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靜脈注射發明者是誰
靜脈輸液治療是一種高度專業技術,其治療層面涵蓋腸道外輸液、營養支持、用葯與輸液的治療,回顧其歷史,始於17世紀,但巨大進步主要發生於20世紀,在此期間有那些重大的發明呢?我們可以輸液、導管與敷料的歷史回顧,了解到這些發明是如何改善病患的生存空間與照護品質。用血液治療疾病的最早記錄是1492年,當時將3名男童的血液給予教皇三世,但直到1615年,才由Libavious重新提出將血液從一個人輸給另一個人的輸血概念,但當時還不能實際操作。輸血概念是靜脈治療的開端,經過幾個世紀之後,人與人之間的輸血才成為可能,又經過了更長的時間才出現安全的輸血技術。象現代這樣的靜脈內治療是起源於19世紀,19世紀是醫學大發展的世紀。第一個大的成就是在1818年,當時James Blundell在倫敦進行了第一次人與人之間的輸血.1834年Blundell再次進行了人與人之間的輸血,接受輸血的是一名因出血而生命垂危的產婦,由此, Blundell進一步認為出血造成的失血和低血容量有關. 1831年蘇格蘭發生了霍亂流行,這也是靜脈內治療發展過程中的重要事件。在這次流行中,Thomas Latta實驗性地給一個病人輸入了鹽水溶液,該患者當時"奄奄一息,任何東西也不會刺痛他,實際上,他已經消瘦得不成樣子,我恐怕還沒准備好用具,他就會斷了氣"。但Latta的治療成功了,病人最後康復並活了下來。鹽水注射的成功使這種療法在霍亂流行中得到廣泛使用,但其成功率有限。以後又進行了更多的工作。 1900年Landsteiner發現人體不同血液混合時,會起反應,此重大發現,終於導致人類ABO血型系統確認。在輸血治療的歷史上,第二次世界大戰有很重要的地位,因為戰爭期間輸血的應用比以前任何時候都更普遍,出於需要,必須給受傷的士兵輸血以挽救更多的生命,也因此造就今天,輸血治療是通用的醫療技術,血液可以分離成各種不同的成分,可以根據病人缺少的具體成分,單獨輸入病人需要的相應血液成分。 在二十世紀中,腸道外營養(TPN)支持也取得重大的發展。腸道外營養之父,Dr.Stanley Dudrick於1967年成功的由鎖骨下上腔靜脈輸入高濃度的葡萄糖和蛋白質。由於此突破,應用中央靜脈治療(CVC,俗稱CVP)的概念如春筍般的蓬勃發展,造就各式中央導管與敷料的發明與革命。
B. 人類根據蚊子發明的注射器作文
蚊子的啟示
暑假的一天,我在家裡寫家庭作業。突然,從近處傳來一陣「嗡嗡嗡」的聲音,不停地響著。「煩死人了」,我大聲地喊起來。我環顧了四周,沒有東西啊,怎麼有聲音呢?人往手臂一看,原來是一隻蚊子,它正吸我的血。「走開,討厭的臭蚊子!」我向手臂拍了一掌,打不中,它居然能靈巧地避開。這時,我的手臂上鼓起了一個紅紅的大包。這時,我的腦海里出現了一個大大的問號:「蚊子是怎樣吸血的呢?」
為了揭開這個秘密,我一整天都坐在椅子上等待著蚊子的到來。「嗡嗡嗡」的聲音又來了,果然,蚊子被我的血吸引住了,我趕緊拿出放大鏡來觀察這小傢伙。經過了這十幾分鍾的觀察,我終於知道蚊子是怎樣吸血的了。
原來,蚊子的嘴兩旁,有著兩把很像「鋸齒」的東西,中間還有一條物似吸管的東西。這三樣物品就是它用來吸血的主要物品。它首先用「鋸齒」來撕開人們的皮膚,然後再拿「吸管」來吸血。那為什麼當蚊子吸完血的時候身上會鼓起一個包呢?又有一個問題在我的腦海里浮現。我看了一本《十萬個為什麼》的書才明白。原來,當蚊子吸完血走的時候,被吸血的皮膚上會殘留一種成份,這種成份可使人的身體發癢,還會鼓起一個紅紅的大包。
啊,經過了一天仔細地觀察,我終於揭開了蚊子吸血的秘密。沒想到只要留心觀察,還可以使我們受益無窮呢!
