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如何在實踐中和文化滲透中實現中國夢
我們要勇於擔當,承擔起國家強盛、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責任. 作為新時代的青年,一定要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增強實踐能力,為早日實現中國夢貢獻自己的青春與才智.
我們要向登頂珠峰的陳晨學習,敢於挑戰自我,實現自己的夢想. 作為新時代的青年,我們的首要任務就是刻苦學習科學文化知識、掌握過硬本領,將來為實現中國夢作出更大貢獻
認真學習黨的十八大報告精神,努力學習,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堅定理想信念、練就過硬本領、勇於創新創新
作為新時代的年輕人,努力通過自身的學習實踐活動鍛煉增強本領,在基層工作中,學習好科學文化知識,並將所學的運用到工作實踐中,為老百姓解難,幫助他們走向致富的道路,為逐步實現小康社會付諸行動,實現自我人生價值. 其次,明確個人目標,成就自身價值.作為年輕人,在基層工作,要滿懷激情,敢於擔當,敢於創造,用『兩個百年』的目標激勵自己頑強奮斗、艱苦奮斗、不懈奮斗,奮勇投身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偉大實踐,才能為實現「中國夢」發揮生力軍作用,用「青年夢」托起「中國夢」. 第三,勇於創新,在創新中發展.時代在變遷,社會在進步,陳舊的思想已經適應不了只要廣大青年胸懷理想,只有創新才能實現我們的夢想,最終實現民族復興.「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每個人都有一個只屬於自己的
夢,中華民族是一個充滿著朝氣的民族,新時期的
中國是我們實現夢想的時代,所以年輕人的夢想與國家民族興衰榮辱緊密相連,要勇敢追求 自己心中的夢想,並付諸行動,為實現「中國夢「增添新的活力.
個人夢想融入中國夢,既胸懷夢想、面向未來,又腳踏實地、艱苦奮斗,用自己愛崗敬業、創新創造、苦幹實乾的實際行動 我們大部分時間呆在學校,對社會生活的現實問題難免認識不足,容易形成「空談誤國」,會將為實現「中國夢」停留在口號上.因此,必須利用周末和節假日,去走入社會,根據各自的專業實際,去參加各類社會實踐,去發現現實的問題,然後去根據自己所能解決一個又一個的現實問題
腳踏實地,立足國情,立足自身現實,刻苦學習專業知識,牢固專業基礎知識.無論是在學習上還是生活中,都要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扎扎實實做事
總之,要實現中國夢,我們就要刻苦學習、勇於實踐,求真務實、艱苦奮斗,敢於吃苦、勇挑重擔,與時俱進、開拓創新.
Ⅱ 對於中華文化我們不應該盲目創新為主題的作文
歷史的長河記載了中華民族的曲曲折折,回首新中國五十七年的艱難歷程,中國人民在困境中追尋著黎明的曙光。面對五十七年的風雨滄桑,作為華夏子孫,我們驕傲,我們自豪!我們可以挺直腰桿,拍著胸脯,字正腔圓地向全世界庄嚴宣告:「我們中華民族是一個堅強不屈的民族,一個偉大的民族!」;在知識經濟時代里,經歷過百年奮戰的中國又蓬勃奮飛了,她博採眾長,堅持創新,勇於探索,迎接未來科學技術的挑戰,神舟升天,實現了我們的飛天夢;2008年,是我們每個中國人期待的一年,舉國上下,國人一致呼喊著:「同一個世界、同一個夢想」。國家的富強讓我們懂得這個世界,珍惜這個世界。善於發現生命是點點滴滴的美,才能擁有積極的心態,敏銳的思維,才能真正享受生活,在事業上有所建樹。而對於一個社會,一個民族來說,人文素養更是立身、立國之本、是成功的關鍵。然而,人們盲目追求短期利益就勢必造成了對人文素養的忽視,所以就有了在風景如畫的景觀大道上打赤膊,在綠化樹上晾衣服,剛裝的電話亭里電話不翼而飛這類尷尬現象,所以才有了打著翻新的旗號對人文景觀的痛下殺手,為了發展地方經濟不惜破壞當地環境的可悲局面。
我國的歷史底蘊深厚,也不乏人文大師,一個國家民族素質提高了,象徵一個民族的靈魂高尚;這樣,我們就無愧於五千年聞名中外的歷史,無愧於祖輩們打下的天下。
我們當代中學生是祖國的未來,肩負著時代的重任,今天的勤奮學習是為振興中華,明天為創造祖國輝煌未來貢獻自己的力量,同學們,讓我們沉睡的心靈蘇醒吧,源遠流長的古文明,需要我們傳遞,五千年的中華文化等待我們傳承,讓我們揚起夢想的風帆,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做一個時代文明人,在中國這片古老的土地上播種理想,收獲希望,讓這個五千年文明歷史古國,日月同輝,地久天長!
