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現在被廣泛使用的接種疫苗最初由什麼國發明的
中國。
疫苗接種,是將疫苗制劑接種到人或動物體內的技術,使接受方獲得版抵抗某一特定或與疫苗權相似病原的免疫力,藉由免疫系統對外來物的辨認,進行抗體的篩選和製造,以產生對抗該病原或相似病原的抗體,進而使受者對該疾病具有較強的抵抗能力。
今日醫學上常見的接種方式為,而「接種」一詞乃是由種痘技術而來,其本意與今日用法有所區別,在現代免疫學研究的運用范疇也有些微差距。
目前已知最早使用的疫苗接種可溯源至人痘接種術(英文:variolation),這項技術起源自公元前200年的中國文明。清代醫書認為,11世紀起,中國人於北宋時期即開始種天花痘,而另一本醫書則記載,更早於唐代即有「江南趙氏始傳鼻苗種痘之法」,且「種痘者八九千人,其莫救者,二三十耳。」顯示該技術對天花的預防頗有成效,而據推測可能使用的是毒性較低的天花,使欲免疫天花之受試者接觸患者的膿狀囊皰,但此做法無法確保有效,且風險仍高,死亡率達1~2%,隨後這項技術沿絲路傳播開來。18世紀初種痘技術由君士坦丁堡引入西方。
② 天花疫苗是誰發明的
「天花疫苗」的發來明者自是英國的外科醫生琴納。
③ 狂犬疫苗是怎麼發明出來的
1892年12月27日,來自世界各地的許多著名科學家聚集在法國巴黎的一個豪華大廳里。當法國總統挽著一位滿頭銀絲的老人步入大廳時,人們起立歡呼,樂隊奏起勝利進行曲。這是法國著名微生物學家、化學家巴斯德70壽辰慶典中的一幕。
巴斯德(1822~1895)是何許人?為何勞名流權貴們如此興師動眾?這還得從頭說起。
19世紀以前,狂犬病嚴重地威脅著人們的健康。狂犬病是法國巴斯德多年研究、准備攻克的疾病。
巴斯德為取得狂犬疫苗,他和助手把一隻瘋狗綁在桌子上,而他則俯下身子,用嘴通過滴管一滴一滴地從狗的下頜吮吸唾液。為了攻克這一疾病,年已60多歲的巴斯德表現得全無懼色。他指導助手將取得的唾液注射到試驗的動物體內,結果這些動物都痛苦地患病死了。問題基本上搞清了,是瘋狗的唾液把病毒帶到人的體內,侵入人腦發生了作用。
巴斯德為了找到對付狂犬病的辦法,他又把瘋狗的脊髓抽出來,讓它乾燥。過了10天後,瘋狗的脊髓失去毒性,再把它接種在被狂犬咬過的病狗身上。說也奇怪,病狗竟逐漸地好了。接著,巴斯德又把患過霍亂的雞的病原菌取出放置一段時間,其毒性也大大減弱。他取出患狂犬病而死的兔子的脊髓,發現它自然乾燥的時間越長,毒性越小。於是他把放了14天患狂犬病而死的兔子的脊髓磨成漿製成疫苗,給其他兔子注射。轉天又注射乾燥了13天的、12天的……直到注射當天的新鮮死兔脊髓液,兔子都奇跡般地活下來了。
試驗終於成功了,他製造出了狂犬疫苗!巴斯德取得了這些成績以後,他就在想,這種辦法如在人體上試驗成功,不就可以攻克狂犬病了嗎?但到哪裡去找試驗的人呢?
