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中國創造質量

中國創造質量

發布時間:2020-12-22 16:59:10

⑴ 中國沒有奢侈品歷史,未來我們國人能用新品牌來創造奢侈品嗎在設計做工質量,上多下功夫

沒有奢侈品歷史,不代表我們不能創造奢侈品品牌,只要我們下功夫,在文化上多挖掘,在做工上再精細,我想我們一定會創造出屬於我們中華民族的奢侈品,走向世界,讓世界各國心服口服。

⑵ 如何實現中國創造2025,中國製造業未來發展方向

1. 發展對策
中國製造2025要實現四大轉變:一是由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轉變;二是由低成本競爭優勢向質量效益競爭優勢轉變;三是由資源消耗大、污染物排放多的粗放製造向綠色製造轉變;四是由生產型製造向服務型製造轉變。同時,在推進「中國製造2025」過程中,應當充分發揮市場和政府作用、統籌利用各方面優良資源,以「創新驅動、質量為先、綠色發展、結構優化」為發展方針,提出戰略對策並配套一系列行動計劃,具體可分為八項戰略對策:
一是推行數字化、網路化、智能化製造,並分兩個階段推進:2020年前,廣泛推行數字化製造,在優勢行業以重點企業為主體開展智能製造應用示範;2020年後,全面推廣智能製造。高度重視發展數控系統、伺服電機、感測器、測量儀表等關鍵部件,以及高檔數控機床、工業機器人、3D製造裝備等關鍵裝備;突破一批「數控一代」機械產品和智能製造裝備;推進數字化車間、數字化工廠、數字化企業的試點和應用。
二是提高產品設計能力。推廣應用先進設計技術,開發設計工具軟體,構建設計資源共享平台;由代加工向代設計、出口自創產品和品牌轉變;制定激勵創新設計的政策。
三是完善製造業技術創新體系,促進企業真正成為技術創新的主體;加強產業共性技術研究開發;加強創新人才培養。
四是強化製造基礎。關鍵基礎材料、核心基礎零部件(元器件)、先進基礎工藝及產業技術基礎這「四基」的整體水平很大程度上決定了產品質量的優劣,是提高產品質量的基礎,應高度重視,需要以產業需求和技術變革為牽引、以專業化為方向、以標准化為基礎強化工業基礎。
五是提升產品質量。嚴格質量監管,建立質量誠信體系;提高重大裝備質量一致性、穩定性;推進品牌創建。
六是推行綠色製造。促進流程製造業綠色發展,建立循環經濟鏈;開發和推廣節能、節材和環保的產品、裝備、工藝;發展再製造工程。
七是培養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企業群體和優勢產業。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先進製造業,加快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提高高端製造業比重。
八是發展現代製造服務業。促進製造業由大規模流水線的生產方式,轉向定製化的規模生產,實現產業形態從生產型製造業向全生命周期的服務型製造業的轉變。
2. 重點領域
我國正處於加快推進工業化進程中,製造業是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和基礎。落實今年政府工作報告部署的「中國製造2025」,對於推動中國製造由大變強,使中國製造包含更多中國創造因素,更多依靠中國裝備、依託中國品牌,促進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向中高端水平邁進,具有重要意義。
因此,要順應「互聯網+」的發展趨勢,以信息化與工業化深度融合為主線,重點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高檔數控機床和機器人、航空航天裝備、海洋工程裝備及高技術船舶、先進軌道交通裝備、節能與新能源汽車、電力裝備、新材料、生物醫葯及高性能醫療器械、農業機械裝備10大領域,強化工業基礎能力,提高工藝水平和產品質量,推進智能製造、綠色製造。促進生產性服務業與製造業融合發展,提升製造業層次和核心競爭力。
3. 強化保障
隨著大數據、物聯網、智能終端、工業互聯、移動寬頻在製造業的應用,系統集成度越來越高、系統管控難度越來越大,因此需要強化質量保障。應結合應用要求開展全面專業的系統測試評估,結合國外先進的智能產品指標,開展國內外產品對標測評,以提升應用質量。例如,中國軟體評測中心已經開展高檔數控機床和機器人的對比測評、工業智能電子系統的對比測評,對於保障系統質量進行了有益的探索~