Ⅲ 怎樣提高中國文化的創新能力
文化的魅力在於創新,文化發展的動力在於創新。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關鍵是增強全民族文化創造活力。創新是一個國家進步的靈魂,更是一個民族文化強盛的關鍵。勇於創新,敢於創新,善於創新,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才能始終擁有源頭活水,也才可能在世界文化競爭中占據主動。
1、文化創新的核心是內容創新,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關鍵是推進內容建設,生產出一大批原創的在國內外具有影響力的精品力作。實踐證明,只有那些植根歷史、反映現實,貼近群眾需求,緊跟時代潮流的文化產品,才有旺盛的生命力。
2、文化創造離不開人,離不開人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不調動人的創造力,文化創新就會成為一句空話。新聞出版業近年來的實踐一再證明,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產力,讓一切文化創造源泉充分涌流,關鍵是要加快建立有利於文化繁榮發展的體制機制。當前,我國文化領域正在進一步深化改革,新聞出版業要在取得成績的基礎上乘勢而上,進一步為文化生產力的大解放、為文化創造力的大迸發提供新的體制保證。
3、切實增強文化創造力,還需要大力推進科技創新。歷史上科學技術的每一次重大進步,都給新聞出版業的發展帶來革命性變化。這也充分說明,緊跟科技創新潮流,加快產業轉型升級步伐,是新聞出版創新之樹常青的秘訣。當前,科技發展浪潮滾滾而來,我們要跟上這股潮流,進一步推動新聞出版業態創新,運用高新技術手段改造傳統創作、生產和傳播模式,加快推進數字化轉型。
4、思想是行動的先導。推進文化創新,關鍵是解放思想,前提是更新觀念。作為文化創新的主力軍,新聞出版工作者應時刻把追求文化創新當做一種責任、一種追求、一種境界,要以真抓實乾的韌勁,敢於突破陳規陋習,把思想認識從過時的條條框框中解放出來,從落後的體制機制桎梏中解放出來,進一步提高文化創新能力,激發文化創造活力,為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貢獻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Ⅳ 當代大學生肩負著新時代賦予的歷史責任, 請結合自身實際,談談如何在實踐中創造有意義的人生
當今時代,我國大學生的歷史使命具體可以概述為以下3個方面: 1,繼往開來,建設中國特專色社會主屬義。傳承歷史,開創未來。當代大學生要擔當起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任,實現百多年來中國人民夢寐以求的國家富強,人民幸福的愛國理想。 2,勇於創新,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中國是世界最早的四大文明古國之一,然而,成為了近代歷史上的落伍者,在現代世界文明交流融合與沖突的洪流中,在一個充滿創新,依靠創新的社會,中華民族的創新發展到了一個極為關鍵的時刻。 3,積極努力,為世界和平發展,人類社會的進步事業做貢獻。人類社會的發展是依靠一代代人的奮斗努力,靠的是各國和各族人民的共同奉獻,中華民族是熱愛和平的民族,中國始終是維護世界和平的堅定力量。當代大學生理當有為人類和平進步事業做貢獻的歷史使命,在未來的人生奮斗中自覺地擔當起為世界和平和為人類社會的進步事業做貢獻!
Ⅳ 當代大學生應如何擔當新時代賦予的歷史責任,創造有意義的人生
當今時代,我國大學生的歷史使命具體可以概述為以下3個方面: 1,繼往開來專,建設屬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傳承歷史,開創未來。當代大學生要擔當起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任,實現百多年來中國人民夢寐以求的國家富強,人民幸福的愛國理想。 2,勇於創新,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中國是世界最早的四大文明古國之一,然而,成為了近代歷史上的落伍者,在現代世界文明交流融合與沖突的洪流中,在一個充滿創新,依靠創新的社會,中華民族的創新發展到了一個極為關鍵的時刻。 3,積極努力,為世界和平發展,人類社會的進步事業做貢獻。人類社會的發展是依靠一代代人的奮斗努力,靠的是各國和各族人民的共同奉獻,中華民族是熱愛和平的民族,中國始終是維護世界和平的堅定力量。當代大學生理當有為人類和平進步事業做貢獻的歷史使命,在未來的人生奮斗中自覺地擔當起為世界和平和為人類社會的進步事業做貢獻!
