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宗教創造世界

宗教創造世界

發布時間:2020-12-24 21:29:00

⑴ 各個宗教 如何看待 人類之前的世界 地球 如 亞當 被創造之前 地球上是否有生命

人類之前的世界,自然也是有生命的,但是前面的那些時間,是不能胡亂說有亞當的,沒有科學依據,當然,如果你相信有的話,那你就憑自己的感覺嘍!

⑵ 誰能說說世界三大宗教

世界三大宗教的起源和延展

一、基督教及其主要教派

1、基督教的起源

基督教是信奉耶穌為救世主的宗教。「救世主」一詞的漢語音譯為基利斯督,簡稱基督。這一宗教由此被稱為基督教。它是從猶太教中一個小教派分離出來,逐漸形成一個獨立的宗教。

大約公元前15世紀,屬於閃米特族系的希伯來人從兩河流域來到巴勒斯坦地區。公元前11世紀建立以色列·猶太王國,公元前586年,新巴比倫軍隊攻陷國都耶路撒冷,數萬猶太貴族和工匠被擄掠到巴比倫服苦役。這些淪為異族囚虜的猶太人常常祈求他們的部落保護神耶和華(有「永存者」、「創造者」等意)派一個「救世主」來救助他們返回祖國。相傳一個名叫以西結的「先知」,首先開始在被囚猶太人中傳布救主將臨的「好消息」(即「福音」)。公元前538年波斯滅新巴比倫,猶太人得以返回家園,建起崇奉耶和華為唯一之神的神廟和神權國家。猶太教至此形成。公元前63年,羅馬征服巴勒斯坦地區。猶太人在羅馬統治下,飽嘗壓迫剝削之苦,多次起義反抗,遭到殘酷鎮壓,成千上萬的猶太人被掠為奴隸,戰俘被釘死在十字架上。更多的猶太人被迫流徙他鄉。在此過程中,猶太教形成眾多的大小教派。其中有一個小教派,相信耶穌是上帝派降人間的救世主,也就是基督。就是這一派到公元1世紀發展成為不同於猶太教的基督教。猶太教認定耶和華就是救世主,不承認耶穌是救世主,並由此引起一系列教義分歧。基督教承認猶太教的《聖經》也是他們的經典,但認為那是上帝與猶太人訂的約法,由於猶太人「不恆心守約」,已經陳舊過時了,故稱之為《舊約全書》或《聖經·舊約》;後來上帝給基督徒訂立了新的約法,故稱《新約全書》或《聖經·新約》。按《聖經·新約》說法,耶穌是上帝為拯救世人而令其降世的獨生子,母親瑪利亞為童貞女,感「聖靈」懷孕,出生於巴勒斯坦的伯利恆。其養父約瑟是木匠。他行善傳教,治病救人,能使癱者行走,盲人復明,聾者復聰,死者復生。他還派十二使徒到各地傳播福音。效忠羅馬的猶太當局將他拘送羅馬總督彼拉多,被釘死於十字架,三日後復活,預言將再降人間,建立理想的「上帝之國」,隨後升天。歷史上是否真有耶穌其人,因史料不足,至今無一致看法。他可能是基督教創始者們以某個或某幾個教派領袖人物為原型,加工渲染而成的神化人物。現行的聖誕日等等都是後人推定的。

基督教脫離猶太教而形成一個獨立的宗教,大概始於公元l世紀。它與猶太教的重大區別之—是,堅持上帝的選民並不只限於猶太人,而是包括所有的民族,「福音要傳給住在地上的人,就是各國、各族、各方、各民」。這是因為,早期基督教義中,反抗壓迫剝削和要求人人平等的內容相當突出,隨著猶太基督徒散徙到各地,他們的宗教在羅馬境內外各地各族下層居民中引起廣泛的認同,非猶太籍信徒日益增多。正如恩格斯指出,基督教「最初是奴隸和被釋奴隸、窮人和無權者、被羅馬征服或驅散的人們的宗教」①。正因為此,帝國當局多次對它進行迫害和鎮壓。但是情況逐漸發生變化。隨著羅馬帝國社會危機日益加深,貧富分化日益加劇,許多羅馬公民,甚至不少的奴隸主,都陷於破產和絕望境地。當時情景,如恩格斯所說,「現狀不堪忍受,未來也許更加可怕。沒有任何出路,悲觀絕望……在各階級中必然有一些人,既然對物質上的解放感到絕望,就去追求精神上的解放來代替,就去追求思想上的安慰」⑧。在這樣的背景下,基督教迅速傳播開來,而且統治階級中入教者也日益增多。他們為教會提供資助,憑借自己的社會地位,在教會中的影響日慚增強,使早期基督教由反抗現實的壓迫剝削的宗教逐漸變成與現實妥協甚至與羅馬當局合作的宗教。羅馬皇帝於是也逐漸改變政策,於313年承認基督教為合法宗教,325年確定它為國教。

2、基督教的主要教派

395年,羅馬帝國分裂為東西兩個帝國,西羅馬帝國仍以羅馬為國都,東羅馬帝國即拜占廷帝國,以君士坦丁堡為國都。基督教也從此開始分裂為東西兩派(1054年兩派徹底分裂)。東部教會以正宗自居,稱為正教或東正教。西部教會稱為羅馬公教,在我國習稱為羅馬天主教。

2-1東正教的教義與羅馬天主教分歧不大,但不承認羅馬教會的至高地位,以君士坦丁堡大主教為教會首腦,教權從屬於皇權。經過一千多年的流傳,現在主要流行於希臘、塞普勒斯、保加利亞、南斯拉夫、羅馬尼亞、波蘭、捷克、斯洛伐克、俄羅斯、白俄羅斯、烏克蘭等國家。其他國家也有一些信徒。各國的東正教會各自獨立。

2-2羅馬天主教

天主教會有一個最高首腦,稱為Papa,本意為「爸爸」,原是對主教的—般稱呼,公元455年羅馬主教利奧由羅馬皇帝欽授Papa專稱,認可羅馬主教擁有統治整個西羅馬教會的權力,在我國習稱為教皇。西羅馬帝國滅亡後,新建起的一系列蠻族王國先後歸奉羅馬天主教。756年,法蘭克國王丕平為求得教皇幫助他鞏固和擴張王權,把梵蒂岡周圍一帶土地贈與教皇,從此開始有教皇國。教皇在西歐各封建王國任命大主教統治各國境內的教會,成為各封建王國的國中之國。梵蒂岡則成為凌駕於所有王同之上的國上之國。

2-2-3新教教派(基督教、耶穌教)