⑶ 中國製造怎樣才能推進中國創造

中國製造業發展的著力點不在於追求更高的增速,而是要著力提升發展的質量和效益,推動中國製造向中國創造轉變、中國速度向中國質量轉變、中國產品向中國品牌轉變。
質量和品牌是製造業綜合實力的集中反映,是製造強國的核心競爭力。「如果沒有質量和品牌,不要說中國實現工業強國的目標不能實現,就連製造大國的地位,由於一些國家的追趕,都要褪色和動搖。」工信部科技司副司長沙南生坦言,我國裝備製造業在質量基礎能力、質量安全風險、產品品種結構、產品實物質量和自主品牌培育等方面與世界先進水平仍然存在差距。因此要推進品質革命,打造精品裝備,構建以質量安全為基礎,以先進質量為核心,以贏得市場認可的國際化品牌為標志的裝備製造業競爭新優勢。
為此,《行動指南》提出分三個階段,在實施製造強國戰略的第一個十年,實現我國裝備製造業質量和品牌水平大幅提升。其中,第一個階段是到2018年,夯實裝備製造業質量和品牌發展的基礎,在重點領域取得突破。第二個階段是到2021年,推動裝備製造業質量和品牌整體提升,國產裝備國內市場滿足率、自主品牌市場佔有率等指標得到顯著提高。第三個階段是到2025年,推動裝備製造業質量和品牌達到世界製造強國水平,以中國裝備樹立中國製造的質量和品牌新形象。
「第一個階段解決的是基礎能力問題。」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研究院裝備工業研究所所長左世全說,比如要解決一批行業非競爭性共性質量問題,在裝備製造業相關的關鍵原材料、基礎零部件、電子元器件等方面取得突破。第二、三階段則是要升級,一個重要方向就是提高自主品牌市場佔有率。
《行動指南》強調要通過完善扶優限劣的采購制度來激發企業提升質量和品牌的內生動力。工信部將在工具、量具、模具、基礎零部件、電子元器件等基礎類裝備,以及重點通用類裝備等領域,試點建立產品質量分級制度。同時,加強國際產能合作,加快高端技術裝備和優質產能「走出去」。
「政策將引導資金、技術、人才向高質量的、高效益的產業轉移,企業要形成一套科學的品牌培育方法和先進的質量管理辦法,還需要一大批質量技術咨詢機構,在咨詢、檢測、試驗、鑒定、評價等方面為企業提供強大的技術支撐。」沙南生說。
據介紹,工信部將以區域、行業和產業集群為重點,實施質量和品牌公共服務平台建設行動。依託中小企業服務體系,提升中小企業公共服務平台的質量和品牌服務能力,開展質量提升、品牌培育、創意設計以及提高科技含量等領域的培訓、診斷和輔導等服務。到2018年,在500個以上中小企業服務平台形成質量和品牌服務能力。
工業和信息化部、質檢總局和國防科工局今天發布了《促進裝備製造業質量品牌提升專項行動指南》,提出到2018年,裝備製造業產品質量國家監督抽查合格率達到90%以上,質量信譽形象明顯改善;一批企業邁入產業價值鏈高端,一批自主品牌加快走向世界。
工信部部長苗圩表示,中國製造業發展的著力點不在於追求更高的增速,而是要著力提升發展的質量和效益,推動中國製造向中國創造轉變、中國速度向中國質量轉變、中國產品向中國品牌轉變。
質量和品牌是製造業綜合實力的集中反映,是製造強國的核心競爭力。「如果沒有質量和品牌,不要說中國實現工業強國的目標不能實現,就連製造大國的地位,由於一些國家的追趕,都要褪色和動搖。」工信部科技司副司長沙南生坦言,我國裝備製造業在質量基礎能力、質量安全風險、產品品種結構、產品實物質量和自主品牌培育等方面與世界先進水平仍然存在差距。因此要推進品質革命,打造精品裝備,構建以質量安全為基礎,以先進質量為核心,以贏得市場認可的國際化品牌為標志的裝備製造業競爭新優勢。
為此,《行動指南》提出分三個階段,在實施製造強國戰略的第一個十年,實現我國裝備製造業質量和品牌水平大幅提升。其中,第一個階段是到2018年,夯實裝備製造業質量和品牌發展的基礎,在重點領域取得突破。第二個階段是到2021年,推動裝備製造業質量和品牌整體提升,國產裝備國內市場滿足率、自主品牌市場佔有率等指標得到顯著提高。第三個階段是到2025年,推動裝備製造業質量和品牌達到世界製造強國水平,以中國裝備樹立中國製造的質量和品牌新形象。
「第一個階段解決的是基礎能力問題。」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研究院裝備工業研究所所長左世全說,比如要解決一批行業非競爭性共性質量問題,在裝備製造業相關的關鍵原材料、基礎零部件、電子元器件等方面取得突破。第二、三階段則是要升級,一個重要方向就是提高自主品牌市場佔有率。
《行動指南》強調要通過完善扶優限劣的采購制度來激發企業提升質量和品牌的內生動力。工信部將在工具、量具、模具、基礎零部件、電子元器件等基礎類裝備,以及重點通用類裝備等領域,試點建立產品質量分級制度。同時,加強國際產能合作,加快高端技術裝備和優質產能「走出去」。
「政策將引導資金、技術、人才向高質量的、高效益的產業轉移,企業要形成一套科學的品牌培育方法和先進的質量管理辦法,還需要一大批質量技術咨詢機構,在咨詢、檢測、試驗、鑒定、評價等方面為企業提供強大的技術支撐。」沙南生說。
據介紹,工信部將以區域、行業和產業集群為重點,實施質量和品牌公共服務平台建設行動。依託中小企業服務體系,提升中小企業公共服務平台的質量和品牌服務能力,開展質量提升、品牌培育、創意設計以及提高科技含量等領域的培訓、診斷和輔導等服務。到2018年,在500個以上中小企業服務平台形成質量和品牌服務能力。

