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文學理論,為什麼說社會生活是文學創造的唯一源泉的答案怎麼答
從發生學的意義上說,文學源於生活。現實生活是文學的本原。中國古代的「感物版說『』強調思權想感情的發生只能源於豐富的人生經驗,西方的「」摹仿說則強調了社會生活為創作提供了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素材。由於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文學是一種社會意識,是一種源於社會生活並受生活所制約的精神生產。文學必須依賴於生活。社會生活是文學創造的唯一源泉
2. 文學創造的客體是什麼
文學創作的客體,是指進入創作主體體驗和實踐范圍內並同創作主體發生審美關系的那回一部分客觀社會生答活。創作客體的特徵是:對象性、客觀性與審美性。對象性又稱相關性,作家的創作對象不可能是社會生活的全部。只有與作家發生審美對象性聯系的那一部分社會生活,才能成為作家的創作客體。
3. 文學理論課後答案
文學理論教程
第一章
基本概括:
1.文藝學:研究文學及其規律的學科。
2.文學活動:把文學理解為一種活動,由作品、作家、世界、讀者等要素組成,是人類的一種高級的特殊的精神活動。
3.文學理論:對文學的原理、文學的范疇和判斷標准等問題的研究。
4.文學批評:以文學理論所闡明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疇和方法為指導,專門地去具體分析和評論一個個作家、作品。
5.文學史:是一門以研究主流文學為對象的,清理並描述文學演變過程,探討其發張規律的一門學科。
思考問題:
1.試從學科歸屬、對象任務和學科品格三個角度,說明文學理論的性質
答:文學理論的學科歸屬:文學理論是文藝學中的三個分支之一,與其他分支有密切的聯系,它通過對文學問題的審視,側重於研究文學中帶有一般性普遍規律,它力圖指導、制約其他分支的研究。
從對象任務上看,文學活動作為人類的一種精神活動,它有一個歷史發展過程,它是隨著時代的發展而發展的,顯示出不同歷史階段的特徵。它作為人類的一種特殊的精神活動,從總體上來研究文學活動區別於其他活動的特殊性質。社會生活是一切種類的文學藝術的源泉。經過作家的藝術創造,成為文學文本。研究作品的構成因素和相互關系,文本一定要經過閱讀、鑒賞、批評。
從學科品格上看,具有實踐性和自身獨特的價值取向。
2.文學理論的幾種基本形態?其劃分的依據是什麼?
答:基本形態有:文學哲學,文學社會學,文學心理學,文學符號學,文學價值學,文學信息學,文學文化學。
劃分依據是:文學創作——文學作品——文學接受和文學創造——藝術價值——文學消費
第二章
基本概念:
1.馬克思主義文學理論:是馬克思主義整體中的有機組成部分。是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地繼承德國古典哲學、美學、文藝學的基礎上創立的。
2.文學活動論:馬克思主義首先把文學理解為人的一種活動,並建立了「文學活動論」。
3.文學反映論:把文學活動看成是一種人的主體對於客體的認識與反映,文學是對於生活的反映,是一種藝術的反映。
4.藝術生產論:是把物質生產與作為精神生產的藝術生產相比較,藝術生產是指實際的藝術創作過程。
5.文學審美意識形態論:把文學藝術看成是「審美意識形態」,意味著文學藝術是社會意識形態的變體,它既具有意識形態的性質,又具有審美的性質,是這兩者的有機結合。
6.藝術交往論:把文學藝術理解為一種交往和對話。
思考問題:
1.作為馬克思文學理論的基石是什麼?試作簡要說明。
答:文學活動論:馬克思主義首先把文學理解為人的一種活動,並建立了「文學活動論」。文學藝術活動作為人的精神性的生活活動,也是人的本質力量的對象化,人的本質力量的一部分通過文學藝術的創造和欣賞展現和外化出來。文學是作為主體的人的能動的創造,它塑造人,是一種「人學」。
文學反映論:馬克思主義從哲學的存在與意識的相互理論出發,把文學活動看成是一種人的主體對於客體的認識與反映,文學是對於生活的反映,是一種藝術的反映。
藝術生產論:人學作為人的活動之一,進入社會就成為一種藝術生產活動。因此,馬克思隨著時代發展把文學活動理解為「藝術生產」活動,「藝術生產」是把物質生產與作為精神生產的藝術生產相比較,藝術生產是指實際的藝術創作過程。
文學審美意識形態論:文學藝術是建立在社會經濟基礎之上的上層建築,是上層建築中的一種社會意識形態。把文學藝術看成是「審美意識形態」,意味著文學藝術是社會意識形態的變體,它既具有意識形態的性質,又具有審美的性質,是這兩者的有機結合。
藝術交往論:把文學藝術理解為一種交往和對話。文學作為一種語言符號的藝術,更是主體與主體之間對話與交往的理想之域。文學活動就是由世界、作家、作品、讀者所構成的一個交往結構。
2.試概括出馬克思主義對文學的理解的特點。
答:由於馬克思主義文學理論是馬克思、恩格斯在構建其革命學說時創立的,因此,這種理論的創立,總是與革命實踐的需要密切相關的,同時也是被實踐證明了的。
3.建設中國當代的文學理論應注意幾個方面的問題?
