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活字印刷術是怎麼發明的
畢是一個印刷工,他早就在工作中發現了雕版印刷不太方便,雕好的版只能用一次。於是,他首先試驗用一個一個的木質單字來印刷書,但是,他失敗了。因為小塊的木字粘在一起後,要分散開第二次再用也很不容易,而且,木塊的紋理疏密不一樣,吸水後脹的程度也不一樣,這樣一來就使得版面變得高低不平,印刷效果很差。畢日思夜想,一直也沒有想出一個好辦法。
有一天,畢坐在灶前,幫妻子做飯,他一邊燒火,一邊嘴裡念叨著:「怎樣才能找到既不吸水,又可以刻字的東西呢?」妻子指著旁邊的瓦罐說:「這不就是不吸水的東西嗎?可就是不能刻字。」一句話提醒了畢。他立即跑到附近的一個窯場,在燒窯工人的幫助下,用膠泥製成了一些刻成字的小土坯。然後放在窯里燒成了一個個很硬的單字。接著,他又按照書本的大小,准備了一塊鐵板,在鐵板上面放了松香和蠟,然後拿一個鐵框子放到鐵板上,在鐵框里排滿了他燒出來的泥字,放在火上烤,等板上的松香和蠟開始溶化時,就用一塊平板在活字上面壓一下,把字壓平,於是,一塊活字版就排好了。這時,在上面塗上墨就可以印刷了。一頁書全印完後,把鐵板再烤一下,使板上松香和蠟重新溶化,然後用手輕輕一撥拉,活字便一個個掉了下來,准備重新使用。為了提高效率,畢准備了兩塊鐵板交替進行排和印,大大地提高了書的印刷速度。
② 活字印刷術是什麼時候發明的
畢升發明活字印刷
隋唐時期出現雕版印刷,但它費工、費時,又不經濟,印刷術的改進創新成為發展的必然趨勢。北宋的平民(普通百姓)發明了活字印刷術。
活字印刷的過程:
(畢升的方法是這樣的:用膠泥做成一個個規格一致的毛坯,在一端刻上反體單字,字劃突起的高度象銅錢邊緣的厚度一樣,用火燒硬,成為單個的膠泥活字。為了適應排版的需要,一般常用字都備有幾個甚至幾十個,以備同一版內重復的時候使用。遇到不常用的冷僻字,如果事前沒有準備,可以隨制隨用。為便於揀字,把膠泥活字按韻分類放在木格子里,貼上紙條標明。排字的時候,用一塊帶框的鐵板作底托,上面敷一層用松脂、蠟和紙灰混合製成的葯劑,然後把需要的膠泥活字揀出來一個個排進框內。排滿一框就成為一版,再用火烘烤,等葯劑稍微熔化,用一塊平板把字面壓平,葯劑冷卻凝固後,就成為版型。印刷的時候,只要在版型上刷上墨,覆上紙,加一定的壓力就行了。為了可以連續印刷,就用兩塊鐵板,一版加刷,另一版排字,兩版交替使用。印完以後,用火把葯劑烤化,用手輕輕一抖,活字就可以從鐵板上脫落下來,再按韻放回原來木格里,以備下次再用。畢升還試驗過木活字印刷,由於木料紋理疏密不勻,刻制困難,木活字沾水後變形,以及和葯劑粘在一起不容易分開等原因,所以畢升沒有採用。
畢升的膠泥活字版印書方法,如果只印二三本,不算省事,如果印成百上升份,工作效率就極其可觀了,不僅能夠節約大量的人力物力,而且可以大大提高印刷的速度和質量,比雕版印刷要優越得多。現代的凸版鉛印,雖然在設備和技術條件上是宋朝畢升的活字印刷術所無法比擬的,但是基本原理和方法是完全相同的。
活字印刷術的發明,為人類文化做出了重大貢獻。這中間,我國的平民發明家畢升的功績不可磨滅的。可是關於畢升的生平事跡,我們卻一無所知,幸虧畢升創造活字印刷術的事跡,比較完整地記錄在北宋著名科學家沈括的名著《夢溪筆談》里。但是除開西夏文字的幾本推測為活字印刷的佛經外,中原地區無發現活字印刷的中文印刷品!