⑷ 新基建「燃」了,這新基建會對中國經濟造成什麼積極影響

新基建其實指的就是數據基礎建設。因為這些年我們國家在數據建設方面取得了相當大的成績,而且在5G技術領域我們國家也擁有了很強的話語權。所以加強新基建也會使得中國產業發展有了更加明顯的提高。而且新基建也和傳統基礎建設有著很明顯的區別,而且新基建的效率也要明顯高於傳統基礎建設,所以加強新基礎建設對於我們國家經濟的再提高也會有著明顯的幫助。而新基建也能夠起到以下幾點作用。

一、新基建可以幫助傳統產業完成質量升級。

傳統產業雖然幫助中國夯實了製造業體系,但是傳統產業已經處於嚴重的飽和階段。如果不能讓傳統行業有新的刺激增長點的話,那麼傳統產業的競爭力也會變得越來越弱,而傳統行業如果能夠得到新基建的幫助的話,那麼傳統產業也能夠迎來新生。

而且新基建在未來一定會成為全世界所有國家的發展主流。所以我們一定不要在這一新興行業落後他人。因為落後就要挨打的教訓一定不要再繼續出現。

⑸ 中國沒有奢侈品歷史,我們國人將來能用新品牌來創造奢侈品嗎。在設計和質量上多下功夫,緊跟時代潮流

這是個好問題。不光是中國,所有的發展中國家都很難有奢侈品牌。因為奢侈品台內不僅設計好、質量精,而容且往往有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中國雖然歷史悠久,但製造業的歷史時間非常短,所以目前幾乎沒有奢侈品品牌。
但是,這並不是說我們沒有創造奢侈品牌的可能性。隨著第四次工業革命的興起,在很多新興領域中國後來居上,如果持之以恆,深深耕耘,精工細作,將來就有可能在這些和發達國家不同的領域創造出一些全球知名的奢侈品牌。

