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是誰發明了充氣輪胎什麼時候
早在1836年,比利時人迪埃茲就曾提出過充氣輪胎的看法。1845年,英國米德爾塞克斯的土木工程師羅伯特·W·湯姆遜發明了用皮包裹,內充空氣或馬毛的輪胎,但沒有實際使用。1888年居住在愛爾蘭貝爾法斯特的蘇格蘭獸醫約翰·伯德·鄧洛普,看到自己兒子自行車的實心橡膠輪在石頭路上顛簸很厲害,於是用一根通過活門充氣的管子,外面塗上橡膠作保護層,做了一個氣胎。這種氣胎纏在車輪上,要修補內管的的刺孔,必須首先用苯把塗的橡膠泡下來,修好後再塗上橡膠。這種新輪胎一開始受到人們的嘲笑,但他的兒子騎此車參加比賽獲得了第一名,於是此項發明受到人們的重視。鄧洛普為他的發明申請了專利,放棄了獸醫職業,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家輪胎製造廠,開始生產橡膠輪胎。從1894年起,早期大批量生產的「希爾德布蘭德」和「沃爾米勒」牌摩托車正式使用了鄧洛普輪胎。 法國的安德烈·米許林和愛德華·米許林兩兄弟的米許林公司1892年發明了一種可以拆卸的充氣橡膠輪胎,過去只有專門修理工才能處理的爆胎事故,現在一般人一刻鍾就可以修理好了。這一發明影響了整個世界。1895年,米許林兄弟第一次派裝有可拆裝輪胎的「閃電」號小汽車參加巴黎—波爾—巴黎汽車塞。輪胎汽車正式登上了歷史舞台,並迅速普及到全世界。 1908年,米許林公司研製出了雙式車輪,有效地解決了重型汽車的輪胎負荷問題。1937年,米許林公司又研製出了子午線輪胎,這種命名為「蠅籠」的輪胎胎面,由多層簾布層加強,並用分層鋼絲簾線層箍緊。這些簾線層均與輪胎鋼絲垂直排列,極大地改善了輪胎行駛方向的穩定性。1981年,英國鄧洛普公司又發明了一種新型輪胎,在穿孔的情況下汽車仍可繼續行駛,而輪胎不會從輪輞上脫出。胎冠內表面塗有聚凝膠,既是密封劑,又是潤滑劑。這種輪胎的安全壽命僅為2.5萬千米
『貳』 車輪是如何發明的
你能想像車輪和陶有莫大的關系嗎?你能想像車輪和核有什麼共同之處嗎?
車輪的發明應該是在最初的歐亞大陸文明(公元前1355年--公元前1000年)最早的車輪是一些圓形的板子,和軸牢牢釘在一起,後來,人們將軸裝到手推車上,輪子不直接與車身相連,再後來,出現裝有輪輻的車輪。它是怎麼出現的呢?
最早的文明出現在底格里斯河和幼發拉底河流域,准確點說就是現在伊拉克南部。事實上,當時處於山區的人們開始逐漸遷移到大河流域,但這面臨一些列問題:河水泛濫的同時降雨量不足、石材的缺乏等,不過,好處卻是更顯而易見:土地肥沃、大量的木材、魚類......於是,灌溉出現。灌溉使食物產量增加,食物曾加導致人口增加,人口增加又使生產更多食物成為可能。於是,在這樣的循環下,冶金、犁、陶、風力包括車輪等一些列發明相繼出現。究竟這幾樣發明有什麼意義呢?
冶金——改變石器
犁——人類第一次開始使用人力以外的自然力量
風力——人類第一次開始成功利用人造力量作動力
陶——這個玩意不用我多說了吧,但我沒想到的是,它竟然和車輪有著直接的聯系
車輪——車輪的發明直接促使陶的批量生產成為了可能,想不明白這又什麼直接聯系嗎?呵呵,在《人鬼情未了》里,男女主人公製作陶器的時候,是有個玩意在轉動的,沒有輪子,怎麼轉呢?對了,車輪後來做成陶輪,陶工只需要一面用腳旋轉下面的輪盤,一面用手在上麵塑捏成器,這是能批量生產的轉折點。你能想像當時的車輪最後被運用到製造武器戰車嗎?這種在原始戰爭中具有極大威力的武器,起源就是車輪。或許人類的天性就是這樣,就像核能的發明是為了能源,卻也是被用來製造原子彈。
這些影響深遠的技術進步與制度變革伴隨而行,導致了後來階級的出現。
『叄』 1892年誰發明了一種可以折卸的充氣橡膠輪胎
法國的安德烈·米許林和愛德華·米許林兩兄弟
『肆』 世界上第一個可拆卸的輪胎是哪國人發明的
您好!
