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是誰發明了電腦
計算機(全稱:電子計算機;別稱:電腦,英文:Computer)是20世紀最偉大的科學技術發明之一,對人類的生產活動和社會活動產生了極其重要的影響,並以強大的生命力飛速發展。它的應用領域從最初的軍事科研應用擴展到目前社會的各個領域,已形成規模巨大的計算機產業,帶動了全球范圍的技術進步,由此引發了深刻的社會變革。計算機已遍及學校、企事業單位,進入尋常百姓家,成為信息社會中必不可少的工具。它是人類進入信息時代的重要標志。
計算機是由早期的電動計算器發展而來的。1946年,世界上出現了第一台電子數字計算機「ENIAC」,用於計算彈道。是由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莫爾電工學院製造的。1956年,晶體管電子計算機誕生了,這是第二代電子計算機。只要幾個大一點的櫃子就可將它容下,運算速度也大大地提高了。1959年出現的是第三代集成電路計算機。最初的計算機由約翰·馮·諾依曼發明(那時電腦的計算能力相當於現在的計算器),有三間庫房那麼大,後逐步發展。
1946年面世的「ENIAC」,它主要是用於計算彈道。是由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莫爾電氣工程學院製造的,它的體積龐大,佔地面積170多平方米,重量約30噸,消耗近150千瓦的電力。顯然,這樣的計算機成本很高,使用不便。這個說法被計算機基礎教科書上普遍採用,事實上在1973年根據美國最高法院的裁定,最早的電子數字計算機,應該是美國愛荷華州立大學的物理系副教授約翰·阿坦那索夫和其研究生助手克利夫·貝瑞(Clifford E. Berry ,1918-1963)於1939年10月製造的"ABC"(Atanasoff- Berry-Computer)。之所以會有這樣的誤會,是因為「ENIAC」的研究小組中的一個叫莫克利的人於1941年剽竊了約翰·阿坦那索夫的研究成果,並在1946年時,申請了專利。由於種種原因直到1973年這個錯誤才被扭轉過來。(具體情況參閱網路----「約翰·阿坦那索夫」詞條,希望大家記住ABC和約翰·阿坦那索夫,希望以後的教科書能夠修改這個錯誤)。後來為了表彰和紀念約翰·阿坦那索夫在計算機領域內作出的偉大貢獻,1990年美國前總統布希授予約翰·阿坦那索夫全美最高科技獎項----「國家科技獎」。
硬體
所謂硬體,是指構成計算機的物理設備,即由機械、電子器件構成的具有輸入、存儲、計算、控制和輸出功能的實體部件。下面介紹一下電腦主機的各個部件:
(1)電源:電源是電腦中不可缺少的供電設備,它的作用是將220V交流轉換為電腦中使用的5V,12V,3.3V直流電,其性能的好壞,直接影響到其他設備工作的穩定性,進而會影響整機的穩定性。
(2)主板:主板是電腦中各個部件工作的一個平台,它把電腦的各個部件緊密連接在一起,各個部件通過主板進行數據傳輸。也就是說,電腦中重要的「交通樞紐」都在主板上,它工作的穩定性影響著整機工作的穩定性。
(3)CPU:CPU(Central Precessing Unit)即中央處理器,是一台計算機的運算核心和控制核心。其功能主要是解釋計算機指令以及處理計算機軟體中的數據。CPU由運算器、控制器、寄存器、高速緩存及實現它們之間聯系的數據、控制及狀態的匯流排構成。作為整個系統的核心,CPU 也是整個系統最高的執行單元,因此CPU已成為決定電腦性能的核心部件,很多用戶都以它為標准來判斷電腦的檔次。
(4)內存:內存又叫內部存儲器(RAM),屬於電子式存儲設備,它由電路板和晶元組成,特點是體積小,速度快,有電可存,無電清空,即電腦在開機狀態時內存中可存儲數據,關機後將自動清空其中的所有數據。 內存有DDR、DDR II、DDR III三大類,容量1-8GB。
(5)硬碟:硬碟屬於外部存儲器,由金屬磁片製成,而磁片有記功能,所以儲到磁片上的數據,不論在開機,還是並機,都不會丟失。硬碟容量很大,目前已達TB級,尺寸有3.5英寸、2.5英寸、1.8英寸、1.0英寸等,介面有IDE、SATA、SCSI等,SATA最普遍。
移動硬碟是以硬碟為存儲介質,強調便攜性的存儲產品。目前市場上絕大多數的移動硬碟都是以標准硬碟為基礎的,而只有很少部分的是以微型硬碟(1.8英寸硬碟等),但價格因素決定著主流移動硬碟還是以標准筆記本硬碟為基礎。因為採用硬碟為存儲介質,因此移動硬碟在數據的讀寫模式與標准IDE硬碟是相同的。移動硬碟多採用USB、IEEE1394等傳輸速度較快的介面,可以較高的速度與系統進行數據傳輸。
(6)音效卡:音效卡是組成多媒體電腦必不可少的一個硬體設備,其作用是當發出播放命令後,音效卡將電腦中的聲音數字信號轉換成模擬信號送到音箱上發出聲音。
(7)顯卡:顯卡在工作時與顯示器配合輸出圖形,文字,顯卡的作用是將計算機系統所需要的顯示信息進行轉換驅動,並向顯示器提供行掃描信號,控制顯示器的正確顯示,是連接顯示器和個人電腦主板的重要元件,是「人機對話」的重要設備之一。
(8)網卡:網卡是工作在數據鏈路層的網路組件,是區域網中連接計算機和傳輸介質的介面,不僅能實現與區域網傳輸介質之間的物理連接和電信號匹配,還涉及幀的發送與接收、幀的封裝與拆封、介質訪問控制、數據的編碼與解碼以及數據緩存的功能等。網卡的作用是充當電腦與網線之間的橋梁,它是用來建立局網並連接到inerrnet的重要設備之一。
在整合型主板中常把音效卡、顯卡、網卡部分或全部集成在主板上。
(9)數據機:數據機是通過電話線上網時必不可少的設備之一。它的作用是將電腦上處理的數字信號轉換成電話線傳輸的模擬信號。隨著ADSL寬頻網的普及,數據機逐漸退出了市場。
(10)軟碟機:軟碟機用來讀取軟盤中的數據。軟盤為可讀寫外部存儲設備,與主板用FDD介面連接。現已淘汰。
(11)光碟機:電腦用來讀寫光碟內容的機器,也是在台式機和筆記本攜帶型電腦里比較常見的一個部件。隨著多媒體的應用越來越廣泛,使得光碟機在計算機諸多配件中已經成為標准配置。目前,光碟機可分為CD-ROM驅動器、DVD光碟機(DVD-ROM)、康寶(COMBO)和刻錄機等。
(12)顯示器:顯示器有大有小,有薄有厚,品種多樣,其作用是把電腦處理完的結果顯示出來。它是一個輸出設備,是電腦必不可缺少的部件之一。分為CRT、LCD、LED三大類,介面有VGA、DVI兩類。
(13)鍵盤:鍵盤是主要的輸入設備通常為104或105鍵,用於把文字、數字等輸到電腦上。
(14)滑鼠:當人們移到滑鼠時,電腦屏幕上就會有一個箭頭指針跟著移動,並可以很准確切指到想指的們位置,快速地在屏幕上定位,它是人們使用電腦不可缺少的部件之一。 鍵盤滑鼠介面有PS/2和USB兩種。
(15)音箱:通過它可以把電腦中的聲音播放出來。
(16)列印機:通過它可以把電腦中的文件列印到紙上,它是重要的輸出設備之一。目前,在列印機領域形成了針式列印機、噴墨列印機、激光列印機三足鼎立的主流產品,各自發揮其優點,滿足各界用戶不同的需求。
(17)視頻設備,如攝像頭、掃描儀、數碼相機、數碼攝像機、電視卡等設備,用於處理視頻信號。
『貳』 mp3隨身聽最早是那個廠商發明的
