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棉布的發明

棉布的發明

發布時間:2020-12-24 09:01:25

⑴ 棉布是什麼時候發明

棉花有非洲棉、亞洲棉和美洲棉等幾種。這幾種棉花都不是我國的原有作物,中內國古代容無「棉」字,「綿」是指絲綿,古籍上所記的「木棉」是指作枕芯用的木棉,而非棉花。在這幾種棉花中,非洲棉傳入中國的時間大致不晚於西漢中期,系經由中亞傳人我國新疆。傳入初期大概種植不多,一直到南北朝時期,新疆的棉花種植和紡織才逐漸普遍。哺史·高昌傳》記載:其地「多草木,有實如繭,繭中絲如細如,名日白疊子,國人取織以為布。」在吐魯番阿斯塔那發現的高昌和平元年(公元五五一年)的契約中,提到一次借「疊布」(棉布)六十匹的事。這些資料都反映了當時新疆地區棉花種植的情況。非洲棉產量低,纖維也差,但生長期短,成熟早,適合新疆地區的氣候條件,所以很早就在新疆推廣。亞洲棉原產地是印度,質量比非洲棉好,系經過東南亞傳入華南。傳入的時間比非洲棉傳入新疆的時間要晚一些。棉花的傳入雖然較早,但自南北朝以至唐、宋的長時期中,種植地方只限於新疆、雲南、兩廣和福建的部分地區,棉布在人們的衣著中尚未占重要地位。一直到宋末元初,棉布才開始普遍起來。

⑵ 「火葯棉」是怎樣發明的

19世紀上半葉,許多化學家都在探索利用纖維素做原料,來合成巨型分子。德國內化學家舍恩容拜也不例外,也在認真研究著。

1839年的一天,他趁妻子外出不在家的時候,到廚房做起實驗來。他在慌亂中,不慎把一瓶硫酸和硝酸的混合液打翻了。他隨手抓起一件棉布圍裙把流出的液體塗擦掉,並把圍裙放在火爐旁以便烤乾。就在這時,「砰」的一聲發生了意外爆炸,圍裙在爆炸聲中立刻化為灰燼,連一點濃煙也沒有。

當舍恩拜震驚的心平靜下來之後,他想:「天啦!這是怎麼回事呢?」他立即認識到,這可是一種新的發現。他被這件爆炸的事強烈地吸引著,於是放下了手頭所有的實驗,對這一現象進行了深入的研究。最後,他發現了這種化合物的強大威力,發明了被人們稱為「火葯棉」的烈性炸葯。

⑶ 棉布成為廣大民眾的主要布料是在那個朝代

宋元之際棉花從邊境迅速向內地蔓延。元朝的黃道婆發明了棉紡技術,使松江成為全國的棉布場地。在明中後期,棉布最終成為廣大人民的主要衣料。

⑷ 棉花的發明者是誰

棉花的原產地是印度和阿拉伯。在棉花傳入中國之前,中國只有可供充填枕褥的木棉,沒有可以織布的棉花。宋朝以前,中國只有帶絲旁的「綿」字,沒有帶木旁的「棉」字。「棉」字是從《宋書》起才開始出現的。可見棉花的傳入,至遲在南北朝時期,但是多在邊疆種植。棉花大量傳入內地,當在宋末元初,關於棉花傳入中國的記載是這么說的:「宋元之間始傳種於中國,關陝閩廣首獲其利,蓋此物出外夷,閩廣通海舶,關陝通西域故也。」從此可以了解,棉花的傳入有海陸兩路。泉州的棉花是從海路傳入的,並很快在南方推廣開來,至於全國棉花的推廣則遲至明初,是朱元璋用強制的方法才推開的。
棉花,是錦葵科(Malvaceae)棉屬(Gossypium)植物的種籽纖維,原產於亞熱帶。植株灌木狀,在熱帶地區栽培可長到6米高,一般為1到2米。花朵乳白色,開花後不久轉成深紅色然後凋謝,留下綠色小型的蒴果,稱為棉鈴。棉鈴內有棉籽,棉籽上的茸毛從棉籽表皮長出,塞滿棉鈴內部,棉鈴成熟時裂開,露出柔軟的纖維。纖維白色或白中帶黃,長約2至4厘米(0.75~1.5寸),含纖維素約87~90%,水5~8%,其他物質4~6%。棉花產量最高的國家有中國、美國、印度等。

