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時辰的發明

時辰的發明

發布時間:2020-12-24 11:31:22

Ⅰ 十天乾和十二地支是誰發明的它們的起源是什麼

十天乾和十二地支的說法起源於鄭文光所著的《中國天文學源流》一書,傳說是軒轅黃帝時期的大撓氏最早創立。書中觀點認為十天乾的依據是中國羲和生十日的傳說,但實際上十天干是用來描述太陽運行的周期;而十二地支的依據是常羲生月十有二的傳說,實際上指的是月亮運行的周期。據這些傳說的出現的時間,作者根據史書記載大膽推測,十天乾和十二地支應該是夏人用於紀年的創作,以60年為一個循環,也稱為六十年一甲子。

Ⅱ 干支紀年法是誰發明的

雖然有以下一些說法來考證干支的起源,但是究竟是誰發明?最早出現於何時?始終都是一個謎。 大約在戰國末年,依據各國史官長期積累下來的材料編成的史書《世本》說:「容成作歷,大橈作甲子」,「二人皆黃帝之臣,蓋自黃帝以來,始用甲子紀日,每六十日而甲子一周」。看來干支是大撓創制的,大撓「采五行之情,占斗機所建,始作甲乙以名日,謂之干;作子丑以名月,謂之枝,有事於天則用日,有事於地則用月,陰陽之別,故有枝幹名也。」 郭沫若在《甲骨文字研究·釋干支》中認為,以往人們對干支的解釋,都是望文生義的臆測,「十天干」純屬十進位記數法的自然發生,其中多半是殷人所創制。至於「十二地支」,起源於古巴比倫,在比較中國古代的十二時辰和古巴比倫的十二宮後,指出中國古代的十二辰和十二地支,都是從古巴比倫的黃道十二宮演變而來。其傳入中國的途徑,可作大膽推測,也許商民族「本自西北遠來,來時即挾有由巴比倫所傳授之星歷知識,入中土後而沿用之」,或許「商室本發源於東方,其星歷知識乃由西來之商賈或牧民所輸入」。 一些學者從我國上古的夏代帝王世系和商代湯王以下所有帝王的名字中,探究十天干中的字已被用於名號這一特有現象。為駁干支外來說,陳遵媯在《中國天文學史》中指出,「在四千多年前的夏代,可能已有干支產生了」。鄭文光在所著《中國天文學源流》一書中認為,十天干起源於我國古代伏羲和「生十日」的神話傳說,是十進位法概念在紀時中的反映,應當產生於漁獵時代的原始社會;「十二地支」則由常羲「生月十有二」的神話傳說演變而來,產生於殷商之前,後逐漸演變為十二辰。所以,鄭文光推斷:「十二支宜乎是夏人的創作。」杜石然等則在編著的《中國科學技術史稿》一書中,主張夏代已有十天干紀日法,商代在夏代天干紀日的基礎上,進一步使用干支紀法,從而把十天乾和十二地支配合在一起形成六十循環的紀日法。 干支紀年法是西漢時候出現及使用的,歲星紀年法是東周時候出現及使用的,殷商甲骨中那個是干支記日法,不是干支記年法,殷商記年使用數字不是干支,干支在時間上的使用可以追溯到夏朝,但是干支用於紀年側是西漢才開始出現及使用,可以這樣說,殷商時期雖然出現了干支記錄時間,但是那時還不完善,在甲骨上出現的干支對於考古學家來說也是很頭痛的,只能考察出時日,而不知年月