Ⅵ 文化創新的源泉和動力文化創新的意義和作用有哪些
文化創新的源泉和動力是社會實踐
文化創新的意義和作用:
1、文化創新是文化的靈魂和生命,是發展 進文化的不竭動力和因素.社會主義文化的發展史,實際上就是文化創新史.文化創新的能力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智慧和文明的體現,也是一個國家綜合實力的重要標志.黨的十六大報告把文化創新與其他各方面的創新一起作為我們必須長期堅持的治黨治國之道,把形成比較完善的文化創新體製作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標志,說明文化創新對於發展先進文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具有重大意義.
2、文化創新是始終保持文化先進性的必然要求.十六大報告指出「在當代中國,發展先進文化,就是發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以不斷豐富人們的精神世界,增強人們的精神力量.」先進文化應該是遵循歷史發展規律,順應時代發展要求,引導社會不斷進步的文化,應該是立足於改革開放、不斷創新的文化.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昭示,思想和文化的創新,總是社會變革的先導和前奏.只有不斷推進文化創新,著眼於世界文化發展的前沿,汲取世界文化的優秀成果,敢於超越過去和現在,才能創造出反映社會發展規律、引導人類社會發展、適應現代社會生活的新文化,增強文化的生命力、吸引力和感召力,始終保持文化的先進性,以先進文化的發展,推動整個社會全面進步.
3、文化創新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有力保證.書記強調,大力發展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必然要求.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必須把文化發展同經濟、政治的發展擺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不僅要有高度的物質文明,而且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不僅要求物質富裕,而且要求精神「富裕」和文化「富裕」.而文化創新為人們提供新的價值觀念、思想信仰、行為規范和科學知識,調節和引導人們的行為,豐富人們的智慧,激發人們的創造力.只有不斷推進文化創新,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弘揚和培育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使人民群眾緊緊團結在黨的周圍,才能確保新世紀宏偉目標的實現.
4、文化創新是豐富人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手段.隨著社會生產力的不斷發展,人民群眾文化需求的總量不斷增加,文化需求個性化、多樣化的趨勢日益明顯.只有不斷推進文化創新,弘揚主旋律,提倡多樣化,才能牢牢佔領思想文化陣地,發展健康有益的文化,改造落後文化,抵制腐朽文化,創造出既能體現中國風格,反映時代要求和人民心聲,又能滿足人民群眾理想、願望和審美要求、更加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的優秀作品,不斷豐富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
5、文化創新是應對全球文化競爭,營造文化發展優勢的戰略選擇.文化既是「軟實力」,又是「硬實力」,已越來越成為綜合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失去文化競爭優勢,就意味著失去政治優勢,導致政治影響力的萎縮甚至喪失.當今世界,文化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物質基礎、社會環境和傳播條件都發生了深刻變化,使文化的發展在新形勢下面臨嚴峻的挑戰.只有不斷推進文化創新,迅速營造文化優勢,建設文化強國,才能在更加開放的環境中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在激烈的國際文化競爭中捍衛中國文化的戰略利益,在融入世界文化的同時保持特色,擴大民族文化的生存空間.
