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國家技術發明獎一等獎
國家技術發明獎
為了獎勵在科學技術進步活動中做出突出貢獻的公民、組織,調動科學技術工作者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加速科學技術事業的發展,提高綜合國力,1999年4月28日國務院第16次常務會議通過《國家科學技術獎勵條例》,設立下列國家科學技術獎:
(一)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二)國家自然科學獎;
(三)國家技術發明獎;
(四)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
(五)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際科學技術合作獎。
國家技術發明獎授予運用科學技術知識做出產品、工藝、材料及其系統等重大技術發明的科技工作者。國家技術發明獎分為一等獎、二等獎2個等級。國家自然科學獎、國家技術發明獎、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每年獎勵項目總數不超過400項。
國家技術發明獎每年評審一次,由國務院頒發證書和獎金。
國家自然科學獎、國家技術發明獎、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的獎金數額由國務院科學技術行政部門會同財政部門規定。
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為了獎勵在科學技術進步活動中做出突出貢獻的公民、組織,調動科學技術工作者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加速科學技術事業的發展,提高綜合國力,國務院頒布《國家科學技術獎勵條例》,設立下列國家科學技術獎:
(一)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二)國家自然科學獎;
(三)國家技術發明獎;
(四)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
(五)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際科學技術合作獎。
國家設立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委員會,聘請有關方面的專家、學者組成評審委員會,負責國家科學技術獎的評審工作。
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授予在當代科學技術前沿取得重大突破或者在科學技術發展中有卓越建樹、在科學技術創新、科學技術成果轉化和高技術產業化中創造巨大經濟效益或者社會效益的科學技術工作者,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每年授予人數不超過2名。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不分等級。
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報請國家主席簽署並頒發證書和獎金。獎金數額由國務院規定。獲獎者的獎金額為500萬元人民幣。該獎項2000年設立。
㈡ 有誰獲得過我國的「國家技術發明獎」
你
㈢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技術發明獎的獎勵等級
中華人民共和國抄國家技術發明獎的評審,對候選人所做出的技術發明,從難易復雜程度、技術思路新穎程度、技術創新程度、主要技術經濟指標的先進程度,對技術進步的推動作用、推廣應用程度、已獲經濟或者社會效益及發展應用前景等方面進行綜合評定,據此決定授獎等級。
基本評定標准如下:
(1)屬國內外首創的重大技術發明,技術思路獨特,技術上有重大的創新,技術經濟指標達到了同類技術的領先水平,推動了相關領域的技術進步,已產生了顯著的經濟效益或者社會效益,可以評為一等獎。
(2)屬國內外首創,或者國內外雖已有、但尚未公開的重大技術發明,技術思路新穎,技術上有較大的創新,技術經濟指標達到了同類技術的先進水平,對本領域的技術進步有推動作用,並產生了明顯的經濟效益或者社會效益,可以評為二等獎。
㈣ 近幾年來獲得國家科學技術獎的人有哪些,並簡要介紹他們的事跡。
