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創造是什麼意思
意思:想出新方法、建立新理論、做出新的成績或東西:創造性。創造新紀錄。專勞動人民是屬歷史的創造者。
創造
拼音:chuàng zào
出處:《青春的火焰》:「有人用水稻和高粱雜交,創造了平均每穗三百粒的記錄。」
朝代:近代
作者:秦牧
(1)創造性的建築擴展閱讀:
創造的近義詞:建造、創辦、締造、創設
一、建造
建築;修建:建造房屋。建造花園。
引證解釋:冰心 《寄小讀者》十:「世界便是這樣的建造起來的!」
二、創辦
開始辦:創辦學校。創辦雜志。許多鄉鎮都創辦了農機修造廠。
引證解釋:巴金 《關於<海的夢>》:「不久施蟄存同志創辦《現代》月刊,托索非向我組稿。」
三、締造
創立;建立(多指偉大的事業):共同締造和平與繁榮的21世紀。
引證解釋:茅盾 《右第二章》二:「﹝ 李先生 ﹞想到他十年來艱苦締造的快樂家庭轉眼就要沉沒在殘酷的炮火中,忍不住也滴了兩點眼淚。」
四、創設
創辦:創設研究所。創造(條件):為技術攻關~有利的條件。
引證解釋:葉聖陶 《城中》:「一個學校的創設,雖然算不得一件大事,卻在這城裡多數人的心海里掀起了波浪了。」
㈡ 詹天佑為什麼要回國回國後他做了哪些非常不得了的事情
詹天佑要回國是因為:詹天佑有一顆愛國之心,他希望立即回國,建設祖國。
詹天佑創造性的發明了「人」字形的鐵路,巧妙地解決了坡度的陡峭問題。辛亥革命後,詹天佑為了振興鐵路事業,和同行了起成立中華工程學會,並被推為會長。
這期間,他對青年工程技術人員的培養傾注了大量心血,他除了以自己的行為作出榜樣外,還勉勵青年「精研學術,以資發明」,要求他們「勿屈己徇人,勿沽名而釣譽。以誠接物,毋挾褊私,圭璧束身,以為範例。」
詹天佑從事鐵路事業三十多年,幾乎和當時我國的每一條鐵路都有不同程度的關系。到晚年,因積勞成疾,不幸於1919年病逝。周恩來同志曾高度評價詹天佑的功績,說他是「中國人的光榮」。
(2)創造性的建築擴展閱讀:
湖北詹天佑故居建於1912年,是詹天佑任漢粵川鐵路會辦兼總工程師期間由他本人親自設計監造。湖北省武漢市故居是一棟磚木結構的西式二層樓房。其向陽的東、南、西三面環以迴廊,其中東立面迴廊採用券柱式,南、西立面則為廊廡。
主入口為八字形石台階,大門、走廊均居於正中,呈內走廊布局。在上下兩層走廊的兩側各有三間大小不等的房間,樓上右前房為詹天佑的卧室。頂部為紅瓦四面坡屋面,設有閣樓和老虎窗。樓前是種植葡萄和花草的庭院。現保存完好,辟有詹天佑故居陳列。
2001年06月25日,詹天佑故居作為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㈢ 劃分句子成分:建築是極力推崇建築工人的創造性勞動.
建築師是主語
極力是狀語
推崇是謂語
建築工人是定語
創造性也是定語
勞動是謂語
本句主幹是 推崇勞動.
