,我們說文學審美意識在直接性上是無功利的,並不是說就絕對無功利了。實際上,無論是作家的創作還是讀者的欣賞在無功利的背後都潛伏著功利性,在間接上看,創作是為人生的,為社會的,就是所謂的「無功利」實際上也是對人生、對社會的一種態度,更不必說,文學創作往往有很強的現實性的一面,或批判社會,或揭示人生的意義,或表達人民的願望,或展望人類的理想等等,其功利性是很明顯的。就是那些社會性比較淡的作品,也能陶冶人的性情,「陶冶性情」也是一種功利。所以魯迅說:文學「給人的愉快與休息。是勞作和戰斗前的准備」[7]魯迅還說過,文學是「無用之用」。這意思就是說,文學意識的直接的無功利性正是為了實現間接的有功利性。
第四,文學的審美意識形態性,從方式上看,是假定性但有是真實性。文學作為審美意識與科學意識是不同的。雖然藝術和科學都是人類所鍾愛的兩姐妹,都是創造,都是對真理的追求,但他們創造的成果是不同的。科學所承認的意識,是不允許虛構的,科學結論是實實在在的對客觀規律的揭示。文學意識是審美意識,它雖然也追求真實,但它是在藝術假定性中所顯露的真實。這里,科學與文學分道揚鑣了。
文學雖然有不同的對現實的把握方式,有的作品運用了神話、傳奇、荒誕、幻想等(如《西遊記》)來反映生活,有的作品則「按照生活本來的面目」(如《紅樓夢》)描寫來再現生活,但不論把握方式有何不同,文學按其本性是假定性的。所謂假定性就是指文學的虛擬的性質。所以文學的真實是在假定性中透露出來的。可以說是「假中求真」。一方面,它是假定的,它不是生活本身,純粹是子虛烏有;可另一方面,它又來自生活,它會使人聯想起生活,使人感到比真的還真。文學作品所顯示的審美意識就是這種假定與真實的統一體。
文學作為審美意識形態,可以說是與讀者達成的一種默契。讀者允許作者去假定去虛擬,他們卻津津有味地去看作品中的故事,並為它歡喜或落淚,可並不認為它是實有其事。作者卻也「寬宏大量」,允許讀者不把他的作品中的故事當作事實看待,允許讀者把他的作品當作「謊話」(或者如巴爾扎克所說的「庄嚴的謊話」)。正是在這種默契中,文學放心大膽走到了藝術假定的這一極。文學之所以不是生活本身的實錄,不是科學論文,不是通訊報告,不是外交協議,不是電腦說明,不是私人日記……,就在於它的假定虛擬性質。或者說文學作為審美意識的前提,就是它不是事實的記錄,是假定的虛構。如果誰違反了文學的假定性的前提,把文學變成事實經過的流水帳,那麼文學就要變成非文學。俄國著名戲劇導演曾說明戲劇的假定性:
在生活中太陽從上邊射來,在劇場里則是相反,是從下邊射來的。在大自然中不存在均勻工整的線條,在劇場里卻設置了各個景次,樹木被排成筆直的間隔相同的行列。在生活中一個人無法把手伸到巨大石屋的二層樓,在舞台上卻是可能的。在生活中房屋、石柱、牆壁等始終屹然不動,在劇場里卻由於最輕微的風吹而抖動起來。在舞台上房間的設置始終不像生活中那樣,整個房屋建築也完全不同。例如,我們在生活中,從來沒有看見到過幾乎在所有劇本中作者們都這樣指示的房間:在前景上左邊和右邊都有門;後牆中間又有門;在後景上左右兩邊都是窗戶,你就試來建築這樣的房間看看……在生活中這簡直不可能的,然而為了藝術的、假定的真實,這個問題並不重要,可以自由地加以解決。[8]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在這里談的是劇場的假定性問題,其實這個問題對所有的藝術都是相同的。著名畫家畢加索也說過:
藝術是一種使我們達到真實的假想。但是真實永遠不會在畫布上實現,因為它所實現的是作品和現實之間發生的聯系而已。[9]
畢加索是從藝術本性的角度來談藝術的假定性的,實際上把生活轉移到書本上去這本身就意味著一種假定。這兩位藝術家的論點同樣蓍適用於文學。文學的假定性不但表現在那些描神畫鬼、神奇幻想的作品上面,就是那些以反映生活本來面貌的完全寫實的作品裡假定性也是不可或缺的。沒有藝術的假定性,也就沒有文學。
文學的審美意識是假定的,但也是真實的。就是說,這假定是具有真實性的。魯迅說:
藝術的真實非即歷史的真實,我們是聽到過的,因為後者需有其事,而創作則可以綴合,抒寫,只要逼真,不必實有其事也。然而他所據以綴合,抒寫著,何一非社會上的存在,從這些目前的人,的事,加以推斷,使之發展下去,這便好象豫言,因為後來此人,此事,確也正如所寫。[10]
魯迅這里所說的創作可以「綴合,抒寫,只要逼真,不必實有其事也」,意思就是文學是假定的,但這假定如果「加以推斷」,那麼就像預言一樣准確,這就是藝術的真實了。
這就說明假定性如果不同真實性結合,那就成為虛假的謊言,那就沒有價值了。藝術真實性是文學意識的一個基本要求。那麼什麼是藝術真實性呢?
藝術真實性是作家創造出來的。作家在創造藝術真實時有認識又不止是認識。作家在創造藝術真實過程中,投入了全部的心理動作—感知、情感、想像、回憶、聯想、理解等。因此藝術真實既是客觀的,又是主觀的,既有理,又有情。簡括地說,藝術真實性是指文學作品的藝術形象的合情合理的性質。
所謂「合理」,是指藝術形象應符合生活發展的邏輯,有了這種合理的邏輯,也就可以被讀者理解,大家也就會覺得他真實。作家完全可以虛構,虛構是作家的權力,這是不容懷疑的。因此作家可以不寫真人真事,關鍵是要寫得合理,寫得合乎邏輯。換句話說,一件生活中沒有發生過的事情,由於作家揭示了它在假定情境中的內部發展邏輯,內在的聯系,內在的規律性,也完全可以是真實的。對於藝術真實性來說,不在所寫的人、事、景、物是否真實存在過,而在於所寫的人、事、景、物是否展現了整體的必然的聯系。例如,《紅樓夢》中賈寶玉對真實性的看法,就很有意味。大家知道,稻香村是大觀園的一景,若孤立起來看,那茅舍,那青籬,那土井,那菜園,都與真農舍十分相似,甚至可以說逼真極了。賈政看了此處後,說:「倒是此處有些道理」。但賈寶玉則不以為然。他說:「此處置一田莊,分明見得是人力穿鑿扭捏而成。遠無鄰村,近不負郭,背山山無脈,臨水水無源,高無隱寺之塔,下無通市之橋,峭然孤立,似非大觀。爭似先處有自然之理,得自然之氣,雖種竹引泉,亦不傷穿鑿。古人雲:『天然圖畫』四字,正畏非其地而強為地,非其山而強為山,雖百般精巧而終不相宜。」賈寶玉的這段話是很有見地的。在他看來,「天然」不「天然」(即真實不真實),不在事物布局的逼真,而在符合不符合事物的內在聯系。稻香村作為一個農舍,放在大觀園中,與那些雕梁畫棟、樓台庭榭連在一起是不自然的,因而是不合理的。倒是「怡紅院」、「瀟湘觀」等與大觀園的景觀有一種內在的整體的聯系,所以有「自然之理,得自然之氣」。賈寶玉的話給我們這樣的啟發,對於文學,當然是可以假定和虛構的,但在假定和虛構的情境中,則不可人為地編造,不可「非其地而強為地,非其山而強為山」,要充分注意到事物之間的整體的天然的聯系,即要「合理」,這樣才能創造出藝術真實來。
「合理」是藝術真實性的客觀方面,藝術真實性還有主觀方面,因此除了「合理」之外,還有「合情」。按文學的審美要求,「合情」是更重要的。因為文學審美意識不是直接用道理說出,而是主要以情感作為中介,所以「合理」必須與「合情」結合在一起,才能達到藝術真實性。所謂「合情」就是指作品必須表現人們的真切的感受、真摯的感情和真誠的意向。真切的感受、真摯的感情和真誠的意向可以把假定的虛構的升華為真實的。
