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馬克思:勞動沒有價值.(價值是一種勞動還是勞動創造
馬克思肯來定各種生產要素在自財富生產中的同等重要性,他說:勞動並不是它所生產的使用價值即物質財富的唯一源泉.他贊同威廉•配第的說法,「勞動是財富之父,土地是財富之母.」財富是由各種生產要素共同生產的,這就為生產要素的所有者共同參與財富分配提供了經濟依據.
具體勞動創造商品使用價值.商品使用價值的多樣性是生產商品的具體勞動的多樣性的體現,正是生產商品的具體勞動的多樣性,決定了商品使用價值的多樣性.各式各樣的具體勞動,分門別類,形成社會分工.具體勞動的種類又是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和社會需要的變化而不斷發展變化的,具體勞動種類越多,意味著使用價值種類越多,社會分工越發達.
抽象勞動創造商品的價值.正是因為生產商品的勞動作為抽象勞動具有同一性,才使各種商品的價值可以相互比較.說商品價值是人類勞動的凝結,指的就是抽象勞動的凝結;說勞動是價值的源泉,就是指抽象勞動構成商品價值的實體.
㈡ 關於政治經濟學中的勞動力價值
勞動力價值是是創造勞動力的價值。不是勞動力創造的價值。
㈢ 作為一名勞動者,你認為你用勞動為公司創造出了什麼價值
公司既然聘用了我,肯定有用到我的地方,公司分配我做的工作,我很好的完成專任務,這屬就是我用勞動為公司創造的價值。公司分配給我的工作肯定是對公司有益,對公司有價值的事情,任何一個公司都不會無聊到聘用一個人養起來的事情,只要公司不和我解聘就說明我對公司別管大小都是有一定價值的人。
㈣ 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的勞動創不創造價值 創不創造剩餘價值
馬克思圍繞政治經濟學資本主義部分的核心問題即剩餘價值理論,系統地研究了17世紀中葉至19世紀50年代資產階級政治經濟學的發展史,詳細地分析了資產階級政治經濟學各派的理論觀點,肯定了他們在科學理論上的貢獻,批判了他們的謬誤,公正地評價了他們在經濟學說史上的地位,透徹地闡明了資產階級政治經濟學的庸俗化過程,深刻地揭示了庸俗政治經濟學產生的歷史條件和階級基礎。《剩餘價值理論》是《資本論》所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是有關政治經濟學史的經典著作。馬克思分析資產階級經濟學說史所運用的方法論,以及評價各個學派、各個代表人物的原則和依據,至今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剩餘價值理論》是研究馬克思主義經濟學說史的重要文獻。對資產階級經濟學家的剩餘價值理論的分析,促進了馬克思自己的經濟理論的發展。馬克思在研究斯密和魁奈的理論時,建立了社會資本再生產理論的基本原理和關於生產勞動的理論;在研究李嘉圖學說的過程中,建立和發展了平均利潤和生產價格理論、絕對地租理論和生產過剩危機理論。
剩餘價值在社會生活中居於十分重要的地位,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勞動者創造的剩餘價值的多少是衡量社會生產力水平高低,人生價值大小及國家財力強弱的重要標尺。