⑹ 德國工業4.0和中國製造2025有什麼區別

1、首次提出時間不同

德國工業4.0:在德國2013年的漢諾威工業博覽會上正式推出。

中國製造2025:2014年12月,「中國製造2025」這一概念被首次提出。

2、目標不同

德國工業4.0:通過工業4.0戰略的實施,將使德國成為新一代工業生產技術的供應國和主導市場,會使德國在繼續保持國內製造業發展的前提下再次提升它的全球競爭力。

在社會根本上,德國完善的民主法制和知識產權保護,是保障德國製造業健康發展的堅實後盾,更是降低社會生產成本、提升效率的真正利器。

中國製造2025:「中國製造2025」是在新的國際國內環境下,中國政府立足於國際產業變革大勢,作出的全面提升中國製造業發展質量和水平的重大戰略部署。

其根本目標在於改變中國製造業「大而不強」的局面,通過10年的努力,使中國邁入製造強國行列,為到2045年將中國建成具有全球引領和影響力的製造強國奠定堅實基礎。

3、主要內容不同

德國工業4.0:

1、是「智能工廠」,重點研究智能化生產系統及過程,以及網路化分布式生產設施的實現。

2、是「智能生產」,主要涉及整個企業的生產物流管理、人機互動以及3D技術在工業生產過程中的應用等。該計劃將特別注重吸引中小企業參與,力圖使中小企業成為新一代智能化生產技術的使用者和受益者,同時也成為先進工業生產技術的創造者和供應者。

3、是「智能物流」,主要通過互聯網、物聯網、物流網,整合物流資源,充分發揮現有物流資源供應方的效率,而需求方,則能夠快速獲得服務匹配,得到物流支持。

中國製造2025:

1、製造業創新中心(工業技術研究基地)建設工程

圍繞重點行業轉型升級和新一代信息技術、智能製造、增材製造、新材料、生物醫葯等領域創新發展的重大共性需求,形成一批製造業創新中心(工業技術研究基地)。

重點開展行業基礎和共性關鍵技術研發、成果產業化、人才培訓等工作。制定完善製造業創新中心遴選、考核、管理的標准和程序。

到2020年,重點形成15家左右製造業創新中心(工業技術研究基地),力爭到2025年形成40家左右製造業創新中心(工業技術研究基地)。

2、智能製造工程

緊密圍繞重點製造領域關鍵環節,開展新一代信息技術與製造裝備融合的集成創新和工程應用。支持政產學研用聯合攻關,開發智能產品和自主可控的智能裝置並實現產業化。依託優勢企業,緊扣關鍵工序智能化、關鍵崗位機器人替代、生產過程智能優化控制、供應鏈優化。

建設重點領域智能工廠/數字化車間。在基礎條件好、需求迫切的重點地區、行業和企業中,分類實施流程製造、離散製造、智能裝備和產品、新業態新模式、智能化管理、智能化服務等試點示範及應用推廣。建立智能製造標准體系和信息安全保障系統,搭建智能製造網路系統平台。

到2020年,製造業重點領域智能化水平顯著提升,試點示範項目運營成本降低30%,產品生產周期縮短30%,不良品率降低30%。到2025年,製造業重點領域全面實現智能化,試點示範項目運營成本降低50%,產品生產周期縮短50%,不良品率降低50%。

3、工業強基工程

開展示範應用,建立獎勵和風險補償機制,支持核心基礎零部件(元器件)、先進基礎工藝、關鍵基礎材料的首批次或跨領域應用。組織重點突破,針對重大工程和重點裝備的關鍵技術和產品急需。

支持優勢企業開展政產學研用聯合攻關,突破關鍵基礎材料、核心基礎零部件的工程化、產業化瓶頸。強化平台支撐,布局和組建一批"四基"研究中心,創建一批公共服務平台,完善重點產業技術基礎體系。

到2020年,40%的核心基礎零部件、關鍵基礎材料實現自主保障,受制於人的局面逐步緩解,航天裝備、通信裝備、發電與輸變電設備、工程機械、軌道交通裝備、家用電器等產業急需的核心基礎零部件(元器件)和關鍵基礎材料的先進製造工藝得到推廣應用。

到2025年,70%的核心基礎零部件、關鍵基礎材料實現自主保障,80種標志性先進工藝得到推廣應用,部分達到國際領先水平,建成較為完善的產業技術基礎服務體系,逐步形成整機牽引和基礎支撐協調互動的產業創新發展格局。