16世紀,天主教會中興起—些反對派,反映止在成長的市民——資產階級的願望,教義上主張教徒無需依賴僧侶而僅靠自己個人虔誠信仰即可直接從上帝獲得靈魂拯救。他們把教皇控制的教會斥責為腐朽、貪婪和各種罪惡的淵藪,宣告脫離羅馬教皇的控制,紛紛建立獨立自主的教會。新教派最著名的兩位領袖是德國的路德和出生於法國的加爾文。他們創立的新教分別稱為路德宗和加爾文宗,是新教中最大的兩個教派。加爾文教反封建最激進,它強調勤於牟利生財是信徒的天職,憑著對上帝的虔誠百折不撓而功業成就者,才能證明自己上帝的選民,否則就是上帝的棄民。恩格斯稱該教的此類說教為「適合當時資產階級中最果敢大膽的分子的要求」的說教。加爾文教派領袖及其信徒構成了尼德蘭(其北部成為後來的荷蘭)和英國這兩次最早成功的資產階級革命的基本的領導力量和戰鬥力量。新教中還有一個英國聖公會,又稱安立甘教,是英國國王趁宗教改革運動高潮,宣布脫離教皇控制,自任英國教會首腦而建立的,教義教規保留了許多舊制,但也吸收了一些路德宗和加爾文宗內容。新教各派建立獨立教會後,在西歐許多國家與天主教派進行了多年殘酷的宗教戰爭,甚至演化為國際戰爭。1781年,「德意志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約瑟大二世頒布「寬容敕令」,承認新教徒有信仰自由以後,新舊教之間的沖突才逐漸消逝。

新教除了路德教、加爾文教和安立甘教三大派外,還有許多教派。它最初主要流傳於德、英、法和北歐諸國,近代以來隨著西方殖民擴張和政治經濟文化影響的擴大,與天主教並行,逐漸傳播到世界各大洲。在我國稱新教為基督教或耶穌教,稱舊教為天主教。天主教在唐朝時候曾經波斯傳人中國,稱大秦景教,不久中斷。明清時候西方傳教士陸續來華傳播天主教。基督新教各派於19世紀中葉鴉片戰爭後陸續傳入我國。

二、佛教及其主要教派

1、佛教的起源

佛教於公元前6世紀產生於北印度。創始人釋迦牟尼,意為「釋迦族的聖賢」。他的真名是喬達摩·悉達多,按史學界比較公認的說法,約公元前565年出生於今尼泊爾南部提羅拉科特附近,約死於公元前480年,與孔子在世年代(公元前551一前479年)相近。1996年2月4日,尼泊爾政府發表公告稱,經5國考古學家發掘證實,釋迦牟尼於公元前623年出生於尼泊爾南部蘭毗尼園菩提樹下。如按此說,他的生卒年代要提早近一個世紀。那時印度小國林立,互相爭奪,又頻遭水旱災害和外族入侵之苦。釋迦牟尼原為一個小國王子,優裕的宮廷生活和諸家哲理學說未能使他解脫對塵世現實的苦難感受,29歲時放棄王儲地位,離家遠游,求悟宇宙人生之理,相傳一次在林中一棵菩提樹下坐禪49天,突獲「正覺」,成為「佛陀」(梵語Buddha的音譯,意為智者、(覺者),領悟到「諸行無常」,「請法無我」,即宇宙人間萬事萬物都不過在剎那之間生滅,皆無常存本性,並由此悟出「苦」、「集」、「滅」、「道」等「四諦」,即四個方面的真理。「苦諦」謂塵世一切本性皆苦;「集諦」謂貪為苦因;「滅諦」謂苦因可滅;「道諦」即滅苦之道。實踐滅苦之道的終極目標和最高境界是達到「捏盤靜寂」,即無欲無我、「熄滅」、「寂靜」的極樂世界。釋迦牟尼獲「正覺」後,走遍恆河流域各地傳道說法,上至國王、後妃、貴族、豪商,下至奴隸、乞丐、妓女,不分種姓等級,「一切眾生悉皆平等」,都能參加僧團組織,成為比丘或比丘尼,即和尚或尼姑。他傳道說法四十餘年,「涅盤」後,據傳其遺體火化結成珠狀物,稱為「舍利」,被分到印度各地,建舍利塔珍藏紀念。

2、佛教的教派

佛教在流傳過程中形成許多宗派。大的宗派主要有大乘、小乘和密宗。

2-1大乘佛教與小乘佛教

大乘佛教興起於公元1--2世紀,是在原有的一些教派趨於衰落情況下興起的新教派。大乘即大道之意,指成佛道路寬廣。它興起後把原先的教派貶稱為小乘。大乘與小乘的主要區別是:它不像小乘那樣僅恪守釋迦牟尼遺教,還要對它加以擴充修正;不像小乘那樣僅倡眾生自救,還強調兼度他人;大乘教還主張信徒不必出家修行,只要信仰虔誠,人人都能成佛。它的這些新主張曾有助於增加佛教的信徒和影響,但到7世紀時又趨於衰落。繼之而起的是密宗佛教。

2-2密宗佛教

密宗又稱密乘或真言宗。「真言」梵語為陀羅尼(dharani),兼有密語、咒語、真語等意。佈道行法多使用密語、咒術,是密宗佛教的突出特點之一。密教還主張「大悲為根本,方便為究竟」。大悲即普救眾生的大慈悲心,堅守這個根本,即使未遵殺、盜、淫等戒律;無須積累世功德,也能「即身成佛」。以至主張「以欲制欲」,提倡通過男女性行為求得解脫。密宗佛教在印度逐漸走上專務瑣屑玄談和咒術迷信道路,寺僧也日漸腐化墮落,由此而衰落下去。10世紀後,來自中亞的入侵者信仰伊斯蘭教,統治北印度後,對本已衰落的佛教大加摧殘。到13世紀,佛教在印度本土已盪然無存。到19世紀中葉後才開始有所復興。

2-3大乘佛教的宗派

在印度境外,佛教逐漸流傳到中亞、中國、朝鮮、日本和東南亞各國,成為世界性宗教。佛教於兩漢之際傳入中國,先後形成一些影響甚大的宗派,主要有天台宗、三論宗、華嚴宗、禪宗、凈土宗和法相宗等,主要屬於大乘系。還有藏傳佛教,約始傳於7世紀。

三、伊斯蘭教及其主要教派

1、伊斯蘭教的起源

伊斯蘭教創始人是穆罕默德(570--632年),出生於麥加阿拉伯人中的古萊希部落一個沒落貴族家庭,幼年父母雙亡,靠叔伯撫養成人,青年時期隨伯父經商,到巴勒斯坦和敘利亞等地,接觸了猶太教和基督教。當時阿拉伯沙漠游牧部落正處於原始社會解體時期,社會矛盾激烈,游牧部落之間和貝都英游牧部落與半島西南紅海沿岸一帶定居從事農業和工商業的部落之間,仇殺爭斗不斷。那時衣索比亞人和波斯人又交替入侵,使紅海沿岸的工商業遭到嚴重破壞,更加重了苦難。在反抗外族入侵過程中,阿拉伯人中間開始萌生統一起來一致對外以擺脫苦難的民族意識。恩格斯指出:「阿比西尼亞人的被驅逐大約發生在穆罕默德前四十年間,這是阿拉伯人的民族感覺醒的第一個行動,此外,這種民族感也受到從北方幾乎直逼麥加城的波斯人的入侵所激發。」穆罕默德正是一個富有阿拉伯民族感的人。他吸取猶太教和基督教的教義,結合阿拉伯原始宗教,逐漸形成自己的宗教思想。相傳他常到麥加郊外山洞沉思默想,終於獲得「天啟」,創立了伊斯蘭教。它奉阿拉伯原始宗教的主神之一安拉為唯一真神,穆罕默德自己作為「安拉使者」傳授安拉的種種訓諭,後來的繼承者據此編成《古蘭經》,意為「讀本」。伊斯蘭(1slam),歸順、馴服之意。歸順服從安拉的人,稱為穆斯林(Muslim,意為順從者)。他要求信徒「信真主獨一」,即信安拉為唯一真神;信「安拉的使者和先知」穆罕默德,還要信死後復活和末日審判,因此生前必須行善戒惡,如善待窮人、孤兒、奴僕,不要為富不仁、殘殺無辜等等。《古蘭經》主張穆斯林一律平等,「眾信士皆兄弟」,反對血族仇殺;承認私有
世界三大宗教