㈣ 中國五大特色民居建築是哪五大
中國五大特色民居建築:客家圍龍屋、北京四合院、陝西的窯洞、廣西的「桿欄式「、雲南的「一顆印」。
1、客家圍龍屋
客家圍屋,又稱圍龍屋、圍屋、客家圍等,是客家民居經典的三大樣式(客家圍屋、客家排屋、客家土樓)之一,客家圍屋是客家民居中最常見、保存最多的一種。
客家圍屋是中國客家文化中著名的特色民居建築。圍屋始建於唐宋,興盛於明清。圍屋結合了客家古樸遺風以及南方文化的地域特色,是中國五大民居特色建築之一。
只要在客家人聚居之處,都能見到圍屋的蹤跡,包括中國大陸南部的廣東、江西、福建省、香港新界以及台灣的屏東、雲林、台中東勢等。
2、北京四合院
四合院又稱四合房,是一種中國傳統合院式建築,其格局為一個院子四面建有房屋,通常由正房、東西廂房和倒座房組成,從四面將庭院合圍在中間。
自元代正式建都北京,大規模規劃建設都城時期,四合院就與北京的宮殿、衙署、街區、坊巷和胡同同時出現了。
據元末熊夢祥所著《析津志》載:「大街制,自南以至於北謂之經,自東至西謂之緯。大街二十四步闊,三百八十四火巷,二十九街通。」這里所謂「街通」即我們今日所稱胡同、弄堂,胡同與胡同之間是供臣民建造住宅的地皮。
當時,元世祖忽必烈「詔舊城居民之過京城老,以貲高(有錢人)及居職(在朝廷供職)者為先,乃定製以地八畝為一分,分給遷京之官賈營建住。
3、窯洞
窯洞是中國西北黃土高原上居民的古老居住形式,這一「穴居式」民居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四千多年前。窯洞廣泛分布於黃土高原的山西、陝西、河南、河北、內蒙古、甘肅以及寧夏等省。
在中國陝甘寧地區,黃土層非常厚,有的厚達幾十公里,中國人民創造性利用高原有利的地形,鑿洞而居,創造了被稱為綠色建築的窯洞建築。窯洞一般有靠崖式窯洞,下沉式窯洞、獨立式等形式,其中靠山窯應用較多。
過去,一位農民辛勤勞作一生,最基本的願望就是修建幾孔窯洞。有了窯娶了妻才算成了家立了業。男人在黃土地上刨挖,女人則在土窯洞里操持家務、生兒育女。窯洞是黃土高原的產物、陝北人民的象徵,它沉積了古老的黃土地深層文化。
4、干欄式建築
干欄式建築,即干欄巢居,是遠古時代的人群,特別是南方百越部落的建築風格,即是在木(竹)柱底架上建築的高出地面的房屋。考古發現最早的干欄式建築是河姆渡干欄式建築,古時流行於南方百越部落的居住區。
這種建築以竹木為主要建築材料,主要是兩層建築,下層放養動物和堆放雜物,上層住人。干欄式建築可以防震等。中國古代史書中又有干欄、干蘭、高欄、閣欄和葛欄等名,當是由古越語言轉譯而來的音變。此外,一般文獻上所說的柵居、巢居等,大體所指的也是干欄式建築。
這種建築適合那些居住於雨水多比較潮濕地方的人,現在主要流行於中國較偏遠的地區,包括廣西中西部、雲南東南部、貴州西南部和越南北部。其他國家也有干欄式建築。
5、雲南一顆印
在雲南中部地區有許多這種形式的四合院住宅。三間四耳是最常見的宅制,既正房三間,左右各有兩間耳房(廂房)。前面臨街一面是倒座,中間為住宅大門。
四周房屋都是兩層,天井圍在中央,住宅外面都用高牆,很少開窗,整個外觀方方整整,如一塊印章,所以俗稱為「一顆印」。
位於滇中高原地區,與當地四季如春,無嚴寒酷暑,風大的氣候環境特點相適應。多採用厚土牆及筒瓦鋪屋頂。通常為樓房,房間分為兩層,牲畜及雜物在樓下,人住樓上。樓下正房是堂屋,作為起居待客之處,堂屋左右做卧室,樓上的中明堂做佛堂。
為節省用地,改善房間的氣候,促成陰涼,採用了小天井。外牆一般無窗、高牆,主要是為了擋風沙和安全,住宅地盤方整,外觀方整,當地稱"一顆印"。
㈤ 奧斯曼巴黎城市改建是創造性破壞還是粗暴地折斷了巴黎的歷史
奧斯曼毀了巴黎?
