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國際音標發音 是誰發明的
國際音標(The International Phonetic Alphabet,簡稱 IPA),早期又稱萬國音標,是一套用來標音的系統,以內拉丁字母為基礎,由國際容語音學學會設計來作為口語聲音的標准化標示方法。國際音標的使用者有語言學家、言語治療學家、外語教師、歌手、辭書學家和翻譯學家等人。
按照國際音標的設計,它只可以分辨出口語里下列音質的對立成分:音位、語調以及詞語和音節的分隔。若要表示諸如咬牙、咬舌和由唇顎裂所發出聲音的音質,則有另一套獲廣泛使用的國際音標擴充系統(由國際語音學學會設計)。
直到2007年,國際音標共有107個單獨字母,以及56個變音符號和超音段成分。國際語音學學會偶爾會增刪一些符號,或者修正某些符號。
② 國際音標是誰發明的
國際音標最早是在1886年,由語言學家保爾巴西所帶領的一群英國和法國語言教師基於教學與研究上的需要,在國際語音學協會的贊助下開發出來的,於1888年公布。
他們最初的使用的標音字母基於拼寫改革,即羅米克字母(Romic alphabet),為了使其在其他語言中也能夠使用,符號所代表的音值允許隨著語言的改變而改變。例如[ʃ],原本在英語中用⟨c⟩表示,但在法語中用⟨ch⟩表示。
但到了1888年那年,這些標音字母便修訂成在各個語言中都統一的符號,並發表在《語音教師》上(「國際語音協會」前身「語音教師協會」的會刊),這是歷史上第一個國際音標表,也成了日後所有修訂的基礎。制訂國際音標的想法最初由奧托·葉斯帕森(Otto Jespersen)在一封給保羅·帕斯的信中提出。後由亞歷山大·約翰·埃利斯(Alexander John Ellis)、亨利·斯威特(Henry Sweet)、丹尼爾·瓊斯(Daniel Jones)和帕西(Passy)實現。
這個國際音標表是英、法兩國的學者創訂的,主要適用於標注印歐語言、非洲語言和一些少數民族語言。它發表後,在歐洲語言學界比較通行。美國人多數仍用他們自己研究美洲印地安語的符號。漢語各方言中的有些音,本表也不能包括。國際音標表內所定的聲調符號只有分為高低的平、升 、降和兩上凹凸調共8種 , 這對研究描寫聲調語言是不夠的 。趙元任提出了聲調的五度標記法,發表於1930年的《語音教師》上,它適用於一切聲調語言,已為國際多數學者所採用。
自製訂以來,國際音標經歷了多次修改。經過1900年和1932年的大修訂和擴展之後,國際音標在1989年的國際語音學會基爾大會(International Phonetic Association Kiel Convention)之前一直保持不變。
另又在1993年做了一次小修訂,增加了半開央不圓唇母音並刪去清內破音專用符號。2005年6月的一次改版,增加了一個在非洲語言中很常見的唇齒閃音。除了符號的增減之外,國際音標在其他的符號、分類和字體大多維持一致。
國際音標形式上,以拉丁字母(羅馬字母)的小寫印刷體為主,如:[a、b、c、d、f、g、h、i、j、k、p]等。在不夠用時,以下幾種方法來補充:
(1)拉丁字母大寫印刷體或書寫體(草體)如:小號大寫印刷體[ɴ、ʀ、ɢ、ʙ、ʜ]等;「手寫體a」[ɑ],[ʋ]草體[v];
(2)拉丁字母的變形或倒置,如:[ə](倒置e);變形[ɕ](卷尾c),[ɖ](右彎尾d),[ŋ](長右腿n)等。
(3)借用其它語言字母,如:[ε](希臘語),[θ](希臘語),[ł](波蘭語),[ø](丹麥語),[ç](加泰羅尼亞語)等。
(4)新制字母,如:[ʃ],[ɤ]等。
(5)在字母上加符號,如:[ʉ](加橫的u)等。
國際音標是英法兩國學者創定的,主要適用於表注印歐語言、非洲語言和一些少數民族語言。它發表後,在歐洲語言學界比較流行。美國人多數仍用他們自己研究美洲印地安語的符號。
③ 音標是誰發明的是怎樣發明的
佛祖發明的...
