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數碼相機是誰發明的
賽尚(Steven Sasson)1973年碩士畢復業後即加制入柯達,成為一名應用電子研究中心的工程師。1974 年,他擔負起發明「手持電子照相機」的重任。次年,第一台原型機在實驗室中誕生,他也成為「數碼相機之父」。 這個項目的目的是不用膠片來拍攝影像,其原型產品只有1萬像素,成像非常粗糙。談到那段歷史,賽尚還記憶猶新:「在當時,數碼技術非常困難,CCD很難控制,A/D轉換器也很難製造,數碼存儲介質難於獲取,而且容量很小。當時沒有PC,回放設備需要量身定做。這些難點讓我們用了1年的時間才安裝完這台相機。」 數碼相機對當時的柯達而言是一個很小的項目,由於決定採用數碼方式,所以相機中沒有太多移動的機械,賽尚和兩個技術工程師就完成了這個項目。在選擇可以移動的數碼存儲介質時,賽尚希望其存儲量可以與35mm膠卷的拍攝數量差不多,所以最後採用了通用的卡式錄音磁帶,基本可以存儲相當於一個膠卷的30張照片。「很多技術在當時是非常新鮮的,這台原型機的電路板可以打開,一邊拍攝,一邊調整。」
2. 請問 山東淄博蓬甲數碼科技有限公司 生產的燙畫機發明人真的是其公司老總吳雲峰嗎發明專利號:zL2004...
這個公司,應該來不能叫公司 應該叫源小作坊,他生產的東西都是淘寶搜集來的,然後找人組裝,那個老闆狡猾的很,只認錢!想辦法讓你買設備,產品,買了以後你就別想讓他再告訴你什麼東西了!!如不明白,他也是敷衍!!他做的燙畫東西,都是從淘寶買的便宜貨,然後找人焊焊組裝起來,質量垃圾的很!曾經被人告過侵權!!和他打交道 注意點!!!
3. 數碼相機是怎樣發明的
柯達公司於1975年開發出世界上第一部可供購買的數碼相機。
早在20世紀版60年代,人們就開權始了「CCD晶元」的研究與開發,並首先研製出了航天事業用的數字化照相機,該照相機通過衛星系統從太空中向地面發送航天照片。1969年美國首次登月,宇航人將一架特製的500EL型哈桑勃特數字照相機長期留在了月球上。
1981年索尼公司發明了世界第一架不用感光膠片的電子靜物照相機——靜態視頻「馬維卡」照相機。這也是當今數碼照相機的雛形。
4. 數碼相機的發明者是誰
數碼相機發展進程大史記
2005.07.28 11:27:08
照相機自1839年由法國人發明以來,已經走過了將近200年的發展道路。在這200年裡,照相機走過了從黑白到彩色,從純光學、機械架構演變為光學、機械、電子三位一體,從傳統銀鹽膠片發展到今天的以數字存儲器作為記錄媒介。笑看浮雲遮望眼,瞬間滄海變桑田,數碼相機的出現正式標志著相機產業向數字化新紀元的跨越式發展,人們的影像生活也由此得到了徹底改變。
自從1969年10月17日,美國貝爾研究所的鮑爾和史密斯宣布發明「CCD」(電荷耦合元件)以來,這種感光元件在經過進一步完善之後,終於在今天得到了廣泛應用。4色CCD、SUPER CCD等最新改良版不斷涌現,像素數早已跨越了千萬像素,而成像效果卻也已臻於完美。
經過十幾年的不斷發展,DC產業早已走出了自己的幼年,外觀設計更趨成熟,操作功能日漸強大,並且隨著製造成本的進一步降低,這類產品的發展已經顯露出了不可限量的發展苗頭。
總體來看,DC產業十幾年的發展歷程一直秉承了「更高、更快、更強、更加人性化」的發展脈絡,正是在製造廠商的不懈努力之下,今天的數碼相機市場才會變得如此繁榮和美麗。人們在享受科技所帶來的便利的同時,仍會不由得念起數碼相機誕生之初所走過的坎坷道路,對這一產業產生重大影響的一些經典機型至今依然讓人難以忘卻。
寒武紀-生命大爆發
許多生命突然出現在寒武紀,整個地球一夜間就變得多姿多彩,充滿生命氣息,考古學家對其原因至今未能給出明確答案。80年代無異於數碼相機產業的寒武紀,在不足十年的時光里,數碼相機快速脫離了襁褓並逐漸學會了蹣跚邁步,盡管那時的解析度依然十分低下,但眾多廠商的參與卻讓這一產業慢慢充滿了勃勃生機。
索尼馬維卡(MABIKA)——全球第一台不用感光膠片的電子相機