⑸ 被子是誰第一個發明的

最早出現的被子枕頭出現在原始時代,人們用石頭或草捆等將頭部墊高去睡覺,大概是「因丘陵掘穴而處」時比較原始的枕頭。到戰國時,枕頭就已經相當講究。1957年,在河南信陽長台關一個戰國楚墓里,出土了一張保存完好的漆木床,床上就有竹枕。我國前人對枕頭頗有研究。北宋著名史學家司馬光,用一個小圓木作枕頭,睡覺時,只要稍動一下,頭從枕上滑落,便立即驚醒,醒之後發奮繼續讀書,他把這個枕頭取名為「警枕」。為了強身健體,在睡眠時達到治病的目的,古人還在枕內放葯以治病,叫做「葯枕」。李時珍《本草綱目》說:「苦蕎皮、黑 豆皮、綠豆皮、決明子……作枕頭,至老明目。」民間有多種多樣的枕頭,大都以「清火」、「去熱」為目的。現代,枕頭越來越廣泛地用於醫療保健,如「磁療枕」對治療神經衰弱、失眠、頭痛及耳鳴有一定的療效。美國和香港流行一種「頸椎枕」,睡這種枕頭能使頸、肩和顱底的肌肉完全放鬆,消除一天的疲勞。目前,日本還研製出一種「健身枕」,像振盪器那樣不斷釋放能量,可促進人體血液循環、新陳代謝,又可以催眠,更好地發揮它作為睡眠工具的作用。 被子最早也是在原始社會出現,當時天氣比現在更還冷,人們就用可以利用的覆蓋物披在身上,特別是動物的皮毛

⑹ 布最早何時發明出來

最早使用的布是麻布,起源不可靠,但可以追溯到新時期晚期。最早的麻脫膠方法是自然漚漬法。在新石器時代晚期,長江流域已用此法。商周時代又盛行於黃河流域。浙江錢山漾新石器時代遺址、河北蒿城、北京平谷商墓、陝西寶雞西周墓、江蘇六合東周墓和湖南長沙戰國楚墓出土的麻布,都可辨認出經過脫膠的痕跡。

古代麻紡有搓法和績法。原始的麻紡是由手搓開始的,以後才利用紡專紡紗。距今6900年的浙江餘姚河姆渡遺址出土了一段三股麻繩和一段兩股麻線,同時還出土了最原始的紡紗工具紡輪。大麻纖維短而弱,多用紡專加工成有統體拈度的麻紗。

近代四川溫江地區大麻紡紗仍沿用此法。薴麻纖維長而強,多用績法成紗。先用手指將脫膠後的纖維粘片分劈成細長的麻絲(縷),然後逐根拈接。由於麻絲上有膠質糊狀薄層加上接頭部位的拈合力就使得接頭牢固,從而將麻絲續接成細長的麻紗。這個過程稱為績麻。這種麻紗在古文獻里稱為麻縷或麻。

(6)棉布的發明擴展閱讀:

中國古法染布中的「三纈」,即絞纈(扎染)、蠟纈(蠟染)、夾纈延續至今,用這三種方法染出的手工布至今仍深受人們的喜愛。

雲南絞纈

據史書記載,東漢時期大理地區就有了絞纈染布法,大理人稱其為疙瘩花布或疙瘩花。染色前需把布折疊捆紮,然後浸入色漿進行染色。由於色漿用板藍根等植物製成,因此對皮膚沒有任何傷害。