目 錄

前 言

第一章 佛教

第二章 伊斯蘭教

第三章 基督教

第四章 談談宗教

詩 歌 釋放釋放

惟獨耶穌

前 言
神的存在我們已簡單地說過了,但也許有人說:「天地間確是有一位主宰。

⑶ 神創造人,並不違背因果法則,四大宗教本為一宗。這世界就是有神創造的,佛不過是個哲學教師。

你理解很深刻,應該說三大宗教本為一宗,就是「一神論」!基督教、伊斯蘭教、印度教都是信的同一個,因為一神論只有「一個神」!如果基督教說;自己信「神」;伊斯蘭教信「安拉」;印度教信「梵天」,「神、安拉、梵天」是不同的,這就成了多神論,等於人為地承認有「三位不同的神」!這是一神論宗教絕對不接受的!且是非常嚴重的罪!因此同樣印度教、伊斯蘭教也不能這樣說!並且一神論也是天啟式的信仰,人的意義不在於「自己」,而在於自己之所以是人的那個理由!所以並不是說:三大宗教本為一宗,信哪個都可以,或者像《少年派》裡面說的可以同時信,這都是錯的!因為這樣做是為了自己,是「我」覺得可以這樣!但是人會被自己欺騙!被造物並不能認識造物主!所以不是按自己的意思信,而是「按神的意思信」!人是為神存在,不是為了自己,天啟式的信仰就是神會把他自己啟示給人!是神找人,而不是人找神!神若要人相信他,他必須讓他的造物正確認識他!因此人在神面前可以求神驗證這個啟示是否從神而來,讓人信的清楚明白!那麼「基督」則是神最清楚地啟示他自己!為什麼是這樣,要看《基督論》就能知道!
三大宗教和佛教的不同在於:一神論和多神論的不同,佛教是:多神論+無神論。但是並不矛盾!因為多神論的神可以由人甚至植物、動物修煉而成,多神論實際上就是「沒有神」,那個神是他心中的自己!一神論的神則是「真理」、是「永恆」、是「道」!所以人不可能成為神!人只能發現真理、服從真理、擁護真理,但人不可能是真理!所以佛教這種修煉說,認為佛不但可以完全參悟真理,而且可以與真理同等,是抬高了自己。佛教就是「人成為神」的宗教!在創世紀三章說的很清楚:蛇對女人說,你們吃了不一定死,會如神一樣!佛教的佛就是「如神一樣的人」!所以佛教是為自己存在!因此要否認造物主!

⑷ 世界三大宗教宗旨各是什麼創建者是誰哪教比較好

佛教 基督教 伊斯蘭教

佛教
佛教的宗旨:

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庄嚴國土,利樂有情。
佛教創始於何時何地?創始人是誰?

佛教約創立於公元前6世紀的古印度。創始人名悉達多,姓喬答摩,佛徒尊稱其為「釋迦牟尼」(意即「釋迦族的聖人」)。

基督教
基督教創立的時間、地點及創始人;

基督教在公元1世紀由巴勒斯坦拿撒勒人耶穌創立。
1、十誡。除了我(上帝)以外你不可有別的神;不可為自己雕刻和敬拜偶像;不可妄稱耶和華你上帝的名;當守安息日為聖日;當孝敬父母;不可殺人;不可姦淫;不可偷盜;不可作假證陷害人;不可貪戀別人妻子和財物。

2、三位一體。這是基督教的基本信條之一。相信上帝唯一,但有三個「位格」,即聖父——天地萬物的創造者和主宰;聖子——耶穌基督,上帝之子,受上帝之遣,通過童貞女瑪利亞降生為人,道成肉身,並「受死」、「復活」、「升天」,為全人類作了救贖,必將再來,審判世人;聖靈——上帝聖靈。三者是一個本體,卻有三個不同的位格。

3、信原罪。這是基督教倫理道德觀的基礎,認為人類的祖先亞當和夏娃因偷食禁果犯的罪傳給了後代子孫,成為人類一切罪惡的根源。人生來就有這種原罪,此外還有違背上帝意志而犯種種「本罪」,人不能自我拯救,而要靠耶穌基督的救贖。因而,原罪說以後逐漸發展為西方的「罪感文化」,對歐美人的心理及價值觀念影響深遠。

4、信救贖。人類因有原罪和本罪而無法自救,要靠上帝派遣其獨生子耶穌基督降世為人做犧牲,成為「贖價」,作了人類償還上帝的債項,從而拯救了全人類。

5、因信稱義。人類憑信仰就可得救贖,而且這是在上帝面前成為義人的必要條件。

6、信天國和永生。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人的靈魂會因信仰而重生,並可得上帝的拯救而獲永生,在上帝的國——天國里得永福。

7、信地獄和永罰。人若不信或不思悔改,就會受到上帝的永罰,要在地獄里受煎熬。

8、信末世。相信在世界末日之時,人類包括死去的人都將在上帝面前接受最後的審判,無罪的人將進入天堂,而有罪者將下地獄。

伊斯蘭教
伊斯蘭教創立的時間、地點及創始人;

公元7世紀初創立於阿拉伯斗島。創始人為穆罕默德

伊斯蘭教的教義:

一、六大信仰:信安拉(即真主)為惟一的主宰、信天使、信使者、信經典、信前定、信後世;
二、五功:念功、禮功、齋功、課功、朝功;
三、善行

我比較傾向於伊斯蘭教
先知以前說過的話現在都得到了驗證

⑸ 世界怎麼來的 科學上怎麼解釋的 和所有宗教的創世理論都有不可調和矛盾

以地球為觀察點,來看天地萬物的產生經過,就會驚奇的發現《創世紀》與現代科學完全符合。
(一)《創世紀》一章1-2節說:「起初,天主創造天地。地是空虛混沌,淵面黑暗,神的令運行在水面上。」
科學告訴我們,地球初形成時,地殼非常園,被水圈均勻包圍著,地面全部處在深達一千多米的水下。那時地球溫度很高,海水在沸騰,所產生的水蒸氣,形成濃厚的雲霧包圍著地球,使太陽光無法透過,到處一片黑暗,伸手不見五指。
《創世紀》所講的「地是空虛混沌」就是指地面沉浸在一千多米的水下,看不見,摸不著,成為空虛,雲層濃霧包圍著地球,到處一片混沌。「淵面黑暗」就是指整個世界都變成了水深達一千多米的「深淵」,太陽光無法透過濃厚的雲霧,淵面上一片黑暗。《創世紀》與科學完全符合。
(二)《創世紀》說:神在第一階段(天)造光,把晝夜分開
現代科學告訴我們,當地球溫度時,水蒸氣化雨下降,雲霧變薄,太陽光勉強穿過雲霧到達地面,在地面上終於見到了光,於是有光暗、晝夜之分。《創世紀》與科學完全符合。
(三)《創世紀》說:神在第二階段創造穹蒼,把穹蒼以上的水,和穹蒼以下的水分開,稱穹蒼為「天」。
現代科學告訴我們,隨著地球溫度進一步冷卻,大部分雲層化雨下降(這就是穹蒼下的水)。小部分雲層留在天空(這就是穹蒼上的水,因為雲是極細的水珠構成)。在雲層和地面水之間,出現相對清凈的半球形空間——穹蒼,被稱為「天」。《創世紀》與科學完全符合。
(四)《創世紀》說:神在第三階段,把天下的水聚在一處,使陸地露出水面。
現代科學告訴我們,隨著地球溫度進一步下降,地殼收縮變形,產生地殼運動,部分地殼上升露出水面,成為陸地高山,部分地殼下沉成為海洋。《創世紀》與科學完全符合。
(五)《創世紀》說:神在第四階段創造太陽、月亮、星星。
現代科學告訴我們,以後地球完全冷卻,高空雲層全部化雨下降,出現晴朗天空,在地面可以直接看見太陽、月亮、星星,宛如初造。《創世紀》與科學完全符合。

令人奇怪的是:
(一)人人都知道,地球上的光,來自太陽、月亮、星星。但《創世紀》卻把光與這些天體分開,說神第一階段造光,第四階段才造太陽、月亮、星星。表面看來似乎很荒唐,實際恰恰與現代科學完全符合:由於極濃厚的雲層的阻隔,在地面上是先見光,後出現太陽、月亮、星星。
(二)地殼初形成時,是很圓的,整個地面浸在一千多米的水下,以後由於地殼運動,部分地面上升,露出水面,成為陸地高山,部分地殼下沉成為海洋。這個地殼運動,科學家到最近二三百年才知道,聖經《創世紀》卻在3500多年前就記載這個地殼運動,說:「神把天下的水聚在一起,使旱地露出水面」。以上兩點說明《創世紀》不是人的作品,而是神借人手寫成的作品。