答:以馬克思主義作為理論指導;中國當代的文學理論應具有中國特色;建設中國當代的文學理論,要具有當代性,體現時代精神。
第三章
基本概念:
1.生活活動:是以生產活動為基礎的,人類生存、繁衍和發展的活動系統的總稱。
2.本質力量的對象化:在生產勞動中,人改造了自然,使自然變化了人化的自然;同時,人在改造自然的過程中也改造了自己,使自己被自然所豐富所改造。
3.文學活動的「四個要素」:作者、世界、作品、讀者,這四個要素在文學活動中形成形成相互滲透、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的整體關系。
4.文學活動的對話性結構:指文學活動不同要素之間的互動關系。圍繞作品這個中心,作者與世界、讀者之間建立起來的是一種話語夥伴關系。其中,分別夠成了若干對主體間性關系,包括自我與自我、自我與現實他者、自我與超驗他者以及自我與潛在他者。在文學活動中,主體和對象的關系始終處於發展與變化之中。一方面是主體的對象化,另一方面是對象的主體化,正是在主體對象化和對象主體化的互動過程中,才生動地顯示出了文學所特有的社會的和審美的本質屬性。
5.文學本體論:英美新批評強調文學作品的本體地位提出這一觀點,代表人物是蘭塞姆,認為文學活動的本體在於文學作品而不是外在的世界和作者。
6.勞動說:文學原始發生的主要學說之一,把勞動作為文學的起點。勞動提供了文學活動的前提條件,勞動產生了文學活動的需要,勞動構成了文學描寫的主要內容,勞動制約了早期文學的形式。
7.物質生產與精神生產的「不平衡關系」:指文學進程、發展與經濟的發展並不總是同步的。有時甚至是反方向的發展。這種不平衡有兩種典型的體現:一是某些文藝類型只能興盛在生產發展相對低級的階段隨生產力的發展,它的繁榮階段也就過去了。另一種情況是藝術生產與物質生產的發展水平並不是呈正比例,經濟落後的國家或地區可能在文學藝術上反而領先。
思考問題:
1.文學活動與生活活動是怎樣的關系?文學活動在生活活動中處在什麼位置?