Ⅲ 十二時辰,二十四小時制是誰發明的

在中國古代的歷法中,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被稱為「十天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叫作「十二地支」。兩者按固定的順序互相配合,組成了干支紀法。從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來看,天乾地支在我國古代主要用於紀日,此外還曾用來紀月、紀年、紀時等。那麼,干支紀法的發明者究竟是誰呢?
雖然有以下一些說法來考證干支的起源,但是究竟是誰發明?最早出現於何時?始終都是一個謎。
大約在戰國末年,依據各國史官長期積累下來的材料編成的史書《世本》說:「容成作歷,大橈作甲子」,「二人皆黃帝之臣,蓋自黃帝以來,始用甲子紀日,每六十日而甲子一周」。看來干支是大撓創制的,大撓「采五行之情,占斗機所建,始作甲乙以名日,謂之干;作子丑以名月,謂之枝,有事於天則用日,有事於地則用月,陰陽之別,故有枝幹名也。」
郭沫若在《甲骨文字研究·釋干支》中認為,以往人們對干支的解釋,都是望文生義的臆測,「十天干」純屬十進位記數法的自然發生,其中多半是殷人所創制。至於「十二地支」,起源於古巴比倫,在比較中國古代的十二時辰和古巴比倫的十二宮後,指出中國古代的十二辰和十二地支,都是從古巴比倫的黃道十二宮演變而來。其傳入中國的途徑,可作大膽推測,也許商民族「本自西北遠來,來時即挾有由巴比倫所傳授之星歷知識,入中土後而沿用之」,或許「商室本發源於東方,其星歷知識乃由西來之商賈或牧民所輸入」。
一些學者從我國上古的夏代帝王世系和商代湯王以下所有帝王的名字中,探究十天干中的字已被用於名號這一特有現象。為駁干支外來說,陳遵媯在《中國天文學史》中指出,「在四千多年前的夏代,可能已有干支產生了」。鄭文光在所著《中國天文學源流》一書中認為,十天干起源於我國古代伏羲和「生十日」的神話傳說,是十進位法概念在紀時中的反映,應當產生於漁獵時代的原始社會;「十二地支」則由常羲「生月十有二」的神話傳說演變而來,產生於殷商之前,後逐漸演變為十二辰。所以,鄭文光推斷:「十二支宜乎是夏人的創作。」杜石然等則在編著的《中國科學技術史稿》一書中,主張夏代已有十天干紀日法,商代在夏代天干紀日的基礎上,進一步使用干支紀法,從而把十天乾和十二地支配合在一起形成六十循環的紀日法……
參考資料:http://www.ccview.net/misc/tgdz.htm

Ⅳ 天乾地支 是誰發明的

干支紀年來據說出自黃帝時代,萌芽源於西漢,始行於王莽,通行於東漢後期干支紀年是中國古代的一種紀年法。即以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天乾和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地支按照順序組合起來紀年。如甲子、乙丑等,經過六十年又回到甲子。周而復始,循環不已

Ⅳ 天乾地支究竟是什麼時候發明的

一些學者從我國的夏代帝王世系和商代湯王的名字中,探究十天干中的字已被用於名號這一特有現象。為駁干支外來說,《中國天文學史》中指出,“在四千多年前的夏代,可能已有干支產生了”。”《中國科學技術史稿》這本書說道,主張夏代已有十天干紀日法,商代在夏代天干紀日的基礎上,進一步使用干支紀法,從而把十天乾和十二地支配合在一起形成六十循環的紀日法。

Ⅵ 十天乾和十二地支,是誰根據什麼發明的

中國的傳統《易經》文化,博大精深,但萬變不離其宗,始終離不開12天乾和地支的循環搭配。

這些天乾和地支是怎麼來的?

宋朝易學大師徐子平,編寫的古籍《淵海子平》一書中談到,這與上古時期的聖賢智慧有關。

「蓋聞天地未判,其名混沌,乾坤未分,是名胚腪,日月星辰未生,陰陽寒暑未分也。在上則無雨露,無風去,無霜雪,無雷霆,不過杳合而冥冥。在下則無草木、無山川,無禽獸,無人民,不過昧昧而昏作。是時一氣盤中結,於是太易生水,太初生火,太始生木,太素生金,太極生土。」