他曾要求在一個被判處死刑的犯人身上作試驗,但法庭不允許。他只好決定用自己的身體作試驗,但家人和親友又百般阻攔,甚至把他看管起來。巴斯德對此一籌莫展。
偶然的機會終於來到了。1885年的一天早晨,巴斯德實驗室的門被撞開了,阿爾薩斯省的一個男人抱著一個剛被瘋狗咬傷的孩子梅斯特闖了進來。「救救他吧!」跟在後面孩子的媽媽含著眼淚懇求著。在這種情況下,巴斯德無法再猶豫,便當機立斷在孩子身上試驗。他把經過減毒的瘋狗病菌注入孩子體內,一天注射一支,31天後,終於救活了這個孩子。此後,人們爭相把被瘋狗咬傷的患者送到他這里治療,大都被治癒。其中有16個被狂犬咬傷的俄國病人,也被他搶救過來,為此轟動了全俄國。沙皇政府特向巴斯德頒發了獎章。前邊說的那位被巴斯德救活的梅斯特後來一直在巴斯德研究所看門,直到1940年德國佔領巴黎自殺身亡。
狂犬疫苗的發明,使巴斯德又創立了一門新科學:免疫學。這是他為人類所作了又一貢獻。
如果巴斯德沒有等待到那次偶然得到的人體試驗機會,他就會推遲甚至一輩子也不能征服狂犬病,即使自己已具備除了機會以外的一切條件。這說明了「等待」和「時機」的重要性。「字典里最主要的三個詞是意志、工作和待待,我要在這三塊基石上建立起成功的金字塔。」巴斯德的這一名言,道出了成功的訣竅。
巴斯德是一位傑出的化學家和生物學家。這位讀書時化學成績被一位教授判為「及格」的學生,26歲便因對酒石酸的鏡像同分異構體的研究而一躍跨進著名化學家的行列。雖然巴斯德不是提出疾病的細菌學說的第一人,但他通過大量的實驗和論證有力地支持了細菌學說,這種支持是使科學界相信該學說正確的主要因素。他還發明了用免疫法治療一種侵襲牛、羊、人和其他動物的嚴重傳染病即炭疽病。厭氧菌和雞霍亂疫苗的發現,雞霍亂弧菌的發現,都是他的功勞。他在醫學、生物學上的成就這里僅能作蜻蜓點水式的描述,以致無法完全說明他是「醫學史上首屈一指的重要人物」。
巴斯德的「德」表現在「他一生的目標是幫助人類」。1849年5月29日是他婚禮的日子,但人們卻只能在實驗室找到他。當朋友問他怎麼忘掉婚禮時,他反問道:「難道實驗能中途停下來嗎?我得做完今天的實驗再去結婚。」他「凡是社會需要的,都能見義勇為」。他不顧感染狂犬病吮吸狂犬唾液便是一例,他早已把生死置之度外了。1865年他去法國南部阿雷斯蠶區研究蠶病期間,「發瘋似的在各養蠶區里奔走」,父親和兩個女兒被傳染病奪去生命也沒有使他放棄研究。他把病蠶用水碾磨成汁,取具中一滴放在顯微鏡下觀察,終於發現了一些微小的橢圓形的顆粒。而這種顆粒在雌蛾的身上、卵上也有。他一次次重復觀察,都得到相同的結果。於是他斷定這些「小顆粒」即微生物就是蠶致病的罪魁禍首。於是,他建議對所有產卵的蛾進行檢查,發現有斑點的一律燒掉。就這樣,蠶病被攻克,使法國養蠶業起死回生。
巴斯德一生高風亮節,實事求是,堅持真理,能正確對待同行的忌妒和世俗的婚姻偏見。例如,在法國醫學會的一次會議上,實事求是的巴斯德痛斥了一名醫生奎因的毒辣和愚蠢,以致奎因勃然大怒,從椅子上跳起來向巴斯德撲去,後被眾人拖住才未出事。第二天奎因提出要同巴斯德決斗,巴斯德答道:「我的職業是救人,而不是殺人。」巴斯德有正確的人生觀和婚姻觀。他在27歲時任斯特拉斯堡大學化學教授,結識了校長的女兒瑪麗,並一見鍾情。由於當時法國沒有直接向姑娘求婚的規矩,得先向父母表示,於是他給校長寫了一封長信,表明自己是皮匠的兒子,財產不多,但有健康的身體和善良的心。可以看出,他對婚姻和科學一樣嚴肅和坦白。後來兩人終成伉儷。
1888年,法國人民為了感謝這位功大、德高的老人,自願捐款修建巴斯德學院。在落成典禮上,巴斯德激動地說:「科學固然是沒有國界的,然而科學家卻有自己的祖國。我應當把自己的才能貢獻給祖國。」