答:人的生活活動是文學活動的前提。生活活動導致人與對象之間的詩意情感關系,生活活動導致人的自覺能動的文學創造。生活活動使文學成為人的本質力量的確證。
位置:作為一種審美精神活動在人的生活活動中處於重要地位,並且具有意識形態特徵。
2.文學活動的四種理論視角各自的理論依據是什麼?請簡述之,並指明它們的片面性。
答:文學活動的四種理論視角分別從文學活動的四個要素為依據。從作品角度出發的本體論(形式主義);從作家角度出發的接受論(接受美學主義);從世界角度出發的再現論(現實主義);以及從讀者角度出發的表現論(浪漫主義)。
3.簡要論述文學起源上的「勞動說」。
答:勞動提供了文學活動的前提條件:人類的生產活動是一切其他基本活動的前提,這一方面在於人要滿足基本生存需要後才能從事其他活動,另一方面,在於人就是在這種生產活動中生成的。
勞動產生了文學活動的需要,人的活動都伴隨著一個自覺的目的,而這一目的又是源於某種需要而設定的。史前人類在勞動中,為了協調行動,交流情感信息,減輕疲勞等,就由這些需要產生了語言和最初的文學。
勞動構成了文學描寫的主要內容。遠古遺存的作品中大都描寫了當時人們勞動生活的內容。
勞動制約了早期文學形式。早期的文藝形式同勞動過程直接相關,所以是詩、樂、舞三位一體的結合體。
4.試辨證說明文學發展的諸多原因。
答:文學發展的動力、動因問題有如下觀點:有的認為是社會風氣的變化。有的認為文學的發展與時代的變化密切相關。有的認為是某種非人力可改變的因素。另有學者從文學內部來探求文學發展動因,以為文學的發展像自然界運行一樣只在於它的內在動因。另外有學者認為文學的發展只是文學固有的因素的不同組合引起了形態變化。另有大部分學者認為文學發展的根本力量在於勞動。
以上原因各有側重,但在終極意義上應說是經濟因素決定了文學發展,直接意義上往往是上層建築各部門的相互影響制約文學的發展。總的來說,各種觀點由於所處的歷史時期,社會意識形態及分析角度雖各有不同,但都在某個方面以獨有的方式闡釋了文學發展的原因。
第四章
基本概念:
1.文學的含義:簡言之,文學是一種語言藝術,是話語蘊籍中的審美意識形態。當然文學的含義是變化發展的。
2.話語:話語是一種具體的社會存在形態,是指與社會權利關系相互纏繞的具體言語方式。是特定社會語境中人與人之間從事溝通的具體言語行為,即一定的說話人與受話人之間在特定社會語境中通過文本而展開的溝通活動。
3.話語蘊籍:是指文學活動的蘊蓄深厚而又餘味深長的語言與意義狀況,表明文學作為社會話語實踐蘊涵著豐富的意義生成可能性。
4.審美意識形態:是指與現實社會生活密切纏繞的審美表現,其集中形態是文學、音樂、戲劇、繪畫、雕塑等藝術活動,不是審美與意識形態的簡單相加,而是指在審美表現過程中審美與社會生活狀況相互滲透,侵染的狀況。
5.文學:文學是一種語言藝術,是話語蘊籍的審美意識形態。
思考問題:
1.文學有哪兩種含義?現在通行的文學含義是什麼?
答:文學的兩種含義是文化含義和審美含義。文化含義是指一切口頭或書面語言行為和作品,包括今天的文學,以及政治、哲學、歷史、宗教等一般文化形態。審美含義是指具有審美屬性的語言行動及其作品,包括詩、散文、小說、劇本等。
現在通行的含義是 審美的語言作品。
2.怎樣理解文學的一般意識形態性質?
答:文學是屬於社會意識形態的一般社會本質。
文學在社會結構中處於一個重要位置。現在人們把社會結構分為三大層次,即經濟、政治、文化三個基本結構。文化結構是指哲學、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觀念、宗教觀念、藝術等社會意識的聯結方式。意識形態屬於社會意識范疇,在文化結構中,各種意識形態各有特點,又相互影響、相互滲透、相互制約,構成了文化結構的整體。
文學是一種社會意識形態,它和社會生活有著密切的關系。第一,文學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從理論和實踐上講,文學都是社會生活的反映。經過能動創作的文學作品顯然要高於生活。第二,社會心理是文學反映生活的中介環節
3.怎樣理解文學的審美意識形態屬性?
