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標點符號到底是從哪個國家起源的
西方標點源於古希臘,在公元前5世紀的希臘文都是連寫,只是偶爾用直行的二連點和三連點分隔詞句。
當時的大學者亞里士多德在《修辭學》一書中,提到哲學家赫拉克利特的著作因為連寫而難以斷句。到後來,亞歷山大圖書館館長阿里斯托芬(前257~前180年)才創制出三級點號:中圓點(·)、上圓點(·)、下圓點(.),從無到有,且成序列。
在中國古代文書中,一般不加標點符號,而是通過語感、語氣助詞、語法結構等斷句(在文章里加入「句讀〈jù dòu〉符號」:句號表示句子的完結;讀號貌似當前的頓號,表示語氣的停頓),經常出現歧義、造成對文章字句的誤解。
例如清代詩人趙恬養《增訂解人頤新集》中「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另一說我是客,不是我)一句就有七種解釋方法。古代中文無通用的標點符號,到了19世紀開始使用「。」作為斷句。日本在8世紀時,使用返點和訓點作為標點系統。
(1)標點符號發明擴展閱讀:
現行的漢語的標點符號是從西方借來的,翻譯家嚴復的《英文漢詁》是最早把外國標點符號用於漢語的著作。
漢語標點符號史可溯源到甲骨文中使用線條和間空作為分詞分段手段,但從那時直到清末,得到共同認可使用的還只有句(。)、讀(、)、表示著重的(.)、表示專名的(——)等幾個標點而已,而且這些標點符號常常同其他符號混用。
1919年4月,胡適、錢玄同、劉復、朱希祖、周作人、馬裕藻6名教授極不願看著「現在的報紙、書籍,無論什麼樣的文章都是密圈圈到底,不但不講文法的區別,連賞鑒的意思都沒有了」。
在國語統一籌備會第一次大會上,他們提出了《方案》,要求政府頒布通行「,。;:?!—()《》」等標點。
1920年2月,北洋政府教育部發布第53號訓令——《通令採用新式標點符號文》,我國第一套法定的新式標點符號從此誕生。
B. 標點符號是誰發明的
倉頡!
C. 哪個國家最早發明標點符號
中國漢朝時期。
D. 標點符號是誰發明的
兩種版本
1,子夏(前507---?)姓卜,名商,字子夏,後亦稱「卜子夏」、「卜先生」,春秋末晉國溫人(另有魏人、衛人二說,近人錢穆考定,溫為魏所滅,衛為魏之誤,故生二說),孔子的著名弟子,「孔門七十二賢」之一。孔子後期學生中之佼佼者,才思敏捷,以文學著稱。他是我國現代標點符號的發明人,為讀書斷句提供了方便,後傳到歐洲改進成現在標點符號。
2,16世紀時,小馬努蒂烏斯提出了一套正規的標點符號系統。主要符號源於希臘語法家們所用的小點,但常常改變其含義。希臘文中的問號(;)變成了英語中的分號。
我國古時候沒有標點符號,文章讀起來很吃力,甚至被人誤解。到了漢朝才發明了「句讀」符號,語言完整的一小段為「句」;句中語意未完,語氣可停的一小段為「讀」(音逗)。宋朝使用「。」「,」來表示句讀。明代才出現了人名號和地名號,這些就是我國最早的標點符號。
1919年,國語統一籌音會在我國原有標點符號的基礎上,參考各國通用的標點符號,提出了《請頒行新式標點符號議案》,規定了12種標點符號,由當時教育部頒布全國。新中國成立後,出版總署進一步總結了標點符號的用法規律,於1951年刊發了《標點符號用法》,同年10月政務院作出了《關於學習標點符號用法的指示》。從此標點符號才趨於完善,有了統一的用法。
E. 標點符號是那個國家發明的