生活時報
歷史學家們是不會同意以「假設」來研究歷史的。但是,當許多法國建築師用大量的圖片、數字、模型向我說明,如果沒有奧斯曼150多年前大刀闊斧的改造,巴黎應該更美麗時,我還是被深深地震驚了!奧斯曼改造巴黎喬治·歐仁·奧斯曼(1809-1891),時任塞納大省省長、巴黎警察局長,第二帝國(1852-1870)時期,由拿破崙三世任命為對巴黎進行大規模改造的總負責人。奧斯曼改造工程的痕跡,在今天的巴黎到處可見:市中心幾條主要的林蔭大道是他策劃的;許許多多的小廣場、噴泉、雕塑甚至教堂、公園,都是他主張或遵從拿破崙三世的旨意修建的;巴黎縱橫交錯的給排水系統,是他規劃的;大量醫院、火車站、圖書館、學校、監獄等設施拔地而起,也是他的功勞。總而言之,奧斯曼「拆」得如何先不說,「建」的功勞卻有目共睹。無論是風格式樣還是建築質量;無論是大的規劃比例,還是細節的處理;無論是建築思想還是建築語匯……都有嚴格具體的要求,保證了巴黎建築風格的穩定和連續,也經受住了時間的考驗。不容否認,奧斯曼的功績,烘託了舊帝國的輝煌,也確實方便了生活。但是,如果他在巴黎的改造過程中能夠從善如流,保持原來以賽納河為核心自然形成的城市布局和風格的話,現在的巴黎會更有味道!奧斯曼毀了巴黎?近年來,對奧斯曼的研究和反思,成為法國建築界的熱點。尤其是近年與其同時代的亨利·西美弘伯爵的8張巴黎規劃草圖被發現後,人們才明白,巴黎原本的中世紀傳統若得到充分保護,應比現在更美麗。因而,「奧斯曼是不是毀了巴黎?」成為許多報刊討論的主題。被這個題目所吸引,記者采訪了法國著名建築史、藝術史學者、《奧斯曼分析》一書的作者尼古拉·沙敦、巴黎市政府「建築許可證頒發」總監莫里斯·羅朗、法國華夏建築研究學會主席邱治平、北京建築設計院總建築師、旅居法國的華攬洪老先生及其女兒、作家華新民。他們的看法竟如此類似:今天人們認為巴黎是美麗的,主要是因為奧斯曼沒來得及毀掉的那些建築。當然,還有他建的一部分建築,經過150年,這些質量優異、富有歐洲文化風格的建築也已成為古跡。但是,奧斯曼設計、規劃上的嚴重錯誤,令巴黎付出了它不該付出的代價,而且永遠不可挽回:其最大的敗筆是對巴黎市中心、巴黎聖母院所在的城島的拆建。為了修建一條貫通巴黎南北的大道,奧斯曼消滅了一座中世紀的島嶼——法蘭西文化的搖籃。島上數不清的小房子被夷為平地,代之以當時流行的石頭大房。城島被改建成一個死氣沉沉的行政中心,主要由巴黎市警察局、法院和一家醫院組成。其實,城島本身就可以成為一座完整的中世紀建築的藝術博物館,現在只是幾件藝術品(如巴黎聖母院)擺在了現代的櫥窗里。對城島的改造,集中體現了奧斯曼的短視,就連他的贊賞者也因此感到底氣不足。而奧斯曼的前任、「美化巴黎委員會」主席亨利·西美弘的方案是繞開城島(他的方案被奧斯曼拋棄),在賽納河邊另外修路架橋。今天人們認識到了他的遠見,但已經太晚了。據統計,奧斯曼拆掉了巴黎三分之一中世紀和文藝復興時期的建築、10%的私人宅邸。像聖日爾曼區的大批私人豪宅、巴斯蘭堡街漂亮的新古典主義宅邸、巴黎歌劇院附近的宅邸、路易十六時期的入關大樓和法蘭西學院對面的聖拉唐騎士府邸的塔樓等,這些消失的建築,至今令人惋惜不已。在開辟新的交通網路和建設昂貴的新公寓樓群之後,由於大規模的搬遷,傳統的社會網路遭到破壞。大批社會底層的人被趕到沒有基礎設施和衛生環境惡劣的郊區去居住,那裡建起的大批毫無味道的「睡覺城」,甚至至今仍是被冷落的一部分,成為社會問題的重災區。原來巴黎「貧富混雜」的平衡被打破了,西南部越來越「高貴」,東北部越來越混亂。可以說,人們今天碰到的許多麻煩,那時已顯現端倪!奧斯曼是個專制、跋扈、壓制不同意見的人。也許正是他的鐵腕、自信和日耳曼血統的簡單、執著,加上拿破崙三世對他的支持,成就了他「改造巴黎」(或許是毀壞巴黎)的「偉業」?