答:文學作為審美意識形態的表現在,文學成為具有無功利性,形象性和情感性的話語與社會權力結構之間的多重關聯域。文學作為審美意識形態,在無功利、形象、情感中隱含功利、理性和認識。
4.什麼是話語蘊籍?怎樣理解文學的話語蘊籍屬性?試結合具體作品加以說明。
答:話語蘊籍是指文學活動的蘊蓄深厚而又餘味深長的語言與意義狀況,表明文學作為社會話語實踐蘊涵著豐富的意義生成可能性。進一步看,文學作為話語蘊籍,有兩層含義:第一。整個文學活動帶著話語蘊籍屬性。第二,在更具體的層次上,被創造出來以供閱讀的特定文本帶有話語蘊籍屬性。
第五章
基本概念:
1.主導性與多樣性:社會主義的文學活動在社會主義時期各種不同層次的文學活動中居於主導地位,社會主義文學活動的主導地位並不排斥其他有益無害的文學活動,不應是單調的,模式的化,概念化,公式化的,而應該是主導性、多樣性的。
2.社會主義新人形象:是體現時代精神和人民審美理想的具有新穎生動的個性和豐富多樣的性格內涵的社會主義革命者、創業者和建設者形象。是有血有肉的,內心世界豐富的文學新人。
3.雅與俗:文學藝術的雅與俗的界限僅是相對的,往往是俗中有雅,雅中有俗,並且隨著時間的流變和接受者的不同而有所變化。
4.以人為本:是科學發展觀的核心,也是社會主義文藝大發展、大繁榮的總綱和靈魂。就是以最廣大人展群眾的根本利益為本。
5.繼承與創新:在繼承的基礎上創新,是社會主義文化和文學藝術發展的一條重要規律。推進文化發展,基礎在繼承,關鍵在創新。繼承和創新,是一個民族文化生生不息的兩個重要輪子。
6.百花齊放,百家爭鳴:著名的雙百方針。是發展和繁榮社會主義時期科學文化和文藝事業的一個根本性方針。藝術上的不同形式和風格可以自由發展,科學上不同的學派可以自由爭論
思考問題:
1簡述社會主義時期文學活動的基本屬性。
答:社會主義的意識形態性,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堅持工人階級及其先鋒隊共產黨的領導地位,維護和鞏固社會主義經濟基礎。社會主義時期文學活動的主導性、層次性、多樣性。
2 談談你對社會主義文學藝術的價值趨向的認識.
答:滿足最廣泛的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審美需要,提高人民的鑒賞能力和審美水平,豐富人民的精神生活,這是社會主義時期文學活動主要的價值取向,
社會主義時期的文學藝術活動的根本目的和價值取向,就是要充分發揮文藝工作者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最大限度地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審美需要。
3 以人為本的豐富內涵及其對文學發展的意義
4 簡論繼承與創新的關系
答:繼承是發展的基礎,創新是發展的動力,繼承與創新的有機結合,是促進持續發展進步的動力源泉。只要我們正確處理好繼承與創新的辯證關系,就能在繼承中實現創新,在創新中取得突破,在不斷突破中得到提升。
第六章
基本概念:
1.精神生產:指的是人類為了取得精神生活所需要的精神資料進行的對於自然,社會的觀念活動。
2.藝術生產:馬克思從社會生產活動的角度,把藝術活動稱作「藝術生產」,將其與科學、哲學、政治、法律、道德、宗教等活動一起列入「精神生產」的范疇。
3.文學創造的客體:文學創造的課題主要有兩種解釋,一是客體即「自然說」,認為文學的課題是地利與人之外的自然。這里的「自然」最初指客觀存在的自然界,後來泛指社會生活。另一種是客體即「情感」說。 認為文學客體是人的心靈,是情感。我們認為社會生活是文學創造的客體。
4.文學創造的主體:是存在於藝術生產活動中的藝術生產者,是美的體驗者,評價者和創造者,是具體的社會人。
5.文學創造的客體「主體化」:主體能動的審美地反映客體,即主體的選擇客體和加工處理客體的有關信息並通過情感體驗,把自我的意識,情感對象化,即將客體「主體化」,在觀念中創造出源於客體有超越客體的審美形象。
6.文學創造的主體「客體化」:主體從選擇客體開始的重塑整個過程,都要從生活出發,以生活為依據,受到客體的規定和制約,作家對客體的選擇要受到當時社會情勢的規定和制約,甚至在創造過程中客體還會改變主體原先的構思,從這個角度說,客體也是使主體「客體化」了。
思考問題:
1.「藝術生產」的概念是怎樣提出來的?文學創造作為一種精神生產與物質生產的關系如何?
答:從社會生產活動的角度看,文學創造是一種生產。馬克思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導言》中把藝術活動稱為藝術生產。
關系:物質生產是人類最基本的生產方式,是社會存在的基礎,也是歷史發展的基本動力,精神生產的產生和發展,始終是以物質生產為前提和基礎的,從屬於物質生產或直接為物質生產服務。精神生產總是受到物質生產的普遍規律的支配,並隨之發展。
2.文學創造作為一種特殊的精神生產與科學、宗教的本質區別是什麼?為什麼說文學創造是一種更加自由、更富於個性的創造?