活字印刷術發明的意義:
活字印刷術及經濟,又省時,大大促進了文化的傳播。活字印刷術的發明是印刷史上一次偉大的技術革命。
活字印刷術的傳播及對世界的貢獻:
(1).活字印刷術發明後,陸續傳到世界各地。
(2).15世紀,歐洲才出現活字印刷,比我國晚約四百年。
兩項考古發現:
(1).考古學家發現了西夏時期的木活字印刷品,是目前已知最早的活字印刷品。
(2).山西應縣木塔內,發現了一幅遼代的紅、黃、藍三色佛像版畫,這就是發現的我國最早的雕版彩色套印印刷品。同時也說明:宋元時期,我國已有套色印刷技術。
③ 活字印刷的發明者是哪個朝代的,叫什麼名字
是北宋慶歷年間(公元1041-1048)的畢升。
畢升(約971-1051)湖北蘄州蘄水縣直河鄉(今湖北黃岡市英山縣草盤地鎮五桂墩村)人,北宋布衣。我國古代偉大的發明家。其發明活字印刷術,比德國人古騰堡發明金屬活字印刷早四百多年。
宋初為杭州書肆刻工。宋慶歷年間(1041—1048),他根據實踐經驗,發明膠泥活字印刷技術,即在膠泥片上刻字,一字一印,用火燒硬後,便成活字。這一技術未及推廣,畢升就去世了。他的字印為沈括家人收藏,事跡見於沈括的《夢溪筆談》。
活字印刷術具有一字多用、重復使用、印刷多且快、省時省力、節約材料等優點,比整版雕刻經濟方便,是印刷技術史上的一次質的飛躍,對後世印刷術乃至世界文明的進步有著巨大而深遠的影響,與指南針、火葯、造紙術並稱為中國古代四大發明。1990年在湖北英山縣發現畢升墓碑。
(3)活字印刷術是哪個發明的擴展閱讀:
活字印刷優越性:
雕版印刷一版能印幾百部甚至幾千部書,對文化的傳播起了很大的作用,但是刻版費時費工,大部頭的書往往要花費幾年的時間,存放版片又要佔用很大的地方,而且常會因變形、蟲蛀、腐蝕而損壞。
印量少而不需要重印的書,版片就成了廢物。此外雕版發現錯別字,改起來很困難,常需整塊版重新雕刻。
活字製版正好避免了雕版的不足,只要事先准備好足夠的單個活字,就可隨時拼版,大大地加快了製版時間。
活字版印完後,可以拆版,活字可重復使用,且活字比雕版佔有的空間小,容易存儲和保管。這樣活字的優越性就表現出來了。用活字印刷的這種思想,很早就有了,畢升發明活字印刷,提高了印刷的效率。
④ 活字印刷術的發明者是誰
如果政府拋開民族偏見,活字印刷術是遼朝契丹人發明的,契丹古墓出土早就印證這個了,那時宋朝還沒成立
⑤ 活字印刷術是誰發明的
畢昇(?~約1051)徽州(今安徽歙縣)人,我國古代偉大的發明家,活字印刷術的發明專者。早期的印刷方法是把圖文刻屬在木板上用水墨印刷的,統稱為「刻版印刷術」,這種印刷術的刻版造價昂貴,而且使用起來不是很方便。宋代慶歷(1041)年間,畢昇首創泥活字印刷術,徹底改變了印刷術的現狀。他使用膠泥片刻字,一字一印,燒硬後便成為字模。排版前,先在置有鐵框的鐵板上敷一層攙和了紙灰的松脂蠟,活字依次排在上面,通過加熱使蠟稍熔化,以平板壓平字面,泥字便會附著在鐵板上,可以像雕板一樣印刷。這種活字版可以反復使用,而且造價低廉,比刻板印刷術的木板整版雕刻更加經濟方便。活字印刷的發明使書籍印刷更為方便,大大促進了社會文化的發展和傳播。
⑥ 活字印刷術是什麼時候發明的
爭論中呢。別說德國谷登堡,韓國還有爭著的呢。
有一種說法:
活字印刷術,中學歷史課本上都說是北宋人畢升發明的,可惜這偉大發明隨著畢升本人一起被扔進了棺材,歷史上活字印刷術在中國幾乎沒有採用過。從宋朝一直到明清,大量採用的還是雕版印刷,這從一個側面也反映了泥活字從技術上根本就不過關,否則的話,難以解釋為什麼連中國人自己都不願意採用。對印刷業產生革命性推動作用的,不是畢升的泥活字,而是德國人谷登堡發明的金屬活字。並且,根本沒有證據表明德國人古登堡是採用了畢升提出的技術方案才解決了製作金屬活字的難題。實際上,是古登堡發明的金屬活字促進了信息在西方的廣泛傳播。
又有人說:
宋代發明家畢升(?-約1051)首創活字版印刷術。據沈括著《夢溪筆談》載:畢升在宋代慶歷年間,發明在膠泥片上刻字,一字一印,用火燒硬後,便成活字。排版前先在置有鐵框的鐵板上敷一層攙和紙灰的松脂蠟,活字依次排在上面,加熱,使蠟稍熔化,以平板壓平字面,泥字即固著在鐵板上,可以象雕版一樣印刷。此外,畢升還研究過木活字排版。畢升的發明比歐洲早400多年。印刷術的發明使人類擺脫了蒙昧,提高了交流效率,為人類創造文明史奠定了技術基礎。但少數西方人對東方文明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他們在印刷術問題上不願承認中國人的歷史貢獻,總認為德國人谷登堡為活字印刷術的最早發明人。谷登堡何許人也?谷登堡(,?-1468)德國人,鉛活字印刷的發明者。年輕時曾學金工。後從事金屬活字的鑄造和金屬活字版印刷的研究,並建立了活字版印刷工場。1450年前後用所制活字字模澆鑄鉛活字,排版印刷了《四十二行聖經》等書,為現代金屬活字印刷術奠定了基礎。還根據壓印原理製成木質印刷機械以代替手工刷印。顯然,谷登堡是一位傑出的發明家,其作用不可低估,少數西方人固執地認為谷登堡是活字印刷術的最早發明人,可能是認為他發明了印刷字母的活字印刷機的緣故,在這一點上,他們的觀點是荒謬的。
為什麼少數西方人只承認谷登堡為印刷術的最早發明人呢?是因為中國古代著名科學家沈括在他的《夢溪筆談》中有北宋時期(公元960年至1127年)畢升發明泥活字印刷的記載,但由於當時的活字印刷品未能流傳於世,以致後來有人懷疑中國對活字印刷術的首創。但是,考古學家和歷史學家證明,這些西方人的觀點是錯誤的。2000年1月初,中國歷史學家宣布,中國新近發現的一批世界最早的活字印刷品表明,活字印刷術的確源自中國。據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西夏學專家史金波教授介紹,這批活字印刷品出現於俄羅斯收藏的中國黑水城文獻,以及中國寧夏、內蒙古和甘肅等地出土的文物中。中國專家學者在對這批800年前西夏王朝時期的世俗文獻和佛經進行整理研究時獲得這一重大發現。史金波教授說:「西夏(1038-1227)是與宋王朝同時期的中國少數民族政權。這批西夏文活字印刷品的問世,說明活字印刷術在中國中原地區發明不久,就很快傳播到了西部地區。」這位歷史學家同時透露,史學界還發現由中國敦煌出土、現流失於海外的近千枚回鶻文木活字是世界上現存最早的活字實物。回鶻也是中國古代的少數民族政權。西夏使用的活字是方塊字活字,而回鶻活字則是一種包括了詞、詞綴和字母活字在內的混合型活字。從使用活字印刷的時間上看,畢升發明活字印刷不久,位於中國西部地區的西夏和回鶻在十二世紀中葉和十三世紀也相繼使用活字印刷,而歐洲採用活字印刷是在十五世紀中葉。這就說明中國的活字印刷是怎樣由東向西沿著絲綢之路傳播到西方的。
⑦ 活字印刷術是誰發明的他是哪個國家的
活字印刷術是中國的畢升發明的,其發明的泥活字,標志著活字印刷術的誕生。他是世界上第一個發明人,比德國人約翰內斯·古騰堡的鉛活字印刷術早約400年。元代王禎成功創制木活字,又發明了轉輪排字。
畢升發明活字印刷,提高了印刷的效率。但是,他的發明並未受到當時統治者和社會的重視,他死後,活字印刷術仍然沒有得到推廣。他創造的膠泥活字也沒有保留下來。但是他發明的活字印刷技術,卻流傳下去了。
(7)活字印刷術是哪個發明的擴展閱讀:
畢升的活字印刷術方法是這樣的:
用膠泥做成一個個規格一致的毛坯,在一端刻上反體單字,字劃突起的高度像銅錢邊緣的厚度一樣,用火燒硬,成為單個的膠泥活字。為了適應排版的需要,一般常用字都備有幾個甚至幾十個,以備同一版內重復的時候使用。遇到不常用的冷僻字,如果事前沒有準備,可以隨制隨用。
為便於揀字,把膠泥活字按韻分類放在木格子里,貼上紙條標明。排字的時候,用一塊帶框的鐵板作底托,上面敷一層用松脂、蠟和紙灰混合製成的葯劑,然後把需要的膠泥活字揀出來一個個排進框內。