上述文言中談到,在此天地混沌如胚胎狀的生命一樣,自然萬物一切還處於蒙昧狀態。太易指的是一片虛無階段,先天生出了五行水,故水數為「1";太初指的有氣無體階段,先天生出了五行火,故火數為「2」;太始指的是有形無質階段,先天生出了五行「木」,故木數為「3」;太素指的是有質無體階段,先天生出了五行金,故金數為「4」;太極指的是形體兼具階段,先天生出了五行「土」,故土數為「5」。




什麼意思呢?《易經》中說,「甲」、「乙」五行屬木,有萬物撕裂外殼萌芽而出之意,各種草木開始生長,但枝蔓彎曲還沒有伸展。

「丙言萬物炳然著見,丁言萬物壯實之形。」《易經》中丙丁二乾的五行屬火,丙丁指的是萬物蓬勃發展、壯實的階段,猶如人已成年。

戊和己的五行屬土,土主稼牆 。古書稱:「戊者,茂也,萬物開始茂盛;己是紀,言物有形,萬形各有自己的形狀。」

天干中的庚和辛五行代表為金,指萬物茂盛之時,就會受到蕭殺和剋制,也就是收割的階段。

天干「壬」通「妊」,陰陽之交,萬物懷妊至而萌也。「癸」代表著收藏,冬天的土壤已經平復,萬物也可以被估量了。

開卷有益,原創不易。

每一篇文章都是作者用心寫成,感謝大家訂閱專欄,閱讀完整內容。如果喜歡,歡迎轉發和評論,留言或私信互動。

參考文獻:《易經》、《四庫全書》等;

Ⅶ 古代是誰發明的計時器,也就是十二時辰

在歷史進程中,我們的祖先在不同的時期發明和製造了各種適應當時社會經濟發展和人們生活需求的計時器。其中主要有圭表、日晷、漏刻、機械計時器等。

圭表

圭表是我國最古老的一種計時器,古代典籍《周禮》中就有關於使用土圭的記載,可見圭表的歷史相當久遠。圭表是利用太陽射影的長短來判斷時間的。它由兩部分組成,一是直立於平地上的測日影的標桿或石柱,叫做表;一為正南正北方向平放的測定表影長度的刻板,叫做圭。既然日影可以用長度單位計量,那麼光陰之「陰」,及時間的長短,,用「分」、「寸」表達就順理成章了。

日晷

日晷也是通過觀測日影計時的儀器,主要是根據日影的位置以確定當時的時辰或刻數。從出土文物來看,漢以前已使用日晷,在機械酒傳入中國之前,日晷一直是通常使用的計時器。日晷的主要部件是由一根晷針和刻有刻線的晷面組成,隨著太陽在天空運行,晷針的投影像酒的指針一樣在晷面上移動,就可以指示時辰。

漏刻

圭表和漏刻都是用太陽的影子計算時間的,然而遇到了陰雨天或黑夜便失去作用了,於是一種白天黑夜都能計時的水鍾便應運而生,這就是漏刻。漏,是指漏壺;刻,是指刻箭。箭,則是標有時間刻度的標尺。漏刻是以壺盛水,利用水均衡滴漏原理,觀測壺中刻箭上顯示的數據來計算時間。作為計時器,漏刻的使用比日晷更為普遍。我國古代諸多文人騷客留下了許多有關漏刻的富有詩情畫意的章句。如唐代詩人李賀:「似將海水添宮漏,共滴長門一夜長。」宋代蘇軾:「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在機械酒傳入中國之前,漏刻是我國使用最普遍的一種計時器。

機械計時器

單純利用水的流動來計時有許多不便,人們逐漸發明了利用水做動力,以驅動機械結構來計時。公元前117年,東漢的張衡製造了大型天文計時儀器——水運渾天儀,初步具備了機械性計時器的作用。隨後歷代都相繼製作了附設有計時裝置的儀器,其中宋代蘇頌製造的水運儀象台,把機械計時裝置的發展推倒了一個新的高峰,水運儀象台的計時機械部分可以按時刻使木偶出來擊鼓報刻,搖鈴報時,示牌報告子、丑、寅、卯十二個時辰等。