科學活動的特點是揭示客體的真實本質,它通過理性思維力求如實地把握世界的客觀規律,是把直觀和表象加工成概念、范疇的活動。目的在於獲取關於客觀世界的真理知識,以滿足人的理性需要。文學活動則是通過人對世界的情感體驗、感受、評價、力求表達主體對世界的主觀感受和認識,並將這種感受和認識傳達給別人,以滿足自己和他人的情感需要,其生產成果,主要體現為的情緒,情感的形象形態,科學認識的因素在文學創造及其作品中已被情感化、詩意化、及審美化了。
文學創造於宗教的本質區別:文學創造是一種具有話語蘊藉的審美意識形態生產,建立在對現實世界的真實感受的基礎上,力圖揭示人的豐富性,弘揚人的價值,是要導向能充分地體現人的本質力量的現實力量。宗教是建立在對世界的顛倒的認識和虛幻的唯心主義臆想的基礎上,以虛無的情感去祈求彼岸世界的幸福,通過對神的虛無世界的歌頌把人引向不可知的彼岸,使人忘卻現實世界和否定人自身價值,宗教是人的本質的異化形態,是要導向超驗的彼岸世界。
文學創造是一種更加自由,更富於個性的創造的原因:文學創造屬於精神生產,精神生產始終保持著「精神的自律」,表現為「精神個體性的形式」有利於個體的自由創造。並且文學創造的主體是具體的社會人,作品都表現出個人對生活獨特感受和創作個性。所以是一種更加自由、更富於個性的創造。
3.文學話語作為一種「言語」與日常言語、科學言語有什麼區別?為什麼說文學言語是一種創造性語言?
答:文學話語作為一種「言語」與日常言語、科學言語的區別:科學話語作為科學領域使用的言語,強調嚴謹的邏輯和風格,顯得素樸單純、千篇一律。日常言語由於發生在具體交往中,受到現實人際關系和具體語境的影響,較富於感情色彩和個人風格,但總的來說還是服從於說明的需要。文學言語突破了語法結構和邏輯要求,強調個人感情色彩和風格,比日常言語更富於藝術性、技巧性、個體風格,同時也更含蓄、多義、模糊、有限的言語中往往包含著無限的意蘊。
文學言語是一種創造性語言的原因:突破了語法結構和邏輯要求,強調個人感情色彩和風格。一般不作為說明的手段,而是作為描寫、表現、象徵的符號體系。與普通的言語有一定程度的背離,採用隱喻、暗喻、轉喻、暗示、象徵等形式來反映外部世界,表達主體的情思。
4.社會生活作為文學創造的客體,它具有什麼特點?為什麼說只有經過作家體驗過的社會生活才是文學創造現實客體?
答:特點:整體性的社會生活,具有審美價值或經過審美提煉而具有審美價值的社會生活,作家體驗過的社會生活。
原因:文學創造的客體是特殊的社會生活,當它處於自在狀態時,仍不能成為文學創造的真正的現實客體,作家對生活的體驗是一種審美的體驗,是一種情感體驗,情感體驗比任何別的體驗更具主觀性。經過體驗的生活才成為主客觀統一的具體生活材料。
5.能否說「凡是寫作的作家就是文學創造的主體」?如何理解「作家是美的體驗者、評論家和創造者」?
答:不能說。因為只有處於文學生產活動中並具有主體性的即自由自覺的創造者,才是真正的文學創造的主體。
理解:文學活動屬於價值判斷的活動,更具體地說,屬於審美價值判斷的領域。在文學活動中,主體對客體的活動也是一種觀念活動,通過具有審美價值的客觀事物即審美客體的直觀感受、情感體驗,對對象作出審美判斷和評價,並在此基礎上運用文學話語創造出具有審美價值的藝術世界。因此,文學創造的主體即是美的體驗者、判斷和評價者,又是美的創造者。
6.如何理解文學創造中主客體關系的特點?
答:創作主體對客體審美價值的評價以感情體驗的心理特徵,文學創造主體對客體的審視總是以情觀物,在這種情感體驗中去發現自身與對象的情感關系。一旦主體與客體發生某種詩意情感聯系時,主體就會對它傾注全部熱情。
創作主體對客體審美價值的把握以感性直觀為思維特徵。文學創作作為一種審美活動,主要是一種感性活動,主體不以概念為中介而以形象為中介去連接客體。不揚棄客體的個別性。客體始終以具體形象向主體展現自身。
7.如何理解文學創造中主客體的雙向運動?