mp3隨身聽最早是Saehan公司發明的。
Mp3是一種能播放音樂文件的播放器。Saehan公司於內1998年推出了世界上第一台容的MP3播放器——MPMan F10。
世界上第一台MP3的誕生,其實是有一個小故事的,故事追溯到1997年3月的一天,韓國三星公司一位部門經理Moon先生,出差在美國回到漢城的飛機上,在他的筆記本電腦上看他的同事給他發出的一份報告。這是一份圖象、文字和MP3音樂合成的簡報。當Moon閱讀完畢摘下耳機,發現他身旁的旅客正在聽著MD,Moon頓時受到啟發:要是電腦上的MP3音樂文件也能夠直接取出來,用一個獨立的播放器來播放,那不就是最好的音樂隨身聽嗎?回到韓國後,他將這個想法提給當時的總裁。可惜的是,當時三星正在進行組織重整,無暇兼顧Moon的發展提案。半年後,亞洲金融風暴的發生使三星公司受到巨大的沖擊,Moon先生也被迫提早退休。離開三星總公司後,Moon先生進入了三星子公司Saehan(世韓)出任總裁,並將他的想法在Saehan公司轉變成為了現實,於1998年推出了世界上第一台的MP3播放器——MPMan F10。
『叄』 什麼是音效卡
音效卡 (Sound Card)也叫音頻卡(港台稱之為聲效卡):音效卡是多媒體技術中最基本的組成部分,是實現聲波/數字信號相互轉換的一種硬體。音效卡的基本功能是把來自話筒、磁帶、光碟的原始聲音信號加以轉換,輸出到耳機、揚聲器、擴音機、錄音機等聲響設備,或通過音樂設備數字介面(MIDI)使樂器發出美妙的聲音。
音效卡是計算機進行聲音處理的適配器。它有三個基本功能:一是音樂合成發音功能;二是混音器(Mixer)功能和數字聲音效果處理器(DSP)功能;三是模擬聲音信號的輸入和輸出功能。音效卡處理的聲音信息在計算機中以文件的形式存儲。音效卡工作應有相應的軟體支持,包括驅動程序、混頻程序(mixer)和CD播放程序等。
多媒體電腦中用來處理聲音的介面卡。音效卡可以把來自話筒、收錄音機、激光唱機等設備的語音、音樂等聲音變成數字信號交給電腦處理,並以文件形式存檔,還可以把數字信號還原成為真實的聲音輸出。音效卡尾部的介面從機箱後側伸出,上面有連接麥克風、音箱、游戲桿和MIDI設備的介面。
[編輯本段]工作原理
麥克風和喇叭所用的都是模擬信號,而電腦所能處理的都是數字信號,兩者不能混用,音效卡的作用就是實現兩者的轉換。從結構上分,音效卡可分為模數轉換電路和數模轉換電路兩部分,模數轉換電路負責將麥克風等聲音輸入設備採到的模擬聲音信號轉換為電腦能處理的數字信號;而數模轉換電路負責將電腦使用的數字聲音信號轉換為喇叭等設備能使用的模擬信號。
[編輯本段]音效卡類型
音效卡發展至今,主要分為板卡式、集成式和外置式三種介面類型,以適用不同用戶的需求,三種類型的產品各有優缺點。
板卡式:卡式產品是現今市場上的中堅力量,產品涵蓋低、中、高各檔次,售價從幾十元至上千元不等。早期的板卡式產品多為ISA介面,由於此介面匯流排帶寬較低、功能單一、佔用系統資源過多,目前已被淘汰;PCI則取代了ISA介面成為目前的主流,它們擁有更好的性能及兼容性,支持即插即用,安裝使用都很方便。
集成式:音效卡只會影響到電腦的音質,對PC用戶較敏感的系統性能並沒有什麼關系。因此,大多用戶對音效卡的要求都滿足於能用就行,更願將資金投入到能增強系統性能的部分。雖然板卡式產品的兼容性、易用性及性能都能滿足市場需求,但為了追求更為廉價與簡便,集成式音效卡出現了。
此類產品集成在主板上,具有不佔用PCI介面、成本更為低廉、兼容性更好等優勢,能夠滿足普通用戶的絕大多數音頻需求,自然就受到市場青睞。而且集成音效卡的技術也在不斷進步,PCI音效卡具有的多聲道、低CPU佔有率等優勢也相繼出現在集成音效卡上,它也由此占據了主導地位,占據了音效卡市場的大半壁江山。
外置式音效卡:是創新公司獨家推出的一個新興事物,它通過USB介面與PC連接,具有使用方便、便於移動等優勢。但這類產品主要應用於特殊環境,如連接筆記本實現更好的音質等。目前市場上的外置音效卡並不多,常見的有創新的Extigy、Digital Music兩款,以及MAYA EX、MAYA 5.1 USB等。
三種類型的音效卡中,集成式產品價格低廉,技術日趨成熟,占據了較大的市場份額。隨著技術進步,這類產品在中低端市場還擁有非常大的前景;PCI音效卡將繼續成為中高端音效卡領域的中堅力量,畢竟獨立板卡在設計布線等方面具有優勢,更適於音質的發揮;而外置式音效卡的優勢與成本對於家用PC來說並不明顯,仍是一個填補空缺的邊緣產品。
集成音效卡
集成音效卡是指晶元組支持整合的音效卡類型,比較常見的是AC'97和HD Audio,使用集成音效卡的晶元組的主板就可以在比較低的成本上實現音效卡的完整功能。
音效卡是一台多媒體電腦的主要設備之一,現在的音效卡一般有板載音效卡和獨立音效卡之分。在早期的電腦上並沒有板載音效卡,電腦要發聲必須通過獨立音效卡來實現。隨著主板整合程度的提高以及CPU性能的日益強大,同時主板廠商降低用戶采購成本的考慮,板載音效卡出現在越來越多的主板中,目前板載音效卡幾乎成為主板的標准配置了,沒有板載音效卡的主板反而比較少了。
板載ALC650音效卡晶元
板載音效卡一般有軟音效卡和硬音效卡之分。這里的軟硬之分,指的是板載音效卡是否具有音效卡主處理晶元之分,一般軟音效卡沒有主處理晶元,只有一個解碼晶元,通過CPU的運算來代替音效卡主處理晶元的作用。而板載硬音效卡帶有主處理晶元,很多音效處理工作就不再需要CPU參與了。
AC'97
AC'97的全稱是Audio CODEC'97,這是一個由英特爾、雅瑪哈等多家廠商聯合研發並制定的一個音頻電路系統標准。它並不是一個實實在在的音效卡種類,只是一個標准。目前最新的版本已經達到了2.3。現在市場上能看到的音效卡大部分的CODEC都是符合AC'97標准。廠商也習慣用符合CODEC的標准來衡量音效卡,因此很多的主板產品,不管採用的何種音效卡晶元或音效卡類型,都稱為AC'97音效卡。
HD Audio
HD Audio是High Definition Audio(高保真音頻)的縮寫,原稱Azalia,是Intel與杜比(Dolby)公司合力推出的新一代音頻規范。目前主要是Intel 915/925系列晶元組的ICH6系列南橋晶元所採用。
HD Audio的制定是為了取代目前流行的AC』97音頻規范,與AC』97有許多共通之處,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是AC』97的增強版,但並不能向下兼容AC』97標准。它在AC』97的基礎上提供了全新的連接匯流排,支持更高品質的音頻以及更多的功能。與AC』97音頻解決方案相類似,HD Audio同樣是一種軟硬混合的音頻規范,集成在ICH6晶元中(除去Codec部分)。與現行的AC』97相比,HD Audio具有數據傳輸帶寬大、音頻回放精度高、支持多聲道陣列麥克風音頻輸入、CPU的佔用率更低和底層驅動程序可以通用等特點。