④ 音標是中國人發明的嗎
不是。
音標是記錄音素的符號,也是音素的標寫符號,應用於語言學中。音標的提出者是版H·斯維斯特 P·帕西 瓊斯權。英語音標中有20個母音,28個輔音,共48個。
音標的制定原則是:一個音標由多個音素組成,由2個音素構成的音標我們稱之為雙母音,如漢語的拼音字母、英語的韋氏音標和國際音標等。
(4)發明音標的人擴展閱讀:
英語音標記憶的順口溜:
單母音
[i:]-諧音為:易(yi);像數字1,記憶真容易。
[?:]-諧音為:噢(0);噢,這個音標就像個o。
[u:]-諧音為:霧(wu);杯子上有很多霧。
雙母音
[ei]-諧音為:妹(mei);鵝有一個妹妹。
[ai]-諧音為:愛(ai);音標的讀音跟拼音一樣。
[?i]-這個音標找不到拼音的諧音,可以按照字母o、i的發音連讀來進行諧音記憶。
參考資料來源:
網路-音標
⑤ 音標是誰發明的
國際音標最早是在1886年,由語言學家保爾巴西所帶領的一群英國和法國語內言教師基於教容學與研究上的需要,在國際語音學協會的贊助下開發出來的,於1888年公布。最早的國際音標是根據斯威特製訂的的羅馬字母,但之後它又經過數次修正,其最後一次的版本是在1993年,並於1996年又更新一次。每次修改都刊登在《語音教師》上。2005年國際音標新增符號V代表唇齒彈音。
保爾巴西 Paul Édouard Passy,(1859-1940)法國語言學家, 1886年國際語音學協會的創始人,參與了國際音標的研究
⑥ 英語音標是誰發明的
國際音標最早是在1886年,由語言學家保爾巴西所帶領的一群英國和法國回語言教師基於教學與研究上答的需要,在國際語音學協會的贊助下開發出來的,於1888年公布。最早的國際音標是根據斯威特製訂的的羅馬字母,但之後它又經過數次修正,其最後一次的版本是在1993年,並於1996年又更新一次。每次修改都刊登在《語音教師》上。2005年國際音標新增符號V代表唇齒彈音。 保爾巴西 Paul
⑦ 音標是中國人發明的嗎
我們現在的音標是外國傳進來的
⑧ 音標是中國人發明的嗎我的老師又有一次和我說她給外教看音標,外教說他們不學這個。
是的 外教他們不學的 英語是他們的母語 他們自然而然的就會讀了
音標,回國際音標International Phonetic Alphabet,
原義是「國際語音字答母」簡稱IPA,由國際語音協會制定。
1888年,由英國的H·斯維斯特倡議,由法國的P·帕西和英國的D·瓊斯等人完成,發表在《語音教師》上(「國際語音協會」前身「語音教師協會」的會刊),這是歷史上第一個國際音標表。
⑨ 漢語拼音是由誰發明的,英語音標又是由誰發明的,他們分別是哪個國家的人
1955年2月,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設立了「拼音方案委員會」,開始設計漢語拼音方案,提出了《漢語拼音方案(草案)》。1956年2月12日,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發表《漢語拼音方案(草案)》,公開徵求意見。這個草案共有31個字母,其中有5個新字母(無點的i;長腳的n;帶尾的z,c,s),以便實現「一字一音」,不用變讀和雙字母。草案發表後在全國范圍內引起熱烈的討論,甚至海外華僑和留學生也提出了自己的意見。
1955年10月,國務院成立「漢語拼音方案審定委員會」,經過一年的工作,於1957年10月提出《修正草案》,11月1日由國務院全體會議第60次會議作為新的《漢語拼音方案(草案)》通過,提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審議,1958年2月11日,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正式批准《漢語拼音方案》。1958年秋季開始,《漢語拼音方案》作為小學生必修的課程進入全國小學的課堂。
國際音標最早是在1886年,由語言學家保爾巴西所帶領的一群英國和法國語言教師基於教學與研究上的需要,在國際語音學協會的贊助下開發出來的,於1888年公布。最早的國際音標是根據斯威特製訂的的羅馬字母,但之後它又經過數次修正,其最後一次的版本是在1993年,並於1996年又更新一次。每次修改都刊登在《語音教師》上。2005年國際音標新增符號V代表唇齒彈音。
保爾巴西 Paul
⑩ 英語音標是外國人發明的還是中國人發明的
是外國人啦!
英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