滿意請採納
Ⅶ 怎樣在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奮斗中創造自己的出彩人生
黨的十八大報告中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是面向未來的事業,需要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接續奮斗。廣大青年要積極響應黨的號召,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永遠熱愛我們偉大的祖國,永遠熱愛我們偉大的人民,永遠熱愛我們偉大的中華民族,在投身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中,讓青春煥發出絢麗的光彩」。這是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上傳達給每個青年最強烈的信號,是黨和國家宏偉大業向每位青年發出的深情召喚。也是讓黨的事業後繼有人,讓黨的隊伍始終充滿生機與活力的根本。
青年人是祖國的未來,是民族的繼承人,他們將決定祖國的命運。大學生,作為青年中的佼佼者,具有優勢的特殊群體,大學生們必須堅定自己的理念,時刻牢記自己的歷史使命,肩負起時代的重任,而且要完成自己的歷史使命,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強弱將關繫到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進程,關繫到我們能否或在多大程度上肩負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
我認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就是中華民族近代最偉大的中國夢,因為這個夢想,它是凝聚和寄託了幾代中國人的這樣一種宿願,它體現了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的整體利益,它是每一個中華兒女的一種共同的期盼。歷史告訴我們,我們每一個人的個人前途命運,都是和這個國家的前途命運,和這個民族的前途命運密切相關的。國家好,民族好,大家才會好……我堅信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一定能夠實現。我堅信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目標一定會實現。我更堅信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夢想一定會實現。
作為國家培養出的當代青年大學生,應深感使命光榮、責任重大,我認為我們要具體應做到以下幾點:
首先,要樹立遠大的志向,以遠大的志向為前進和發展鼓足動能。激情飛揚的青春活力是推動發展的「正能量」。「發展是第一要務」,也是我們黨執政興國的根本。而發展離不開充滿激情的青春理想,離不**大的志向作為前行的航標,離不開充滿生機活力的創新創業體制機制。廣大青年大學生要踴躍投身國家建設,以激情飛揚的青春活力不斷添加祖國前行的「燃料」。我們會敢為人先,善於創造,勤奮求實,勇於開拓,成為改革創新的生力軍。我們有了堅定的志向和信念,以及堅韌不拔的毅力,就一定能將志向與目標變為現實。作為青年大學生,我們一旦擁有遠大志向和理想,就會不畏前行道路上的艱難險阻,敢於面對困難與挫折。我們會想盡一切辦法,去克服和戰勝困難,就會立足當下、放眼長遠,開拓奮進,從勝利走向新的勝利。
其次,要做到自強,樹立堅韌不拔的拼搏精神。青年人最大的優點是:有拼勁、充滿活力和朝氣;有激情,始終鼓足創新前行的動力;有銳氣,敢於挑戰障礙,不拘一格。廣大青年大學生,要學會獨立思考、獨立創業、獨立奮斗。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制度,需要幾代人、十幾代人,甚至幾十代人堅持不懈地奮斗,只有具備百折不撓、勇往直前、頑強拼搏的精神,才能在中國崛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程上,貢獻自己的力量。
然後,要做到自立,勇於承擔人才強國的重任。科教興國和人才強國是當代中國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加快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兩項重大戰略任務。科教興國、人才強國既是國家戰略,又是廣大青年的歷史責任。在科技和教育迅猛發展,社會信息化不斷推進的背景下,當代青年有較多的機會學習、運用、創新現代科學技術。廣大青年應義不容辭地擔當迎接新技術革命挑戰的重任,爭當優秀的創新人才,成為國家富強、民族振興的中堅力量。
我們作為青年大學生,在學校要珍惜所有能珍惜的機會,一方面要學習好科學文化知識,為自己的未來國家的未來打好基礎,另一方面要參加各種社會活動,盡自己的一份微薄之力在鍛煉自己能力的同時為社會做出自己的一份貢獻。同時我們要緊跟黨走,認真學習黨的政策方針,緊跟黨的步伐。實現「中國夢」的路並不是依靠青年學生一腔熱血就可以實現的。青年學生只有在中國共產黨的引領下,才能尋求到努力的方向,才能尋求到實現「中國夢」持續奮斗的精神動力。中國精神、延安精神、雷鋒精神等便是高校青年學生實現「中國夢」提供了精神動力,我們要學習並弘揚這些精神,讓自己更加滿懷信心的為實現「中國夢」而奮斗。
作為高校青年大學生我們要牢記黨的的教誨,永遠熱愛我們偉大的祖國,永遠熱愛我們偉大的人民,永遠熱愛我們偉大的中華民族,刻苦學習、勇於實踐,求真務實、艱苦奮斗,敢於吃苦、勇挑重擔,與時俱進、開拓創新,用自己勤勞的雙手收獲成功、托起自己的夢、托起中國夢。
中國夢是民族的夢。也是每個中國人的夢。只要我們緊密團結,萬眾一心,為實現共同夢想而奮斗,實現夢想的力量就無比強大,我們每個人為實現自己夢想的努力就擁有廣闊的空間。生活在我們偉大祖國和偉大時代的中國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機會,共同享有夢想成真的機會,共同享有同祖國和時代一起成長與進步的機會。有夢想,有機會,有奮斗,一切美好的東西都能夠創造出來。全國各族人民一定要牢記使命,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用13億人的智慧和力量匯集起不可戰勝的磅礴力量。中國夢歸根到底是人民的夢,必須緊緊依靠人民來實現,必須不斷為人民造福。