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周城村和巍山彝族回族自治縣的大倉、廟街等地仍保留著這一傳統技藝。走在大理的大街小巷,到處可以看到色彩艷麗的各種扎染裝飾品,以及服裝、鞋帽等製品,給風景如畫的高原小城增添了幾分美麗的色彩。

貴州蠟纈

蠟纈始於漢代,盛於唐代。這種染布法需要先用液狀蠟將圖案繪制在布上,再經染色後除去蠟質而成。

蠟纈的防染劑是黃蠟(即蜂蠟),它是蜜蜂腹部蠟腺的分泌物,不溶於水,但加溫後可以融化。所用的染料是貴州盛產的藍草,把藍草葉放在坑裡發酵便成為藍靛,就可以用來染色了。

貴州少數民族地區保留了傳統的蠟纈工藝,而且成為少數民族婦女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裝飾品。黃平、重安江一帶和丹寨縣的苗族婦女,她們的衣服、傘套、枕巾等都是蠟染製成;安順、普定一帶的苗族婦女則把蠟染花紋裝飾在衣袖、衣襟等處,她們背孩子的蠟染背帶,還加染上紅、黃、綠等色,成為明快艷麗的多色蠟染。

蒼南夾纈

夾纈布的顏色和圖案是用雕版夾印出來的:將布固定在兩塊鏤空版之間,在鏤空處注入色漿,解開鏤空版後花紋就出現在布上了。

與扎染、蠟染相比,夾纈的工藝更加復雜,因此經歷唐朝短暫的繁榮後,到了宋代,這種印染工藝就逐漸消失了,直到人們在浙江蒼南再次發現這種被稱為「活化石」的染布方式。

蒼南宜山鎮八岱村盛產夾纈布。唐代宮廷用絲、絹、錦為主,蒼南夾纈雖不能與精美的唐代宮廷夾纈相比,但在印染工藝上仍保留傳統夾纈印染的特色。早年,浙南地區將夾纈布作為嫁女娶媳的必備品。蒼南的幾位夾纈傳承人都已年過半百,傳統的染布工藝正面臨失傳的危險。

⑺ 我國什麼時候開始生產棉布的

棉布生產最早始於東漢時期,但由於棉花種植少,棉布價格昂貴版,一般人無法使權用。

到宋代和元代,社會商品經濟繁榮,棉花種植面積擴大,棉紡織業極大發展,棉布大規模生產,為一般人所有。元代出現了黃道婆一人,改進技術,使用新的織機,大大促進了江南地區的棉紡織業發展。

明清時期,江南沿海地區的棉紡織業由於成為人們日常用品而大大發展,出現了中國最早的資本主義萌芽。

(7)棉布的發明擴展閱讀

植棉和棉紡織技術的起源和傳布歷史文獻和出土的棉紡織品實物證明,中國邊疆地區各族人民對棉花的種植和利用遠較中原為早。在古代,由於交通不便,自然經濟占統治地位,商品生產不夠發達,邊疆地區早已發展起來的植棉和棉紡織技術向中原的傳布經歷了漫長的過程。

直到漢代,中原地區的棉紡織品還比較稀奇珍貴。到了宋代,邊疆地區與內地的交往頻繁,大量棉紡織品輸入中原,棉花和棉布在內地廣為流行,植棉和棉紡織技術逐漸傳入。

1979年在福建崇安武夷山岩墓的船棺中發現了距今3200多年的一塊青灰色棉布。1966年在浙江蘭溪宋墓中出土一條完整的拉絨棉毯。這兩件出土文物,為研究中國東南地區的植棉和棉紡織業的發展提供了重要線索。