真切的感受是很重要的,它可以把看起來不真實的描寫提升為藝術的真實。例如李白的詩句「黃河之水天上來」,如果按事實來考察,這個詩句所描寫的是不真實的。因為黃河之水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天上只下雨,而不下「河」。但是大家都覺得李白這句詩很真實,原來李白在這里寫的是自己的真切的感受:黃河之水從高原奔騰而來,水流湍急,巨浪濤天,一瀉千里,使人覺得這河水從天而降。黃河的雄偉氣魄被這詩句淋漓盡致描寫出來了。一個並不符合事實的描寫,由於寫出了作者的真切的感受而變得真實了。在文學審美描寫中,真摯的感情更為重要。真摯的感情可以把虛幻的提升為真實的。湯顯祖的《牡丹亭》中的杜麗娘因痴情,生而死,死而復生,這在生活中是完全不可能的,但由於作者在描寫中灌注了濃濃的感情,虛幻之筆竟然也成為可以接受的藝術真實。在文學審美描寫中,作者的真誠的意向,也十分重要。一旦這個真誠的意向成為作品的藝術邏輯,成為作者與讀者之間達成了默契,那麼十分怪誕之筆,也可以令人信服。如魯迅的小說《葯》,在革命者夏瑜的墳上,憑空添了一個花環,若隱若現。表面看是不可理解的,不真實的。但是由於作家的真誠的意向(同情革命者),得到了讀者的認同,於是怪誕的描寫也成為真實的描寫了。
通過以上說明,文學的審美意識形態性具有藝術真實的品格。藝術真實性是客觀的真理和主觀的感情的統一,也就是藝術描寫的合情合理性質。當然,在文學中,經常遇到的是情與理不一致,甚至發生矛盾,那麼文學作為一種審美意識,應該牽情就理呢,還是應該牽理就情?一般來說,由於文學的意識的審美特性,十分重視感情的評價,如果遇到上面所說的情與理矛盾的情況,就應該牽理就情。上面所舉的《牡丹亭》和《葯》的例子就說明了這一點。
總而言之,文學審美意識形態理論既著眼與文學的對象的審美特性,也重視把握生對象的審美方式,既重內容,也重形式。文學審美意識形態論不是所謂的「純審美」論。
㈤ 文學理論課後答案
文學理論教程
第一章
基本概括:
1.文藝學:研究文學及其規律的學科。
2.文學活動:把文學理解為一種活動,由作品、作家、世界、讀者等要素組成,是人類的一種高級的特殊的精神活動。
3.文學理論:對文學的原理、文學的范疇和判斷標准等問題的研究。
4.文學批評:以文學理論所闡明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疇和方法為指導,專門地去具體分析和評論一個個作家、作品。
5.文學史:是一門以研究主流文學為對象的,清理並描述文學演變過程,探討其發張規律的一門學科。
思考問題:
1.試從學科歸屬、對象任務和學科品格三個角度,說明文學理論的性質
答:文學理論的學科歸屬:文學理論是文藝學中的三個分支之一,與其他分支有密切的聯系,它通過對文學問題的審視,側重於研究文學中帶有一般性普遍規律,它力圖指導、制約其他分支的研究。
從對象任務上看,文學活動作為人類的一種精神活動,它有一個歷史發展過程,它是隨著時代的發展而發展的,顯示出不同歷史階段的特徵。它作為人類的一種特殊的精神活動,從總體上來研究文學活動區別於其他活動的特殊性質。社會生活是一切種類的文學藝術的源泉。經過作家的藝術創造,成為文學文本。研究作品的構成因素和相互關系,文本一定要經過閱讀、鑒賞、批評。
從學科品格上看,具有實踐性和自身獨特的價值取向。
2.文學理論的幾種基本形態?其劃分的依據是什麼?
答:基本形態有:文學哲學,文學社會學,文學心理學,文學符號學,文學價值學,文學信息學,文學文化學。
劃分依據是:文學創作——文學作品——文學接受和文學創造——藝術價值——文學消費
第二章
基本概念:
1.馬克思主義文學理論:是馬克思主義整體中的有機組成部分。是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地繼承德國古典哲學、美學、文藝學的基礎上創立的。
2.文學活動論:馬克思主義首先把文學理解為人的一種活動,並建立了「文學活動論」。
3.文學反映論:把文學活動看成是一種人的主體對於客體的認識與反映,文學是對於生活的反映,是一種藝術的反映。
4.藝術生產論:是把物質生產與作為精神生產的藝術生產相比較,藝術生產是指實際的藝術創作過程。
5.文學審美意識形態論:把文學藝術看成是「審美意識形態」,意味著文學藝術是社會意識形態的變體,它既具有意識形態的性質,又具有審美的性質,是這兩者的有機結合。
6.藝術交往論:把文學藝術理解為一種交往和對話。
思考問題:
1.作為馬克思文學理論的基石是什麼?試作簡要說明。
答:文學活動論:馬克思主義首先把文學理解為人的一種活動,並建立了「文學活動論」。文學藝術活動作為人的精神性的生活活動,也是人的本質力量的對象化,人的本質力量的一部分通過文學藝術的創造和欣賞展現和外化出來。文學是作為主體的人的能動的創造,它塑造人,是一種「人學」。
文學反映論:馬克思主義從哲學的存在與意識的相互理論出發,把文學活動看成是一種人的主體對於客體的認識與反映,文學是對於生活的反映,是一種藝術的反映。
藝術生產論:人學作為人的活動之一,進入社會就成為一種藝術生產活動。因此,馬克思隨著時代發展把文學活動理解為「藝術生產」活動,「藝術生產」是把物質生產與作為精神生產的藝術生產相比較,藝術生產是指實際的藝術創作過程。
文學審美意識形態論:文學藝術是建立在社會經濟基礎之上的上層建築,是上層建築中的一種社會意識形態。把文學藝術看成是「審美意識形態」,意味著文學藝術是社會意識形態的變體,它既具有意識形態的性質,又具有審美的性質,是這兩者的有機結合。
藝術交往論:把文學藝術理解為一種交往和對話。文學作為一種語言符號的藝術,更是主體與主體之間對話與交往的理想之域。文學活動就是由世界、作家、作品、讀者所構成的一個交往結構。
2.試概括出馬克思主義對文學的理解的特點。
答:由於馬克思主義文學理論是馬克思、恩格斯在構建其革命學說時創立的,因此,這種理論的創立,總是與革命實踐的需要密切相關的,同時也是被實踐證明了的。
3.建設中國當代的文學理論應注意幾個方面的問題?
答:以馬克思主義作為理論指導;中國當代的文學理論應具有中國特色;建設中國當代的文學理論,要具有當代性,體現時代精神。
第三章
基本概念:
1.生活活動:是以生產活動為基礎的,人類生存、繁衍和發展的活動系統的總稱。
2.本質力量的對象化:在生產勞動中,人改造了自然,使自然變化了人化的自然;同時,人在改造自然的過程中也改造了自己,使自己被自然所豐富所改造。
3.文學活動的「四個要素」:作者、世界、作品、讀者,這四個要素在文學活動中形成形成相互滲透、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的整體關系。
4.文學活動的對話性結構:指文學活動不同要素之間的互動關系。圍繞作品這個中心,作者與世界、讀者之間建立起來的是一種話語夥伴關系。其中,分別夠成了若干對主體間性關系,包括自我與自我、自我與現實他者、自我與超驗他者以及自我與潛在他者。在文學活動中,主體和對象的關系始終處於發展與變化之中。一方面是主體的對象化,另一方面是對象的主體化,正是在主體對象化和對象主體化的互動過程中,才生動地顯示出了文學所特有的社會的和審美的本質屬性。
5.文學本體論:英美新批評強調文學作品的本體地位提出這一觀點,代表人物是蘭塞姆,認為文學活動的本體在於文學作品而不是外在的世界和作者。
6.勞動說:文學原始發生的主要學說之一,把勞動作為文學的起點。勞動提供了文學活動的前提條件,勞動產生了文學活動的需要,勞動構成了文學描寫的主要內容,勞動制約了早期文學的形式。
7.物質生產與精神生產的「不平衡關系」:指文學進程、發展與經濟的發展並不總是同步的。有時甚至是反方向的發展。這種不平衡有兩種典型的體現:一是某些文藝類型只能興盛在生產發展相對低級的階段隨生產力的發展,它的繁榮階段也就過去了。另一種情況是藝術生產與物質生產的發展水平並不是呈正比例,經濟落後的國家或地區可能在文學藝術上反而領先。
思考問題:
1.文學活動與生活活動是怎樣的關系?文學活動在生活活動中處在什麼位置?