特別有意思的是HD Audio有一個非常人性化的設計,HD Audio支持設備感知和介面定義功能,即所有輸入輸出介面可以自動感應設備接入並給出提示,而且每個介面的功能可以隨意設定。該功能不僅能自行判斷哪個埠有設備插入,還能為介面定義功能。例如用戶將MIC插入音頻輸出介面,HD Audio便能探測到該介面有設備連接,並且能自動偵測設備類型,將該介面定義為MIC輸入介面,改變原介面屬性。由此看來,用戶連接音箱、耳機和MIC就像連接USB設備一樣簡單,在控制面板上點幾下滑鼠即可完成介面的切換,即便是復雜的多聲道音箱,菜鳥級用戶也能做到「即插即用」。
[編輯本段]板載音效卡
因為板載軟音效卡沒有音效卡主處理晶元,在處理音頻數據的時候會佔用部分CPU資源,在CPU主頻不太高的情況下會略微影響到系統性能。目前CPU主頻早已用GHz來進行計算,而音頻數據處理量卻增加的並不多,相對於以前的CPU而言,CPU資源佔用率已經大大降低,對系統性能的影響也微乎其微了,幾乎可以忽略。
「音質」問題也是板載軟音效卡的一大弊病,比較突出的就是信噪比較低,其實這個問題並不是因為板載軟音效卡對音頻處理有缺陷造成的,主要是因為主板製造廠商設計板載音效卡時的布線不合理,以及用料做工等方面,過於節約成本造成的。
而對於板載的硬音效卡,則基本不存在以上兩個問題,其性能基本能接近並達到一般獨立音效卡,完全可以滿足普通家庭用戶的需要。
集成音效卡最大的優勢就是性價比,而且隨著音效卡驅動程序的不斷完善,主板廠商的設計能力的提高,以及板載音效卡晶元性能的提高和價格的下降,板載音效卡越來越得到用戶的認可。
板載音效卡的劣勢卻正是獨立音效卡的優勢,而獨立音效卡的劣勢又正是板載音效卡的優勢。獨立音效卡從幾十元到幾千元有著各種不同的檔次,從性能上講集成音效卡完全不輸給中低端的獨立音效卡,在性價比上集成音效卡又占盡優勢。在中低端市場,在追求性價的用戶中,集成音效卡是不錯的選擇。
[編輯本段]音效卡介面
●線型輸入介面,標記為「Line In」。Line In埠將品質較好的聲音、音樂信號輸入,通過計算機的控制將該信號錄製成一個 文件。通常該埠用於外接輔助音源,如影碟機、收音機、錄像機及VCD回放卡的音頻輸出。
●線型輸出埠,標記為「Line Out」。它用於外接音箱功放或帶功放的音箱。
●第二個線型輸出埠,一般用於連接四聲道以上的後端音箱。
●話筒輸入埠,標記為「Mic In」。它用於連接麥克風(話筒),可以將自己的歌聲錄下來實現基本的「卡拉OK功能」。
●揚聲器輸出埠,標記為「Speaker」或「SPK」。它用於插外接音箱的音頻線插頭。
●MIDI及游戲搖桿介面,標記為「MIDI」。幾乎所有的音效卡上均帶有一個游戲搖桿介面來配合模擬飛行、模擬駕駛等游戲軟體,這個介面與MIDI樂器介面共用一個15針的D型連接器(高檔音效卡的MIDI介面可能還有其他形式)。該介面可以配接游戲搖桿、模擬方向盤,也可以連接電子樂器上的MIDI介面,實現MIDI音樂信號的直接傳輸。
[編輯本段]音效卡廠家
Realtek中國台灣瑞昱,最大的集成音效卡廠商
Creative新加坡創新,獨立音效卡的發明者
Advance Logic:Advance Logic 是一家老資格的音頻晶元設計製造商,主攻低端市場,遠在ISA世代,就有一款著名的ALS007的音頻控制晶元,到了PCI時代,Advance Logic仍舊主攻低端市場,ALS4000便是一款比較著名的晶元,ALS4000功能簡單,音質也一般,但價格確很便宜。隨著競爭的加劇,Advance Logic在低端市場的份額也遭到AC'97軟卡的侵蝕,Advance Logic並沒有放棄音效卡市場,轉而主攻Codec市場,著名的ALC系列Codec就是他們的傑作,Advance Logic扮演了一個很出色的角色,極大的推動了AC'97軟卡的音質提升。
傲銳Aureal:在ISA時代,Aureal這個名字並不為人所知,但到了PCI時代,Aureal的名字迅速隨著帝盟S90這款音效卡傳播開來,S90這款音效卡獲得游戲玩家的廣泛贊揚,Aureal也名聲大振。S90就是採用的傲銳公司的Vortex AU8820的音頻控制晶元。支持A3D 1.0,就是這款S90讓很多人接受了3D音效這個概念,雖然最後的果子是創新摘走了,但栽樹的是A3D,A3D帶來了逼真的3D音效模擬。隨後傲銳發布Vortex-2 AU8830音頻控制晶元,支持A3D 2.0,帝盟發布基於這款晶元的MX300音效卡,用於和創新Live!系列爭奪市場,後來傲銳和帝盟結束了合作關系,不久傲銳被對手創新收購,A3D和傲銳成為歷史。
Ensoniq:1997年,Ensoniq可謂出盡風頭,Ensoniq是最早開發出 PCI 音頻控制晶元的廠商之一,ES1370晶元被眾多廠家採用,創新也是Ensoniq的客戶之一,ES1370支持32個硬體復音,通過相應的軟波表擴充到64復音,支持2-8M音色庫。硬體支持Direct Sound、Direct Sound 3D,以及軟體模擬A3D 1.0和EAX,成為當時中檔PCI音效卡的首選晶元,由於創新需要一個中檔次的晶元擴充產品線,Ensoniq不久便被創新收購。Ensoniq發展出的PCI音頻控制晶元一共有三款——ES1370、ES1371、ES1373,音質好,功能少,信噪比出眾是Ensoniq系列最大的特點。但是他們也有個顯著的缺點,不支持多音頻流,好在隨著WDM驅動的推出,這些都算不上缺點了。在創新完成收購後,創新也推出了CT5507、CT2518、CT5880等晶元,著名的中低端音效卡PCI128就採用了CT-5880晶元。
E-mu:E-mu是一家實力強勁的音頻控制晶元設計商,主要從事音頻晶元開發以及合成技術研究,後被創新收購,經典的創新AWE64系列就採用了E-mu的Emu8000晶元,其出色的波表合成能力讓聽過的人都印象深刻,E-mu的音頻控制晶元主要面向高端市場,講究性能、品質以及功能,開發實力少有對手,是創新最強有力的技術支持。Emu8000有一個衍生版本——Emu8008,是Emu8000的PCI版本,創新曾經推出過一款AWE64的PCI版本,就是採用的Emu8008,但是市場上非常少見。好在E-mu及時開發出了跨時代的Emu10k1,讓創新公司成功推出了SoundBlaster Live!系列。Emu10k1諸多嶄新的特徵,是一顆可編程的DSP晶元,即時是幾年後的今天,也不會覺得這款晶元太落伍,事實上,基於這款晶元的Live!能夠勝任大部分游戲的需求。2001年,Emu再度開發出比Emu10k1更強的晶元,也就是Audigy系列採用的音頻控制晶元,這款晶元繼承了Emu10k1的所有優點,改善了MIDI等方面的不足,並將運算能力提升4倍,足夠滿足所有游戲的需求。2002年,創新推出Audigy2。
ESS:在ISA時代,ESS是創新最大的競爭對手,產品線豐富,性價比優秀,當年的ESS688/1868等都是非常優秀的晶元,良好的兼容性以及低廉的價格受到眾多板卡商的青睞,市場佔有率極大,是中低端市場的絕對首選。進入PCI時代後,ESS也積極擴展,前後推出了ESS Maestro-I、ESS Maestro-II、ESS Canyon3D等晶元,ESS的兼容性歷來口碑甚佳,ESS Maestro-II更是獲得了帝盟的青睞,著名的S70音效卡就是基於這款晶元,這款晶元有一個簡化的版本SOLO-I,主要交給主板商集成用,很少作為獨立的音效卡晶元使用。Canyon3D是ESS最強的晶元,又被稱作Maestro-2e,也是ESS第一款支持多聲道的晶元,著名的帝盟MX400音效卡正是採用了此款晶元,這款晶元運算能力強大。2001年,ESS 再度發布Canyon3D-2,但是這個時候創新已經壟斷市場了,Canyon3D-2沒有得到應有的名氣和市場,ESS也逐漸在音效卡市場消失,這個創新最老的競爭對手,終於也扛不住壓力退出競爭了,但ESS這家公司還存在,目前主要擴展消費類電子市場。
