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廣東省科技合作研究促進中心怎麼樣
廣東省科技合作研究促進中心,本省范圍內,當前企業的注冊資本屬於一般。
通過網路企業信用查看廣東省科技合作研究促進中心更多信息和資訊。
Ⅱ 中國科學技術管理促進中心是真正合法單位嗎
各單位請注意!!!!!
中國科學技術管理促進中心國家不存在的,是北京的一夥內騙子私刻假章,從容社會上招聘一些無業人員,冒充科技部人員舉辦項目申報會議,每天給企業打電話,找一些社會中介的人,冒充科技部科技項目審批專家糊能企業!!!!!!使不少企業上當受騙,我們要認清這些騙子!!!!!!
不明真相的企業可撥打電話到國家科技部 紀檢組證實 電話:010—58881813或58881807(國家科技部紀檢組)
以下就是私刻假章的單位和他們的辦公地點:
所為的中國科學技術管理促進中心,我們看清楚這些騙子的面目,各單位一定要注意!!!!!!!!!謹防上當受騙!!!上當的單位一定要舉報!!!!共同打擊騙子!!!!!!!!
Ⅲ 中國科技創新與戰略發展研究中心是事業單位嗎
明確回答:不是!襲
Ⅳ 注冊公司名稱能不能叫**科技研究中心或者研究院/所呢
一般經營性質的公司不能取帶研究中心或者研究院的字樣的公司名稱。
一般。有限責任公司。有限公司。股份有限公司。
Ⅳ 中國科技創新與戰略發展研究中心是騙子嗎
新京報訊 (記者倪偉 吳為)近日,新京報記者調查發現名為「中國科技創新與戰略發展研究中心軍民融合工作委員會」的組織實為「山寨社團」,該報道刊發後,引發社會關注。
昨日,記者進一步調查發現,該「山寨社團」上級機構「中國科技創新與戰略發展研究中心」同樣被網友指出為「山寨」機構。該機構自稱國家科教領導小組下設機構,但記者調查得知,其既未在中央編辦登記,也未在民政部登記注冊。
此外,記者梳理發現至少有18個冠名該「中心」的「下屬組織」(包括前期曝光的「軍民融合工作委員會」),這些組織也被指「山寨」,有的自稱「公益組織」,有的自稱「事業機構」。不過,記者在民政部「社會組織網」和中央編辦「中央機構編制網」上,均未查到任何一家組織的登記信息。
昨日,記者獲悉,中央軍民融合發展委員會辦公室日前在京召開「治理規范以『軍民融合』名義從事違法違規活動」協調會。中央網信辦、公安部、民政部等15個部門參加了會議。
針對當前軍民融合社會組織魚龍混雜,中介服務機構良莠不齊,網站、微信公眾號、微博多而雜亂,論壇展會遍地開花,甚至借機斂財,園區建設有同質化泡沫化的苗頭,一些退休領導幹部和退休軍人未經批准參加社團組織等問題,會議傳達了中央領導重要批示精神,通報有關情況,進一步明確責任分工,建立協調機制,形成合力;進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分類治理規范;加強政策解讀,強化正面引導;充分發揮信用懲戒、媒體監督作用,為推進軍民融合發展戰略順利實施創造良好環境。
焦點1 「中心」網站備案主體為企業
8月18日,新京報刊登報道《多官員「被顧問」 「國字頭」山寨社團再現》,曝光一個自稱「中國科技創新與戰略發展研究中心軍民融合工作委員會」的組織,雖冠名「國字頭」,卻未在民政部登記注冊,一位被列入其「顧問」名單的退休官員表示「不知道有這個組織」。
當晚,被曝光的「軍民融合工作委員會」的上級機構「中國科技創新與戰略發展研究中心」在其另一個「下屬組織」——民生項目管理委員會發布一則《嚴正聲明》,稱「沒有審批設立過該『委員會』(軍民融合工作委員會),此屬非法偽造、擅自冒充行為」。而名為「中國科技創新與戰略發展研究中心」的網站則沒有任何信息。
根據《非經營性互聯網信息服務備案管理辦法》規定,非經營性互聯網信息服務提供者應當在其網站開通時在主頁底部的中央位置標明其備案編號,供公眾查詢核對。
記者查詢「中國科技創新與戰略發展研究中心」備案信息得知,該網站備案主體為一家名為「北京和物經濟技術中心」的企業,投資人為范某,注冊時間為2007年1月。
該「中心」自稱經國家科技教育領導小組批准成立,而經記者調查,其既不是在中央編辦登記的行政機構或事業單位,也不是民政部登記注冊的社會組織。
日前,記者撥打中央編辦12310舉報電話詢問,一名工作人員表示,「中國科技創新與戰略發展研究中心」並非經過中央編辦設立,不屬於國家行政機構和事業單位。該工作人員還告訴記者:「這個中心最近一段時間反映較多,我們也查過了。」
記者發現,多則網路報道中曾出現一個名為「李其效」的人以「中國科技創新與戰略發展研究中心主任」 的頭銜,參加各類社會活動。