⑻ 中國什麼朝代發明布料的為什麼不在布上寫子

中國紡織的起源相傳由嫘祖養蠶冶絲開始,考古則在舊石器時代山頂洞人的考古遺址上發現了骨針,1975年,浙江餘姚河姆渡新石器時代遺址,出土紡專、管狀骨針、打緯木刀和骨刀、繞線棒等紡織工具。這是距今六千多年前已有最早的原始織機的佐證,也是到目前為止所發現的世界上最早的原始織布工具。
西周則出現了原始的紡織機:紡車、轈車,漢朝時發明了提花機,宋朝宋應星編撰天工開物將紡織技術編入其中。中國最著名的紡織品莫過於絲綢。
古人也在布上寫字。叫帛書。

在戰國時期,有一種用帛作為書寫材料的書體--帛書,帛是白色的絲織品,漢代總稱絲織品為帛或繒,或合稱繒帛,所以帛書也叫繒書。中國目前現存最早的帛畫是20世紀30年代在長沙的楚墓中發現的。近些年又出土了大批的竹木簡。如1951年湖南長沙五理碑,1954年長沙仰天湖古墓,1954年長沙楊家灣古墓,1957年河南信陽台古墓,1975年湖北雲夢睡虎地秦墓,1980年四川青川郝家坪土墓,發掘了大量的戰國時代的竹木簡。另外還有1942年長沙楚墓出土帛書(1945年流入美國),又山西侯馬盟書等。無論是寫在竹木簡還是絲織品上的書體,都是戰國時代的手跡。這些簡與帛書墨跡,不僅是珍貴的文物,尤其對於研究書法史有著重要的史料價值。