答:人的生活活動是文學活動的前提。生活活動導致人與對象之間的詩意情感關系,生活活動導致人的自覺能動的文學創造。生活活動使文學成為人的本質力量的確證。
位置:作為一種審美精神活動在人的生活活動中處於重要地位,並且具有意識形態特徵。
2.文學活動的四種理論視角各自的理論依據是什麼?請簡述之,並指明它們的片面性。
答:文學活動的四種理論視角分別從文學活動的四個要素為依據。從作品角度出發的本體論(形式主義);從作家角度出發的接受論(接受美學主義);從世界角度出發的再現論(現實主義);以及從讀者角度出發的表現論(浪漫主義)。
3.簡要論述文學起源上的「勞動說」。
答:勞動提供了文學活動的前提條件:人類的生產活動是一切其他基本活動的前提,這一方面在於人要滿足基本生存需要後才能從事其他活動,另一方面,在於人就是在這種生產活動中生成的。
勞動產生了文學活動的需要,人的活動都伴隨著一個自覺的目的,而這一目的又是源於某種需要而設定的。史前人類在勞動中,為了協調行動,交流情感信息,減輕疲勞等,就由這些需要產生了語言和最初的文學。
勞動構成了文學描寫的主要內容。遠古遺存的作品中大都描寫了當時人們勞動生活的內容。
勞動制約了早期文學形式。早期的文藝形式同勞動過程直接相關,所以是詩、樂、舞三位一體的結合體。
4.試辨證說明文學發展的諸多原因。
答:文學發展的動力、動因問題有如下觀點:有的認為是社會風氣的變化。有的認為文學的發展與時代的變化密切相關。有的認為是某種非人力可改變的因素。另有學者從文學內部來探求文學發展動因,以為文學的發展像自然界運行一樣只在於它的內在動因。另外有學者認為文學的發展只是文學固有的因素的不同組合引起了形態變化。另有大部分學者認為文學發展的根本力量在於勞動。
以上原因各有側重,但在終極意義上應說是經濟因素決定了文學發展,直接意義上往往是上層建築各部門的相互影響制約文學的發展。總的來說,各種觀點由於所處的歷史時期,社會意識形態及分析角度雖各有不同,但都在某個方面以獨有的方式闡釋了文學發展的原因。
第四章
基本概念:
1.文學的含義:簡言之,文學是一種語言藝術,是話語蘊籍中的審美意識形態。當然文學的含義是變化發展的。
2.話語:話語是一種具體的社會存在形態,是指與社會權利關系相互纏繞的具體言語方式。是特定社會語境中人與人之間從事溝通的具體言語行為,即一定的說話人與受話人之間在特定社會語境中通過文本而展開的溝通活動。
3.話語蘊籍:是指文學活動的蘊蓄深厚而又餘味深長的語言與意義狀況,表明文學作為社會話語實踐蘊涵著豐富的意義生成可能性。
4.審美意識形態:是指與現實社會生活密切纏繞的審美表現,其集中形態是文學、音樂、戲劇、繪畫、雕塑等藝術活動,不是審美與意識形態的簡單相加,而是指在審美表現過程中審美與社會生活狀況相互滲透,侵染的狀況。
5.文學:文學是一種語言藝術,是話語蘊籍的審美意識形態。
思考問題:
1.文學有哪兩種含義?現在通行的文學含義是什麼?
答:文學的兩種含義是文化含義和審美含義。文化含義是指一切口頭或書面語言行為和作品,包括今天的文學,以及政治、哲學、歷史、宗教等一般文化形態。審美含義是指具有審美屬性的語言行動及其作品,包括詩、散文、小說、劇本等。
現在通行的含義是 審美的語言作品。
2.怎樣理解文學的一般意識形態性質?
答:文學是屬於社會意識形態的一般社會本質。
文學在社會結構中處於一個重要位置。現在人們把社會結構分為三大層次,即經濟、政治、文化三個基本結構。文化結構是指哲學、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觀念、宗教觀念、藝術等社會意識的聯結方式。意識形態屬於社會意識范疇,在文化結構中,各種意識形態各有特點,又相互影響、相互滲透、相互制約,構成了文化結構的整體。
文學是一種社會意識形態,它和社會生活有著密切的關系。第一,文學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從理論和實踐上講,文學都是社會生活的反映。經過能動創作的文學作品顯然要高於生活。第二,社會心理是文學反映生活的中介環節
3.怎樣理解文學的審美意識形態屬性?
答:文學作為審美意識形態的表現在,文學成為具有無功利性,形象性和情感性的話語與社會權力結構之間的多重關聯域。文學作為審美意識形態,在無功利、形象、情感中隱含功利、理性和認識。
4.什麼是話語蘊籍?怎樣理解文學的話語蘊籍屬性?試結合具體作品加以說明。
答:話語蘊籍是指文學活動的蘊蓄深厚而又餘味深長的語言與意義狀況,表明文學作為社會話語實踐蘊涵著豐富的意義生成可能性。進一步看,文學作為話語蘊籍,有兩層含義:第一。整個文學活動帶著話語蘊籍屬性。第二,在更具體的層次上,被創造出來以供閱讀的特定文本帶有話語蘊籍屬性。
第五章
基本概念:
1.主導性與多樣性:社會主義的文學活動在社會主義時期各種不同層次的文學活動中居於主導地位,社會主義文學活動的主導地位並不排斥其他有益無害的文學活動,不應是單調的,模式的化,概念化,公式化的,而應該是主導性、多樣性的。
2.社會主義新人形象:是體現時代精神和人民審美理想的具有新穎生動的個性和豐富多樣的性格內涵的社會主義革命者、創業者和建設者形象。是有血有肉的,內心世界豐富的文學新人。
3.雅與俗:文學藝術的雅與俗的界限僅是相對的,往往是俗中有雅,雅中有俗,並且隨著時間的流變和接受者的不同而有所變化。
4.以人為本:是科學發展觀的核心,也是社會主義文藝大發展、大繁榮的總綱和靈魂。就是以最廣大人展群眾的根本利益為本。
5.繼承與創新:在繼承的基礎上創新,是社會主義文化和文學藝術發展的一條重要規律。推進文化發展,基礎在繼承,關鍵在創新。繼承和創新,是一個民族文化生生不息的兩個重要輪子。
6.百花齊放,百家爭鳴:著名的雙百方針。是發展和繁榮社會主義時期科學文化和文藝事業的一個根本性方針。藝術上的不同形式和風格可以自由發展,科學上不同的學派可以自由爭論
思考問題:
1簡述社會主義時期文學活動的基本屬性。
答:社會主義的意識形態性,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堅持工人階級及其先鋒隊共產黨的領導地位,維護和鞏固社會主義經濟基礎。社會主義時期文學活動的主導性、層次性、多樣性。
2 談談你對社會主義文學藝術的價值趨向的認識.
答:滿足最廣泛的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審美需要,提高人民的鑒賞能力和審美水平,豐富人民的精神生活,這是社會主義時期文學活動主要的價值取向,
社會主義時期的文學藝術活動的根本目的和價值取向,就是要充分發揮文藝工作者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最大限度地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審美需要。
3 以人為本的豐富內涵及其對文學發展的意義
4 簡論繼承與創新的關系
答:繼承是發展的基礎,創新是發展的動力,繼承與創新的有機結合,是促進持續發展進步的動力源泉。只要我們正確處理好繼承與創新的辯證關系,就能在繼承中實現創新,在創新中取得突破,在不斷突破中得到提升。
第六章
基本概念:
1.精神生產:指的是人類為了取得精神生活所需要的精神資料進行的對於自然,社會的觀念活動。
2.藝術生產:馬克思從社會生產活動的角度,把藝術活動稱作「藝術生產」,將其與科學、哲學、政治、法律、道德、宗教等活動一起列入「精神生產」的范疇。
3.文學創造的客體:文學創造的課題主要有兩種解釋,一是客體即「自然說」,認為文學的課題是地利與人之外的自然。這里的「自然」最初指客觀存在的自然界,後來泛指社會生活。另一種是客體即「情感」說。 認為文學客體是人的心靈,是情感。我們認為社會生活是文學創造的客體。
4.文學創造的主體:是存在於藝術生產活動中的藝術生產者,是美的體驗者,評價者和創造者,是具體的社會人。
5.文學創造的客體「主體化」:主體能動的審美地反映客體,即主體的選擇客體和加工處理客體的有關信息並通過情感體驗,把自我的意識,情感對象化,即將客體「主體化」,在觀念中創造出源於客體有超越客體的審美形象。
6.文學創造的主體「客體化」:主體從選擇客體開始的重塑整個過程,都要從生活出發,以生活為依據,受到客體的規定和制約,作家對客體的選擇要受到當時社會情勢的規定和制約,甚至在創造過程中客體還會改變主體原先的構思,從這個角度說,客體也是使主體「客體化」了。
思考問題:
1.「藝術生產」的概念是怎樣提出來的?文學創造作為一種精神生產與物質生產的關系如何?
