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文學藝術類的名著有哪些
藝術類經典名著100部文化是人類生活的反映,活動的記錄,歷史的積沉,是人們對生活的需要和要求、理想和願望,是人們的高級精神生活。是人們認識自然,思考自己,是人精神得以承托的框架。她包含了一定的思想和理論,是人們對倫理、道德和秩序的認定與遵循,是人們生活生存的方式方法與准則。思想和理論是文化的核心、靈魂,沒有思想和理論的文化是不存在的。任何一種文化都包含有一種思想和理論,生存的方式和方法。需要是現實,理想是嚮往,願望是想得到的,要求是必須做到的。
廣義文化與狹義文化
1 、對文化的結構解剖,有兩分說,即分為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有三層次說,即分為物質、制度、精神三層次;有四層次說,即分為物質、制度、風俗習慣、思想與價值。有六大子系統說,即物質、社會關系、精神、藝術、語言符號、風俗習慣等。
2 、廣義的文化,著眼於人類與一般動物,人類社會與自然界的本質區別,著眼於人類卓立於自然的獨特的生存方式,其涵蓋面非常廣泛,所以又被稱為大文化。
3 、廣義的文化包括四個層次:一是物態文化層,由物化的知識力量構成,是人的物質生產活動及其產品的總和,是可感知的、具有物質實體的文化事物。二是制度文化層,由人類在社會實踐中建立的各種社會規范構成。包括社會經濟制度婚姻制度、家族制度、政治法律制度、家族、民族、國家、經濟、政治、宗教社團、教育、科技、藝術組織等。三是行為文化層,以民風民俗形態出現,見之於日常起居動作之中,具有鮮明的民族、地域特色。四是心態文化層,由人類社會實踐和意識活動中經過長期蘊育而形成的價值觀念、審美情趣、思維方式等構成,是文化的核心部分。
4 、心態文化層可細分為社會心理和社會意識形態兩個層次。
5 、社會心理是人們日常的精神狀態和思想面貌,是尚未經過理論加工和藝術升華的流行的大眾心態,諸如人們的要求、願望、情緒等。
6 、社會意識形態是指經過系統加工的社會意識,往往經由文化專家的理論歸納、邏輯整理、藝術完善、並以著作、藝術作品等物化形態固定下來並跨時空傳播。
7 、根據與社會存在關系的疏密程度,可將社會意識形態區分為基層意識形態和高層意識形態,前者包括政治理論、法權觀念等,後者包括哲學、文學、藝術、宗教等。
8 、基層意識形態與社會存在保持著密切聯系,是經濟基礎的集中體現,但它的產生和發展仍然要經過社會心理這一中間環節起作用;高層意識形態是更高的更遠離物質經濟基礎的意識形態,具有較強的獨立性,但它與社會存在之間的中介是社會心理和基層意識形態。
9 、狹義的文化排除人類社會-歷史生活中關於物質創造活動及其結果的部分,專注於精神創造活動及其結果,主要是心態文化,又稱「小文化」。
10、1871年,英國文化學家泰勒在《原始文化》一書中提出了狹義文化的早期經典界說,即文化是包括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習俗和任何人作為一名社會成員而獲得的能力和習慣在內的復雜整體。1.《繪畫論》,達芬奇,麥克馬洪澤本,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出版社
2.《羅丹藝術論》,光琪譯,人民美術出版社
3.《人類的藝術》,亨德里克·威廉·房龍,中國友誼出版公司
4.《論藝術的精神》,康定斯基,查立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5.《拉奧孔》,朱光潛譯,人民文學出版社
6.《藝術哲學》,付雷譯,人民文學出版社
7.《夢的解析》,(奧)弗洛伊德著,羅生譯百花洲文藝出版社
8.《弗洛伊德論美文集》,西格蒙地·弗洛伊德,張煥民、陳偉譯,知識出版社
9.《藝術》,克萊夫·貝爾,周金環、馬中遠譯,中國文藝聯合出版公司
10.《抽象與移情》,沃林格爾著 王才勇 譯,遼寧人民出版社
11.《視覺與設計》,弗萊,易英譯,江蘇教育出版社
12.《藝術風格學》,海因里希·沃爾夫林 , 潘耀昌 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13.《現代繪畫簡史》,里德,劉萍君譯,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
14.《藝術即經驗》,杜威,商務印書館
15.《美的現實性》,伽達默爾,張志揚等譯,三聯書店