排滿一框就成為一版,再用火烘烤,等葯劑稍微融化,用一塊平板把字面壓平,葯劑冷卻凝固後,就成為版型。印刷的時候,只要在版型上刷上墨,覆上紙,加一定的壓力就行了。為了可以連續印刷,就用兩塊鐵板,一版加刷,另一版排字,兩版交替使用。
印完以後,用火把葯劑烤化,用手輕輕一抖,活字就可以從鐵板上脫落下來,再按韻放回原來木格里,以備下次再用。
⑧ 活字印刷術是誰發明的
印刷術誕生之前,人們出版一本著作完全要靠手工抄寫,質量無法保證。隨著墨和紙的問世,雕版印刷術誕生了。它的操作方法是:將一篇文章用反手刻在木板上。印刷時,在版上刷墨,然後將紙蓋在版上用干凈的刷子輕輕刷實,紙上就會出現黑色的字跡。
20世紀初,考古學家們在甘肅敦煌千佛洞中發現了唐咸通九年雕印的《金剛經》,它成為目前世界上標有確切雕印日期的最早的印刷品實物。
雕版印刷由興到衰,歷經了1000多年的風風雨雨。經過長期的摸索,活字印刷術誕生了。它的問世不但記錄和傳播了中國傳統文化和文明,更帶動了世界范圍內文化藝術和科學的發展,而所有這一切,都要歸功於現代印刷業的鼻祖—畢A。
活字印刷術首先是制活字。畢A所用的材料是膠泥,刻好字後用火焙燒,使之堅硬如瓷。其次是排版,在鐵板上放鬆香、蠟以及紙灰的混合物和一個鐵框,將揀出來的字排滿一框後即對鐵板進行加熱,使松脂熔化,將泥活字壓平,冷卻固定之後,版即制好。最後,就是印刷,方法與雕版印刷一樣。印刷完後,將鐵板再度加熱,使松香和蠟熔化,將泥活字取下放好,以備下次使用。不難看出,畢A在近千年以前發明的活字印刷術,已經大體上具備了近代活字印刷術所具備的基本原理和操作程序。
⑨ 活字印刷術是什麼時候發明的
中國的畢昇在宋仁宗慶歷年間發明的活字印刷術,這是世界上最早的活字版印刷技術。
畢昇用膠泥做戰一個個權四方長柱體,在一面刻上單字,然後用火燒硬,這便是一個個活字。印書時,先預備好一塊鐵板,鐵板上面放上松香和蠟之類的東西,鐵板四周圍著一個鐵框,在鐵框內密密地排上活字,滿一鐵框為一版。用火在鐵板下燒,使松香和蠟熔化,另用一塊平板在排好的活字上壓一壓,把字壓平。撤去火以後,待松香和蠟凝固,一塊活字版便製成了,只要在字上塗墨即可印刷。畢昇發明的印刷方法,和今天的印刷方法相比雖然很原始,但活字印刷術的三個主要步驟——製造成活字、排版和印刷,都是相同的。
今天各種各樣的高科技印刷術不斷推出,但畢昇發明的那種古老的印刷術無疑為它們奠定了基礎。
⑩ 活字印刷術是什麼時候發明的
畢昇在11世紀中期發明了活字印刷術,但卻並未得到廣泛應用。400多年後,谷登堡在東方文明的啟迪下,也發明了同一原理的活字印刷術。不同的社會制度造就了截然不同的結果——谷登堡的活字印刷術開辟了印刷行業機械化生產的道路,並引領著西方文明大踏步地向前邁進。
1398年,谷登堡出生在德國黑森的美因茨。他對歐洲古老的印刷術做出了徹底改良。在製造活字方面,他找到了鉛合金。谷登堡先為每個印刷符號刻制一個凸出的字模沖頭,然後進行修正直至完美。之後,用它在銅塊上沖出一個凹進的印模。再在其中澆入鉛水,冷卻後就成了活字。使用時,工人們從字盤中揀出所需字模,把它們放入一個叫「手盤」的容器里,每兩個單詞之間放入鉛空,然後把手盤中的活字移入長方形活字盤,並在行與行之間插入鉛條。整個版面排好後,再把它放進一個鋼制或鐵制的排字架中,最後在架子的縫隙中敲入許多楔子,使活字牢牢地固定在各自的位置上,然後就可以付梓印刷了。
解決了活字問題之後,谷登堡又將精力投入到了印刷機的發明上。最後,他根據木製螺旋壓榨機的壓印原理製成了代替手工印刷的木製印刷機。與此同時,他還發明了一種可以均勻地粘著在每個金屬活字上的油墨,而這些在當時東方的印刷術中都是不具備的。1454年,谷登堡印刷的第一部書籍《聖經》問世了。很快,谷登堡發明的印刷術風靡整個歐洲,到了19世紀,西方的印刷業已經有了長足的進步。如今,伴隨著電子計算機和激光技術的發展,鉛字正逐漸退出印刷舞台,激光照排技術的問世使印刷業又迎來了一場新的變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