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會飛的木鳥講的是什麼故事
古代嚮往飛行的神話,美妙動聽,典雅雋永,激發了人們製造飛行器、把神話變成現實的興趣。通過大膽地追求與努力,嘗試去叩開通向藍天的大門。
那些傳說中的人物,都是我國古人幻想中的「飛行家」。那些傳說和神話,說明人們沒有放棄飛天的幻想,希望總有一天,能夠自由自在地在空中飛來飛去,而不甘心永遠呆在地面上。
在我國的一部古書《山海經》里,記載著這樣一個故事:從前,西方有個奇肱國。那個國家的人會獵取飛禽,還會造飛車。人坐著飛車就可以隨著風飛到老遠的地方去。湯的時候,有一次刮西風,刮來了奇肱國的人和飛車;隔了十年,有一次刮東風,又把人和飛車刮回去了。
奇肱飛車的故事,反映了人類關於飛行的幻想和神話,又有了進一步的發展。在這個故事裡,人們不僅不再把希望寄託在從來沒有見過的會飛的「龍」的身上,而且也不再依賴「靈丹妙葯」了。他們想靠自己的雙手,製造出一種器械來乘風飛行。這個理想有了現實的意味。隨著技術的逐漸進步,這個理想逐漸有可能實現了。
人最大的特點,是會把自己的幻想付諸實踐。有飛行的理想,就必然有飛行的實踐。
公元前5世紀初,正是我國春秋、戰國交替的時代。那時候,學術很發達,呈現出「百家爭鳴」的繁盛景象。特別是生產技術有了進一步的發展,鐵制工具已經開始廣泛使用了;機械學、物理學、軍事工程學的初步原理,也被一些人掌握了。在這個思想和物質的基礎上,出現了墨子製造的會飛的木鳥。
墨子名翟,約生於公元前468年,約死於公元前376年。他是當時著名的哲學家、政治家,又是多才多藝的科學家。以他為代表的一個學術派別,叫作「墨家」。墨家的學說,後來被匯集成一部書叫作《墨子》。在《墨子》里,主要記述了墨子的思想以及墨子和他的弟子們的言行;此外,還有一部分,講的是機械製造和戰爭防禦的方法。在這部分材料里,還涉及有關力學、聲學、光學、幾何學等方面的基本原理。因此,《墨子》這部書,不僅是我國早期的哲學著作,而且是我國早期的科學著作。
墨子重視實踐,曾親手製作守城的器械,技術很高明。據說,他曾經帶領300多個弟子專心研究飛行原理,花了3年的時間,製成一隻會飛的木鳥,古書上把它叫作「竹鵲」或者「木鳶」。關於這件事,我國很多古書里都有記載。有的說:「墨子為木鳶,3年而成,蜚(飛)一日而敗(壞)。」有的說:「墨子削竹為鵲,飛三日不下。」有的稱贊那隻木鳥,說它反映了當時製作技術的最高水平。有的譏笑墨子,說他浪費三年時間造出一隻飛了一天就壞了的木鳥。
根據古書上記載的材料,我們可以推測:那是一架用木材或竹材製成的鳥形飛行器,它或者利用高坡下滑的力量,或者憑借風力,可以上升起來,並且在空中飛行一段不短的時間。這種憑借空氣的浮力在空中飄飛的飛行方式,叫作滑翔。但是也有人猜測,那隻木鳥是模仿飛鳥製作的,因此,可能是振動翅膀來飛行的,不是滑翔。這種振動翅膀的飛行方式,叫作振翼(也叫撲翼)飛行。至於那隻木鳥有多麼大,古書也沒有明確的記載。但是,從300人專心研究試制了3年這一點來看,我們可以推想,那隻木鳥的製作規模是比較大的,不會是僅僅像小鳥般大小。
關於製作「木鳶」的故事,也有人把它算在魯班的賬上。
魯班,又名公輸班,是我國春秋時代最著名的匠人。民間有許多關於他的傳說,把他看作土木工匠的始祖,親切地稱他為「魯班師傅」。我國現在建築工程方面的最高獎,就叫「魯班獎」。他曾經製作過攻城用的「雲梯」和水戰用的「鉤拒」,這在當時是個了不起的發明。由於他的製作技術超過了同時代人的水平,因此人們把他神化了。後世人把許多同他不相乾的工程,像北京城的角樓和趙州的石橋,都說成是他創造的。也有人把他看成是「木鳶」的發明者,而且誇大地說他曾經乘著這架木鳥飛到空中,窺探過宋國的都城。