1973年11月,索尼公司正式開始了「電子眼」CCD的研究工作,在不斷技術積累的基礎上它於1981年推出了全球第一台不用感光膠片的電子相機——靜態視頻「馬維卡(MABIKA)」。該相機使用了10 mm×12 mm的CCD薄片,解析度僅為570× 490(27.9萬)像素,首次將光信號改為電子信號傳輸。
緊隨其後,松下、COPAL、富士、佳能、尼康等公司也紛紛開始了電子相機的研製工作,並於1984-1986年相繼推出了自己的原型電子相機,生命大爆發就此開始。
索尼MYC-A7AF——第一次讓數碼相機具備了純物理操作方法
在DC產業發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第二款相機同樣出於索尼之手,由此可見,該公司今天所取得的市場地位絕非「浪得虛名」。1986年索尼發布了MYC-A7AF,第一次讓數碼相機具備了純物理操作方法,能夠在2英寸碟片上記錄靜止圖像,像素解析度也已擴展到了38萬像素。卡西歐VS-101——首台CMOS感光器件電子相機
1987年,卡西歐首先在市場上發售使用了CMOS感光器件的VS-101電子相機,盡管解析度僅能達到28萬像素,但這對於DC產業的意義非常重大。
就今天來看,CMOS與CCD在數碼相機感光器件正統方面的爭奪早已塵埃落定,CMOS除了在今天的佳能高端相機上還被廣泛應用之外,其他廠商均已把CCD當作了自己產品的主導方向。不容否認,CMOS所具有的全幅面、低能耗等優勢的確非常吸引人,但動態范圍低的弊病卻不能不讓人們對它「敬而遠之」。
佳能RC-760-----首台60萬像素機型
想要獲得接近於傳統相機的拍攝效果,提升CCD像素解析度算得上最根本的解決途徑,但在數碼相機誕生的初期,想要在像素上更上一層樓卻又談何容易。幾年間,廠商們一直在30萬像素的水平上艱難徘徊,直到1988年才由佳能公司推出了60萬像素的機型RC-760。
這台電子相機使用了2/3英寸60萬像素CCD,外觀在今天來看略顯呆板,不過這可是那個年代最高像素的機器,售價比今天的一輛小車還貴。
白堊紀-恐龍兇猛
生命經過漫長的進化和演變,終於在白堊紀誕生了更高級的生命形式,世界也就一下子變得更加熱鬧起來了。80年代不斷的技術積累終於為我們迎來了90年代數碼相機產業的真正繁榮,從此之後,數碼相機確立了其基本的生存模式。
柯達DCS 100——首次在世界上確立了數碼相機的一般模式
1990年,柯達推出了DCS100電子相機,首次在世界上確立了數碼相機的一般模式,從此之後,這一模式成為了業內標准。
對於專業攝影師們來說,如果一台新機器有著他們熟悉的機身和操控模式,上手無疑會變得更加簡單。為了迎合這一消費心理,柯達公司為DCS100應用了在當時眾所周知的尼康F3機身,內部功能除了對焦屏和卷片馬達作了較大改動,所有功能均與F3一般無二,並且兼容大多數尼康鏡頭,真可謂考慮周詳。
這台數碼單反使用了擁有140萬像素的20.5 x 16.4mm CCD,光變倍數1.8X,但限於當時的技術水平並未給它配備內置存儲器,只能連同一個笨重的外置存儲單元(DSU)使用。DSU跟今天的相機底座差不多,以電池作為驅動能源,內置200MB存儲器,可以存放150張未經壓縮的RAW照片。
取景模式跟今天的機器比起來也是非常原始的,拍攝者可以使用相機上的光學取景器或DSU上的4英寸LCD液晶屏取景,盡管不太方便,但在當時可是非常高檔的了。這台機器那時的售價相當於今天的22.5萬人民幣,真是貴得離譜啊。
在DCS100獲得成功之後,柯達又在1992年推出了DCS100後續機型DCS200,它終於擺脫的DSU的累贅,存儲器被安置在了機身內部,這樣一來帶著出門拍攝也就變得非常愜意了。
尼康/富士E2/E2s——尼康、富士兩巨頭聯手的數碼單反
無論柯達還是佳能,在早期的產品設計中都無不沿用了原來傳統相機的膠片機身,盡管這能讓專業攝影師們感受到產品的親和力,但產品一多也就難免會讓人產生乏味的感覺。1995年,尼康、富士兩巨頭聯手推出了全新設計的E2/E2s,它不再照搬老掉牙的傳統機身,採用了一體化設計風格,從而很容易就能讓人產生耳目一新的感覺。