米其林是法國品牌,成立時間:1889年,創始人:米其林兄弟: 安德內魯和愛德華(他容們是法國人)。
1891 米其林發明第一條可拆卸輪胎
參考資料:米其林官網 www.michelin.com.cn
『伍』 汽車輪胎是誰發明的
約翰·伯德·鄧洛普。
1888年,在愛爾蘭當獸醫的英格蘭人J·B·鄧祿普先生取得了充氣輪胎的專利。當時,J·B·鄧祿普先生10歲的兒子強尼買了一輛三輪自行車,但是因為當時的輪胎還都是用硬橡膠做的實心輪胎,因此,在滿是石頭的路上行走時很不舒服,兒子的抱怨激發了鄧祿普先生的靈感,因此,被遺忘了四十多年的充氣輪胎再次問世。隨著時代的進步,鄧祿普先生發明的充氣輪胎很快在自行車上得到了應用,並迅速邁向了汽車領域,為世界汽車工業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
輪胎,通常由橡膠製成,是一種沿圓周覆蓋金屬或木頭輪圈的元件。它是陸地上動力機械車輛最重要的一部分,用於搭載機械或汽車使之移動,並減少不規則路面造成的震盪。
(5)發明單人拆卸大車輪胎擴展閱讀:
輪胎發展
米其林在1906年發明容易拆換的汽車鋼圈,便於汽車使用充氣輪胎。1937年米其林發明將輪胎內層簾布以輻射狀排列的輻射層輪胎,改善輪胎的操控性,是廣受近代轎車輪胎使用的設計。1938年米其林發明讓鋼絲與橡膠粘合的方法,使輪胎的散熱性與載重能力大幅改善。
BFGoodrich輪胎公司對輪胎貢獻也很大,1910年則發明把碳煙加入橡膠的技術以增加摩擦力與耐用性,輪胎也由白色變成黑色。1937年BFGoodrich發明便宜的合成橡膠,1946年發明無內胎輪胎,避免掉傳統有管狀環形汽球般內胎的輪胎爆胎時,快速泄氣變形的危險。
1964年,杜邦化學公司女化學家Stephanie Kwolek研發出可取代賽車輪胎內層鋼絲的高強度材料克維拉,此材料後來也被製成今日的防彈衣。
『陸』 輪胎發明專利是何人獲得的
橡膠用於工業生產的歷史很短,到現在為止不過一百來年。1845年,英國工程師R·W·湯姆生為減輕車子行駛中的震顫,在車輪周圍套上一個充氣橡膠管,並獲得了該項發明的專利。
『柒』 輪胎的發明與發展經歷了一個怎樣的過程
輪胎當之無愧地排在所有「最偉大發明」排行榜的前列。使用輪子的記錄可以追內溯到容公元前3500年左右美索布達米亞陶工所用的輪子。這是一個簡單的旋轉盤,陶器工人用它來製造光滑的圓黏土壺。約300年後,美索希達米亞人在車子上裝上輪子,輪子交通時代開始了。最早的車輪是馬車上的實心木製車輪。公元前2000年左右,開始出現有輪輻的輪子。這種輪子比實心的輪子輕便,轉得也比較快,適用在戰車上。公元1800年前後,出現了用鐵線做輪軸的輪子,它們更加輕便、堅固。隨著橡膠的發明和廣泛應用,輪胎的發展日新月異,直至充氣輪胎的成功發明,汽車才真正穿上了現代化的「鞋子」。
『捌』 世界上第一條鄧祿普輪胎怎麼發明的
世界上第一輛自行車在1817年前後誕生時,外形粗劣,而且車架和輪子都是木頭的,沒有輪胎。騎著它十分費勁,還顛簸得十分厲害。人們譏諷這種自行車是「震骨器」。直到1887年,人們才開始在輪子上裝輪胎,改變了自行車「震骨」的局面。這里,還有個趣味盎然的故事呢。
蘇格蘭有個名叫鄧祿普的醫生。一天在診所看玻門外跌跌撞撞地跑進一個頭破血流的年輕人,仔細一瞧,大吃一驚,傷者竟是他的兒子。
鄧祿普忙為兒子檢查傷口,邊包紮邊責怪道:「這么大的人了,怎麼還像個調皮氣包。」
兒子痛得大叫道:「全怪那『震骨器!」
鄧祿普明白了。兒子是騎自行車摔下來的,對這種車子,鄧祿普從不敢領教。瞧著兒子的狼狽相,他搖搖頭苦苦一笑。
鄧祿普有個喜歡養花種草的嗜好。一天,他用橡膠水管在花園里澆花。
水經過橡膠管,流入花畦。鄧祿普的手感觸到水脹鼓鼓的在流動。他下意識地握緊,松開,又握緊,又松開。橡膠管的彈性忽地使他心中一動:「把這灌滿水的橡膠管安到自行車軲輪上,這樣便使自行車粘輪有了彈性,不就可以減輕自行車行駛時的顛簸了嗎?」
想到這里。鄧祿普決定試試。他說干就干,放下澆花的水管,把兒子的自行車推到花園,拆下輪子,量好尺寸,配上橡膠管,灌足水。一遍又一遍地試驗,終於把橡膠管裝到了車上。完畢後立即把兒子喊來,說:「你騎上試試,感覺如何?」
