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影響幼兒創造性學習的因素有哪些
1、遺傳和生理因素。
人的大腦是創造的物質基礎,人體生理功能的成熟是創造的生物保證,因而正常的大腦和人體生理功能是創造的前提。
大腦是人接受和處理信息的中心,它主持著人體的感覺、運動、思維、情感等各種機能。大腦分為左右兩個部分,既左腦與右腦。當代科學研究發現,左腦與右腦的功能是不一樣的。
左腦與人的抽象思維、言語、計算、書寫和分析等能力有關,而右腦則與具體思維、空間知覺、直覺、想像以及對復雜事物的理解和整體綜合能力聯系更為密切。左腦與右腦的和諧與協調作用,有利於創造力的全面發展,尤其是右腦的發展與創造力更是密切相關。
現在許多家長、幼兒園和學校教師大多重視對語言、數學的學習,這種學習雖然必不可少,但它主要鍛煉兒童左腦的功能雖然能大大促進右腦的發達。然而僅僅使用左腦不足以應付信息的儲備和加工。右腦可以利用綜合、直觀的能力,把左腦的有限信息巧妙地儲存並加以利用,使大腦功能大大地擴展。但是,平常孩子所受的教育活動中右腦很少得到鍛煉,因此沒能充分發揮作用。要開發兒童的創造力,一個有效的途徑就是加強兒童右腦功能的鍛煉。
2、環境與教育因素。
這主要包括家庭、幼兒園、學校、社會等方面。創造力是在教育訓練下發展起來的,而環境教育的作用不可等閑視之。心理學研究表明,創造力高的孩子與創造力低的孩子所處的家庭環境是不同的,前者在家中享有更多的獨立自由和更多的解決問題的機會。在父母採取民主型教養方式的家庭中成長的孩子,創造力和獨立性普遍較高,而在專制型、支配型、嬌寵型家庭中長大的孩子,則依賴性強,情緒多變,幼稚而缺乏創新精神。可見,父母本身的修養和孩子的教養方法影響著兒童創造力的發展。
父母對孩子的創造力有關鍵性的影響。孩子的創造力需要從細微處精心誘發。家長的態度,直接關繫到孩子是否能走向創造性發展的方向。一般來說,創造型兒童的家庭都採取民主型的培養方法,對孩子引導而不包辦、鼓勵而不強制、培養自立而不放任自流。但是,由於家長的職責是要照顧和培養孩子,所以對於孩子創造力問題,容易出現很多不當的態度和作法。
最常見的就是在家長的保護之下孩子失去了發揮創造力的機會。
培養孩子的創造力,是一頂需要耐心和突破常規的工作。它往往在時間上、經濟上和心理上都會給家長增加負擔,何況現在家長似乎人人都很忙,哪有那麼多耐心和時間來對付孩子呢?與其事事都要鼓勵孩子自己去體會發現,不如將正確的結果告訴孩子並要求記住來得簡便。持這種態度的家長,需要冷靜地反思一下,應明確這種做法是不利於孩子創造力的發展的。
一般來說,才能出眾、事業成功的家長往往在培養孩子方面表現得聰明過度,抑制孩子創造力的發揮。一個優秀運動員未必就是一個好教練,同樣,很多才智過人、成功感強烈且非常自信的家長卻不能正確地引導教育孩子。才能出眾的父親和聰明的好勝的母親為什麼反而培養不出具有創造力的孩子呢?