答:首先是主體能動地審美的反映客體,即主動的選擇客體和加工處理客體的有關信息;並通過情感體驗,把自我意識、情感對象化,即將客體「主體化」,文學創造的客體「主體化」與主體「客體化」統一就實現了主客體的統一。
8.為什麼說文學創造中作為主體的作家始終處於主導性地位?
答:創作客體的社會生活,是經過作者體驗過後選擇的;在實際創造過程中,對具體客體的剪裁,綴合、概括、綜合、虛構、想像、和情感化、觀念化上,也就是對客體進行變形、情感投射和觀念移注都是由作為主體的作者完成的。
第七章
基本概念:
1.材料:是文學創造的第一要素,也是研究文學創造過程的第一起點。文學材料是指作家有生以來從社會生活中有意接受或無意獲得,因而具有主體性的一切生動豐富但卻相對醋糟的刺激和信息。
2.藝術發現:是作家被內在積累的材料所引發,並與主體當前由於某種「關注」而形成的心理趨向、優勢興奮中心相聯系,突然間向外在事物、事件、現象的投射。
3.創作動機:驅使作家投入文學創造文學活動的一股內在動力。
4.藝術構思:作家在材料積累和藝術發現的基礎上,在某種創作動機的驅動下,通過回憶、想像、情感等心理活動,以各種藝術構思方式,孕育出完整的,呼之欲出的形象序列和中心意念的藝術思維過程,是創造過程中最實際、最緊張、最重要的階段。
5.靈感:創造性思維過程中認識發生飛躍的心理現象。它的外在形態是圍繞某一主題線索在思考中突如其來的頓悟。她來臨時的突出特徵是非預期性和轉瞬即逝性,不及時捕捉就難以再現。
6.直覺:本意指視線、外形。就是省略了推理過程而對事物的底蘊或本質作出的直接了解和揭示。
7.綜合:圍繞某種中心意念,以心智的功能加工、改造許多舊材料,使之糅合成一個能夠體現自己意圖的完整的有機的藝術形象的構思過程。
8.突出:作家在構思時從紛繁蕪雜的思緒中抓住一個形象,調動各種材料加工手段為其服務,使之明確、清晰、與眾不同的構思方式。
9.簡化:是指作家故意少說幾句,略去具體細節而抓住主幹,形神兼備的傳達出形象的大致輪廓與內在精髓的構思方式。
10.變形:是指作家在構思中極大的調動想像力與創造力,以違反常規實力創造形象的方式。
11.陌生化:詩意作者或人物似乎都未見過此事物,不得不以陌生的眼光和如實地描寫它以消解「套版反應」進而使讀者產生某種新奇感的構思方式。
12.即性:是作家因受某一外在刺激或內在沖動的作用興會來臨,在文字操作過程迅速地創造出某作品的狀況、特點是趁熱打鐵。
13.推敲:是指作家在語言文字操作過程中反復選擇單詞、調動語序,以求准確、妥貼的把形象或意念具體化的操作手段。
思考問題:
1.為什麼說文學材料具有主體性特徵?
答:因為文學創造的主觀性很強,所以文學創造的主體特徵很明確,對於文學創造來說,真正的材料是那些進入了作家大腦並在記憶中留下深刻烙印的刺激和信息。因為只有這些刺激和信息可以直接參與藝術構思,並通過無意識地「改頭換面」之後悄無聲息的進入未來的文學作品中。
2.藝術發現的心理特徵是什麼?
答:藝術發現是作家心靈的驀然領悟;藝術發現是作家獨特眼光和非凡觀察力的凝合,體現著深層的心理內容;藝術發現雖然是對外在事物一種獨特的把握。但在這種把握中,外在事物只是一個機緣,使這個機緣的某一突出之點與作家個人體驗的契合;藝術發現並不改變原來的事物,而只是把透過獨特眼光所看到的成分注入其中,從而在直覺中出現一個新的創造物。
3.自己是否從事過文學創作?是否發生過靈感?若有,試述靈感特點與個人體會,並嘗試與直覺比較.
答:比較:靈感是長久思索、艱苦勞動之後的成果,直覺都是從整體上對事物作出突兀判斷;靈感發生在久思不得其解之後,直覺卻往往發生在第一次碰頭之時;靈感獲取成熟的答案,只覺則是得到推測性的洞察。
4.意識和無意識在文學創造中的意義何在?