16世紀時,小馬努蒂烏斯提出了一套正規的標點符號系統。主要符號源於希臘語法家們所用的小點,但常常改變其含義。希臘文中的問號(;)變成了英語中的分號。 我國古時候沒有標點符號,文章讀起來很吃力,甚至被人誤解。到了漢朝才發明了「句讀」符號,語言完整的一小段為「句」;句中語意未完,語氣可停的一小段為「讀」(音逗)。宋朝使用「。」「,」來表示句讀。明代才出現了人名號和地名號,這些就是我國最早的標點符號。 1919年,國語統一籌音會在我國原有標點符號的基礎上,參考各國通用的標點符號,提出了《請頒行新式標點符號議案》,規定了12種標點符號,由當時教育部頒布全國。新中國成立後,出版總署進一步總結了標點符號的用法規律,於1951年刊發了《標點符號用法》,同年10月政務院作出了《關於學習標點符號用法的指示》。從此標點符號才趨於完善,有了統一的用法。 古時候寫文章是沒有標點符號的,讀起來很吃力,甚至產生誤解。到了漢朝才發明了「句讀」符號。語意完整的一小段為「句」;句中語意未完,語氣可停頓的一段為「讀」(念,相當於現在的逗號)。宋朝使用「。」,「,」來表示句讀。明代才出現了人名號和地名號。這些就是我國最早的標點符號。 1919年國語統一籌圖備會在我國原有標點符號的基礎上,參考各國通用的標點符號,規定了12種符號,由當時教育部頒布全國。建國後,出版總署進一步總結了標點符號的用法規律,於1951年刊發了《標點符號用法》,同年10月政務院作出了《關於學習標點符號用法的指示》。從此,標點符號才趨於完善,有了統一的用法。1990年4月,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和新聞出版署修訂頒布了《標點符號用法》,對標點符號及其用法又作了新的規定和說明。
滿意請採納
F. 為什麼中國古代沒有發明標點符號
中國古代有沒有標點符號
古人讀書是不可能一口氣把一篇哪怕是分量極小的文字讀完的,在閱讀中肯定需要停頓,這就需要自己去斷句。《禮記·學記》雲:「比年入學,中年考校。一年,視離經辨志……」東漢鄭玄注雲:「離經,斷句絕也。」唐孔穎達疏雲:「學者初入學一年,鄉遂大夫於年終之時考視其業。離經,謂離析經理,使章句斷絕也。」唐韓
愈說:「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由此可見,句讀是古人讀書的重要方法。由於句讀不當而產生的笑話,自古就不勝枚舉,如《韓非子·外儲說左下》有如下記載:「魯哀公問於孔子曰:『吾聞古者有夔一足,其果信有一足乎?』孔子對曰:『不也,夔非一足也。夔者忿戾惡心,人多不說喜也。雖然,其所以得免於人害者,以其信也。人皆曰:「獨此一,足矣。」夔非一足也,一而足也。』哀公曰:『審而是,固足矣。』」
據考古發現可知,我國古代很早就在寫作、抄書過程中使用過一些表示句讀的符號。如1973年在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帛書《老子》甲乙本,甲本帛書中除了章首有圓黑點「·」作為章號外,一個完整的句子後面,也有一個不規則的小黑點,這應該是古人抄書時隨手加上的句讀符號。1972—1976年間,在甘肅居延考古隊發掘出土的一批漢簡中,除表重文的符號「=」外,還有「■」、「▓」、「●」、「W」、「∠」、「∕」等符號,它們均起著句讀或後來標點符號的作用。如:西漢末年的竹簡「吞北隧卒田惲∣(此為一朱筆符號)正月食三斛∽正月庚戌自取=卩」;漢元帝時期的竹簡有「□□平●戊失亡貨負●已失火□□」;破城子探方27中有「■右第二十九隧卒三□」,「■右卒三十桼人」;更始二年的竹簡「茭滑戎∠王陽∠呂尚∠韓壽□」等。