在2000多年以前,科學技術水平還是很低的,沒有條件製作能夠乘人的飛行器。因此,上面的說法是否可靠,還沒有定論。但是,魯班和墨子同是著名的工程家,並且基本上是同時代人。墨子能夠造一隻會飛的木鳥,魯班也未必造不了。只是從現有的史料來分析,魯班造木鳥的說法,附會的成分更多一些。不管那隻木鳥是墨子造的,還是魯班造的;不管那隻木鳥飛一日也好,飛半日也好,總之,反映了這樣一個歷史事件:那就是在2300多年以前,我國就出現了人類歷史上第一架飛行器。這在我國科學技術發展史上,應該看作是一件了不起的大事情。由於古書的記載太簡略了,歷代的學者又認為那隻會飛的木鳥沒有實用價值,所以沒有給以應有的重視。那隻木鳥的製造方法也沒有流傳下來,這是很可惜的。
墨子或者魯班製作的那隻木鳥能夠飛上天空,要是人裝上兩個大翅膀,是不是也能夠飛上天空呢?一定有不少古人懷著這種想法和希望,也一定有不少古人曾經做過種種幼稚的飛行試驗。
⑵ 魯班為什麼要發明木鳥
木鳥不是真的抄能飛,民間有太多襲關於魯班的傳說,據說在當時有兩個很了不起的發明都出自於他手,例如攻城用的「雲梯」和水戰用的「鉤拒」等,在那個時代,那種製作技術遠遠超過了同時代人的水平,所以後人便把他神化啦,不過他確實是當時很出名的匠人,我們現在還稱魯班為著名的工程家咯。古書還有記載過墨子,說他曾領著他的學生,花了幾年的時間去製作了一隻會飛的大木鳥,我想應該是類似現在滑翔機那樣子的東西吧,據說是真的可以憑借風的動力又或是各方面的原因上升到了空中,雖然只是飛了一小會,但人們依然稱贊其了不起,因為在當時,那已經是很高水平的表現了,古書上記載的名字是木鳶,但體積應該是比較龐大的吧,嘿嘿,現已經無從得知。
⑶ 魯班造了個會飛的木鳥,動力是什麼
彈簧的張力。
傳動翅膀振動
跟我們小時候玩的鐵蛤蟆一樣。擰幾圈它就自己向前跳的那種。
望採納,謝謝!
⑷ 魯班,公輸盤,墨子,造出飛鳥!和機器人,它們的能源可能是什麼怎麼轉換成智能運動力量
魯班木鳥是一種會飛的機器鳥,用木材做成,內設機關,能在空中飛行,被機器人專家稱為古代機器人。
魯班是春秋後期我國著名的木匠,他在機械方面也是一位發明家,據《墨經》記載,他曾製造過一隻木鳥,能在空中飛行。具體的內容出自《墨子.魯問》——「公輸子(魯班)削竹木以為鵲」,「三日不下。」他還造了能載人的大木鳶,在戰爭中擔任偵查的任務。
關於魯班木鳥在中國古代就有許多傳說:在王允的《論衡.儒增篇》說「巧工為母作木馬車,木人御者,機關備具,載母其上,一驅不還,遂失其母。」
根據唐朝一本《酉陽雜俎》記述,魯班曾遠離家鄉做活,因為念妻心切,就做了一隻木鳶,只要騎上去敲幾下,木鳶就會飛上天,飛回家去會妻子。沒多久,妻子就懷孕了。魯班的爸爸覺得很奇怪媳婦怎麼會懷孕呢,於是魯班的太太就一五一十地告訴了父親。後來有一次,魯班的父親趁魯班回家時偷偷地騎上木鳶,照樣也敲了幾下,木鳶也飛了起來。但哪知一飛竟然飛到了蘇州,當地人見到由天上降下個人來,當他是妖怪,便將魯班的父親給活活打死了。
當然,這些傳說帶有神話色彩,顯然是誇大了魯班的發明,但他反映了人民對魯班的崇拜和對天空的嚮往,期待有人能為他們製造會飛的機器鳥,帶他們飛向遠方。不僅魯班,史書記載:墨子、我國古代的天文學家、發明家張衡、韓志和、唐朝的高駢等都曾製造出會飛的木鳥.