驊訊C-Media:台灣驊訊也是一家擁有廣泛影響力的廠家,他們推出的CMI-8338/8738晶元曾經深深的影響了低端市場,CMI系列追求性價比,集成了Codec,降低了成本,還節約了PCB的製造和設計費用,因此這幾款晶元往往出現在超低價的獨立音效卡或者主板上,即便在低廉的價格上,CMI系列還提供了24bit/44.1kHz或48kHz的S/PDIF輸入輸出的功能,這點做得甚至比某些高端晶元還好。在很多人眼裡,CMI是一組非常不值得一提的晶元,事實上並非如此,8338/8738在最基本的功能——輸入輸出方面做得很好,但是市場上很少有一款像樣的8338/8738音效卡,但這並不表示8338/8738音質就一定不行,雖然他們的運算能力確實很弱。
雅馬哈YAMAHA:雅馬哈是日本一家著名的從事交通工具以及電聲樂器製造的公司,在ISA時代,雅馬哈的719晶元曾經獲得極佳口碑。在PCI音效卡興起的時代,他們的產品也曾經大出風頭,最著名的有YMF724系列,YMF724系列又有724B、724C、724E、724F四個版本,724E開始起,YMF晶元兼容性得到很大改善,YMF724系列有著溫暖的音色以及非常出色的MIDI合成能力,性價比也是非常出眾,成為當時中端音效卡的首選。著名的724音效卡有中凌雷公,雖然做工不算優秀,但很多人因此領略了724的魅力。在724的基礎上,雅馬哈加入四聲道和數字I/O支持以及對3D音效的改良,推出了744系列,可惜的是,744並沒有再次颳起724旋風。之後雅馬哈發布YMF754晶元並宣布告別民用音效卡領域的競爭。相信很多朋友都記得一個YMF734,雅馬哈根本就沒有什麼YMF734晶元,但當時734音效卡多如牛毛,都是用其他晶元,例如前面提到的ALS4000 Remark而來的,這也多少證明了雅馬哈家族的口碑是相當好的。
水晶Crystal/Cirrus Logic:Cirrus Logic和Crystal是一家公司,兩個名字而已,平時提到的水晶公司就是他們。在這幾家晶元商中,技術實力最強大的正是水晶而不是Emu,數一數創新的高檔音效卡使用了多少水晶的晶元就知道水晶有多強大了。但是這家公司從來就有些吊兒郎當的感覺,做音頻控制晶元顯得很隨意,而且走的是低價路線,很多朋友將水晶晶元和低質低價劃等號了,早在ISA時代,水晶的音頻控制器被大量用於偽造719音效卡,到了PCI時代,也有不少所謂的734音效卡是用水晶的音頻控制器偽造的。久而久之,水晶的形象受到了很大影響,事實上,那些被用於偽造734的晶元,比雅馬哈的晶元還好不少,很有趣的偽造。水晶形象的恢復要多虧傲銳,若不是傲銳希望獨家做大,帝盟和Voyetra Turtle Beach就不會離開傲銳,帝盟選擇了ESS而Voyetra Turtle Beach選擇了水晶,Voyetra Turtle Beach推出了一款讓人震撼的Turtle Beach Santa Cruz,在國外評價甚至超過帝盟MX200,而這款晶元是基於水晶CS4630的,後來大力神和德國坦克的加盟,讓水晶樹立起中端的王者形象,國內的島谷科技推出基於CS4630的黑金2系列更是推翻了傳統的物美價不廉的觀念。水晶發布過的音頻控制晶元很多,最有影響的是CS46XX系列,硬體SRC讓基於這個系列的音效卡的音質都相當不錯,很輕易的就超過了創新的音效卡。DVD方面的優勢更是其他晶元廠商望塵莫及的。另外,水晶也是重要的AC『97 Codec供應商。
Fortemedia:Fortemedia最為著名的是FM801系列,FM801又細分為FM801AS和FM801AU,在DVD在PC普及的時候,很少有晶元可以支持到6聲道系統,創新也沒有及時推出6聲道的音效卡,這給Fortemedia帶來了機遇,也就是這個時候,大量的廉價6聲道音效卡上市,其中大部分都是基於FM801AU的。FM801AU具備數字I/O功能,號稱為DVD音頻優化,加上當時的Live!還是面向高端,FM801AU系列獲得很大的成功。但好景不長,創新推出了Live!5.1後,FM801AU逐漸淘汰出市場。
音效卡 (Sound Card):音效卡是多媒體技術中最基本的組成部分,是實現聲波/數字信號相互轉換的一種硬體。音效卡的基本功能是把來自話筒、磁帶、光碟的原始聲音信號加以轉換,輸出到耳機、揚聲器、擴音機、錄音機等聲響設備,或通過音樂設備數字介面(MIDI)使樂器發出美妙的聲音。
工作原理:音效卡的工作原理其實很簡單,我們知道,麥克風和喇叭所用的都是模擬信號,而電腦所能處理的都是數字信號,兩者不能混用,音效卡的作用就是實現兩者的轉換。從結構上分,音效卡可分為模數轉換電路和數模轉換電路兩部分,模數轉換電路負責將麥克風等聲音輸入設備採到的模擬聲音信號轉換為電腦能處理的數字信號;而數模轉換電路負責將電腦使用的數字聲音信號轉換為喇叭等設備能使用的模擬信號。
[編輯本段]音效卡發展
世界上第一塊音效卡——聲霸卡,是由新加坡創新公司董事長沈望傅先生發明的。這只音效卡在當時引起了一場轟動。有的人認為,這是一個很好的開端,因為PC終於可以「說話」了,並聯想到將來多媒體PC的模樣。但另有一些人卻認為,這只是一場鬧劇(因為當時的音效卡根本不能夠發出很真實的聲音)。但是,10年過後,正如前者所預料的,多媒體PC成了現今的標准,每個人都能利用自己的PC來聽CD、玩有聲游戲、通過Iphone等網路電話來交談,幾乎每一樣事情都和PC音頻發生關系。現在看起來,PC如果沒有了音效卡,也就沒有了繽紛多彩的多媒體世界。
就在人們對PC音頻滿懷疑慮的時候,第一張「真正」的音效卡出現了,它就是著名的Soundblaster 16,這塊卡之所以名為16,是因為它擁有16位的復音數(是指在回放MIDI時由音效卡模擬出所能同時模擬發聲的樂器數目),該音效卡能較為完美地合成音頻效果,具有劃時代的意義,我們終於能把煩人的PC喇叭給拆掉了。
第二次重大變革是Soundblaster 64 Gold,這是第一隻讓人發出驚嘆的音效卡,採用了EMU8000音頻晶元的SB 64 Gold無論是其價格還是性能都讓人大吃一驚,原來音效卡也可以賣那麼貴啊?原來音效卡發出的聲音也能如此動聽!Emu8000晶元破天荒地支持64位復音數(32個是硬體執行,另外32個由Creative開發的軟體生成),鍍金的接線端子,120db的動態范圍,96db的信噪比,相信音質比那時的一些國產CD機還要好!一切都是為了獲得最高質量的音響效果而定做的。當然,現在看來,該音效卡的缺點還是明顯的,一是使用了ISA匯流排,限制了PC音頻系統的發揮,只能實現虛擬的3D音頻技術,而且在播放中,由於使用了低帶寬的ISA匯流排,因此在信噪比和保真度方面還有一定的問題;另外就是必須採用板載的「聲存」(用來存放音色庫的內存),而且這些音效卡的內存異常昂貴(其實也不就是普通的DRAM嘛),原來只帶了4MB,為了能獲得更好的合成效果,許多專業的MIDI製作人士還是掏錢加上了更多的聲存,以存放更好效果的音色庫。通過這樣的結合,Soundblaster 64 Gold能回放出很悅耳的合成音樂,一度令許多電腦MIDI發燒友為之興奮。