⑹ 世界三大宗教有什麼特點和共性

(一)神是人按照自己的想像和需要創造出來的
所有人為宗教宣揚人是神創造的,比較世界上各民族原始宗教的發展,我們看到「神創造人」之說並不是一下子產生的,這一說法本身就是人類社會實踐的產物,是對人類創造力的歪曲反映。原始社會生產力極其低下,蒙昧人自己沒有多少「創造」。既無「創造」的能力,也無「創造」的產品,其生活基本上依賴於自然界的恩賜,因而在他們的思維中也就沒有「創造」這個概念。所以,原始宗教並不認為人是神創造的。各民族的原始神話所要回答的基本問題是人和世界是從那裡來的問題,而不是誰創造世界和人類的問題。在這些神話中,上帝地人和世界的誕生毫無功勞,創世說在希臘神話中也不存在,希臘神話中的諸神並不以創造世界和人類為己任。①隨著生產力的發展,人控制和征服自然力的能力增強了,人的創造力發展了,於是在原始人的思維中出現了「創造」這個概念。人們日常接觸到的許多東西都是人「創造」的,這種認識的局限性使人們很自然地產生了「人是什麼創造的?」「世界是什麼創造的?」等問題,但當時的科學知識不可能對此作出科學的回答。於是人們就從當時的制陶技術中得到啟發,以為人是用泥土造成的。這樣,世界上許多民族都產生了用泥土造人的神話,我國女媧用泥土造人的神話就是一例。但是造人的女媧並不是上帝,也不是神,只是後來才把它神化。隨著階級社會的出現,統治階級利用有關造人的神話,杜撰出了上帝創造世界和人的故事。可見,人和世界的創造論是原始人對人類和世界起源的一種探索、一種認識,是人類認識史上的進步;而人和世界的神創論雖也是對人類和世界起源的一種界說,但更多地帶有統治階級的欺騙色彩。
其實,不是神創造人,而是人按自己的想像和需要創造神。對世界上許多民族的原始宗教的比較研究證明:幾乎所有民族崇拜的神都經歷了獸形神——半人半獸神——人形神的演化過程,這種演化過程反映了人在自然界的地位的變化,是這種變化在觀念上的折射。
最初,人是按照動物的形象創造神的,高貴的人類何以崇拜飛禽走獸?這是因為:(一)曾經有過一個長時期,原始人主要靠獵取動物充飢求得生存。原始人的生活依賴動物,因而祈求動物給予支持,以滿足其生活上的需要。(二)原始人還沒有把自己和動物完全區別開來,他們的意識還帶有動物的性質。在原始人看來,動物和人沒有什麼區別,它和人一樣有感情、有靈魂。(三)原始社會生產力低下,人類在動物面前仍然感到無能為力。恩格斯指出:「人們最初如何脫出動物界(按這個詞的狹義說),人們也就如何進入歷史,他們仍是半畜半牲的,野蠻的,在自然面前無能為力的,對他們自己的力量還沒有意識到的。」①和動物相比,人類的優越性並不絕對的,動物有許多高超的功能是人所望塵莫及的。因此,原始人在同動物作斗爭中既感到軟弱無力,極端害怕,又對它們的某些動物感到神秘。總之,原始人需要動物充飢,因而產生病態的幻想,把動物幻化為一種超自然的神秘的精靈加以崇拜。
世界上所有原始部族幾乎都有過動物崇拜,在薩特勒·許余克(位於小亞細亞)新石器時代遺址,發現七千年前的原始祭台及壁畫中的雄牛和兀鷹;在克里特島上到處發現對牡牛進行祭典的石壇(「祭角」);在游牧時代動物崇拜仍有發展,《聖經》中關於猶太人的先祖游牧荒野時曾禱拜金牛犢象的故事亦是動物崇拜的反映;我國最早的一部神話《山海經》中也有許多獸形神。
後來,在人類征服自然的過程中涌現了一些英雄,成為人們崇拜的對象,他們實際上都是集體力量和智慧的代表。由於人類還沒有完全脫離動物崇拜,因而,原始人認為這些英雄人物是人和動物交合而生的,於是出現了半人半獸神,傳說伏羲氏之母華胥「履大人跡於雷澤而生包犧氏(伏羲氏)於成紀,蛇身人首」(司馬貞:《三皇本紀》),神農氏(炎帝)之母女登「感神龍而生炎帝,人身牛首」(同上)。《山海經》中記載的半個半獸神種類繁多,有人面蛇身、馬身人面、人身龍首等等。世界上所有國家的神話中也都有半人半獸神,如埃及神話中的墓地之神阿紐比斯是豺面人身;尼羅河神赫化是虎面人身;古希臘神話中的三位復仇女神依理逆可司渾身漆黑,背長雙翅,頭發是蛇,腰間纏著蛇。
人獸形神到半個半獸神的發展,說明人征服自然的力量增強了,說明人在自然界中的地位提高了。
隨著人類社會生產力的進一步發展,人類征服自然的能力進一步增強,人在自然界中的地位大大提高了。於是人類開始崇拜人自身,認為神是一些超人,開始按照人的形象創造神。這樣,人形神取代了獸形神和半人半獸神。這時,在人們的想像中神和人是同形同性的,神具有人的形象和人的感情,神和人不同的地方,在於他們是永生不死的,他們比人更高大,更有力量,而且主宰著人間的禍福與命運。
各民族的人形神又依不同民族的特徵而各異。歐洲的白種人用白色描繪上帝,用黑色描繪魔鬼;而非洲的黑種人則相反,把上帝描繪成黑色的,把魔鬼描繪成白色的;衣索比亞人說他們的神像他們一樣,皮膚是黑的,鼻子是扁的;而色雷斯人說他們的神像他們一樣是蘭眼睛、紅頭發。而且各民族的神的生活習慣都同信仰它的民族相同。
這一切說明,不論獸形神、半人半獸神,還是人形神,都是人按照自己的生活式樣和需要想像出來的,都「只是人本身的相當模糊和歪曲了的反映。」①
(二)天堂地獄說是現實生活的折射
天堂地獄說是宗教的核心觀念之一。各種宗教對天堂地獄有許多離奇古怪的描述,它們似乎同現實生活並無聯系,其實不然,對各種宗教的天堂地獄說的比較研究,清晰地展現了天堂地獄說與各民族物質生活條件的聯系。誠如《宇宙之迷》的作者海克爾所說,天堂地獄只是現實生活的增補訂正版而已。比如,美洲的印第安人以狩獵為生,因此他們想像中的天堂里有極廣闊的獵地,有無數野牛和狗熊;生活在北極附近的愛斯基摩人期待陽光和獵物,因此他們把天堂想像為陽光普照的雪地,有著無窮無盡的白熊、海狗和其他北極動物;錫蘭的僧伽羅人,按照有著樂園和森林的奇異島國的錫蘭來塑造他們來世的樂土,設想那兒每時每刻都有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大米和咖喱、椰子和其它水果;阿拉伯人居於沙漠區域,烈日如婪,雨水稀少,空氣乾燥,他們牧放牲畜,盼望雨水,盼望綠洲,所以他們幻想的天堂就是雨水均勻,水草茂盛,百花盛開,綠樹成蔭,清泉潺潺,美女如雲。《古蘭經》對「天國」「樂園」有許多描寫:「有水河,水質不腐;有乳河,乳味不變;有酒河,飲者稱快;有蜜河,蜜質純結……有各種水果,」②「有許多賢淑佳麗的女子」,「有兩洞湧出的泉源,」③有「結實累累的香蕉樹」,「漫漫的樹蔭」,「泛泛的流水」,「豐富的水果」。④「睡在床上,不覺炎熱也不覺嚴寒,」⑤顯然,這一幅幅的天堂美景,既是各民族所處自然條件的曲折反映,又是現實生活中剝削階級的享受,也反映了人們所嚮往的理想境界。
宗教里的地獄則是現實的苦難(包括惡劣的自然環境和殘酷的階級壓迫)的反映。寒帶地區人民的「地獄」被描繪成陰森恐怖,寒氣逼人,陰風習習,寸草不生,閻王判官小鬼橫行;而阿拉伯伊斯蘭人的地獄稱為「火獄」,當時阿拉伯半島的統治階級是現實生活的苦難。《古蘭經》對「火獄」的描寫比比皆是:被罰入火獄的人將被「帶上枷鎖」「投在烈火里」,「然後被穿在一條十臂長的鏈子上」,「除膿計外,沒有別的食物,」⑥「在火里不死也不活,」⑦在地獄里「以沸水解渴」, ⑧「在毒風和沸水中」,⑨「沸騰的水獄發出驢鳴般的聲音。」⑩
不難看出,各種宗教的天堂地獄都不是現實以外的存在物,它根源於現實生活,是人們根據現實生活的幸福和苦難構想出來的虛幻的境界,是剝削階級用來引誘、恫嚇欺騙被剝削階級的精神工具。
(三)現實生活的發展變化決定了人們的神的觀念的發展變化
原始社會沒有階級,沒有剝削和壓迫,人人平等,因此原始氏族的神之間是一律平等的。原始人的神不是在另一個世界的某一個地方,而是和他們在一起,人和神的關系是平等的、民主的關系,人們可以直接接近他。
隨著階級分化和權力之爭的出現,人們也就把這一過程移入幻想的神靈世界。於是,神靈也有了權威力職能,人和神的關系也逐漸疏遠了。最初神靈登上了小山,後來就登上了高山,愈來愈不可接近了。神靈的自然屬性逐漸減少,社會屬性不斷加強。比如古希臘階級社會產生過程中出現的眾神都居住在希臘北部的奧林帕斯山上,眾神是按照古希臘人世俗社會的特徵組織起來的,宙斯是眾神之父和萬人之王。在我國的神話中,昆侖山(今泰山)是可以同奧林帕斯山相侔的,它也是上帝和眾神所居住的萬神山。①當時人和神雖然已不在一起生活,其關系已不再是原始社會的平等的,民主的關系,但神還來不及升到天上,神和人的關系還不是完全不可逾越的,宙斯就同凡人結合生了許許多多半神半人的英雄。
隨著地上統一的君王的出現,人們開始把神想像為高高在上的全能的東西。地上的君王高高在上,主宰一切,神也就進一步由幽居高山或神廟升到天上。全能的上帝是天,人王則是「天之子」,稱為「天子」。這時,人和上帝已經完全隔絕,人王壟斷了交通上帝的特權,是上帝和人間的媒介。原始社會人人平等,反映在宗教中,人和神也是平等的,神是平凡的、民主的,可接近的。剝削制度出現後,被剝削階級對剝削階級的統治只能忍耐和服從,反映在宗教上,人對神必須篤信無疑,絕對服從,即使是在思想上對上帝有一點點不尊敬、不服從,也被認為是罪孽深重,也要受到無窮的痛苦和折磨,以示懲罰。
階級社會等級森嚴,君臣上下之間的身份地位成了不可逾越的界限。為了穩定這種等級制度,使得不同身份地位的人各安其位,鞏固統治秩序,需要用宗教來為這種等級秩序塗上一層神聖的油彩。因此人們便按照人間的生活樣式來虛構天國的形式,把人間社會的等級制在天國里復現出來,成為教階制的宗教。正如地上有教皇、主教、大主教、皇帝、國王和貴族一樣,天國里有上帝,有九班天使,每級天使在執掌神權工作中各有回定取權,他們按等級隸屬於各行星球層。在我國道教中,最高的是玉皇大帝,其下有玉清、上清、太清三天,三天各有左、中、右三宮,各宮又各有王、公、卿、伯、大夫,這完全是根據人間的等級結構復制出來的。各種人為宗教宣揚的地獄的等級結構:閻羅王、判官、小鬼……,也無非是階級社會的監獄結構的復現。
在歷史唯物主義指導下的比較宗教研究,揭示了宗教的本質屬性,指明宗教無非是現實生活的虛幻的歪曲的反映。同時,對各種宗教的比較研究也指明,不能把宗教與經濟基礎的聯系簡單化。因為建立在大體相同的經濟基礎之上的宗教,其表現形式往往有很大的差異,這是因為經濟基礎只能決定一定歷史時代中宗教的基本內容,但是這個內容所表現的形式以及某些細致的表徵,則是種種習俗、傳統、特殊歷史環境、社會心理及價值觀念的復雜結合。宗教作為一種文化系統,它同經濟基礎的聯系並不是如影隨形那樣亦步亦趨,正由於此,才產生了各種宗教的共性和個性。