據公開報道,近些年來,李其效曾參加調研上海市機器人(21.670, 0.19, 0.88%)產業發展情況、出席上海新能源汽車推廣儀式等社會活動,並多次出席該「中心」下屬機構地方分支機構的成立儀式。
焦點2 「下屬組織」網站現翻譯錯誤
記者還發現,該「中心」至少有18家「下屬」組織,包括「中國民生物聯網財富共享管理委員會」、「中科中心老齡發展委員會」、「中國民生項目管理委員會」、「中國一帶一路PPP項目開發管理委員會」、「中國農業科技創新發展工作委員會」、「特色小鎮建設委員會國醫康養產業管理處」、「中國農業金融委員會」、「中國創新創業指導委員會」和「雙創促進工作委員會」等。
這些組織有的自稱「公益組織」,有的自稱「事業機構」。不過記者在民政部「社會組織網」和中央編辦「中央機構編制網」上,均未查到任何一家組織的登記信息。
記者在查詢該「中心」「下屬組織」備案信息時發現,共有10家組織網站沒有顯示ICP備案信息,其餘組織的網站備案主體均為企業。
例如,記者根據「中國農業科技創新發展工作委員會(中國農業科技創新聯盟組織委員會)」網站ICP備案號查詢到,該網站由一家名為「高科國教(北京)教育科技研究院」的企業備案。通過國家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查詢得知,該企業兩位發起人之一即為李其效。
「創新創業指導委員會」網站由「森迪投資管理(北京)有限公司」備案,兩位發起人之一為石恆臣,石恆臣即為近日曝光的「軍民融合工作委員會」主任兼秘書長。
記者還注意到,在這18家組織的網站上,均有不少文字錯誤,如「中國農業科技創新發展工作委員會」的英文名中,「development」寫成了「debelopment」,而「中國民生物聯網財富共享管理委員會」的英文名稱「China People『s bio Internet wealth sharing management committee」,則與某翻譯軟體的翻譯結果一致。
焦點3 掛靠「中心」一年需付60萬
「中國民生物聯網財富共享管理委員會」聯絡人付某對新京報記者表示,該委員會是他為了推動自己的一個商業項目而與「中國科技創新與戰略發展研究中心」合作成立的。
付某的企業與該「中心」一家配套運營機構簽署了合作協議,可以使用中心的牌子開展工作,項目產生效益後每年付給「中心」配套運營機構60萬元管理費。
付某表示,他只能與該「中心」一名李姓副主任單線聯系,不允許與其他負責人聯系,與該「中心」其他委員會也沒有關系,所以對「中心」的真實情況並不清楚。
對於該「中心」有沒有對其項目產生實際幫助,付某表示,「他們從來不問我們有沒有什麼困難,需要什麼幫助。」他認為,該「中心」及其「主任」在網上被質疑為「騙子」,對實際工作甚至可能產生阻力。
Ⅵ 「中國科技戰略發展研究中心」是個什麼單位
山寨社團
打著國務院旗號、網站掛著國徽標識,卻是一家非法社會組織……今天(31日)上午,北京市民政局對「中國科技創新與戰略發展研究中心」(以下簡稱「研究中心」)及其下設的一系列委員會一並取締,並來到其在京的幾個主要活動地點,送達取締決定書並收繳非法物品。
上午9時許,記者跟隨民政執法人員走進位於萬壽路西街7號院2號樓,該研究中心下屬的中國縣域經濟發展工作委員會的辦公地點就在此地,10間租用的辦公室空空盪盪,只有一名辦公室工作人員在場。執法人員對其宣讀取締決定書後,對辦公場所印有研究中心或縣域經濟發展工作委員會字樣的物品進行收繳,對寫有上述字樣的牌匾進行拆除。
今年5月,市民政局接群眾舉報後立即立案調查。執法人員發現,該研究中心的網頁介紹公然表示自己是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和國務院科研教育領導小組下屬的事業單位,但執法人員在民政部「社會組織網」、中央編辦「中央機構編制網」和工商信息登記系統上,均未查到這個研究中心的登記信息。因此,可以認定該研究中心為非法社會組織。
參考資料:http://beijing.qianlong.com/2017/0831/1990520.shtml
Ⅶ 中創科技發展戰略研究中心是什麼單位
中創科技發展戰略研究中心是經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編制辦批設的國家事業單位。為國家做出了重大貢獻,為企業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受到了一致好評!
Ⅷ 上海創造科技創新研究促進中心這個公司怎麼樣
每人有自己的感覺,我覺得還好!