在這兩個發展階段里,Creative成了老大哥,其他的音效卡產品相比起它來就像是綠葉和紅花的關系,越發襯托出Soundblaster的偉大。當然,在其他的音效卡中也出了幾個精品,像Ess logic的ESS688F,Topstar的Als007等,它們都是以極為低廉的價格提供了與Soundblaster 16相近的性能,當年很多兼容機裝的都是這兩種音效卡。在音效卡的發展歷史上,有代表性的作品幾乎都是Creative(創新)公司的產品,由此我們也看出該公司在這方面的領導作用。Creative在音效卡界的地位就和CPU界的Intel以及軟體業的Microsoft一樣,是行業中的標准。
對3D音效的渴求促使了第三次音效卡大變革,Soundblaster 64 Gold率先支持了模擬3D音效,但同時由於ISA匯流排帶寬太窄了,限制了音效卡的再度發展,因此PCI音效卡是註定要誕生的。第一隻PCI音效卡是S3的Sonics Vibes,它擁有一個32位復音的波表生成器,支持Microsoft DirectSound和DirectMusic加速。並且附帶了SRS 3D音效和Infinipatch downloadable音色庫下載標准。同時,它也帶來了與DOS環境的極不兼容(那時還有相當一部分人使用DOS操作系統),音頻回放時的爆音,回放MIDI時的噪音和相對拙劣的回放效果,這使得PCI音效卡產品成為了一種讓人們產生爭議的產品。
但隨著Soundblaster推出了另一個劃時代的巨作Soundblaster Live! 之後(在此之前發布的PCI64、128等音效卡是收購了Ensoniq公司後採用它們開發的晶元製作的),人們對PCI音效卡的優越性也深信不疑了(看看那個價錢,你當然要相信它是好東西了)。由於採用了PCI匯流排結構,音效卡與系統的連接有了更大的帶寬,一些在ISA音效卡上沒有能力實現的效果,如使用Downloadable(能夠下載)的音色庫,更為逼真的3D音效,更好的音質和信噪比等,都把PC音頻推向了另一個高峰。在這里,我們要留意,PC音頻更新的周期沒有CPU和顯示卡那麼快,它只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真的不夠用了,才會出現和研發它的改進或替代產品,所以說,投資一個好的PC音頻系統是非常值得的,起碼不會迅速地被淘汰。
當今PC音頻的進一步發展變化將主要體現在以下4個方面:
· ISA音效卡向PCI音效卡過渡
· 更為逼真的回放效果
· 高質量的3D音效
· 轉向USB音頻設備
『肆』 誰發明的電腦
第一台是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莫爾電工學院製造的~
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莫爾電工學院計算機(全稱:電子計算機;別稱:電腦,英文:Computer)是20世紀最偉大的科學技術發明之一,對人類的生產活動和社會活動產生了極其重要的影響,並以強大的生命力飛速發展。它的應用領域從最初的軍事科研應用擴展到目前社會的各個領域,已形成規模巨大的計算機產業,帶動了全球范圍的技術進步,由此引發了深刻的社會變革。計算機已遍及學校、企事業單位,進入尋常百姓家,成為信息社會中必不可少的工具。它是人類進入信息時代的重要標志。
計算機是由早期的電動計算器發展而來的。1946年,世界上出現了第一台電子數字計算機「ENIAC」,用於計算彈道。是由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莫爾電工學院製造的。1956年,晶體管電子計算機誕生了,這是第二代電子計算機。只要幾個大一點的櫃子就可將它容下,運算速度也大大地提高了。1959年出現的是第三代集成電路計算機。最初的計算機由約翰·馮·諾依曼發明(那時電腦的計算能力相當於現在的計算器),有三間庫房那麼大,後逐步發展。
1946年面世的「ENIAC」,它主要是用於計算彈道。是由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莫爾電氣工程學院製造的,它的體積龐大,佔地面積170多平方米,重量約30噸,消耗近150千瓦的電力。顯然,這樣的計算機成本很高,使用不便。這個說法被計算機基礎教科書上普遍採用,事實上在1973年根據美國最高法院的裁定,最早的電子數字計算機,應該是美國愛荷華州立大學的物理系副教授約翰·阿坦那索夫和其研究生助手克利夫·貝瑞(Clifford E. Berry ,1918-1963)於1939年10月製造的"ABC"(Atanasoff- Berry-Computer)。之所以會有這樣的誤會,是因為「ENIAC」的研究小組中的一個叫莫克利的人於1941年剽竊了約翰·阿坦那索夫的研究成果,並在1946年時,申請了專利。由於種種原因直到1973年這個錯誤才被扭轉過來。(具體情況參閱網路----「約翰·阿坦那索夫」詞條,希望大家記住ABC和約翰·阿坦那索夫,希望以後的教科書能夠修改這個錯誤)。後來為了表彰和紀念約翰·阿坦那索夫在計算機領域內作出的偉大貢獻,1990年美國前總統布希授予約翰·阿坦那索夫全美最高科技獎項----「國家科技獎」。
硬體
所謂硬體,是指構成計算機的物理設備,即由機械、電子器件構成的具有輸入、存儲、計算、控制和輸出功能的實體部件。下面介紹一下電腦主機的各個部件:
(1)電源:電源是電腦中不可缺少的供電設備,它的作用是將220V交流轉換為電腦中使用的5V,12V,3.3V直流電,其性能的好壞,直接影響到其他設備工作的穩定性,進而會影響整機的穩定性。
(2)主板:主板是電腦中各個部件工作的一個平台,它把電腦的各個部件緊密連接在一起,各個部件通過主板進行數據傳輸。也就是說,電腦中重要的「交通樞紐」都在主板上,它工作的穩定性影響著整機工作的穩定性。
(3)CPU:CPU(Central Precessing Unit)即中央處理器,是一台計算機的運算核心和控制核心。其功能主要是解釋計算機指令以及處理計算機軟體中的數據。CPU由運算器、控制器、寄存器、高速緩存及實現它們之間聯系的數據、控制及狀態的匯流排構成。作為整個系統的核心,CPU 也是整個系統最高的執行單元,因此CPU已成為決定電腦性能的核心部件,很多用戶都以它為標准來判斷電腦的檔次。
(4)內存:內存又叫內部存儲器(RAM),屬於電子式存儲設備,它由電路板和晶元組成,特點是體積小,速度快,有電可存,無電清空,即電腦在開機狀態時內存中可存儲數據,關機後將自動清空其中的所有數據。 內存有DDR、DDR II、DDR III三大類,容量1-8GB。
(5)硬碟:硬碟屬於外部存儲器,由金屬磁片製成,而磁片有記功能,所以儲到磁片上的數據,不論在開機,還是並機,都不會丟失。硬碟容量很大,目前已達TB級,尺寸有3.5英寸、2.5英寸、1.8英寸、1.0英寸等,介面有IDE、SATA、SCSI等,SATA最普遍。