第一節 佛教、基督教與伊斯蘭教產生的背景比較
一、三大宗教產生歷史文化背景異同簡表提示
對世界三大宗教——佛教、基督教、伊斯蘭教和儒教和比較研究,首先必須遵循歷史主義的原則,考察四教產生的社會歷史背景和文化背景。因為任何宗教都是所處時代物質生活條件歪曲和虛幻的反映。同時,宗教作為一種文化系統,它的形成離不開本民族傳統的思想材料、民族心理、民族感情、習俗和價值觀念,民離不開對外來文化的吸收和融化。而對傳統文化和外來文化的選擇,則是由當時的社會歷史背景決定的,是由基於當時的經濟關系所產生的價值觀念決定的。所以,在任何宗教都是一定的社會歷史背景和文化背景的綜合產物,是一種文化重構物。恩格斯指出:「宗教一旦形成,總要包含某些傳統的材料,因為在一切意識形態領域內傳統都是一種巨大的保守力量。但是,這些材料所發生的變化是由造成這種變化的人們的階級關系即經濟關系引起的。」①社會歷史背景和文化背景不同,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各教的個性及以後的發展趨勢。
我們先將四教產生的歷史文化背景之異同列表如下,然後分別闡述。
教別 產生年代和社會形態 產生的形式 文化背景 成為世界宗教的年代
佛教 產生於前六—五世紀古印度奴隸社會 是沒落的奴隸主階級為尋找精神解脫而創立的 是吸收當時印度各種宗教派別的思想加以綜合改造而成的 前三世紀孔雀王朝阿育王時代開始外傳,經幾世紀後成為世界宗教
基督教 產生於公元前一世紀奴隸制的羅馬共和國的巴勒斯坦一帶 是「被壓迫者的運動」是「群眾創造的」「自發地形成的」 是東西方文化大融合的產物 三、四世紀流傳到奴隸制的羅馬帝國全鏡,十一世紀真正成為世界宗教
伊斯蘭教 公元七世紀初產生於阿拉柏半島、半島的部分地區已進入封建社會 是社會統治集團為了明確的政治目的而創立的 是以阿拉伯一神崇拜為基礎的東西方文化融合的產物 八世紀中葉成為橫跳亞、非、歐三大洲的世界宗教,其時正是阿拉伯封建社會發展時期
二、世界三大宗教產生之歷史背景綜述
在原始公社制度瓦解的時候,宗教的思想體系起了變化。宗教的思想體系不僅反映著被剝削者在跟自然界作斗爭中的軟弱無力,而且也反映著被剝削者在跟剝削者作斗爭中的軟弱無力,對群眾的社會壓迫。雖然宗教的歷史用許多事例證實了這種二重性(埃及的奧西里斯是法老,同時又是植物神;亞蒙是太陽神,同時又是法老;以及其他等等),但是資產階級的科學企圖不理解這種自然界神祗的二重性。對死者的崇拜日益集中於死去的社會上層分子代表人物的身上,人們非常豪華地埋葬他們(例如埃及金字塔就是埋葬的墳墓)。神話、聖徒故事、關於社會上層分子跟神祗和精靈有特殊關系、關於國王是神的兒子是半人和半神(例如法老被崇拜為埃及太陽神的兒子,羅馬帝國也被崇拜為神的兒子)的教義也出現了。以前的、關於靈魂在來世存在的 模糊的的觀念起著變化。隨著不平等現象出現,產生了關於來世生活的兩個世界的觀念,產生了關於現世普通社會成員與社會特權階級上層分子的不同命運的觀念。其次,隨著階級分化的增長,出現了關於來世享受現世忍耐和善良的報應的學說。
隨著古代國家的發展,在神祗當中出現了眾神祗和精靈所服從的主神;其它各種神的屬性都逐漸移到主神身上。恩格斯寫道:「……沒有統一的帝王的存在,任何時候也不會有統一的上帝的存在,」並且「上帝的統一」「僅僅是統一的東方專制君主的復本」。(《馬克思和恩格斯的通信》,載《馬克思恩格斯全集》,俄文版,第21卷,第45頁)隨著奴隸佔有制社會的發展,植物神和太陽神日益具有救世主的特徵了,群眾不僅希望從它們得到自然界的恩惠,而且也希望它們把自己從社會生活的困苦中拯救出來。此外,在古代世界的宗教里,還存在著對動物的崇拜(在埃及特別發達),尊敬奴隸主義權制家族的對祖宗的崇拜,對各種神祗、魔鬼以及偶象的崇拜,並形成了關於各種神祗的豐富的神話學說。
三、基督教產生的歷史文化背景(詳見另稿)
基督教產生於奴隸佔有制社會的危機時期,它是羅馬帝國被奴役和被壓迫的群眾的宗教。基督教以被改造的形式吸收了古代世界宗教儀式和神話的因素。起初,基督教是在猶太民族分散(散布)的環境下產生的一種宗教思潮,它吸收了彌賽亞——社會生活困苦中的求世主——的思想,吸收了宗教哲學思潮(斯多噶派和哲人派)的因素,及其關於世界罪惡的論斷,關於精靈和神祗的中介人的學說、關於死神和活神崇拜的學說,吸收了關於在羅馬帝王的崇拜中發展了神人的觀念。就在這基礎上形成了基督的神話般的形象。在進一步發展的過程中,剝削階級利用基督教及其溫順的和服從的說教來達到自己的目的,並在第四世紀成為統治階級的宗教。在羅馬帝國崩潰之後,第九至十一世紀時,在西方和東方形成了兩個(現今存在著的)基督教教會:西方的天主教教會和東方的正教教會。
四、佛教產生的歷史文化背景(詳見另稿)
佛教在公元前六至五世紀產生於印度,它象基督教一樣也是主要傳播於遠東各國的世界性的宗教。佛教企圖代替存在於印度的古代婆羅門教,及被婆羅門祭司所堅持並按照新的方式來解釋的對自然界的崇拜。佛教反映並認證人民大眾的軟弱無力,它宣傳災難是一切存在的原則的思想,宣傳借著善良和忍耐來拯救人類的辦法,宣傳關於神聖教師和救星菩薩的神話,這些神話是以不可思議的形式產生的。同時,佛教也象基督教和伊斯蘭教一樣並不面向任何一個固定的民族。佛教自從傳入西藏後,便創立了它的特殊形式——喇嘛教。佛教——喇嘛教從西藏傳入蒙古和布里亞特蒙古。佛教的神秘主義直到如今還是各種資產階級神秘思潮的滋養料。日本是現代佛教的中心。佛教在現代的印度並沒有得到擴大;在印度存在著統一在一個共同的印度教名稱之下的各種不同宗教思潮和派別,這些思潮和派別都是古代多神教的進一步的演變。
五、伊斯蘭教產生的歷史文化背景
伊斯蘭教創建於公元七世紀的阿拉伯半島,其時,半島的有些國家已經確立了封建的生產關系。阿拉伯半島地扼歐、亞、非三洲交通要道,自古以來就是交通東西方的重要商道。公元六世紀末七世紀初,拜占廷和波斯兩大帝國為了爭奪葉門到敘利亞的商道,進行了長期的侵略戰爭,使阿拉伯西南部遭到嚴重破壞,古代一度繁榮的西南阿拉伯諸城市變成了一片荊棘瓦礫。同時,原先貫穿希賈茲的商道也遭到破壞,路途梗塞,以至荒蕪,商道沿線的商業蕭條,城市破壞。這一切使阿拉伯各民族出現了尖銳的經濟和政治危機,階級矛盾空前尖銳,社會動盪不安。不僅統治階級希望建立統一的阿拉伯民族國家,以擺脫危機,奪取新的土地和商道;廣大貧苦人民和其他各階層人民也希望和平統一,安居樂業。所以,實現半島政治的統一已成為當時阿拉伯社會歷史發展的客觀需要。當時已經擠進商業貴族行列的穆罕默德清醒地認識到,實現政治上的統一,首先需要宗教信仰的統一。於是,他假借上帝安拉之名,自封為安拉的使者,創建了伊斯蘭教。其使命是:(一)緩和階級矛盾,證明社會和經濟上的不平等是正當的;(二)用「幻想的幸福」給被壓迫的人們指出出路;(三)為商業貴族統一阿拉伯服務,促進各部落的親近和統一。可見,伊斯蘭教的產生既不同於佛教,也不同於基督教,它是社會統治集團尤其是商業貴族為了既定的政治目的而虛構出來的,它一開始就是作為封建統治者的精神統治工具而出現的。
伊斯蘭教也是東西方文化融合的產物,是在繼承和改造阿拉伯社會古代宗教信仰以及猶太教、基督教的基礎上形成起來的。伊斯蘭教是絕對的一神教,獨尊唯一的真神安拉。它的神與麥加原來的主神同名,教義上與《舊約聖經》猶太教有許多近似的色彩,卻不同於半島以往流傳的宗教。它排隊自然崇拜,擯棄拜物教,禁止多神崇拜、偶像崇拜,繼承阿拉伯原有宗教的靈魂不死、善惡報應觀念,保留對克爾白黑隕石的膜拜,採納游牧人最重要的宗教儀式——朝覲等等。這種歷史文化背景使伊斯蘭教「一方面適合於從事貿易和手工業的市民,另一方面也適合於貝都莫游牧民族」,阿拉伯世界歷史上的「周期性沖突」就是由此產生的。同時,伊斯蘭教作為統治階級有目的行為的結果,它更加重視道德倫理,並把道德倫理上升到律法的高度,以維護統治秩序,這就使伊斯蘭教更具保守性,成為最保守的社會勢力的思想支柱。
伊斯蘭教產生於七世紀的阿拉伯,它反映了阿拉伯人的游牧者和農民群眾的艱難困苦的狀況,這些游牧者和農民群眾都希望從這種宗教運動中找到擺脫困苦的出路。伊斯蘭教實行單一的神(阿拉)的崇拜來代替已經存在的多神教,並且要求完全俯首下心地聽從阿拉的意志。在阿拉伯所產生的神權政體的國家在伊斯蘭教中,一方面得到了使軍人遵守紀律的工具,因為反對「背信者」的戰爭被宣布為有利於神的事業;另一方面也得到通過俯首下心的說教來使群眾服從的工具。伊斯蘭教曾經宣傳對伊斯蘭教教主權力的尊崇,它實行一夫多妻制,宣傳婦女地位的卑下,以及許多當時社會關系的其他方面。伊斯蘭教隨著阿拉伯的侵略得到了巨大的傳播,它已成為世界宗教之一,席捲了近東、中亞、細亞、高加索的一些國家,並傳播到印度尼西亞、印度和中國。在封建時代,伊斯蘭教依賴於一些最初流行於伊斯蘭教國家各部分的各種派別的思潮(伊斯蘭教正統派、嚴格派等);其後在伊斯蘭教中產生了許多派別,並出現過改革伊斯蘭教的企圖。
所有這些宗教(基督教、佛教、伊斯蘭教等)都具有「史前的內容」,保存著從古代繼承下來的著名的思想遺產,但是,這些宗教的重要特徵是一神論——一神教。在這種一神論中階級壓迫的新條件得到了表現和鞏固。……
通過上述對佛、基、伊三教產生的歷史文化背景之比較,我們至少可以得出如下結論:
(一)三教的產生都是經濟原因引起的社會矛盾的產物,都是在社會的階級矛盾極其尖銳,統治階級需要對被統治階級加強精神奴役,被統治階級苦難深重,無力解脫,需要精神安慰的時代產生的。自然宗教產生的原因主要是異己的自然力量的壓迫,人為宗教產生的原因除了異己的自然力量的壓迫外,增加了社會的異己力量的壓迫,而且後者更為重要。馬克思指出,「宗教里的苦難既是現實苦難的表現,又是對這種現實苦難的抗議,宗教是被壓迫生靈的嘆息,是無情世界的感情,正象它是沒有精神的狀態的精神一樣,宗教是人民的鴉片。」在苦難深重,找不到現實出路的時代,「在各階級中必然有一些人,他們既然對物質上的解放感到絕望,就去追尋精神上的解放來代替,就去追尋思想上的安慰,以擺脫安全的絕望處境」三教就是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應運而生、應聲而出的。它不是任何人的主觀意志的產物,不是憑皇帝的一道敕令就可以創立起來的,因而也不是可以任意消滅的。在宗教賴以存在的社會物質生活條件沒有完全消滅之前,想消滅它是不可能的。
(二)三教都是多種文化傳統融合的文化重構物。它們在形成時都立足於本民族的文化傳統(包括宗教觀念、民族感情、民族心理、習俗和價值觀念),吸收和改造舊宗教以及外來文化的有價值的成份。這種改造和創新既照顧了群眾對宗教的需要和宗教感情,又迎合了時代的客觀需要,有著濃厚而廣泛的社會基礎,因而能被整個社會迅速而平靜地接受。在人類歷史上,隨著經濟、政治、文化的發展,各個民族、地區、國家之間文化的交流、滲透、融合是不可避免的、必然的,一種文化系統的生命力就在於它的開放性。
(三)「宗教是人民的鴉片」,馬克思的這句名言從宗教的社會作用方面論述了宗教的共同本質。比較宗教學除了揭示這一共同本質外,還必須具體分析由於產生的社會歷史背景的不同而形成的各教的特殊性。普遍性寓於特殊性之中,特殊性比普遍性更生動更豐富,馬克思主義的活的靈魂就是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四)三大宗教產生的時代不同。佛教產生於印度奴隸制繁榮時期(6世紀BC),基督教產生於羅馬奴隸制走向衰落時期(1世紀BC),而伊斯蘭教則產生地阿拉伯人的封建社會形成時期(7世紀以後);
(五)三大宗教產生的動因不同。佛教、基督教是在民眾中自然產生的,並無一定的政治目的。伊斯蘭教則是由政治人物根據政治目的創造的,即阿拉伯要求建立統一的國家創造的,所以與政治、國家政權密切結合,具有鮮明的政教合一的特點。