這台數碼單反的解析度僅有130萬像素,跟同時代的柯達DCS460所擁有的600萬像素相比有著天壤之別。E2/E2s最特別之處在於採用了尼康新開發的ROS光學系統,通過一組光學元件將光線投射到面積小於35mm膠片的CCD上,在這個基礎上鏡頭的視角可以保持不變,但限於有效光圈嚴重縮水,成像質量受到了較大影響。
一體化設計讓這台機器的外觀看起來更加簡潔,但內部結構的復雜卻不可避免地造成了外觀體積的膨脹,總重量也呈現出了失控的跡象。這台機器為尼康的數碼單反研發積累了很多經驗,在它上市四年之後,尼康就推出了具有劃時代意義的D1,數碼相機產業的白堊紀時代也就被徹底結束了。
侏羅紀-凶險叢林
侏羅紀的生物門類已經非常齊全了,那裡有著溫和柔順的食草恐龍,有著活潑好動的白臉猴,還有著十分兇殘的霸王龍,每個動物像要在這個世界上生存就要想方設法變得更加強大一些,只有這樣才能在這片弱肉強食的叢林過的輕松舒服。
尼康D1——尼康首台自行研製的數碼單反
1999年6月,尼康終於推出了該公司首部自行研製的數碼單反-D1,憑借遠低於柯達DCS系列相機的售價開創了數碼單反民用化的新時代。
這款數碼單反所採用的機身是在傳統相機F5基礎上經過改裝完成的,依然保持了極具魅力的專業氣質。它內置274萬像素CCD,ISO感光度200-1600,採用CF卡/IBM微硬碟作為存儲介質,支持的文件格式包括JPEG、TIFF、RAW 三種,售價5580美元,在今天來看仍然顯得昂貴。
佳能EOS 1D——佳能的數碼單發神話
長期以來,在像素解析度爭奪的同時,廠商們在拍攝速度上的競爭同樣如火如荼。為了徹底超越尼康D1所營造的神話,佳能在2001年9月推出了專用於快速拍攝用途的EOS 1D,從而在速度和技術指標上全面壓過了尼康D1,成就了DC產業新一代傳奇。
這款數碼單反擁有400萬像素解析度,ISO感光度100-1600,也採用CF卡/IBM微硬碟作為存儲介質,售價在7000美元左右。
奧林巴斯E-1——4/3系統代表作
正像早期的筆記本廠商一樣,為了給對手製造最大的趕超麻煩,數碼單反廠商在進行產品設計時都要刻意做到避免與對手的產品兼容,這樣一來,任何品牌的數碼相機組件都無法通用,在組件損壞之後用戶只能購買同一品牌的產品替換,廠商們由此便獲得了利潤最大化。
今天的筆記本早已做到了相互兼容,這可以說是電腦廠商日漸開明的表現,而數碼相機產業的變革卻也在悄悄進行。2003年12月,奧林巴斯發布了與柯達、富士兩家公司聯合研發的採用「4/3系統」的E-1。
4/3系統規定了CCD感光器件的面積,CCD與鏡頭之間的距離以及鏡頭的直徑,因此,凡是採用這一系統的數碼單反都能輕松做到鏡頭的相互兼容,這在以前的產品中絕對是不可想像的。
E-1採用了500萬像素CCD,ISO感光度范圍100-800,使用CF卡作為存儲介質,支持JPEG、RAW、TIFF 文件格式。發布之初的售價高達16000元人民幣。
佳能EOS 300D——一代平民數碼單反王
數碼單反功能強大,拍攝畫質美輪美奐,但高昂售價卻是其無法走近平民百姓的最大障礙。為了順利完成數碼單反的普及歷程,廠商們總是在挖空心思尋找降低成本的途徑,正是在他們的不懈努力下,一批價格合理的平民化數碼單反才終於浮出了水面,而佳能E0S 300D無疑算得上這一進程的先行者。
2003年8月,佳能推出了採用塑料機身的EOS 300D,它整合了前輩EOS-10D慣用的CMOS感光器件,售價首次低於1000美元,從而徹底改變了數碼相機市場原有的競爭格局。
這款相機採用630萬像素CCD,ISO感光度100-1600,使用CF卡作為存儲介質。外觀設計應用了銀、灰、黑三色,整體給人的感覺還算不錯。
寫在最後
生命的演化永不停滯,而DC產業的發展卻也永無盡頭。在像素解析度節節攀升的前提下,今天的數碼相機廠商早已不再把這項指標作為提升產品競爭力的唯一手段,讓自己的產品更加好用、易用,更加具有人性化和親和力,這早已成為他們進行產品設計的最新共識。
5. 數碼寶貝是誰發明的
你是指作抄者么?