移動硬碟是以硬碟為存儲介質,強調便攜性的存儲產品。目前市場上絕大多數的移動硬碟都是以標准硬碟為基礎的,而只有很少部分的是以微型硬碟(1.8英寸硬碟等),但價格因素決定著主流移動硬碟還是以標准筆記本硬碟為基礎。因為採用硬碟為存儲介質,因此移動硬碟在數據的讀寫模式與標准IDE硬碟是相同的。移動硬碟多採用USB、IEEE1394等傳輸速度較快的介面,可以較高的速度與系統進行數據傳輸。
(6)音效卡:音效卡是組成多媒體電腦必不可少的一個硬體設備,其作用是當發出播放命令後,音效卡將電腦中的聲音數字信號轉換成模擬信號送到音箱上發出聲音。
(7)顯卡:顯卡在工作時與顯示器配合輸出圖形,文字,顯卡的作用是將計算機系統所需要的顯示信息進行轉換驅動,並向顯示器提供行掃描信號,控制顯示器的正確顯示,是連接顯示器和個人電腦主板的重要元件,是「人機對話」的重要設備之一。
(8)網卡:網卡是工作在數據鏈路層的網路組件,是區域網中連接計算機和傳輸介質的介面,不僅能實現與區域網傳輸介質之間的物理連接和電信號匹配,還涉及幀的發送與接收、幀的封裝與拆封、介質訪問控制、數據的編碼與解碼以及數據緩存的功能等。網卡的作用是充當電腦與網線之間的橋梁,它是用來建立局網並連接到inerrnet的重要設備之一。
在整合型主板中常把音效卡、顯卡、網卡部分或全部集成在主板上。
(9)數據機:數據機是通過電話線上網時必不可少的設備之一。它的作用是將電腦上處理的數字信號轉換成電話線傳輸的模擬信號。隨著ADSL寬頻網的普及,數據機逐漸退出了市場。
(10)軟碟機:軟碟機用來讀取軟盤中的數據。軟盤為可讀寫外部存儲設備,與主板用FDD介面連接。現已淘汰。
(11)光碟機:電腦用來讀寫光碟內容的機器,也是在台式機和筆記本攜帶型電腦里比較常見的一個部件。隨著多媒體的應用越來越廣泛,使得光碟機在計算機諸多配件中已經成為標准配置。目前,光碟機可分為CD-ROM驅動器、DVD光碟機(DVD-ROM)、康寶(COMBO)和刻錄機等。
(12)顯示器:顯示器有大有小,有薄有厚,品種多樣,其作用是把電腦處理完的結果顯示出來。它是一個輸出設備,是電腦必不可缺少的部件之一。分為CRT、LCD、LED三大類,介面有VGA、DVI兩類。
(13)鍵盤:鍵盤是主要的輸入設備通常為104或105鍵,用於把文字、數字等輸到電腦上。
(14)滑鼠:當人們移到滑鼠時,電腦屏幕上就會有一個箭頭指針跟著移動,並可以很准確切指到想指的們位置,快速地在屏幕上定位,它是人們使用電腦不可缺少的部件之一。 鍵盤滑鼠介面有PS/2和USB兩種。
(15)音箱:通過它可以把電腦中的聲音播放出來。
(16)列印機:通過它可以把電腦中的文件列印到紙上,它是重要的輸出設備之一。目前,在列印機領域形成了針式列印機、噴墨列印機、激光列印機三足鼎立的主流產品,各自發揮其優點,滿足各界用戶不同的需求。
(17)視頻設備,如攝像頭、掃描儀、數碼相機、數碼攝像機、電視卡等設備,用於處理視頻信號
『伍』 音效卡的發展歷史
世界上第一塊音效卡叫做ADLIB魔奇音效卡,於1984年誕生於英國的ADLIB AUDIO公司。可以說ADLIB公司是名副其實的「音效卡之父」。當然,那時的技術還很落後,在性能上存在著許多不足之處,就拿這塊音效卡來說,它是單聲道的,而且音質現在看來簡直是爛到極點,但無疑它的誕生,開創了電腦音頻技術的先河。
真正把音效卡帶入個人電腦領域的,是由新加坡創新公司董事長沈望傅先生發明的Sound Blaster「聲霸卡」。這只音效卡在當時引起了一場轟動。有的人認為,這是一個很好的開端,因為PC終於可以「說話」了,並聯想到將來多媒體PC的模樣。但另有一些人卻認為,這只是一場鬧劇(因為當時的音效卡根本不能夠發出很真實的聲音)。但是,10年過後,正如前者所預料的,多媒體PC成了現今的標准,每個人都能利用自己的PC來聽CD、玩有聲游戲、通過Iphone等網路電話來交談,幾乎每一樣事情都和PC音頻發生關系。,也就沒有了繽紛多彩的多媒體世界。
就在人們對PC音頻滿懷疑慮的時候,第一張「真正」的音效卡出現了,它就是著名的Soundblaster 16,這塊卡之所以名為16,是因為它擁有16位的復音數(是指在回放MIDI時由音效卡模擬出所能同時模擬發聲的樂器數目),該音效卡能較為完美地合成音頻效果,具有劃時代的意義,我們終於能把煩人的PC喇叭給拆掉了。
第二次重大變革是Soundblaster 64 Gold,這是第一隻讓人發出驚嘆的音效卡,採用了EMU8000音頻晶元的SB 64 Gold無論是其價格還是性能都讓人大吃一驚,原來音效卡也可以賣那麼貴啊?原來音效卡發出的聲音也能如此動聽!Emu8000晶元破天荒地支持64位復音數(32個是硬體執行,另外32個由Creative開發的軟體生成),鍍金的接線端子,120db的動態范圍,96db的信噪比,相信音質比那時的一些國產CD機還要好!一切都是為了獲得最高質量的音響效果而定做的。當然,現在看來,該音效卡的缺點還是明顯的,一是使用了ISA匯流排,限制了PC音頻系統的發揮,只能實現虛擬的3D音頻技術,而且在播放中,由於使用了低帶寬的ISA匯流排,因此在信噪比和保真度方面還有一定的問題;另外就是必須採用板載的「聲存」(用來存放音色庫的內存),而且這些音效卡的內存異常昂貴(其實也不就是普通的DRAM嘛),原來只帶了4MB,為了能獲得更好的合成效果,許多專業的MIDI製作人士還是掏錢加上了更多的聲存,以存放更好效果的音色庫。通過這樣的結合,Soundblaster 64 Gold能回放出很悅耳的合成音樂,一度令許多電腦MIDI發燒友為之興奮。
在這兩個發展階段里,Creative成了老大哥,其他的音效卡產品相比起它來就像是綠葉和紅花的關系,越發襯托出Soundblaster的偉大。當然,在其他的音效卡中也出了幾個精品,像Ess logic的ESS688F,Topstar的Als007等,它們都是以極為低廉的價格提供了與Soundblaster 16相近的性能,當年很多兼容機裝的都是這兩種音效卡。在音效卡的發展歷史上,有代表性的作品幾乎都是Creative(創新)公司的產品,由此我們也看出該公司在這方面的領導作用。Creative在音效卡界的地位就和CPU界的Intel以及軟體業的Microsoft一樣,是行業中的標准。
對3D音效的渴求促使了第三次音效卡大變革,Soundblaster 64 Gold率先支持了模擬3D音效,但同時由於ISA匯流排帶寬太窄了,限制了音效卡的再度發展,因此PCI音效卡是註定要誕生的。第一隻PCI音效卡是S3的Sonics Vibes,它擁有一個32位復音的波表生成器,支持Microsoft DirectSound和DirectMusic加速。並且附帶了SRS 3D音效和Infinipatch downloadable音色庫下載標准。同時,它也帶來了與DOS環境的極不兼容(那時還有相當一部分人使用DOS操作系統),音頻回放時的爆音,回放MIDI時的噪音和相對拙劣的回放效果,這使得PCI音效卡產品成為了一種讓人們產生爭議的產品。
