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張衡的發明是什麼
張衡利用當時的機械技術,巧妙地把計量時間用的壺漏與渾象聯系起來,即以漏水為原動力,並利用漏壺的等時性,採用齒輪系統把渾象和表示時間的壺漏結合在一起,以流水下落的力量帶動齒輪,通過齒輪的轉動帶動渾象每日均勻地繞軸旋轉一周,達到可自動地與地球同步運轉的水平,自然而然地把天象演示出來。
水運渾象在中國古代天文學上具有重大的科學價值,是世界最早利用水力轉動的渾天儀。它在天文儀器史上佔有重要地位,對中國後來的天文儀器影響很大。唐宋以來就在它的基礎上進行更完善的改進,發展成更復雜的天象表演儀器和世界最早的天文鍾。
地動儀是世界第一架觀測地震的儀器,於公元132年製成。張衡把它放置在洛陽的靈台,同渾象、渾儀、圭表、刻漏等天文儀器一起,供觀測天文之用。
《後漢書·張衡傳》中記載著候風地動儀製造的情況及其形狀、構造和功能等情況。
候風地動儀用青銅鑄成,圓徑8尺,通高約11尺5寸,頂上有個凸起的可以啟閉的蓋子,外形像個酒壇子。地動儀的周圍按八方附設八條垂龍,八條龍口中各銜銅珠,地上並設八個向上張口的銅蟾蜍,與龍頭上下對應,候風地動儀利用慣性原理,在儀器內部中央,立有一根「都柱」,即倒立狀的慣性震擺。圍繞都柱設有八條滑道,滑道上面裝有八組「牙機」,即傳動杠桿,其外端呈曲尺形,穿有樞軸,通出儀器外面與龍頭上頜接合。
一旦發生較強烈的地震,「都柱」因震動失去平衡而觸動「八道」中的一道,使相應的龍口中的銅球失控而掉入蟾蜍口中,發出聲響,用以報警。觀測人員根據銅球「振聲激盪」便可知道地震發生的方向和時間。
候風地動儀靈敏度很高,最低可測地震烈度為三度左右的地震。據記載,曾接收到震中在隴西、而洛陽人未曾感受到的地震情況,開創了人類使用科學儀器觀測地震的歷史,為後人積累了許多防震抗震的知識和經驗。
張衡的候風地動儀是當時世界上遙遙領先的偉大發明,它的基本構造附合物理學的原理,比歐洲早了1700多年。
Ⅱ 張衡主要內容發明什麼
張衡為中國天文學、機械技術、地震學的發展作出了傑出的貢獻,發明了渾天儀、地動儀,是東漢中期渾天說的代表人物之一。
Ⅲ 張衡的發明了什麼
張衡為中國天文學、機械技術、地震學的發展作出了傑出的貢獻,發明了渾天儀、專地動儀,是東漢屬中期渾天說的代表人物之一。被後人譽為「木聖
(科聖),由於他的貢獻突出,聯合國天文組織將月球背面的一個環形山命名為「張衡環形山」,太陽系中的1802號小行星命名為「張衡星」。後人為紀念張衡,在南陽修建了張衡博物館。
Ⅳ 張衡都發明了什麼
地動儀。陽嘉元年(公元132年),東漢的科學家張衡發明了地動儀,成為了世界上的第一架地動儀。它的正式名稱叫候風地動儀,它不是一個能夠預測地震的神器,只是一個馬後炮,負責地震的監測工作。
據《後漢書》記載漢順帝陽嘉三年十一月壬寅(公元134年12月13日),張衡的地動儀監測出有地震發生,但是位於洛陽的人們毫無感覺,紛紛指責地動儀不靈驗。但萬萬沒有想到幾天後,距離洛陽一千多公里的隴西有人來報告,說隴西當地發生了大地震,這時候人們才將張衡發明的地動儀奉為神物,發明者張衡也一炮走紅。
(4)張衡是什麼發明擴展閱讀
地動儀無法記錄發震時刻,更無法記錄震級。因此,從現代地震學的角度來看,候風地動儀並不能記錄地震,不是地震儀。一些科技史著作聲稱,張衡在公元132年製造的「候風地動儀」能夠准確記錄地震,比西方第一台地震儀(由義大利人路吉·帕米里製造於1856年)早了1700多年。也有些材料說,候風地動儀可以「預測地震」。