答:從社會生產活動的角度看,文學創造是一種生產。馬克思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導言》中把藝術活動稱為藝術生產。
關系:物質生產是人類最基本的生產方式,是社會存在的基礎,也是歷史發展的基本動力,精神生產的產生和發展,始終是以物質生產為前提和基礎的,從屬於物質生產或直接為物質生產服務。精神生產總是受到物質生產的普遍規律的支配,並隨之發展。
2.文學創造作為一種特殊的精神生產與科學、宗教的本質區別是什麼?為什麼說文學創造是一種更加自由、更富於個性的創造?
科學活動的特點是揭示客體的真實本質,它通過理性思維力求如實地把握世界的客觀規律,是把直觀和表象加工成概念、范疇的活動。目的在於獲取關於客觀世界的真理知識,以滿足人的理性需要。文學活動則是通過人對世界的情感體驗、感受、評價、力求表達主體對世界的主觀感受和認識,並將這種感受和認識傳達給別人,以滿足自己和他人的情感需要,其生產成果,主要體現為的情緒,情感的形象形態,科學認識的因素在文學創造及其作品中已被情感化、詩意化、及審美化了。
文學創造於宗教的本質區別:文學創造是一種具有話語蘊藉的審美意識形態生產,建立在對現實世界的真實感受的基礎上,力圖揭示人的豐富性,弘揚人的價值,是要導向能充分地體現人的本質力量的現實力量。宗教是建立在對世界的顛倒的認識和虛幻的唯心主義臆想的基礎上,以虛無的情感去祈求彼岸世界的幸福,通過對神的虛無世界的歌頌把人引向不可知的彼岸,使人忘卻現實世界和否定人自身價值,宗教是人的本質的異化形態,是要導向超驗的彼岸世界。
文學創造是一種更加自由,更富於個性的創造的原因:文學創造屬於精神生產,精神生產始終保持著「精神的自律」,表現為「精神個體性的形式」有利於個體的自由創造。並且文學創造的主體是具體的社會人,作品都表現出個人對生活獨特感受和創作個性。所以是一種更加自由、更富於個性的創造。
3.文學話語作為一種「言語」與日常言語、科學言語有什麼區別?為什麼說文學言語是一種創造性語言?
答:文學話語作為一種「言語」與日常言語、科學言語的區別:科學話語作為科學領域使用的言語,強調嚴謹的邏輯和風格,顯得素樸單純、千篇一律。日常言語由於發生在具體交往中,受到現實人際關系和具體語境的影響,較富於感情色彩和個人風格,但總的來說還是服從於說明的需要。文學言語突破了語法結構和邏輯要求,強調個人感情色彩和風格,比日常言語更富於藝術性、技巧性、個體風格,同時也更含蓄、多義、模糊、有限的言語中往往包含著無限的意蘊。
文學言語是一種創造性語言的原因:突破了語法結構和邏輯要求,強調個人感情色彩和風格。一般不作為說明的手段,而是作為描寫、表現、象徵的符號體系。與普通的言語有一定程度的背離,採用隱喻、暗喻、轉喻、暗示、象徵等形式來反映外部世界,表達主體的情思。
4.社會生活作為文學創造的客體,它具有什麼特點?為什麼說只有經過作家體驗過的社會生活才是文學創造現實客體?
答:特點:整體性的社會生活,具有審美價值或經過審美提煉而具有審美價值的社會生活,作家體驗過的社會生活。
原因:文學創造的客體是特殊的社會生活,當它處於自在狀態時,仍不能成為文學創造的真正的現實客體,作家對生活的體驗是一種審美的體驗,是一種情感體驗,情感體驗比任何別的體驗更具主觀性。經過體驗的生活才成為主客觀統一的具體生活材料。
5.能否說「凡是寫作的作家就是文學創造的主體」?如何理解「作家是美的體驗者、評論家和創造者」?
答:不能說。因為只有處於文學生產活動中並具有主體性的即自由自覺的創造者,才是真正的文學創造的主體。
理解:文學活動屬於價值判斷的活動,更具體地說,屬於審美價值判斷的領域。在文學活動中,主體對客體的活動也是一種觀念活動,通過具有審美價值的客觀事物即審美客體的直觀感受、情感體驗,對對象作出審美判斷和評價,並在此基礎上運用文學話語創造出具有審美價值的藝術世界。因此,文學創造的主體即是美的體驗者、判斷和評價者,又是美的創造者。
6.如何理解文學創造中主客體關系的特點?
答:創作主體對客體審美價值的評價以感情體驗的心理特徵,文學創造主體對客體的審視總是以情觀物,在這種情感體驗中去發現自身與對象的情感關系。一旦主體與客體發生某種詩意情感聯系時,主體就會對它傾注全部熱情。
創作主體對客體審美價值的把握以感性直觀為思維特徵。文學創作作為一種審美活動,主要是一種感性活動,主體不以概念為中介而以形象為中介去連接客體。不揚棄客體的個別性。客體始終以具體形象向主體展現自身。
7.如何理解文學創造中主客體的雙向運動?
答:首先是主體能動地審美的反映客體,即主動的選擇客體和加工處理客體的有關信息;並通過情感體驗,把自我意識、情感對象化,即將客體「主體化」,文學創造的客體「主體化」與主體「客體化」統一就實現了主客體的統一。
8.為什麼說文學創造中作為主體的作家始終處於主導性地位?
答:創作客體的社會生活,是經過作者體驗過後選擇的;在實際創造過程中,對具體客體的剪裁,綴合、概括、綜合、虛構、想像、和情感化、觀念化上,也就是對客體進行變形、情感投射和觀念移注都是由作為主體的作者完成的。
第七章
基本概念:
1.材料:是文學創造的第一要素,也是研究文學創造過程的第一起點。文學材料是指作家有生以來從社會生活中有意接受或無意獲得,因而具有主體性的一切生動豐富但卻相對醋糟的刺激和信息。
2.藝術發現:是作家被內在積累的材料所引發,並與主體當前由於某種「關注」而形成的心理趨向、優勢興奮中心相聯系,突然間向外在事物、事件、現象的投射。
3.創作動機:驅使作家投入文學創造文學活動的一股內在動力。
4.藝術構思:作家在材料積累和藝術發現的基礎上,在某種創作動機的驅動下,通過回憶、想像、情感等心理活動,以各種藝術構思方式,孕育出完整的,呼之欲出的形象序列和中心意念的藝術思維過程,是創造過程中最實際、最緊張、最重要的階段。
5.靈感:創造性思維過程中認識發生飛躍的心理現象。它的外在形態是圍繞某一主題線索在思考中突如其來的頓悟。她來臨時的突出特徵是非預期性和轉瞬即逝性,不及時捕捉就難以再現。
6.直覺:本意指視線、外形。就是省略了推理過程而對事物的底蘊或本質作出的直接了解和揭示。
7.綜合:圍繞某種中心意念,以心智的功能加工、改造許多舊材料,使之糅合成一個能夠體現自己意圖的完整的有機的藝術形象的構思過程。
8.突出:作家在構思時從紛繁蕪雜的思緒中抓住一個形象,調動各種材料加工手段為其服務,使之明確、清晰、與眾不同的構思方式。
9.簡化:是指作家故意少說幾句,略去具體細節而抓住主幹,形神兼備的傳達出形象的大致輪廓與內在精髓的構思方式。
10.變形:是指作家在構思中極大的調動想像力與創造力,以違反常規實力創造形象的方式。
11.陌生化:詩意作者或人物似乎都未見過此事物,不得不以陌生的眼光和如實地描寫它以消解「套版反應」進而使讀者產生某種新奇感的構思方式。
12.即性:是作家因受某一外在刺激或內在沖動的作用興會來臨,在文字操作過程迅速地創造出某作品的狀況、特點是趁熱打鐵。
13.推敲:是指作家在語言文字操作過程中反復選擇單詞、調動語序,以求准確、妥貼的把形象或意念具體化的操作手段。
思考問題:
1.為什麼說文學材料具有主體性特徵?