第一、勞動者創造的剩餘價值的多少是衡量社會生產力水平高低的重要標尺
勞動者創造的剩餘價值的多少與社會生產力水平的高低成正比。社會生產力水平越低,勞動者創造的剩餘價值便越少;而社會生產力水平越高,則勞動者創造的剩餘 價值便越多。故勞動者創造的剩餘價值的多少是衡量社會生產力水平高低的重要標尺。以農業生產為例,一個勞動力一年的產出,原始社會,養活自己及家人尚感吃 力;奴隸社會、封建社會,產出雖有所提高,也不過除養活自己及家人外還能多養活幾個而已;而到了資本主義社會,因生產力的巨大發展,其產出養活幾十、幾百 人也不成問題,現代發達國家,百分之幾的農業人口便能滿足全國人口的糧食供應,便是明證。在這里,農業勞動者創造的剩餘價值的不斷增長便標志著農業生產力 的不斷發展,由其數量的多少便可判明農業生產力發展到什麼水平。
第二、為社會創造的剩餘價值的多少是衡量人生價值大小的重要標尺
什麼是人生價值?對其具體解釋雖紛紜不一,但人的貢獻大、影響顯,則人生價值便大,卻是人人都同意的觀點。而人為社會創造的剩餘價值越多,則貢獻便越大, 影響便越顯著,故人生價值便也越大;相反,如人為社會創造的剩餘價值越少,則貢獻便越小,影響便越輕微,故人生價值也越小,如不能為社會創造任何剩餘價值,則人生便毫無價值。這樣,為社會創造的剩餘價值的多少便成了衡量人生價值大小的重要標尺。各類人中,正常人都能創造價值,但痴獃人、植物人卻不能,故其不但不能創造剩餘價值,反而需要靠他人供養而生活,因而其人生不僅可以說毫無價值,甚至可以說是「負價值」。正常人雖都能創造價值,但某些人,如歷史上 的一些貴族、奴隸主、地主及現代社會的一些純粹「食利者」卻不去創造,自己卻過著奢侈豪華的生活,因其不但沒為社會創造剩餘價值,反而消耗社會的剩餘價 值,故其人生也不僅毫無價值,而且為「負價值」,與痴獃人、植物人一樣,純粹為社會的附贅懸疣。創造價值的正常人,其創造的總價值包括自用價值和剩餘價值兩部分,人創造的總價值多,剩餘價值自然也多,在價值總量一定的情況下,自用價值多則剩餘價值少,自用價值少則剩餘價值多,二者成反比關系,人生價值的大 小便也隨剩餘價值的多少一同變化。如,魏徵、包公、海瑞等歷史上的仁人志士及焦裕祿、孔繁森、周總理等大批共產黨員,公而忘私,先人後己,為社會作出巨大貢獻,自己及家人生活卻非常儉約,其自用價值非常少而剩餘價值非常多,故其人生便很有價值,倍受人稱頌、敬仰;而和珅、胡長清、成克傑等貪官污吏,損公肥私,雖說自己也創造價值,但因其通過貪污受賄把其創造的價值變為自用價值,剩餘價值的量便很小,甚至成為負數,故其人生便毫無價值,被永遠釘在了歷史的恥 辱柱上,被人唾罵。有的國家機關、文教事業單位的工作人員,因擺脫不了傳統教條的束縛,認為只有物質生產部門的勞動者才創造剩餘價值,非物質生產部門的勞 動者並不創造剩餘價值。故強烈反對筆者的這一觀點,認為他們自己沒有創造剩餘價值,按筆者的觀點,他們的人生便沒有價值,真是是可忍,孰不可忍?其實他們 沒有理解價值不過是表示有用性,即客體滿足主體需要的關系的范疇,任何人創造了社會需要的東西就都創造了價值,創造的價值不光能滿足自己及家庭的需要,還能滿足其他人的需要,就都創造了價值,絕非因你不是物質生產部門的勞動者,就沒有創造價值、剩餘價值。國家機關、文教事業單位的工作人員,其工作具有重大的社會效益,其效益遠大於自己所需,遠多於社會為自己支付的各類工資總額,怎麼能說自己沒有創造剩餘價值?