兒子覺得很新鮮,跨上車沿著花園小徑直打轉。一會兒,兒子興奮地跳下車說:「OK!棒極了。一不顛,二沒有『吱吱』聲,三很輕松。」
成功了!鄧祿普用橡膠水管製成了世界上第一個輪胎。輪胎先是灌水,後來又用充氣代替了灌水。
「鄧祿普輪胎」一下子風靡全球,成了暢銷產品。
『玖』 充氣輪胎是如何發明的
古代的二輪運貨牛車靠著木輪子嘎吱嘎吱響地行進。當牛車在路途中意外遇到碰撞時,貨物和乘客可能會騰跳起來。後來的金屬輪子也好不了多少,盡管也像19世紀公共馬車那樣,車輛中因裝設了懸架系統使情況略為改善。
19世紀的工程師們認為,問題可以由橡膠來解決。他們製作了一些沿著輪緣排列的實心橡膠輪胎。這些輪胎提供了一種軟墊層來緩沖某些撞擊,並幫助輪子緊貼道路。
19世紀時,有兩個發明家產生了製造可膨脹輪胎的想法。羅伯特·湯姆遜設計了一種皮革胎,並且在1845年獲得了專利。但成功的設計是蘇格蘭人約翰·鄧洛普在1887年提出的。
鄧洛普的兒子抱怨他的三輪踏車在圓卵石路上持續彈跳時,造成了損壞。鄧洛普終於製成了一種從洛門打進空氣而使它膨脹起來的輪胎。當輪胎包住車輪時,它看上去有點像埃及的木乃伊。開始時,人們嘲笑鄧洛普的「木乃伊輪胎」。然而它們得到了騎三輪車人的喜愛——特別是那些賽車手,他們認識到用充氣的新輪胎能跑得更快。
使充氣輪胎更加實用的一項發明是凹面的或盤形的輪緣,它有助於輪胎固定在車輪上。英國工程師C·K·韋爾奇在1890年獲得了這項發明的專利。
『拾』 充氣輪胎是誰發明的
第一個空心輪子是1845年英國人羅伯特·湯姆遜發明的。他提出用壓縮空氣充入彈性囊,以緩和運動時的振動與沖擊。盡管當時的輪胎是用皮革和塗膠帆布製成,然而這種輪胎已經顯示出滾動阻力小的優點。根據這一原理,1888年約翰·鄧錄普製成了橡膠空心輪胎,隨後托馬斯又製造了帶有氣門開關的橡膠空心輪胎。
18型充氣輪胎很早以前,輪胎是用木頭、鐵等材料製成,可惜的是因為內層沒有帆布,而不能保持一定的斷面形狀和斷面寬。
1895年隨著汽車的出現,充氣輪胎得到廣泛的發展。首批汽車輪胎樣品是1895年在法國出現的,這是由平紋帆布製成的單管式輪胎,雖有胎面膠而無花紋。直到1908年至1912年間,輪胎才有了顯著的變化,即胎面膠上有了提高使用性能的花紋,從而開拓了輪胎胎面花紋的歷史,並增加了輪胎的斷面寬度,允許採用較低的內壓,以保證獲得較好的緩沖性能。
1892年英國的伯利密爾發明了簾布,1910年用於生產。這一成就改進了輪胎質量,擴大了輪胎品種的同時,還使外胎具備了模製的可能性。隨著對輪胎質量要求的提高,簾布質量也得到改進,棉簾布由人造絲代替,50年代末人造絲又被強力性能更好、耐熱性能更高的尼龍、聚酯簾線所代替,而且鋼絲簾線隨著子午線輪胎的發展,具有很強的競爭力。
1904年馬特創造了炭黑補強橡膠,大規模用於補強胎面膠是在輪胎採用簾布之後。因為在這之前,帆布比胎面在輪胎使用中損壞得還要快。炭黑在膠料中的用量增長很快,30年代每100份生膠中使用的炭黑也不過20份左右,這時主要在胎面上採用炭黑,胎體不用,已達50份以上。胎面中摻用炭黑以前,輪胎大約只行駛6000km就磨光了;摻用炭黑後,輪胎的行駛里程很快就得到顯著的提高。一組貨車輪胎大約可行駛10萬km,在好的路面上,甚至可達20萬km。
1913~1926年,因發明了簾線和炭黑輪胎技術,為輪胎工業發展奠定了基礎。輪胎外緣的標准化,製造工藝的逐漸完善,生產速度比以前提高了,輪胎的產量與日俱增。
隨著汽車工業的發展,輪胎技術一直不斷地改進與提高。如20年代初至30年代中期,轎車輪胎由低壓輪胎過渡到超低壓輪胎;40年代開始輪胎逐步向寬輪輞過渡;40年代末無內胎輪胎出現;50年代末低斷面輪胎問世等等。許多新技術的出現都莫過於1948年法國米其林公司首創的子午線結構輪胎。這種輪胎由於使用壽命和使用性能的顯著提高,特別是在行駛中可以節省燃料,而被譽為輪胎工業的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