地動儀全稱候風地動儀,呈鼓狀,上面有八個方位,每個方位上面鑄有一條惟妙惟肖的龍,龍頭朝下,口含銅珠。龍頭相對應的下面有八個蟾蜍,張著大嘴,昂頭向上。地動儀內有一根銅質柱子,柱子上有機關與龍相連。某個地方發生地震,震動地動儀內銅柱,銅珠帶動機關,龍口就會吐下銅珠。在張衡發明了什麼中地動儀也是最為著名的。
Ⅳ 張衡發明了什麼
張衡為中國天文學、機械技術、地震學的發展作出了傑出的貢獻,發明回了渾天儀、地動儀,是東漢中期答渾天說的代表人物之一。被後人譽為"木聖" (科聖),由於他的貢獻突出,聯合國天文組織將月球背面的一個環形山命名為"張衡環形山",太陽系中的1802號小行星命名為"張衡星"。後人為紀念張衡,在南陽修建了張衡博物館。
Ⅵ 張衡發明的什麼
在東漢時期,中國出現了一位創制天球儀,候風儀,地震儀的天文學家張衡.
張衡於公元78年出生在河南南陽,家境貧苦.但他自幼喜歡讀書,成年後曾在南陽郡做了幾年文官,後來辭職回鄉,潛心天文研究.中國漢朝先後出現了三種關於天體運動和宇宙結構的學說,這就是「蓋天說」、「渾天說」和「宣夜說」.「蓋天說」認為天在上,地在下,天像一個半圓形的罩子,大地像一個倒扣著的盤子.」「渾天說」主張天是渾圓的,日月星辰會轉入地下,早期的渾天說認為大地是平的,改進的渾天說認為大地是球形的.「宣夜說」認為天沒有一定形狀,而是無邊無際的充滿氣體的空間,日、月、星辰都飄浮在氣體中.張衡根據自己對天體運行的認識和實際觀察,認為「渾天說」比較符合觀測實際.他還製作了一個能夠精確演示渾天思想的「渾天儀」.
張衡的另一發明是製作了水運渾象,它是世界上第一架用水力發動的天文儀器.水運渾象實際上是個天文鍾,通過它的等速旋轉,可以報告時刻.世界上第一個可以測定地震方位的地動儀,也是這位古代科學家發明的.張衡還在《靈憲》等天文著作中,闡述了無限宇宙的思想,解釋了月亮反射陽光和月食發生的原因.他對2500顆恆星的觀測記錄和「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又四分之一度」的計算結果,和近代天文學非常接近.
公元117年,張衡根據渾天學說理論和對天象的實際觀察,創造出了利用漏壺滴水推動的大型「漏水轉渾天儀」.這是世界上第一台自動演示恆星和太陽周日運行的儀器
公元132年發明了界上第一台測定地震方位的科學儀器——地動儀
張衡製造的「指南車」,利用機械原理和齒輪的傳動作用,由一輛雙輪獨轅車組成.車箱內用一種能自動離合的齒輪系統,車箱外殼上層置一木刻仙人,無論車子朝哪個方向轉動,木人伸出的臂都指向南方.張衡關於齒輪系統的應用和相對運動的原理,被西方學者贊為「是一切控制論機械的祖先」.
張衡創造的「計里鼓車」,是用以計算里程的機械.據《古今注》記載:「記里車,車為二層,皆有木人,行一里下層擊鼓,行十里上層擊鐲」.「記里鼓車」和「指南車」的製造方法相同,所利用的差速齒輪原理,早於西方1800多年.
張衡製造的「瑞輪莢」(即活動日歷),內裝機關,在一個立軸上裝15個撥板,依次分別作用於15個莢,按著應有的時刻升落,利用水力運動,從每月初一起,每天轉出一片木葉,15日後每天再轉入一片,到月落為止,循環旋轉開合,使人們從而獲得類似活動日歷的效用.這是世界上最早的計時器.