首先,這類父母對子女的指導往往是命令式的,很專制。父母與子女好像是上級對下級的關系,常用「這樣做」、「那不行」的口氣教育孩子,只要求子女服從家長,幾乎沒有對話和商量的餘地。久而久之。子女或者放棄自己的判斷而對父母百依百順,或者固執已見與父母作對,父母與子女處於對抗不和的氛圍中。
其次,這類家長只依據自己的意見制訂行為標准,並對子女提出同樣的要求,如「我小時候就是這樣的。」等,如果孩子不能達到要求,就會陷於不安,這樣就會導致有些孩子被迫屈從,有些孩子則故意背道而馳。
第三,這類家長對待子女的行為所抱的態度不高明。他們只注意行為的結果而不注意行動的過程。孩子完成了一件事,他們固然高興,但當孩子經過多方探索嘗試而未能成功時,他們卻無視孩子已經付出的努力而表現出失望。他們這種認為「這孩子不行」的態度會使孩子放棄探索的努力,養成不按自己的方向思考的習慣。
另外,父母對孩子過於溺愛,往往也妨礙孩子創造力的培養。
有些父母對孩子關心備至,孩子的舉手投足他們都非常注意,如果孩子要脫衣或穿鞋,他們馬上伸手代勞,並且不停地嘮叨:「慢點,別弄臟了。」孩子在行動之前,父母早已能夠預測他想干什麼,這樣的父母以自己的細心和敏捷為孩子費盡心血,到頭來卻事與願違,子女往往不能獨立,不得不依賴成人照顧。這樣的孩子,即使在智力上暫時優秀,但是由於動作體驗方面受到限制,不能獨立地行動,以後的智力發展有可能會受到很大局限,同時也不能充分發揮其創造性。
溺愛孩子的父母有時也承認自己對子女保護過多,他們說:「孩子還小,以後再來吧!」,似乎不願意改變自己過分保護的方式,好像父母包辦了孩子的衣食小事,孩子可能留著精力干大事。其實,孩子連自主自立都不能做到,還有什麼創造力,還談什麼干大事呢?對孩子的過分溺愛,是不利於培養創造力的,這是因為:
第一,所謂創造性地解決問題,是指用非常規方式來解決常人難以解決的問題。任何時候都處於父母保護照顧下的孩子,一遇到需要自己想辦法去解決的問題,只能束手無策了。第二,在溺愛中成長的孩子往往容易陷於欲求不滿,即不能忍受自己的需要得不到滿足的狀態,他不能積極巧妙地設法滿足自己的需要。而創造性正是要求在達到目標、滿足需要之前能忍耐不滿、巧妙地設法迂迴,以求獲得推遲的滿足。
因此,家長無論多麼愛孩子,也不能對孩子的一切事情都包辦代替。有的父母訴苦說:「這孩子什麼也不會。」其實,這些父母是感到孩子自己行動奪去了父母本人想做事的機會,雖然口頭上責備孩子,但動作上卻毫不猶豫地幫助他們,連孩子自己想做的事也搶著去做。這樣一來,孩子也認為自己不會做事而縮手縮腳,
2. 小學生該怎樣教育,家長該如何教育上小學的孩子
一、共來情:在孩子學習壓源力特別大的情況下,好多家長都遇到了你現在遇到的這個問題,孩子認為是在幫父母學,這讓人很焦慮,我非常理解。
二、具體化:在哪些情況下孩子就特別容易有這樣的想法出現呢?你可以具體講講嗎?
三、探討原因,並具體分析:
a孩子對學習沒有興趣。可以回憶下,是從什麼時候開始,孩子不喜歡學習了,找到發生的原因。可能是小升初沒過度好?或者是不喜歡某科老師?等等。
解決:找到原因,對症下葯。重新發掘孩子對學習的主動性。
b家長對學習成績太過關心,勝過關心孩子。
解決:多關心孩子的心智發展,而不是一味地盯著孩子的成績。和諧的親子關系才是第一位。多安排一些家庭時光,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愛。
c孩子沒有自己的學習目標。
解決:根據孩子的天賦及愛好,讓孩子自己設定未來的目標。然後協助孩子制定達成目標的路徑及計劃。
3. 求一篇(大學生成長報告)的作文
大學生是指正在接受基礎高等教育和專業高等教育還未畢業或受過高等教內育已經畢業走進社容會的一群人。
作為社會新技術、新思想的前沿群體、國家培養的高級專門專業人才。大學生代表年輕有活力一族,是具有開拓性的建設與創造的主力軍,是推動社會進步的棟梁之才。
4. 為什麼總是夢見同一個人