數碼寶貝是根據本鄉昭由在98年v-jump月刊的原作改編,由日本著名的玩具公司BANDAI製作的寵物角色。
如果是指動畫中提到的話,數碼暴龍本來較早前創造的一些靠不斷吸取資料而進化的人工智慧程序,但由於某些原因,使它們的人工智慧不斷提高,還創造了自己的世界,就是數碼世界。從此,數碼暴龍就不僅僅是程序了。而且更可以通過數碼化和實體化往來兩個世界,更加促進了數碼暴龍與人類的關系。
如果要說是誰創造的話,數碼寶貝2中的火田浩樹(伊織的父親)和及川悠季夫,或是數碼寶貝3中的野生小組(建良的父親等人),應該算是數碼寶貝的創造者(動畫中都有提到他們和數碼寶貝的關系)。
6. 數碼攝像機是誰發明的
1975年,在美國紐約羅徹斯特的柯達實驗室中,一個孩子與小狗的黑白圖像被CCD感測器所獲取,記錄在盒式音頻磁帶上。這是世界上第一台數碼相機獲取的第一張數碼照片,影像行業的發展就此改變。30年過去了,第一台數碼相機背後的發明者來到中國,為我們回顧那段歷史,也用他敏銳地洞察力展望數碼影像的未來。 艱難的誕生 賽尚(Steven Sasson)1973年碩士畢業後即加入柯達,成為一名應用電子研究中心的工程師。1974 年,他擔負起發明「手持電子照相機」的重任。次年,第一台原型機在實驗室中誕生,他也成為「數碼相機之父」。 這個項目的目的是不用膠片來拍攝影像,其原型產品只有1萬像素,成像非常粗糙。談到那段歷史,賽尚還記憶猶新:「在當時,數碼技術非常困難,CCD很難控制,A/D轉換器也很難製造,數碼存儲介質難於獲取,而且容量很小。當時沒有PC,回放設備需要量身定做。這些難點讓我們用了1年的時間才安裝完這台相機。」 數碼相機對當時的柯達而言是一個很小的項目,由於決定採用數碼方式,所以相機中沒有太多移動的機械,賽尚和兩個技術工程師就完成了這個項目。在選擇可以移動的數碼存儲介質時,賽尚希望其存儲量可以與35mm膠卷的拍攝數量差不多,所以最後採用了通用的卡式錄音磁帶,基本可以存儲相當於一個膠卷的30張照片。「很多技術在當時是非常新鮮的,這台原型機的電路板可以打開,一邊拍攝,一邊調整。」賽尚彷彿又回到了實驗室中。 在技術襁褓中成長 「當原型機第一次展示給投資者時,他們詢問這種產品何時可以成為消費者品,我回答,大概是15~20年這種產品才會走進普通消費者家庭。」賽尚的判斷相當准確,數碼相機的發展是一條漫長的道路,在1970末到80年代初,柯達實驗室產生了1千多項與數碼相機有關的專利,奠定了目前數碼相機的架構和發展基礎,讓數碼相機一步步走向顯示。1989年,柯達終於推出了第一台商品化的數碼相機。 「我對於30年來的DC技術的發展非常吃驚,顯然已經超出了我當時對這類產品的預測。柯達在數碼影像領域已經致力於開發了30年,我個人見證了歷史上很多技術突破,讓數碼攝影取得今天得成就。」 他認為數碼相機30年的發展歷程中,有幾個重要的技術進步:柯達上個世紀70年代末發明了CFA(彩色濾鏡陣列),讓彩色影像獲取成為可能;1986柯達展示了第一個百萬像素彩色成像感測器;此後,產生了JPEG圖像壓縮演算法,讓圖像文件得以輕松存儲。 無盡的發展道路 談到數碼影像的未來,賽尚先生並不認為目前技術發展已經走到終點了。按照他的觀點,未來10年,人們的焦點會放在如何存儲影像方面。數碼相機拍攝出的影像文件不僅是數據,更是記憶,將隨著時間變得更加珍貴。柯達在未來會更關注如何保存、分享、調用、整理影像文件方面的技術發展。」 「回顧攝影技術發展,銀鹽技術讓我們可以獲取出色的圖像,數碼相機讓我們可以迅速獲取和回覽高品質圖像;第三階段的代表則是最新的柯達Easyshare ONE,不僅可以迅速拍攝、存儲,而且可以通過無線網路迅速與別人分享。