2008年 王忠誠 開創中國神經外科 王忠誠,1925年出生於山東煙台,1950年畢業於北京大學醫學院,神經外科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現任北京市神經外科研究所所長、首都醫科大學神經外科學院院長,附屬北京天壇醫院名譽院長,是我國神經外科的開拓者、創始人之一。 上世紀50年代,王忠誠在我國開展腦血管造影新技術,提高了顱內病變的確診率。撰寫了我國第一部《腦血管造影術》專著。使造影的死亡率降至原來的1/10。率先在國內推廣顯微神經外科等多項現代技術;創立了「腦乾和脊髓可塑性理論」,突破了手術禁區;創立了「脊髓缺血預適應」、「大型血管母細胞瘤術後正常灌注壓突破」等臨床理論,極大地提高了神經外科疑難重症手術質量;帶領中國神經外科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做腦神經外科手術,雙手不能有一點顫動,所以手術時要在椅子上坐穩。」他叮囑著學生們。一位患有帕金森氏綜合症的大媽,左手顫得非常厲害,連衣服扣子自己都扣不上。博士生張建國在王教授的指導下,採用埋藏電極的方法給這位大媽成功地實施了手術。這種手術治療的最大優點是不會破壞患者的正常腦組織。張建國說:「王教授值得我們學習的東西太多了,不僅是技術方面的,還有醫德方面的,尤其是做人的道理。」 現任天壇醫院神經外科研究所副所長的吳中學博士也是王教授的學生,王教授經常對他說:「拿起手術刀,不停地去掉病人身上的痛苦。千萬不要去割斷與人民的感情。」這句話始終鞭策著吳中學不懈地研究醫術,在治療腦動脈瘤方面他已經達到了世界先進水平。王忠誠面對學生驕人的成績,他說:「我可以放心地走下手術台了。」 王教授現在雖不再親自做手術,但科研工作卻從來沒有停過,並且把主要精力投入到著書和育人上。從1998年至今已出版4部著作,發表17篇論文,在全世界醫療界都產生了很大影響。 王教授桃李滿天下,在全國近1萬名神經外科醫生中,有近1/3是王教授指導出來的。近年來,他還組織講學團到新疆、內蒙古、廣州、泉州等地辦講座,診治疑難病症,為當地培養研究生。 王忠誠是中國獲世界神經外科聯合會「最高榮譽獎」的第一人。由於他的傑出成就,1988年12月,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王忠誠「有突出貢獻的科學家」光榮稱號。 1990年,王忠誠被英國劍橋國際傳記中心收入名人錄。1990年、1991年,美國傳記研究所兩次將本年度「世界名人」稱號授予王忠誠,並因他對中國神經外科事業所做的突出貢獻,授予「傑出領導獎」、「國際公認獎」。 徐光憲 造就中國稀土傳奇 88歲高齡的徐光憲院士在量子化學和化學健理論、配位化學、萃取化學、稀土化學、串級萃取理論等領域多達300萬字的著述奠定了他在化學界的泰斗地位。他和他的研究群體使中國在稀土分離技術上走在世界的最前列,短短十幾年從一個稀土「匱乏」大國一躍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稀土出口國,並占據了國際市場80%的份額,造就了一個關於稀土的「中國傳奇」。 1946年徐光憲到美國聖路易斯的華盛頓大學化工系讀研究生。此後,徐光憲進入了哥倫比亞大學攻讀博士學位。1951年4月15日,徐光憲夫婦沖破阻礙,踏上了歸國的征程。 他發現了稀土溶劑萃取體系具有「恆定混合萃取比」基本規律,建立了具有普適性的串級萃取理論。該理論改變了稀土分離工藝從研製到應用的試驗放大模式,實現了設計參數到工業生產的「一步放大」,引導了我國稀土分離科技和產業的全面革新,使我國實現了從稀土資源大國到生產和應用大國的飛躍。串級萃取理論的廣泛應用提升了我國在國際稀土分離科技和產業競爭中的地位,被國際稀土界稱為「中國沖擊(China Impact)」,影響十分深遠。 1975年8月第一次全國稀土會議在京召開。徐光憲在會上提出了自己的串級萃取理論引起轟動。徐光憲的串級萃取工藝讓世界突然發現:現在在這個領域的領頭羊已經不再是昔日的美國、法國和日本了,而是中國。一排排看似貌不驚人的萃取箱像流水線一樣連接起來。你只需要在這邊放入原料,在「流水線」的另一端的不同出口就會源源不斷地輸出各種高純度的稀土元素。原來那種耗時長、產量低、分離系數低、無法連續生產的生產工藝被徹底拋棄了。 不久,他又和李標國、嚴純華等共同研究成功了「稀土萃取分離工藝的一步放大」技術,傳統的串級萃取小型試驗被計算機模擬代替。現在的稀土生產已經人性化地變為了幾個簡單數據的輸入。這項技術讓國外同行驚訝不已。 從上個世紀90年代初起,由於我國單一高純稀土大量出口,使國際單一稀土價格下降3至4倍, 原來曾經長期壟斷稀土國際市場的一些國外稀土生產商不得不減產、轉產甚至停產,影響十分深遠。中國終於實現了由稀土資源大國向稀土生產大國、稀土出口大國的轉變。 徐光憲和他的課題組獲得了大量的榮譽。1978年,他們的研究成果獲全國科學大會獎,1985年又獲國家經委頒發的獎勵和榮譽證書;1985年獲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一等獎,1987年獲國家自然科學三等獎,1988年獲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二等獎……2002年底,徐光憲院士獲2003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提名。這是化學界首次獲得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提名。
㈤ 院士獲得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他們是誰