⑼ 布,的起源,歷史

無紡布,非織造布, 布 ―― 古代貨幣名稱,又稱刀布。 《管子·國蓄》:「先王為其途之遠,其至之難,故托用於其重:以珠玉為上幣,以黃金為中幣,以刀布為下幣。」 《荀子·榮辱》:「又蓄牛羊,然而食不敢有酒肉;餘刀布,有囷窌,然而衣不敢有絲帛。」 楊倞註:「刀布,皆錢也。刀取其利,布取其廣。」 《史記·平準書論》:「農工商交易之路通,而龜貝、金錢、刀布之幣興焉。」 司馬貞 索隱:「布者,言貨流布,故《周禮》有二夫之布。 《食貨志》貨布首長八分,足支八分。刀者,錢也。《食貨志》有契刀、錯刀,形如刀,長二寸,直五千。以其形如刀,故曰刀,以其利於人也。」 晉左思《魏都賦》:「質劑平而交易,刀布貿而無筭。」 「布」在壯語里是人的意思。「布土」譯成漢語就是「土人」,即本地人或土生土長的人。布土是與客人、外來人相對而言的。壯族的自稱有:「布土」或「濮土」、「布儂」、「布曼」、「布崬」、「布衣」、「布隴」等等。(參考黃現璠著《壯族通史》。) 自古以來,人們用來織布的,通常只有兩種原料:一種是植物纖維,就是棉花和薴麻等,它們可以織成各種棉布和織物;另一種是動物纖維,那就是蠶絲和毛等,可以組成美麗的絲綢和呢絨。可是在科學技術發展的情況下,增加了人造纖維等新的品種,特別是近年來增加了一種新的紡織原料,它既不是植物,也不是動物,而是毫無生命力的礦物,也就是最普通的石頭。布是嫘祖創造的。 用石頭製成玻璃纖維,再織成布,叫玻璃布。由於它具有耐高溫、耐潮濕、耐腐蝕等許多特性,因此它越來越多地在電氣、化工、航空、冶金、橡膠、機械、建築、輕工業等部門,代替原來所用的棉布和綢緞呢絨。 堅硬的石頭為什麼也能像棉花那樣用來織布呢?這真是一個非常有趣的問題。我們知道,用棉花織布是先將棉花的纖維紡成紗,然後經緯交叉,織成了布。 我們已經知道了石頭制玻璃的過程。石頭織布也可以說是石頭制玻璃的發展呢!因為石頭織布首先是將砂岩和石灰石等軋碎,放到窯爐里,再加進純鹼等原料,用高溫把它們熔化成液體,然後把它拉成玻璃纖維,再紡紗織成布。 玻璃是很堅硬而又很脆弱的東西,可是它拉成絲後,它卻變得很堅韌的了。玻璃絲越細,它的撓度和拉力就越大,在現代科學技術中,不但用玻璃絲織成玻璃布,還用玻璃絲來增強玻璃製品和塑料製品的牢度,就像在混凝土裡放入鋼筋一樣。玻璃纖維,今天已應用到最新的通信技術--光通信上面去了。有一種叫做"玻璃纖維管鏡",是用上千根玻璃纖維製成的管子,每根纖維直徑只有千分之一毫米,能反射光線,使它沿著管子通過。把它裝在照相機上,可以拐彎照相。
編輯本段古法染布
中國古法染布中的「三纈」,即絞纈(扎染)、蠟纈(蠟染)、夾纈延續至今,用這三種方法染出的手工布至今仍深受人們的喜愛。 ¤雲南絞纈 據史書記載,東漢時期大理地區就有了絞纈染布法,大理人稱其為疙瘩花布或疙瘩花。染色前需把布折疊捆紮,然後浸入色漿進行染色。由於色漿用板藍根等植物製成,因此對皮膚沒有任何傷害。 目前,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周城村和巍山彝族回族自治縣的大倉、廟街等地仍保留著這一傳統技藝。走在大理的大街小巷,到處可以看到色彩艷麗的各種扎染裝飾品,以及服裝、鞋帽等製品,給風景如畫的高原小城增添了幾分美麗的色彩。 ¤貴州蠟纈 蠟纈始於漢代,盛於唐代。這種染布法需要先用液狀蠟將圖案繪制在布上,再經染色後除去蠟質而成。 蠟纈的防染劑是黃蠟(即蜂蠟),它是蜜蜂腹部蠟腺的分泌物,不溶於水,但加溫後可以融化。所用的染料是貴州盛產的藍草,把藍草葉放在坑裡發酵便成為藍靛,就可以用來染色了。 貴州少數民族地區保留了傳統的蠟纈工藝,而且成為少數民族婦女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裝飾品。黃平、重安江一帶和丹寨縣的苗族婦女,她們的衣服、傘套、枕巾等都是蠟染製成;安順、普定一帶的苗族婦女則把蠟染花紋裝飾在衣袖、衣襟等處,她們背孩子的蠟染背帶,還加染上紅、黃、綠等色,成為明快艷麗的多色蠟染。 ¤蒼南夾纈 夾纈布的顏色和圖案是用雕版夾印出來的:將布固定在兩塊鏤空版之間,在鏤空處注入色漿,解開鏤空版後花紋就出現在布上了。 與扎染、蠟染相比,夾纈的工藝更加復雜,因此經歷唐朝短暫的繁榮後,到了宋代,這種印染工藝就逐漸消失了,直到人們在浙江蒼南再次發現這種被稱為「活化石」的染布方式。 蒼南宜山鎮八岱村盛產夾纈布。唐代宮廷用絲、絹、錦為主,蒼南夾纈雖不能與精美的唐代宮廷夾纈相比,但在印染工藝上仍保留傳統夾纈印染的特色。早年,浙南地區將夾纈布作為嫁女娶媳的必備品。目前,蒼南的幾位夾纈傳承人都已年過半百,傳統的染布工藝正面臨失傳的危險。