Ⅷ 文化創新的意義
努力建設先進文化與努力發展先進生產力,都是我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戰略任務。發展先進文化,關鍵在與時俱進、不斷推進文化創新,開拓促進文化創新的新途徑。
1、文化創新是文化的靈魂和生命,是發展
先進文化的不竭動力和因素。社會主義文化的發展史,實際上就是文化創新史。文化創新的能力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智慧和文明的體現,也是一個國家綜合實力的重要標志。黨的十六大報告把文化創新與其他各方面的創新一起作為我們必須長期堅持的治黨治國之道,把形成比較完善的文化創新體製作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標志,說明文化創新對於發展先進文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具有重大意義。
2、文化創新是始終保持文化先進性的必然要求。十六大報告指出「在當代中國,發展先進文化,就是發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以不斷豐富人們的精神世界,增強人們的精神力量。」先進文化應該是遵循歷史發展規律,順應時代發展要求,引導社會不斷進步的文化,應該是立足於改革開放、不斷創新的文化。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昭示,思想和文化的創新,總是社會變革的先導和前奏。只有不斷推進文化創新,著眼於世界文化發展的前沿,汲取世界文化的優秀成果,敢於超越過去和現在,才能創造出反映社會發展規律、引導人類社會發展、適應現代社會生活的新文化,增強文化的生命力、吸引力和感召力,始終保持文化的先進性,以先進文化的發展,推動整個社會全面進步。
3、文化創新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有力保證。胡錦濤總書記強調,大力發展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必然要求。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必須把文化發展同經濟、政治的發展擺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不僅要有高度的物質文明,而且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不僅要求物質富裕,而且要求精神「富裕」和文化「富裕」。而文化創新為人們提供新的價值觀念、思想信仰、行為規范和科學知識,調節和引導人們的行為,豐富人們的智慧,激發人們的創造力。只有不斷推進文化創新,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弘揚和培育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使人民群眾緊緊團結在黨的周圍,才能確保新世紀宏偉目標的實現。
4、文化創新是豐富人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手段。隨著社會生產力的不斷發展,人民群眾文化需求的總量不斷增加,文化需求個性化、多樣化的趨勢日益明顯。只有不斷推進文化創新,弘揚主旋律,提倡多樣化,才能牢牢佔領思想文化陣地,發展健康有益的文化,改造落後文化,抵制腐朽文化,創造出既能體現中國風格,反映時代要求和人民心聲,又能滿足人民群眾理想、願望和審美要求、更加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的優秀作品,不斷豐富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
5、文化創新是應對全球文化競爭,營造文化發展優勢的戰略選擇。文化既是「軟實力」,又是「硬實力」,已越來越成為綜合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失去文化競爭優勢,就意味著失去政治優勢,導致政治影響力的萎縮甚至喪失。當今世界,文化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物質基礎、社會環境和傳播條件都發生了深刻變化,使文化的發展在新形勢下面臨嚴峻的挑戰。只有不斷推進文化創新,迅速營造文化優勢,建設文化強國,才能在更加開放的環境中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在激烈的國際文化競爭中捍衛中國文化的戰略利益,在融入世界文化的同時保持特色,擴大民族文化的生存空間。
Ⅸ 中國的偉大復興,如何引領中華文化圈的復興
加強文化復興,加大宣傳力度,提高每個人的心理重視程度。
文化復興是民族復興之要。文化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脈、精神臍帶和精神TND,文化是人類的第二個太陽!如此看來,文化對於一個國家和民族、一個地區、一個人來說,實在太重要了,只有文化的全面復興,才有可能實現一個國家和民族的偉大復興,只有文化的崛起才是真正的崛起。
文化的復興發展總是通過縱向的傳承和橫向的傳遞實現的,文化復興的基點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弘揚,在我們走進傳統之前,傳統早已走進我們。不忘本來,才能開創未來,善於繼承,才能勇於創新。在中央高度重視文化復興的背景下,優秀傳統文化的全面復興就有了特殊的意義,優秀傳統文化復興之時,便是文化復興之日,唯有文化復興,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才有不竭的精神動力、扎實的根基和根本保證。
綜上所述,中國的偉大復興離不開文化的復興,應該要大力加強文化發展,引領中華文化圈的復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