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自2000年正式設立至今,已有29位科學家獲獎。每位獲獎者獎金萬元人民幣
2017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獎人: 王澤山,侯雲德
王澤山曾於1993年獲得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又於1996年和2017年兩次摘得國家技術發明獎一等獎。
侯雲德是中國分子病毒學、現代醫葯生物技術產業和現代傳染病防控技術體系的主要奠基人。
2016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獎人: 趙忠賢 屠呦呦
趙忠賢,我國高溫超導研究的奠基人之一。他是國際上最早認識到柏諾茲和繆勒關於「在Ba-La-Cu-O中存在可能高達35K 超導性」(後獲諾貝爾獎)的重要意義的少數幾位學者之一,此外,他還發現系列50K以上鐵基高溫超導體並創造55K紀錄。
屠呦呦的科學貢獻是發現青蒿素,她從中醫古籍中得到啟迪,改變青蒿傳統提取工藝,創建的低溫提取青蒿抗瘧有效部位的方法,成為青蒿素發現的關鍵性突破。
2015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獎人:空缺
2014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獎人:於敏
於敏是我國著名的核物理學家,我國核武器研究和國防高技術發展的傑出領軍人物之一。在倡導、推動國防高科技項目尤其是我國慣性約束核聚變研究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是我國慣性約束聚變和X光激光領域理論研究的開拓者。
2013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獎人:程開甲 張存浩
程開甲院士是我國著名物理學家,是我國核試驗科學技術的創建者和領路人,為我國核武器事業和國防高新技術發展做出了卓越貢獻。
張存浩院士是我國著名物理化學家,我國高能化學激光的奠基人、分子反應動力學的奠基人之一。
2012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獎人: 鄭哲敏 王小謨
王小謨院士是我國著名雷達專家,現代預警機事業的開拓者和奠基人。他主持開展低空雷達技術攻關,研製成功我國第一部中低空兼顧雷達,並在國際雷達裝備同台競技中為國產雷達贏得了世界聲譽。
鄭哲敏院士是國際著名力學家,我國爆炸力學的奠基人和開拓者之一,是中國力學學科建設與發展的組織者和領導者之一。他闡明了爆炸成形的機理和模型律,解決了火箭重要部件的加工難題,發展了一門新的力學分支學科——爆炸力學。
2011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獎人:吳良鏞 謝家麟
吳良鏞院士是我國著名的建築學家、城鄉規劃學家和教育家,人居環境科學的創建者,同時也是新中國建築教育的奠基人之一。
謝家麟院士是國際著名物理學家,我國粒子加速器事業的開拓者和奠基人。他多次就中長期發展規劃提出重要建議和指導意見,對促進我國加速器領域的發展發揮了重大作用。
2010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獎人:王振義 師昌緒
王振義院士,血液學專家,在60餘年的從醫生涯中,為醫學實踐和理論創新作出了重大貢獻,他成功實現了將惡性細胞改造為良性細胞的白血病臨床治療新策略,奠定了誘導分化理論的臨床基礎;確立了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治療的「上海方案」,闡明了其遺傳學基礎與分子機制,樹立了基礎與臨床結合的成功典範;建立了我國血栓與止血的臨床應用研究體系。
師昌緒院士一直致力於材料科學研究與工程應用工作,在國內率先開展了高溫合金及新型合金鋼等材料的研究與開發。他的成果使我國航空發動機渦輪葉片由鍛造到鑄造、由實心到空心邁上兩個新台階,成為繼美國之後第二個自主開發該關鍵材料技術的國家,迄今為止已大量應用於我國戰機發動機。
2009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獎人:孫家棟 谷超豪
孫家棟院士,為我國突破衛星基本技術、衛星返回技術、地球靜止軌道衛星發射和定點技術、導航衛星組網技術和深空探測基本技術做出了重大貢獻;為創建和發展我國人造衛星總體技術、衛星航天工程管理技術和深空探測技術,做出了系統的、創造性的成就和貢獻。
谷超豪,著名數學家,在當今核心數學前沿最活躍的三個分支:微分幾何、偏微分方程和數學物理及其交匯點上做出了重要貢獻。
2008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獎人:徐光憲 王忠誠
徐光憲院士是我國著名的化學家和教育家。他基於對稀土化學鍵、配位化學和物質結構等基本規律的深刻認識,發現了稀土溶劑萃取體系具有「恆定混合萃取比」基本規律,在20世紀70年代建立了具有普適性的串級萃取理論。該理論已廣泛應用於我國稀土分離工業。