這類計時器尚不能算是獨立的計時器,還是天文儀器與計時儀器的混合體,至十四世紀六十年代,我國的機械計時器已脫離了天文儀器而獨立,不但具有傳動系統-齒輪系,而且還有擒縱器,如果再進一步,就可能出現完全現代意義上的酒。但遺憾的是,功虧一簣,中國沒能做到這一點,最終機械酒還是從西方引進。

除上述幾種主要的計時器外,還有其他一些計時方法。如,香篆、沙鍾、油燈鍾、蠟燭鍾等。

考察古人的時間觀念,可以從兩個方面加以觀查:一是古人對時間科學劃分後制定的計時制;二是古人把時間、計時儀器和國家法制、政權興衰相聯系。

我國古代制定、沿用自成體系的計時法。百刻計時法最古老,使用的時間也最長。大約西周之前(公元前十一世紀),古人就把一晝夜均分為一百刻(一刻等於14.4分)。漢代(前206-公元220)除使用百克制外,還應用以太陽方位計時的方法,到隋唐(公元581-907)時,太陽方位計時衍生為十二時辰計時,百克制與十二時辰計時法並用。直到明末清初(十七世紀),西方機械酒傳入後,我國才改用一天二十四小時的計時法,但十二時辰仍沿用,每個時辰兩小時。為和二十四小時計時法相一致,我國古老的百克制演變為九十六克制,一個時辰內分為八刻、一小時內分為四刻,這樣一晝夜就為九十六刻,與世界通用的計時法相一致。

此外,我國古代還使用獨特的夜間計時方法,這就是「更」。「更」是計時單位,一夜分五更,每更時間長短依夜的長短而定。

Ⅷ 十天乾和十二地支到底是誰發明的起源是什麼呢

而十二地支代表的是:子、丑、寅、卯、辰、巳、未、申、酉、戌和亥。子是孳,它是指萬物繁殖都是在陽氣之下;丑是紐,代表著系的意思;寅是移,是指萬物萌芽剛出來;卯是冒,它是指萬物都在茁壯的生長;辰是震的意思,是指萬物經過震動而生長;巳是起,是指萬物在這個時候不得不都反抗起來了;午是仵的意思,是指萬物都已經枝繁葉茂了;未是味道的意思,萬物開始衰退;申的意思是指萬物的身體已經長成了;酉是指萬物成熟了開始老化了;戌是指萬物已經消滅了;亥是指萬物已經只剩下了果核。

Ⅸ 天乾地支是根據什麼發明的他有什麼道理

是誰發明的沒能為您找到,
但據我所知,天乾地支並不只是古代計數之用的
這點和阿拉伯數字不同
它不光能計數,還代表著事物形態的發展,有象形通假的意思在裡面
如:甲--——象徵著種子在甲胄中
乙、的形態如種子剛剛孕育出的小苗
丙、破土而出
丁、長成
戊、很茂盛了
己、停止生長了
庚、老了
辛、……
壬、妊娠之妊
癸、終結…………

呵呵,有些已記不太全的了,只是這個意思。

找些下面的資料希望能對你有所幫助:

天乾地支簡稱干支,是夏歷中用來編排年號和日期用的。
天干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也叫天干;地支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也稱十二地支。干支還是陰陽之分:甲、丙、戊、庚、壬為陽干,乙、丁、己、辛、癸為陰干;子、寅、辰、午、申、戌為陽支,丑、卯、巳、未、酉、亥為陰支。以一個天乾和一個地支相配,排列起來,天干在前,地支在後,天干由甲起,地支由子起,陽干配陽支,陰干配陰支(陽干不配陰支,陰干不配陽支),共有六十個組合,稱為「六十甲子」。我國人民過去就是以六十甲子循環起來紀年、紀月、紀日、紀時的。