從point and shot 到 point and share,這個未來值得期待,也需要很多硬體和網路架構支持。」賽尚對數碼技術的未來充滿了信心。 第一台數碼相機重3.9kg,採用16節AA電池供電,CCD解析度為100×100像素,每個像素4位灰度;其曝光時間為1/20s,在盒式磁帶上記錄一張圖像需要23s。談到自己用的數碼相機,賽尚說平時用的比較多的是DX7590,這次來中國借了妻子的LS753,因為其體積很小。由於柯達推出了更時尚的V系列相機,他正計劃聖誕節給老婆買一台當作禮物。 1975年,在美國紐約羅徹斯特的柯達實驗室中,一個孩子與小狗的黑白圖像被CCD感測器所獲取,記錄在盒式音頻磁帶上。這是世界上第一台數碼相機獲取的第一張數碼照片,影像行業的發展就此改變。30年過去了,第一台數碼相機背後的發明者來到中國,為我們回顧那段歷史,也用他敏銳地洞察力展望數碼影像的未來。 艱難的誕生 賽尚(Steven Sasson)1973年碩士畢業後即加入柯達,成為一名應用電子研究中心的工程師。1974 年,他擔負起發明「手持電子照相機」的重任。次年,第一台原型機在實驗室中誕生,他也成為「數碼相機之父」。 這個項目的目的是不用膠片來拍攝影像,其原型產品只有1萬像素,成像非常粗糙。談到那段歷史,賽尚還記憶猶新:「在當時,數碼技術非常困難,CCD很難控制,A/D轉換器也很難製造,數碼存儲介質難於獲取,而且容量很小。當時沒有PC,回放設備需要量身定做。這些難點讓我們用了1年的時間才安裝完這台相機。」 數碼相機對當時的柯達而言是一個很小的項目,由於決定採用數碼方式,所以相機中沒有太多移動的機械,賽尚和兩個技術工程師就完成了這個項目。在選擇可以移動的數碼存儲介質時,賽尚希望其存儲量可以與35mm膠卷的拍攝數量差不多,所以最後採用了通用的卡式錄音磁帶,基本可以存儲相當於一個膠卷的30張照片。「很多技術在當時是非常新鮮的,這台原型機的電路板可以打開,一邊拍攝,一邊調整。」賽尚彷彿又回到了實驗室中。 在技術襁褓中成長 「當原型機第一次展示給投資者時,他們詢問這種產品何時可以成為消費者品,我回答,大概是15~20年這種產品才會走進普通消費者家庭。」賽尚的判斷相當准確,數碼相機的發展是一條漫長的道路,在1970末到80年代初,柯達實驗室產生了1千多項與數碼相機有關的專利,奠定了目前數碼相機的架構和發展基礎,讓數碼相機一步步走向顯示。1989年,柯達終於推出了第一台商品化的數碼相機。 「我對於30年來的DC技術的發展非常吃驚,顯然已經超出了我當時對這類產品的預測。柯達在數碼影像領域已經致力於開發了30年,我個人見證了歷史上很多技術突破,讓數碼攝影取得今天得成就。」 他認為數碼相機30年的發展歷程中,有幾個重要的技術進步:柯達上個世紀70年代末發明了CFA(彩色濾鏡陣列),讓彩色影像獲取成為可能;1986柯達展示了第一個百萬像素彩色成像感測器;此後,產生了JPEG圖像壓縮演算法,讓圖像文件得以輕松存儲。 無盡的發展道路 談到數碼影像的未來,賽尚先生並不認為目前技術發展已經走到終點了。按照他的觀點,未來10年,人們的焦點會放在如何存儲影像方面。數碼相機拍攝出的影像文件不僅是數據,更是記憶,將隨著時間變得更加珍貴。柯達在未來會更關注如何保存、分享、調用、整理影像文件方面的技術發展。」 「回顧攝影技術發展,銀鹽技術讓我們可以獲取出色的圖像,數碼相機讓我們可以迅速獲取和回覽高品質圖像;第三階段的代表則是最新的柯達Easyshare ONE,不僅可以迅速拍攝、存儲,而且可以通過無線網路迅速與別人分享。從point and shot 到 point and share,這個未來值得期待,也需要很多硬體和網路架構支持。」賽尚對數碼技術的未來充滿了信心。 第一台數碼相機重3.9kg,採用16節AA電池供電,CCD解析度為100×100像素,每個像素4位灰度;其曝光時間為1/20s,在盒式磁帶上記錄一張圖像需要23s。談到自己用的數碼相機,賽尚說平時用的比較多的是DX7590,這次來中國借了妻子的LS753,因為其體積很小。由於柯達推出了更時尚的V系列相機,他正計劃聖誕節給老婆買一台當作禮物。