答:無意識在暗中組合材料;一是在藝術構思中起主要作用,無意識承擔大量的工作;一切形象、情節、結構等及材料的分析、綜合、比較、歸納、演繹有意識完成。
5.為什麼說即性不是憑空出現的?
答:即性需要足夠的材料儲備和情感積累;即興創作要有氣氛和契機;即興的外在表現是突發性和一瀉千里的沖動,但實際上卻是作家綜合心力的集中爆發,是長久醞釀的產物;即興不是作家的理智所選擇的,他和其所稟受的天賦、氣質等先天因素以及後天所掌握的本領、技巧有關。
4. 以一部文學作品為例,敘述其文學創造過程。(文學理論題,最好長一點)
兄弟咱們應該是一個班的,我感覺這個問題一時不能有答案😭😭還是自己加油吧,不過如果你找到了記得發我一份哈😜😜
5. 文學創造的客體的名詞解釋
(1)文學創造的客體是整體性的社會生活
所謂整體性的生活,是指既不局限於某一方面,也不局限於某一層次,而是多方面生活的交融、滲透,是現象與本質、具體與一般相統一的社會生活。文學藝術反映的生活就具有這種整體性。例如,《紅樓夢》圍繞著寶黛的愛情悲劇這一軸心,展現的是封建家族內部的、外交的、世俗的、官場的、政治的、經濟的等多方面生活相交織的畫卷。
(2)文學創造的客體是具有審美價值的或經過審美提煉而具有審美價值的社會生活。並不是所有現實生活中的東西都可以進入作品的,有些缺乏審美價值的東西根本無法表現,硬要描繪出來也不成其為藝術作品。正如魯迅所說:「世間實在還有寫不進小說里去的人。倘寫進去,而又逼真,這小說便被毀壞。譬如畫家,他畫蛇,畫鱷魚,畫烏龜,畫果子殼,畫字紙簍,畫垃圾堆,但沒有誰畫毛毛蟲,畫癩頭瘡,畫鼻涕,畫大便,就是一樣的道理。」
所謂具有審美價值的生活,指的是那些本身就具有美的屬性的生活,即富有詩意的生活,如社會美、自然美。李白的《望廬山瀑布》:「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反映的自然風景、自然花草本身就是美的,能直接激發人們的美感,無疑具有客觀審美價值。
(3)文學創造的客體是作家體驗過的社會生活。當某種生活不與作家發生關系,作家沒去體驗它,即感受、體味、思索它、與之發生情感交流時,它就不會成為作家描寫和表現的對象。你沒對月亮進行休驗,月亮也就不會成為你的創作對象;曹雪芹如果沒有對封建社會晚期青年男女不幸命運的熟悉、體驗,那些不幸青年男女的生活也就不會成為《紅樓夢》的反映對象;錢鍾書如果沒有對舊式知識分子的生活和心態的體驗,那群處於「圍城」狀態的知識分子又怎麼能成為作家創作的現實客體呢?可見,只有經過作家體驗過的生活,才是文學創造的實際客體。所以作為文學創造客體的社會生活被知覺化、情緒化、心靈化,外在的現實生活也就轉化為內在的心理現實。如魯迅故鄉中那陰晦的天氣、冷風、荒村,不再是一個純粹的物理環境,而是浸漬著作家悲涼情緒的心理空間。
6. 文學創造的主體的基本概念
文學創造的主體是什麼
1、文學創造的主體是存在於藝術生產活動中的藝術生產者,即作家這種特殊的生產者。人並非任何時候都可以稱為主體。只有當人處於與特定客體的特定關系中並對客體的主動、主導地位具有主體性時,人才是真正的主體。文學創造的主體首先必須存在於文學創造活動中,並創造文學產品。所以,我認為,只有處於文學生產活動中並具有主體性的即自覺的創造者,才是真正的文學創造的主體。例如,巴爾扎克寫出了偉大的作品——《人間喜劇》,那麼巴爾扎克就是文學創造的主體。
2、文學創造的主體是美的體驗者、評價者和創造者。
3、文學創造的主體是具體的社會人。
首先每一位作家、詩人,他們都是活生生的、不可重復的「自我」,都有自己的生命,有自己的自由創造,因此他們的作品無論就內容或形式來說,都烙下了獨創性的印記,都表現出個人對生活的獨特感受和創作個性。不同的文學創造主體就有不同的藝術格調的作品,如魯迅和周作人兄弟,早期經常生活在一起,但寫起文章來,一個沉鬱、辛辣,一個平和、沖淡;一個關心民間疾苦,一個崇尚親適趣味,他們在政治上分手之前,情趣就不一樣。