⑽ 布料是誰發明的求大神幫助

是螺祖 黃帝共有四個妃嬪:正妃為西陵氏女,名螺母,《史記·王帝本紀》中說:「黃帝娶於西陵之女,是為螺祖,為黃帝正妃」。螺祖發明了種桑養蠶和抽絲,織絲為綢,縫綢做衣,後人稱她為「先蠶娘娘」, 黃陵縣城有螺祖養蠶遺址。 《史記.五帝本經》載:「黃帝……娶於西陵氏之女,是為嫘祖。」嫘即是螺。《山海經.海內經》載:「黃帝妻雷祖。」《史記》索隱《帝王世紀》載:「黃帝元妃西陵氏女,曰雷祖。」「雷祖」即「螺祖」,古同音之轉。 王引之的《經義述聞》稱:蝸、螺在上古乃是一切水中甲介類的通稱。何新稱:「累」字古代還有一音讀luo(螺)。田螺,蛤蚌,古人稱作「仆累」,也稱作「媧」。螺、蝸音近義同。這樣女媧——嫦娥——女發——西王母——雷祖——螺祖也同樣演化為了同一性質的人或神。西王母、嫦娥的原型都是女媧或嫘祖女神的延展神,或是同一神的異名分化。 宜昌,遠古稱西陵,是西陵部落分布的中心地區。《史記·五帝本紀》記載:「黃帝居軒轅之丘,而娶於西陵之女,是為嫘祖。」這位偉大中華民族始祖「黃帝」的正妃,相傳就生長在這片土地上。 嫘祖,又稱雷祖、累祖,民間謂之蠶母娘娘。作為黃帝元妃,是遠古神州大地的第一夫人。她與黃帝生有兩個兒子:一個叫玄囂,一個叫昌意。根據《大戴禮記》和《史記》的記載,夏、商、周三世帝王,春秋十二諸侯以及戰國七雄的祖先,均屆於黃帝與嫘祖的血系,跟他們一脈相承。因此,西陵之女螺祖這位與黃帝並列的「人文初祖」,不愧是中華民族的偉大母親。 嫘祖,聰慧勤勞,是中國教民養蠶繅絲的創始人。為解決人們的穿衣問題,促進人類社會的文明進化,作出了傑出的貢獻,被後世尊為「先蠶」,享譽海內外。據大韓民國《東亞日報》1993年5月12日題為「恢復停了85年的先蠶節」報道:1993年5月16日,慶祝漢城定都600周年的活動中.將恢復先蠶節,以祭祀中國的西陵氏。 螺祖,不僅教民養蠶繅絲,而且還輔佐黃帝,巡作九州,為開創中華基業,盡心盡力。終因積勞成疾而死,被葬於出巡的途中衡山岣嶁峰。 作為螺沮故鄉的宜昌人民,索有尊賢敬祖的優良傳統。早在宋代,即將西陵山列為峽州(即宜昌)八處古跡之首。明代又在此山興建西陵山廟。每逢農歷三月十五,相傳這天是嫘祖的生日,舉行廟會。祭祀螺祖,世代延續。直至1940年5月,嫘祖祠堂毀於戰亂時,才終止。為紀念這位,中華炎黃子孫的偉大母親,時下,我市又在西陵山廟舊址重建嫘祖廟。前期工程竣工後,將在這里舉行」94中華螺祖文化學術研討會」。屆時,全國有關專家、學者聚集炎黃子孫偉大母親的聖地,交流螺祖文化研究成果,讓炎黃文化發揚光大。

閱讀全文

與棉布的發明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馬鞍山陶世宏 瀏覽:16
馬鞍山茂 瀏覽:5
通遼工商局咨詢電話 瀏覽:304
誰發明的糍粑 瀏覽:430
國家公共文化服務示範區 瀏覽:646
pdf設置有效期 瀏覽:634
廣告詞版權登記 瀏覽:796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考核方案 瀏覽:660
公共服務平台建設領導小組 瀏覽:165
人類創造了那些機器人 瀏覽:933
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何時實施 瀏覽:169
遼寧育嬰師證書領取 瀏覽:735
劃撥土地使用權轉讓能轉讓嗎 瀏覽:97
2019年公需科目知識產權考試答案 瀏覽:256
關於知識產權管理辦法 瀏覽:331
公共衛生服務培訓筆記 瀏覽:532
基層公共衛生服務技術題庫 瀏覽:497
中國城市老年體育公共服務體系的反思與重構 瀏覽:932
網路著作權的法定許可 瀏覽:640
工商局黨風廉政建設工作總結 瀏覽: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