但隨著Soundblaster推出了另一個劃時代的巨作Soundblaster Live!之後(在此之前發布的PCI64、128等音效卡是收購了Ensoniq公司後採用它們開發的晶元製作的),人們對PCI音效卡的優越性也深信不疑了(看看那個價錢,你當然要相信它是好東西了)。由於採用了PCI匯流排結構,音效卡與系統的連接有了更大的帶寬,一些在ISA音效卡上沒有能力實現的效果,如使用Downloadable(能夠下載)的音色庫,更為逼真的3D音效,更好的音質和信噪比等,都把PC音頻推向了另一個高峰。在這里,我們要留意,PC音頻更新的周期沒有CPU和顯示卡那麼快,它只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真的不夠用了,才會出現和研發它的改進或替代產品,所以說,投資一個好的PC音頻系統是非常值得的,起碼不會迅速地被淘汰。
當今PC音頻的進一步發展變化將主要體現在以下4個方面:
ISA音效卡向PCI音效卡過渡;
更為逼真的回放效果;
高質量的3D音效;
轉向USB音頻設備。
『陸』 MP3是誰發明的
第一台MP3隨身聽:Saehan MPman F10
許多人都以為第一台MP3是 Diamond在1999年發布的Rio 300,實際上,MP3隨身聽的發展,可以追溯到1997年3月。當時一位三星的部門總經理Moon,在飛機上閱讀一份文字、影像與MP3綜合的簡報。當 Moon閱讀完畢,要摘下耳機時,發現他座位旁邊的旅客正聽著MD。回到韓國後,他將這個想法提給當時有總裁尹鍾龍。可惜的是,當時三星正在進行組織重整,無暇兼顧Moon的發展提案。而且1997年第4季,亞洲金融風暴的企業裁員風,Moon也難以倖免於難,因此離開三星。但是,Moon卻把這個想法帶到另一家韓國企業Saehan(世韓,1995年從三星分離出來),並在1998年推出第一台MP3播放器MPman F10。F10不僅啟動了MP3硬體的市場,也吸引韓國多家廠商跳進MP3播放器市場,至今,韓國在MP3硬體方面還佔有相當重要的地位,有許多先進的產品都來自於韓國。據說,Rio 300的創始人之一是從韓國的世韓公司挖過去的,而創新的Nomad一代則根本就是OEM三星的YEPP系列的一種。
1997年春的一天,韓國三星公司某集團的總裁Moon先生。出差在美國回到漢城的飛機上,在他的筆記本電腦上看他的同事給他發出的一分報告。這是一份圖象、文字、音樂合成的簡報。Moon先生在看這分報告時,突然心血來潮想到,電腦上的音樂播發系統要是將其取下,獨立發展成一個產品,這不是最好的音樂隨身聽嗎!可惜半年後,發生亞洲金融風暴。三星公司受到巨大的沖擊。統領一萬多人的Moon先生被迫提早退休。
1998年MPMAN公司推出了世界上第一台F-10 MP3音樂播放器。Moon先生是MPMAN公司的總裁,原來他離開三星後,帶著他的沒有完成的心願在MPMAN公司實現了他願望。幾個月後韓國的其他公司也相續推出了不同類型的MP3產品。
MP3的第一個市場就是在韓國本地。1999年的韓國已是全球INTERNET 寬頻技術發展最好的國家之一。電腦和網路的普及很快的帶動了這個新產品的發展,2000年韓國本地的市場已近30萬台。第二個市場就是日本,憑著韓國和日本的長期貿易關系和技術合作關系,韓國的產品幾乎可以與日本的產品比美,產品很快且順利地進入了日本市場。SONY推出MP3產品已是2001年的事情了。
『柒』 音箱發明的由來
音箱發明的由來http://jxzx.szfte.cn/cnschool/upload/homepage/subject/research/upload/new.asp?id=343音箱的歷史 如果不是因為Marshall音箱,Cream和Jimi Hendrix Experience在60年代末時就不會那麼出色,如果Cream和Hendrix沒有那麼棒,重金屬可能就沒有誕生。如果這個世界上沒有重金屬音樂,那麼也不會有《Guitar World》雜志。那麼你們這些讀者可能現在正在學吹單簧管,或者在努力訓練成為一名體育明星。 所以我們每個人都欠這個非常熱心的有涵養的倫敦紳士一個大人情——他的名字是Jim Marshall。Marshall音箱是搖滾樂發展歷程中最偉大的豐碑,同時影響了搖滾樂歷史中最有影響力的偉大吉他手們:Pete Townsend、Jimi Hendrix、Eric Clapton、Jeff Beck、Jimmy Page、Ritchie Blackmore、Mick Ralphs、Angus Young、Billy Gibbons、Eddie Van Halen、Yngwie Malmsteen、Slash、Dave Navarro和Tom Morello,這里只列出一部分人。今年(2002年)是Marshall Amplification公司成立的第40個年頭。正是我們做一個全面的回顧Marshall歷史的好時機。 作為一位現年已是79歲的老人,Jim Marshall仍然一如既往的每天都去位於英國Milton Keynes的公司總部參與一切和公司有關的運作。「我仍然早上6點就起床,我從來都是第一個進公司,我不喜歡浪費光陰。」 Jim Marshall 13歲就進入了演藝圈,他做過從跳踢踏舞、合唱團員、鼓手、樂團領隊和打鼓指導。在1960年,他在Hanwell的Uxbridge路旁開了他的第一家專門賣鼓的商店。但是在經常光顧商店的年輕搖滾樂手的鼓動和要求下,Marshall也開始做起了其他樂器的生意,包括電吉他和擴音器/音箱。這些鼓動他的樂手中就有一個吉他手,他的名字是Pete Townsend。在之後的幾年內,他和他的樂隊The Who走紅了整個英國,但是在1960年時,Marshall只知道這個年輕人是他的一個吹薩克斯管的老朋友Cliff Townsend的兒子。 Marshall回憶當時年輕的Pete總是和他的朋友在抱怨。「Pete總是說,『在倫敦西面的樂器店裡,那的人總是瞧不起我們,就因為我們是玩搖滾樂的。為什麼你不在你的店裡賣吉他和音箱呢?』我就說,「我只會打鼓,我可不懂吉他和音箱,不過我可以試試。』我試了,自從這個「試」字出了口,我就一直成功至今。」 很多那個時代的大樂團的樂手都對搖滾樂有很大的成見。但是Marshall很早就對這些不在乎了。「Mick Waller(後來與Jeff Beck和Rod Stewart合作)是最早跟我學鼓的學生中的一個,他就要我教他學打搖滾樂鼓。」「我就告訴他『其實那是很容易的,因為節奏全是四分音符,和拉丁音樂一樣,只不過重音在不同的地方。但是相信我,這種流行的東西幾個月以後就會被人們忘記。』我當時有多麼的糊塗啊?」 Marshall在一個非常適合的時機進入了音樂樂器這一行。The Beatles1963年的首張專集開啟了英國搖滾樂征服美國和全世界流行音樂界的篇章。全世界都在關注著英國。但是多數英國樂手用的樂器都是美國做的。Marshall的商店裡賣的最好的兩件樂器是Gretsch Country Gentleman (George Harrison非常喜歡用的琴)和幾乎完全美國製作的Fender Tremoulx音箱。 但這個局面將馬上改變。在1962年,Jim Marshall雇了一個修理工——Ken Bran,他曾經是倫敦走場樂隊Peppy & the New York Twisters的成員。