4、綠色製造工程

組織實施傳統製造業能效提升、清潔生產、節水治污、循環利用等專項技術改造。開展重大節能環保、資源綜合利用、再製造、低碳技術產業化示範。

實施重點區域、流域、行業清潔生產水平提升計劃,扎實推進大氣、水、土壤污染源頭防治專項。制定綠色產品、綠色工廠、綠色園區、綠色企業標准體系,開展綠色評價。

到2020年,建成千家綠色示範工廠和百家綠色示範園區,部分重化工行業能源資源消耗出現拐點,重點行業主要污染物排放強度下降20%。到2025年,製造業綠色發展和主要產品單耗達到世界先進水平,綠色製造體系基本建立。

5、高端裝備創新工程

組織實施大型飛機、航空發動機及燃氣輪機、民用航天、智能綠色列車、節能與新能源汽車、海洋工程裝備及高技術船舶、智能電網成套裝備、高檔數控機床、核電裝備、高端診療設備等一批創新和產業化專項、重大工程。

開發一批標志性、帶動性強的重點產品和重大裝備,提升自主設計水平和系統集成能力,突破共性關鍵技術與工程化、產業化瓶頸,組織開展應用試點和示範,提高創新發展能力和國際競爭力,搶占競爭制高點。

到2020年,上述領域實現自主研製及應用。到2025年,自主知識產權高端裝備市場佔有率大幅提升,核心技術對外依存度明顯下降,基礎配套能力顯著增強,重要領域裝備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⑺ 能"撬"起中國教育質量的支點是哪幾個

國慶抽空拜讀了馮恩洪教授所著的《創造適合學生的教育》一書,感受頗深. 教育的真諦是什麼?我的理解是:教給學生做人的道理、知識,讓學生擁有學習能力和工作技能等;而學生是否享受學習似乎不是我們所要思考的,因為讀書就是枯燥的,需要每個人勤奮的.而《創造適合學生的教育》一文中告訴我們:教育的目的是讓學生享受教育,教育的最高境界就是讓學生享受適合自己的教育,教育不僅要創造適合教育的學生,教育更有責任創造適合學生的教育.所以,教育要注意受教育者的差異,教育者對學生的差異不應該埋怨,而是研究差異,關注差異,創造適合學生的教育.所以教育要尊重學生的情感,激勵學生「你真了不得,你離成功就差一步了」,創建和諧的師生情感,讓教育的感覺不是難受,教育的感受是走進享受.教育者的責任就是讓學生快樂成長.所以教育要讓學生徹底釋放自己潛能,讓學生生動活潑地發展. 撬起教育質量的支點在哪裡?在課堂.「撬起課堂教育質量的課堂變革在於,走出講授,走進合作或者差異發展,以釋放學生的潛能.」 課堂是將自然人打造成社會人的主要手段,課堂承擔著個體社會化的第一責任.國內知名教育專家馮恩洪教授就如何創造適合學生的教育在課堂上教師應做到以下幾點: 1、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學習的主人. 素質教育是面向全體學生,全面提高學生整體素質的教育.課堂教學改革,必須努力實現使教學面向每一個學生,促進學生主動地發展.課堂教學中,應旨在實現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的充分發揮,即實現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學習的主人,教學中的主體.