這幾天總是夢見同一個人,這是什麼徵兆?各位,在回答這類問題之前,小編想先聲明一下,從科學的角度來看,做夢是一個人正常的生理反應。人在入睡之後中樞神經系統會受到一定的抑制,特別是大腦皮層。但是又沒有完全被抑制,所以還是會出現各種各樣的景象。換句話說,你的夢之所以千奇百怪,那是因為你的大腦中的中樞神經系統還在工作的緣故。我們的夢,往往是過去我們所思、所見的生活場景的無意識拼湊、扭曲,它與我們的未來毫無關系。
夢境表達的就是目前的你屬於不如意時期,需要找個突破口去改善運勢。做夢經常夢見同一個人,當夢里那個人並沒互動的時候,雖然經常夢見他,但他只是路人,就無需去介意什麼了。比如我們上班,總要經過很多經常要見到的路人,比如保安,交警,售貨員,鄰居等等,他們是社會的一份子,他們的存在是構成你生活圈的元素之一罷了。
5. 意識基本特徵
自覺性、目的性、能動性、社會歷史性構成意識的四大大基本特徵
1、自覺性(能意識到反映的對象和結果)
人對客觀世界是能夠認識的。當人對客觀事物的反映具有詞的形式、並由語言來表示反映的內容時,他就把自己從周圍的事物中區分出來,周圍的事物對他來說,就成為被自覺認識的客體。
2、目的性(事物出現前就有所預見)
任何人做事都具有目的性,並且根據對象的變化而變化的
3、 能動性(能根據日的和對客觀事物的認識,使客觀事物服務於自己)。
就意識在人的活動中的作用來說,它具有能動性、創造性的特徵。而能動性、創造性的特徵又總是聯系在一起的。列寧說:「人的意識 不僅反映客觀世界,並且創造客觀世界。」(《哲學筆記》,人民出版社,1956年 9月第1版, 第199頁。)
4、社會歷史性(人的意識受社會歷史條件和社會關系的制約)
意識不僅是生物界長期發展的結果,而且是社會關系的產物,是在勞動過程中產生和發展的。因此,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一書中說:「意識一開始就是社會的產物,而且只要人們還存在著,它就仍然是這種產物。」(《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5月第 1版, 第35頁。)
6. 為什麼很多人在小時候的理想都是當科學家,發明家
為什麼很多人在小時候的理想都是當科學家,發明家?因為每一個人在小時候都很天真,都很幼稚,都很愛動腦筋,很喜歡「東瞧瞧,西瞅瞅」,跑前跑後,對很多的事情迷惑不解,對科學知識都很好奇,對科學知識極感興趣,小朋友異想天開,夢想成真的思想意識都比較強烈,因此上「很多人在小時候的理想都是當科學家,發明家」。
其實,這也是人的基本概念,也符合「人是可以製造並使用工具的高級動物」的基本特徵,也是人類「創造性」「極其強烈」的「一個很重要的時期」。人類能不能「有意識的去創造條件」,將「創造性」「極其強烈」的「這個很重要的時期」,能夠保持在「人生的每一個時期」,這是我們的人類是不是具有「潛力」的一個很重要的標志。也是我們人類每一個人能不能真正的成為「科學家,發明家」的一個很重要的基本條件。
【我就是一個最普通的農民,業余進行人工改造氣候的科學研究,早在1968年就發現了水從空中來,1978年又意外的發現了一個天然的天文氣象觀測站,1988年提出人工誘發小旋風致雨的設想,1998年提出中國需要12333工程的設想,2008年提出塔里木人工造海的設想,2009年提出空中水網建設的設想,2010年提出激活阿拉伯海暖濕氣流的設想,2011年提出兩個裏海工程的設想,2012年提出人工氣候規劃,人工氣候設計,人工氣候管理的設想,2013年提出三個溫帶雨林區域的設想,2014年提出借一個長江年流量9600億立方米的水,到中國北方常年乾旱半乾旱區域,來解決中國北方缺水用水問題的設想,2015年提出激活氣候記憶的設想,2016年提出把長江流域的植被,移植到黃河流域的設想,2017年提出柴達木人工造海的設想,請問主管領導:我現在應該咋辦,才能把我的人工改造氣候的科學研究,捐獻給國家?請問網友:你看我能不能成為世界頂級的大科學家? 】
