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商業銀行創造信用貨幣的背景
問老房~!嘿嘿~~
㈡ 貨幣為什麼有信用創造功能
貨幣的本質就是信用。
商業銀行收到一筆現金,除留足法定準備金外,其餘部分進回行貸款或購買有價證券,答★但支付方式是相應增加借款人或證券賣主在該行戶頭中的活期存款進行的。因而製造了一筆派生存款。★收款人將支票存入與他往來的另一家銀行,第二家銀行仍然以相同的方式貸出去,又會創造另一筆派生存款。如此類推。銀行系統可以創造數倍於原始存款的派生存款。
信用創造是銀行的特殊職能,即銀行通過在其日常業務活動中發行銀行卷和支票等信用工具,以及藉助於支票流通,銀行可以超出自有資本和吸收的資金總額而擴大信用時所發揮的一種職能。
信用創造是指在整個銀行系統內利用超額准備金進行貸款或投資的過程中,活期存款的擴大所引起的貨幣供應量的增加,又稱「貨幣製造」。
㈢ 簡述信用貨幣的創造過程
商業銀行是如何進行信用貨幣創造過程的?
商業銀行作為金融機構中最重要的一部分,不僅提供金融服務,而且還通過自己的業務活動參與貨幣創造過程。商業銀行由於機構多,規模大,業務廣泛,是整個貨幣運行的主要載體,而它具有創造信用貨幣的重要功能,和它辦理支票活期存款業務是密切相連的。銀行是如何創造信用貨幣的--
由於發達的非現金結算和票據的廣泛使用,使得貸款的發放、款項的支付並不需要提現,只是用票據作為轉帳的工具,債務相互抵消。銀行得到存款後,不必完全保留不動,留存一定比例的准備金之後,就可以把其餘的存款貸放出去。
貨幣創造過程 (假定法定準備率20%)
存款金額
准備金
貸款金額
貨幣供應總額
第一家銀行
100.00
(原始存款)
20.00
80.00
100.00
第二家銀行
80.00
16.00
64.00
180.00
第三家銀行
64.00
12.80
51.20
244.00
……
第十家銀行
10.74
2.15
8.59
457.07
最後一家銀行
00.00
00.00
00.00
500.00
合 計
500.00
100.00
400.00
500.00
經過商業銀行的信用貨幣創造過程,我們可以看到,原始存款實現了多倍的擴張,得到了多倍的貨幣供應量。
七、商業銀行創造信用貨幣的過程主要受到哪些因素的制約?
1.法定存款准備金率
通過上述存款創造過程,可以看到,銀行創造存款能力的大小,在原始存款既定的情況,基本上取決於法定準備率的高低,法定準備率越高,銀行擴張存款的能力越小,反之亦然。中央銀行正是通過對法定準備率這一手段的調節,對商業銀行的派生存款能力從而對貨幣供應量實施控制的。
2.提現率(現金漏損率)
現實生活中存款客戶總會提取一些現金,從而是部分現金流出銀行系統,這就是現金漏損。現金漏損與存款總額之比稱為現金漏損率,也稱提現率。提現率高會相應減弱存款派生的能力。
3.超額准備率
商業銀行為了安全或應付意外,總是會超過法定準備金持有超額准備,超額准備占存款總額的比率即超額准備率越高,就會削減銀行的存款派生能力。
4.活期存款轉定期存款的比例。
㈣ 商業銀行是如何創造信用貨幣的其創造存款貨幣的能力受哪些因素的制約
商業銀行通過信貸關系創造貨幣。
貨幣創造過程如下:
甲銀行吸收存款提取部分比例准備金後向客戶發放貸款,形成客戶在甲銀行的貸款,A客戶用所得貸款進行轉帳支付,形成乙銀行B客戶的存款增加,乙銀行繼續前面過程。銀行體系可以派生出數倍的存款貨幣。
制約因素如下:
1、部分准備金制度:
又稱存款法定準備金制度,是指為防止信用過度創造,國家以法律形式規定商業銀行的存款必須按一定比例上繳中央銀行作為法定存款准備金,商業銀行不得動用,其餘部分可以用於放款的制度。故提高法定存款准備金對銀行信貸能力有很強的制約作用。
2、非現金結算制度:
個人可以通過開出支票進行貨幣支付,銀行之間的商業銀行創造存款貨幣時的主要制約因素。
3、法定存款准備金率:商業銀行必須從其吸收的存款中按一定比例提取法定存款准備金,上繳中央銀行,商業銀行不得動用。
4、提現率:商業銀行活期存款的提現率又能稱現金漏損率,是指現金漏損與銀行存款總額的比率,這也是影響存款擴張倍數的一個重要因素。
5、超額准備金率:商業銀行為了安全和應付意外之需,實際持有的資金准備金常常多於法定存款准備金,從而形成了超額准備金。
(4)貨幣創造信用擴展閱讀
相關影響:
信用貨幣體系克服了金本位制下貨幣供應缺乏彈性的致命缺陷,政府貨幣當局在應對經濟危機時有了更大的調控空間。
但其最大的危險性在於政府的貨幣發行規模擺脫了黃金儲備的束縛之後,很容易失控,各國政府的負幣當局在貨幣發行規模上已經在傳統教科書和《格拉斯·斯蒂格爾法案》所嚴格禁止的道路上已經越走越遠,他們在貨幣發行上的膽子也越來越大了,從超過GDP的1%到百分之幾百。
由於紙幣的信譽依賴於政府信用,—旦政府出現財政或貨幣危機,信用貨幣便會一文不值,從而造成社會危機。
㈤ 怎麼理解貨幣的公共信用
商品生產交換的過程中產生了一般等價物,固定的充當一般等價物的商品被稱為貨幣。早期的貨幣都是實物貨幣,最後出現了和金銀掛鉤的由私人銀行發行的銀行券,以及和金銀直接或間接掛鉤的國家統一發行的貨幣。由於金銀的產量不能滿足商品交換對以金銀為基礎的貨幣的需求,貨幣便脫離了金銀的束縛,成了信用貨幣。信用本身沒有價值,但是代表著一定的價值,但發行者從不告訴持有人單位貨幣的價值是多少,只說它是法定貨幣,具有價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的職能。為什麼發行貨幣的人不告訴貨幣持有人單位貨幣的價值量,因為發行人的信用本身是不能用價值量來衡量的,就像人的生命不能用價值衡量一樣。並且,流通中的貨幣量不完全由發行者來確定,商業銀行還創造著信用貨幣。也就是說信用貨幣的供應是一個動態的變數,信用貨幣的需求同樣是一個動態的變數,信用貨幣的發行者很難確定單位信用貨幣的價值量。貨幣發行者只能根據物價水平走勢判斷信用貨幣的價值量變化情況,不能判斷單位信用貨幣的價值量是多少。一旦發行者確定或承諾信用貨幣的價值量,信用貨幣就變成了與實物掛鉤的貨幣,也就不是信用貨幣了。
信用貨幣的公共性特徵是指信用貨幣本身是價值符號,發行或創造價值符號就意味著財富的轉移,使用信用貨幣的人的財富轉移到了信用貨幣的發行和創造人的手中。信用貨幣在使用者的手中是用符號代表的資產,雖然符號本身是沒有價值的,他取得該符號並不是無償的,他所創造的價值就流到了信用貨幣的發行和創造人的手中。並且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這種財富轉移的規模會越來越大,因為信用貨幣發行創造的規模越來越大。市場條件下,由於信用貨幣發行和創造而發生的財富轉移收益應該歸社會公眾所有。
發行和創造信用貨幣所得到的利益是建立在社會公眾對貨幣接受和使用的基礎之上,公眾如果如果不接受或不持有信用貨幣,他的財富就不會被信用貨幣的發行人和創造人佔有。國家用法律把發行和創造信用貨幣的權利固定下來之後,信用貨幣的發行成了中央銀行的壟斷權力,信用貨幣的創造成了商業銀行的壟斷權力。對於中央銀行來說,它是為公眾服務的政府機構,我們有理由相信其發行信用貨幣所得到的鑄幣稅和永遠佔有的社會財富(對公眾的永久負債)會無償用於社會公益。但是,對於商業銀行而言,它是私人盈利機構,我們很難相信其創造信用貨幣而佔有的社會財富會無償用於社會公益項目,這不符合私人盈利機構的性質。從這個意義上講,商業銀行不應該是私人盈利機構,而應該是全民所有制企業,即使它沒有無償將創造信用貨幣的收益用於公益項目,這樣的收益也屬於全體人民所有,而不是歸私人所有。