漢簡中的這些特殊符號,都有它們各自特殊的用途,有的是起到後來「,」的作用,如「●」;有的起到「、」的作用,如「▲」、「·」、「∣」、「∠」等;有的起到句號的作用,如「卩」;有的則起到標識章首或分行、分段的作用,如置於行文起首處的「W」、「■」等符號;有些符號如「∽」、「S」、「▓」、「=」等我們還不好確切地斷定它們在行文中所起的作用到底是什麼;有些放置於文末的符號如「W」等,在抄寫或書寫時還特意用朱筆跡表示其特殊性;有些是兩個符號連用,如「W」「S」、「,」「卩」、「△」「S」等,就非常令人費解。同時,在漢簡中還出現了後世的逗號「,」和頓號「ヽ」等類似的符號,其作用也和後世的用途差不多。這說明,至遲在漢代,人們在書寫或抄書時還是使用一些特殊的符號來表示句讀,以便於人們的閱讀的。
《說文解字》第五中有「」這么一個符號,許慎解釋說「,有所絕止;識之也,凡之屬皆從」。對此,歷代學者都有解釋。宋人徐楷說:「猶點柱之柱,若漢語讀書,止,輒乙其處也。」清人段玉裁說:「此於六書為指事。凡物有分別,事有不可,意所存主,心識其處者皆是,非專謂讀書止輒乙其處也。」朱駿聲也說:「今誦書點其句讀,亦其一專也。」近人楊樹達說:「即今所用之讀點」(《古書句讀釋例·敘論》)。都肯定「」起碼是一個句讀符號,也就是說「」為「讀」的本字,是把句子斷開的一個標記符號。
句讀一詞最早見於後漢何休的《春秋公羊傳解詁序》,雲:「援引他經,失其句讀,以無為有,甚可閔笑者。」高誘在《淮南子敘》中又說:「自誘之少,從故侍中同縣盧君,受其句讀。」由此可知,句讀一詞的出現至少已經有兩千年的歷史了。唐沙門湛然在《法華文句記》中說:「凡經文語絕處謂之『句』,語未絕而點之以便誦詠,謂之『讀』。」就是說「讀」表明語意未盡而需要停頓,「句」表明文辭語意已盡。唐人劉蛻在《文冢銘》中說:「十五年矣,實得二千一百八十紙。有塗乙者,有注楷者,有覆背者,有珠圍者。」清人羅汝懷解釋說:「圍即當今之圈,是唐人已有圈點之法而宋人則盛行矣。」(《綠漪草堂文集》卷16)這說明「讀」在很早的時候就有符號來表示,而「句」在唐朝以前並沒有與之相對應的專用符號。唐朝以後,我國的通俗讀物開始普遍地運用「。」作為句號。
依據現有的文獻材料來看,我國句讀符號使用規范的確立,應該是在宋朝。宋朝人岳珂在《九經三傳沿革例》中說:「監蜀諸本皆無句讀,惟建本始仿館閣校書或從旁加圈點,開卷瞭然,於學者為便。然亦但句讀經文而已。惟蜀中字本與興國本並點注文,益為周盡。」宋朝學者毛晃在其《增韻》中也說:「今秘省校書式,凡句絕則點於字之旁,讀分則微點於字之中間。」「、」和「。」成為點讀書文的正式符號,並成為今天頓號和句號的來源。後來,到了明朝刊本小說出現時,才開始增添了兩個專名號:一個是人名旁加一直線「│」,一個是地名旁邊加兩直線「‖」,它們都加在直行字的右邊。上述兩種點和兩種標號,就是我國最早的標點符號。元代,程端禮在其著作《程氏家塾讀書分年日程》中差不多確定了讀書時斷句的一些基本規則。程氏的這本書,具體地規定了「句」和「讀」的區別,書中所言的句讀符號已較為規范。至清代,學者對句讀的研究用力最勤,成果也最多。尤其是王念孫、王引之父子,還在其自刻的書如《廣雅疏證》、《經傳釋詞》等上,都自加了句讀符號,從而開創了自己著書自標句讀的先例。古代學者在這方面所做的不懈努力,不僅為後人閱讀古代典籍提供了便利的條件,而且也為現代新式標點符號的確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G. 中國的標點符號是誰發明的
在1919年4月份,胡適、錢玄同、劉復、朱希祖、周作人、馬裕藻6名教授很不原因看著「現在的報紙、書籍,無論什麼樣的文章都是密圈圈到底,不但不講文法的區別,連賞鑒的意思都沒有了」。
所以在國語統一籌備會第一次大會上,他們提出了《方案》,要求政府頒布通行「,。;:?!—()《》」等標點符號。
1920年2月2日,北洋政府教育部發布第53號訓令——《通令採用新式標點符號文》,我國第一套法定的新式標點符號從此誕生。