篇二:蚊子的啟示
人們都知道,在炎熱的夏季,可惡的蚊子會神不知、鬼不覺地叮上你一口,吃一頓大餐。可是等你察覺到時,它早已逃之夭夭了。如果能根據蚊子不易被人發現的特點,那就能發明一種蚊子偵察器了。
這種偵察器適用於軍事方面,由於它體型微小,身體能根據周圍環境的顏色改變而變化,決不會輕易被發現。偵察器是用新型材料製造成的,輕巧而堅硬,飛行起來靈活而不易損壞。它的能量來自於吸收空氣中的二氧化碳,絕對環保不會污染環境。
偵察器操作起來非常簡單:它只被一個火柴盒般大小的遙控器所控制,只要你對遙控器發出聲控指令,遙控器根據聲控指令發出無線電波,蚊子收到電波後會根據你的指令對周圍進行360度全方位的拍攝,你對准遙控器的屏幕就可以看到拍攝的畫面了。
C. 注射器誰發明的
注射器的發明經過抄了一個襲漫長的過程。
公元15世紀,義大利人卡內蒂爾最先提出注射器的原理。
17世紀,美國人雷恩根據卡內蒂爾的假說,用羽毛管做穿刺針,用狗膀胱做葯液容器,裝進葯液後,壓擠狗膀胱將葯液注入人體。但是由於使用不便,沒有能廣泛應用。
19世紀(1853年),法國人普拉瓦茲(Praraz)發明了活塞式皮下注射器。當時他研發的注射器是用白銀製作的,容量僅1毫升。
後來,英國人弗格森改用玻璃注射器,不僅透明度好,而且便於煮沸消毒。現在的注射器管基本上都是塑料製品了,而且都是一次性的了。
D. 注射器是誰發明的,在什麼時候開始第一次臨床使用
發明與使用
早在15世紀,義大利人卡蒂內爾就提出注射器的原理回。但直到1657年英國人博伊爾和答雷恩才進行了第一次人體試驗。法國國王路易十六(1774-1792年在位)軍隊的外科醫生阿貝爾也曾設想出一種活塞式注射器。但是一般認為法國的普拉沃茲是注射器的發明者。他於1853年監制的注射器是用白銀製作的,容量只有1毫升,並有一根帶有螺紋的活塞棒。
英國人弗格森第一個使用玻璃注射器。玻璃透明度好,可以看到注射葯物的情況。此後有玻璃管金屬並用製成的注射器,可用煮沸法消毒,針頭也可以磨尖再用和消毒。現在用的注射器用塑料製造,用一次即扔掉,大大減少了注射時發生感染的危險性。為了保證衛生,防止交叉感染,當代的注射器多採用塑料質地。
E. 是誰發明注射器的(針)
據醫學史書記載,注射器出現的最初形態是灌腸器。我國漢代醫學家張仲景在他的《傷寒論》(寫於公元219年)《陽明全篇》中寫道:「陽明病,自汗出,若發汗,小便自利者,此為津液內竭,雖硬不可攻之,當須自欲大便,宜蜜煎導而通之。若土瓜根及大豬膽汁,皆可為導。」在此書的「豬膽汁方」一文中又明確指出:「大豬膽一枚,瀉汁和陳醋少許,以灌穀道(肛門)內,如一食頃,當大便,出宿食惡物甚效。」如何「灌穀道」呢?他寫道:「以小竹管……內入穀道中。」這種小竹管就是灌腸器——注射器的雛形。 早在15世紀,義大利人卡蒂內爾就提出注射器的原理。但直到1657年英國人博伊爾和雷恩才進行了第一次人體試驗。法國國王路易十六(1774-1792年在位)軍隊的外科醫生阿貝爾也曾設想出一種活塞式注射器。但是一般認為法國的普拉沃茲是注射器的發明者。他於1853年監制的注射器是用白銀製作的,容量只有1毫升,並有一根車有螺紋的活塞棒。 英國人弗格森第一個使用玻璃注射器。玻璃透明度好,可以看到注射葯物的情況。此後有玻璃管金屬並用製成的注射器,可用煮沸法消毒,針頭也可以磨尖再用和消毒。現在用的注射器用塑料製造,用一次即扔掉,大大減少了注射時發生感染的危險性。
F. 肌肉注射發明人 輸液發明人
肌肉注射