答:因為文學創造的主觀性很強,所以文學創造的主體特徵很明確,對於文學創造來說,真正的材料是那些進入了作家大腦並在記憶中留下深刻烙印的刺激和信息。因為只有這些刺激和信息可以直接參與藝術構思,並通過無意識地「改頭換面」之後悄無聲息的進入未來的文學作品中。
2.藝術發現的心理特徵是什麼?
答:藝術發現是作家心靈的驀然領悟;藝術發現是作家獨特眼光和非凡觀察力的凝合,體現著深層的心理內容;藝術發現雖然是對外在事物一種獨特的把握。但在這種把握中,外在事物只是一個機緣,使這個機緣的某一突出之點與作家個人體驗的契合;藝術發現並不改變原來的事物,而只是把透過獨特眼光所看到的成分注入其中,從而在直覺中出現一個新的創造物。
3.自己是否從事過文學創作?是否發生過靈感?若有,試述靈感特點與個人體會,並嘗試與直覺比較.
答:比較:靈感是長久思索、艱苦勞動之後的成果,直覺都是從整體上對事物作出突兀判斷;靈感發生在久思不得其解之後,直覺卻往往發生在第一次碰頭之時;靈感獲取成熟的答案,只覺則是得到推測性的洞察。
4.意識和無意識在文學創造中的意義何在?
答:無意識在暗中組合材料;一是在藝術構思中起主要作用,無意識承擔大量的工作;一切形象、情節、結構等及材料的分析、綜合、比較、歸納、演繹有意識完成。
5.為什麼說即性不是憑空出現的?
答:即性需要足夠的材料儲備和情感積累;即興創作要有氣氛和契機;即興的外在表現是突發性和一瀉千里的沖動,但實際上卻是作家綜合心力的集中爆發,是長久醞釀的產物;即興不是作家的理智所選擇的,他和其所稟受的天賦、氣質等先天因素以及後天所掌握的本領、技巧有關。
㈥ 閱讀古典名著的重要性議論文
經典名著是人的精神創造的產品,總是帶有某種目的和意義,具備著某種價值。人類之所以需要它,正是因為文學對人的生活具有重要的意義。有時候,一個時代的經典名著會影響著、推動著整個社會生活。雨果的《悲慘世界》促進了免囚保護事業,斯托夫人的《湯姆叔叔的小屋》點燃了奴隸解放運動的火焰而成為美國南北戰爭的導火線,托爾斯泰的《戰爭與和平》為歐洲人民反擊德國帝國主義的侵略灌注了一股動力。由此可見,經典名著的巨大作用。
經典名著能影響讀者,教育讀者,調節人的情緒,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來激發讀者追求和創造美好的事物。作為中學生,正是人生觀世界觀形成時期的青年,學校和老師有責任和義務為學生推薦經典名著並引導他們閱讀。這樣有利於學生的思想品質、審美能力的培養,認知視野的拓寬和心靈的凈化。
一、引導閱讀經典名著,有利學生陶冶性情,提高審美情趣。
經典名著給人以審美的愉悅,使人獲得美的享受和精神上的愉悅,從而陶冶性情,提高審美情趣。在閱讀經典名著時,學生總會對作品的內容如人物的行為、命運和種種生活情景,在感情上產生強度不一的反應,引起或優美,或丑惡,或崇高,或卑劣,或悲痛,或可笑的感覺,讓學生在心靈上產生共鳴。經典名著必然融注了作家的人生理想和審美情感,滲透了作家對現實美的發現和思索。如柳宗元的《江雪》這首詩展現的清峻、幽深的境界,很能觸動學生的審美情感,詩人把自己的情趣、人生意義傾注在所描寫的雪景中,詩人在政治上遭到打擊,他把十分險要的環境化成一片冷峻、孤寂的境界,寧靜中透出詩人內心的堅韌和騷動不安,透出詩人的理想、人生態度和審美情趣,給人以一種審美上的享受和發現,陶冶讀者的性格。又如張承志的小說《黑駿馬》中寫的不過是一個尋找昔日戀人的故事,表現了上了大學、當了幹部的「我」對自己離棄的情人所產生的自責和悔恨。然而作者在給讀者打開了一個草原人民的蘊含豐富的生活世界的同時,又給這一切賦予濃烈的審美情趣,使讀者感受到蒼茫的草原、笨重的勒勒車、柔美善良的女性、強悍深沉的男性、偉大的母愛和種種古樸的落後的習俗;也看到愛情與丑惡、失望與希望、文明與愚昧的搏鬥,讓讀者在審美中把握整個民族的時代的底蘊。再如我國當代女詩人舒婷的詩歌《致橡樹》,詩中描繪了一株木棉樹對橡樹的苦戀和摯愛,讓讀者感受到愛的力量,愛的堅貞,從而樹立不依附、平等互敬的新時代的愛情觀。
名著中描寫美的事物會引起人們的美的感受,描寫丑的事物同樣能引起人們美的感受。法國古典主義作家莫里哀的喜劇《吝嗇鬼》中塑造了一個守財奴阿巴貢的形象,他為了斂財聚寶,費盡心思,甚至六親不認,冷酷無情。作家通過對他的譏諷、嘲弄,否定了他的丑惡行為,襯托出生活中美好的東西,讓讀者從中獲取一種特殊的審美價值,從而對美醜有更充分的認識。
經典名著對人的精神有著重要的補償功能,即當人們的某種需要在現實中得不到滿足時,可從文學作品中得到補償。沒去過泰山的人,可以有《泰山極頂》的滿足,沒見過巴黎聖母院的人,可以從《巴黎聖母院》中感受,意志薄弱者,卻可以有魯濱遜的冒險、柯察金的堅強;不懂愛情的人卻可感受羅密歐朱麗葉的柔情蜜意、賈寶玉林黛玉的纏綿悱惻。經典名著開闊了人的精神世界,提高人的精神追求和審美情趣。
二、引導閱讀經典名著,有利於學生拓寬視野,豐富生活知識。
學生通過閱讀經典名著,可以陶冶性情,提高觀察生活、理解生活的能力,更能從不同時期的經典名著中了解久遠的歷史,認識當時的社會,彌補因年代久遠而無法了解過去的缺憾,從而拓寬學生的視野。比如讓中學生閱讀杜甫的「三吏」「三別」這一組詩篇,就能夠了解到唐代「安史之亂」時期的許多歷史知識和生活知識,能夠增進中學生對封建社會矛盾斗爭的理解,彷彿具體而生動地看到新婚夫婦如何被迫離散,老夫老妻如何被迫投軍參戰;田園的荒廢,官吏的無情,生活的困苦,人民的哀怨,一幅幅慘象如在眼前,一聲聲哭訴猶聞在耳。這就使學生認識到「安史之亂」不僅使唐王朝面臨土崩瓦解的危險,更給人民帶來了巨大的災難和痛苦,也從中更能體會到現實主義詩人杜甫憂國憂民的情感。
對於過去時代產生的經典名著來說,它總是留下了那個時代的生活內容和歷史痕跡,對於當代產生的經典名著來說,也總是反映了現時人們的生活、斗爭的情景以及時代精神。讀者的生活的范圍及時間是有限的,不可能體驗和窮盡全部的社會生活,而名著就給讀者提供更豐富的生活體驗,更豐富的社會生活知識。比如魯迅的小說《狂人日記》,為讀者塑造了一個「迫害狂」形象,作者通過狂人的行為和心理的刻畫,揭示出封建的舊社會是人吃人的社會,這個歷史就是人吃人的歷史。讓學生認清這就是中國當時的社會現實,就是造成民眾愚昧麻木的根源。這正如魯迅筆下的阿q,在阿q的腦子里,革命就是造反,造反就要殺頭,這是他的正統觀念。也正如魯迅筆下《葯》中的茶客,在茶客們的腦子里,夏瑜勸牢頭造反是發了瘋了,因此死有餘辜,這正合他們的思維邏輯,如果這個時候,勸阿q向革命者學習,叫茶客去同情夏瑜,這未免有些滑稽。因為他們所生活的社會是一個特定的環境,在這個黑暗、腐朽、充滿罪惡的社會里那些受迫害、受愚弄的民眾不可能有這些壯舉,這正是魯迅傾畢生精力要「吶喊」,要砸爛「鐵屋子」的原因和偉大意義之所在。
所以,引導學生閱讀經典名著,不僅能拓寬視野,豐富知識,而且對相關的教材閱讀及應試的閱讀理解也大有裨益。
三、引導閱讀經典名著,有利於學生凈化心靈,完善自身人格。