為了保證信用貨幣講信用,我們不能把信用貨幣穩定的重任建立在創造信用的私人銀行的自律基礎上。實踐證明,再完美的監督也不能阻止私人機構對利潤的貪婪追求。所以發行和創造信用貨幣的權利應該屬於公權力,而不是私權力。否則信用貨幣就成了不講信用的貨幣。既然,貨幣權力是公權力,那麼貨幣權利的收益利益當然應該歸社會公眾,應該全部用於社會公益事業,而不應該歸信用貨幣發行人和創造人。
信用貨幣的公共性特徵要求貨幣權力歸全民所有,只有如此,信用貨幣的基礎才有保障;才可能避免私人資本的貪婪,造成信用膨脹和金融危機;也只有如此,公眾的利益才能得到根本的保障。沒有價值的貨幣符號的創設是經濟的需要,是實現公眾利益的需要。信用貨幣所代表的價值如果被私人佔有和操縱,對公眾利益和經濟穩定會造成嚴重影響。所以貨幣權利的執行執行機構必須是能代表全體社會成員利益的非營利機構,即使是盈利機構,盈利必須屬於使用貨幣的全體公民。同時,貨幣權力的行使機構的貨幣權利的過程中要受到公眾的嚴格監督。現在的問題是私人盈利機構成為貨幣權力的行使機構,其對利潤的追求顛覆了貨幣的公共性特徵,使貨幣成為為自身盈利的手段,而不是服務社會的工具。
㈥ 在當代不兌現信用貨幣制度下,擁有信用創造貨幣職能的是( )
c中央銀行,商業銀行那是擴張信用,創造派生存款
㈦ 信用創造概念
在信用創造學派的眼中,信用就是貨幣,貨幣就是信用;信用創造貨幣;信用形成資本。
在貨幣金融學中有一個重要的流派,即以18世紀的約翰.勞為先驅、以19世紀的麥克魯德、韓以及20世紀的熊彼特等人為代表的「信用創造學派」。在這一學派的眼中,信用就是貨幣,貨幣就是信用。約翰•勞說:「信用是必要的,也是有用的,信用量增加與貨幣量的增加有同樣的效果,即它們同樣能產生財富、興盛商業。,「通過銀行所進行的信用創造,能在一年之內比從事十年貿易所增加的貨幣量多得多。所以,法國如欲富庶,實在有求助於信用的必要;不然,比之於利用信用的其他列強,法國即將陷入貧弱的狀況。」「只要貨幣豐富,即能夠創造一國之繁榮;只要有信用設施(他主要指銀行等),即可以供應豐富之貨幣,給經濟以最初的沖擊;依靠這種沖擊,就能夠為法國產出大量的財富。」約翰•勞的基本邏輯是這樣的:貨幣就是財富——貨幣不必是金銀,而以土地、公債、股票等為保證所發行的紙幣為最好——紙幣是銀行的一種信用——銀行通過供給這種信用,就可提供豐富的貨幣——給經濟以最初的沖擊——依靠這種沖擊,就可以使國家富強、經濟繁榮;總之,信用即貨幣;貨幣即財富,即資本。
麥克魯德在他的《信用的理論》中指出:「人們以生產物與勞務和人交換,而換得貨幣,此貨幣既不能用以果腹,也不能用以蔽體,然而人們卻樂於用其生產物與勞務換取貨幣,這是為什麼呢?就是因為換得貨幣以後,可在需要之時,憑以換取所需之物的緣故。所以,貨幣的本質不過是向他人要求生產物與勞務的權利或符號,從而實為一種信用」,「因此,金銀貨幣也可以正確地稱之為金屬信用。」麥克魯德認為信用與貨幣兩者的本質是一致的,信用的創造就是貨幣的增加,兩者可以統一於「通貨」的概念之下,只是在程度上有所不同:(1)信用只有單一的價值,但是貨幣卻有多數的價值或者一般的價值,信用只是對某個人的要求權,但是貨幣卻是對一般商品的要求權;(2)信用只有特殊的不確定的價值(因為債務人死亡或者破產,信用就變得沒有價值了),而貨幣則有持久的價值。