傳統的課堂教學中那種無視教學規律的「一言堂」、「滿堂灌」式的作法必須改變.把學生從「應試教育」、「淘汰教育」中解放出來.真正做到面向全體,生動活潑地發展. 2、讓學生主動而富有個性的學習. 一堂課教學效果的好壞,首先是看教師能否創設有效的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主動學習.所以,教師在課堂上,首要的任務就是創設良好的教育情境,讓學生對學習產生興趣,從而積極主動的學習.只有這樣,才能很好的完成教學任務,才能真正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 3、讓課堂真正「活動」起來. 合作性學習是發揮學生的集體智慧,而不是四個人簡單的作樣子.所討論的問題要具有思辯性,討論時要帶動其他同學共同學習,討論後要進行每組間的組際交流.不要把一看就會,一找就到的問題拿來討論.如果把真正能表現學生不同見解的問題拿來討論,那討論後的學生回答將是各抒己見,百花齊放.這樣,在比較中鑒別,在鑒別中統一認識,這樣的討論才真正有意義.但這樣的討論需要教師認真的備課,了解學生實際,精心的設計才能夠完成. 4、讓每個人都有表達的機會. 課堂上,對於教學重點、難點部分的講解、提問,一定要考慮到學生的不同層次、不同實際.對於疑難問題,只找舉手同學答對就完事是不行的.還要考慮到其他層次的學生,給中等或低層次的學生表達自己見解的機會.了解他們的問題所在,讓大家幫助分析、解決.這樣,才能是真正面向全體;這樣,才能不僅全體都學習,而且力求做到全部都學會. 5、讓每個學生都成為一名天才的想像家. 所說的創造性學習,應該是在課堂上,經過學生的獨立思考,質疑問難,發表不同見解的結果.只要求學生按教師的思路作出預定答案的,談不上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只局限於課本內知識的,難以充分發揮學生的創造、想像力.學生的想像力是相當豐富的.每一名學生都是一名作家,每一名學生都是一名天才的想像家.就看我們的老師能否尊重學生、信任學生、啟發學生,並創造條件給學生自由發揮的機會;就看教師能否為學生插上想像的翅膀.誰做到了這一點,誰的課堂就將是學生展示才華的天地.那麼,他培養出來的學生不僅是知識的掌握者,更將是有獨立見解、有創造力的一代優秀人才. 教為了不教,我們在課堂教學中應以學生為本,讓學生心系課堂,成為課堂的主人. 掩卷沉思,我們當前的教育確實存在很多弊端,是在挑選適合教育的學生.教師很少注意到受教育者的差異;對於學生的評價只有理性的對錯,沒有感性的激勵,特別對於學生的 「錯誤」回答,缺少引導,缺少尊重,致使學生在忍受教育,在挫敗中痛苦學習;圍繞中考指揮棒,我們經常性地忘卻學生潛能的發展,只是固執地讓學生在教師設定的學習網內掙扎,這樣的教育能實現教育的真正目的嗎? 「創造適合每一個學生的教育」,是一種溫暖,是一種關懷.「適合教育」就是強調以學生為本,追求人文關懷,引導學生的心靈走向真、善、美;強調教育要適合每一個學生的個性,適合每一名學生的實際需要.作為一名現代教育者,我們要積極行動起來,努力提升自身素質,實現自身的專業發展,以適應教育現代化的要求,為走進創造適合學生的教育做好准備,做出貢獻.