經典名著不僅給讀者以知識,而且讓讀者對作品中表現出來的思想情感,愛與恨,善與惡,美與丑也會產生共鳴和思索,甚至得到心靈的震撼和洗禮,從中得到啟示和教益。經典名著表現了真善美,對讀者具有教育作用。學生閱讀經典名著,不僅是欣賞和認識的過程,也是一個受感染和受教益的過程。面對名著中表現出來的善與惡,真與假,美與丑,學生總是與自己的生活、思想相對照、相比附,從而喚起心中的是非感和道德感。學生看了塞萬提斯的小說《唐·吉訶德》就會對唐·吉訶德的形象產生滑稽可笑的感覺,而在可笑之餘也就會認識到人的思想行為要符合客觀實際,不能按自己的胡思亂想魯莽行事,否則就會到處碰壁。而大量的表現英雄人物的名著如《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青春之歌》等更會使學生受到教育,他們不僅會從心中崇敬保爾·柯察金、林道靜等,而且會在現實生活中學習他們,仿效他們,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加強自己的意志,凈化自己的靈魂。
荀子認為,藝術「入人也深,其化人也速」,漢代思想家王充也認為「文人之筆,勸善懲惡也」。歷史上優秀的作家,也往往是優秀的教育家。在他們的作品中,總是通過對現實的描繪和對人的心靈世界的探索,揭示真理,歌頌美好,批判邪惡,嘲弄愚蠢,在培養人們崇高的思想感情,堅強性格和形成積極的人生觀,凈化思想、靈魂方面具有巨大的教育作用。
經典名著是用生動具體的形象來反映、說明和評價生活,因而它的作用具有生動、活潑和潛移默化的特點,主要通過形象感染,通過審美來實現。陶淵明的詩文並沒有直接進行道德說教,但當學生讀到他的詩文,神遊於其中的境界,吟誦再三,那種追名逐利、庸俗卑劣的思想、品質自然被沖淡、抑制或得到一定程度的克服。
引導學生閱讀經典名著,一方面是有限教材內容的延伸,擴大學生的閱讀面、知識面,為學生了解因時間跨度或空間跨度之大而未知的中國的乃至世界的歷史和社會現狀搭建了平台,為豐富學生的學識、提高閱讀的能力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另一方面,學生可以從這些經典名著的作家身上或從作品的形象上學到許多優秀的品質、健康的思想情感、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有助於學生加強自身修養,完善自身人格。
㈦ 你認為文學發展是一直進步的嗎
當下文學式微是不爭的事實,但我們不能說文學無用。誠然,文學不產生GDP,也不創造稅收,「既不能像科技論文一樣傳達有用信息,又不能像調查報告一樣為我們講述世界上的趣事」,甚至現在的人對文學陶冶情操也不怎麼認可。但是,中信出版集團在上海書展上卻向業界宣言:文學,我們來了!並舉辦了「文學驅動社會」沙龍。「文學驅動社會」也是中信出版集團旗下文學品牌的宣言。文學最需要的是想像力,沒有想像力就沒有文學,而想像力能夠變革社會。文學還有一個能力叫自省力,人類需要自省,自省容易使人進步,有自省力就有利於建設理性社會。文學可以式微,但文學的功用誰也不能抹殺。
馮唐說:文學是一種對靈魂的構想
文學與人類相伴而生,沒有勞動就沒有文學。文學雖屬意識形態,但對人類對社會而言,文學的工具性才是它的生存價值。盡管落後的垃圾文學也會促退社會,對整個文學世界來說是有消極文學,但文學的進步作用是誰也不能抹殺的,因為文學整體上還是呈現正能量的,即使是反腐文學也是為了促進社會進步,推動社會公平正義前進的。中信高調宣稱「文學,我們來了」,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一個企業就應該重視文學重視文化,一個社會更該重視文學重視文化。因為文學文化可以改變人心改變人的思想,要改革世界就必須先改變人心改變人的思想。智者必須學會好好利用文學這個工具。
㈧ 簡述中國現當代文學的歷史分析
1 古代文學:先秦—清末(1840年前)
近代文學:1840—1917年,古典文學向現代文學的過渡時期。
現代文學:1917年1月胡適發表《文學改良芻議》為開端,到1949年7月第一次文代會召開。
當代文學:1949年7月第一次文代會以後的文學。
2 《新青年》:1915年9月在上海創刊,陳獨秀主編,創刊號登載陳獨秀的《敬告青年》一文,標志著新文化運動的開端。提倡民主和科學,反對舊道德,提倡新道德,反對舊文學,提倡新文學,重在「改造青年之思想,輔導青年之修養」。《新青年》是中國現代思想的發端。
3 1917年1月,胡適的《文學改良芻議》,大力倡導白話文。
1917年2月,陳獨秀《文學革命論》,提出文學革命主張。這兩篇文章標志著文學革命的開端。
4 文學革命的意義:1、體現了思想解放和思想啟蒙的特徵。
2、成為推動社會進步的一種重要力量。
3、促進了中國文學的現代性。
4、使中國現代文學走向世界。
5 文學研究會:1921年1月成立於北京,1932年解體。是五四新文學運動中成立的第一個純文學社團,發起人:周作人、鄭振鐸、茅盾等,描寫真實生活,反映社會問題,注重對外國文學的翻譯和介紹。強調「為人生而藝術」。
6 創造社:1921年6月成立於日本東京,是五四新文化運動中反帝反封建最重要的社團之一。發起人:郭沫若、郁達夫、張資平、田漢等。前期強調「為藝術而藝術」,認為對美的追求是藝術的核心,在文學理論上崇尚自我,注重個性,主張忠實的表現「內心的要求」,反對「為人生而藝術」,反對寫實主義。
7 從魯迅那裡,形成了中國現代文學的兩大主要題材——農民和知識分子。
8 魯迅在歷史轉折關頭參與歷史發展的宣言,中國第一篇白話現代小說。《狂人日記》
9 《狂人日記》
主題:「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禮教的弊端」,充滿了尖銳而深刻的理性批判精神。
藝術特色:現實主義和象徵主義相結合的藝術創新,擴大了小說的審美張力,從不同的思路解讀「狂人」形象,可以得出不同的認識。
貢獻與價值:這些內容與形式上的現代化特徵,調整、更新了我國傳統的創作思維和審美習慣,具有為現代文學奠基的價值和劃時代的意義。
10 阿Q神勝利法:指弱者在強者面前得不到物質上的勝利(得到的只是欺侮和壓迫),又不去以自強的行動爭取勝利時所採用的一種虛妄、想像的精神安慰來緩解和沖淡心靈痛苦的方式,是一種消極的自我麻醉,具有欺軟怕硬、自欺欺人、自我解嘲、自甘屈辱而又妄自尊大的特徵。這是中國傳統和同時代人所具有的精神特徵。
11 阿Q的三個特徵:貧(無產者)、愚(思想落後)、弱(受到封建意識的毒害和人群的欺凌)
12 《祝福》之祥林嫂形象分析:
①通過祥林嫂這一人物形象深刻地揭示了與封建夫權、族權相結合的神權對窮苦婦女造成的精神痛苦和毒害。
②祥林嫂悲劇性格的深刻性突出表現在她的美好品格和求生的希望被殘酷毀滅的過程中
13 魯迅唯一涉及愛情的小說——《傷逝》
14 《吶喊》、《彷徨》的藝術特色:
(1)打破了傳統小說的單一模式化,實現了小說的開放性和創造的可能性,把日記、雜文、詩歌、散文等各種文學形式技巧融入小說。
(2)對西方小說技巧的吸納。
(3)復線結構和復調主題。《吶喊》和《彷徨》這兩本小說集以生活體驗的深切、表現格式的特別與藝術上富有獨創性著稱,是中國現代小說成熟的標志。
15 《故事新編》創造了「古今雜糅」的藝術手法。