第三、勞動者為社會創造的剩餘價值總量是衡量國家財力強弱的重要標尺
如何衡量國家財力(注意:這里指國家財力,而非指綜合國力)的強弱?目前,往往是用國民生產總值或人均國民收人來衡量,這遠不如用勞動者為社會創造的剩餘 價值總量衡量准確。這是因為:國民生產總值雖確實與國家財力強弱密切相關,但在很大程度上又取決於國家的大小,國家很大(如舊中國),即使經濟落後,國民 生產總值也會相當多,但因國民消費量也大,國家財力實際十分弱小,根本辦不成什麼大事。人均國民收入雖可准確反映國民的富裕程度,但如國家太小,即使人均 國民收入很高,國家財力也不可能太強,辦不成什麼大事,仍會受制於人。如1990年海灣戰爭時,科威特雖人均國民收入很高,十分富有,但因是個彈丸小國, 故國家財力並不強,無力抵擋人均國民收入比自己低得多的伊拉克的侵略而一度亡國。而剩餘價值總量實為國民生產總值減去國民消費總量所得之差,可准確反映國家掌握及可以調度的財富數量,可准確衡量國家財力的強弱。
綜上所述,通過對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剩餘價值」概念的准確解釋,便可使這一概念的理論價值大大提高,不僅適用於資本主義社會,而且適用於其他社會,可解釋、解決經濟問題,而且可解釋、解決人生、社會等一系列問題。
㈤ 勞動力商品的價值與使用價值
勞動力商品的價值:
勞動力商品價值是指生產和再生產勞動力所需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可以還原為維持勞動者自身生存所需要的生活資料價值。
和任何商品一樣,勞動力商品也具有價值。但是勞動力是特殊商品,它的價值也具有不同於普通商品的特點。
使用價值:
使用價值(value in use) ,是一切商品都具有的共同屬性之一。任何物品要想成為商品都必須具有可供人類使用的價值;反之,毫無使用價值的物品是不會成為商品的。
使用價值是商品的自然屬性。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認為,使用價值是由具體勞動創造的,並且具有質的不可比較性。
比如人們不能說橡膠和香蕉哪一個使用價值更多。使用價值是價值的物質基礎,和價值一起,構成了商品二重性。
(5)勞動者為社會創造的價值擴展閱讀:
勞動力商品的價值是由生產和再生產勞動力所需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的。
由於勞動力存在於人體之中,因而勞動力的生產和再生產,就是人的身體的生產和再生產,這就要消耗必要的生活資料。
勞動力商品的價值包括三部分:維持勞動者自身生存必須的生活資料的價值,用以再生產他的勞動力;勞動者繁衍後代所必需的生活資料的價值,用以延續勞動力的供給;
勞動者接受教育和訓練所支出的費用,用以培訓適合資本主義再生產需要的勞動力。勞動力商品的價值還受歷史和道德因素的影響。
但是勞動力是一種特殊的商品,它的價值和使用價值具有不同於普通商品的特點。
使用價值是指物品能夠滿足人們某種需要的屬性。
在古典政治經濟學出現之前,人們在交換中普遍注意到的是物的使用價值,並且將其與滿足人們需要的程度相聯系,提出了交換物的「效用」問題。
這顯然是在離開了市場的社會屬性之後,在生產活動中單純考察使用價值而得出的一個結論。
後來這種觀點為庸俗經濟理論所繼承,又進一步提出了「效用遞減規律」。
也就是將物的「效用」同滿足人們需要的程度相聯系,使它們之間構成一種函數關系,當人們的需要得到一定滿足之後,物相對於人的「效用」就逐漸降低,以致為零,若繼續增加即為「負效用」。
在這里,我們暫且不去評論「效用遞減規律」的科學性,僅就這種觀點來看,說明人們在長期的生產與交換實踐中,對使用價值這一概念有了共同的認識。
這就是,凡不能滿足人們某種需要的物,不論是自然佔有物還是勞動產品,都不具有使用價值。
實際上,使用價值在市場中具有兩種基本屬性,一是相對於人類而存在的自然屬性,這種屬性反映了人與自然界的關系。
也就是自然佔有物或勞動產品作為自然界的物質而存在,能夠滿足人們的某種需要,其使用價值由物的自然屬性加以規定。
這種自然屬性將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而不斷得到開發,而有些則反之。這說明物的使用價值是隨著人類物質生產活動方式的不斷進步而被不斷得到開發和利用的。
如果包含在物中的有用性越多,那麼為人類所利用的范圍就越廣,因而物的使用價值也就越大。二是交換者主觀需要上的使用價值。
不為交換者主觀需要的物品,即使具有使用價值,也很難用於交換。