第四講 世界三大宗教發展與傳播比較
佛教、基督教、伊斯蘭教雖然形成的時代不同,但它們得到發展和移植,成為國際性宗派,卻都發生在中世紀。儒家學說被宗教化,並傳授到東南亞各國,也發生在封建社會,最終導致了佛教文化圈、基督教文化圈、伊斯蘭教文化圈和儒教文化圈的形成。四個文化圈的形成是世界性文化大融合的結果。對四教的發展和移植進行比較研究,對於探研各種不同系統的文化之融合的規律是很有益處的,當然,對這個問題的研究是一個重大的長期的課題,決非一、兩篇文章所能解決的,這里只能管窺蠡測,掛一漏萬,談一些粗淺的看法。
一、中世紀時代的共同需要和共同可能性為世界性宗教的形成提供了社會學環境。
首先,中世紀封建統治更加需要精神工具——宗教。
奴隸制下的奴隸不具有人格,被當作會說話的工具和牲畜。大家知道,在地中海地區的奴隸制社會中,「人」這個概念只用於指自由,奴隸不被認為是「人」。希臘人認為奴隸僅僅是肉體(Soma)。例如創造「理想的」奴隸制國家學說的柏拉圖,把奴隸制說成是自然的、永恆的,並且認為奴隸屬於「獸類」。羅馬法典只把古代城市的公民(奴隸不是公民)或者君主的臣民稱為人,法典中把奴隸同畜牲或什物置同等地位,條文上寫著「奴隸或者其他畜牲」、「奴隸是主人的工具」等。所以,奴隸主對奴隸的統治主要依靠暴力與刑罰。奴隸往往被打上烙印以防逃跑,甚至帶上腳鐐手銬,奴隸主可以隨便殺死奴隸。印度的《摩奴法典》規定:「殺死首陀羅(奴隸種姓——引注者)的人只需簡單地凈一次身,同殺死牲畜一樣。」奴隸主沒有必要對他們進行虛偽的說教,為他們許諾一個來世的天國。但是,封建社會同奴隸社會不同,封建制下的農民有自己的小塊份地,有相對的人身自由。封建的剝削方式改為租稅或勞役。因此,除了使用暴力、刑罰等手段對他們進行統治和鎮壓外,更需要從思想上、精神上加強對他們的統治。在奴隸社會末期,奴隸舉行了一次又一次的暴動,例如公元