當然,評論他的功過,不能脫離150年前的歷史、不能不結合當時的時代背景。當時,還沒有普遍的保護歷史文化遺產的意識,法國直到1913年才出現《文物保護法》。而奧斯曼時代,尤其是他本人,對老房子拆還是不拆,只是考慮「需不需要」。關鍵是如何規劃和建設奧斯曼在改造巴黎的過程中,肆意毀壞文化古跡,也破壞了巴黎整體文化氛圍的所作所為,已被永遠記入歷史。法國有一本書《毀壞文物史》,書中列了一個「破壞者」的名單,奧斯曼不幸榜上有名。研究奧斯曼,是為了在今天的城市規劃和建設中少走彎路,避免重蹈覆轍。專家們有針對性地對此提出的問題主要有:一、保護文化古跡是否值得?沙敦先生的回答是:絕對值得!保護文化古跡,不僅是文化利益,也是商業利益。他說,歐洲有許多城鎮,要說有什麼名揚國內外的名勝,好像也找不出來,但是旅遊收入、城市名氣、執政者形象,一點也不差。原因就是注意保護城市整體的魅力。靠幾個名勝作招牌,當然需要,但最主要的是整體保護。邱治平先生的觀點更為鮮明:文化靈魂、歷史遺產是無價的!如果只著眼前利益,一定會為後人所恥。華攬洪先生說,保護古跡和城市現代化兼顧,使之相得益彰,的確有一定難度,但絕非沒有辦法!尤其是現代人已掌握了「舊瓶裝新酒」(即在不傷老房子筋骨的前提下,安裝現代化設施)的技術。華新民女士說,「整體保護」,也就是文化環境、人文環境的保護。如何防止古老文化被一點一點地蠶食乃至面臨滅頂之災,是今天文化人最大的憂慮。二、為了改善交通,就對有數百年歷史的建築大動干戈,是否應該?專家們指出,奧斯曼所解決的巴黎交通問題,只管了幾十年,真正使巴黎交通發生革命性變化的,是1900年巴黎地鐵的興建。因此,若說現代化,奧斯曼之後還有貝安維諾(第一個建設巴黎地鐵的工程師)。如果只是一味地「拆」、「擴」,用這個方法解決交通問題,真正是緣木求魚。道路的寬度是永遠也趕不上人們對縮短出行時間的要求的。過去,面對老舊的房子,有些人容易產生自卑感。一對法國知識分子夫妻對記者說,40年前,他們在巴黎讀書的時候,看到「窪地」(奧斯曼沒有拆毀的、今天吸引遊客最多的老城區)的老房子,也覺得落後,維護成本太高、沒有現代舒適生活所需要的一切。「現在回頭看看,才知道當時我們多麼幼稚!」從故紙堆中抬起頭,看眼前的巴黎,我明白了,奧斯曼和他的繼承者們創造了巴黎的今天,但也毀壞了巴黎的昨天和前天,而巴黎的昨天和前天本來是可以令今天的巴黎更加奪目的。今天人們在提到奧斯曼的功績時,也越來越多地提到他的劣跡。這是他個人的遺憾,更是一個城市——巴黎、一個國家——法蘭西,甚至整個人類的遺憾。(本報駐巴黎記者 何農)
㈥ 我國被列入為世界遺產名錄的景觀有哪些
截至2003年7月,我國已有29處景觀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文化遺產共21處:北京故宮專、長城、敦煌屬莫高窟、秦始皇陵及兵馬俑坑、周口店北京猿人遺址、承德避暑山莊及周圍寺廟、孔府.孔廟.孔林、武當山古建築群、西藏布達拉宮、麗江古城、平遙古城、蘇州古典園林、皖南古村落____西遞.宏村、北京頤和園、北京天壇、明清皇家陵寢(明孝陵、十三陵、明顯陵、清東陵、清西陵)、龍門石窟、大足石刻、都江堰____青城山、雲岡石窟、廬山風景名勝區。
自然遺產共4處:武陵源風景名勝區、九寨溝風景區、黃龍風景名勝區、雲南「三江並流」自然景觀。
自然文化遺產共4處:武夷山風景名勝區、泰山風景名勝區、黃山風景名勝區、峨眉山____樂山大佛。
㈦ 建築工業化會不會對建築師的創造性有所影響
建築師,抄是指受過專業教育或訓練,以建築設計為主要職業的人。建築師通過與工程投資方(即通常所說的甲方)和施工方的合作,在技術、經濟、功能和造型上實現建築物的營造。 建築師一般在專門的建築事務所工作或從事相關教學科研。
㈧ 女生學建築學好嗎就業方面是不是有性別歧視