張衡創造的「獨飛木雕」是機械飛行器.它是模仿鳥類高空翱翔的又寬又長的滑翔翼型設計,靠腹內施機,加以控制,能飛數里.這一發明製造,比國外的機械飛行器早1500多年.
張衡製造的「候風儀」(即候風銅鳥),是氣象學中預測風力風向的儀器.它與西方的候風雞類似.但西方的候風雞到12世紀才始見於記載,要比張衡的候風銅鳥晚了1000多年.
Ⅶ 張衡發明的是什麼
張衡是東漢中期渾天說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指出月球本身並不發光,月光其實是日光的反回射;他還答正確地解釋了月食的成因,並且認識到宇宙的無限性和行星運動的快慢與距離地球遠近的關系。
張衡觀測記錄了兩千五百顆恆星,創制了世界上第一架能比較准確地表演天象的漏水轉渾天儀,第一架測試地震的儀器——候風地動儀,還製造出了指南車、自動記里鼓車、飛行數里的木鳥等等。
Ⅷ 張衡發明了什麼
1、地動儀是中國東漢科學家張衡創造的一傳世傑作。張衡所處的東漢時代,地震比較頻繁。張衡對地震有不少親身體驗,為了掌握全國地震動態,他經過長年研究,終於在陽嘉元年(公元132年)發明了候風地動儀,這也是世界上的第一架地動儀。
地動儀有八個方位,每個方位上均有口含龍珠的龍頭,在每條龍頭的下方都有一隻蟾蜍與其對應。任何一方如有地震發生,該方向龍口所含龍珠即落入蟾蜍口中,由此便可測出發生地震的方向。
2、瑞輪莢是張衡別出心裁創造的自動日歷,它模仿神話中奇樹蓂莢的特徵,靠流水作用,從每月初一開始,一天出現一片葉子,到滿月出齊15片,然後每天再收起一片,到月末為止,循環開合。這個神話曲折地反映了堯帝時天文歷法的進步。張衡的機械裝置就是在這個神話的啟發下發明的。聽謂「隨月盈虛,依歷開落」,其作用就相當於現今鍾表中的日期顯示。
3、指南車又稱司南車,是中國古代用來指示方向的一種裝置。它與指南針利用地磁效應不同,它不用磁性。它是利用機械傳動系統來指明方向的一種機械裝置。
其原理是,靠人力來帶動兩輪的指南車行走,依靠車內的機械傳動系統來傳遞轉向時兩車輪的差動來帶動車上的指向木人與車轉向的方向相反角度相同,使車上的木人指示方向,不論車子轉向何方,木人的手始終指向指南車出發時設置木人指示的方向,「車雖回運而手常指南」。
4、記里鼓車,又稱記里車、大章車,中國古代用來記錄車輛行過距離的馬車,構造與指南車相似,車有上下兩層,每層各有木製機械人,手執木槌,下層木人打鼓,車每行一里路,敲鼓一下,上層機械人敲打鈴鐺,車每行十里,敲打鈴鐺一次。
5、渾天儀是渾儀和渾象的總稱。渾儀是測量天體球面坐標的一種儀器,而渾象是古代用來演示天象的儀表。渾儀發明者是我國西漢的落下閎,東漢時期偉大的科學家張衡進行改進。
中國現存最早的渾天儀製造於明朝,陳列在南京紫金山天文台。
Ⅸ 中國的張衡發明什麼
渾天儀,地動儀,侯風儀,獨飛木雕,土圭(日影器)、活動日歷等。
張衡一生做了很多的事情,但是,他最有名的發明就是「地動儀」了。
張衡(公元78—139年),字平子,南陽西鄂人(今河南省南陽市石橋鎮夏村),曾任尚書和河間相等職。他「天資氵睿哲,敏而好學,如川之逝,不舍晝夜。道德漫流,文章雲浮,數術窮天地,製作侔造化,奇技偉藝,磊落煥炳。」他「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不恥祿之不伙,而恥智之不博。」是我國東漢時期偉大的科學家、文學家、發明家和政治家,在世界科學文化史上樹起了一座巍巍豐碑。在地震學方面,他發明創造了「地動儀」(公元132年),是世界上第一架測定地震及方位的儀器,比歐洲早1700多年。