16.《論人:人類文化哲學導論》,恩斯特·卡西爾,劉述先譯,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17.《藝術與視知覺》,阿恩海姆 著,滕守堯、朱疆源 譯,四川人民出版
18.《藝術與錯覺》,貢布里希,楊思梁、范景中譯,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
19.《秩序感》,貢布里希,范景中譯,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
20.《理想與偶像》,貢布里希,范景中譯,上海人民出版社
21.《存在與虛無》, 薩特, 陳宣良等譯,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22.《存在與時間》,海德格爾,修訂譯本,三聯書店
23.《現代藝術觀念》,斯坦戈斯編,侯翰如譯,四川美術出版社
24.《西方現代藝術史》,H·H·阿納森,鄒德儂等譯,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
25.《世界藝術家,1950-1980》,馬克斯編,刑自申譯,紐約H·W威爾遜公司
26.《列賓評傳》,嚴摩罕譯,朝花美術出版社
27.《麥田的守望者》,傑羅姆·大衛·塞林格著,施咸榮譯,譯林出版社
28.《杜尚訪談錄》,皮埃爾·卡巴納著,王端芸譯,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29.《走向後現代藝術》,佛克馬、伯斯頓編,北京大學出版社
30.《超級藝術》,奧利瓦著,毛建雄、艾紅華譯,湖南美術出版社
31.《藝術的終結之後》,丹托著,王春辰譯,江蘇人民出版社
32.《觀念藝術》,徐淦,人民美術出版社,
33.《裝置藝術》,徐淦,人民美術出版社,
34.《沃霍爾論藝》,陳建軍,人民美術出版社
35.《國際藝術家訪談錄》,常寧生編,江蘇美術出版社
36.《西方現代藝術與後現代藝術》,葛鵬仁著,吉林美術出版社
37.《後現代藝術系譜》,島子著,重慶出版社
38.《反叛與超越——西方現代繪畫藝術》,常寧生,東方出版社
39.《失落與超越---西方後現代藝術現象研究》,孫志宜,安徽美術出版社
40.《從英雄頌歌到平凡世界——中國現代美術思潮》,易英,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41.《牆》,高名潞,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42.《20世紀藝術批評》,沈語冰,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
43.《美學三書》(三本套裝),李澤厚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44.《走向新建築》,勒·柯布西埃著,吳景祥譯,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出版
45.《現代設計的先驅》,佩夫斯納,王曉京譯,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出版
46.《包豪斯理想》,威廉·斯莫克著,周明瑞譯,山東畫報出版社
47.《當代建築的理論和宣言》,(美) 查爾斯·詹克斯,卡爾·克羅普夫編著,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
48.《建築的復雜性與矛盾性》,羅伯特·文丘里,周卜頤譯,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
49.《後現代主義建築20講》,許力,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50.《歷代名畫記》,張彥遠,人民美術出版社
51.《中國古代畫論類編》,俞劍華,人民美術出版社
52.《中國藝術精神》,徐復觀,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53.《美術史與觀念史》,范景中、曹意強,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54.《藝術的故事》貢布里希、范景中,廣西美術出版社
55.《美術史的形狀》范景中、傅新生、李本正,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