1.甲子 2.乙丑 3.丙寅 4.丁卯 5.戊辰 6.己巳 7.庚午 8.辛未
9.壬申 10.癸酉 11.甲戌 12.乙亥 13.丙子 14.丁丑 15.戊寅 16.己卯
17.庚辰 18.辛巳 19.壬午 20.癸未 21.甲申 22.乙酉 23.丙戌 24.丁亥
25.戊子 26.己丑 27.庚寅 28.辛卯 29.壬辰 30.癸巳 31.甲午 32.乙未
33.丙申 34.丁酉 35.戊戌 36.己亥 37.庚子 38.辛丑 39.任寅 40.癸卯
41.甲辰 42.乙巳 43.丙午 44.丁未 45.戊申 46.己酉 47.庚戌 48.辛亥
49.壬子 50.癸丑 51.甲寅 52.乙卯 53.丙辰 54.丁己 55.戊午 56.己未
57.庚申 58.辛酉 59.壬戌 60.癸亥

干支紀年法

如甲子為第一年,乙丑為第二年,丙寅為第三年……六十年為一周。一周完了,再由甲子年起,周而始,循環下去。例如1929年是農歷己巳年,1930年是農歷庚午年……到1989年又是農歷己巳年。我們在日歷上看到的己巳年、庚午年,就是按干支紀年這種方法排列下來的。陽歷年份除以60的余數減3便得該年農歷干支序號數,再查上面的干支便是干支年紀。如果序號數小於、等於零則於支序號數加60。例如,求1991年干支;1991÷60=33餘11,年干支序號數=11-3=8。查干支表知該年為辛未年。又如求1983年干支:1983÷60=33餘3,干支序號=3-3=0,加上60,查干支表知該年為癸亥。

干支紀月法

干支紀月法未普遍實行,主要為星相家推算八字用。其方法為:若遇甲或己的年份,正月是丙寅;遇上乙或庚之年,正月為戊寅;丙或辛之年正月為庚寅,丁或壬之年正為為壬寅,戊或癸之年正月為甲寅。正月之干支知道了,其餘月可按六十甲子的序推知。

干支紀日法

甲炎了第一日,乙丑為第二日,丙寅為第三日……60日為一周。一周完了再由甲子日起,周而復始,循環下去。例如農歷己巳年(1989年)正月初一是丁酉日,初二是戊戌日……到三月初七正好是60天,因此三月初二又是丁酉日。

干支紀時法

一天中時辰的地支也是確定的,所以二十四小時配十二地支,由夜間十一點至一點為子時,一點至三點為丑時,其餘照推。時的天由該日所對天干推求,其歌戾如下:
甲己還生甲,乙庚丙作初,
丙辛從戊起,丁壬庚子居,
戊癸何方發,壬子是真途。
即若該日是甲或己的,在子時上配上甲為甲子;日是乙或庚的,在子時上配上丙為丙子;丙辛日子時配上戊為戊子;丁任日為庚子;戊癸日為壬子。知道了子時的干支,便可推知其餘。

參考資料:http://www..com/s?ie=gb2312&bs=%C8%CB%B9%A4%D4%F6%D3%EA&sr=&z=&wd=%CC%EC%B8%C9%B5%D8%D6%A7&ct=0&cl=3&f=8