早在15世紀,義大利人卡蒂內爾就提出注射器的原理。但直到1657年英國人博伊爾和雷恩才進行了第一次人體試驗。法國國王路易十六(1774-1792 年在位)軍隊的外科醫生阿貝爾也曾設想出一種活塞式注射器。但是一般認為法國的普拉沃茲是注射器的發明者。他於1853年監制的注射器是用白銀製作的,容量只有1毫升,並有一根帶有螺紋的活塞棒。
英國人弗格森第一個使用玻璃注射器。玻璃透明度好,可以看到注射葯物的情況。此後有玻璃管金屬並用製成的注射器,可用煮沸法消毒,針頭也可以磨尖再用和消毒。現在用的注射器用塑料製造,用一次即扔掉,大大減少了注射時發生感染的危險性。為了保證衛生,防止交叉感染,當代的注射器多採用塑料質地。
輸液(靜脈注射)
靜脈輸液技術的發展經歷了近500年的波折,在20世紀逐漸形成一套完整的體系,成為最
常用、最直接有效的臨床治療手段之一。William Harvey於1628年提出關於血液循環的理論,為後人開展靜脈輸液治療奠定了理論基礎,被稱之為現代靜脈輸液治療的鼻祖。
而1656年將葯物用羽毛管為針頭注人狗的靜脈內的英國醫師Christophe:wren和Robert,開創了靜脈輸液治療的先河。
1831年,正當霍亂肆虐西歐之際,蘇格蘭醫師ThomasLatta用煮沸後的食鹽水注人病人靜脈,補充因霍亂上吐下瀉而丟失的體液。
因此,ThomasLatta醫師理應被認為是第一位成功地奠定人體靜脈輸液治療模式的醫師。
隨後人體靜脈輸液進人了快速發展時期。1907年捷克人JohnJansky確定ABO血型系統,使得經靜脈輸血成為安全的急救手段。
但是,當時困擾醫生的是靜脈輸液治療當中的感染和熱源反應問題。所以在1930年之前靜脈輸液仍只能被用於急症患者,且規定護理人員只能協助准備靜脈輸液所需的耗材,而真正執行靜脈穿刺操作,只限於醫師親自為之。所有輸液用液體均為醫院自行制備。
1931年,美國醫生Dr.Baxbr與同伴合作在改造後的汽車庫內生產出世界上第一瓶商業用輸液產品一5%葡萄糖注射液,這種工業化生產的輸液產品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被大量應用於
傷、病員的搶救。
靜脈輸液產品的模式經歷了三個階段的變遷。
20世紀50年代之前,全開放式靜脈輸液系統一直廣泛應用於臨床,這種由廣口玻璃瓶和天然橡膠材質製造的輸液管路所組成的系統
第二代靜脈輸液產品屬於半開放式輸液系統,它是由玻璃或硬塑料容器與帶有濾膜的一次性輸液管路構成的。改進了輸液管路,減少了污染機會,溶液的生產變得集中,工業化程度高,質量和安全性得到很大提高。
第三代靜脈輸液系統又名全密閉靜脈輸液
系統,它是將輸液容器替換為塑料材質的軟袋,在重力滴注過程中軟袋受外界大氣壓力會逐漸扁癟,不必用進氣針使袋內外氣體相連,同時軟袋一次成型,進針和加葯閥均為雙層結構,避免了溶液與外界或橡膠的直接接觸,因而具有非常優越的防止污染的作用。
G. 注射器的發明歷程是怎樣的
早在15世紀義大利人卡蒂內爾就提出注射器的原理。但直到1657年英國人博伊爾和雷恩專才進行了屬第一次人體試驗。法國國王路易十六軍隊的外科醫生阿貝爾也曾設想出一種活塞式注射器。但是一般認為法國的普拉沃茲是注射器的發明者。他於1853年監制的注射器是用白銀製作的,容量只有1毫升,並有一根車有螺紋的活塞棒。
英國人弗格森發明了玻璃注射器。玻璃透明度好,可以看到注射葯物的情況。現在用的注射器用塑料製造,用一次即扔掉,大大減少了注射時發生感染的危險性。
H. 注射器發明的具體過程是怎樣的