56.《美術史的觀念》邵宏、范景中,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
57.《秩序感:裝飾藝術的心理學研究》,E.H.貢布里希、尹定邦主編、范景中、 楊思梁,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
58.《中國建築史》,梁思成,百花文藝出版社
59.《園冶注釋》,計成、陳植、楊伯超、陳從周,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
60.《中國現代建築史》鄒德儂,天津科技出版社
61.《東西方的建築空間:傳統中國與中世紀西方建築的文化闡釋》,王貴祥,百花文藝出版社
62.《華夏意匠:中國古典建築設計原理分析》李允鉌,天津大學出版社
63.《現代建築》曼弗雷多·塔夫里(Tafuri.M.)、弗朗切斯科·達爾科(Dal Co.F.)、劉先覺,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
64.《建築理論史:從維特魯威到現在》漢諾-沃爾特·克魯夫特,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
65.《現代建築設計思想的演變》,彼得·柯林斯、英若聰,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
66.《建築:形式空間和秩序》程大錦,天津大學出版社
67.《建築的永恆之道》,亞歷山大(Alexander)、趙冰,知識產權出版社
68.《建築模式語言》亞歷山大等、李道增、高亦蘭、關肇鄴,知識產權出版社
69.《住宅製造》亞歷山大等、高靈英,知識產權出版社
70.《城市發展史(起源演變和前景)》,芒福德 (Mumford Lewis)、宋俊嶺、 倪文彥,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
71.《城市意象》,凱文·林奇、方益萍,華夏出版社
72.《中國古代城市規劃史》,賀業鉅,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
73.《場所精神:邁向建築現象學》,諾伯舒茲(Christian Norberg-Schulz)、施植明,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
74.《蒙太奇論》,[俄]C. M .愛森斯坦著,中國電影出版社
75.《世界電影史》,[法]喬治·薩杜爾,中國電影出版社
76.《世界電影史》,[美]克莉絲汀·湯普森、大衛·波德維爾,北京大學出版社
77.《新中國電影史》,尹鴻等,湖南美術出版社
78.《電影理論史評》,[美]尼克·布朗,中國電影出版社
79.《外國電影理論文選》,楊遠嬰編,文化藝術出版社
80.《電影美學》,[匈]貝拉·巴拉茲,中國電影出版社
81.《電影作為藝術》,[德]魯道夫·愛因漢姆,中國電影出版社
82.《電影的本性,物質現實的還原》,[德]齊格弗雷德·克拉考爾,江蘇教育出版社
83.《電影的觀念》,[美]斯坦利·梭羅門,中國電影出版社
84.《電影的元素》,[美]李·R·波布克,中國電影出版社
85.《解讀電影》,[美]布魯斯·F·卡溫,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86.《當代電影分析》,[法]雅克·奧蒙、米歇爾·馬利,江蘇教育出版社87。《法國電影新浪潮》,焦雄屏主編,江蘇教育出版社
88.《1945年以來的義大利電影》,[法]洛朗斯·斯基法諾,江蘇教育出版社89.《紀錄電影文獻》,單萬里主編,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
90.《機械復制時代的藝術作品》,[德]瓦爾特·本雅明,江蘇人民出版社
91.《理解媒介》,[加]加歇爾·麥克盧漢,商務印書館
92.《論攝影》,[美]蘇珊·桑塔格,湖南美術出版社
93.《宋元戲曲史》,王國維,上海古籍出版社
94.《中國戲曲通史》,張庚、郭漢城主編,中國戲劇出版社
95.《中國現代戲劇史稿》,陳白塵、董健編著,中國戲劇出版社
96.《中國書法史(七卷本)》,叢文俊等,江蘇教育出版社
97.《中國書法全集》,劉正成等,榮寶齋出版社
98.《書法的形態與闡釋》,邱振中,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99.《歷代書法論文選》,上海書畫出版社,上海書畫出版社