一說起建築專業,很容易會和塵土飛揚、雜訊嘈雜的工地聯系在一起,有人覺得這專業不適合女生。
「這其實是一個誤區,把建築和土木混為一談了。」省建築設計研究院的小朱經常這樣給外行解釋,「一幢房子長什麼樣、外立面、空間結構怎樣,這是建築學的事情;房子建得牢不牢,鋼筋用多粗、樓板有多厚,這就是學土木的人考慮的問題。」
紹興人小張,浙大建築系畢業,在杭州一家甲級設計研究院工作,是本次采訪中唯一學建築的女生。1998年,小張參加高考,643分,超一本線93分,全省排390多名,錄取浙大。
小張說,她跑工地的次數不多,主要是面對電腦、運用各種制圖軟體設計、出圖,「倒是學土木的要經常和工地打交道。」
而王竹副院長卻說,「去工地現場反而是學建築的人更應該做的事情。建築師跑現場,能解決一些具體問題。能幫助你選定合適的建築材料,讓施工單位和工人根據你的意圖,完整地實現建築師的設計思想。」
小張讀本科時建築系有兩個班,共50人,女生佔了2/5。
小何班上22人,有10位女同學,「兄弟班25人,女生有16人。」
小朱回憶,當年班上有30人,男女比例接近1∶1。
結合這幾年的工作經歷,小張認為女生學建築有兩大優勢:女生的專業持久性和穩定性比男生好,盡管在創造性上比男生稍微弱一些;女生的突出優勢是心細,擅長做方案、施工圖,比如女生在設計公共建築時,往往能細致考慮、照顧到不同人群在使用這一功能區域(如衛生間、樓梯走道等)的感受和方便程度。
學建築有點苦
在校和工作後加班多
「學建築會比其他專業辛苦一些。」三位畢業生都承認,在校熬夜是家常便飯,尤其是趕作業的時候。
建築系的作業多以圖板、實物等形式展示,做起來復雜,但不枯燥,「要求我們既要融入藝術的浪漫,又能綜合技術的理性與嚴謹。」
「現在還記得,每當教室熄燈後,宿舍的走廊里,幾十號人一字排開,人人腿上放一塊畫圖板,在路燈下熬夜趕作業,那場面是相當壯觀。」回憶起這一情形,小朱兩眼放光,「在外人看來這是一件很辛苦、很痛苦的事,但我們樂在其中。從創意、想法到變成實物,一步步接近成功,是種很奇妙的感受。」
小朱說,做建築設計,加班是常有的事,但是很有成就感。
「一個是剛工作經驗上還欠火候,再也是建築設計的特性決定的。建築設計沒有標准答案,可以永無止境,只要樂意,永遠都有修改的餘地。在項目許可的時間內,一個有追求的建築設計師,都不會容忍自己的勞動成果只得60分。」
做職業建築師是就業主流
建築學專業的畢業生就業去向主要有三類:一是考公務員,進規劃局、建設局等政府部門,或者考研進學校當老師;第二類是到房產企業做建築師;第三類是像這次采訪的三位建築師一樣,進建築設計院做職業建築師。
第三類是建築學專業畢業生的主要去向。
一位建築設計院的人事負責人說,好的設計院,往往集中了高端的技術優勢,重大工程、重點工程項目多,如果參與其中,能全方位鍛煉職業建築師的專業能力。
小朱、小何當初選擇浙江省建築設計研究院,也是看中它的品牌、技術實力和發展平台。「我們設計院設計了一大批像上海國際會議中心、西湖文化廣場、杭州蕭山國際機場、黃龍體育中心等經典工程,青年設計師有許多參與重大工程的機會,這對個人的成長是難得的。」
這幾年房地產業起伏不定
建築師薪酬如何?
一位建築設計研究院的人事主管介紹,目前發達國家的城市化水平為80%左右,他們對建築設計師的需求量基本處於飽和狀態,而中國的城市化水平還不到50%,建築設計行業的人才總量一直處於供不應求的狀態。從長遠看,建築設計行業就業前景還是很不錯的。
「建築設計這行收入是慢慢積累的,與職稱、專業技能都有關系。」一位畢業於湖南大學建築學專業的高級工程師說。「剛進設計院,年薪五萬左右。五年以後,評出工程師職稱,年薪達到10萬元左右。現在是高工,待遇又上了很大台階,一年三四十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