兩個人都經常和光顧商店的樂手交流意見。其中包括Pete Townsend,錄音棚手Big Jim Sullivan和當時的流行樂隊Brian Poole & the Tremoloes的成員。「他們來我的商店看我,說外面能買到的音箱不適合他們玩的這種音樂。」所以Marshall決定試一試自己製作為當時的搖滾樂量身定做的音箱。從純粹的經濟角度上來說,這個主意也是非常可行的,因為英國產的音箱可以以比美國進口的音箱更便宜的價格在英國本土出售。 Jim Marshall在二戰期間曾修理過戰斗機上的電路,但是他從來沒有音響器材方面的經驗。「我和Ken Bran談過,然後他說『我的技術還不夠獨立的從什麼都沒有開始製作一個音箱。但我知道EMI有個特聰明的18歲孩子,叫Dudley Craven。』我就說,『帶他來見我,我和他聊聊。』後來我就問這個年輕人,『你願意加入我們的團隊一起製作第一個搖滾樂音箱嗎?』他說,『我太願意了,但是我現在在EMI打工。』我問他,『你掙多少錢?』他回答,『一周四個英鎊。』我說,『如果我一周發你15英鎊,和Ken一樣呢?』他爽快的答應了。可能現在聽起來挺可笑的,但是當時15英鎊可是不少錢呢。」 到1962年9月,Bran和Craven已經完成了第一個Marshall音箱的雛形。那是一個模仿了Fender Bassman 5F6A的35瓦音箱。雖然有些電路的偏壓和阻尼器和其他的零件因為當時可供選擇電器零件缺乏的限制而有所不同。但是Marshall仍需要為它製作一個Cab。Marshall以前在樂團里時就製作過喇叭音箱,他就在家裡的車庫里開始做了起來。他一開始是打算根據Bran和Craven的設計加上分開的兩個12英寸的喇叭。 「但是擴音器很快就把喇叭給爆了,因為當時的喇叭只能承受25瓦。所以我就說,『我試試用4個喇叭。』但是我需要把它做的盡可能的小。因為當時的交通運輸全靠小貨車。我把喇叭箱子的後蓋上蓋上了一塊硬板,因為我知道那樣更好聽。」 這么一個平凡的考慮就演變成了我們現在所熟悉的4X12喇叭箱子,命中註定要成為搖滾音箱設計中的經典。「但是當我把擴音器放在直面的喇叭箱子上時,它怎麼看也不好看,看起來太平常了。所以我把喇叭箱子做成了正面有斜度的樣子。」 封閉式的音箱後蓋也證明了比它之前的開放式的有更緊的音質。而且,Bran和Craven製作的電路也產生了獨特的音色。兩者結合,產生了非常不同於Fender Bassman的音色,Marshall團隊設計音箱最初的參照物。一個全新的聲音就這樣誕生了。這個Marshall的第一個音箱最初被叫做MARK II但最終確定在了JTM45。代表了Jim和Terry Marshall,Terry就是Jim的兒子,在一個倫敦的樂隊里吹SAX,也是店裡的幫手。不用說也知道,他的樂隊的設備總是最好的。 還有很多其他的倫敦樂隊感謝Marshall。直到1962年底,JTM45已經開始生產而且銷量非常好。Marshall總是在不停的改進和更新他的產品。到1964年,Marshall開始使用KT66電子管,把音箱的瓦數從35提升到45。 1965年對Marshall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從生意上來說,Jim和一家英國公司Rose-Morris簽了一份15年的代理銷售合同。這份合同為他的生意提供了原始資本,但是有代價。相反,Marshall相信這份和Rose-Morris簽的合同是他「一生中最大的失誤。Rose-Morris根本就不懂經營。比如說,他們在我的價格上提高了55%,就等於直接把我們自己的產品從世界市場上給擠了出去,這樣的狀況持續了很長一段時間。」 Rose-Morris合同同時也把Marshall原本已經建立起來的銷售網路給中斷了,其中包括Jim的老朋友Johnny Jones,在英國北部銷售Marshall的音箱。為了補償他的這位朋友,Jim開發了Park的品牌。基本上就是Marshall音箱,但是商標上寫著Park (也是Jones老婆Margaret的娘家名)。這樣Jones就可以在不違背Rose-Morris合同的前提下繼續銷售Jim的產品了。在之後的歲月中,Marshall經常用Park牌子來常試一些實驗性的產品和那些Rose-Morris不感興趣的產品。也是Marshall根據不同的商業需要所注冊的不同品牌。其中有Big M (針對德國市場)、Kitchen-Marshall(提供給英國北部的Kitchen樂器連鎖店)和Narb(Ken Bran的姓的字母倒過來拼寫)。因為這些牌子的稀少和怪異,所以在音箱收藏市場上總能賣出高價來。
『捌』 電腦的發明者是誰
人們普遍認同計算機理論的最重要奠基人是圖靈與馮·諾依曼。圖靈建版立了理論模型,發展了可計權算理論;馮·諾依曼確定了現在計算機的基本機構。不過,計算機的發展很難簡單地歸功於某一個人,它是人類智慧的共同結晶。
計算機發展
早在十七世紀,法國有一位科學家叫布萊士·帕斯卡。1642年,帕斯卡設計並製作了一台只要旋緊發條就能自動進行簡單加減計算的裝置,被稱為是世界上第一台數字計算器,為以後的計算機設計提供了基本原理。
後來,德國的數學家萊布尼茨造出來一台可以進行加減乘除運算的機械式計算機。
1936年,英國數學家圖靈首先提出了一種以程序和輸入數據相互作用產生輸出的計算機構想,後人將這種機器命名為通用圖靈計算機。
1938年出現了首台採用繼電器進行工作的計算機「Z-1」,但是繼電器有機械機構,並不是完全的電子器材。
1942年阿坦那索夫和貝利發明了首台採用真空管的計算機,這台計算機命名為ABC。
世界上公認的第一台現代電子計算機是1946年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誕生的ENIAC。
盡管ENIAC在1946年才誕生,但它擁有了今天計算機的主要結構和功能,是通用計算機。
『玖』 mp3 player是誰發明的
MP3是由動畫專家團體(Motion Picture Experts Group)所發明的,這個團體致力於研究影音數據壓縮公開標准...其實就是我們常聽到MPEG,如何,聽起來挺酷的吧,但無論如何,讓我們在聽到美妙的MP3音樂時,心懷著感激吧!! MP3格式的數字音樂,原本只有在配有音效卡與音箱的計算機中才可播放。但在大約兩年前,鑽石多媒體公司(Diamond Multimedia)宣布推出MP3隨身聽Rio之後改變了整個音樂市場。突然之間,網路音樂不再是一群計算機玩家頭戴耳機在屏幕前哼哼唱唱,只要你買個MP3隨身聽 (MP3 Player)就可以把MP3格式的歌曲復制到該設備中,解決了MP3不可攜帶的限制,而廣大的唱片工業,卻如芒刺在背,開始感受到強大的威脅。美國錄音工業協會RIAA(Recording Instry Association of America)甚至提出控告要禁止Rio上市,但在1999年6月RIAA打輸官司後,MP3成了IT界與音樂界最熱門的話題之一。從國內外各大搜尋引擎的統計顯示,"MP3"已成為排名緊接於"性"、"sex"之後,最常被網路使用者查詢的熱門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