韓被公認為信用創造理論的代表人物,他於1920年發表了《銀行信用之國民經濟的理論》,影響很大。他是這樣論述信用就是貨幣的: 「為了支付的目的,從一人轉讓給他人的支票或者存款劃條,就法律的觀點來看,自然只是兌取貨幣的憑證,但從經濟的觀點來看,只要它需要兌換成本位貨幣而完成了貨幣的功能,則它就不只是兌取貨幣的憑證,而實是貨幣本身。」「向銀行兌取貨幣的憑證,只要它確實可靠,為任何人所願意接受,則它就被當作貨幣而流通了。」韓的理論重點在於闡明了信用能夠形成資本。他認為信用愈擴,利率愈低,資本商品的生產就愈多,從而資本也就愈能形成;相反,信用愈縮,利率愈高,資本商品的生產即愈少,從而資本即不易形成。他的著名命題就是:「資本形成不是儲蓄的結果,而是信用提供的結果。」「假如說需求對生產是第一性的,那麼信用提供對資本形成也是第一性的。若是沒有信用提供則任何資本商品都不能夠生產,因而資本形成就不可能。信用供給之能引起資本形成,恰如需求之引起生產一樣」。
㈧ 為什麼《信用創造,貨幣供求與經濟結構》是一本必讀書
如果說不少交易員通過閱讀《第一排》而躲過了2013年的錢荒,那麼《信用創造、貨幣供求與經濟結構》則是理解央行思路的最新參考。
作者:季天鶴,作者為萬門大學CFO,央行觀察特約專欄作家就職於人行貨政司和貨政二司的李斌和伍戈的新書《信用創造、貨幣供求與經濟結構》於2014年12月出版。該書是繼貨政司副司長孫國峰的《第一排》之後在同一方向上的新探索。如果說不少交易員通過閱讀《第一排》而躲過了2013年的錢荒,那麼《信用創造、貨幣供求與經濟結構》則是理解央行思路的最新參考。人民銀行的分析框架和市場框架並不相同,只需打開《貨幣政策執行報告》和券商的分析報告即可發現。原因當然很多,但或許有兩條比較重要,一是央行了解自己的口徑而外界並不了解,比如作為法定準備金計算基數的「一般存款」的數量和會計具體科目,以及超額准備金的數量等。二是對於央行網站上每月公布的統計報表,市場雖然和央行有同樣的信息集,但解讀方法並不相同,而閱讀人民銀行發表的論文和專著,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幫助大家。《信用創造、貨幣供求與經濟結構》系統地總結了央行在先前披露在報告中的零散分析,特別是在貨幣創造,離岸人民幣,以及貨幣與物價和產出的關系這三方面。在貨幣創造方面,作者沿襲了孫國峰先生的框架,使用資產負債表的分析方法,明確批駁了市場流行的諸如「提高法定準備金率會使准備金總量增加」、「吸收存款以發放貸款」、「為滿足法定準備金需要而吸收存款」等觀點。此外,作者還著重分析了同業業務如何影響貨幣的創造,細化了發表在2013年3季度《貨幣政策執行報告》關於貨幣創造的同業渠道的分析,對於深入認識銀行間市場和實體經濟融資的資金價格有非常大的幫助。在離岸人民幣方面,作者採取了和中國銀行王永利先生相同的清算視角分析,指出離岸人民幣存款是以境內央行和銀行共同作為「央行」的境外銀行信用創造的結果,境外存款匯入境內對境內貨幣量的影響由當前三種清算模式所決定。清算行模式下的資金流出和境內居民春節前提取大量現金的情形相似,代理行模式和銀行存款流入余額寶的情形相近,而NRA模式則和銀行間季末拉存款或本行內存款轉帳的情形相近,因此在分析時需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在貨幣與物價和產出的關系方面,作者致力於解釋高M2/GDP和低通貨膨脹率這兩個看似矛盾的現象,觀點沿襲了央行一貫的關於融資結構以及高儲蓄率的觀點,即銀行融資本身創造貨幣,而無中介的融資在創造信用的同時並不創造新貨幣而僅是貨幣的轉移,高儲蓄率減少貨幣流轉而使當期新增貨幣和GDP脫鉤,而儲蓄存款不能為融資方提供資金會加劇融資方對銀行體系的需求。此外,作者還指出,投資拉動型增長產生了對信貸的大量需求,在貨幣上便體現為高貨幣增長率和貨幣量。對於低通貨膨脹率,作者認為存在兩個市場,即競爭性部門和壟斷性部門,前者多用CPI衡量,增長率較低,但後者則價格上漲明顯,大量貨幣在壟斷部門流動從而抬高價格,而為購買更高價格的壟斷產品則形成更多儲蓄從而擴大貨幣量,造成競爭性部門的價格增長乏力。