7. 數碼相機是誰,哪國人發明的
世界第一部數碼相機
柯達於1975年開發世界第一部數碼相機。
背景信息和技術數據:
開發者: 柯達應用電子研究中心,Steven J.Sasson-賽尚
原型機名稱: 「手持電子照相機」
尺寸:寬8.25 英寸,厚6英寸,高8.9 英寸(20.9x15.2x 22.5厘米)
重量:8.5l 磅(3.9 千克)
電源:16節AA電池
數碼內存: 49,152 位
影像感測器:Fairchild 201100 型CCD陣列
磁帶記錄機:Memodyne低功耗數碼磁帶記錄機
存儲設備:標准300英尺飛利浦數碼磁帶
性能特性:
曝光時間50毫秒
記錄一張影像:23秒
記錄密度:423位/英寸
影像容量:每盒磁帶存儲30張照片
控制邏輯:CMOS集成電路
1974項目摘要原文:
「創造出一部無膠卷手持相機,通過電子方式拍攝黑白靜像,並將它們記錄到不太昂貴的音頻級盒式磁帶機上。磁帶機應能從相機內取下,並插入到播放設備,以便在電視上觀看。」
技術操作:
相機通過擁有 10,000 像素(按 100 x 100 的陣列排列)的 CCD 拍攝影像。每個像素占 4 個位 -- 由 0 和 1 組成的四位數組合,表示照片中的每一個點。一旦拍攝完畢,影像便會經過數字化處理並存儲到相機中的內存緩沖區。從這里,照片便可記錄到更具永久性的存儲器內,以便從相機上取下進行播放。盒式磁帶機便是用於此用途。從曝光那一刻起,相機需花費大約23秒鍾的時間將影像寫入磁帶機。
8. 數位板是美國人發明的嗎
你好,日本人發明了世界第一塊數位板(walcom),給日本動漫界帶來極大便利.數位板是日本人發明的.望採納,謝謝!
9. 人們發明了計數單位後計大數時就十分方便了。下面四種數法,他們分別用的計數單位是:我一個一個地數,再
數位順序表中,小數部分的最大計數單位是(0.1),整數部分的最小計數單位是(1),它們之間的進率是(10)。
10. 數碼相機是誰發明的
數碼相機的歷史可以追溯到上個世紀四五十年代,1951年賓·克羅司比實驗室發明了錄像機(VTR),這種新機器可以將電視轉播中的電流脈沖記錄到磁帶上。到了1956年,錄像機開始大量生產。它被視為電子成像技術產生。
二十世紀六十年代美國宇航局(NASA)在宇航員被派往月球之前,宇航局必須對月球表面進行勘測。然而工程師們發現,由探測器傳送回來的模擬信號被夾雜在宇宙里其它的射線之中,顯得十分微弱,地面上的接收器無法將信號轉變成清晰的圖像。於是工程師們不得不另想辦法。在這之後,數碼圖像技術發展得更快,主要歸功於冷戰期間的科技競爭。而這些技術也主要應用於軍事領域,大多數的間諜衛星都使用數碼圖像科技。
早在20世紀60年代,就開始了「CCD晶元」的研究與開發,1969年,貝爾實驗室的George Smith和Willard Boyle將可視電話和半導體泡存儲技術結合,設計了可以數碼相機沿半導體表面傳導電荷的「電荷『泡』器」(Charge 「Bubble」 Devices),率先發明了CCD器件的原型。
當時發明CCD的目的是改進存儲技術,元件本身也被當作單純的存儲器使用。隨後人們認識到,CCD可以利用光電效應來拍攝並存儲圖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