在天文學方面,他發明創造了「渾天儀」(公元117年),是世界上第一台用水力推動的大型觀察星象的天文儀器,著有《渾天儀圖注》和《靈憲》等書,畫出了完備的星象圖,提出了「月光生於日之所照」的科學論斷。在文學方面,他是我國文學史上一顆光輝燦爛的明星。名著《東京賦》和《西京賦》,合稱《二京賦》,描寫了東漢時期長安和洛陽的繁華景象,諷刺了官僚貴族荒淫無恥的寄生生活。《南都賦》生動地描繪了當時南陽郡的社會面貌、人民生活和民間風俗。此外還著有《定情賦》、《同聲歌》、《思玄賦》、《歸田賦》、《四愁詩》等30餘篇。在地理學方面,他繪制有完備的地形圖,並研製出了「記里鼓車」、「指南針」等。在數學方面,他著有《算罔論》,並計算出圓周率的值在3.1466和3.1622之間。這和今天大家知道的圓周率雖稍有誤差,但在1800多年前就能有這樣精確的計算,不能不使人們感到驚嘆。他的這一成果比歐洲早1300多年;在氣象學方面,他製造出了「候風儀」,是一種預測風力、風向的儀器,比西方的風信雞早1000多年;在機械學方面,他製造的「獨飛木雕」是世界上最早的飛行器,還製造有土圭(日影器)、活動日歷等;在藝術方面,他居東漢時期著名的六大畫家之首。張衡在科學技術、文學藝術等方面所做出的傑出貢獻,不僅是中華民族的光榮和驕傲,也是留給整個人類歷史的寶貴財富。張衡真的不愧是世界上公認的光彩奪目的科學家之一和文學的雙子星!
Ⅹ 張衡發明什麼
公元78—139年),字平子,南陽西鄂人(今河南省南陽市石橋鎮夏村),曾任尚書和河間相等職。他「天資氵睿哲,敏而好學,如川之逝,不舍晝夜。道德漫流,文章雲浮,數術窮天地,製作侔造化,奇技偉藝,磊落煥炳。」他「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不恥祿之不伙,而恥智之不博。」是我國東漢時期偉大的科學家、文學家、發明家和政治家,在世界科學文化史上樹起了一座巍巍豐碑。在地震學方面,他發明創造了「地動儀」(公元132年),是世界上第一架測定地震及方位的儀器,比歐洲早1700多年。在天文學方面,他發明創造了「渾天儀」(公元117年),是世界上第一台用水力推動的大型觀察星象的天文儀器,著有《渾天儀圖注》和《靈憲》等書,畫出了完備的星象圖,提出了「月光生於日之所照」的科學論斷。在文學方面,他是我國文學史上一顆光輝燦爛的明星。名著《東京賦》和《西京賦》,合稱《二京賦》,描寫了東漢時期長安和洛陽的繁華景象,諷刺了官僚貴族荒淫無恥的寄生生活。《南都賦》生動地描繪了當時南陽郡的社會面貌、人民生活和民間風俗。此外還著有《定情賦》、《同聲歌》、《思玄賦》、《歸田賦》、《四愁詩》等30餘篇。在地理學方面,他繪制有完備的地形圖,並研製出了「記里鼓車」、「指南針」等。在數學方面,他著有《算罔論》,並計算出圓周率的值在3.1466和3.1622之間。這和今天大家知道的圓周率雖稍有誤差,但在1800多年前就能有這樣精確的計算,不能不使人們感到驚嘆。他的這一成果比歐洲早1300多年;在氣象學方面,他製造出了「候風儀」,是一種預測風力、風向的儀器,比西方的風信雞早1000多年;在機械學方面,他製造的「獨飛木雕」是世界上最早的飛行器,還製造有土圭(日影器)、活動日歷等;在藝術方面,他居東漢時期著名的六大畫家之首。張衡在科學技術、文學藝術等方面所做出的傑出貢獻,不僅是中華民族的光榮和驕傲,也是留給整個人類歷史的寶貴財富。張衡真的不愧是世界上公認的光彩奪目的科學家之一和文學的雙子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