有些作家寫同一題格,但意味卻並不相同,如朱自清與俞平伯曾同游秦淮河,各寫一篇《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兩篇散文都寫出了時代的苦悶情緒,但朱文清新,俞文朦朧,朱自清從秦淮河現實的紛擾中感到了「歷史的重載」,甚至以為碧陰陰的|、厚而不膩的秦淮河水「是六朝金粉所凝」,俞平伯則在「怪異樣的朦朧」中悟出空幻的哲理。
任何個別的作家、詩人都不可能是生活在社會和一定社會關系之外的孤立的個體,都不可能是封閉在自我意識中的神秘的精靈;他們對生活的審美感受、審美體驗、審美判斷和評價以及運用文學語言反映生活的技巧、風格,都受到時代精神、社會意識、公共心理、民族特性、階級意識等因素的影響,正如契訶夫所說:「文學家是自己的時代的兒子,因此應當跟其他一切社會人士一樣受社會生活外部條件的制約。」從屈原到魯迅,從荷馬到海明威,任何一位作家、詩人,他們都既是個別的人,又是一定的社會人,他們的作品所表現的思想感情既是個人的,又是一定時代精神和社會意識的折光。例如魯迅選擇阿Q這樣的人物,就與當時辛亥革命的失敗和國民心靈普遍麻木的社會生活情景密切相關。
7. 文學創造的客體具有哪些特殊性
文學創造的客體
客體即「自然」說
這一學說認為,文學的客體是內獨立於人之外的自容然。這里的「自然」最初指的是客觀存在的自然界,後來泛指社會生活。
客體即「情感」說
與客體即「自然」的文學觀相對立的一種理論認為,文學是人的內心世界的表現,文學客體即人的心靈。
8. 論述文學創造的過程
過程
1、話語蘊藉——是對文學活動的特殊的語言與意義狀況的概括,指文學作為社會性話語蘊含豐富的意義生成可能性。
2、原始意象——按容格的解釋,就是「人類遠古的深層集體無意識」,是自遠古人類在生活中形成的、並且時代遺傳下來的深層心理經驗,是一種亘古綿延、無所不在、四處滲透的最深遠、最古老和最普遍的人類思想,即人類精神本體。
3、藝術構思——是作家在材料積累和藝術發現的基礎上,在某種創作動機的指導下,以心理活動和藝術概括方式,創造出完整的呼之欲出的意象序列的思維過程。
4、文學的審美意識形態性質——對文學活動的特殊性質的概括,指文學是一種交織著無功利與功利、形象與理性、情感與認識等綜合特性的話語活動。
5、精神生產——指人類為了取得精神生活所需要的精神資料而進行的對於自然、社會的觀念活動。科學、哲學、政治、法律、道德、宗教和藝術(7種)都屬於精神生產。(精神生產的概念首見於《德意志的意識形態》,此後在《共產黨宣言》《剩餘價值理論》等著作中多次出現)
6、物化階段——是文學創造過程的最後階段。它是指作家將在構思過程中已基本醞釀成熟的形象和意念轉換為文學符號,並固定在紙張上,使其成為可以流通和消費的意識形態話語系統的階段。
9. 文學作品中「專指創造性的文章」被稱為什麼
文學作品中「專指創造性的文章」被稱為:著作
著作 ——(1)撰述。古代專指撰寫詩文,包括文學與學術作品;(2)運用創造才能或經過創造性努力而產生的作品。
因為著作是原創的、獨創的,所以現在知識產權保護的,其中就有著作權,指著作人依法對其創作的文學、藝術和科學作品享有的專有權。
10. 文學創造的客體是什麼
文學創作的客體,是指進入創作主體體驗和實踐范圍內並同創作主體發生審美關系的那回一部分客觀社答會生活。創作客體的特徵是:對象性、客觀性與審美性。對象性又稱相關性,作家的創作對象不可能是社會生活的全部。只有與作家發生審美對象性聯系的那一部分社會生活,才能成為作家的創作客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