這是我業余進行人工改造氣候的科學研究的一個經歷,也是將「創造性」「極其強烈」的「這個很重要的時期」,能夠保持在「人生的每一個時期」一個事例。你看能不能對「為什麼很多人在小時候的理想都是當科學家,發明家」的提問能有一個比較大的幫助。
7. 10個現代名人故事
1、侯寶林抄書
相聲語言大師侯寶林只上過三年小學,由於他勤奮好學,使他的藝術水平達到了爐火純青的程度,成為有名的語言專家。
有一次,他為了買到自己想買的一部明代笑話書《謔浪》,跑遍了北京城所有的舊書攤也未能如願。後來,他得知北京圖書館有這部書,就決定把書抄回來。
適值冬日,他頂著狂風,冒著大雪,一連十八天都跑到圖書館里去抄書,一部十多萬字的書,終於被他抄錄到手。
2、張廣厚吃書
數學家張廣厚有一次看到了一篇關於虧值的論文,覺得對自己的研究工作有用處,就一遍又一遍地反復閱讀。
這篇論文共20多頁,他反反復復地念了半年多。因為經常的反復翻摸,潔白的書頁上,留下一條明顯的黑印。他的妻子對他開玩笑說,這哪叫念書啊,簡直是吃書。
3、魯迅嚼辣椒
驅寒少年時,魯迅先生從小認真學習。在江南水師學堂讀書,第一學期成績優異,學校獎給他一枚金質獎章。他立即拿到南京鼓樓街頭賣掉,然後買了幾本書,又買了一串紅辣椒。
每當晚上寒冷時,夜讀難耐,他便摘下一顆辣椒,放在嘴裡嚼著,直辣得額頭冒汗。他就用這種辦法驅寒堅持讀書。由於苦讀書,後來終於成為我國著名的文學家。
4、彭德懷度量寬宏的故事
紅軍三軍團總指揮彭德懷等30多人前沿察看地形,傳令兵手執紅旗邊跑邊喊讓路。只有一個戰士坐著不動。彭德懷見人擋路便喊了幾句。戰士站起來朝彭總就是兩拳。
彭總讓過他匆匆趕路。事後,傳令兵捆來那個戰士見彭總。彭總立即讓他回去,戰士自知闖禍,心裡害怕,見彭總毫不在意,深受感動,後來逢人就說:"總指揮真是度量寬宏呀!」
5、蔡元培六十年讀書如一日
蔡元培,號孑民,浙江紹興人。中國民主工革命家、教育家、科學家,知識界的卓越越先驅。編著有《蔡元培先集》。
蔡元培從少年時代起,就勤於讀書,百般天蚊蟲多,晚上讀書時把一雙腳放在水桶里,避免蚊子叮咬,專心致志地讀書。在他一生繁心工作和革命斗爭中,從未停止過讀書。他晚年回顧說:「自十餘歲起……讀到現在,將滿六十年了……幾乎沒有一日不讀點書的。」
由於他一生讀書不輟,因此,他知識淵博,被譽為「學界泰斗」。
8. 寫一篇你讀書的故事,或者寫讀書對你的啟發,或者寫你從讀書中感受到了什麼。
我從小喜歡書,你們喜歡書嗎?你們喜歡的話,你們每一天可以多看一些課外書,版我從書里等到了權很多知識和道理,因為書也是有生命的,可以讓我們懂到了很多知識。
這個時候我才知道讀一本書是多麼有趣的事情,是一件多麼開心和快樂的事情,能讓我們看一本書的知識,深入腦海里。我們深深地把它記在心裡它!
你們別看一本書,是一本普通的書,其實它裡麵包含著很多有趣的事情,你們多多看,多多理解,一定會搞清楚裡面講什麼的,這個時候我才知道書裡面了不勁才變成一本書的,真讓我感到心懷念里😭😭😭?
9. 是不是所有的成功人士,小時候都學習不好,但是很有創造力,長大後都牛逼
成功人士往往學習好,學習不好的是極少數,我看這又是你不想努力學習欺騙自己的話吧。
10. 內向的人適合什麼工作
內向的人可以做研究或者是教育方向。研究方面更多的跟數字或者是機械打交道,不需要跟人。只要你沉下心來你就可以更好的進行交流,就會取得成果,這樣就可以實現自己的價值,也不必跟人進行交流。若是不願意,你也可以採取別的方式,進行研究和探討,這個不需要與人打交道,所以,這樣的工作比較適合你,問題是你是研究生或者是研究這些專業的嗎?如果不是,那就要努力的考取這些地方,進入研究院。這樣才能更多的與機械和研究對象打交道。
交流實際上是很簡單的,只要你能夠跟別人一塊相處就好。每天給自己設定一個小目標,就是每天跟陌生人說2~3句話,這樣堅持一個月兩個月,看看這樣會不會能夠讓你變得更加開朗,更加願意與人交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