④ 狂犬病疫苗的疫苗發展歷程
狂犬疫苗是一個歷史悠久的疫苗,最早製造狂犬疫苗的是法國的巴斯德。1882年它成功地應用連續傳代減弱病毒毒力的方法,用適應毒種來製造疫苗。中國現在製造的狂犬疫苗系用狂犬病毒固定毒接種於原代地鼠腎細胞,培養後,收獲毒液,經濃縮、純化、精製並加氫氧化鋁佐劑,經全面檢定合格後即為預防狂犬病的疫苗。 狂犬病毒只有一種血清型,世界各地的狂犬病毒抗原性質是相同的。接種狂犬疫苗後,人體血液中可出現抗狂犬病毒抗體,這些抗體可防止病毒在細胞間直接傳播,減少病毒的增殖量,同時還能清除游離的狂犬病毒,阻止病毒的繁殖和擴散,從而達到預防狂犬病。
如果被動物(如狗、貓、狼等)咬傷而又不能確定該動物是否為健康無毒動物時,應及時到醫院處理傷口,或先自行用肥皂水對傷口進行反復徹底清洗干凈,這樣可將侵入的病毒大部分沖洗掉,然後盡快到衛生防疫部門注射狂犬疫苗。對重度咬傷者,除局部徹底清洗消毒外,還應在傷口周圍應用狂犬血清浸潤注射。隨後再注射狂犬疫苗。被咬的傷口不宜包紮和縫合,盡可能讓傷口暴露。
注射狂犬疫苗的免疫效果與注射的時間有直接關系。咬傷後,注射越早,免疫效果越好,獲得保護的機會越大。
說到狂犬病,人們自然會想到巴斯德那段膾炙人口的故事。在細菌學說占統治地位的年代,巴斯德並不知道狂犬病是一種病毒病,但從科學實踐中他知道有侵染性的物質經過反復傳代和乾燥,會減少其毒性。他將含有病原的狂犬病的延髓提取液多次注射兔子後,再將這些減毒的液體注射狗,以後狗就能抵抗正常強度的狂犬病毒的侵染。1885年人們把一個被瘋狗咬得很厲害的9歲男孩送到巴斯德那裡請求搶救,巴斯德猶豫了一會後,就給這個孩子注射了毒性減到很低的上述提取液,然後再逐漸用毒性較強的提取液注射。巴斯德的想法是希望在狂犬病的潛伏期過去之前,使他產生抵抗力。結果巴斯德成功了,孩子得救了。在1886年還救活了另一位在搶救被瘋狗襲擊的同伴時被嚴重咬傷的15歲牧童朱皮葉,現在記述著少年的見義勇為和巴斯德豐功偉績的雕塑就坐落的巴黎巴斯德研究所外。巴斯德在1889年發明了狂犬病疫苗,他還指出這種病原物是某種可以通過細菌濾器的「過濾性的超微生物」。
⑤ 什麼疫苗是中國發明的
今年的新型冠狀病毒疫苗就是我國率先研發出來的,全球領先,為我們祖國的日益強大自豪吧!
⑥ 狂犬病疫苗是如何發明出來的
發明狂犬疫苗的是著名的法國生化學家路易斯·巴斯德。一開始,巴斯德將狂犬專病毒注射到家兔的體內,讓病屬毒經過傳代,再注射到健康狗的體內,他發現:經過多次傳代後,病毒的毒性大大降低。將這種病毒注射進健康狗的體內時,狗不僅不會發病,且能對狂犬病毒產生免疫力。這一動物實驗取得成功後,巴斯德又將多次傳代的狂犬病毒隨兔脊髓一起取出,並進行自然乾燥減毒。然後把這種脊髓研成乳化劑,用生理鹽水稀釋,製成了最早的兔腦基髓制備的減毒狂犬疫苗,並在治療人的狂犬病時取得了成功。雖然現在科學技術不斷發展,人類目前用得最多的是人用狂犬病純化疫苗,巴斯德的疫苗早已不再使用,但是,巴斯德是第一個成功發明狂犬疫苗的人,並用他的疫苗拯救了很多狂犬病人。可以說,沒有他,人類是很難戰勝狂犬病的!在人類與死神的對抗中,他的功勛會被後人永遠銘記!
參考:菲魚湯姆
⑦ 疫苗接種是誰發明的
最早有可靠文獻記復載的制預防接種,可追溯到我國宋真宗年代,峨眉山人為丞相王旦(公元957年~1017年)之子種痘以預防天花。在此之前,民間就有痘衣、痘漿、旱痘、水痘等種人痘的方法流傳。
國外最早是1796年愛德華·琴納(Edward Jenner)發明牛痘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