早在15世紀義大利人卡蒂內爾就提出注射器的原理。但直到1657年英國人博伊爾和回雷恩才進行了答第一次人體試驗。法國國王路易十六軍隊的外科醫生阿貝爾也曾設想出一種活塞式注射器。但是一般認為法國的普拉沃茲是注射器的發明者。他於1853年監制的注射器是用白銀製作的,容量只有1毫升,並有一根車有螺紋的活塞棒。英國人弗格森發明了玻璃注射器。玻璃透明度好,可以看到注射葯物的情況。現在用的注射器用塑料製造,用一次即扔掉,大大減少了注射時發生感染的危險性。
I. 打針是誰發明的
生病了打針、掛吊瓶,在今天是件再平常不過的事兒。不過,你知道打針時用的注射器是怎麼發明出來的嗎?這裡面可有著悠久的歷史與豐富的醫學知識。 為了把葯物送入體內,人們嘗試過木鉤子、柳葉刀 注射器的歷史比許多人想像中要悠久的多。在17世紀60年代,德國出現了關 於靜脈輸液的專著。這時,極少數醫生曾用動物膀胱製成靜脈注射工具,用中空的樹枝插入人體,嘗試輸血。這種方法雖然挽救過一些生命,卻帶來許多致命的並發症,1670年巴黎議會禁止輸血,動物膀胱注射的技術就絕跡了。 到了19世紀初期,制葯技術發展起來,為了把葯物送入體內,醫生們嘗試了從木鉤子到柳葉刀的各種器具,企圖通過用沾有葯物的器具,刺穿皮膚以將葯物送入體內。 其實,針筒在這時已經出現,不過人們只用它來治療胎記。針頭也由愛爾蘭醫生弗朗西斯·賴恩發明出來。但直到1853年,來自蘇格蘭的亞歷山大·伍德和來自法國的查爾斯·普拉乏斯才第一次將針筒和針頭組合到一起,這一創新也就成為了現代注射器的鼻祖。亞歷山大使用這一新工具向病人皮下注射嗎啡,來治療睡眠障礙。然而,不幸的事情發生了,亞歷山大的妻子因為自己注射嗎啡過量而去世。 幾年以後,亞歷山大又為注射器的針管加上了刻度,並換上了更細的針頭。這一系列的改良立即吸引了眾多醫生的注意,並很快得到了廣泛應用。這讓許多疾病可以醫治,帶來了醫學史上的飛躍。 塑料注射器,成為安全的首選 到20世紀50年代時,注射器的生產已經具有相當的規模了。注射器也出現了小到0.25毫升,大到200毫升的各種型號。這時,美國BD公司應紅十字會要求,生產了一次性采血包,隨後,又開發出玻璃制的一次性注射器。短短三個星期內,這些注射器就為100萬美國兒童接種了脊髓灰質炎疫苗。隨後,BD公司並購了巴爾的摩生物實驗室,並研發出一整套無菌技術。這奠定了整個一次性無菌醫療器具產業的基礎。 塑料工業的飛速發展也為注射器的生產注入了新的元素。1956年,紐西蘭醫生科林·默多克發明了一次性的塑料注射器。與傳統的玻璃注射器相比,用塑料製作注射器除了秉承玻璃製品惰性、透明等優點外,它還具有不易損壞、便於運輸、造價低廉、易於回收等特點,它的安全性更是玻璃注射器望塵莫及的。 一次性無菌注射器開始了規模化生產,逐漸取代了傳統注射器而成為了醫生們的首選。今天,僅僅BD公司設於迦南的一個子工廠就具有每周生產3000萬支一次性無菌注射器的能力。 10年後,打針不再疼 注射器在救治了千千萬萬人的同時,卻也要了許多醫生的命。針刺傷是醫生被傳染肝炎、艾滋病的主要途徑。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注射器的包裝、設計以及回收都開始加入了保護醫務人員的考慮。而美國已經要求所有醫院停用傳統鋼制針頭,使用具有安全設計的醫療器具。 未來注射器的發展,必向著更有效、更安全、更易用、更便宜、更人性化的方向發展。值得一提的是,許多人從小懼怕打針,原因不言而喻---痛。不過,10年以後這個問題就會迎刃而解了。目前,人們正在開發一種"微針頭",其直徑與人的毛發相當。因為很細,所以能夠顯著減輕甚至消除注射時的疼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