因為古代樂器一般不添加標點符號,否則會給未經訓練的人造成閱讀困難。因此,1919年,馬玉藻,朱熹祖,錢玄同,劉甫,周作人,胡適等人共同提出新標點動議,上海商報於1919年2月出版了胡適的「中國哲學史綱」。
這是第一本用白話和新標點寫的「新書」。 1920年,在陳獨秀和胡適的支持下,王淵在上海一家小型出版社出版並出版了「水滸傳」。這是中國首次使用標點符號發表經典書籍。標點符號的使用在促進漢語白話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7)標點符號發明擴展閱讀:
第一個從國外引進標點符號的人是清末同文館的學生張德彝。同文館是洋務運動中清政府為培養外語人才而設立的,張德彝是第一批英文班學生中的一員。
同治7年(1868年)2月,前駐華公使浦安臣帶領「中國使團」出訪歐美,張德彝也成為隨團人員中的一名。
張德彝有一個習慣,無論到哪個國家,都喜歡把當地的景色、人物、風俗習慣記錄下來,以「述奇」為名編成小冊子。1868年至1869年期間,他完成了《再述奇》。
眼下這本書名為《歐美環游記》,其中有一段介紹西洋的標點符號,雲:「泰西各國書籍,其句讀勾勒,講解甚煩。如果句意義足,則記『。』;意未足,則記『,』;意雖不足,而義與上句黏合,則記『;』。
又意未足,外補充一句,則記『:』;語之詫異嘆賞者,則記『!』;問句則記『?』;引證典據,於句之前後記『「」』;另加註解,於句之前後記『()』;又於兩段相連之處,則加一橫如『——』。
雖然張德彝不是有意識地向國內知識界引入標點符號,甚至帶有反對的口氣,覺得這些標點繁瑣,但是卻在無心栽柳的過程中為中國語言符號的發展帶來了新風。
H. 標點符號是什麼時候開始使用,由誰發明的
標點符號,不可小覷
我國最早的古書是沒有標點的。大約在漢代,開始使用句讀。到了宋代,開始使用圈點。到了明代又出現︴和‖,分別用來表示人名和地名。這些簡單的符號可以看作是我國傳統的標點符號;但它是很不完備的,長時間里也沒有得到廣泛使用。
進入20世紀,一些學人開始向國內介紹歐美最通行的一些標點符號。並根據古代的句讀符號,參考西洋方法研究制定出了適合中國文字需要的我國最早的新式標點符號。
1919年4月,以胡適為首的六教授提出《方案》,要求政府頒布通行「,。;:?!——()《》」等標點。11月底,胡適對上述方案作了修改,把原方案所列符號總名為「新式標點符號」,此年被批准。
1920年2月2日,北洋政府教育部發布第53號訓令——《通令採用新式標點符號文》,批准了由北大六教授聯名提出的《請頒行新式標點符號方案》。我國第一套法定的新式標點符號由此誕生,成了語言文化發展史上值得記錄的一筆。
新中國成立後,有關方面對原標點進行了研究整理,1951年9月,中央人民政府出版署公布了《標點符號用法》。共列標點符號十四種,包括句號、逗號、頓號、分號、引號、冒號、問號、感嘆號、括弧、破折號、省略號、專名號、書名號、著重號。
20世紀60年代,漢字文稿的書寫和出版物的排印由直行改為橫行,某些標點符號的用法也有了新的發展變化,有必要對原規定進行整理。1987年初,國家語委成立《標點符號用法》修訂組,約請專家對原《用法》進行1990修訂。1990年3月,國家語委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新聞出版署聯合發布了修訂後的《標點符號用法》,共列標點符號16種,增加了連接號、間隔號。此後,在聽取各界意見後,國家語委、新聞出版署和國家技術監督局共同決定將《標點符號用法》制定為國家標准,並於1995年12月正式發布。
漢語標點如此,那麼英語標點呢?兩者又有什麼差異?您知道嗎?標點符號,不僅在學習過程有重要意義,而且生活中也處處充滿了標點符號。美麗的標點符號點綴著我們的生活。小小標點,您千萬不可小覷,否則,那可就笑話連篇了!