⑸ 《墨子·魯問篇》中如何描述魯班製造木鳥
《墨子·魯問篇》中有這樣的記載:「公輸子削竹木以為鵲,成而飛之,三日不下。」說的是魯班造出的木鳥能乘風力飛翔,三天不會降落。
⑹ 魯班有哪些發明創造
有雲梯、木鵲、木工工具。
⑺ 魯班的木鳥能飛三天嗎
利於人謂之巧,不利於人謂之拙 。」但我認為墨子說得不對,後面再細說。 先說魯班真的曾經發明過木鳥嗎?真的飛了三天嗎?那可是人類飛行史最重大的創舉呀! 就算達不到「成而飛之,三日不下」,只要能上天那也不簡單。比如「竹蜻蜓」,手一搓就上天,這裡面就包含了螺旋槳的原理。再比如滑翔機,這裡麵包含了現代飛機的升力原理,顯然遠不是那個時代能發明的。 還有比如風箏,孔明燈,雖然也都是中國古代的飛行器,但春秋戰國時代恐怕還不大可能產生。而且那也不是用竹木削成的。 總之,我認為這不過是墨子的寓言罷了,先秦諸子都愛編點寓言,並非真有其事,其目的不過是為了說明自己的哲學思想而已。 墨子在這里不過是用「極巧」和「極拙」做對比,先說最聰明的魯班爺發明了一個大大超越時代的極高妙的,卻毫無用處的木鳥,然後再舉了個普通木匠製作的極簡單,卻很有用處的車轄,兩相對比,從而引出了墨子的哲理—— 利於人才叫「巧」,不利於人,哪怕再巧妙,也只能稱為「拙」。 而我認為:這道理大錯特錯,中國文化與西方文化的差別恰好就在這兒。 中國人太講務實,缺少西方人那種浪漫幻想的科學精神。 西方人從古希臘時代就具有一種探索精神,對宇宙奧秘懷有極大的好奇心。 蘋國砸在了牛頓頭上,要是中國人不過罵一句「他媽的」,但牛頓卻把目光從蘋果樹一直延伸到了月亮,發現了萬有引力定律。 麥克斯韋研究電磁波的時候,完全想不到它能創造出一個五彩斑爛的信息時代,只是覺得「有趣」。 在西方的專利庫中,有許多荒誕的發明創造,令人捧腹大笑,但正是這種瘋狂的發明精神開創了工業時代。 就拿無數人傾其一生醉心研究的永動機來說,盡管永遠不可能成功,毫無實際用處,但其中有許多精妙構思,能最大限度的減少摩擦,克服阻力,這些巧思最終奠定了機械設計原理。 如果當年魯班真能發明一個能飛的木鳥,就算只是個玩具,但必然含有高超的飛行科學原理,那將是中國的驕傲。 諸子百家是中國人思想最開放的時代,墨子是諸子中唯一的科學家,即使這樣,也未能產生純粹的不計功利的科學探索精神。 孔子對科學探索就更沒興趣了,所謂「子不語力亂怪神」,固然說明孔子對鬼神之類沒興趣,但同時對自然奧秘也沒興趣。孔子只關心人世,人與人的關系,君臣關系,父子關系之類。 孔子學說最後成了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沒人再去關心宇宙自然,即使天文觀測也只是為了探查上天對天子的旨意,以驗證人世吉凶。 當然,中國人在技術上不是沒有「巧」,類似魯班那樣的工匠還在繼續搞發明,但類似墨子這樣的思想家卻不屑於探究所謂「奇技淫巧」,所以只有技術,沒有科學。 結果是,老大中國越來越老化腐朽,而充滿好奇心的歐洲人卻永葆活力。 直到今天,中國人仍然只看重應用科技,只重直接效益,對那些一時間變不了現錢的基礎科研從來捨不得投入,所以至今也獲不了一項諾獎。 唉,看來墨子的「利於人謂之巧」大大的錯了!
⑻ 魯班木鳥的故事
根據唐朝一本《酉陽雜俎》記述,魯班曾遠離家鄉做活,因為念妻心切,就做回了一隻木鳶,只要答騎上去敲幾下,木鳶就會飛上天,飛回家去會妻子。沒多久,妻子就懷孕了。魯班的爸爸覺得很奇怪媳婦怎麼會懷孕呢,於是魯班的太太就一五一十地告訴了父親。後來有一次,魯班的父親趁魯班回家時偷偷地騎上木鳶,照樣也敲了幾下,木鳶也飛了起來。但哪知一飛竟然飛到了蘇州,當地人見到由天上降下個人來,當他是妖怪,便將魯班的父親給活活打死了。 唐人筆下記述的魯班以巧手高藝製作載人飛行的木鳥的傳奇故事,包含著用人工製造飛行器以征服天空的科學幻想。
⑼ 魯班做木鳥,為什麼當時人記載!是好玩嗎!
是驚訝,就和現在航天飛船就入太空一樣,是非常難得的事情,也會銘記於史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