100.《中國美術史》,洪再新,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
B. 美的特徵和美的分類有哪些如何理解自然美
自然美,是指人所生存於其中的自然界事物的美。自然美的特徵,在於自然性、形式性和變易性。自然性和形式性較好掌握,對於變易性則需要重點理解。
自然美是天然物質符號的美,它的活躍多變往往並不依賴於人的主觀意志。一方面,客觀的自然事物在變;另一方面,主體的情感也在變,從而主體賦予自然客體的意義也在變,這就必然使得自然美呈現為千姿百態的物質符號形態,充滿著朦朧的不確定性,也就是我們所說的自然美的變易性。
第一,自然事物充滿活力。自然美是活的形象,是生命的充滿活力的運動和變化的形象。自然界的萬事萬物都有其產生、發展、衰朽、死滅和復甦的過程,這種過程都遵循著自身的規律,就像應和著宇宙生命的某種秘密旋律,形成富於變化的節奏感,使自然美呈現出變易的特徵。
例:花。
以「美不自美」對中唐詩美現象作總體把握,是中唐詩歌現象自身的特質所決定的。「美不自美」觀,是中唐詩歌諸流派所共同遵守的一個審美原則。這種詩美觀,充分體現了人類自我中心的意識,標志著儒家倫理詩觀在中唐詩美學中的勝利。「美不自美」最大限度地強化了人的本質力量,最大極限地張揚了人的主觀能動性,以人對自然役使和賦形為詩歌創作的審美特徵,其美學效果是抒情者的心理真實代替了山水對象的客觀真實,因此,他們詩中的山水自然,大多有被扭曲了的遭遇,呈現出形意失諧、意象失衡的詩美形態,被強加上哲性化的理解而成為意義的象徵。
C. 藝術的社會本質是什麼
藝術首先不屬於物質的社會關系,而屬於思想的社會關系,是一種社會意識形態;它不屬於社會的經濟基礎,而屬於上層建築,是建立在一定經濟基礎上的龐大的上層建築的一個部門。從根本上說是為經濟基礎所決定的上層建築,它反映經濟基礎,也反作用於經濟基礎。
研究藝術的社會本質,既要認識到藝術與其他社會意識形態的共同性,又要認識到它的特殊性。經濟基礎是社會一定歷史發展階段上的生產關系的總和,上層建築是建立在經濟基礎之上的政治、法律、道德、哲學、宗教、藝術等觀點或觀念,以及和這些觀點或觀念相適應的制度。作為社會意識形態的藝術,同其他形式的社會意識形態一樣,它的發生和發展,歸根結底是為經濟基礎所決定的,也對其發生反作用。藝術也與其他各種不同形式的社會意識形態之間互相作用、相互影響———這是他們的共性。他們有各自的特性,藝術通過「中間環節」聯系於經濟基礎。
藝術與政治的關系,經濟基礎主要通過政治的中介影響藝術,而藝術也主要通過政治的中介反作用於經濟基礎。進步的藝術總是為上升的經濟關系通過進步的政治所決定,並且反過來給政治以及經濟以積極的影響;而沒落的藝術則是為沒落的經濟關系通過反動的政治所決定,並且反過來為其政治以及經濟服務。
藝術與道德的關系,在階級社會中,各個統治階級的道德總要在不同程度上影響到藝術家和他們的藝術創作,使藝術維護其道德規范進而維護其經濟基礎。另一方面,藝術反過來又可以影響和改造人們的道德觀念,起到移風易俗的作用。
藝術與宗教關系,宗教對藝術的影響,從根本上說是對藝術的否定。主要在於宗教利用藝術為自己服務,它的教義必然對藝術嚴加約束,把藝術當成吹捧和鞏固自己的手段,從而限制了藝術發展的自由和獨立性。另一方面,宗教在對藝術的否定中又包含了對自身的否定,藝術在宗教的束縛下發展到一定時期,又重新獲得了自己的獨立性,即反過來利用宗教實現自己的本質。從世界范圍和人類歷史來看,宗教對藝術的影響無疑是很大的,從根本上講,最終決定宗教和藝術發展的只能是經濟基礎,宗教和藝術的關系是在上層建築領悟內的互相影響、互相作用、互相滲透的關系,他們都反映經濟基礎,為經濟基礎所決定。
藝術與哲學的關系,哲學作為一定的世界觀,必然要對藝術創作活動發生影響,而藝術不但要反映一定的哲學觀念,並且給一定的世界觀的形成以積極的影響。就一般常識而言,美學觀總要指導和影響藝術的創作,而藝術創作實踐又要反過來影響美學觀的形成和發展。
藝術源於社會生活,是社會生活的反映。藝術家只有在生活的源泉中開采礦藏、吸取營養、真實地反映社會生活並真誠地表現對生活的感受,他的創作才會具有生命力。作為特殊意識形態的藝術不同於作為「中間環節」的其他意識形態。盡管他們之間有著共性,但終究是不同的社會事物,不能混淆,更不能相互替代。
在這里必須要提到,「藝術生產」是馬克思主義美學中的一個重要概念,在美學史上是一個重大的理論創舉。作為「藝術生產」本質的是它的精神生產的性質,它所表現的,是主要反映的社會生活和創作者對生活的審美認識,以及作者的審美情感和審美理想。通過影響人的精神最終影響客觀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