⑺ 世界三大宗教的特點 有何不同

基督教與伊斯蘭教、佛教並稱為世界三大宗教。

基督教:基督教是以信仰耶穌基督為救主的宗教。天主教、新教、東正教為三大教派。

特點:博愛,人人平等。

伊斯蘭教:伊斯蘭系阿拉伯語音譯,原意為「順從」、「和平」,指順從和信仰宇宙獨一的最高主宰安拉及其意志,以求得兩世的和平與安寧。信奉伊斯蘭教的人統稱為「穆斯林。

特點:順從安拉、崇尚和平、祈求安寧。伊斯蘭教喜愛的綠色就代表著和平之意。

佛教:佛教就是佛讓人們止惡揚善、自凈其意的教法、是佛陀的教育。

凡是宗教,無不信奉神的創造及神的主宰,佛教卻是徹底的無神論者;因此佛教似宗教而又非宗教,類哲學而又非哲學,通科學而又非科學。這是佛教的最大特色。

(7)宗教創造世界擴展閱讀:

基督教、伊斯蘭教、佛教並稱為世界三大宗教。此三種宗教之所以能成為前三大,是目前世界上僅有的三個各自被一部分國家列為國教的宗教,如基督教在歐美的一些國家、伊斯蘭教在中亞、西亞和北非一些國家、佛教在東南亞一些國家分別被列為國教。

上述宗教里:基督教包括三大流派:即天主教、基督新教和東正教,其中新教與天主教信徒較多,東正教教徒相對較少;伊斯蘭教包括遜尼派和什葉派兩大派別,其中遜尼派佔多數;佛教則有南傳佛教、漢傳佛教、藏傳佛教三大派系。

佛教主要分布在亞洲,美洲萬佛城,歐洲,非洲,大洋洲。基督教形成於亞洲的西部,目前主要集中分布在歐洲、美洲和大洋洲。伊斯蘭教主要傳播於亞洲、非洲,以西亞、北非、中亞、南亞。

雖說是三大宗教,但三大宗教提倡和平共處,可以相互交流文化。慈悲,博愛,和平就是宗教的真諦。就是正法的象徵。

⑻ 世界那些宗教說自己是創造萬物的神

基督教 道教為主的中國神話
還有個別小宗教 小神話
更帥的是
世間先有了混沌 然後才有了寬胸的大地
一切皆起源於混沌

閱讀全文

與宗教創造世界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馬鞍山陶世宏 瀏覽:16
馬鞍山茂 瀏覽:5
通遼工商局咨詢電話 瀏覽:304
誰發明的糍粑 瀏覽:430
國家公共文化服務示範區 瀏覽:646
pdf設置有效期 瀏覽:634
廣告詞版權登記 瀏覽:796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考核方案 瀏覽:660
公共服務平台建設領導小組 瀏覽:165
人類創造了那些機器人 瀏覽:933
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何時實施 瀏覽:169
遼寧育嬰師證書領取 瀏覽:735
劃撥土地使用權轉讓能轉讓嗎 瀏覽:97
2019年公需科目知識產權考試答案 瀏覽:256
關於知識產權管理辦法 瀏覽:331
公共衛生服務培訓筆記 瀏覽:532
基層公共衛生服務技術題庫 瀏覽:497
中國城市老年體育公共服務體系的反思與重構 瀏覽:932
網路著作權的法定許可 瀏覽:640
工商局黨風廉政建設工作總結 瀏覽: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