從更深層次來看,作者其實是在探討央行是否應該考慮資產價格作為貨幣政策制定的考慮因素。更高的資產價格一方面會造成傳統的財產效應,以及對投資品供給的帶動,另一方面也會吸引更多資金流入,而後者對貨幣結構存在直接影響,應予以注意。補充和疑問或許有三點。首先,關於貨幣創造的渠道,作者沿襲傳統分析方法,從貸款、購匯和購買債券的角度分析問題,而更基礎的角度或許是直接從資產和負債的變化來看,即銀行一種資產的產生,對應的是另一種資產的減少,還是銀行自身負債的增加。若是前者,則沒有新增貨幣,而後者則會產生新貨幣。通過列舉具體的金融產品,很容易被產品蒙蔽,例如作者自己也提到,銀行購買其它銀行的資產不會派生貨幣,而是銀行之間超額准備金的轉移,但在關於銀行同業渠道創造貨幣時,作者又描述了銀行間買入返售交易如何創造新貨幣。所以,具體分析產品會有一定局限,畢竟產品層出不窮,但一旦抓住資產和負債的變化則會清晰很多。第二點是關於影子銀行的。作者雖然論述了影子銀行對貨幣供應量的影響,提出如果沒有對商業銀行負債方的存款貨幣數量造成影響,則該影子銀行沒有創造貨幣。但影子銀行真正的問題是擴大了貨幣的范圍,如同我的余額寶份額遠超我的銀行存款一樣,因為余額寶份額和銀行存款一樣容易用於支付。如果余額寶也像米什金描述的銀行一樣,投資債券,再從其他人那裡吸入銀行存款成為份額,那麼余額寶就實現了信用擴張,創造了余額寶份額,亦即影子銀行的貨幣。影子銀行的關鍵在於以商業銀行存款作為自己的准備金,因此即使原有的商業銀行存款不變,影子銀行會擴張出新的貨幣。第三點是關於離岸人民幣的。作者描述了離岸人民幣的存款派生模式,在該模式中,企業存入人民幣存款形成境外銀行持有的資產,銀行保留部分資產作為准備金,剩餘資產貸出,從而通過貨幣乘數形成存款派生。但作者自己也在第三章提到,創造貨幣並非要在一家銀行進行多次存款和貸款業務才能實現,更非諸多單個銀行匯集為銀行總體業務而產生的奇妙效果。那麼離岸銀行是否需要多次流傳才能派生存款,便成為了本書沒有回答的問題。最後,非常感謝李斌和伍戈二位作者在書中展現的精彩分析,也希望這本書能夠給更多的讀者帶來新的啟發。
㈨ 現代貨幣信用創造的條件是什麼
兩個層次,一是存款貨幣的創造,二是中央銀行體制下的貨幣創造過程。 (一)存款貨幣的創造(原始存款和派生存款,銀行資產負債表,存款貨幣創造乘數) ·銀行,在其調劑貨幣資金餘缺和組織客戶相互結算的基礎上,發展了發行銀行券和創造存款貨幣的功能。 ·鑄幣的需要,相對於存款額來說,只是其一部分,而且比例關系相對穩定。只要按存款的一定百分比保持鑄幣庫存即可應付顧客對於鑄幣的需要。 ·存款貨幣創造的兩個必要的前提條件: 1.各個銀行對於自己所吸收的存款只需保留一定比例的准備金;2.銀行清算體系的形成。 存款貨幣創造的乘數 ·1. 銀行存款貨幣創造機制所決定的存款總額,其最大擴張倍數稱為派生倍數,也稱為派生乘數。它是法定準備率的倒數。若以K代表;則如下式: 2.這里的 K 值只是原始存款 能夠擴大的最大倍數, 實際過程的擴張倍數往往達不到這個值。 (二)中央銀行體制下的貨幣創造過程 1、派生存款的緊縮過程2、現金進入流通3、現金增發與准備存款的補充 備存款的補充必須有中央銀行的支持 (1. )要使存款貨幣銀行整體的准備存款總額增加,必須有中央銀行資產業務的增加。 (2. )存款貨幣銀行從中央銀行補充准備存款的途徑: ⑴向中央銀行再貼現和直接取得貸款; ⑵向中央銀行出售自己持有的債券;⑶向中央銀行出售自己持有的外匯…… (3. )在這個連續的過程中,中央銀行一方面積累了自己的資產;而另方面則形成兩大負債項目: ⑴不斷補充、不斷提取現金的准備存款余額; ⑵由一筆筆現金漏損所累積形成的流通中現金。 (4.)在中央銀行資產負債表上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