Ⅸ 國家級或省級科技研發中心的申報程序是什麼
根據《高新技術企業認定管理辦法》第十條高新技術企業認定須同時滿足以下條件:
(一)在中國境內(不含港、澳、台地區)注冊的企業,近三年內通過自主研發、受讓、受贈、並購等方式,或通過5年以上的獨占許可方式,對其主要產品(服務)的核心技術擁有自主知識產權;
(二)產品(服務)屬於《國家重點支持的高新技術領域》規定的范圍;
(三)具有大學專科以上學歷的科技人員占企業當年職工總數的30%以上,其中研發人員占企業當年職工總數的10%以上;
(四)企業為獲得科學技術(不包括人文、社會科學)新知識,創造性運用科學技術新知識,或實質性改進技術、產品(服務)而持續進行了研究開發活動,且近三個會計年度的研究開發費用總額占銷售收入總額的比例符合如下要求:
最近一年銷售收入小於5,000萬元的企業,比例不低於6%;
2.最近一年銷售收入在5,000萬元至20,000萬元的企業,比例不低於4%;
最近一年銷售收入在20,000萬元以上的企業,比例不低於3%。其中,企業在中國境內發生的研究開發費用總額佔全部研究開發費用總額的比例不低於60%。企業注冊成立時間不足三年的,按實際經營年限計算;
(五)高新技術產品(服務)收入占企業當年總收入的60%以上;
(六)企業研究開發組織管理水平、科技成果轉化能力、自主知識產權數量、銷售與總資產成長性等指標符合《高新技術企業認定管理工作指引》(另行制定)的要求。
條件解析
(一)在中國境內(不包括港、澳、台地區)注冊一年以上的居民企業。
(二)在中國境內(不含港、澳、台地區)注冊的企業,近三年內通過自主研發、受讓、受贈、並購等方式,或通過5年以上的獨占許可方式,對其主要產品(服務)的核心技術擁有自主知識產權。自主知識產權包括:◆專利:發明實用新型非簡單改變產品圖案和形狀的外觀設計(主要是指:運用科學和工程技術的方法,經過研究與開發過程得到的外觀設計)◆軟體著作權◆集成電路布圖設計專有權◆植物新品種。
備註:1)、核心自主知識產權須在中國境內注冊,或享有五年以上的全球范圍內獨占許可權利(高新技術企業的有效期應在五年以上的獨占許可期內),並在中國法律的有效保護期內。
2)、獨占許可:是指在全球范圍內技術接受方對協議約定的知識產權(專利、軟體著作權、集成電路布圖設計專有權、植物新品種等)享有五年以上排他的使用權,在此期間內技術供應方和任何第三方都不得使用該項技術。
(三)企業的產品(服務)應屬於《國家重點支持的高新技術領域》規定的范圍。國家重點扶持的高科技領域1電子信息技術2生物與新醫葯技術3航空航天技術4新材料技術5高技術服務業6新能源及節能技術7資源與環境技術8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
(四)具有大學專科以上學歷的科技人員占企業當年職工總數的30%以上,其中研發人員占企業當年職工總數的10%以上。
1.企業科技人員是指在企業從事研發活動和其他技術活動的,累計實際工作時間在183天以上的人員。包括:直接科技人員及科技輔助人員。
2.企業研究開發人員企業研究開發人員主要包括研究人員、技術人員和輔助人員三類。
(1)研究人員:是指企業內主要從事研究開發項目的專業人員。
(2)技術人員:具有工程技術、自然科學和生命科學中一個或一個以上領域的技術知識和經驗,在研究人員指導下參與下述工作的人員:關鍵資料的收集整理;編制計算機程序;;進行實驗、測試和分析;為實驗、測試和分析准備材料和設備;記錄測量數據、進行計算和編制圖表;從事統計調查等。
(3)輔助人員:是指參與研究開發活動的熟練技工。
(五)企業持續進行了研究開發活動,近三個會計年度的研究開發費用總額占銷售收入總額的比例不低於如下要求:。其中,企業在中國境內發生的研究開發費用總額佔全部研究開發費用總額的比例不低於60%。企業注冊成立時間不足三年的,按實際經營年限計算。
1.最近一年銷售收入小於5,000萬元的企業,比例不低於6%;
2.最近一年銷售收入在5,000萬元至20,000萬元的企業,比例不低於4%;
3.最近一年銷售收入在20,000萬元以上的企業,比例不低於3%。
其中,企業在中國境內發生的研究開發費用總額佔全部研究開發費用總額的比例不低於60%。企業注冊成立時間不足三年的,按實際經營年限計算;人員人工直接投入折舊費用與長期待攤費用設計費用裝備調試費無形資產攤銷委託外部研究開發費用其他費用
(六)高新技術產品(服務)收入占企業當年總收入的60%以上。
1.技術轉讓收入:指企業技術創新成果通過技術貿易、技術轉讓所獲得的收入;
2.技術承包收入:包括技術項目設計、技術工程實施所獲得的收入;
3.技術服務收入:指企業利用自己的人力、物力和數據系統等為社會和本企業外的用戶提供技術方案、數據處理、測試分析及其他類型的服務所獲得的收入;
4.接受委託科研收入:指企業承擔社會各方面委託研究開發、中間試驗及新產品開發所獲得的收入。
(七)企業研究開發組織管理水平、科技成果轉化能力、自主知識產權數量、銷售與總資產成長性等指標符合《高新技術企業認定管理工作指引》的要求。
評價時採用百分制打分;其中:知識產權佔30分,科技成果轉化能力佔30分,研究開發的組織管理水平佔20分,企業成長性佔20分。四項指標合計得分須達到70分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