16 魯迅的看客:是魯迅小說中獨特的「互看結構模式」——這是魯迅對歷史人的喜劇和悲劇性認識。以看客的麻木和殘忍來觀照中國人的沉睡和不覺醒。看客在魯迅小說中是一個龐大的「無個性群體」,常常用白描的手法勾勒出的群像,他們對進步力量的無知,構成了封建吃人禮教的輿論傳播工具和幫凶。
17 魯迅的國民性:所謂國民性,是指一個民族由於生活在同一地區,在長期歷史發展中形成的區別於其他民族的表現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質、思維方式、價值尺度、道德規范等,也就是通常所說的民族性格、民族意識、民族風格等。
18 魯迅對傳統文化的態度:魯迅反的不是「傳統文化」,而是「文化傳統」——那種不把人當人看、蔑視個人價值與尊嚴從而造成幾千年「吃人」歷史的專制主義。
19 魯迅的貢獻:
1、在創作方面:開創了中國20世紀現代文學的新傳統,推動了新文學的現代化。
2、在我國現代文學的理論探討與思想斗爭方面,發揮了巨大作用。
3、在外國文學譯介和中國古籍整理研究方面的貢獻。
4、進行社團活動、組織培養新文學隊伍方面的貢獻。
5、在中國現代文學史、思想史、文化史上的獨特地位。
20 魯迅的精神
1、強烈的愛國主義和現實主義精神;
2、韌性的戰斗精神;
3、博才眾長,勇於創新的精神。
21 問題小說的特徵與缺失:
1關注社會人生問題的現實精神
2題材廣泛,涉及面廣
3缺失:社會功利性與概念化
22 冰心的知識點:
(1)聖母頌 「母愛」
(2)童心曲 「童真」
(3)自然贊 「自然」
23 許地山的知識點:
作品特點:多寫緬甸、印度等異域生活,充滿了南國情趣。
24 魯迅之鄉土文學:所謂「鄉土文學」,主要就是指這類靠回憶重組來描寫故鄉農村(包括鄉鎮)的生活,帶有濃重的鄉土氣息和地方色彩的小說。
25 自敘傳」抒情小說及其興起的原因
小說主張再現作家的生活和內心處境,不強調對外部世界的描寫,側重作者心靈、心境的大膽敞露,揭示個人內心隱秘和靈與肉的沖突,尤其是處在變態社會中人的變態性心理,以此向封建舊道德和禮教宣戰。
26 《沉淪》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出版的第一部小說集。 作者是郁達夫
27 郁達夫的知識點
主題
1、突出表現五四青年對人性解放地追求和被生活擠出軌道的「零餘者」的哀怨。
2、鮮明的表達了作者的愛國主義和人道主義情懷。
特點
1、自我寫真。(大膽的自我暴露,感情率真、誠摯)
2、感傷的抒情。單純的感傷抒情格調,憂郁、頹廢、懺悔情緒。作品整體上呈現出一種感傷美和自然美
3、結構的散文化。小說善於創造風景畫,呈現出強烈的詩情畫意,用瞬間萬變的自然景物來創造和渲染氣氛
28 80年代傷痕文學: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的一批通過對文革生活及文革後人們的精神創傷的真實描寫、大膽揭露、憤怒鞭撻,悲劇性地展現了那一場社會動亂及其給人們造成的肉體和精神上的永不可平復的「傷痕」的作品。
29 反思小說:指七八十年代之交開始出現的對建國三十多年來的歷次政治運動和社會的曲折發展過程及其對人的命運的影響進行了冷靜反思、重新審視的小說創作潮流。
30 知青小說:知青小說的作者曾是「文革」中「上山下鄉」的「知識青年」;作品的內容多為知青在「文革」中的遭遇,也包括知青後來的生活道路和思想情感。
31 梁曉聲的知識點:作品歌頌知青的悲壯的英雄主義。
32 改革小說:改革小說出現於70年代末,80年代前半期形成高潮。反映改革開放以及由此引發的一系列社會生活、思想觀念、文化心理的變革與沖突的文學創作潮流。
33 風情小說:以特定地域、特定歷史時期的風俗文化、風土人情為主要審美對象的小說。
34 汪曾祺——中國最後一個士大夫
35 賈平凹的知識點:1983年以後,「商州系列」小說,開始引起文學界注意。
36 尋根小說:80年代中期,作家不再滿足於用社會政治的眼光來看待現實生活,而是開始思索深層的民族文化問題,對傳統文化予以審視、剖析、繼承,稱之尋根小說。
37 先鋒小說:指的是80年代以來具有現代主義或後現代主義傾向的小說創作潮流。「
38 新寫實小說:新寫實小說是對普通人們庸常生活的關注與描寫,對生活在我們身邊的芸芸眾生的生存狀態、生命狀態、精神狀態的關注與體驗。
39 新寫實小說的特點:
1、庸常人生的平時敘寫
2、生活流式的敘事結構
3、世俗化的平易語言
4、自然悲婉的審美風格
40新歷史小說:和新寫實小說同根異生,只是把時空領域推移到歷史之中,大致限定在民國時期,且避免了在此期間的重大革命事件 。
41 《嘗試集》:中國新文學史上最早的新詩集 作者 胡適
42 初期白話的貢獻:
1、運用明白易曉、自然現成的白話語言作詩
2、講究自然的音節,不求對仗和舊韻
3、追求詩體的大解放
43 初期白話的不足:
1、詩歌過於平實,情感濃度不夠,想像力不足,缺少詩歌的意味
2、語言上散文化傾向,使詩歌失去了韻律感和節奏感
44 現代詩歌奠基之作:郭沫若的《女神》
45 《女神》的主題內涵
一 反抗、破壞、創造的主題。
(1)「反抗」,源自人的解放與覺醒;「破壞」,基於現實的黑暗、冷酷、腥穢;「創造」,是人類得以前行的動因。
(2)「五四」精神:懷疑、批判、反抗、破壞、創造。
(3)《鳳凰涅磐》、《女神之再生》集中表現了上述主題。
二 愛國主義的主題
爐中煤》、《鳳凰涅磐》、《女神之再生》 。
「五四」是中國現代新型文化的青春期,郭沫若的愛國也表現為對「青春中國」、「新中國」的嚮往與追求。
三 歌頌「偶像破壞者
公開宣稱「我又是一個偶像破壞者呦」,「便是天上的太陽也在向我低頭」。
這個「自我」是詩人自己,也是當時千千萬萬要沖出陳舊腐朽的牢籠,要求不斷毀壞、不斷創造、不斷努力的中國青年。
四 對「勞工神聖」的景仰和頌揚
五 對大自然的禮贊
46 《女神》的藝術特色
1、個性化
2、抒情性
3、自由精神
4、浪漫情懷
5、創造性
47 《女神》意義上的不足:不足:過於強調自由的形式,缺乏詩性和韻味,適宜朗誦,不宜品味。
48 新月派的任務:「使詩的內容及形式雙方表現出美的力量,成為一種完美的藝術。」
(代表人物 聞一多 徐志摩)
49 新月派的詩歌主張
1、「理性節制感情」的美學原則
2、提倡以「和諧」、「均齊」為新詩的審美特徵
建築美:節的勻稱和句的均齊
音樂美:音節的整齊與和諧
繪畫美:辭藻的美,視覺鮮明的色彩感
3、倡導新詩的現代格律化
50 新格律詩:中國現代新詩的一種形式。五四以後出現的新詩中不同於自由詩,又有別於傳統詩體,沒有固定格律的格律詩體。(聞一多最早提出)
51 徐志摩詩作特點
1、構思精巧,意象新穎
2、韻律和諧,富於音樂美
3、詞藻華麗,風格清麗,呈現出明顯的色彩美
4、章法整齊,形式靈活
52 祥子悲劇命運的主觀原因:
(這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個血肉豐滿的都市個體勞動者的典型形象。)
1、祥子與生俱來的小農意識,狹隘的眼光,尤其是他的個人奮斗的思想,是造成他悲劇主觀因素中最根本的一點。
2、祥子個人性格上、心理上的弱點。比如在接踵而來的打擊面前逐漸滋生的自暴自棄,在把握自己上缺乏足夠的自製能力。
祥子悲劇命運的客觀原因
1、二三十年代動盪的社會背景,把人變成鬼的舊社會的逼迫。