實際上,在市場交換中,使用價值應首先不為佔有者所需要,也就是在讓渡過程中,使用價值對於佔有者來說是作為非使用價值而存在的,而對交換的另一方來說是使用價值。
這是從市場的社會性來考察使用價值的,因而反映了使用價值的社會屬性。使用價值從人和自然界的關系去考察,反映著使用價值的自然屬性,這種自然屬性在任何歷史條件下都存在。
使用價值用於交換,則反映了交換者主觀需要上的使用價值,它包含著隱藏在其中的社會屬性,它由一定的經濟條件和社會條件所決定。
總之,前者是形成交換的必要條件,而後者則是形成交換的充分條件。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勞動力商品價值
網路:使用價值
㈥ 勞動者為自己勞動所創造的價值,可以舉例說明嗎
勞動者付出勞動只有被社會承認,才有價值。你在工廠勞動你的產品就能被消費者認可,這就是你的價值。
㈦ 辨析:勞動力創造的價值只能是它自己的價值
勞動力作為不變資本,不但能創造自身的價值,還可以創造出比自身價值更多的價值,就是資本內家追逐容的剩餘價值,剩餘價值是勞動力在必要勞動時間之外創造出來的價值,體現了資本家對勞動者的剝削。如果勞動力創造的價值只是自己的價值,那資本家的剩餘價值和利潤就無法得到了,資本的原始積累也就無法實現。
㈧ 為什麼財產保險費是勞動者為社會勞動所創造的價值
就是保險費是勞動者為社會勞動所創造的價值,所以說才有財產保險費呀。
㈨ 資本主義商品生產中工人新創造的價值是什麼意思
商品的價值來自勞動力, 創造商品價值 (匯率) 的是工人, 即商品的價格。但商品的價格部分用於支付專工人的工資屬, 其餘的歸資本家所有。因此, 勞動者勞動創造的價值分為兩部分, 一部分作為等價交換 (指的是所售勞動力的價格), 另一部分是資本家自由佔有的剩餘價值。
(9)勞動者為社會創造的價值擴展閱讀:
資本主義商品生產階段下資本主義與工人的關系
1、商品生產發展到最高階段,成為社會生產普遍的和統治的形式,勞動力也變成了商品。
2、資本家佔有生產資料,用僱傭勞動的方式剝削無產者,生產的目的是攫取工人創造的剩餘價值。
3、以使用機器的大生產為特徵,生產社會化同資本主義的私人佔有之間 的矛盾構成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這一基本矛盾貫穿於資本主義發展的始終,它在經濟上具體表現為個別企業生產有組織和整個社會生產的無政府狀態的矛盾。
在政治上表現為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兩大對抗階級不可調和的階級矛盾。資本主義的發展經歷兩大階段——自由競爭的資本主義和壟斷資本主義
㈩ 在資本主義生產過程中,為什麼勞動力的價值是藉助於抽象勞動再創造出來而增殖的呢
具體勞動看得見,我們所能想到的每種勞動(幹活,動腦子等等)都是具體勞動,也就是實際上發生的勞動都是具體勞動。
當然,在馬克思的經濟學中,勞動還是指生產商品的勞動。在家政公司中進行的家務勞動就是具體勞動,而媽媽(或你自己哦)在家中做家務,就不算是勞動,呵呵。
抽象勞動的定義說:凝結在商品中的無差別的人類勞動
這是一個抽象出來的概念。你不妨想一下,各種各樣的勞動林林總總,從他們中找出勞動的共同點,就是耗費了人的智力、體力,於是我們就試圖用這些給勞動定個量,定個性,以耗費的智力體力來把勞動統一起來,成為所謂的無差別人類勞動。
在改革開放以前,農村有「工」的概念,或者叫「工分」。就是一個人干多少活,然後記多少分(婦女做一天工就比男人記的分少),然後再按工分多少分配產品。這里的工分在思維上能大概反映這一點。所以說以前人們說「你做了多少工啊?」就是再說你創造了多少「無差別人類勞動」,也就是價值!
當然,用工分來衡量勞動的事件最終失敗了,人類也很難真正在實踐中衡量「無差別人類勞動」,但是在哲學上我們可以想像得到「抽象勞動」的存在。
實際上,在商品市場上,貨幣表示的價值就是商品中凝結的無差別人類勞動,可以簡單理解為,一個商品值多少錢,就是創造一件商品所耗費的人類的智力、體力,也就是抽象勞動。
這只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中的理論,它是建立在「勞動創造價值」這一基礎上的,與西方經濟學的理論是有很大分歧的。
個人見解而已,很多東西(比如說工分的比喻)並沒有得到老師或別人的認可,只是自己的所思所想,可能會有謬誤和淺薄之處,還希望大家多多探討,多多指教。
參考資料:高中政治課本,《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