I. 漢語中的標點符號是誰發明的呀
16世紀時,小復馬努蒂烏斯制提出了一套正規的標點符號系統。主要符號源於希臘語法家們所用的小點,但常常改變其含義。希臘文中的問號(;)變成了英語中的分號。
我國古時候沒有標點符號,文章讀起來很吃力,甚至被人誤解。到了漢朝才發明了「句讀」符號,語言完整的一小段為「句」;句中語意未完,語氣可停的一小段為「讀」(音逗)。宋朝使用「。」「,」來表示句讀。明代才出現了人名號和地名號,這些就是我國最早的標點符號。
1919年,國語統一籌音會在我國原有標點符號的基礎上,參考各國通用的標點符號,提出了《請頒行新式標點符號議案》,規定了12種標點符號,由當時教育部頒布全國。新中國成立後,出版總署進一步總結了標點符號的用法規律,於1951年刊發了《標點符號用法》,同年10月政務院作出了《關於學習標點符號用法的指示》。從此標點符號才趨於完善,有了統一的用法。
J. 標點符號是哪國發明的
標點符號的歷史(一)
1920年2月2日,北洋政府教育部發布第53號訓令——《通令採用新式標點符號文》,批准了由北大六教授聯名提出的《請頒行新式標點符號方案》。我國第一套法定的新式標點符號由此誕生,成了語言文化發展史上值得記錄的一筆。
1919年4月,以胡適為首,包括錢玄同、劉復、朱希祖、周作人、馬裕藻在內的六教授,極不願看著"現在的報紙、書籍、無論什麼樣的文章都是密圈圈到底,不但不講文法的區別,連賞鑒的意思都沒有了"。在國語統一籌備會第一次大會上,他們提出了《方案》,要求政府頒布通行",。;:?!——()《》"等標點。11月底,胡適對上述方案作了修改,把原方案所列符號總名為"新式標點符號",此年被批准。
古代,因為標點常鬧笑話
標點符號看著小巧,卻在書面語言的交流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現在我們使用的標點符號,祖先在歐洲。中國雖然在漢代以前已經出現標點符號的概念,比如"離經辨志",即在兩句之間隔開一兩字來寫,或者用豎線、短橫線等標示句子的完結,但是使用上並不普遍,經常出現這樣或者那樣的笑話。
《韓非子?外儲說左下?說二》記載了這樣的一個故事:哀公問於孔子曰:"吾聞夔一足,信乎?"曰:"夔,人也,何故一足?彼其無他異,而獨通於聲。堯曰:『夔一而足矣。'使為樂正。故君子曰:『夔有一,足也,'非有一足也。"說的是,魯哀公因為聽說"夔"有一隻腳,覺得很奇怪,就問孔子。孔子告訴他說,夔是在堯時期通曉音律,對天下實行音樂教化作出很大貢獻的一個樂官,舜繼位後,曾想另尋他人做樂官,堯就忠告舜說,像夔這樣的人,有一個就夠了。偏巧魯哀公讀古書不懂句讀,把夔理解成了有一隻腳的怪物,堂堂國君也難免鬧笑話。
兩漢的時候,有了"句讀"作為停頓標志,類似我們今天的斷句。符號有"↓"和"、"兩種,比如《說文解字》中解釋"↓"為"鉤識也,居月切","、"則為"有所絕止,而識之也,之主庾切"。就是說,凡是文末可以停止的地方,就用"↓"來標記,文中有可以句讀的地方,就用"、"來標示,也就是今天的句號和逗號。
到了宋代,鉤號變成了圓圈,標形如"○",有大中小之分。朱熹在著《四書章句集注》時就是每章之前用大的"○",每句之後用"。"這一時期還出現了段落號,用"∨"或"∧"表示,畫在每段末尾字的右下角,甚至出現了"。。。。。。""......"這樣的密圈、密點加在字的右旁,強調句子的精彩部分。這一用法直到20年代還有沿用。劃在人名或者地名旁邊的"_________"則晚至明代出現。不過值得注意的是,古代的標點符號多用來表示停頓,沒有多少意義上的差別,而且沒有標點的書居絕大多數。
同文館學生引入新標點
鴉片戰爭以後,新思想傳入,西洋標點也跟著進來了。第一個從國外引進標點符號的是清末同文館的學生張德彝。同文館是洋務運動中清政府為培養外語人才而設立的,張德彝是第一批英文班學生中的一員。