2、車廠主女兒的誘騙。
53 虎妞的形象:
虎妞的性格呈現出二重性
1、沾染了剝削階級家庭給她的好逸惡勞,善玩心計和市儈習氣。虎妞本身又是劉四爺的另一種壓迫對象和犧牲品。
2、虎妞對於祥子,有感情,要控制祥子。
虎妞是祥子向上進取的阻力和障礙,是導致祥子走向墮落的外在原因之一。
54 老舍的文學貢獻:
1、多層面的描繪出中國市民文化的復雜性。
2、揭示了文化轉型期中國人性的豐富性和復雜性。
3、在小說敘述上顯示了中國傳統小說向現代小說的轉化,又融合了西方小說的技巧。
4、語言純凈、通俗,具有北京地域特點
55 京派:「京派」是魯迅提出的一個概念。主要指30年代以《駱駝草》《大公報》為主要陣地在北京、天津等北方城市的自由主義作家群,代表:朱光潛、沈從文。他們將「和平靜穆」作為美學追求的最高境界,強調文學與時代、政治的距離,追求人性的、永久的文學價值。
56 海派:海派是沈從文在文學批評時提出的概念。以30年的上海為中心的東南沿海城市商業文化與消遣文化畸形發展的產物,他們依託於文學的市場,既享受著現代都市文明,又感染著都市的「文明病」。代表作家:張資平、葉靈鳳。
57 《邊城》沈從文邊的「牧歌」情味和感傷情緒:
1.用人物象徵和心理分析的方法,透視《邊城》的深層文化隱喻。
2.《邊城》寄寓著沈從文「美」與「愛」的美學理想,是他表現人性美最突出的作品。
3.鄉情風俗、自然景緻與人事命運渾然一體的優美境 界,美麗得令人憂愁的牧歌情調。
58 沈從文獨特的文學價值:
1、遠離時代主流的文學價值觀
2、對鄉土中國的關註:民族性的思考
3、從容、靜穆的民族文化品格的追尋
59 巴金的知識點:「愛情三部曲」(《霧》《雨》《電》)
「激流三部曲」(《家》《春》《秋》)
60 《家》的人物形象分析:作者巴金
①高老太爺的形象:高老太爺是這個封建大家族的最高統治者,他的專橫、衰老和腐朽,象徵著舊家庭和專制制度走向崩潰的歷史命運。
②覺慧——家的掘墓人:作為封建專制的叛逆者,覺慧是一個充滿朝氣的典型。他對舊家庭的反抗,以至最終出走,表現了「五四」新思潮的威力和新一代民主青年的成長。作家在覺慧身上寄託著對青春的贊美和生活的信念,他是最能打動青年的心的形象。他身上既有熱情、叛逆、追求的「五四」精神,又有「五四」青年難免的歷史局限與弱點。
③覺新——家的守墓人:這部小說最見藝術功力的人物形象是覺新,他是一個能清醒認識到自己的悲劇命運卻又怯於行動的「多餘的人」,是封建家庭和舊禮教毒害下人格分裂的悲劇典型。思想與行動的矛盾使他經常陷入極度的痛苦之中,清醒而又懦弱使他不能擺脫嚴酷的自我譴責,這些都大大加強了人物的悲劇性。作者對覺新充滿同情,同情之中又不無批判。
61 中國現代通俗小說第一人:張恨水(名氣最大、作品最多、水平最高)
62 張恨水大家族興衰之《金粉世家》:
1.《金粉世家》中的金傢具現了中國由傳統向現代社會轉型的過渡特徵。
2.《金粉世家》中家庭敗落的敘述更側重於世俗的金粉生活的渲染,而不是社會制度的控訴。
63 冷清秋的形象:新舊參合
身份:女學生與女才子
性格:世俗與清高
選擇:反抗與隱遁
64 《金粉世家》的價值
1、浮世繪般地描寫傳統向現代轉型過程中 中國世俗生活與觀念的變遷
2、描寫了缺少革命性因素的舊家族的命運
3、提供了女性主體選擇的特殊(傳統型)個案:冷清秋
4、繼承並發展了章回體的傳統敘述體式
65 曹禺《雷雨》人物之繁漪:她是《雷雨》最有特色、個性最鮮明的人物。她是五四運動以來追求婦女解放,爭取獨立、自由的新女性代表。她敢愛敢恨,她對周家庸俗單調的生活感到難以忍受,對陰沉的氣氛感到煩悶,對精神束縛感到痛苦,她要求掙脫這一切。在一定意義上她也是一個被侮辱與被損害者。而劇本又使她在難以抗拒的環境中走向變態的發展:愛變成恨,倔強變成瘋狂。繁漪這一悲劇形象,是曹禺對現代戲劇的一大貢獻,深刻地傳達出反封建與個性解放的五四主題。
66 《雷雨》的悲劇性下層婦女被離棄的悲劇
上層婦女個性受壓抑的悲劇 青年男女得不到正常愛情的悲劇
青春幻夢的破滅的悲劇 勞動者反抗失敗的悲劇
67 錢鍾書的代表作:《談藝錄》、《寫在人生邊上》、《圍城》、《管錐編》
中國近代文壇中唯一一位通曉古今中外文學的才子。
68 《圍城》的知識點
①享有「新《儒林外史》」之譽,以深邃的人生洞見和幽默靈透的文筆成為中國現代文學中的經典。
②這本書揭示了那個時代人們的生存狀態和人性的盲目。
藝術特色:1)善用比喻
2)高超的諷刺手法 、對人性弱點的嘲諷;對學風的嘲諷
3)幽默風趣的語言特色
69 張愛玲小說基本內容:
1、摹寫各式戀情:《封鎖》、《花凋》、《心經》、《茉莉香片》
2、摹寫各式婚姻:《傾城之戀》、《沉香屑:第一爐香》、《琉璃瓦》、《十八春》
3、摹寫男女同居:《連環套 》、《紅玫瑰與白玫瑰》
70 張愛玲《金鎖記》中金鎖的比喻意:黃金的枷鎖,被黃金欲壓得變形/異化了的人
71 張愛玲小說的創作風格:
1、情調悲涼,大多是關於文明與人性的哀歌。
2、 「古典小說的根底」和「市井小說的色彩」融為一體。
3、 張愛玲的作品還具有既傳統又現代的特點。
4、 語言介乎新舊雅俗之間。
72 朦朧詩:它指稱的是70年代末80年代初出現的以北島、舒婷、顧城、江河、楊煉、梁小斌等為代表的一批在「文革」中成長的青年詩人的具有探索性的一股新詩潮。它多強調主體的真實,追求象徵性與意象化的表現手法,蘊含著感傷情調和反叛精神。
73 顧城:被舒婷稱為「童話詩人」,他詩歌的魅力是來自那種童話般的跡近「純潔」的幻想。
74 朦朧詩藝術審美特質:
1、意象化
(1)揚棄具象化直述,以繁復意象傳達心緒
(2)意象的自由迭加,形成意象的多義性闡釋
2、象徵性: 以可感知的具體事物來比擬或暗示不可感知的抽象事物,使詩歌的意象具有隱喻性而帶來含蓄美。
3、跳躍性: 按照詩人情感的流向和想像的邏輯來安排時空秩序,造成詩歌結構的流動跳躍
75 余華——先鋒派小說《活著》
存在主題:人是為活著本身而活著,而不是為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活著
《活著》思想內涵:1、生命的脆弱易逝。在死亡面前,生命顯得輕若鴻毛。
2、命運的變幻無常。在宏大的歷史背景下,人很難掌握自己的命運。
3、「活著」成為人終極的目標與理想,人們忍受著生活賦予的種種苦難。
76 余華沒有將先鋒小說進行到底,在一片贊揚聲中突然轉向,其原因有三:
其一,來自先鋒文學自身局限的不可超越性。(作為先鋒,必須始終保持和社會、大眾、傳統、世俗的距離,甚至對立,因此,遭到誤解和忍受寂寞成為必然;一旦被接受,又會失去先鋒性,這是先鋒作家和先鋒文學共同面臨的不可逾越的悖論和局限性。)
其二,世俗的誘惑。(任何作家都希望作品得到讀者的認可 ,所以,作為先鋒作家,時刻都有背叛的危險,這個危險就是無處不在的世俗誘惑:世俗利益和世俗生活時刻在向作家招手,一個作家,只要生活在現實社會中,就不可能完全拒絕這種誘惑。)
其三:來自作家自身。(作家的生命在於不斷創新,先鋒作家更是以創新為標志的,其情緒、心態、思想、觀念不可能不變。因此,余華和其他的先鋒作家的轉變是必然的,不可避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