王忠誠是新中國培養的第一代神經外科專家,也是我國神經外科的開拓者之一。在半個世紀的醫學生涯中,他為我國神經外科事業的發展壯大、走向世界做出了創新性貢獻。
2007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獎人:吳征鎰 閔恩澤
吳征鎰院士是著名植物學家,從事植物學研究和教學七十年,是我國植物分類學、植物系統學、植物區系地理學、植物多樣性保護以及植物資源研究的著名學者。
閔恩澤院士主要從事石油煉制催化劑製造技術領域研究,是我國煉油催化應用科學的奠基者,石油化工技術自主創新的先行者,綠色化學的開拓者,在國內外石油化工界享有崇高的聲譽。
2006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獎人:李振聲
李振聲院士主要從事小麥遺傳與遠緣雜交育種研究,取得了令人矚目的科學成就,同時開展了農業發展戰略研究。
2005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獎人:吳孟超 葉篤正
吳孟超,肝臟外科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他創立了肝臟外科的關鍵理論和技術體系,開辟了肝癌基礎與臨床研究的新領域,創建了世界上規模最大的肝臟疾病研究和診療中心,培養了大批高層次專業人才。
㈥ 西北工業大學張立同院士獲得了2004年國家技術發明一等獎,她與她的同事研製的碳化硅陶瓷基復合材料是一種
(1)由題意「它比鋁還輕,比鋼還強,比碳化硅陶瓷更耐高溫、更抗氧化燒蝕」,可知這種新型材料的上述性能中,涉及的物理性質有密度小(或硬度大、熔點高);涉及的化學性質有具有抗氧化性(或具有熱穩定性); (2)在空氣中,碳化硅能與熔融的氫氧化鈉反應:SiC+2NaOH+2O 2 ═Na 2 SiO 3 +X+H 2 O,根據質量守恆定律,反應前後元素種類不變,原子個數相同,則可計算其中X的化學式為CO 2 ;已知鈉元素的化合價為+1價,氧元素的化合價為-2價,根據化合價的原則,則可求Na 2 SiO 3 中硅元素的化合價為+4. 故答為: (1)密度小(或硬度大、熔點高);具有抗氧化性(或具有熱穩定性)(各填一個) (2)CO 2 ,+4 |
㈦ 2017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哪個技術摘技術發明獎一等獎
隨著人們對空抄氣污染關注的提升襲,昔日被稱為「黑色黃金」的煤炭,似乎已經成了「污染罪魁」,而燃煤污染物超低排放技術,依然是亟待突破的國際性難題。今天(8日),浙江大學與浙能集團等合作的「燃煤機組超低排放關鍵技術研發及應用」項目因破解了燃「煤」之急,獲得2017年度國家技術發明獎一等獎。它有望全面提升我國燃煤污染治理技術和裝備水平,推動國家超低排放戰略實施。
項目組介紹,燃煤排放的氮氧化物、顆粒物、二氧化硫等污染物,容易造成灰霾。雖然我國已解決了燃煤機組二氧化硫的高效控制,但成分復雜的煤質和負荷適應性強的污染物低成本、超低排放技術,對破解我國燃煤污染的挑戰具有重要意義。
㈧ 國家技術發明獎一等獎頒發給了誰
在航空、航天、交通等高端裝備製造領域,有「一克重就是一克金」的說法,材料越輕結構工作效能越高。目前國際通用的碳纖維復合材料可以顯著提高裝備性能,但加工過程極易產生損傷,制約其廣泛應用。2017年度國家技術發明一等獎授予大連理工大學賈振元團隊,表彰其發明的「高性能碳纖維復合材料構件高質高效加工技術與裝備」解決了碳纖維復合材料構件高質高效加工難題,將我國碳纖維復合材料構件加工技術水平推進到國際前沿。
經過10多年攻關,團隊研發出13台套高性能碳纖維復合材料數控加工工藝裝備,成為我國航空航天多個重點型號關鍵復合材料構件加工的唯一裝備,實現了從無法加工或手工加工到低損傷數字化加工的跨越。成果已在航天一院、航天三院、中航工業、中國商飛等企業應用,突破了某新型航天裝備艙段、某飛行器筒段、某系列直升機旋翼、某重型飛機調節板、大型客機機身筒段試驗件、高鐵車身試驗件等關鍵復合材料構件高質高效加工難題,打破國外封鎖。
㈨ 國家技術發明獎一等獎是啥最高獎嗎
您好!國家技術發明獎一等獎是該獎項的最高獎。
國家技術發明獎的評審,對候選人所做出的技術發明,從難易復雜程度、技術思路新穎程度、技術創新程度、主要技術經濟指標的先進程度,對技術進步的推動作用、推廣應用程度、已獲經濟或者社會效益及發展應用前景等方面進行綜合評定,據此決定授獎等級。
基本評定標准如下:
1、屬國內外首創的重大技術發明,技術思路獨特,技術上有重大的創新,技術經濟指標達到了同類技術的領先水平,推動了相關領域的技術進步,已產生了顯著的經濟效益或者社會效益,可以評為一等獎。
2屬國內外首創,或者國內外雖已有、但尚未公開的重大技術發明,技術思路新穎,技術上有較大的創新,技術經濟指標達到了同類技術的先進水平,對本領域的技術進步有推動作用,並產生了明顯的經濟效益或者社會效益,可以評為二等獎。
謝謝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