⑻ 中國速度中國質量中國創造高中作文

中國的經濟快速發展的速度,在世界上是前所未有的,中國要創造中國的質量

⑼ 如何實現中國創造2025

1. 發展對策
中國製造要實現四大轉變:一是由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轉變;二是由低成本競爭優勢向質量效益競爭優勢轉變;三是由資源消耗大、污染物排放多的粗放製造向綠色製造轉變;四是由生產型製造向服務型製造轉變。同時,在推進「中國製造2025」過程中,應當充分發揮市場和政府作用、統籌利用各方面優良資源,以「創新驅動、質量為先、綠色發展、結構優化」為發展方針,提出戰略對策並配套一系列行動計劃,具體可分為八項戰略對策:
一是推行數字化、網路化、智能化製造,並分兩個階段推進:2020年前,廣泛推行數字化製造,在優勢行業以重點企業為主體開展智能製造應用示範;2020年後,全面推廣智能製造。高度重視發展數控系統、伺服電機、感測器、測量儀表等關鍵部件,以及高檔數控機床、工業機器人、3D製造裝備等關鍵裝備;突破一批「數控一代」機械產品和智能製造裝備;推進數字化車間、數字化工廠、數字化企業的試點和應用。
二是提高產品設計能力。推廣應用先進設計技術,開發設計工具軟體,構建設計資源共享平台;由代加工向代設計、出口自創產品和品牌轉變;制定激勵創新設計的政策。
三是完善製造業技術創新體系,促進企業真正成為技術創新的主體;加強產業共性技術研究開發;加強創新人才培養。
四是強化製造基礎。關鍵基礎材料、核心基礎零部件(元器件)、先進基礎工藝及產業技術基礎這「四基」的整體水平很大程度上決定了產品質量的優劣,是提高產品質量的基礎,應高度重視,需要以產業需求和技術變革為牽引、以專業化為方向、以標准化為基礎強化工業基礎。
五是提升產品質量。嚴格質量監管,建立質量誠信體系;提高重大裝備質量一致性、穩定性;推進品牌創建。
六是推行綠色製造。促進流程製造業綠色發展,建立循環經濟鏈;開發和推廣節能、節材和環保的產品、裝備、工藝;發展再製造工程。
七是培養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企業群體和優勢產業。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先進製造業,加快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提高高端製造業比重。
八是發展現代製造服務業。促進製造業由大規模流水線的生產方式,轉向定製化的規模生產,實現產業形態從生產型製造業向全生命周期的服務型製造業的轉變。
2. 重點領域
我國正處於加快推進工業化進程中,製造業是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和基礎。落實今年政府工作報告部署的「中國製造2025」,對於推動中國製造由大變強,使中國製造包含更多中國創造因素,更多依靠中國裝備、依託中國品牌,促進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向中高端水平邁進,具有重要意義。
因此,要順應「互聯網+」的發展趨勢,以信息化與工業化深度融合為主線,重點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高檔數控機床和機器人、航空航天裝備、海洋工程裝備及高技術船舶、先進軌道交通裝備、節能與新能源汽車、電力裝備、新材料、生物醫葯及高性能醫療器械、農業機械裝備10大領域,強化工業基礎能力,提高工藝水平和產品質量,推進智能製造、綠色製造。促進生產性服務業與製造業融合發展,提升製造業層次和核心競爭力。
3. 強化保障
隨著大數據、物聯網、智能終端、工業互聯、移動寬頻在製造業的應用,系統集成度越來越高、系統管控難度越來越大,因此需要強化質量保障。應結合應用要求開展全面專業的系統測試評估,結合國外先進的智能產品指標,開展國內外產品對標測評,以提升應用質量。例如,中國軟體評測中心已經開展高檔數控機床和機器人的對比測評、工業智能電子系統的對比測評,對於保障系統質量進行了有益的探索~

⑽ 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發展階段。

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

經濟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基本特徵可以歸納為以下六點:「以人民為中心」的深度城市化,更多地讓人民分享發展成果;創新驅動持續提升效率;保護產權,規范政府行為,實現市場配置資源;經濟穩定性;生態文明建設和可持續發展;經濟協調主體轉型。

(10)中國創造質量擴展閱讀:

推動中國經濟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需要重點抓好以下幾項工作。

一是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首要任務。繼續推進中國製造向中國創造轉變,中國速度向中國質量轉變,製造大國向製造強國轉變。深化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大力培育新動能,強化科技創新,大力降低實體經濟成本。

二是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推動國有資本做強做優做大,加強國有企業黨的領導和黨的建設,推動國有企業完善現代企業制度,健全公司法人治理結構。支持民營企業發展,加快構建親清新型政商關系。

三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深化糧食收儲制度改革,堅持質量興農、綠色興農,農業政策從增產導向轉向提質導向。

四是深入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推動實現區域之間的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加快實施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推進長江經濟帶建設,推動「一帶一路」建設。繼續推進西部大開發,加快東北等老工業基地振興,推動中部地區崛起,支持東部地區率先推動高質量發展。

閱讀全文

與中國創造質量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pdf設置有效期 瀏覽:634
廣告詞版權登記 瀏覽:796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考核方案 瀏覽:660
公共服務平台建設領導小組 瀏覽:165
人類創造了那些機器人 瀏覽:933
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何時實施 瀏覽:169
遼寧育嬰師證書領取 瀏覽:735
劃撥土地使用權轉讓能轉讓嗎 瀏覽:97
2019年公需科目知識產權考試答案 瀏覽:256
關於知識產權管理辦法 瀏覽:331
公共衛生服務培訓筆記 瀏覽:532
基層公共衛生服務技術題庫 瀏覽:497
中國城市老年體育公共服務體系的反思與重構 瀏覽:932
網路著作權的法定許可 瀏覽:640
工商局黨風廉政建設工作總結 瀏覽:325
公共服務平台建設可行性研究報告 瀏覽:428
投訴華爾街英語 瀏覽:202
榆次區公共衛生服務中心 瀏覽:990
申發明5G 瀏覽:815
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協調會議記錄 瀏覽: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