同治七年(1868年)二月,退役駐華公使浦安臣帶領"中國使團"出訪歐美,張德彝也成為隨團人員中的一名。張德彝有一個習慣,就是無論到了哪個國家,都喜歡把當地的風景、名物、風俗習慣都記錄下來,以"述奇"為名編成小冊子。在1868年-1869年期間,他完成了《再述奇》。這本書現在稱作《歐美環游記》,其中有一段介紹西洋標點的,雲:"泰西各國書籍,其句讀勾勒,講解甚煩。如果句意義足,則記。;意未足,則記,;意雖不足,而義與上句黏合,則記;;又意未足,外補充一句,則記:;語之詫異嘆賞者,則記!;問句則記?;引證典據,於句之前後記"";另加註解,於句之前後記();又於兩段相連之處,則加一橫如——。"
雖然張德彝不是在有意識地向國內知識界引入標點,甚至帶有反對的口氣,覺得這些標點繁瑣。但是卻在無心栽柳的過程中,為中國語言符號的發展帶來了新風。
胡適 新標點氣著章太炎
新文化運動前後,知識界對中國的語言文字進行了全面反思。白話文登上舞台的同時,新式標點的需求也應時而來。1916年8月,胡適應《科學》雜志的邀請,作《論句讀及文字元號》一文,全面闡述他對句讀以及文字元號的理論思考,成了新式標點的奠基之作。
《科學》雜志是1914年夏,遠在美國康奈爾大學的留學生趙元任(後來成為清華國學研究院四大導師之一,與王國維、陳寅恪、梁啟超齊名)、楊杏佛等人懷著"科學救國"思想創辦的刊物。胡適作為第二批"庚款生"於1910年底抵美國康奈爾大學後,與《科學》的倡辦人成了好朋友,並時常作文發表,《論句讀及文字元號》就是其中之一。其實在這之前的1914年,胡適就在日記里創造了一套自己使用的"句讀符號":單直"?",雙括"(())",提要號" ̄ ̄ ̄"等,《論句讀及文字元號》一文就是在其基礎上增改寫成的。
1918年,胡適作《中國哲學史大綱》,使用了這套新的標點符號。在出版後,他特意送了一本給章太炎(國學大師),上寫"太炎先生指謬",下署"胡適敬贈",在兩人名字旁邊各加了一條黑杠符號。但是當時標點符號還不是法定的通行物,章太炎看了之後,很不明白鬍適為什麼要畫這個符號,他看到自己名旁加了黑杠,覺得非常惱怒,不禁大罵:"何物胡適!竟在我名下胡抹亂畫!"及至看胡的名旁也有黑杠,才覺得應該不是什麼讓人難堪的東西,氣消一半。看來在新式標點的應用過程中,還是有頗多波折的。
繼《科學》之後,《新青年》成為宣傳新式符號的重地,錢玄同、陳獨秀、劉半農、魯迅等在文學領域大名鼎鼎的人都為新符號的傳播立下了汗馬功勞。
標點符號的歷史(二)
標點符號已經成為書面語言里不可缺少的有機組成部分。它經歷了自產生到逐步完善的過程。
我國最早的古書是沒有標點的。大約在漢代,開始使用句讀(dou)。大致是語意已完的較大的停頓叫做「句」,語意未完而需要稍作停頓的叫做「讀」。到了宋代,開始使用圈點。在相當於句號的地方用圈(。)在相當於逗號的地方用點(,)。到了明代又出現 ︴和‖,分別用來表示人名和地名。這些簡單的符號可以看作是我國傳統的標點符號;但它是很不完備的,長時間里也沒有得到廣泛使用。
進入20世紀,現代白話文的使用日漸廣泛,人們迫切需要有比較完備的新的標點符號。一些學人開始向國內介紹歐美最通行的一些標點符號。並根據古代的句讀符號,參考西洋方法研究制定出了適合中國文字需要的我國最早的新式標點符號。
新中國成立後,有關方面對原標點進行了研究整理,1951年9月,中央人民政府出版署公布了《標點符號用法》。共列標點符號十四種,包括句號、逗號、頓號、分號、引號、冒號、問號、感嘆號、括弧、破折號、省略號、專名號、書名號、著重號。
20世紀60年代,漢字文稿的書寫和出版物的排印由直行改為橫行,某些標點符號的用法也有了新的發展變化,有必要對原規定進行整理。1987年初,國家語委成立《標點符號用法》修訂組,約請專家對原《用法》進行1990修訂。1990年3月,國家語委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新聞出版署聯合發布了修訂後的《標點符號用法》,共列標點符號16種,增加了連接號、間隔號。此後,在聽取各界意見後,國家語委、新聞出版署和國家技術監督局共同決定將《標點符號用法》制定為國家標准,並於1995年12月正式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