Ⅹ 天乾地支的發明者是誰

據說,天乾地支的發明者是四五千年前上古軒轅時期的大撓氏。
起先,天干僅是用來記日,因為每個月的天數都是以十進位的;地支用來記月,因為一年十二個月,正好用十二地支來相配。可是隨之不久,人們感到單用天干記日,每個月里仍然會有三天同一天干,所以便用一個天乾和一個地支分別依次搭配起來的辦法來記日期,如《尚書·頤命》就有「惟四月哉生魄,王不懌。甲子,王乃洮拱水,相被冕服,憑玉幾」的記載,這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四月初,王的身體很不舒服。甲子這一天,王才沐發洗瞼,太僕為王穿上禮服,王依在玉幾上坐著。後來,干支記日的辦法又被漸漸引進到了記年、記月和記時。這樣,干支記年、記月、記日、記時的一整套體系就在實踐過程中,漸次地形成了。
十天乾和十二地支的最小公倍數是六十,所以它們依次從頭結合到底一個循環,通稱「六十甲子」。「六十甲子」的次第是:
甲子、乙丑、丙寅、丁卯、戊辰、己巳、庚午、辛未、壬申、癸酉、甲戌、乙亥、丙子、丁丑、戊寅、己卯、庚辰、辛巳、壬午、癸未、甲申、乙酉、丙戌、丁亥、戊子、己丑、庚寅、辛卯、壬辰、癸巳、甲午、乙未、丙申、丁酉、戊戌、己亥、庚子、辛丑、壬寅、癸卯、甲辰、乙巳、丙午、丁未、戊申、己酉、庚戌、辛亥、壬子、癸丑、甲寅、乙卯、丙辰、丁巳、戊午、己未、庚申、辛酉、壬戌、癸亥

以上「六十甲子」,每個單位都可按照先後順序分別代表不同的年、月、日、時。比如以日為例,清代道光二十二年壬寅(1842)農歷四月十一日是己亥,那末四月十二日、十三日就可順次推知為庚子、辛丑……四月十日、九日就可逆次推知為戊戌、丁酉……。這樣六十甲子循環往復,周而復始,以至無窮。早在春秋戰國時期,歷法混亂,夏歷、殷歷和周歷同時並存。三種歷法之間的主要區別是每年開頭的月建不同。秦始皇統一中國後,曾改用夏歷建亥之月的十月為一年的開頭。此後直到公元前104年漢武帝改用太陽歷,才正式確定以夏歷建寅之月的正月,作為一年的開頭。打這以後的二千年間,除了王莽、魏明帝時一度改用殷歷,唐代武則天和唐肅宗一度改用周歷,一般都以夏歷的寅月作為一年的起始。
十二時辰在古代的一種通俗叫法。這種俗稱,主要是藉助一些自然特徵和生物特徵宋表小的。「雞鳴」、「人定」,藉助於半夜雞叫和人入夜睡覺的特徵。「食時」、「哺時」,藉助吃飯時刻表示時間。古人一日兩餐,早飯在日出以後,隅中以前,所以稱這段時間為「食時」;晚飯在日跌(太陽偏西)以後,日入以前,所以稱這段時間為「哺時」。除此之外,其餘留下的八個時間俗稱,多半以太陽位置為主要特徵宋表示的。這里要注意的是對於子時的劃分,因為上半時辰在夜半前,所以屬上一天,下半時辰在夜半後,所以屬下一天。

閱讀全文

與時辰的發明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馬鞍山陶世宏 瀏覽:16
馬鞍山茂 瀏覽:5
通遼工商局咨詢電話 瀏覽:304
誰發明的糍粑 瀏覽:430
國家公共文化服務示範區 瀏覽:646
pdf設置有效期 瀏覽:634
廣告詞版權登記 瀏覽:796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考核方案 瀏覽:660
公共服務平台建設領導小組 瀏覽:165
人類創造了那些機器人 瀏覽:933
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何時實施 瀏覽:169
遼寧育嬰師證書領取 瀏覽:735
劃撥土地使用權轉讓能轉讓嗎 瀏覽:97
2019年公需科目知識產權考試答案 瀏覽:256
關於知識產權管理辦法 瀏覽:331
公共衛生服務培訓筆記 瀏覽:532
基層公共衛生服務技術題庫 瀏覽:497
中國城市老年體育公共服務體系的反思與重構 瀏覽:932
網路著作權的法定許可 瀏覽:640
工商局黨風廉政建設工作總結 瀏覽: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